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与 Human Albumin(Hual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相关的临床试验Effect of early perioperative target directed infusion of human blood albumin 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oral cancer undergoing free flap transplantation
100 项与 Human Albumin(Hual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Human Albumin(Hual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Human Albumin(Hual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相关的专利(医药)
2
项与 Human Albumin(Hual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相关的新闻(医药)12月22日晚间,科创板上市企业海尔生物发布公告称,为打造一流的综合性生物科技龙头、完善血液生态产业链布局并发挥协同价值、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公司与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莱士”)正在筹划由海尔生物通过向上海莱士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
这是一场“蛇吞象”模式的并购交易:截至最新一个交易日,发起并购的海尔生物市值仅为112亿,而被并购的上海莱士,则市值高达479亿人民币。
本质上,这场并购的操盘手,是海尔生物背后的“海尔系”。
早在去年底,“海尔系”就已经涉足上海莱士。
2023年12月29日晚间,上海莱士公告,海尔集团将以总价125亿元收购基立福所持有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20%股份,并合计获得26.58%的表决权。
该项交易预计将于2024上半年完成,交易完成后,海尔集团将成为上海莱士实际控制人。
上海莱士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血液制品行业为数不多的龙头企业,长期以来占据着中国血液制品消费的高端市场
2008年,上海莱士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彼时上海莱士创始人美籍越南人黄凯和郑跃文的科瑞集团分别持股37.5%,为并列第一大股东,是A股罕见的两大控股股东共同控制的上市公司。
2013年起,上海莱士开始了连环收购,先后并购了郑州莱士、邦和生物、同路生物、英国BPL以及浙江海康等公司。这些收购直接让上海莱士一跃成为中国血液制品龙头企业。
巅峰时期,上海莱士的市值超过1700亿人民币,是A股市场当之无愧的“血茅”。
2023年前三季度,上海莱士实现收入59.4亿元,同比+19.9%,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动态PE仅仅22倍,应该说这个估值很具有性价比。
但是便宜仅仅是一个次要因素,血液制品这个赛道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在当下日益内卷的医药产业下,其具备的极高的政策壁垒。
这是一个具备特殊资源属性的行业。
血液制品,是指由健康人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血浆蛋白制品。
采集健康人的血液,要在浆站进行采浆作业,而新浆站的设立要求是非常高的,只有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才有资格设立采血浆站,而每设立一家新的采血浆站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批。
1998年,我国对血液制品行业率先实行GMP认证制度,只有通过GMP认证的企业才能生产经营血液制品。自2001年起,我国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截至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企业不足30家。
因此20多年来,这个行业的竞争,就集中在现有的30家左右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的采血浆站扩增的竞争,主要为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泰邦生物、派林生物、博雅生物、卫光生物、博晖创新等血液制品企业。
仅仅属于有限玩家的游戏,新的竞争者无法进入,这是血制品较高的行业护城河带来的特殊资源稀缺性。
这种稀缺属性,甚至使得血液制品曾经出现涨价参与集采的案例。
2022年1月19日,广东11省集采联盟的276个品种集采正式稿落定,此次集采首次将血液制品和基础输液纳入集采。
在公示的报价中,部分血液制品的“最高限价”竟比以往的招标价还要高,这在集采项目中非常罕见。
比如,人血白蛋白常用规格10g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为601.8804元,较广东上一次招标价378元涨了59%;静丙常用规格2.5g的最高有效申报价为917.5元,较此前600元的均价“涨价”53%。
市场认为,这和血液制品由于原料稀缺,生产厂家有限,难以复制仿制药“以量换价”逻辑有关。
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因素,血液制品行业近年来频频引发各路资本的跨界并购。
如果此次海尔生物成功并购上海莱士,或许将面临主营业务的变更。
2023年,海尔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2.81亿元人民币,归母净利润为4.06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上海莱士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9.64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17.79亿元人民币。
医药研究报告分享营
收集与分享全市场主流医药研究报告
每天仅需0.8元
畅享超过2000篇存量精选医药研究报告
每年新增额外500篇
☝ 点击上方 一键预约 ☝ 最新最热的医药健康新闻政策2023年12月10日,96岁高龄的高耀洁在美国去世。人生的最后十多年,高耀洁一直留在美国。她被称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自从1996年她发现了中国的艾滋病问题之后,30年间她曾经与钟南山、杨利伟一起站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也曾一个人在纽约的公寓里靠补贴度日。中国的艾滋病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被注意到的,最初是因为王淑平、高耀洁等一批临床医生发现:患者手术输血后感染了奇怪的病。顺藤摸瓜,他们发现了献血、采血、输血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早在1959年中国就能从血液中分离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物质,但没有常态化生产。临床上要用到血制品,主要就靠从德国、澳大利亚进口。1982年,中国首次从进口血制品中发现了HIV病毒;1985年,中国全面停止血制品进口。这给了中国的血制品企业高速发展的机会。一个“产业”开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血制品生产需要大量的血浆原料,血浆是人身上来的。有的省份缺乏90年代初流行的“生物制药产业”基础,但人口是最大优势,这不就是现成的生产力吗?《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曾记载,当时这个省份不少县领导频频在电视台出镜宣传:▌“要想奔小康、就去卖血浆”在年人均收入1000块的年代,卖一次血浆能拿到50块,以至于想去卖血浆都要凭关系。没人知道第一个患者是何时开始出现的,只知道发现问题时患者已经以万计数。若干年后,这个省卫生厅有一些官员坚持认为:脱离时代的背景去探究灾难产生的原因是不客观的,有人对着当时的《南方周末》说:“我们之所以沉默,是有原因的。”11992年,台商安瑞麟在老家河南投资牵头设立了华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最初的华兰生物60%的股权由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驻新乡服务部持有,安瑞麟和香港丰源贸易公司加起来持股40%。华兰生物创始人是安康,他和创始股东安瑞麟的关系似乎没有正式披露过。公开资料可知,安康曾长期在新乡防疫站工作,1988年调任兰生所。四年之后,兰生所新乡服务部就和安瑞麟合资成立了华兰生物,安康任总经理。当年要想办一家血制品企业,首先要解决的不是企业主体资质的问题,而是血制品生产资质。兰生所是当年的“六大所”之一,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国立”西北防疫处,正儿八经的老牌科研机构,1985年转企改制,四年后转入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论生产资质,兰生所必然是头一份的。原国家卫生部曾在1991年公布过“第一批血液制品定点生产名单”,指定能生产血制品的只有27家单位,包括六大所和一些省份的血液中心等。这27个单位演变分化,分拆合并,引资扩张,构成了今天中国血制品行业的主体。华兰生物、天坛、泰邦、蜀阳、卫光、新兴、南岳、曾经的广西北生等都属于这个体系。还有一部分血制品企业脱胎于各地的血液中心和血液制品科研院所,有的独立组建公司,有的与民资、外资联合成立血制品企业,河北大安、同路生物、广西冠峰、江西博雅、浙江海康等都属于这一类。这里面的佼佼者,当属1988年美籍越南人黄凯来上海创办的企业。黄凯曾在美国雅培曾长期从事血制品相关业务,后来创业在美国成立了血制品公司。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各个国家的血液制品应当自给自足”。前面提到中国当时血制品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挺期待引进国外技术。黄凯和上海血液中心一拍即合,决定各拿一半的股份,黄凯出技术和设备,上海血液中心出场地和资质。1992年,黄凯参与合资的工厂正式投产,定名为上海莱士。2血液制品主要分为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三大类。白蛋白的用量最大,生产难度也相对较低。由于原料的稀缺性,血制品的价格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便宜。可参考的数据是1998年原国家计委专门给上海、重庆、四川三地物价部门发布的零售价批复:▌2g机采人血白蛋白96.3元1998年全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月平均工资是1005元。白蛋白要用起来一般都要5-10g,每天的开销可能就要四五百。可以想象,家里要是有个需要打白蛋白的病人,该是一笔多大的负担。这还不是事情的全部。大概自从有白蛋白这个产品开始,市场上就没有按照正常零售价拿货的惯例。直到今天,各大医院里的人血白蛋白都是讳莫如深的来源,价格自然也不会是官方零售价。当然,这些市场行为和生产企业没什么关系。不过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血制品的稀缺性。华兰生物董事长安康2022年曾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提到,以当前我国的血制品生产工艺,每吨血浆可生产约26千克人血白蛋白。差不多100ml血浆就能生产2g人血白蛋白。按照不少媒体对1996年之前中原省份的描述:每次采集血浆量都要400ml左右,给50块钱。这样的利润水平下,任何企业的选择只有一个:▌跑马圈地抛却其中“生产药品救死扶伤”的道义成分,当年的血制品企业扩张其实和今天我们的“追逐风口”没什么差别,讲究的就是先做入口流量。遍地开花的采浆点的确能给农民带来不错的收益,又都是替国有机构办事。地方官员只要不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都不可能拒绝这样的“产业”。现在已经很难得知,那一批血液制品企业到底产生了多少效益。如果不是1995年王淑平医生上报第一份HIV感染报告,如果不是1996年3月14日夜的那一次“血站取缔风暴”,这样的“风口”可能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3血站集中取缔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国内血制品行业相对沉寂。1996年,国务院出台《血液制品管理条例》,规定单采血浆站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或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置,只能从事单采血浆活动。 这一规定其实暗含了两重含义:其一是献血和采浆分离,尤其是1998年献血法实施后,献血全部归入血液中心,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其二是采浆依然保持有偿,但是采集血浆的过程开始由血制品企业自己负责,出了问题追责企业。血制品企业原本靠地方公立医院、疾控中心甚至私人组织来供应血浆原料,1996年后逐步转为企业自营采浆站,而且,采浆站只能采集划定区域内的供血浆者,严禁异地采浆。这之后,血液制品监管越来越严格。先是1998年中国对血制品企业实施GMP管理,通过GMP认证才能组织生产;2000年全国又组织了一轮严打,撤销了一部分浆站的资质,暂停了新建血制品企业和浆站的审批。2006年,政府办血浆站全面脱钩,必须转入特定企业。转制后血浆站又和血制品企业掰起了手腕……2000年的时候中国大约有浆站240家,到2001年的时候减少到180家左右,2011年时进一步缩减到146家。2011年还出过一件哭笑不得的事情。当年贵州共有20个血站,一次性关停了16家,引发社会讨论。《央广新闻》报道称:“过去贵州一直是我国浆源贡献大省。但献浆往往与贫困联系在一起,血浆站也往往被视为穷人的标签。”无论从制度上还是从观念上,血制品行业都曾是那么不受人待见。(不少人对卖血浆的概念还停留在30年之前)2004年,刚上市的华兰生物为了扩大血浆来源,启动了对外收购,就此拉开中国血制品行业的并购序幕。十几年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国血制品企业几度兴亡过手,豪门大户内斗不断,聊起来都是故事。2012年,当时血液病专业出身卫生部长力推“血制品倍增计划”。这个动荡的行业才算过上几年好光景。所以中国哪有什么“血王”?比起国外企业来,中国的血制品企业规模要小很多。2022年,华兰生物、上海莱士和山东泰邦三家年采浆量都超过了1000吨。天坛生物采浆量最大,有2035吨。2022年中国总采浆量10000吨左右,四巨头占到60%以上;然而2021年美国的采浆量就达到了43800吨,占到世界采浆总量的70%。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反倒是全球“卖血”最多的国家,用中国的眼光来看这很讽刺。目前,进口白蛋白占到中国市场总量的70%左右,国产血制品供给依然跟不上需求。中国血制品行业的问题可以说是胎里带的,▌没法治。2023年最后一天上海莱士发布公告,海尔集团决议收购莱士的股份,成为公司实控人。市场永远充满希望,只是老“血王”们或许乏了。 (来源:拇指药略 作者:西北哽)药闻康策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方 一键关注 【免责声明】1.“药闻康策”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司联系。2.“药闻康策”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3.“药闻康策”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药闻康策”内容发生偏差,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欢迎转发分享、点赞、点在看
100 项与 Human Albumin(Hual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