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近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医学院宣布,UCSD研究团队已启动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或轻度认知障碍(MCI)的一项基因疗法1期临床试验,以评估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递送到患者大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AD是痴呆症的最常见形式,也是老年人中高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然而,针对AD的有效疗法并不多。相较于药物治疗,基因疗法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目前已有多款基因疗法在全球获批治疗不同疾病,研究团队希望也能够将这一进展转化到AD领域。
具体来说,这一基因疗法中,研究人员对腺相关病毒(AAV2)进行修饰以携带BDNF基因,并将其直接注射到大脑的目标区域,希望以此促进注射区域附近的细胞产生治疗性BDNF。为了避免自由循环的BDNF引起不良反应(如癫痫),注射剂量将精确控制。
对腺相关病毒(AAV2)进行修饰以携带BDNF基因,并将其直接注射到大脑的目标区域,希望以此促进注射区域附近的细胞产生治疗性BDNF
具体来说,这一基因疗法中,研究人员对腺相关病毒(AAV2)进行修饰以携带BDNF基因,并将其直接注射到大脑的目标区域,希望以此促进注射区域附近的细胞产生治疗性BDNF。为了避免自由循环的BDNF引起不良反应(如癫痫),注射剂量将精确控制。
此次启动的临床试验为期3年,计划招募24名被诊断为AD或MCI的患者,其中12人接受AAV2-BDNF治疗,另外12人作为对照。
图片来源:
123RF
BDNF是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生长因子,有助于神经元存活,并促进新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和分化。在容易发生AD的大脑区域中,BDNF尤其重要。内嗅皮层是大脑的重要记忆中心,也是最早受到AD影响的区域——导致短期记忆丧失。通常,在人的一生中,内嗅皮层都会产生BDNF,但在AD患者中,BDNF水平有所降低。
在容易发生AD的大脑区域中,BDNF尤其重要。
BDNF是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生长因子,有助于神经元存活,并促进新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和分化。在容易发生AD的大脑区域中,BDNF尤其重要。内嗅皮层是大脑的重要记忆中心,也是最早受到AD影响的区域——导致短期记忆丧失。通常,在人的一生中,内嗅皮层都会产生BDNF,但在AD患者中,BDNF水平有所降低。
但在AD患者中,BDNF水平有所降低。
在此前发表的研究中,UCSD神经科学教授Mark Tuszynski博士及其团队已经在动物模型中探索了脑细胞变性和死亡的预防和逆转。Tuszynski教授指出:“我们发现,将BDNF输送到最早受AD影响的大脑区域(内嗅皮层和海马体),能够逆转(大脑细胞)连接丢失的情况,并预防大脑细胞发生持续损伤。在老年大鼠,老年猴子和经基因改造出现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小鼠中,都观察到了这些益处。”由于BDNF是大分子,难以穿过血脑屏障,因此研究人员选择了采用基因疗法。
据UCSD新闻稿介绍,这是AAV2-BDNF首次在人类中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早在2001年,Tuszynski教授团队曾启动另一项治疗AD的基因疗法早期临床试验,通过AAV2递送神经生长因子(NGF),观察到了基因疗法促进AD患者大脑中的功能性细胞生长。
这是AAV2-BDNF首次在人类中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据UCSD新闻稿介绍,这是AAV2-BDNF首次在人类中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早在2001年,Tuszynski教授团队曾启动另一项治疗AD的基因疗法早期临床试验,通过AAV2递送神经生长因子(NGF),观察到了基因疗法促进AD患者大脑中的功能性细胞生长。
此次AAV2-BDNF基因疗法临床试验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进步”,Tuszynski教授表示,“对于AD患者神经通路的退化,BDNF是比NGF更有效的生长因子。此外,递送BDNF的新方法将更有效地将其递送并分布到内嗅皮质和海马体中。”
BDNF是比NGF更有效的生长因子。此外,递送BDNF的新方法将更有效地将其递送并分布到内嗅皮质和海马体中。
此次AAV2-BDNF基因疗法临床试验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进步”,Tuszynski教授表示,“对于AD患者神经通路的退化,BDNF是比NGF更有效的生长因子。此外,递送BDNF的新方法将更有效地将其递送并分布到内嗅皮质和海马体中。”
▲UCSD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转化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Mark Tuszynski博士(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与目前正在开发的其他AD疗法不同,BDNF基因疗法具有重建脑回路、减缓细胞丢失和刺激细胞功能的潜力。我们期待观察这项新研究对AD和MCI患者的影响。” Tuszynski教授对此充满期待。
相关阅读
《柳叶刀》子刊宣武医院团队研究:中国老年人痴呆症有多常见?哪些因素有助预防?
尽早改变这12点,40%痴呆症可预防!《柳叶刀》最新报告建议全面防治
JAMA
子刊:抵消阿尔茨海默病遗传风险,科学家从保护基因中找到防治新目标
参考资料
[1] First-in-Human Clinical Trial to Assess Gene Therapy for Alzheimer’s Disease. Retrieved February 18, 2021, from https://ucsdnews.ucsd.edu/pressrelease/first-in-human-clinical-trial-to-assess-gene-therapy-for-alzheimers-disease
[2] Tuszynski MH, Yang JH, Barba D, et al., (2015). Nerve Growth Factor Gene Therapy: Activation of Neuronal Responses in Alzheimer Disease. JAMA Neurol, DOI: 10.1001/jamaneurol.2015.1807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微信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点“在看”,分享医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