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SCN9A Candidate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SCN9A Candidate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SCN9A Candidate 相关的专利(医药)
7
项与 SCN9A Candidate 相关的新闻(医药)近日,Exicure收到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资格部的退市决定通知,由于其提交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2023年财年的10-K表格,不符合继续上市的要求。
此外,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资格部还指出,Exicure未能举行2023年年度股东大会、以及按时提交2024年第一季度的10-Q表格同样违反了纳斯达克交易市场继续上市规定。
曾经,为了不触及“1美元退市红线”,Exicure采取了反向分割股权手段。如今,公司却数条上市合规而遭到退市。
注:10-K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上市公司每年提交的有关其财务业绩的综合报告(经审计)。
10-Q为每季度必须向SEC提交的财务业绩综合报告(通常未经审计),每年只需提交三次。
反向股票分割是上市公司为了减少其在市场上的流通股数量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在反向股票分割过程中,公司注销其当前的流通股,并按照反向分割前股东持有的股份数量向股东分配新股。
投资大佬云集
Exicure是核酸药物开发领域的明星公司,于2015年成立,201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致力于开发治疗肿瘤、炎症以及遗传病的核酸药物。
Exicure是球形核酸(SNA™)药物的先驱,其核心技术-球形核酸(SNA)纳米技术以人造纳米球作为支架,将单链或双链核酸装载在纳米球表面。这种形态的核酸可以在不触发免疫系统的情况下顺利进入细胞,同时球形结构可以将细胞对核酸的摄取提高到线性核酸的1000倍。
凭借这一技术,Exicure吸引了一些诸多世界知名投资大佬的青睐,早期投资者包括Bill Gates(微软创始人)、David Walt (Illumina创始人)、George Rathmann (Amgen创始人)、Eric Schmidt (Google创始人),另外,国内的绿叶制药集团也是投资方。
2019年11月,Exicure成功将一款治疗脱发管线授权Allergan(被艾伯维收购),交易总额高达7.25亿美元(2500万美元的首付款及未来的里程碑付款)。
在这些利好的推动下,Exicure的股价曾最高一度达到115.2美元。
数据造假丑闻
然而2021年的数据造假事件给予了公司最沉重的一击,并引发了市场对公司的信任危机。
2021年11月,Exicure的一项内部调查发现,其神经科学部门的负责人在至少三项关键性临床前试验的数据中造假,使得公司对于XCUR-FXN的有效性出现了误判。
虽然Exicure声称公司其他人对此并不知情,更没有任何人参与造假事件,但仍造成了市场对公司信任的崩塌。该消息公布后,Exicure的股价一泄千里,从30多美元一路跌至5美元。
随之,Exicure采取了重组措施,裁掉了50%的员工,砍掉两条管线XCUR-FXN和AST-008,SCN9A被提为公司研发的最高优先级,重点推进研发工作。
重组之后,Exicure依旧动荡不止。2022年2月,CEO、CTO以及三名董事会成员先后离开公司。而首推的管线SCN9A也令人失望,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中,SCN9A作为非阿片药物的替代品治疗神经性疼痛未能达到之前在体外临床研究中的效果。公司随即暂停了SCN9A的研发工作。
这时,Exicure的财务状况也十分堪忧。2022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503.6万美元,净亏损-1581万美元,公司账上现金仅剩2000万美元,仅供维持半年时间。
2022年9月,Exicure宣布更彻底的重组,裁员66%,停止所有研发工作,探索最大化股东价值的战略替代方案。同时,Exicure以540万美元的对价,将公司50.4%的控股权转让给一家名叫CBI USA的投资公司,也是凭着这笔资金,Exicure能够运转至今。
但是现如今Exicure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做好准备,等待一个愿意出手的买家。
参考出处:
https://www.biospace.com/article/releases/exicure-inc-received-nasdaq-notice-of-a-delisting-determination/
https://investors.exicuretx.com/news/news-details/2021/Exicure-to-Present-at-Upcoming-Scientific-Conferences-27feffa01/default.aspx
https://firstwordpharma.com/story/5686393
https://exicuretx.com
数据误报,还是学术作假?上市新星深陷寒潭
本周好文推荐
如需转载请联系佰傲谷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
·
·
·
·
·
·
·
为了纪念令人毛骨悚然的生物技术市场,Fierce Biotech于近日推出了2022年踏入墓地的生物科技公司名单。该名单共有7位成员,分别是Diffusion制药、Exicure、Genocea、H3 Biomedicine、Kaleido、Orphazyme、Bone。其中Exicire和Diffusion制药两家公司尚未完全闭气,只是因为已经大幅缩减研发工作,半身子躺在棺材里,所以“上榜”。某种程度上来说,该名单不只是市场的茶余饭后的谈资。因为,这是一份在金融动荡和临床失败的危险重压下,崩溃的biotech名单。导致这些企业失败背后的某些“经历”,或许能够为整个行业带来“警示”作用。01Diffusion制药——缺乏“出售”自己的能力对于Biotech来说,融资能力也是实力的体现。缺乏融资能力,或者说没有“出售”自己能力的Biotech,危险系数无疑更高。Diffusion制药,便诠释了这一点。Diffusion制药是一家研发“组织缺氧”药物的biotech。公司的TSC疗法,能够在低氧的条件下改善组织供氧,目前已开展了肺炎、贫血和实体瘤等多种适应症的临床试验。Diffusion制药的首席执行官Robert Cobuzzi Jr博士表示,TSC也可以作为多形胶质母细胞瘤等低氧实体肿瘤的辅助治疗。但前提是,公司能找到一笔交易或其它合作伙伴来帮助它度过这场危机。的确如此,Diffusion制药已经捉襟见肘多时。截至2022年9月末,公司帐上现金只有2585万美金。在寒冬中,公司的市值跌至1000万美金,基本丧失了再融资能力。今年10月,Diffusion制药宣布,公司可能会进行合作、许可交易、剥离甚至完全出售。不过,各项计划也可能只是说说而已。目前,这些项目没有完成的时间表,管理层也没有承诺何时会有新消息。02Exicure——输给“内控”的公司一直以来,科学家能否经营公司是市场最大的疑惑。核心原因在于,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研发,还包括管理、内控等。Exicure或许就是一家败给“内控”的公司。Exicure是一家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创新疗法研究的biotech。这家诞生于美国芝加哥的biotech,含着金汤匙出生,从比尔·盖茨等人那里筹集了数千万美元。完成IPO后,市值一度逼近10亿美金,成为“准独角兽”。遗憾的是,Exicure经常因为各种错误登上头条。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内控”。一项内部调查发现,Exicure的前神经科学小组组长,在2021年前9个月里误报试验数据。这直接导致Exicure放弃了核心管线的研发。从那以后,公司厄运连连,一直在削减管线和裁员,并调整研发方向。在遭遇挫折之后,Exicure将研究重点转移至临床前疼痛项目SCN9A。然而,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该候选项目不合格,公司随即暂停了所有的研发工作。在此期间,Exicure进行了内部重组,并进行裁员以削减成本并调整业务、精简管线。始终在动荡中蹒跚前行,Exicure如今的市值只剩下区区561万美金。今年9月底,CBI公司以54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公司340万股普通股,这才让Exicure能够运转至今。03Genocea——资金耗尽导致散伙在资本寒冬中,Biotech最大的挑战,是资金。对于大部分biotech来说,需要推进管线研发以获得市场认可,而没有资金意味着难以完成上述动作。这将导致,即便你自认为实力出众,但也无法让市场意识到你真的实力出众。Genocea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踏入墓地的biotech。Genocea自以为傲的,是其专有的发现平台ATLAS。根据公司表述,ATLAS平台可以使用患者自身的T细胞免疫反应机制来识别最佳抗原,从而实现更加个性化的癌症免疫疗法。基于该平台,公司开发了一款肿瘤疫苗,和特定新抗原的T细胞疗法。正是凭借技术平台+管线的故事,Genocea在二级市场市值一度超过14亿美金。遗憾的是,公司没能证明自己,导致难以获得再融资。从2013年至今,公司帐上现金始终在数千万美金徘徊,亚历山大。在经历了多年的财政压力后,Genocea于5月24日正式宣布退市,并遣散了剩余的非必要员工。Genocea一直试图坚持下去。2022年4月,Genocea宣称在研T细胞疗法产品GEN-011在I/IIa期临床试验中展现了一定疗效,5名患者中4名病情稳定,并计划下一阶段研究中继续增加剂量。然而,仅仅几周后,Genocea就宣布了一项战略评估,旨在出售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资产并裁员65%。最终结局,如上文所说,散伙。04H3 Biomedicine——大药厂缩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药厂频频调整,子公司裁撤无数。关门大吉的H3 Biomedicine,就是大药厂减员的一个缩影。H3 Biomedicine是日本药厂卫材的子公司,成立于2010年,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专注于发现和开发精准肿瘤治疗方法。自2010年成立以来,H3一直是重要卫材的创新发现平台和开发引擎,目前已经提交了4项IND,签署了2份授权协议,完成了H3B-6545概念的临床验证。”不过,近年来跨国药企在市场压力之下调整不断,卫材便是其中一员。今年7月,卫材决定永久关闭其肿瘤学部门H3 Biomedicine,裁员人数预计为88名。其将全球研发(R&D)组织从以前的业务集团结构改革为新的研发组织DHBL。H3 Biomedicine在研业务也将合并到DHBL组织中。对此,市场猜测可能是由于投入成本超出预期、肿瘤线高管变动、人员有所调整、研发进度存在问题,也可能是卫材认为阿尔兹海默症药物未来的市场潜力大,做了资源的优先倾斜。05Kaleido——坐拥全球顶流资源也难逃失利在生物科技行业,大佬坐镇是加分项,但也仅仅只是加分项而已,并不能代表实质性的利好。历史上,大佬失利的例子比比皆是。Kaleido也是这样一个例子。看上去,Kaleido是一家玄学公司,其宗旨是以“解锁微生物群,改变医药世界”。不过,Kaleido背景绝对够硬。其为顶级投资机构Flagship Pioneering孵化的明星,与Moderna属于同门师兄弟。成立之后,Kaleido与诸多大佬搭上关系,包括与全球著名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医学博士Robert Jenq合作,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基金会联手,和强生联姻探索微生物组代谢疗法在预防特应性疾病、免疫疾病。公司C轮融资达到1.01亿美金,且在IPO后市值超过10亿美金。不过,由于迟迟没有拿出成绩,投资者兴趣衰退,公司逐渐陷入危机。这种背景下,公司甚至铤而走险。Kaleido核心产品KB109是一款治疗多重耐药性细菌感染的靶向聚糖,在未经FDA许可的情况下,意图用于缓解和治疗新冠肺炎。对此,FDA显然不接受,下发警示函终止公司的荒诞行为。这,也阻断了Kaleido最后的生路。今年2月,面对日益减少的现金储备,KB109用于慢阻肺的II期临床研究被迫终止。到了4月份,在未能找到买家,且资金“败光”的情况下,Kaleido宣布“无法继续运营,最好的选择是有序地结束流程”,正式宣告踏入墓地。06Orphazyme——被FDA劝退的明星选手小型生物技术公司通常依赖一两种产品,这使它们成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类型。Orphazyme是一家“高风险”的案例。Orphazyme是一家位于丹麦的biotech,专攻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发。其核心管线arimoclomol旨在治疗一种罕见的进行性遗传疾病C型尼曼-匹克病。该疾病适用人数极少,全球患者总数估计约为3000人;但商业化前景可能不低,公司预计该疗法治疗价格约为30—60万美金。在这一背景下,Orphazyme二级市场巅峰市值逼近30亿美金。遗憾的是,arimoclomol的临床数据显示,该药物疗效并不明显。最终arimoclomol被FDA和EMA接连劝退。受这些负面消息影响,Orphazyme股价持续暴跌,市值只剩下3000万美金。更悲剧的,核心管线失利,导致Orphazyme陷入裁员风波,最终破产。Orphazyme的结局,是被KemPharm以不到1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头铁的KemPharm表示,还将继续推进arimoclomol上市申请的计划。在此,祝KemPharm好运。07Bone——摊子铺太大对于Biotech来说,管线越多并不意味着越好。毕竟,初创型企业有没有能力推进诸多管线存疑,单单资金压力就不小。Bone Therapeutics或许就是摊子铺太大。Bone Therapeutics是一家骨细胞治疗公司,专门解决骨科和骨病领域未满足的医疗需求。根据介绍,公司拥有广泛的创新同种异体细胞治疗解决方案组合,涵盖一系列适应症。其官网显示,公司拥有5条管线。对于一家未上市的biotech来说,这可谓挑战巨大。2022年3月,在镇定思痛之后,Bone Biologics决定彻底改革整个产品线,将所有开发资源,集中于高风险胫骨骨折的异基因细胞疗法。随后,Bone基本上解雇了整个核心高管团队——CEO、CSO、CFO、CBO都被扫地出门,非执行董事会成员停职留薪。此前有披露称,如果Bone继续正常运营,它将在今年第三季度耗尽资金。幸运的是,Bone被法国Biotech Medsenic拯救,在8月份对其进行了反向合并。两家公司合并后更名为BioSenic,并将致力于炎症和骨科疗法的研发。Bone的细胞疗法是BioSenic保留的资产之一,其IIb期试验结果将于2023年上半年公布。在这笔交易中,Bone的最终估值略高于1000万美元。合并,使Bone在2022年不会踏入墓地,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手里仅有510万美元库存现金,BioSenic还远谈不上安全。来源 | 氨基观察(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撰稿 | 朱来责任编辑 | 八角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Tips —如果您有医药行业相关的线索或对医药政策、研发创新、资本市场、行业发展有深度观察欢迎投稿给我们马老师 18323856316(同微信)邮箱:maxuelian@yaozh.com 阅读原文,是昨天最受欢迎的文章哦
转自:医谷近日,Fierce Biotech发布了“2022年Biotech‘死亡’名单”,这是一份在金融动荡和临床失败的危险重压下诞生的名单,包括了7家公司,他们或已永久倒闭,或已有明确迹象表明即将进入破产倒闭阶段,曾为了“活下去”,他们并非没有努力过,裁员、收缩研发管线、出售资产、寻求融资……但当断臂求生依然无法实现自我拯救时,只能以倒闭收尾结束。导致这些企业失败背后的某些“经历”,或许能够为整个行业带来一些“警示”作用。Diffusion Pharmaceuticals主要研究领域:组织缺氧Diffusion Pharmaceuticals在今年10月份宣布了一项战略评估,称公司可能会进行合作、许可交易、剥离甚至完全出售。尽管Diffusion Pharmaceuticals面临着极为艰难的时刻,但该公司的高管们依然在兜售一种名为TSC的缺氧疗法,TSC疗法旨在低氧的条件下改善组织供氧,Diffusion Pharmaceuticals针对此疗法已开展了肺炎、贫血和实体瘤等多种适应症的临床试验。Diffusion Pharmaceuticals的首席执行官Robert Cobuzzi Jr表示,TSC也可以作为多形胶质母细胞瘤等低氧实体肿瘤的辅助治疗。但前提是,公司能找到一笔交易或其它合作伙伴来帮助它度过这场危机。目前,Diffusion Pharmaceuticals的的各项计划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也没有承诺何时可能会更新,前途未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Diffusion Pharmaceuticals的账面资金已经捉襟见肘,截至2022年9月末,该公司帐上现金只有2585万美金。在寒冬中,公司的市值跌至1000万美元,基本丧失了再融资能力。Exicure主要研究领域:神经系统疾病Exicure是一家在发展早期极为低调的公司,曾经该公司从比尔·盖茨等人那里筹集了数千万美元,完成IPO后,市值一度逼近10亿美元,但这些高光时刻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该公司经常因为各种错误而登上头条。一项内部调查发现,Exicure的前神经科学小组组长在2021年前9个月里误报试验数据,这直接导致Exicure放弃了一款弗里德希氏共济失调的临床前药物。此后,Exicure又将研究重点转移至临床前疼痛项目SCN9A,然而,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该候选项目不合格,公司随即暂停了所有的研发工作。与此同时,Exicure进行了裁员、精简研发管线以降低运营成本。在磕磕绊绊中蹒跚前行的Exicure,如今市值已只剩下不足600万美元。今年9月底,投资公司CBI购买了Exicure 340万股的普通股票,产生的540万美元收益才让Exicure能够运转至今。Genocea Biosciences主要研究领域:肿瘤再经历了长达五年的财政重压后,Genocea今年5月正式宣布退市。Genocea也曾努力试图坚持下去。2022年4月,Genocea宣称在研T细胞疗法产品GEN-011有5名临床试验患者的数据积极,并计划下一阶段研究中继续增加剂量。然而,仅仅几周后,Genocea就宣布了一项战略评估,旨在出售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资产并裁员65%。而这种迅速“跌落”的背后是最近五年来Genocea一直面临着财政的巨大压力,2017年,因为资金不足,Genocea曾被迫停止了一款疱疹疫苗的后期开发,又转而将重点放至两种癌症疗法,公司的业务不稳定导致了其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陷入困境,并从此一蹶不振。H3 Biomedicine主要研究领域:肿瘤H3 Biomedicine是日本药厂卫材的子公司,成立于2010年,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专注于利用其集成数据科学、人类生物学和精准化学发现引擎,发现和开发精准肿瘤治疗方法。作为卫材的创新发现平台和开发引擎,H3 Biomedicine在开发多个临床项目,包括乳腺癌疗法H3B-6545等,并同时提交了4项IND,签署了2份授权协议,与百时美施贵宝等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但今年7月,基于全球发展战略的调整,卫材决定永久关闭其肿瘤学部门H3 Biomedicine并裁员,将全球研发(R&D)组织从以前的业务集团结构改革为新的研发组织DHBL。H3 Biomedicine在研业务也将合并到DHBL组织中。Kaleido Biosciences主要研究领域:微生物组治疗Kaleido在早期的发展阶段还算顺利,2017年,Kaleido曾从顶级投资机构Flagship Pioneering孵化器中脱颖而出,Moderna也是这家机构孵化的明星公司,在此后的一年半时间里,Kaleido进行了B轮融资甚至IPO,但在2019年和2020年,由于迟迟没有拿出更为亮眼的成绩单,投资者兴趣减退导致该公司发展停滞。Kaleido Biosciences还曾将一款用于治疗多重耐药性细菌感染的靶向聚糖产品KB109,在未获得IND批准的情况下,用于新冠肺炎治疗,这直接导致了FDA发出警示函终止了该行为。今年2月,面对日益减少的现金储备,KB109用于慢阻肺(COPD)的II期临床研究被迫终止;4月,在账面资金已耗尽的情况下,Kaleido依然未能找到买家,最后不得不发布文件宣布“已无法继续运营,最好的选择是有序地结束流程”。Orphazyme主要研究领域:神经退行性疾病Orphazyme是一家位于丹麦的biotech,专攻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发。其核心管线arimoclomol旨在治疗一种罕见的进行性遗传疾病C型尼曼-匹克病,但相关临床试验数据显示,该药物疗效并不明显,这也直接导致其上市申请被FDA驳回,之后,Orphazyme的股票一泻千里,公司也被迫大幅度裁员。最终,Orphazyme还是以破产告终,KemPharm以不到1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Orphazyme的资产同时聘用了大部分剩余员工。此外,KemPharm还表示将继续推进arimoclomol上市申请的计划。Bone Therapeutics主要研究领域:骨科治疗今年3月,在决定将所有开发资源集中于高风险胫骨骨折的异基因细胞疗法后,Bone Therapeutics基本上解雇了整个核心高管团队,包括CEO、CSO、CFO、CBO,非执行董事会成员停职留薪。此前有披露称,如果Bone继续正常运营,它将在今年第三季度耗尽资金。幸运的是,Bone的求救信号被法国Biotech Medsenic及时“打捞上岸”,并在8月份进行了反向合并。两家公司合并后更名为BioSenic,致力于炎症和骨科疗法的研发。这笔交易中,Bone的估值仅为1000万美元。Bone的细胞疗法是保留资产之一,其IIb期试验结果将于2023年上半年公布。但被收购后的Bone还远远谈不上安全,手里仅有510万美元库存现金的BioSenic和所有公司一样,它的最终命运将取决于它是否能得到说服投资者的数据。
100 项与 SCN9A Candidate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