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上海上药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上海上药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一家研发投入(2024上半年14亿元)等同于信达生物的医药巨头,在2005年之后已经没有创新药获批上市了。
2005年太模糊,一代人都老去了。如果想起那年夏天万人空巷看超级女声决赛,记忆还会稍许激活。
2024H1,上海医药以1394亿元营收登顶A股医药之巅,对其考古发现,在新药研发上的失误是触目惊心的,
今年5月以来,上海医药连续终止12个新药研发项目,创下中国药企砍管线之最,近7亿元研发投入打水漂。再往前回溯,上海医药迄今仅有安柯瑞(重组人5型腺病毒)、凯力康(尤瑞克林)、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3款创新药上市,上市时间分别为2005年、2005年、1995年。
近20年(2006年至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超200亿元,却没有一款创新药获批上市,这是何其严重的低效和浪费。
海正药业、长春高新也有类似问题,医药国企是否有必要直接参与创新药竞争市场?依靠现金流优势和商业渠道优势,通过产业基地、产业投资基金、外部合作参与研发资源配置,是否更有效率?
上海医药2020年财报披露的创新药管线,最终获批上市的有多少?
01
砍了又砍
上一篇文章《两千亿大厂大砍管线》(2024年6月),表达过对从俄罗斯BIOCAD公司引进的PD-1单抗命运的担心,现在,大刀终于落下。
上海医药砍管线迄今共有3批。5月1日公告终止I010 (EGFR-TKI)、B002(HER2单抗)、B003(HER2 ADC)临床开发;6月8日公告终止B001(CD20单抗)、B001-A(CD20单抗)、I022(CDK4/6抑制剂)乳腺癌一线、I022-K (CDK4/6抑制剂)临床开发;10月1日公告终止5个新药研发项目。其中,最离谱的是B001-A(CD20单抗),2021年6月获批开展临床试验,之后未开展临床。
I020(MET抑制剂):拟用于NSCLC治疗,2018年5月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目前处于I期临床试验结束阶段,累计研发投入4145.07万元。
B006(CD30单抗):拟用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2018年7月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目前处于I期临床试验结束阶段,累计研发投入4422.53 万元。
B007(CD20单抗):拟用于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2021年1月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目前处于I期临床试验结束阶段,累计研发投入5040.03万元。其他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及后续开发仍正常进行中。
I008:由中药雷公藤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甲素通过提纯、加工、化学结构修饰改造而获得的专利化合物,拟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2019年5月获批开展进一步的探索性临床试验,目前处于II期临床试验结束阶段,累计研发投入6218.75万元。I008-A项目艾滋慢性异常免疫激活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及后续开发仍正常进行中。
BCD-100(PD-1单抗):拟用于宫颈癌的治疗,2021年2月获批在国内开展III期临床试验,目前处于 III 期临床试验收尾阶段,累计研发投入5900.80万元。NSCLC临床试验及后续开发仍在正常进行中。
如果上海医药这位国企老大哥有感情,对I008(雷腾舒)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开发终止,可能会满怀伤感吧,毕竟有15年的牵绊。2009年,上海医药首次强调研发与技术创新,自主研发新品数量位居国内医药行业领先水平,全年研发投入2.6亿元,把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创药、国家1.1类化学药I008(雷腾舒)作为首批重磅推出,进入I期临床阶段,然后每有临床进展,都会在财报中披露,直到成为弃儿。
上海医药对CD20单抗有蜜汁执念,共开3条管线,自己把自己卷死。其中,B001、B007适应症均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前者于2016年8月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然后一直停止在I期临床阶段,估计失败但不甘心,又于2021年1月启动后者的临床试验,然后又失败了。这个靶点成药难度很大吗?迄今已有4款国产CD20靶点药物获批上市。
02
错了又错
上药老大哥竟然是国内BD鼻祖,早已开启Bigpharma与Biotech合作的先河。2011年2月,上海医药与复旦张江签订重大新药创制研发的战略合作协议,在未来6年内出资1.8亿元与复旦张江共同进行4个药物品种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全面合作,包括多替泊芬、重组高亲和力TNF受体、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LVCR)和重组人淋巴毒素α衍生物(LT)。当时的自我评价“此次合作是上药研发转型的标志性举措,从原先以内部为主的研发组织转向开放的多渠道合作的研发模式”,放在现在也不过时。
但是这却翻出上海医药砍管线的旧账。2019年2月,上海医药终止与复旦张江合作研发的多替泊芬(累计投入5760.36万元)、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突变体-Fc融合蛋白注射液(累计投入6973.55万元)的临床试验。
轻车熟路。
上海医药自研的I001片(SPH3127,化学药品1类)是新一代口服非肽类小分子肾素抑制剂,针对高血压适应症的NDA上市申请根据CDE的要求于2024年4月重新提交资料后收到CDE受理通知并恢复审评,有望打破长期没有创新药上市的僵局。
但走通自研逻辑还有漫漫长路。
存量管线仍有被砍的可能。从俄罗斯引进3个生物类似药和3个创新生物药,其中创新生物药包括PD-1单抗已被砍掉,IL-17抗体产品、GITR抗体产品进度不明。
上海医药对细胞疗法也饶有兴趣,2020年已有3个项目处于临床前阶段,直到203年底仅有B019(靶向CD19和CD22的自体CAR-T)正式启动I期临床试验,累计投入研发费用约5905.17万元。前景如何,拭目以待。
2016年,47岁周军出任上海医药董事长,感叹“岁月静好的小时代结束了,沧海横流的大时代开始了”。研发投入从2015年6.18亿元,增至2020年19.72亿元,5年翻了三倍多。周军在2020年董事长致辞中充满激情:“创新,既是穿越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引领每行乐句的最强音……预计到2021年底,我们的管线数量将进入3字头时代,并有多个项目进入临床III期。”
拼数量从来没有输过,在周军落马后,上海医药最新管线数量已进入5字头时代,2024H1研发投入14.04亿元,同比增长15.26%,占工业销售比重11.03%,临床申请获得受理及进入后续临床研究阶段的创新药管线50项(含美国临床II期3项)。
但周军拼数量的政绩观早已过时,我们都知道创新药应该立足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差异化+国际化成为主流逻辑。
大面积砍管线,研发效率极低,这是浪费国有资源,也是对政府补贴的辜负。2011年上海医药承担的10个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第一、二批项目已完成技术验收,获得的国家新药创制专项产学研联盟基金、上药专项等市级科研基金到帐超过5500万元。
我们以前分析过,迄今没有任何一家国企搞创新药是成功的,国资药企的优势在于资源禀赋,包括商业流通、品牌中药,却不能很好解决创新药研发的效率、风险和激励问题。
上海医药作为医药基础设施运营商,掌控国家医药供应链的血脉,2017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药品代理商,2018年拿下15个新药(包括K药、O药)进口总代资格,2023年引入进口总代品种29个,2024H1引入进口总代品种8个。上海医药拥有9个中药核心品牌中药板块,2023年收入98.17亿元,同比增长10.30%,生脉饮、胃复春、六神丸等品种销售收入平均增速超40%,2024H1收入51.92亿元,同比增长1.41%,而同期整个医药工业端都是下滑的。
上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作为上海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在9月正式开业运营,成功吸引国家级生命健康研究院、国投产业投资母基金、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等机构以及德国拜耳、循曜生物等十多家创新企业入驻。
做自己擅长的事。
2024年7月10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专家,GMP细胞和基因医学实验室Head and Scientific Director Dr. Steven A. Feldman到访上药生物治疗上海市肿瘤细胞治疗技术创新中心。
Dr. Steven A. Feldman教授一行参观了上药生物治疗上海市肿瘤细胞治疗技术创新中心,实地参观了质粒、病毒生产车间、质量控制实验室和细胞生产车间,详细了解了上药生物治疗在肿瘤细胞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进展。双方探讨了当前细胞治疗领域的最新科学进展,包括前沿的结构设计、产品规划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
上药生物治疗表示,非常重视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合作机会,希望通过此次访问,能够进一步加强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联系和合作。未来,双方将共同致力于细胞治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动细胞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斯坦福大学医学细胞和基因药物实验室(LCGM)是一个专注于制造用于I/II期临床试验生物制品的GMP研究中心,是为GMP生产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开发创新的制造平台,以弥合未满足医疗需求的患者“从工作台到床边”的差距。该中心面积23,000平方英尺,可生产满足符合临床标准的细胞和载体。
上药生物治疗是隶属上实集团旗下上海医药的全资子公司,是由上海医药专门设立和精心打造的细胞治疗平台。公司现有香港研发中心及上海转化中心两个基地,拥有GMP标准的细胞与基因治疗所需的质粒、病毒、免疫细胞产品的制备生产线及质量控制实验室。
来源:SPH细胞
7月9日,上实集团董事长冷伟青调研上药香港总部,听取了上药生物治疗公司和上药国际业务事业部的专题汇报。上实集团副总裁楼军,上实集团副总裁、上海医药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秋华参加调研。
近年来,上海医药持续深化海外布局,以东南亚为撬点、产业辐射全球,形成了“多国多点 沪港联动”的发展格局。冷伟青对上药国际化发展成效和海外员工的奋斗努力表示肯定。她指出,上海医药要深度发力细胞治疗新兴赛道,调动沪港两地的差异化优势,构建“香港早期研发+上海临床转化”的实践体系,加速实现创新突围与产业突破,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海外业务要结合实际,稳扎稳打,有序拓展,在我国生物医药国际化发展蓝海里勇立潮头。
上药生物治疗首席科学家张骅介绍了细胞治疗的前沿发展与公司的研发策略及项目进展;上海医药办公室主任王波汇报了上药国际业务事业部相关工作。上实集团相关职能部门、上药香港总部办公室、上药生物治疗等参加会议。
上海医药作为上实集团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核心平台,积极融入沪港创科生态圈,建立上药香港总部、落地创新与国际化发展战略具体举措;同时联手香港科技园设立创新孵化器01LABS@Hong Kong ,助力沪港两地打造全球医药科创高地。上海医药深度聚焦“产学研医资”协同发展,着力构建开源的创新生态圈,以全链优势汇聚顶尖资源与创新要素,为沪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做出新的贡献。
100 项与 上海上药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上海上药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