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日照贝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日照贝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本届大会以“共建创新生态 共赢产业未来”为主题,聚焦生物医药出海与国际化创新、创新药投融资、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风向标,打造“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立体化”的年度盛会。
又一个“newco”(为某个药或者新技术成立的新公司)实现了被大公司收购的目标。一家专注于皮肤病学治疗的美国生物制药公司Dermavant,核心产品Vtama 乳膏在2016年授权买入自GSK,公司近日被Organon公司以高达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值得注意的是,GSK的Vtama实际上是来自中国的管线,在2012年海外权益被天济医药授权给GSK,Vtama乳膏的中文名是“本维莫德”,是早年间中国为数不多的first in class首创新药之一。
至此,本维莫德的海外权益已被三次转手,价格由天济医药最初卖出的2亿美元到如今被装进Dermavant公司,作价12亿美元。
Dermavant是总部位于瑞士的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Roivant的子公司,这次交易可以说又是“newco专业户”Roivant的又一次大作。通过出售Dermavant,Roivant可以获得1.75亿美元的预付款,特应性皮炎适应证(AD)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后,Organon还将支付750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高达9.5亿美元的商业里程碑付款。
1.75亿美元的预付款,在美国从业者看来并不算高,但在中国的BD案例里已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数字。“AD是个大适应证,而且这单从小在美国长大,他们是当作自个儿的药去交易的。”有从业者如此解释这次交易不低的交易金额。
但这次交易和天济医药已经没有多大的关系。如今,本维莫德在国内的商业化权益属于冠昊生物,三年前进入医保目录,去年销售额不到5000万元人民币。
在美国,FDA获批后,本维莫德一个季度就可卖出高于国内一年的销售额。在销售额之外,通过“newco”这个推进研发及管线包装、成立新公司寻求被收购的运作方式,本维莫德的标价超过了10亿美元。
1
艰难开局:在中国长出的FIC
本维莫德是一款银屑病外用药。这是一个大适应证,在中国又称“牛皮癣”,全世界有上亿患者,国内近700万。因此银屑病药物的国内布局也相当“卷”,光是IL-17A单抗,今年8月就有恒瑞和智翔金泰的两个药物上市,还有多家药企的产品处于临床三期阶段。
天济医药本维莫德的优势在于,研发早、上市早,而且是原创的新药。2019年5月在中国上市时,和微芯生物的西达本胺、贝达生物的埃克替尼一起,被列为中国first in class药物的代表。
在那之前,本维莫德的研发进程可谓坎坷。早年六十年代生人陈赓辉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读博时发现了本维莫德化合物,而后申请专利,于1999年在加拿大成立公司研发本维莫德,公司还曾在多伦多股票交易所上市。
那几年,中国刚加入WTO,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去往海外求学、工作的人陆续归国发展。海归潮持续了好几年,陈赓辉在2007年就以天济医药总裁的身份在中国申请本维莫德的IND,2009年获批。
那个年代,中国医药界还是仿制药的天下,新药研发是一个还没有走通过“投入-回报”链路的新鲜事物,资本尚未聚集,法律法规也尚未健全。研发本维莫德的过程中,陈赓辉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坎坷。
首先是临床试验受阻。陈赓辉找了几家顶级医院的皮肤科医生,都被拒绝,最后才找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张建中曾坦承也对陈赓辉有过怀疑,“这些年来我见过太多人声称自己能治愈牛皮癣。”但最终,他决定赌一把。
此后,天济医药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完成了本维莫德在国内三期的临床实验。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在2015年毕井泉担任国家药监局局长的药政改革之前,国内新药研发面临IND批件积压、药品审评标准与国际标准不符等问题,导致本维莫德的临床开发进程缓慢。
支持临床开发的费用也是个问题。早期,陈赓辉曾接受国内一家钢厂老板的私人投资,以支持临床开发。后来,作为国内难得的first in class药物,本维莫德获得国家数百万元的资助。
为了维持现金流、继续进行研发,陈赓辉还开始考虑将本维莫德的全球权益授予出去。本维莫德被GSK、强生等跨国公司看上,提出合作,但当时license out模式并不成熟,在国内监管层面曾遇到阻碍,而后影响了合作方报价。
2012年,天济医药将本维莫德的海外权益授予GSK的子公司,总价2.4亿美元。
当年,为了规避监管层面的掣肘,陈赓辉还曾尝试与复星这个国内大型制药厂家合作,但国内厂家的新药研发业务也并不成熟,双方想法出现分歧,陈赓辉搬到上海努力了三个月后,最终这次合作没有走向成功。
2015年,本维莫德的三期实验终于接近尾声,但这时药政改革开始,治理临床数据造假的“722风暴”来临,陈赓辉团队花了几个月时间去检查数据,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2016年,本维莫德在CDE提出上市申请,2019年终于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获批上市,用于适合局部治疗的成人轻至中度稳定性寻常型银屑病。
2
不同走向
在中国艰难孵化了多年的管线,在海外遇到“newco”,有了不一样的发展走向。
在2016年-2019年等待NDA获批的三年间,2018年,GSK将本维莫德的海外权益转出,以3.3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Roivant的子公司Dermavant。
Roivant是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如今的美国总统候选人Vivek Ramaswamy在2014年成立的公司,标榜自己要“拯救制药业被遗忘的药物”。其不断从大药厂那里便宜“捡漏”,筛选出那些有潜力但不被大公司重视的管线,成立新公司、推进研发,最终推动新公司被大药厂收购而赚取回报。这就是“newco模式”的原型。
Roivant最有名的“战绩”,是2022年以4500万美元“捡漏”辉瑞的炎症性肠病管线RVT-3101,装进子公司Telavant中,2023年以70多亿美元的价格将Telavant转手卖给罗氏,获利至少50亿美元,回报超过100倍。
Dermavant是Roivant旗下专注做皮肤病的新公司。本维莫德被卖给GSK后,后者对其能够投入的资源有限,本维莫德在海外便被卷入了Roivant的“newco局”中,从此和国内版本的商业化前途产生了不同的走向。
在国内,本维莫德2019年上市,2020年销售额4075.8万元,2021年正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并执行后降价72%,当年销售额落至2992.74万元。此后放量效应才逐渐突显,2023年的销售额终于超过了2020年进医保前的成绩——4943.85万元。
在海外,Dermavant加速推动了本维莫德在美上市,于2022年通过了FDA的上市批准。当时本维莫德在美上市意义非凡:是我国先批准上市后再获FDA批准的首款创新药、美国25年来获批治疗银屑病的首款外用新分子实体药物等。
在中美两个区域,本维莫德在银屑病外用乳膏市场的份额都是第一,但在银屑病激烈竞争的市场格局下,销量都不算太高。在美国,本维莫德今年二季度销售额1840万美元,还低于今年第一季度的1930万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以本维莫德为核心产品的Dermavant,ROI可能没有达到Roivant期待的水平,且负债率较高。目前Roivant的核心管线包括子公司Immunovant的FcRn抗体,以及从辉瑞引进的两个药物,Roivant可能意在通过抛售Dermavant来调整组织架构,将力量集中在重点管线的开发上。
美国药企之间的并购业务成熟,从默克分拆出去、商业化经验更为丰富的Organon也明显有信心能将本维莫德发展得更好。因此虽然本维莫德销售额目前并不高,但通过出售Dermavant公司,Roivant仍赚取了3.3亿美元买进核心管线、高达12亿美元卖出的差价。
根据交易条款,Organon还将承担Dermavant高达2亿多美元的负债。而且,当本维莫德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时,Roivant还将收取30%的特许权使用费。
此外,Dermavant对于扩大本维莫德的适应证也做出过积极的努力。今年4月,FDA已经受理本维莫德的AD适应证申请,一旦获批,产品的市场空间将扩大四倍。这为Roivant后续赚取特许权使用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
新药研发的养成游戏
在“newco”模式的衬托下,中美“同药不同命”的特点再次突显了。从海外权益2012年首次转手给GSK算起,本维莫德的newco之旅兑现跨越了12年,管线价值翻6倍,销售额的差距也体现出两边市场的差别。
兑现时间跨度更短的是恒瑞的一个TSLP管线,2500万美元预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的价格卖出海外权益,不到半年时间,便被Aiolos Bio转手卖给GSK,公司直接被后者收购,预付款是恒瑞当初管线预付款标价的40倍。
看上去,恒瑞的案例说明的只是“卖管线”的方式不同、是否有包装和“做局”意识的区别。更直接的对比是,当管线发展到后期的上市阶段,拥有中国区权益和美国区权益的两边公司不同的发展走向,体现的便是同一款药在不同市场下的发展预期差距。
日前康方生物发布其全球首创的PD-1/VEGF-A双抗依沃西最新数据,在一个适应证的头对头三期实验中打败K药。康方与其美国合作方Summit的股价都大涨,但一周内康方仅涨不到30%,Summit的涨幅超过160%,目前市值是康方的两倍有余,而其核心管线其实就是来自康方的依沃西。
二者市值的差距,第一在于对药物销售市场的预判:两边市场定价,以及医保及商保支付的天花板;第二是对公司前景的预判:是单靠药物销售来实现业绩,还是公司有被高溢价收购的可能,以及股市的涨幅能高到什么程度?
这当中影响因素复杂,涉及到整体社会的支付能力,医保及商保设计的成熟度;产业是否发展到有收购能力的大公司出现、有专门推动研发和管线包装并成立新公司的“newco”产业链出现;以及是否有一个上市退市规则透明健全、有充沛流动性的二级市场。
无论如何,中国创新药的“好东西”仍在。有在美从业者称,在近期恒瑞、康诺亚、嘉和生物等公司主动做局成立“newco”后,美国的一级投资人更沉迷于找资产做newco,包括挖中国管线,挤兑效应由此出现,“以至于美国startup的公司非常惨”。
但药物研发不存在什么“真金”,而更像是一场需要浇筑大量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养成游戏。有了好的种子,拿努力和耐心培育只是基础。当本土的气候、土壤、水利资源条件产生变化,为了结出更好的果实,而尝试移植,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让好的种子能留在当地结成果实?这应该是下一步最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rian Yang. How To Make A Global FirstIn-Class Drug In China[EB/OL].https://scrip.citeline.com/SC098260/How-To-Make-A-Global-First-In-Class-Drug-In-China. 2017-5-17
[2]Jiang Wei, Li Danqing. First of its kind' treatment for psoriasis born in China[EB/OL].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1908/02/WS5d43f548a310cf3e355639c0.html. 2019-08-02
同写意媒体矩阵,欢迎关注↓↓↓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12月4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C4 Therapeutics递交的1类新药CFT8919片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用于治疗携带EGFR突变的局晚期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公开资料显示,CFT8919是一种BiDAC降解剂,旨在有效和选择性地对抗EGFR L858R,从而治疗NSCLC患者。今年5月,贝达药业通过一项近4亿美元的合作,获得了在大中华区开发、制造和商业化CFT8919的权益。截图来源:CDE官网根据贝达生物新闻稿,多个大型随机对照试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EGFR-TKI治疗19del和21L858R突变患者显示出了不同的疗效。总体来看,19del突变患者的获益要明显高于21L858R突变的患者。对于携带21L858R突变的NSCLC患者,临床上仍存在较大的未满足需求,期待更好的治疗方案。CFT8919片是一种具有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变构BiDAC降解剂,对携带EGFR外显子21(L858R)突变具有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同时对T790M或C797S突变的EGFR继发耐药突变有效。2023年5月,贝达药业宣布与C4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引进变构BiDAC降解剂CFT8919项目。C4 Therapeutics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靶向蛋白质降解科学,创造改变患者生活的新一代药物。C4 Therapeutics公司正在利用其TORPEDO平台有效地设计和优化小分子药物,利用人体的天然蛋白质回收系统快速降解致病蛋白质,从而有可能克服耐药性。在临床前研究中,CFT8919片已在EGFR L858R驱动的NSCLC体内外模型中显示出活性。数据显示,该候选药可靶向广泛的在靶耐药突变并有颅内活性,具有预防或治疗患者脑转移的潜力。贝达药业曾在新闻稿中指出,CFT8919有望为EGFR L858R突变的患者提供崭新的治疗选择。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先生曾在新闻稿中表示,CFT8919片是贝达药业在靶向蛋白降解领域的一次探索。此前,贝达药业已有第一代、第三代EGFR-TKIs上市产品,并拥有第四代EGFR-TKIs、EGFR/cMET双抗产品管线,在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助力CFT8919片后续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亚洲EGFR L858R突变患病人群较多,存在较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用药需求。期待CFT8919片早日开展临床研究,为全球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参考资料:[1]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 Retrieved Dec 4,2023. From https://www.cde.org.cn/main/xxgk/listpage/2f78f372d351c6851af7431c7710a731[2]贝达药业CFT8919片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 . Retrieved Sep 26, 2023,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0hnXfGM5Lc80r5AZMjdHeA本文由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编辑,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转发授权请在「医药观澜」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本周看点1.恒瑞PD-L1抗体阿得贝利单抗获批上市2.两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来自正大天晴、海正生物3.扬子江药业1类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4.基石药业PD-L1申报新适应症本期(2023年2月24日至2023年3月3日),3款单抗获批上市,包括恒瑞医药的PD-L1抗体阿得贝利单抗、海正生物的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正大天晴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本周还有多款新药申报上市,来自扬子江药业、基石药业、再鼎医药等,更多动态如下:国内审评审批·新动态本期CDE有36个受理号(27个品种)报生产办理状态更新,其中恒瑞医药的阿得贝利单抗注射液、海正生物的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和正大天晴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备受关注,更多动态如下: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恒瑞PD-L1抗体阿得贝利单抗获批上市2月28日,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抗PD-L1单抗阿得贝利单抗(SHR-1316)注射液获批上市,为本就严重内卷的PD-1/PD-L1抗体药物市场再添一把火。恒瑞医药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拥有PD-1和PD-L1两大单抗的药企,堪称“卷王”。阿得贝利单抗是恒瑞医药研发的人源化抗PD-L1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结合PD-L1分子,从而阻断导致肿瘤免疫耐受的PD-1/PD-L1通路,重新激活免疫系统的抗肿瘤活性,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根据公开资料,该药本次获批的适应症为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目前,阿得贝利单抗还有多项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以评估其在各类实体肿瘤中的抗肿瘤作用。截至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PD-1/PD-L1抗体药物已有16款,其中包含10款PD-1单抗(8款国产,2款进口),5款PD-L1单抗(3款国产,2款进口),1款国产PD-1/CTLA4双抗。此前恒瑞已有PD-1单抗卡瑞利珠单抗,于2019年5月获批上市,目前已在肺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以及淋巴瘤等瘤种中获批9个适应症,是目前获批适应症数量和医保覆盖范围领先的国产PD-1产品之一。本次恒瑞医药PD-L1单抗成功获批,将有助于其在内卷的PD-1/PDL-1赛道打开差异化的新市场空间。两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曲妥珠单抗,是由基因泰克(罗氏的子公司)研发的一种人源化IgG1κ型单克隆抗体,能够特异性的作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胞外区,阻止细胞内酪氨酸激酶的活化,抑制依赖HER2的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此外,它还能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ADCC)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原研产品赫赛汀最早于1998年9月25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目前国内已有两款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分别来自复宏汉霖和本周获批的海正生物,此外安科生物和正大天晴也已提交上市申请,目前还在审评审批中。贝伐珠单抗,是罗氏研发的一款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抗VEGF mAb),通过阻断VEGF与其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阻断PI3K-Akt/PKB和Ras-Raf-MEK-ERK等信号通路的传导,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以及血管新生,降低血管渗透性,阻断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治疗效果。原研安维汀2004年2月首次获FDA批准上市,目前已在全球已经获批多个适应症。目前国内已有9款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分别来自齐鲁制药、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博安生物、百奥泰、海正生物/贝达生物、东曜药业、复宏汉霖和正大天晴。此外,神州细胞也已经递交上市申请,竞争异常激烈。国内审评审批·新受理本期CDE新增报生产受理号68个,共50个品种,其中扬子江药业的盐酸妥诺达非片、基石药业的舒格利单抗注射液和再鼎医药的注射用舒巴坦钠/注射用度洛巴坦钠组合包装备受关注,更多动态见下表:数据来源:药智数据扬子江药业1类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药智数据显示,扬子江药业提交的1类新药盐酸妥诺达非片上市申请获药监局受理。根据公开资料推测,该药是一种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适应症为勃起功能障碍(ED)的治疗。2021年5月,扬子江药业的首款1类新药注射用磷酸左奥硝唑酯二钠获批上市,本次是扬子江药业提交上市申请的第二个1类新药。此外,扬子江药业还有8个1类新药获批临床,包括6款化药新药和2款中药新药。基石药业PD-L1申报新适应症近日,舒格利单抗注射液(择捷美)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CDE受理。据基石药业新闻稿该适应症为联合化疗一线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这是舒格利单抗在国内申报的第4项适应症。舒格利单抗是由基石药业开发的抗PD-L1单克隆抗体,与同类药物相比舒格利单抗在患者体内产生免疫原性及相关毒性的风险较低。此前,国家药监局已批准舒格利单抗用于治疗III期和IV期非小细胞肺癌、复发或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此外,舒格利单抗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R/R ENKTL)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NMPA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再鼎医药引进的抗感染新药申报上市近日,再鼎医药引进的舒巴坦钠-度洛巴坦钠(SUL-DUR)新药上市申请获CDE受理。据悉,SUL-DUR是一款静脉注射型的组合抗生素新药,结合舒巴坦钠(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度洛巴坦钠(一种新型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包括多重耐药和耐碳青霉烯类(CRAB)菌株)引起的感染。此前,CDE已将该申请纳入优先审评。2022年11月,美国FDA已受理SUL-DUR纳入优先审评的上市申请,处方药用户付费法案(PDUFA)的目标行动日期为2023年5月29日。本次SUL-DUR在国内申报上市,有望为更多中国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数据来源:药智数据、企业公告等网络公开数据信息来源:药智网、企业公告等网络公开信息来源 | 药智头条(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撰稿 | 森林责任编辑 | 八角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商务合作 | 张武龙 13368443108(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100 项与 日照贝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日照贝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