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Suzhou Daxin Science Park Development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Suzhou Daxin Science Park Development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药械追踪
No.1 / 诺和诺德每周一次长效生长激素中国上市申请获受理
2024年9月5日,诺和诺德长效生长激素帕西生长素注射液(somapacitan,英文商品名:Sogroya)的上市申请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受理。
帕西生长素是一种每周1次的长效生长激素类似物,此前已于2020年8月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AGHD)。III期临床研究显示,帕西生长素每周给药一次,与每日给药的短效生长激素临床获益相当。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No.2 / 恒瑞医药JAK1抑制剂艾玛昔替尼提交新适应证上市申请
2024年9月5日,根据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恒瑞医药子公司瑞石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简称“瑞石生物”)旗下硫酸艾玛昔替尼片的新适应证上市申请获得受理,具体适应证尚未披露。根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推测,艾玛昔替尼本次申报上市的新适应证可能为成人斑秃。
艾玛昔替尼片是首个提交上市申请并获受理的国产自研JAK1抑制剂,可通过抑制JAK1信号传导发挥抗炎和抑制免疫的生物学效应。此前,艾玛昔替尼已经在中国递交3项上市申请,分别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特应性皮炎、类风湿关节炎。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企业动态
No.1 / 阿斯利康组织架构调整:全渠道事业部纳入BBU
近日,阿斯利康中国宣布了其中国生物制药业务BBU的最新架构调整,并正式官宣由由现任阿斯利康中国生物制药业务总经理、香港及澳门地区负责人林骁担任负责人。
主要调整包括:
▶全渠道事业部纳入中国生物制药业务(BBU),全渠道及县、零售、社区、飞鹰四大业务团队负责人将直接向中国生物制药业务负责人林骁汇报;
▶合并呼吸吸入业务、呼吸雾化业务及消化业务,成立呼吸消化事业部;由现任阿斯利康中国全渠道事业部总经理刘谦全面负责,向林骁汇报;
▶合并生物制剂业务、疫苗和免疫疗法、自体免疫业务部,成立呼吸和自体免疫生物制药、疫苗及免疫疗法事业部;由陈曦担任负责人,向林骁汇报。
阿斯利康中国主要分三大业务板块:生物制药、肿瘤和罕见病。生物制药囊括呼吸消化事业部,呼吸和自体免疫生物制药、疫苗及免疫疗法事业部,心血管、肾脏及代谢事业部以及全渠道及县、零售、社区、飞鹰四大业务团队。
此次架构调整旨在提升慢性疾病管理的院内外协同效率,并扩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在乡镇及其他基层市场的覆盖范围。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No.2 / 10亿美元!礼来与Haya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开发黑暗基因组RNA疗法
近日,礼来(NYSE:LLY)与瑞士公司Haya Therapeutics达成协议,双方将应用Haya的RNA引导基因调控平台来支持肥胖和相关代谢疾病治疗药物的临床前研发工作。
人类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只占整个基因组的2%。其余的98%不编码蛋白质,也被称为黑暗基因组。其作用最初不为人所知,但现在发现其可发挥细胞信息处理单元的作用。Haya专有的基因调控发现平台能够识别组织、疾病和细胞特异性相关的非编码长链RNA(lncRNA)靶标,并开发相对应的RNA靶向疗法,从而重新编程细胞并有望使之恢复成健康状态。
根据协议,Haya将获得包括股权投资在内的预付款,并有资格获得总计高达10亿美元的临床前、临床和商业里程碑等款项。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No.3 / 苏州首支生物医药耐心基金成立,总规模60亿元
近日,江苏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母基金(有限合伙)成立,目标规模60亿元,存续期为15年,聚焦创新药、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合成生物学等领域。
该专项母基金由苏州高新子公司苏州高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及苏州苏高新集团等共同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设立。
其中,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有限公司作为基金最大LP(有限合伙人),出资15亿元。苏州苏高新集团、苏州高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各出资5.84亿元,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集团出资1.17亿元,此外,苏创投集团也出资9.2亿元参与基金的设立,其他出资主体合计出资22.35亿元。
该基金存续期15年,其中投资期7年,退出期8年,延长期2年,相较于基金存续期最常见的“5+2”模式,给了较长的宽限期。据了解,该基金并不直接对外投资,而是做LP,也就是把钱给到基金管理公司,再以成立子基金的方式对外投资,子基金还需要招募外部的LP共同投资。
目前苏州集聚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企业超3800家,拥有规上企业557家,与北京、上海、深圳同列全国第一方阵。截至今年4月底,世界医药企业前20强中,苏州占6席,医疗器械50强中有21家已在苏州布局。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全球医疗情报领导者
解锁隐藏在数据中的商业潜力
关于 G B I
”
自从2002年成立以来,GBI始终以技术为驱动,为药企、器械及行业相关服务商提供贯穿生命周期的全球药品市场竞争数据、全球行业资讯、HCPs洞察、全国医疗器械数据等商业信息与洞察,助力企业在进行战略布局和决策时,脱颖而出。历经20余年的深耕细作GBI已成为95%以上跨国药企、国内头部药企、咨询与投资机构等医疗圈灯塔用户值得信赖的长期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投稿 | 发稿 | 媒体合作
▶ zhangxinyue13@baidu.com
数据库 | 咨询服务 | 资讯追踪
▶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完成表单填写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在本周前三天,美股生物科技股XBI指数连涨,并突破100美元/股大关,为本周的制药行业开了个好头。
跨国药企方面,强生和诺华率先发布Q2财报,前者与传奇生物合作的西达基奥仑塞上半年销售额3.43亿美元,同比增长81.5%;后者中国区第二季度净销售额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此外,礼来替尔泊肽减重适应证也于本周在国内获批,GLP-1市场再添猛将。
本土大药企方面,华润医药再现大手笔扩张,旗下博雅生物拟以自有资金18.2亿元收购绿十字香港100%股权,拓展采浆布局。
Biotech方面,首例重磅核药License-out合作诞生,辐联科技以超40亿元的总额将一款核药BD给了韩国SK Biopharmaceuticals公司。
政策方面,继上周重庆发布医药领域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引后,本周,河北省也发布了该省的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引,为药企合规指明方向。
政策动态
全国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组成立:7月18日,全国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组成立大会在国家医疗保障局召开。工作组将统筹制定各项医疗保障标准,推进医保高质量发展。工作组将建立国家医疗保障局领导、各地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形成与医疗保障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逐步形成全国医疗保障标准清单。同时,完善标准框架体系,强化标准基础研究,做好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和复审工作,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
河北发布省级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引:继上周重庆发布医药领域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引后,本周,河北省也发布了该省的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引。涉及领域包括从事药品、医疗器械等医疗产品的生产、研发、销售等相关商品和关联业务的经营性实体,包括但不限于药品/医疗器械上市许可持有人(MAH)、药品/医疗器械合同研究组织(CRO)、药品/医疗器械合同生产组织(包括CMO、CDMO)、药品/医疗器械合同销售组织(CSO)、药品/医疗器械商业流通企业等,覆盖范围变得更大。
湖南发布挂网药品价格纠偏通知:7月17日,湖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对挂网药品(2024年第一批)进行价格纠偏的通知》,公示了234个明显不符合湖南省价格管理要求的药品。据通知,本次价格纠偏药品范围包括最小制剂单位价格高于同通用名剂型同规格参比制剂最低挂网价格的过评药品、最小制剂单位挂网价格高于同通用名剂型同规格过评药品最低挂网价格的未过评药品、最小制剂价格单位可比价高于同厂的其他规格或同规格不同包装数的药品。
第八批国采品种头孢地嗪钠原中选企业被暂停进口:7月18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公告,DAEWOONG BIO INC.未按照要求接受国家药监局对于中选药品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的境外现场动态检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医疗器械境外检查管理规定》,国家药监局将该检查判定为“不符合要求”。2024年7月1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暂停进口、销售和使用该产品。该企业违背在申报材料中作出的承诺,违反《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GY-YD2023-1)》有关条款,联合采购办公室决定取消DAEWOONG BIO INC.的注射用头孢地嗪钠中选资格,同时将该企业列入“违规名单”,暂停该企业自2024年7月18日至2026年1月17日参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活动的申报资格。
大型制药
礼来替尔泊肽减重适应证在国内获批:7月19日,礼来穆峰达(替尔泊肽注射液)长期体重管理适应症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适用于在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基础上,体重指数(BMI)符合以下要求的成人的长期体重管理:≥28 kg/m2(肥胖),或≥24 kg/m2(超重)并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穆峰达是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也是礼来肥胖治疗领域在中国获批的首个创新药物。
诺华Q2财报业绩超预期:7月18日,诺华发布二季度财报,全球净销售额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1%,中国区第二季度净销售额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诺欣妥第二季度全球销售额18.98亿美元,同比增长28%;可善挺全球销售额15.26亿美元,同比增长22%。
强生上半年营收438.3亿美元:7月17日,强生率先发布财报,全球H1营收438.3亿美元,同比增长3.3%,其中,制药业务收入280.52亿美元。强生与传奇生物合作的西达基奥仑塞上半年销售额3.43亿美元,同比增长81.5%。
吉利德首席科学官将离职:7月17日,吉利德宣布现任首席医学官Merdad Parsey将于2025年年初离开公司。在此期间,Merdad Parsey仍会继续任职,直至2025年Q1结束。
拜耳架构调整后,迎首个人事任命:7月16日,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周晓兰向员工宣布了全新的运营模式下首个人事任命,拜耳现任处方药南中国总经理杨灏将就任新架构下的核心产品业务总经理,自8月1日起生效,工作地点在上海,直接汇报于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周晓兰。
恒瑞收到FDA警告信:近日,恒瑞医药收到美国食药监局(FDA)发出的有关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合规性的警告信。FDA认为恒瑞医药位于江苏连云港黄河路的一处工厂在操作程序、记录管理、卫生清洁等8个方面存在问题。恒瑞医药回复称,公司将积极组织内外部专家及第三方咨询机构落实相关建议,并与FDA保持密切沟通。
远大医药完成收购天津田边和百济制药100%股权:7月17日,远大医药发布公告,完成对天津田边制药、南昌百济制药有限公司和江西百安百亿医药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的变更登记,两项收购将会进一步深化其在心脑血管急救板块和呼吸及危重症板块的产业布局。
东阳光药西格列汀专利侵权纠纷案胜诉:近日,默沙东中国诉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两案终审落锤。最高人民法院作出(2022)最高法知民终1062号、1194号民事判决书,判决驳回默沙东中国上诉,并维持一审法院驳回默沙东中国的全部诉讼请求的判决结果,东阳光药再次取得胜诉。
恒瑞基因疗法申报IND:7月17日,恒瑞医药控股子公司瑞宏迪医药RGL-193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受理。根据瑞宏迪医药公开信息,RGL-193为一款双基因AAV治疗药物,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注入患者脑内,提高左旋多巴的转化效率,降低使用药物剂量及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同时修复受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生物技术
首例核药License-out合作诞生:7月17日,辐联科技有限公司宣布与SK Biopharmaceuticals签署了一项对外授权许可协议。根据该协议,辐联科技授予SK关于FL-091放射性药物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临床研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针对靶向神经降压素受体1型(NTSR1)阳性的癌症,交易总额5.715亿美元(超40亿元)。
川宁生物合成化学原料药“熊去氧胆酸”上市申请获批:近日,川宁生物发布公告,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关于公司原料药熊去氧胆酸的《化学原料药上市申请批准通知书》。熊去氧胆酸的制剂为熊去氧胆酸片(胶囊),为利胆药。适用症:对于胆囊收缩功能正常的患者,用于 X 射线能够穿透的胆囊胆固醇结石的非手术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胆汁反流性胃炎;脂肪泻(回肠切除术后)。
百济神州任命新首席财务官:百济神州7月18日公告,公司高级管理人员Aijun (Julia)Wang(王爱军)于近日向公司提出离职申请以寻求外部发展机会,其将于2024年7月19日正式辞任公司首席财务官。公司董事会同意聘任Aaron Rosenberg担任公司首席财务官并委任Rosenberg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自2024年7月22日起生效。
Vertex与Orum合作开发3款DAC:7月16日,Orum Therapeutics宣布与Vertex达成了一项全球性多靶点研发和许可协议,以开发至多3款抗体偶联蛋白降解剂(DAC)药物。根据该协议,Orum将收到1500万美元的预付款,并有资格获得针对每款药物最高达3.1亿美元的期权费用和里程碑费用。
和铂医药发布2024年度上半年正面盈利预告:7月19日,和铂医药预期上半年盈利约100至150万美元,上年同期盈利约290万美元。报告期内利润预计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收入结构的变化,具体而言,与2023年上半年相比,报告期内的服务类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增加。然而,与同期占比更高的授权许可类业务收入相比,该类业务收入的利润率相对较薄。因此,报告期内的整体利润有所减少。
康桥资本CEO傅唯获任天境生物董事会主席:7月15日,天境生物宣布,公司董事会已任命傅唯先生担任董事会主席。据悉,傅唯自2018年6月起担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他是医疗资产管理公司CBC集团(康桥资本)的首席执行官,也是天境生物创始股东和最大股东。
湃隆生物授出CDK7抑制剂癌症新药50%权益:7月19日,湃隆生物宣布已与Exscientia公司达成协议,将其在高选择性口服CDK7抑制剂GTAEXS617的50%权益出售给Exscientia公司。公根据协议,湃隆生物将获得价值3000万美元的交易对价,其中包括1000万美元的现金,1000万美元的Exscientia公司的股票等,以及高个位数的项目对外许可分成,潜在价值超1亿美元。此外,Exscientia将承担617所有开展中的项目研发费用。
资本市场
NK细胞疗法Biotech再冲刺IPO:7月15日,Artiva Biotherapeutics更新了IPO计划,宣布将以每股14-16美元的价格,出售870万股,预计获得1.168亿美元的净收益。此外,如果承销商以15美元的价格购买130万股的30天期权,则净收入将增至1.35亿美元。
浩博医药AusperBio完成3700万美元A轮融资:7月15日,浩博医药AusperBio宣布,近日完成3700万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InnoPinnacle Fund 追加领投,元生创投、汉康资本、启明创投、元生资本共同参与。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快速推进浩博医药潜在乙肝治愈基石性药物AHB-137的Ⅱ期临床试验、联合用药方案探索及CMC 生产等一系列开发工作。同时,融资资金还将用于拓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ed-Oligo™技术平台及其产品管线。
苏州高新子公司拟出资设立生物医药母基金:7月18日,苏州高新公告称,公司子公司苏州高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拟与控股股东苏高新集团共同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设立江苏省生物医药(苏州)产业专项母基金。其中,投资管理公司出资不超过5.84亿元,医疗器械产业公司出资不超过1.17亿元,苏高新集团出资不超过5.84亿元。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尚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并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华润博雅生物拟收购绿十字香港100%股权:7月17日,华润医药、华润博雅生物与GC集团在上海举行战略合作协议暨股权转让协议签约仪式。华润博雅生物拟以自有资金18.2亿元人民币收购GC集团持有的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从而间接收购其在中国境内血液制品主体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去年8月,联影医疗上市一事传遍了整个医疗圈,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家“国产替代”浪潮中的高端医疗设备企业头号种子背后,还有一家房地产CVC的影子。2018年初,保利集团旗下的保利资本计划进军医疗器械,计划以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为主线,横向布局各科室智能器械,纵向打通器械全产业链。而在披露计划之后,保利集团看中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刚刚融完A轮的联影医疗。尔后四年时间,保利资本以投资人的身份开始在医疗领域谨慎出手,成交的项目不多,手中的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精锋医疗、奥朋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领域的强联智创;外骨骼机器人领域的程天科技……却都是各自细分赛道中的佼佼者。其中,精锋医疗现已递交招股书,奥朋医疗、强联智创也已经历多轮融资,走到了IPO的边缘。保利资本重压科技医疗是房地产商布局科技医疗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部分企业跳出了传统的“地产+大健康”模式,缓慢但有力地切入了医疗硬科技领域。不过,房地产的跨界不比家电、保险行业,后者要么存在技术迁移的空间,要么现有的业务紧跟医疗科技的发展。习惯了高周转模式与百态C端用户的房地产商们,真的能够投好慢节奏、用户单一的科技医疗吗? 碧桂园、龙湖入局,他们在投什么?房产巨头入局科技医疗的投资逻辑很多,但不是哪一家都能像背靠央企的保利资本那样,围绕高端医械的国产替代进行布局。更多房产企业转型医疗,一是通过抓取医疗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更深度地发展“医疗+大健康”,二是分散风险,以大健康行业未来的高扬发展气势,对冲房地产行业可能的长期不景气。碧桂园是所有跨界房企中最为积极的那一个。成立碧桂园创投后,这家机构先是领投互联网医疗明星企业企鹅杏仁(现并入医联),后又入股肿瘤免疫Biotech和铂医药,战投宠物连锁之中的绝对龙头新瑞鹏,似乎要在医疗科技领域做成一支超级PE。但在进入2021年后,碧桂园创投画风突变,远离了传统CVC的投资逻辑。这一年,它开始在早期项目中广撒网,联合其他机构投资出了大量天使轮、A轮、B轮项目,还独家投资了研发呼气VOC技术的精智未来。这种主投早、后期项目的投资模式曾被碧桂园创投管理合伙人代永波称之为“哑铃式投资”,他认为:伴随创投企业规模的扩大,中间阶段的融资赛道变得逐渐拥挤,相比之下,早期以及后期的融资项目竞争则相对不那么激烈。在明确模式的指导下,碧桂园创投的医疗项目投资频率及占比逐年上升。2021年公开披露了32个项目中,有7个是医疗项目,2022年各大投资机构偃旗息鼓,它在三个月的时间内投出了五个项目,涉及的金额及次数比不少专投医疗的机构还多。整个跨界的过程之中,碧桂园创投涉猎的细分赛道不断加宽,从心血管设备、微流控到合成生物学、AI药研,所有投资项目涵盖了最前沿的医疗科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医疗项目中的绝大多数颇为优质,算上其他行业,它的年收益率已在2021年抵达80%。 碧桂园的医疗投资布局相较于碧桂园,龙湖旗下CVC的投资动作显得有些保守。尽管它在科技领域做了不少布局,但医疗科技方面仅有暖哇科技。后者所处的健康险科技赛道在疫情期间遇到一定阻力,龙湖也未再继续深入医疗科技。毕竟,守着椿山万树与佑佑宝贝,龙湖依然在养老妇幼中占有先机。总的来说,保利资本、碧桂园创投的成功证实了房地产商以CVC跨界医疗业务的可行性,围绕医疗服务智慧化、高端药械“技术为王”的逻辑,加之企业自有的资金优势与产业优势,CVC确实能够找到高价值的项目,并说服企业接受投资。那么,这种模式能够向下复制吗?普通房产企业转型医疗,怎么转?高额投资回报下,头部之外的房企亦有不少为之心动。不过,不同于保利、碧桂园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排名靠后的房企很难复制CVC模式实现跨界,很多时候只能在科技医疗与房地产中做出抉择,要么按兵不动坚守房产,要么全军出动All in 医疗。宜华地产(现宜华健康)算得上是业内最早尝试跨界科技医疗的房地产公司。2014年,宜华地产以7.2亿元收购广东众安康后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股权,从医疗后勤综合服务和医疗专业工程切入。随后又以1.2亿元收购深圳友德医科技有限公司20%股权,将其经营范围扩展至医疗服务及网络医院医疗技术平台市场。尝到甜头的宜华地产随即开启了大刀阔斧的跨界之旅。同样依靠收购策略,宜华地产先后全资拿下慢病管理医疗设备公司爱奥乐与医院管理公司达孜赛勒康,开始与医院合作建设诊疗中心,助力医院采购医疗设备,从诊疗收入中进行分成。2015年2月,“宜华地产”名更改为“宜华健康”,并在年内完全剥离了房地产业务。收购爱奥乐一事尤其值得关注,完成收购后,宜华健康的股价在当年达到历史最高点38.60元,较年初涨了10倍。放在今天,“院内信息系统+院外慢病管理”设备的业务闭环,也已构成了互联网慢病管理的业务基础。不过,宜华健康的跨界之旅似乎并不平坦,已经在3月底发布了第五次退市风险警示。从巅峰坠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宜华健康在2016年进入养老领域后发生亏损,且融资跟不上扩张的速度,短期债务严重承压;二是宜华健康的信息化产品及慢病管理类医疗器械遭遇创新公司冲击,缺乏了持续的研发输出,传统的血糖仪及老旧的信息化系统已经无法维持市场角逐需要的竞争力。这也是众人不看好房地产跨界医疗科技的主要原因。长期高杠杆下的经营逻辑下,管理者很难适应医疗行业高研发、长周期的回报模式。稍有不慎,企业便会遭遇资金链断裂、研发脱节的境遇。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不少房企选择了一种“曲线跨界”的方式。广东的世荣兆业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世荣投资出资1000万,世荣兆业以增资方式取得珠海至和置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至和置业”)81%股权,从而获得“横琴至和国际生命科学中心”项目的投资、开发及经营权利。横琴至和国际生命科学中心位于国家级新区横琴新区,规划用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项目内容包括投资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配套病床数不少于1000张;建设先进的智能健康疗养康复中心,并计划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基因研究机构,设立临床基因研发和检测中心;开发医学研究中心、国际交流与会议中心等商业服务配套设施。通过这种方式,世荣兆业以产业园的逻辑在珠海建成了又一医疗枢纽,也算是名正言顺地跨入了科技医疗的产业范畴。苏州高新的打法最为接近保利、碧桂园。上个月,苏州高新筹划近一年的“对医疗器械产业公司实施现金增资”计划终于尘埃落定,公司全资子公司日苏高新基金与苏高新投资联合医疗器械产业公司共同签署合伙协议,发起设立苏新新兴产业基金,基金认缴出资总额5亿元。苏州高新在公告中表示,本次增资将推动公司转型升级,推动公司向“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与投资运营商”的战略定位转型升级,逐步降低对传统地产开发业务的依赖,实现区域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储备医药领域优质投资资源。从长远来看,背后药械创新基因浓厚的苏州,苏州高新同样有望走出保利、碧桂园的路径,以CVC的方式深入医疗科技领域。如此看来,无论是投资还是转型,非头部的房地产公司跨界科技医疗困难重重。不但需要攻克技术方面的壁垒,还需要在管理逻辑上谋求转变,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因此,比较稳妥的路径还是沿着房地产的逻辑建立产业园,依托产业园设立科技医疗投资基金,一步一步慢慢完成跨界,即便是中途失败,也能为自己留下余地。投资科技医疗,房地产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尽管跨界路上存在众多陷阱,但房地产与科技医疗两个行业,仍有契合的地方。从房地产企业角度进行考虑,多年的政策、金融杠杆叠加,房地产行业已积累了庞大体量的社会关系网及资金。如今C端支撑投资性房地产发展的共识已有坍塌迹象,人口城市化减速及新生儿数量下降分别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区间内限制了房地产市场的增长。众多因素合力之下,房地产步入下行周期,企业投资回报率和资金使用率双双下降。因此,房地产跨界科技医疗既可视作一种优质企业分散风险、寻找增长新曲线的路径,又可优化社会资金配置情况,将资金从冗余的房地产行业转向嗷嗷待哺的医疗科技行业。从科技医疗企业的角度考虑,随着一级市场募资难度增加,退出通道收窄,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医疗科技初创企业将目光转向了资金雄厚、资源丰富且颇有耐心的房地产CVC机构,并寄希望于房地产的相关产业链,为其打开产品销售的新路径。再谈保利资本与碧桂园创投,两家CVC背景的投资机构与红杉、高瓴等IVC相比存在较大差异。IVC的资金主要来自投资人,他们更追求投资回报率,实现投资机构的盈利;而保利资本的资金来自保利,碧桂园创投的资金来自碧桂园集团,除了追求财务回报,他们也需要服务于集团的整体战略,并延续集团的商业理念。具体而言,保利资本计划的高端医械“国产替代”有能力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组成完整生态,借助央企的角色定位帮助入局企业追赶外企。碧桂园创投的优势则在它已有的社群,在其遍布全国的社区中,医疗服务领域的新瑞鹏宠物医院、企鹅杏仁;食品消费赛道的汉口二厂、茶里等被投企业的服务和产品可以跳出传统渠道落地,作为碧桂园社区服务中的一环,加速开启商业化之旅。但也需注意,眼馋医疗科技乃至医疗大健康市场的角色愈来越多。房地产外,家电、美妆乃至服饰、游戏等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想借助CVC闯入医疗,各行各业也就更难依靠优质企业把握医疗。看似庞大的医疗市场,或许没有给房产企业太多选择的空间……*封面图片来源:123rf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Suzhou Daxin Science Park Development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Suzhou Daxin Science Park Development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