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北京首都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北京首都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原本在其他领域可以“躺赢”的学历,到了生物医药领域,同样学历的人,却很有可能会产生“躺平”的心思。
与科创板中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等领域相比,生物医药领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含博率”最高,是当之无愧的“学霸行业”。
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在“医学技术无国界”的领域,在创新大潮中,却使得“人才焦虑”越发严重。
有创新药企负责人直言,人才焦虑已经持续多日,夜不能寐。
生物医药领域高学历人才的培养仍有诸多问题待解,企业必须面临人才的短缺和高端人才成本不断提升的现实。
如果没有数量充足、素质达标的毕业生涌入行业,那么该领域将越来越难以享受到“人口红利”或者是“工程师红利”。
另一方面,在生物医药领域,科学家精神和商业头脑兼备的创业者,仍是少数,从科学家到创业者身份的转换,市场会逼着大家继续“交学费”,短时间内行业“人才焦虑症”仍难以缓解。
不过可喜的是,日前由百度联合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1高考搜索大数据》十大热搜专业排名中,生物医学工程热度高达31%。同时,报告回溯了近五年的学科报考趋势,数据显示,医学专业的热度近年提升明显。
的确,不论是从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健康中国 2030”、“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明确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或是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对于生物医药行业的高度关注,都让这个行业站在了聚光灯下。
正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所言,“生命科学是二十一世纪研究最活跃的一个科学领域,它深切地关联着我们的生命健康和日常生活。
如果将目光放到产业界,在对企业科创含金量要求最高的科创板中,我们对科创板上市企业董事长、总裁的教育背景进行统计发现,在这个学霸云集的产业,海归博士已是引领科创板生物产业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01 当之无愧的“学霸行业”
在科创板所有子行业中,如果计算超过超过10家上市公司的子行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含博率”最高,是当之无愧的“学霸行业”。
在62家生物产业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董事长拥有博士学位的占到26名,绝对值最高。
“含博率”达到41.94%;62位总裁(总经理)中,29为持有博士学位,22位持有硕士学位,“含博率”达到46.77%。
“含博率”排位第二的是新材料产业,但其董事长职位“含博率”仅为27.03%,远低于生物医药行业。37位董事长中有10位持有博士学位,13位持有硕士学位;36位总裁(总经理)中,6位持有博士学位,16位持有硕士学位,“含博率”也仅为16.67%。
与生物医药产业企业数量相当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但这两个子行业的董事长职位“含博率”分别为21.05%和24.44%,也远低于生物医药行业。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95位董事长中有20位持有博士学位,44位持有硕士学位;95位总裁(总经理)中,有20位持有博士学位,45位持有硕士学位,含博率为21.05%。
高端装备制造业中45位董事长的“含博率”为24.44%,11位持有博士学位,18位持有硕士学位;47位总裁(总经理)的“含博率”为27.66%,13位持有博士学位,16位持有硕士学位。
02 海归博士成创新主力
在生物产业领域的高学历管理者中,他们大多是海外镀金而归,尤其以美国留学归来人士居多,也有不少被评为地方创业标兵或者高层次人才。
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科创板申万行业分类化学制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动物保健行业企业董事长/总经理
例如今年4月新上市的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瑞强,曾被评选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北京市特聘专家、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创业人才等。
今年50岁的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德胜博士,2011年被评为“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2015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
赛诺医疗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箭华,为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理学博士,是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创业领军人才,2007年9月创办赛诺医疗。
还有海尔生物的董事总经理刘占杰,不仅被评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还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百仁医疗董事长兼总经理金磊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化学博士,2014年当选科技部评选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但是具备博士学位后又进行博士后深造,或者是有商学背景的药企掌舵者仍是少数。
仅有8位董事长接受过博士后深造,而既接受博士后深造又有商科背景的高管,只有三生国健药业(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娄竞。据了解,现年58岁的娄竞198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1994年获得Fordham University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后,又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8年获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生物产业的细分赛道中博士的分布也略有差异。
申万行业分类为生物制品的细分领域中,9家企业中有7家企业的董事/总经理最高学历为博士学历,占比77%。例如,百奥泰董事总经理李胜峰、君实生物总裁李宁、康希诺董事长/总裁宇学峰均是其中的佼佼者。
申万行业分类为化学制药企业中共12家,其中董事长/总经理最高学历为博士的有6家,占比50%。在31家医疗器械企业中,12家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为博士,占比31%。在仅有两家的动物保健企业,其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均有博士掌舵者在列。
由E药经理人联合波士顿咨询(BCG)、GBI Health共同组织行业专家、咨询机构、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等共同完成《从中国医药创新百强企业看中国医药创新未来十年报告》显示,
在医药工业界,海归人员已经成为中国医药创新的生力军,仿制药企中56%的人员为海归人员,创新型上市药企中83%为海归人员,在创新型私营生物技术公司中,94%为海归人员。
03 根治人才紧缺的源头活水
然而这样的高学历创业者实属难得。
从一名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药人,乃至成为一名医疗领域的创业者,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历练。往往仅仅专业学习至少10年之久,此外,还需要在行业内经过多年历练,才能称得上是专家型人才。
从数据上看, 科创板生物产业董事长/总经理大多数年龄在50岁以上。
《从中国医药创新百强企业看中国医药创新未来十年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创新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1代是以60后为主的高学历人才,他们主导了本土创新药企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转型;
第2代是以60~70后为主的第一批海归,他们在海外企业工作多年,回国后建成了中国第一批Biotech企业,具有海外药企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管理体系,是中国创新的开拓者。这一群体正是科创板生物药企的主力。
而第3代是以80后为主的第二批海归。这些更年轻的创业者,他们脱离实验室的时间段,创新度高,敢于冒险,创业目标大多直奔FIC/BIC,他们也更愿意保持小而美的研发状态。
但是在已上市的科创板企业中,这样的企业管理者仍凤毛麟角。
反观整个行业,生物医药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常态,人才流动和招人难成为令不少企业管理者夜不能寐的问题。
今年5月31日,苏州市人社局公开发布《苏州市2021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显示,
生物医药产业的紧缺岗位和紧缺专业数量最多,分别达到336和37个。在5级紧缺专业中,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占比排名位列第一;4级紧缺专业中,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占比排名第一。
2020年《上海市重点领域(产业类)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中,生物医药领域的15个方向明确在列。
值得关注的是,位列紧缺目录的不仅有药物研发合成、抗体/蛋白等生物制品研发及生产人才、药物制剂人才、细胞治疗药物研发及生产人才、疫苗研发及生产人才、生物医药生产工艺开发优化这些有明确技术要求的人才,生物医药中下游技术人才、生物医药生产管理人才、生物医药产业专业招商引资人才、药品/医疗器械法规事务及市场推广人才也赫然在列。
唯有吸引更多的人才愿意加入生物医药行业,才是解决如今药企人才短缺的重要途径。如今,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在进行中,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医学/生物学专业才是解决医药行业人才短缺的“源头活水”。
据DIA 2021年会《塑造面向未来的中国研发创新人才》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目前缺乏兼具“医学+基础科学”复合型人才以及临床研究专业人员,解决结构性挑战需从教育体系出发。
报告梳理的近30个跨国药企、本土大型药企、本土生物科技企业中国研发负责人中,约50%有基础科学研究背景,30%有医学背景,而鲜见兼具“临床医学+基础科学研究”背景(MD-PhD)教育背景人才。
尽管MD-PhD双博士模式早已是美国一流医学院校的高精尖医学人才培养的学制,而我国的医学教育仍停留在MD和PhD独立培养模式阶段,存在时间长、资源浪费、交叉不足等问题。
例如清华大学自2019年才启动临床医学MD/PhD九年一贯制项目,旨在培养卓越的医师科学家、未来医学发展学科带头人。该培养项目是国内首个与国际接轨的医学精英人才培养项目,学生在毕业时需同时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型博士(MD)的临床诊疗水平和基础医学学术型博士(PhD)的科研水平。2020年清华大学医学院第一位MD/PhD学生才正式选出。
目前我国的MD-PhD项目才刚刚开始。尽管从目前的项目数量、学生规模(各校每年招生人数普遍为个位数),还是学制安排、培养路径上来看,都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但是至少变革者正在落实。
“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这句话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投身其中的学子。施一公就是其中之一,他曾说,“在我填报志愿时,清华的招生老师告诉我:21世纪应该是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世纪,选择自己的未来,不能只看现在找工作是否容易,而是应该有比较远大的想法。”施一公说道。“我觉得这句话是没错的,到现在为止看来也还是对的,这位老师非常有远见。”
从学霸到科学家,再到企业家,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如果要概括如今生物医药领域初创类企业的发展路径,大多数创始人/董事长们可以用“学而优则商”来描述。
业界对于科学家创业也普遍比较看好。“科学家创业的优势在于,创业初期就已经积累了比较深厚的技术背景”曾有投资人表示,“科学家往往自带较高的技术壁垒,并且在实验室中证明了能力。”虽然科学家在专业领域和技术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的,但是在商业领域则需要转换思维。这也是为何很多科学家转而进行商科教育的原因。
随着2019年科创板的建立,拥有生物医药背景的科学家们,正通过研发、管理两手抓的方式,不断向企业倾注“科创力”。
100 项与 北京首都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北京首都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