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5年4月24日,荃信生物宣布与CalderaTherapeutics达成超5.5亿美元授权合作,将其临床前长效双抗QX030N的全球权益“打包出售”。这是国产自免领域又一笔重磅交易——尚未进入临床的药物,为何能吸引LillyAsiaVentures等顶级风投押注?在双抗赛道内卷加剧的当下,荃信生物是“割肉求生”还是“借船出海”?QX030N:未进临床先获天价青睐,凭何实力?根据协议,Caldera获得了QX030N全球独家开发及商业化权益,而荃信生物则收获颇丰:1000万美元的一次性预付款、Caldera约24.88%的股权,以及在特定条件下最多可达5.45亿美元的额外付款和销售净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这一高达5.5亿美元的合作,在QX030N尚未进入临床阶段时达成,不禁让人好奇,这款长效自免双抗究竟凭什么打动了国际巨头?QX030N的核心价值,首推其长效双抗设计。它精准靶向自身免疫疾病的关键通路,比如IL-17/IL-23或JAK/STAT通路。以IL-17/IL-23通路为例,这一通路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关键角色,像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IL-17和IL-23是细胞因子,它们过度表达会引发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皮肤炎症等症状。QX030N通过同时阻断这两个靶点,有望更有效地控制炎症反应。并且,QX030N通过特殊的设计,成功延长了半衰期,实现了“每月一针”的给药方式。这看似简单的给药频率变化,却直击现有疗法的痛点。在传统的治疗方案中,患者往往需要频繁注射药物,这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降低了治疗的依从性。比如一些治疗银屑病的单抗药物,可能需要每周或每两周注射一次,长期下来,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而QX030N的“每月一针”,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注射次数,提高了治疗的便利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从临床前数据来看,QX030N展现出了卓越的抗体亲和力与稳定性。与同类在研药物相比,优势明显。以强生的IL-23单抗Tremfya为例,Tremfya在治疗银屑病等疾病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QX030N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更高的抗体亲和力,这意味着它能够更紧密地与靶点结合,从而可能发挥更强的治疗效果。同时,其稳定性也优于Tremfya,这有助于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作用时间,减少药物降解带来的疗效损失。在适应症布局上,QX030N瞄准了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高发+高支付意愿”领域。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全球约有1.25亿患者,中国患者数量也超过650万。特应性皮炎同样是一种高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全球患者众多,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并且,由于患者对治疗效果的追求和支付能力的提升,这两个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潜在市场规模超200亿美元。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无疑是吸引Caldera的重要因素。荃信生物的战略考量:为何选择“卖青苗”?在这场引人注目的合作背后,荃信生物有着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从资金层面来看,1000万美元的预付款以及Caldera约24.88%的股权,有效缓解了荃信生物临床管线的资金压力。荃信生物目前拥有丰富的临床管线,1款产品已获批上市,6款产品处于临床阶段。新药研发是一场烧钱的马拉松,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试验,再到最终获批上市,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一款创新药的研发为例,从实验室研究到成功上市,平均成本可能高达10亿美元以上,其中临床试验阶段的费用占比通常较大。荃信生物在推进众多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资金需求巨大。这笔预付款和股权,为公司的研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使其能够更从容地推进其他项目的研发进程。从风险角度分析,将QX030N的研发成本转嫁至Caldera,是荃信生物的一步妙棋。新药研发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充满不确定性。据统计,一款新药从进入临床试验到最终获批上市,成功率仅为10%-20%左右。QX030N的研发预计需要超过3亿美元的投入,如果荃信生物独自承担,一旦研发失败,将对公司造成沉重打击。通过此次合作,Caldera承担了大部分研发成本和风险,荃信生物得以聚焦已进入III期的银屑病单抗QX002N。QX002N在银屑病治疗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进入III期临床试验意味着它离上市更近一步。荃信生物将资源集中于此,有望提高该产品的研发成功率,加快上市进程,为公司带来稳定的收益。借助Caldera背后的资本力量实现出海,是荃信生物的又一战略重点。Caldera背后有LillyAsiaVentures、AtlasVenture及venBio等知名资本支持,这些资本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网络。LillyAsiaVentures作为亚洲领先的生命科学投资公司,在新药研发、临床研究、商业化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和资源。荃信生物通过与Caldera合作,能够借助这些资本的力量,打通欧美临床与商业化网络。近年来,国产创新药在出海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以PD-1为例,国内多家企业的PD-1产品在出海时遭遇困境,竞争激烈、审批严格等因素导致出海难度加大。荃信生物通过此次合作,避免了重蹈PD-1“内卷出海难”的覆辙,为国产创新药出海探索了一条新路径。双抗赛道“License-out”内卷,谁能突出重围?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自免双抗赛道正呈现出一片激战正酣的竞争态势。国际巨头们凭借着雄厚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资源,早早地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布局。强生在自身免疫领域不断拓展版图,其研发策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靶点开发口服小分子药物。2025年5月,强生以8.5亿美元收购Proteologix公司,将其研发中的IL-13/TSLP双抗PX128和IL-13/IL-22双抗PX130收入囊中,PX128用于特应性皮炎和哮喘的治疗,目前处于1期临床研究;PX130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这一举措表明强生致力于打造具有差异化和互补性的双抗产品组合,以应对多重致病通路。艾伯维同样在自免双抗领域积极布局。作为自免领域的重要玩家,艾伯维的自免板块营收表现强劲。2024年,其自免板块营收持续增长,旗下多款产品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虽然面临专利到期等挑战,但主力产品修美乐(Humira)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市场份额。艾伯维围绕自身免疫疾病,特别是炎症性肠病(IBD)等领域,通过收购和合作不断扩充管线。2024年,艾伯维与ParvusTherapeutics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合作和选择权协议,利用Navacim™平台技术开发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耐受疗法,用于治疗IBD。艾伯维还收购了LandosBiopharma,获得处于二期临床阶段的NLRX1激动剂NX-13,用于治疗IBD。这些动作显示出艾伯维在自免双抗赛道的野心,通过多元化的研发和合作,巩固其在自免领域的领先地位。罗氏在双抗领域拥有强大的阵容,尽管主要聚焦于血液、肿瘤和眼科领域,但也开始涉足自免双抗。在2024年医药研发日报告中,罗氏披露了两款在研自免双抗管线,分别为CD3/CD19双抗RG6382和CD3/CD20双抗RG7828(Lunsumio),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两款药物正在开展临床1期试验。罗氏凭借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和广泛的研发网络,一旦在自免双抗领域取得突破,将对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国产势力在双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康方生物作为国内双抗的佼佼者,已成功获批上市卡度尼利和依沃西两款双抗药物。卡度尼利是全球首个肿瘤免疫治疗双抗新药,依沃西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机制的双抗新药。基于双抗药物的市场表现,康方生物业绩迎来大幅增长。2023年总收入为45.26亿元,同比增长达440%,其中开坦尼(PD-1/CTLA-4)2023年销售额为13.58亿元,占产品总销售额83%。依沃西(PD-1/VEGF)在未上市时就成功授权给美股公司Summit,首付款高达5亿美元。2024年,康方生物发布依沃西单药对比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PD-L1TPS≥1%)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3期临床研究数据,结果显示依沃西单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降低了患者疾病进展/死亡风险。这一成果不仅为康方生物在肿瘤双抗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提升了国产双抗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信达生物在双抗领域也有重要布局,其研发的IBI363采用α偏向的创新设计极大提升了IL-2的安全性窗口,在免疫治疗耐药和冷肿瘤方面已初步验证,具有里程碑意义。尽管目前适应症集中于肿瘤领域,但信达生物凭借其创新的研发理念和技术实力,未来在自免双抗领域有望取得突破。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荃信生物的QX030N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有望突出重围。与其他企业不同,QX030N聚焦自免领域,避免了与众多企业在肿瘤双抗红海中的激烈竞争。其长效设计是一大亮点,通过特殊的结构优化和技术改进,实现了更长的半衰期,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治疗方案。如果能够在长效设计上进一步实现突破,比如成功开发皮下注射剂型,将大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治疗成本,从而在自免双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荃信生物通过与Caldera的合作,获得了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借助Caldera背后的资本力量,加速QX030N的研发进程,提高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最后荃信生物的“青苗交易”,折射出国产创新药的双重困境——研发高投入与商业化高风险。但换个视角,这也是“以技术换资源”的务实策略:用早期管线撬动国际资本,反哺核心临床项目。未来,自免双抗的竞争将不仅是科学之争,更是资本与战略的较量。若QX030N能在海外快速推进,或为国产药企开辟一条“研发在外、回报在内”的新路径。期待更多中国Biotech以创新为锚,在全球医药版图中刻下自己的坐标。药事纵横投稿须知:稿费已上调,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