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Jiangsu Optics Valley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Jiangsu Optics Valley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中国光谷
随着一艘13,000㎡的“产业方舟”正式启航
东阳光
面向全球递出
一张“具身智能”新名片
3月29日,东阳光、光谷东智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机器人”)、及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武汉光谷中心城建设服务中心和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正式签署多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宣布将携手加速机器人技术的落地应用,特别是聚焦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到应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这标志着东阳光筹备近一年的人形机器人项目获得里程碑式进展,将为具身智能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沈悦、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鲁宇清等市、区、部门领导,智元机器人创始人邓泰华,灵初智能创始人王启斌,东阳光集团董事长张寓帅、东阳光(600673.SH)董事长张红伟、光谷东智董事长周林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东阳光、智元机器人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签订了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三方将携手致力于在东湖高新区打造全国最大最先进、华中首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该创新中心将建设成为一个公共性、开放性、共享性的人形机器人服务平台。东阳光与智元机器人、北武院、灵初智能于今年2月在武汉市携手设立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光谷东智”),并将在光谷建设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发布光谷东智全系列机器人产品和具身智能模型,三方共同支持光谷东智公司发展。
为了开展具身智能产品研发、测试、生产、销售,并建设特定场景具身智能训练场进行具身智能数据采集,提供相关解决方案等业务,
光谷东智与
武汉光谷中心城建设服务中心签订了《全国总部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武汉光谷中心城建设服务中心将协助建设光谷东智具身智能全国总部项目,项目立足华中地区,面向全国,推动光谷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为助力东湖高新区经济发展,根据《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突破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5年)》及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关于湖北人形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建设规划,按照东湖高新区管委会2月28日、3月7日专题会议精神,光谷东智与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原则,签订了《机器人采购项目协议》,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委托光谷东智实施机器人项目,项目金额不超过7,000万元,这将成为光谷东智的首批订单
,成功打通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到应用落地的市场化全链条
。
“场景+
技术+
商业化”为具身智能聚势
东阳光作为合作牵头方,依托东阳光集团深耕电子新材料、生物制药、健康养生等领域多年所拥有多元化应用场景、丰富的行业运营经验与海量行业数据,将从电子元器件生产线到医药制造、生态虫草繁育等细分覆盖领域为智能机器人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智元机器人作为国内“AI+机器人”融合创新的先行者,凭借领先的“本体+AI”全栈技术,不仅自主研发了通用具身机器人的整体结构与核心零部件,更构建了以AI为核心的全栈软件算法和数据能力,引领端到端具身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光谷东智的成立,正是依托于各合作方在各自领域的深厚积累与独特优势。光谷东智董事长周林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当前公司在光谷的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已处于建设阶段,预计2025年量产300台,中期规划年产能达千台。预计5年内,光谷东智计划实现总营收将达数十亿元级别,具身智能产品计划达到万台年产能规模。
未来,依托东阳光丰富的产业资源及应用场景,光谷东智将通过具身机器人打造“1+5+N”体系。预计在光谷的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启动时,由北武院和光谷东智等机构协助发布了“具身智能通用基础模型”,鼓励机器人企业利用创新中心的资源进行后训练,推动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应用。此外,光谷东智与北武院计划在5月份联合发布一款面向湖北地区的垂域模型,深化了具身智能技术在区域内的应用落地。
一方面,光谷东智将打造全国
规模最大
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中心,并针对东阳光丰富的应用场景,推出智能机器人服务于东阳光集团电子材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领域的工厂开发智能巡检与重复作业场景;推出特种机器人服务于氟氯化工、生物医药、矿区等危险作业场景,充分依托战略合作方资源,推动工业机器人落地。
另一方面
,结合当前人口结构及东阳光集团生物医药、大健康康养业务板块,光谷东智计划开创中国首家人工智能养老院,并推出健康疗养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等
,以满足慢病管理及智能养老新时代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当前,中国境内慢性病患者数量庞大,已超过3亿人,这一现状推动了慢病管理市场的持续壮大。同时,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健康监测方面,养老机器人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和智能算法,能够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心率、血压、血糖等关键生理指标,还能发送警报、提供建议,在日常照料、情感交流和辅助医疗管理方面都展现巨大的潜力。
光谷东智计划于5月召开人形机器人产品发布会,届时将发布光谷东智全系列机器人产品和具身智能模型。
当数字文明的新纪元裹挟着人工智能的飓风席卷全球,具身智能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重塑着制造业的面貌。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东阳光以前瞻性战略眼光洞察时代脉搏,聚焦集团五年战略规划,坚持“科技创新+实业报国”,以战略级生态联盟为支点,跻身智能机器人赛道,携手各方聚焦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到应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提升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在这场重构未来制造版图的竞赛中,东阳光用科技硬实力浇筑实业根基,用智能新范式解码科技未来,用智能关怀构建和谐未来,一个属于具身智能的黄金时代,正在东阳光的战略远征中初现曙光。
2025年2月19日,奥泊(武汉市)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奥泊生科”)与东湖高新区签约,将在光谷建设AI蛋白质设计改造产研中心。该公司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莱维特、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成就榜单入选者马剑鹏等联合创立。
蛋白质药物如同一把钥匙,只要药物中的蛋白质抗体和致病蛋白质受体匹配,就能实现精准治疗。但在传统方法中,人们需要通过实验筛选蛋白质,耗时至少10年。通过AI,技术人员几周内就能计算推理大量样本数据,设计出“最佳”蛋白质,加快新药研发速度。
2013年,莱维特等人因“为复杂化学系统创造了多尺度模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18年,他携手马剑鹏研发出用于设计蛋白质的“OPUS”软件,以及面向分子动力学等领域的人工智能算法。奥泊生科团队拥有全球领先的干湿结合蛋白质结构设计及解析技术,可为药物靶点发现、抗体改造、工业酶设计、创新药物研发、生物材料设计等领域赋能。
马剑鹏(左)和迈克·莱维特(右)
马剑鹏介绍,产研中心将聚焦蛋白质设计与生物制造核心领域,建立高通量实验验证及研发中心,为新药研究提供核心创新平台和新质生产力支撑,助力光谷抢占“AI+生物制造”全球制高点。
此外,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拟通过“拨转股”方式支持奥泊生科项目,并依托奥泊生科运行AI蛋白质设计研究所。目前研究所正与爱博泰克、爱农科技、贝赛模式、鼎康生物等光谷企业对接合作。
从初次接洽到公司注册成立,再到产研中心签约,全程仅用2个多月,马剑鹏为光谷营商环境点赞:“前天一下火车我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光谷不仅涉企服务高效便捷,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领域也拥有政策与人才优势。在这里发展,我们充满信心。”
莱维特说:“武汉拥有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期待合作项目不仅能推动武汉在AI蛋白质设计领域形成全球影响力,更能打造具有国际示范效应的人才培养高地和跨国科研合作平台。”
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奥泊生科及其产研中心的落户,将助力光谷打造AI蛋白质设计产业标杆。未来,光谷将积极帮助企业对接政策、人才资源,推动项目加速发展,进一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在光谷的内循环。
参考资料
https://mp.weixin.qq.com/s/sWig69MhqpBtaH1Idbymkg
--------- End ---------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添加小邦微信加入读者实名讨论微信群。添加时请主动注明姓名-企业-职位/岗位或姓名-学校-职务/研究方向。
来源:湖北药监局 编辑:wangxinglai2004
2024年12月03日,湖北药监局对《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一步发挥监管职能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进行了修订,对创新药、短缺药、创新原料药、小品种(短缺药)原料药等的鼓励措施进行了明确。
一、重点内容:
1、支持创新药、罕见病治疗药、儿童专用药、疫苗、血液制品等注册申报进入国家药监局优先审评审批通道,同步开展注册现场核查、GMP符合性检查,优先安排检验检测。
2、对启动创新药物临床试验的,根据注册申报需要,优先办理《药品生产许可证》。
3、对创新原料药、小品种(短缺药)原料药生产企业,在申请办理《药品生产许可证》增加生产范围时,提交验证计划或验证方案。
4、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配制且处方在本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使用历史的中药制剂,申报医疗机构制剂注册和备案时,依法豁免主要药效学、临床研究等资料,有条件豁免毒性试验资料。
二、《进一步发挥监管职能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湖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4年工作要点》精神,进一步发挥药品监管职能,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我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支持药品研发创新
1.推动企业开展一致性评价。引导企业围绕临床价值布局产品线,合理选择临床需求稳定、增长潜力大的仿制药品种开展一致性评价。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参与一致性评价工作。
2.支持原研药、创新药申报。支持创新药、罕见病治疗药、儿童专用药、疫苗、血液制品等注册申报进入国家药监局优先审评审批通道,同步开展注册现场核查、GMP符合性检查,优先安排检验检测。对启动创新药物临床试验的,根据注册申报需要,优先办理《药品生产许可证》。
二、支持高端原料药、新型药用包材、药用辅料发展
3.支持高端原料药、新型药用包材、药用辅料发展。对创新原料药、小品种(短缺药)原料药生产企业,在申请办理《药品生产许可证》增加生产范围时,提交验证计划或验证方案。支持新型药用包材、药用辅料企业发展,促进药品产业补链、强链。
三、支持中药守正创新
4.支持中药产业链发展。引导中药生产企业加强中药材源头管控,完善中药地方标准建设,推助“一县一品”鄂产道地药材基地建设。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创新型中药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楚药”品牌。
5.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省内中药配方颗粒企业首次备案时已通过药品GMP符合性检查的,后续品种备案时根据品种风险和资料审查情况,必要时开展现场核查。
6.鼓励中药新药注册和中药制剂备案。支持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复方制剂等中药新药产品的申报。加快推进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和中药制剂委托配制备案工作。鼓励医疗机构选择质量管理水平高的药品生产企业委托配制。
7.优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使用。具有批准文号或者具有备案号的临床急需中药制剂,经省局批准后可以在省内调剂使用,并将调剂使用有效期限与制剂文号或备案号有效期实行同步管理,在原有规定期限上进行分类管理,分别延长1至2年。
8.支持中药技术平台共享。鼓励省内具有药材资源评估优势的高校牵头,省内药企协助和配合,共同建立药材资源评估共享平台。鼓励省内药企合作成立中药外源性污染物检测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成本。
四、创新中药饮片管理
9.允许采购产地趁鲜切制中药材。我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可以采购具备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的产地加工企业生产的趁鲜切制中药材。结合本省实际,探索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发展,研究制定趁鲜切制中药材品种目录及趁鲜切制加工指导原则。
五、优化医疗器械审评审批
10.落实特殊医疗器械注册程序要求。纳入创新和优先审批通道的第二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变更注册、延续注册的技术审评时限平均比法定时限缩减50%。
11.强化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服务。申报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不含体外诊断试剂),可提交同品种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的文献数据或合法取得的临床使用(试验)数据作为临床评价资料。
12.合并开展医疗器械现场检查。在开展产品注册质量体系核查时,依据《医疗器械注册质量管理体系核查指南》和《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相关附录开展检查,当企业在现场检查通过后一年内申请该产品相关生产许可事项时,可采信产品注册质量体系核查结论,实现一次检查两次结果运用。
13.促进省外医疗器械企业落户湖北。对省外隶属于同一集团或同一法定代表人的企业,将已获外省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且在有效期内的产品迁入我省注册的,申报产品注册时,若产品无实际改变,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完成工艺验证且检验合格的,可提供产品的综述资料、非临床资料(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清单、产品技术要求及检验报告除外)、临床评价资料作为佐证资料。
六、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4.对接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积极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战略,助推湖北“大健康产业带”建设。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基地、龙阳湖健康谷、宜昌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产业基地,实行“预约上门、集中会诊、专题特办”等优先服务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
15.支持化妆品产业园区发展。积极支持各地化妆品产业园区规范建设,打造化妆品产业链资源共享的美妆集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对化妆品企业在生产车间功能布局设计、实验室建设、设备安装等方面有政策和技术需求的,组织开展一对一“菜单式”服务。支持化妆品企业与医疗机构、高等院校和检测检验机构等开展合作,加强检验人员培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积极探索园区检验检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16.加强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发挥省药检院、省器检院国家局重点实验室优势,在血液制品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超声手术设备质量评价等领域,开展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监管技术研究,支持申报国家、省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项目。
17.推进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中心华中分中心项目落地。鼓励国内龙头检测技术机构在我省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支持省内生物医药企业剥离优势检验检测资源,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第三方检测技术机构。
七、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
18.推动流程优化再造。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纵深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改革,完善优先审查和快速审评机制,健全会商沟通机制,实现审评审批法定时限压缩60%以上。
19.探索创新工作机制。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配制且处方在本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使用历史的中药制剂,申报医疗机构制剂注册和备案时,依法豁免主要药效学、临床研究等资料,有条件豁免毒性试验资料。
八、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
20.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大力开展“三法两条例”宣传培训,加强生产经营合规指导,提升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强化企业落实产品全生命周期安全责任。
21.发挥信用监管效能。推进“互联网+监管”,建立完善药品追溯体系,健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增强行业自律约束力。
22.推行包容审慎精准监管。优化事权划分,压减重复或不必要的检查事项,推进监督检查标准化、规范化。切实落实《中药饮片不符合药品标准,尚不影响安全性、有效性认定指导意见》。探索与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相适应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在守牢安全底线前提下,为行业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
100 项与 Jiangsu Optics Valley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Jiangsu Optics Valley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