中山医院团队开发心脏靶向纳米颗粒治疗心衰

2024-07-29
心力衰竭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然目前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很多,但其在心脏递送效率和脱靶问题上仍存在显著局限。受吸入药物高效心脏递送效率的启发,团队提出了一种通过心脏靶向肽(CTP)修饰的磷酸钙(CaP)纳米颗粒,用于递送PDE10A选择性抑制剂TP-10

2024年7月1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舒先红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关于“可吸入的心脏靶向肽修饰的纳米药物预防压力过载心力衰竭”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指出,工程化的TP-10@CaP-CTP纳米颗粒通过心肺循环给药,可能成为长期管理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

心力衰竭是全球2600多万人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心力衰竭的负担将进一步增加。尽管近年来在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和靶点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许多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生活质量低下。因此,探索新的给药策略是当务之急。口服药物虽然非侵入性,但其在肠道吸收和肝脏代谢中面临诸多障碍,使得长期治疗不够理想。其他如静脉注射等侵入性给药方式,虽然提高了药物到达心脏的效率,但也可能导致依从性差和心肌损伤等问题。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负载TP-10的CTP修饰CaP纳米颗粒(TP-10@CaP-CTP),通过吸入递送至心肌,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治疗。TP-10是一种PDE10A选择性抑制剂,已被证明在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中起作用。研究发现,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小鼠模型中,TP-10显著减轻了心肌细胞肥大,抑制了心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增殖和迁移,从而改善心脏功能。与其他PDE抑制剂不同,TP-10通过调节细胞内cAMP和cGMP水平,影响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且在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安全性。

通过吸入TP-10@CaP-CTP,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力衰竭小鼠模型中取得了显著疗效。治疗后,小鼠心脏功能显著改善,心肌重量减少,血浆ANP水平下降,心肌标记物表达下调。此外,在评估吸入治疗的生物安全性时,未发现明显的炎症浸润或纤维化,肺部也未显示出显著的病理变化,表明TP-10@CaP-CT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总之,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吸入的心脏靶向纳米颗粒TP-10@CaP-CTP,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治疗。这种方法通过CTP修饰提高了药物在病理性心肌中的积累,显著改善了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并避免了肺部不良反应。尽管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该策略在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何获取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药物、靶点、适应症、机构等方面的最新研发进展。点击下方图片,开启全新的药物发现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