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项与 AST-001(Astrogen) 相关的临床试验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ST-001 Followed by an Open-Label Extension Treatment Period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1. Study purpose: To demonstrate the superiority of AST-001 compared to placebo in improving core symptom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in children with ASD.
2. Background: ASD is a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deficit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s well as restricted, repetitive patterns of behavior, interests, or activities. There are no approved medicines to treat the core symptom of ASD. Although these drugs and other psychotropic medic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side effects, the use of psychotropic drugs to treat associated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is common. AST-001 is developed to treat the core symptom of ASD.
3. Design: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clinical trial followed by an Open-Label Extension Treatment Period
A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Efficacy and Correlation With AKR1C3 Enzyme Expression of AST-001 in Subjec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A first-in-human open-label, Phase I/II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MTD/RP2D, PK,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AST-001 administered as a single agent.
评价AST-001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初步疗效以及疗效与AKR1C3表达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
- 评估实体瘤受试者接受AST-001静脉输注给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 评估实体瘤受试者中AST-001及其主要代谢产物AST 2660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 确定实体瘤受试者接受AST-001单药治疗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并确定II期临床推荐剂量(RP2D)
次要目的:
- 根据受试者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缓解持续时间(DO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初步评估AST-001单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
- 探索肿瘤组织经免疫组织化学(IHC)确定的AKR1C3表达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 评估AST-001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谱
探索性目的:
- 探索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
100 项与 AST-001(Astrogen)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AST-001(Astrogen)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AST-001(Astrogen) 相关的专利(医药)
3
项与 AST-001(Astrogen) 相关的新闻(医药)1深圳市坪山区小分子新药创联协会深圳市坪山区小分子新药创联协会在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张绪穆院士、深圳兴湾生物首席科学家张丹院士、深圳万乐药业袁庆总经理、深圳艾欣达伟医药段建新董事长、深圳华先医药叶伟平董事长等坪山区小分子新药相关开发企业的发起下,于2023年4月顺利创办成立。协会会员将以小分子创新药企业以及该领域相关专家为主,并将以联盟的形式运作。协会以“创制小分子创新药、临床研发、高端原料药、高端制剂、创新技术”为发展目标,将扎根于深圳坪山,为资源共享做出积极贡献,为小分子药物研发公司争取更多的资源,为坪山以及大湾区发展小分子创新药提供一个新的模式,努力实现“医药创新产业链大融合”的目标宗旨。2深圳艾欣达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艾欣达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小分子靶向偶联创新药物研发的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公司坚持通过原始创新技术,围绕着全新靶点,自主开发以临床急需为导向的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抗肿瘤药物。公司首发项目AST-3424在美国获得肝癌和白血病两个适应症的孤儿药认定,并分别于中美进入临床II期,到目前为止的临床数据表明AST-3424安全有效;AST-001项目正在国内开展临床I期,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后续将进一步针对胰腺癌等适应症开展临床研究;AST-006针对PARP抑制剂耐药的适应症已经获得中国临床试验默示许可;还有多个项目处于临床前注册研究阶段。3第六期主讲嘉宾孙宏斌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往下可滑动)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95年于中国药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代谢与免疫调控新药发现。主持研制的4个1类新药实现了成果转化,其中,抗血栓新药维卡格雷已向美国FDA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在PNAS,J.Am.Chem.Soc.,Journal ofMedicin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授权专利4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十三五”和“十四五”药物学发展规划等基金项目20余项。蔡绮纯祈福医院肿瘤中心主任祈福医院肿瘤中心主任祈福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广东省肿瘤精准与综合治疗学术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侧重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于2002年开始提出“肿瘤整体免疫治疗理论”。擅长恶性淋巴瘤、免疫相关肿瘤的综合治疗。在《Nature Medicine》等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0多篇,参与7个省级以上基金以及多项国际、国内临床药物试验研究。李子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在化学和生物交叉领域用化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在针对人类癌症的多肽药物研发和感染性疾病的小分子药物筛选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成果,为探索更加有效的药物前体奠定基础,并与医院展开临床前期研究,为基于稳定多肽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提供宝贵的临床研究基础。在J.Am.Chem.Soc、Sci.Adv.、ACS Nano、Autophagy、ccs chem.、 Nat.chem.Biol.、cancer Res.、Angew.Chem.lnt.Ed、Chem.Sci.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共计发表论文1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七十余项,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二十余项。姜宏梁武汉宏韧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往下可滑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宏韧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从沈阳药科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曾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及在美国Covance lnc.生物分析部工作多年。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参与国家药监局颁布的多个行业指导原则的讨论与制定。目前,已发表SCI收录论文50多篇。带领团队完成了1000多个仿制药生物等效性的生物分析检测项目、200多个创新药临床生物分析研究项目及200多个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项目。4活动预告活动主题:小分子新药研发机遇和挑战直播时间:2024年5月24日 14:00-17:00活动议程:14:00-14:10 开场及嘉宾介绍14:10-14:20 政府领导致辞14:20-14:30 小分子新药创联协会及院士专家论坛介绍14:30-14:55 主题讲座:靶向核受体的抗肝纤维化新药发现研究(孙宏斌 教授,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院长)14:55-15:20 主题讲座:新药开发中临床前用药环节探讨(蔡绮纯 主任,祈福医院肿瘤中心主任)15:20-15:45 主题讲座:稳定多肽的生物医药应用(李子刚 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执行院长)15:45-15:55 茶歇15:55-16:20 主题讲座:生物分析在临床和非临床PK研究中的关键考虑因素及应用示例(姜宏梁 教授,武汉宏韧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16:20-16:45 主题讲座:麓鹏制药研发管线进展简介(胡龙飞 副总裁,广州麓鹏制药有限公司副总裁)16:45-17:00 讨论环节5参与方式1、视频号预约2、进交流群3、遇到问题 与我们联系电话:180 0138 3271(同微信)邮箱:xuanya.wang@pharmacodia.com6关于公司药渡经纬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药渡”),成立于2013,是国内领先的医药研发垂直领域专业数据信息情报服务公司。我们构建了强大的医药大数据聚合系统,具备深度趋势预测和机会推荐的数据挖掘能力,以医药竞争情报数据、深度分析咨询服务、研发资源和品牌推广服务等赋能医药行业客户药物研发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
▲8月03-04日 CMC-China大会 · 限时免费扫码报名中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不代表平台立场。任何文章转载需得到授权。2023年6月29日,深圳艾欣达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欣达伟”或“公司”)宣布,公司基于“乏氧活化”前药的技术平台自主开发的小分子偶联新药(项目编号:AST-006)获得NMP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受理号CXHL2300416),适应症为BRCA1/2突变恶性肿瘤,这也是继公司首发项目AST-3424、第二个项目AST-001进入临床试验后,公司发展的又一重大里程碑。艾欣达伟医药创始人、董事长段建新博士表示:“非常高兴我们第三款自主研发的小分子偶联新药—AST-006项目获得NMP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多项临床前体内外研究证明了AST-006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以及广谱的抗肿瘤活性,预期 AST-006 对于BRCA1/2突变恶性肿瘤,特别是对PARP抑制剂耐药的肿瘤,可以获得更为有效的抗肿瘤作用。我们非常期待AST-006的临床表现,为BRCA1/2突变恶性肿瘤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助力健康中国。”关于AST-006AST-006是公司基于“乏氧活化”的技术平台自主开发的一款化药1类的小分子偶联药物。AST-006在常氧条件下不能被选择性激活,因此对常氧的组织器官毒性较小。大多数肿瘤都伴随着缺氧肿瘤微环境的产生,AST-006正是在缺氧区域被激活,产生活性代谢产物 Br-IPM,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这种缺氧选择性激活模式与传统烷化剂的非选择作用机制(如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完全不同,由于缺氧是绝大多数肿瘤共有的特征,意味着 AST-006 有可能成为广谱的、高选择性的抗肿瘤药物。关于艾欣达伟深圳艾欣达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Ascentawits Pharmaceuticals, Ltd)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专注于小分子靶向偶联创新药物研发的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通过原研创新技术,围绕着全新靶点,自主开发以临床急需为导向的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抗肿瘤药物。艾欣达伟医药团队深耕小分子靶向偶联药物二十余年,通过核心团队成员多年的药物开发经验,建立起了“AKR1C3酶活化”、“乏氧活化”两大药物开发技术平台,并衍生出一系列First-In-Class的抗肿瘤药物,其中AST-3424项目已分别于中国美国进入临床II期,AST-001项目已经在中国开展临床Ⅰ期,AST-006项目目前也已经获NMPA默示临床试验许可,还有多个项目处于临床前注册研究阶段。版权声明:本文转自艾欣达伟医药,如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关于CMC-China 博览会融合产业力量,重构行业未来!本次CMC-China博览会汇聚300+医药及上下游全产业链的企业积极报名参展,数千名专业观众报名参观,展会现场将举办15场专业论坛。充分体现了“医药人办医药展,专业人办专业展”的理念。了解更多:手慢无 | 近90%展位已预订,CMC-China 2023热度飙升!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深圳
2022年11月30日
/美通社/ -- 11月29日,仙瞳资本投资企业思路迪(3D Medicines)在港交所公告,公司申请通过香港IPO发行1635万股股票,其中香港发行163.50万股,国际发行1471.50万股。股票发行价指导区间为每股22.96-26.24港元,预计12月15日将开始交易。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创立并全球运营的专业型生物医疗风投机构之一,仙瞳资本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生态版图日益成熟,其投资的华恒生物、圣诺医药均已上市,还有数家企业正在冲刺IPO进程中。
从早期医疗投资出发
近年来,随着资产泡沫的逐一破裂,愈来愈多的投资机构开始由收割型投机转向由科技驱动的价值投资,生物医疗领域亦是如此。事实上,早期投资难,早期医疗投资更难。早期医疗投资极大的考验着投资人的专业背景、行业理解和研究实力。作为一家专业生物医疗创投机构,仙瞳资本一直把价值挖掘和提升作为投资的根本,并着力于企业的产品研发战略和发展规划指导。凭借仙瞳资本的自有资金和系列基金,将目光聚焦全球生物医疗产业,着重吸引优秀的创始人和企业回国落地生根,将更好的技术和产品引进国内,为中国生物医疗产业的更新迭代添砖加瓦。
对于仙瞳资本创始人刘牧龙而言,找到真正能够有效治疗病人、缓解病痛折磨、让人类生活更好的技术和产品,是他坚持的投资理念,也是仙瞳资本团队的共识,为此,仙瞳资本敢于做一个先行者,在漫长的岁月里发掘那些熠熠发光的希望。
疫情下同行 力求满意的答卷
疫情下这几年,行业愈加分化且发展实属不易,当下细分领域仍能坚强存活的企业都是重点培育对象,仙瞳资本投资企业仍脚踏实地一步步向前发展,在市场浪潮中突破重重困境崭露头角。
成立至今,仙瞳相继管理了三期人民币基金、多支定制或合作基金及美元基金,以仙瞳二期人民币VC基金为例,自2017年起,三年投资期内投资了20家企业,其中7家企业处于已上市或者正在上市进程中:华恒生物(688639.SH)、圣诺医药(2257.HK)已成功上市,思路迪医药亦将于下月登陆港交所。而兰丁医学、辽宁垠艺、苏州沪云、奥科达等企业己在上市进程中。其他13家企业中有一大半在过去的一年里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此外,鉴于华恒生物、圣诺医药的IPO上市后的表现,这
2家企业成功入选了"投中2021年度中国医疗及健康服务产业"最佳退出案例TOP5。
每一家被投企业仙瞳都全心投入,依靠脚踏实地的产业和孵化经验,仙瞳资本能在很大的程度上理解创始人,并帮助早期企业走出更广阔的天地。多年过去,仙瞳资本在早期生物医疗领域投资的摸索和预判愈加成熟,果断且清晰。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仙瞳资本执行合伙人刘靖龙深有感慨,"当普遍性机会不再有时,更考内功。仙瞳一直默默在生物医疗的早期领域耕耘,坚信只有播好种,育好苗,才能摘到好的桃,才能为投资人带来稳定良好的回报,这也是我们对投资人信任交出的最好答卷。"
仙瞳投资生态版图
回顾以往 国产替代是过去十年医疗器械领域的核心主线
如同芯片领域一样,医疗器械领域中,国内高端市场长期被海外巨头占据。
2021年,《"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强调推进各类高端产品国产化及终端推广应用。具体落实上,各地集采时在同等条件下首先采用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并实行大规模贴息政策支持医院采购国产设备。
这意味着在医疗器械细分领域,面对巨大的国产替代需求,国产技术创新源源不断。真正能够突破进口产品的技术壁垒,有效实现国产替代,是检验医疗器械创新企业含金量的试金石。
或许仙瞳资本也没有预料到国产替代的口号是在十年后的今天得以实现,事实上,早在过去十年里,仙瞳资本精心挑选并孵化、投资了百来家企业
,包括了以英美达、微光医疗、垠艺生物为代表的国产替代医疗器械企业。
在英美达尚未注册公司仅是一个技术平台的时候,仙瞳资本独具慧眼认准其潜力价值,为了帮助企业度过发展初期的困难阶段并找准战略定位,仙瞳资本无论是团队上、资金上亦或是产品上都及时地给予了充分连续的支持,而英美达也不负投资人的期望,多年来一直努力攻克各项难关,不仅估值大涨,更有多个产品相继获得国家认证,其中2021年超声内镜获得三类证,成为首个国产超声内镜,再次实现在国产高性能医疗设备领域的突破。
而微光医疗不久前获得了超亿元D轮融资,红杉中国等知名创投机构出手,成为OCT影像领域的创新旗手;2022年6月申报创业板获受理的辽宁垠艺,主要聚焦冠状动脉疾病(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领域,其研发产品涵盖国际首个批准用于原发冠脉分叉病变的药物洗脱球囊、国内首个无聚合物载体的药物涂层冠状动脉金属支架系统,在血管介入的医疗器械细分领域率先实现了国产替代。
国产替代不仅仅发生在医疗器械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同样面临着摆脱国外垄断、逐步国产替代的机会和挑战。国产替代需要技术突破的同时,还需要规模效应,因此创新药研发、生物制药、体外诊断、相关仪器设备、原料、耗材及服务都迎来蓬勃发展的机会。其中,如喜鹊医药、艾欣达伟等创新药项目也迎来临床上的重大进展与突破。喜鹊医药基于领先的中枢神经系统小分子创新药开发平台,已布局多条具有国际市场前景的"First-in-Class"药物管线,其中脑卒中项目已进入临床III期,另有临床II期项目6项,美国临床批件2项。艾欣达伟团队深耕小分子靶向偶联药物二十余年,通过核心团队成员多年的药物开发经验,建立起了"AKR1C3酶活化"、"乏氧活化"两大药物开发技术平台,并衍生出一系列First-In-Class的抗肿瘤药物,其中AST-3424项目已分别于中国美国进入临床II期、AST-001项目于中国进入临床I期,AST-006等项目处于临床前注册研究阶段。
在仙瞳资本看来,未来五到十年将是国产替代快速崛起抢占领导地位的好时候。
成长密钥:做精准而大胆的狙击手
疫情发生以来,资金涌入生物医药领域,热门赛道此起彼伏,医疗投资在VC/PE圈备受关注,大规模融资频频出现,并伴随高估值出现,但好景不长,随着泡沫破裂,生物医疗一级市场逐渐安静下来。
"由于过去几年我们的谨慎和冷静,并未盲目地追逐风口,虽然在如今看来也的确错失了一些好机会,但更多是避免了崩塌的风险。"提及热门赛道,刘靖龙感慨万分。2015年国内‘精准医疗'兴起,实际上仙瞳资本早在2012年内部便定义了‘精准医疗'这个赛道,并重投了刚成立不久的思路迪;今年市场上刮起了‘合成生物'热门概念,事实上仙瞳资本在2012、2013年挖掘的邦泰生物、古特新生都是合成生物技术企业的代表,后来邦泰生物被收购,而2018年投资的华恒生物更是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于2021年科创板成功上市,至于古特新生,更是保持着低调快速发展,业绩亮眼。如今,仙瞳资本已经对合成生物学2.0进行布局,一批基于合成生物学的新药研发企业成为合成生物学2.0时代的代表性项目。
基于对赛道超前的精准预判,仙瞳资本不断在尝试技术和原理的颠覆性创新项目投资。
对于人类而言,众多癌症和罕见病依旧是世界难题,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故而研发出能够真正有效治愈这些难以攻克的病症的创新药物是重中之重,但绝非易事,不同于医疗器械领域的国产替代和创新,原创新药需要的是底层基础研究的发展和理论实验的突破,而仙瞳资本在溶瘤病毒和小核酸药物领域的创新探索就不得不提到复诺健生物和圣诺医药。
仙瞳资本最早和复诺健生物结识源自于加拿大UBC大学终身教授的贾为国教授,早在2010年,贾为国教授发表在《Nature》子刊《Molecular Therapy》上的论文在全球首次提出TTDR概念并发表实验结果,那时候全球仅有两家企业能够研发减毒溶瘤病毒。
2015年4月,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贾为国博士,和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黄鸿伟,一同在加拿大创立了复诺健,仙瞳资本怀抱着极大的热情和期望,果断成为了复诺健生物的早期投资方,陪伴企业度过创业初期。
经过三年快速的发展,2018年仙瞳资本迎来了复诺健生物中国运营总部落地扎根上海。如今,复诺健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多轮知名机构投资,而强生、中国国家生物技术集团等业内大厂也纷纷向复诺健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在公司成立之初,强生就与其达成合作,共同开发溶瘤病毒药物,并出资成立联合科学家委员会参与复诺健公司溶瘤病毒肿瘤疫苗产品的开发;2019年,复诺健又和中国国家生物技术集团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 -- 中生复诺健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将专注于溶瘤药物的研发,临床开发和商业化病毒疗法。
无独有偶,在2010年前后,仙瞳资本还关注到相关的文献报告中提到的小核酸药物递送技术,随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加,但这依旧是一个冷门赛道,那时候仍然没有一款小核酸药物获批。真正注意到圣诺医药这家企业是在2015年,彼时圣诺医药的STP705接连在中国、美国递交IND,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和分析,仙瞳资本看中了圣诺医药独有的PNP小核酸药物递送技术,随后连续多轮投资圣诺医药,成为企业的坚实伙伴,在2021年12月30日迎来了圣诺医药成功登陆港股IPO。
生物医疗投资不仅需要研判技术和商业化,还需要对未来市场逻辑有准确的预判。
仙瞳资本孵化发掘早期优质标的,协助企业找准未来发展定位,进而凭借各个基金平台对筛选出来的企业进行投资培育。刘靖龙对此表示,"自2014年仙瞳首支市场化基金成立以来,我们出手的数量在国内算少的,但得益于仙瞳资本的专业预判和产业经验,过往的孵化成功率接近八成。"
提及接下来一年的规划,奔波在仙瞳新一期基金募资路上的刘靖龙表示,"除了今年已经完成的美元基金和专项基金,我们接下来会将重心放在新一期人民币基金的最后一步落地上,同时保证LP在风险可控、收益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获取更高更快的回报,对此仙瞳资本有足够的信心。"
wangpiao@sangelvc.com
100 项与 AST-001(Astrogen)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