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
鉴于糖尿病管理的高度复杂性与个体化需求,《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对药物治疗路径进行了优化,并在二联治疗中首次重点推荐创新联合制剂——基础胰岛素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的固定比例联合制剂。此类药物高度契合“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管理理念,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近期在沈阳召开的第二十八次全军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上,多项讲题聚焦该药物展开深入探讨,现就相关内容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基础胰岛素GLP-1RA联合制剂首获推荐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为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最新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从2013年的10.9%升高至2018~2019年的12.4%。为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指南对糖尿病筛查策略进行了重要调整,将筛查起始年龄从40岁提前至35岁,并新增了三类筛查人群:有糖尿病前期病史者、体质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性肥胖者、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病史[1]。
指南建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应采取综合性治疗策略,涵盖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等多方面的管理。并首次将基础胰岛素GLP-1RA复方制剂写入T2DM治疗路径中。其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作为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GLP-1RA复方制剂,融合基础胰岛素和GLP-1RA的双重优势,具有更强的降糖疗效、更低的低血糖风险以及更好的体重管理效果[1]。
临床见证:基础胰岛素GLP-1RA联合制剂的多重获益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的临床价值得到了多项研究的充分证实。其中,DUAL系列研究显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可实现良好且持久的血糖控制,低血糖和体重增加风险小,还能减少胰岛素剂量、改善B细胞功能(图1)[2-4]。此外,全球多项真实世界研究(RWS)也表明,起始或转换为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治疗后,患者HbA1c显著改善,低血糖风险低,且有体重获益[5-21]。基于此,ADA指南推荐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用于口服降糖药、基础胰岛素或GLP-1RA治疗不佳及使用复杂胰岛素方案的T2DM患者[22]。
图1. 3期DUAL系列研究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的获益
在此次会议中,多位专家分享的临床病例也进一步证实了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的多重优势。对于OADs失效的患者,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能够快速控制血糖,促进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且不会增加体重;对于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的患者,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可简化治疗方案,助力血糖达标,同时提供心肾保护,保障血糖长期稳定;对于多针胰岛素转换的患者,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能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尤其是病程较短、C肽功能良好的患者,转换后不仅效果显著,还能简化口服药方案,或减少胰岛素用量。
基础胰岛素GLP-1RA联合制剂契合“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理念
近年来,糖尿病的管理从单纯关注“血糖控制”逐渐转变为全面管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逐渐盛行,旨在充分尊重并响应个体患者的偏好、需求和价值诉求,确保所有临床决策均基于患者的价值诉求[23]。2025年,最新ADA指南再次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T2DM综合管理,指出需要根据患者特征与可能影响治疗选择的因素,进行更加精细的管理,在药物选择时需要多维度的全面评估,着眼实践T2DM管理的“7S”理念[24]。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通过双组分作用于双受体,覆盖T2DM发病机制的七重因素(图2)[25],可显著降低HbA1c至7%以下,低血糖风险低,有体重获益,还能改善生活质量、节约医疗成本、简化治疗方案、提高依从性[26-28],契合T2DM管理的“7S”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新选择。
图2.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覆盖T2DM发病机制“恶兆八重奏”中的七重
群英荟萃:基础胰岛素GLP-1RA联合制剂助力T2DM尽早达标
在讨论环节中,与会专家们指出,相较于传统续贯治疗,早期联合治疗不仅能够借助血糖代谢的“记忆效应”,迅速解除高血糖毒性,还可保护胰岛功能,更适用于超重或肥胖患者。多项临床证据也表明,早期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治疗失败率,快速实现血糖达标同时保护器官功能。专家建议,治疗方案应基于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考虑血糖控制、体重管理和器官保护等目标,同时遵循循证医学证据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基于上述讨论,专家们进一步指出,要实现高质量的糖尿病管理,需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提高患者教育管理水平;其次,精细化设置个体降糖目标,如非妊娠T2DM患者的HbA1c应控制在<7%,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条件、并发症等因素进一步细分;老年患者应设置不同的阶段性目标。第三,加强血糖监测,借助AI和大数据技术,关注TIR(目标范围内时间)、变异系数等指标。最后,优化降糖药物,开发多种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以实现减负增效(如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等)。
在临床实践中,尽管胰岛素联合强化治疗方案的疗效显著,但其复杂性较高,导致患者依从性普遍欠佳。为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制剂应运而生,其涵盖多重发病机制且使用便捷,为T2DM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更优选择。其中,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作为首个基础胰岛素GLP-1RA联合制剂,每日仅需一次注射,不受进食时间限制,剂量调整灵活简便,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善治疗惰性。基于此,专家对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在临床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应精准筛选适宜患者群体,合理确定起始剂量并根据治疗反应及时调整;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肝肾功能变化等情况,以助力实现高效、精准的血糖管理。
结语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融合了基础胰岛素与GLP-1RA双重优势,每日一针、不受进餐影响,实现强效降糖、低血糖风险低、体重可控、依从性高,契合“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真实病例显示,OADs或其他治疗不佳的患者转换后,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近年来,随着创新药物可及性提升,糖尿病管理正迈向更高效、个体化的新阶段。让我们携手共进,以科学指南为引领,借助创新疗法的力量,帮助更多糖尿病患者迎接更加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 17(1): 16-139
2.Gough SC,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4;2(11):885-893.
3.《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指导建议》.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3):209-215.
4.Holst JJ, et al. J Diabetes Sci Technol. 2015;10(2):389-397.
5.Williams et al. Diab Met Syndr: Clin Res Rev. 2018;12(6):1079-1082.
6.Eliasson et al. Diabetes Ther. 2020;11(8):1807-20.
7.Pric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8;20(4):954-962.
8.Drummond et al. BMJ Open Diabetes Res Care. 2018;6(1):e000531.
9.Sofra. Diabetes Ther. 2017;8:377–84.
10.Melzer-Cohen et al. Diabetes Therapy. 2020;11(1):185-96.
11.Koutsovasilis et al. ADA 78th Scientific Sessions, Orlando, FL, June
22-26. 2018:1104-P.
12.Di Loreto et al. Eur Rev for Med and Pharmacol Sci. 2020; 24(20):10671-10679.
13.Zenari et al. Diabetes Ther. 2021;12:197–209.
14.Egede et al. Diabetes Therapy. 2020;11(7):1579-89.
15.Taybani et al. Diabetes Ther. 2019;10:1869-1878.
16.Noilhan et al. Société Francophone du Diabéte, Marseille, 26-29 March. 2019. CAD-037.
17.Noilhan et al. Société Francophone du Diabéte, Marseille, 26-29 March. 2019. CA-189.
18.Tramunt B, et al. Diabetes Ther. 2022 Dec;13(11-12):1947-1963.
19.Risovic I, et al. BMC Endocr Disord. 2023;23(1):28;
20.Martinka E, et al. Diabetes Ther. 2023 Sep;14(9):1503-1515.
21.Yamada H, et al. J Clin Med Res. 2023 Sep;15(8-9):406-414.
22.ADA. Diabetes Care 2025;48(Supplement_1):S128–S145.
23.Institute of Medicine (US) Committee on Quality of Health Care in America.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01.
24.Diabetes Care, 2012, 35(6):1364-1379.
25.邹大进, 中国医学报论坛. 2018,11,1.
26.Ferrannini E, DeFronzo RA. Eur Heart J. 2015;36(34):2288-2296.
27.Philis-Tsimikas A, et al. J Diabetes Sci Technol. 2024 May;18(3):653-659.
28.Lingvay I, et al. JAMA. 2016;315(9):898-907.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最新《国际糖尿病》读者专属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左边《国际糖尿病》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guojitnb),回复“国际糖尿病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