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us Pain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tandard Versus Mobius® Retraction at Cesarean Delive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use of the Mobius® retractor decreased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verses conventional retractor use. Based on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a pilot study, we suspect that the retractor will decrease overall pain as well as lateral pa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e Efficacy of the Mobius ™ Retractor in Performing Cesarean S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BMI ≥35kg/m2
This 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the use of the Mobius™ retractor to the use of traditional metal retraction instruments in non-urgent cesarean deliveries of obese women. The Mobius™ retractor was designed for abdominal surgery to improve visualization of the surgical field through standard surgical incisions and is now a standard instrument used for cesarean deliveries at 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 Hospital.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use of the Mobius™ retractor during cesarean deliveries in obese women decreases operative time, blood loss, number of transfusions, infectious morbidity, incision length, and intra- / post-operative antiemetic and pain medication use, while increasing surgeon satisfaction.
100 项与 Apple Medical Corp.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Apple Medical Corp. 相关的专利(医药)
今年的《财富》中国500强榜上榜公司的年营收门槛约为36.2亿美元,较去年的门槛下降约3%。按美元计算,2024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18.75万亿美元,而2025年上榜的500家公司2024年总营收14.2万亿,约占2024年中国的GDP总量75.7%,和上年上榜公司相比,下降约2.7%;净利润达到7,56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约7%。有17家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入榜。入榜企业地域分布集中,有6家位于长三角,5家位于大湾区,3家位于京津冀。表:上榜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的生物医药企业来源:火石创造根据公开资料整理01榜单亮点百济神州营收增速领先。在17家上榜医药企业中,有9家实现了营收正增长。其中,百济神州以55%的增速遥遥领先;江苏恒瑞医药紧随其后,营收增长20.7%;中国生物制药则以8.4%的增速位列第三。中国生物制药利润增速第一。相比之下,利润增长的企业较少,仅有7家实现同比提升。其中,中国生物制药以47.7%的利润率增幅位居榜首;江苏恒瑞医药同样表现优异,利润增长44.9%;华东医药则以21.7%的增速排名第三。4家药企新晋上榜,7家企业排名上升。与2024年榜单相比:中国生物制药、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大参林医药新进榜单;上海医药、南京医药、华东医药、云南白药、药明康德、迈瑞医疗、英特集团等7家企业排名上升,其中英特集团上升30名。02榜单解读国药、上药、广药等综合性企业稳居行业前列,全产业链布局成为支撑规模优势的核心引擎。两家药企进入前100强,国药集团以914.86亿美元营收位居总榜单第34位,蝉联医药行业榜首;上海医药则以382.55亿美元营收位居98名。创新力量崛起。以百济神州、恒瑞医药为代表的创新药企业实现营收高增长,创新药企正在用临床价值重构增长逻辑。但由于创新药研发投入高,研发周期长,创新药企短期阵痛明显,部分企业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但却是产业升级无法绕行的路径。CXO领域,药明康德排名总榜第362位,较去年上升15名,虽然利润相较去年有所下滑,但其高利润率也是一大亮点。创新医疗器械方面,迈瑞医疗以51.04亿美元位列382名,其16.2亿美元利润、31.8%利润率十分耀眼。医药流通领域规模庞大但利润承压。九州通、南京医药、英特集团等医药流通企业,构筑了覆盖全国的药品分销网络,是产业运行的“血管”,在政策压力与成本刚性下利润下行。中国500强中的生物医药产业榜单,既是一张展示实力的成绩单,更是一面映照挑战的镜子。规模的光环之下,唯有真正拥抱创新、提升效率、穿越周期,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合中赢得未来。2025中国500强企业区域分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5,484亿美元的营收位居榜首,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列榜单第二位和第三位,位列第四位的是中国建筑集团,中国工商银行位列第五。苹果最大代工企业鸿海精密位列第六,较去年上升1位,仍是排名最高的台湾地区公司。今年前十位中,没有大陆民营企业。京东集团位列第11位,较去年上升2位,仍是排位最高的大陆民营企业。今年进入利润榜前十位的有四家民营企业:台积公司、腾讯、阿里巴巴集团、中国平安。其中台积公司以360.87亿美元的净利润排在利润榜第4位;腾讯2024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65%,以超过269亿美元的净利润排在利润榜第6位;阿里巴巴集团和中国平安分别位列利润榜第9位和第10位。这十家公司在去年的总利润约为3,115亿美元,约占上榜公司利润总和的41%。区域格局中国500强企业呈现显著的区域集聚特征。从整体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明显占据主导地位。仅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和江苏五个地区就集中了近300家中国500强企业,约占总数的60%。图:中国500强企业主要分布区域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从几个主要经济圈来看,长三角(136家)、大湾区(103家)、京津冀(111家)三大区域共集聚350家中国500强企业,占比高达70%。从省份分布来看,京、粤、浙、沪形成第一梯队。北京以94家中国500强企业高居榜首,大量央企总部、高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聚集于此,形成了强大的经济生态。广东(80家)、浙江(49家)、上海(46家)紧随其后,共同构成了中国500强的"第一梯队"。这些省市有几个共同特点: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完善的产业链、活跃的民营经济以及强大的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西部省份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安徽和河南各有13家企业上榜,显示出中部地区产业升级的成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5家企业入围,反映出"一带一路"倡议对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这些新兴增长极大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或政策红利,逐步建立起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02Top20城市从中国500强企业的城市分布来看,北京断层领先。第二梯队由上海、深圳共同构成。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凭借完善的金融市场、开放的经济体系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落户。深圳以38家位列第四,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依托科技创新和民营经济活力,培育出了华为、腾讯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三市合计拥有178家中国500强企业,占整个榜单的35.6%。图:中国500强企业数量Top20城市来源:火石创造产业数据中心杭州、广州分别以24家、22家中国500强企业位列第四、第五。两城500强企业属性差异显著,杭州以民营企业占多数,24家500强企业中有民营企业16家;广州则以国有企业为主导,22家5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占16家。两城市的500强企业在产业分布上较为相似,均涉及数字经济、医药制造、汽车制造、工业投资、金融等。榜单中游聚集了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包括宁波(10家)、佛山(8家)、南京(8家)、苏州(8家)、成都(7家)、青岛(7家)等。这些城市在各自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影响力。2025年中国500强企业榜单的省份分布,不仅是一份简单的企业名录,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生动写照。透过这张“分布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集聚效应以及未来可能的演变趋势。END精彩合集EHS指南EHS培训EHS年会年会演讲 医药工业数智化 双碳ESG 有限空间 环保 安全 应急健康/IH 危化品 EHS优秀案例2019202020212024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评选出当年的“十大突破性技术”,这份在全球科技领域举足轻重的榜单,曾精准预测了脑机接口、智能手表、癌症基因疗法、深度学习等诸多热门技术的崛起。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看过这些突破性技术之后,你会觉得“美好的未来,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今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选出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包括:1.灵巧机器人重大意义:机器正在通过自我学习学会应对这个现实世界。有朝一日,机器人学会应对现实世界之际,正是它们真正解放人类双手之时。主要研究者:OpenAI(人工智能非营利组织)、卡内基梅隆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熟期:3-5年机器取代人类工作的话题吹了这么多年,但目前工业机器人还是笨得要死。虽然机器人可以在装配线上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同时还能保持超高的精度,但哪怕目标物体被稍微移动了一点,或将其替换成不同的零件,都直接Game Over。如今,机器人虽然还无法做到和人一样,在看到物体后就明白如何拿起,但现在它可以在虚拟空间里反复训练,最终学会处理眼前的物体。位于旧金山的非盈利组织 OpenAI 就推出了这样一套 AI 系统 Dactyl,并已成功操控一个机器手灵活地翻转一块魔方:这套神经网络软件能够通过强化学习,让机器人在模拟的环境中学会抓取并转动魔方后,再让机器手进行实际操作。开始时,软件会进行随机的尝试,并在不断地接近最终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加强网络内部的连接。现阶段,让机器人变得更加灵活还有很多困难。但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很好地利用这种学习方法,未来的机器人将有望能够学会组装电子产品、将餐具放到洗碗机、甚至是能够将卧床的人从床上扶起。2.核能新浪潮重大意义:先进的核聚变和核裂变反应堆正在变成现实。在减少碳排放和限制气候变化的路上,核能的作用不可或缺。主要研究者:陆地能源(Terrestrial Energy)、泰拉能源(TerraPower)、纽斯凯尔(NuScale)、通用核聚变(General Fusion)成熟期:新型核裂变反应堆到 2020 年代中期有望实现大规模应用;核聚变反应堆仍需至少十年时间。这个东西多牛逼不用多解释了吧?一旦我们成功突破核聚变,能源问题将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这其中,我们中国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过去的一年中,新型核反应堆发展势头强劲,核能的使用将会变得更安全,成本也更低。新型反应堆的发展包括:颠覆了传统设计的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核聚变反应堆的突破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的开发者,比如加拿大的 Terrestrial Energy 和总部位于华盛顿的泰拉能源(TerraPower),已经开始与电力公司建立研发合作关系,力争在 2020 年代之前实现并网发电(这个估计可能有些乐观)。3.早产预测重大意义:每年有 1500 万婴儿过早出生,这是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研究者:Akna Dx成熟期:可在 5 年内进入临床测试。借着早产预测,简单的验血可以预测孕妇是否有过早分娩的风险。在过去几年中,研究人员开始通过从血液中检测肿瘤细胞的 DNA,以及通过血液检测对孕妇进行唐氏综合症等疾病的产前筛查。这些检测依赖于寻找 DNA 中的基因突变。另一方面,RNA 是调节基因表达的分子物质,能够决定从基因中产生多少蛋白质。通过对母亲血液中的自由漂浮的 RNA 进行测序,筛选出与早产有关的七种基因表达的波动,可以识别可能过早分娩的女性。一旦警告,医生可以采取措施避免早产,并给予孩子更好的生存机会。4. 肠道显微胶囊重大意义:一种小型的、可吞咽的设备,不使用麻醉也可以捕捉到肠道的详细图像,婴儿、儿童也适用。这一设备让肠道疾病的探测和研究变得更为容易,其中包括使贫困地区的数百万儿童发育不良的一种疾病。主要研究者:麻省总医院成熟期:目前在成人体内使用;婴儿试验在今年进行。环境性肠功能障碍(EED)可能是你从未听说过的花费最高昂的疾病之一。以肠道发炎、肠道泄露和营养吸收不良为特征,这一疾病在贫穷国家广泛传播,这也是这些地区许多人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未能达到正常身高的原因之一。没有人知道引起 EED 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也没有人知道怎样预防或治疗这一疾病。切实可行的检测手段迫在眉睫。目前唯一的办法是:麻醉患者,并将内窥镜插入喉咙。这种方法昂贵、不舒服,还不一定有用。因此,麻省总医院(MGH)的病理学家和工程师 Guillermo Tearney 研发了一种小型设备,这种设备能够检测 EED 的表现症状,甚至可以进行组织活检。与内窥镜不同,它在基础保健检测过程中应用简单。5. 定制癌症疫苗 重大意义: 通过识别各肿瘤的特异性突变,激发人体的天然防御能力,从而对癌细胞进行针对性破坏。传统化学疗法对健康细胞有很大影响,而且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并不总是理想。主要研究者:BioNTech 、Genentech成熟期:已在临床试验目前,科学家正处于将首支个性定制疫苗商业化的关键时刻。如果效果真如预期的话,该疫苗就的确能够通过肿瘤独特的突变,触发人体免疫系统对其进行识别,从而有效地阻止多种癌症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与传统化学疗法不同,疫苗是通过使用人体的天然防御系统来选择性地破坏肿瘤细胞的,对健康细胞的损害较有限。6. 人造肉汉堡 重大意义:实验室培育的人造肉和植物制成的素肉,能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接近真实肉类的味道和营养价值。人造肉的出现,可以缓解畜牧业生产造成的毁灭性的森林砍伐、水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主要研究者:美国人造肉企业Beyond Meat成熟期:目前已经有成形的植物性素肉;2020年左右可研制成功实验室人造肉。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世界人口数量将在 2050 年达到 98 亿,人口富裕水平也会上升。但这于对气候变化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人类一旦脱贫致富,就往往要吃掉更多肉。据预测,到 2050 年,人类吃掉的肉会比 2005 年多 70%。事实证明,饲养供人类食用的动物,是对环境的最大伤害之一。根据动物种类的不同,以西方工业化方法生产一磅肉类蛋白要比生产等量植物蛋白多用 4 到 25 倍的水,6 到 17 倍的土地,6 到 20 倍的化石燃料。而问题在于,人肯定不会马上就戒掉肉类。也就是说,实验室培养的人造肉和植物制成的素肉可能是抑制环境恶化的最好办法。实验室人造肉的过程,是从动物身上提取肌肉组织,然后放入生物反应器进行培育。虽然最终成品的口感可能有待提高,但外形上已经与我们正常吃的肉差不多了。7. 捕获二氧化碳重大意义:实用且经济地从空气中直接捕获二氧化碳的方法,可以吸走超量排放的温室气体。从大气中去除CO2可能是阻止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最后的可行方法之一。主要研究者:Carbon Engineering、Climeworks、Global Thermostat成熟期:5到10年即使我们降低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速度,温室气体造成的变暖效应依然会持续数千年之久。为防止气温攀升至危险范围,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当前得出的结论是,在本世纪,全世界将需要从大气中去除高达 1 万亿吨的二氧化碳。如今,一种叫做直接空气捕获(Direct Air Capture,DAC)的方法,理论上可以将机器捕集二氧化碳的成本降低到每吨 100 美元以下。8. 可穿戴心电仪重大意义: 随着监管机构的批准和相关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轻松通过可穿戴设备持续监测自己的心脏健康。可检测心电图的智能手表可以预警如心房颤动等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主要研究者:苹果、AliveCor、Withings成熟期:现在手上有Apple Watch的富友,这个技术你比我更清楚啦~心电监测智能手表已经问世,它具有可穿戴设备的便利性,并且能够提供接近医疗设备的精度。硅谷初创公司 AliveCor 推出了一款与苹果手表兼容的腕带,该腕带可以检测出心房颤动,这是导致血栓和中风的常见原因。去年,苹果发布了带有心电图 (ECG) 功能的 Apple Watch,并且该功能已经通过 FDA 认证。随后,健康设备公司 Withings 也宣布计划发布一款配有心电图功能的手表。现阶段的可穿戴心电图监测设备仍然只有一个传感器,而真正的心电图设备则有 12 个传感器。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可穿戴设备能够诊断心脏病,但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迎来转机。9. 无下水道卫生间 重大意义: 节能厕所可以在没有下水道系统的情况下使用,并且可以就地分解粪便。23亿人缺乏安全的卫生设施,并许多人因此死亡主要研究者:杜克大学、南佛罗里达大学、Biomass Controls、加州理工学院成熟期:1-2年全球大约有 23 亿人没有良好的卫生条件。由于缺乏卫生的厕所,人们将粪便倾倒在附近的池塘和溪流中,这会传播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从而导致腹泻和霍乱。全世界每 9 名儿童中就有 1 名死于腹泻。现在,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一种新型厕所,这种厕所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足够便宜,不仅可以处理粪便,还可以对其进行分解。2011 年,比尔·盖茨提出重新发明厕所挑战,并设立了 X 大奖。自从挑战开始以来,有几个团队已经将设计的厕所原型投入使用。所有的粪便都是就地处理的,不需要用大量的水把它们送到遥远的处理厂。所以,现在的挑战是如何让这些厕所更便宜,更能适应不同规模的社区。10. 真·可以聊天的 AI 助手 重大意义:捕捉单词之间语义关系的新技术正在使机器更好地理解自然语言。人工智能助手现在可以执行基于对话的任务,如预订餐厅或协调行李托运,而不仅仅是服从简单命令。主要研究者:谷歌、阿里巴巴、亚马逊成熟期:1-2 年后我们已经习惯了人工智能助手——智能音箱的语音助手,Siri 在你的手机上为你定闹钟——但它们并没有真正做到所谓的智能,还有点“弱智”。但这一切正越来越好。OpenAI 、谷歌的团队正加速推进,你也可能联想到,小米手机的AI已经可以和你连续对话了,这都是进步。这些改进加上更好的语音合成系统,让我们从简单的向人工智能助手下指令转向与它们交谈。它们将能够处理日常琐事,如做会议记录、查找信息或网上购物。在我们中国,很多人正在习惯阿里巴巴的小蜜,小蜜能通过电话帮你跟快递小哥沟通,还可以与顾客讨价还价。今年的十大科技突破,有哪几样震撼到你了呢?
7月的第一天,FDA批准了首款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的AI+可穿戴设备,为这种顽固性疾病提供了新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令人振奋的是,这并非个例,只是近期可穿戴设备连续创新突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在AI赋能下开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逐步从单纯的监测向“处方级”的治疗干预迈进。可穿戴的路,正越走越宽。01多个“首款”治疗可穿戴医疗器械密集问世FDA审批通过的这款Felix NeuroAI腕带是由初创企业Fasikl开发。这是一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孵化的企业,自2019年成立以来分别于2023年和2024年完成两轮规模不大的融资。Felix NeuroAI腕带(图片来自Fasikl官网)其所研发的Felix NeuroAI腕带通过内置传感器实时监测患者的震颤信号,通过连接到云上的AI算法分析患者震颤模式后触发个性化神经刺激,干扰异常神经冲动传导,从而减轻震颤症状。特发性震颤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手部、头部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不自主震颤,尤其在执行精细动作时加重。《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显示,特发性震颤在人群中患病率约为0.9%,我国65岁以上人群特发性震颤患病率达4.6%。按此估计我国约有1000万左右特发性震颤患者。特发性震颤治疗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干预,存在诸多局限:药物虽可缓解症状,但疗效不稳定且常伴随不良反应;深部脑刺激(DBS)等外科干预虽具有一定效果,但手术风险较高,不适用所有患者。Felix NeuroAI腕带则可全天候缓解患者的症状,对轻度、中度及重度震颤患者均具良好疗效。它可单独使用也可与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方案更灵活全面,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有效、便利且依次性更好的替代方案。今年4月,Fasikl公布了临床试验数据。包含125名中美患者的随机双盲假刺激对照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治疗组患者在主要终点和多个次要终点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且治疗效果在90天内持续稳定,不受患者年龄、性别、震颤严重程度及是否服用其他药物的影响。当月举行的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年会上,这一成果被作为“突破性科学”发表,并为7月FDA的审批通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Felix NeuroAI问世之前,Cala Health曾在2021年底推出治疗特发性震颤的Cala Trio手环。这款产品曾被FDA授予Cala Trio突破性设备称号,并以等同于创新医疗器械的De Novo路径获批。随后,Cala Health在2022年推出了升级产品Cala kIQ,并在去年将其迭代为第二代。不过,这一系列产品都并未引入AI能力。这不过是最近可穿戴在治疗领域取得的又一个突破。在关注度相对较低的耳鼻喉领域,SoundHealth也在最近两个月连续取得进展,完成其SONU Band头带从软件(自拍扫描)到适应症扩展(可用于12岁以上儿童)的布局。这款创新可穿戴设备此前以De Novo通道成为FDA审批的首款用于无创治疗中度至重度鼻塞的可穿戴设备,并在今年4月正式获批上市。SONU Band头带的工作原理(截图自SoundHealth官网)患者可使用智能手机自拍面部,AI算法将根据自拍创建鼻窦的数字地图并计算最佳的声波振动频率。患者在佩戴可穿戴头带后,头带将据此产生声波轻轻振动鼻腔,可以使鼻腔毛细血管收缩,有助于减少鼻腔肿胀并打开鼻腔,并引流堆积在鼻腔的粘液,使鼻塞症状在15分钟内得到缓解。临床试验证明这种创新疗法起效迅速,在缓解过敏、炎症和充血症状方面等同于或优于领先的鼻用类固醇喷雾剂,超过80%的患者报告说他们的鼻部症状有所改善。更令人振奋的是,可穿戴设备在晚期癌症领域也体现出巨大的潜力。Novocure用于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可穿戴设备Optune Lua在半年内先后获得FDA和CE审批。这一创新设备使用肿瘤治疗电场疗法TFields)破坏癌细胞活力。3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Optune Lua联合PD-1/PD-L1抑制剂或多西他赛的疗法相比单独使用Optune Lua联合PD-1/PD-L1抑制剂或多西他赛可使患者总生存期显著延长,是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创新且急需的疗法,有可能改变晚期肺癌的治疗方式。可穿戴走向“处方级”治疗干预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02欧美高度重视治疗可穿戴,我国提升空间较大在欧美各国,可穿戴设备也正被政府寄予厚望,作为卫生基础设施重点推进。6月,美国新任卫生部长小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在国会听证会上宣布了一项政策提议,希望联邦政府在未来四年内主导实施史上最大规模的市场营销激励措施,从而推动每一位美国公民佩戴可穿戴健康设备。英国NHS则在近日公布了雄心勃勃的十年健康计划,将对英国卫生体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改革。可穿戴技术被视为5大关键转型技术之一。NHS在十年健康计划中表示,到2035年将使可穿戴设备成为国家医疗服务体系预防、慢性病和急性病治疗后保健服务的标准配置。这一计划将首先在心血管疾病中实施,并计划在2028年将可穿戴设备对心血管疾病远程监测的功能成为NHS护理的标准组成部分。NHS还承诺可穿戴设备将成为常规卫生保健的标准组成部分,通过与企业合作启动可穿戴设备的真实世界评估试验,合作开发下一代可穿戴技术,甚至将通过在卫生需求最大及贫穷地区免费提供设备的激进方式确保所有NHS患者都有机会使用可穿戴设备。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尚没有类似的政策规划。在以往,可穿戴主要以监测功能为主,从心率到ECG,从血氧到血压,可穿戴设备已经可以持续以医疗精度监测这些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体征信号。目前,可穿戴设备已可对血压进行持续监测。在可穿戴监测领域,包括华为、华米、OPPO等一众我国消费电子厂商,以及独立的可穿戴医疗器械企业都具备不错的竞争力。不过,在可穿戴治疗方面,国内相关企业寥寥无几,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北京易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用于治疗特发性震颤(ET)和部分帕金森(PD)引起的震颤的易优诺可穿戴低频治疗仪,是国内首款通过外周神经靶向刺激丘脑中枢神经运动环路的非侵入式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在2025年4月刚刚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其创始人夏威认为,可穿戴治疗设备在近来的进展是跨领域多学科融合的成果。一方面,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不断深入,为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芯片技术、大数据以及材料科学的应用,共同推动了可穿戴治疗设备从概念走向临床应用。北京易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易优诺可穿戴低频治疗仪他表示,正是因为生理监测技术的不断升级让可穿戴监测设备能捕捉到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细的生理指标,从而为治疗可穿戴设备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其次,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等前沿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的深度融合,特别是人工智能算法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预警。此外,干预技术的日益丰富也让治疗可穿戴设备可以朝着小型化、便携化的方向不断迈进。“目前,国内用于治疗和干预的可穿戴设备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起步阶段。”他表示。夏威认为,治疗可穿戴设备与此前的监测可穿戴设备仍然存在一些根本差异:“在产品设计方面,治疗可穿戴设备本质是医疗器械,其核心在于产品是围绕特定疾病医疗效果展开设计的。相比之下,市面主流的监测可穿戴设备不具备治疗疾病功能,产品外观设计需要追求时尚感和生活化,否则无法吸引普通消费者。”“在商业模式上,治疗可穿戴设备走的严肃医疗路线,专注于治疗某类专病,其价值在于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医疗解决方案。市面主流的监测可穿戴设备则是一种消费电子品的大众路线,偏向于健康及品质生活路线,面向对自身健康有需求、关注健康数据的人群,通过提醒和数据监测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状态。”路径尚有差异,监测+治疗于一身目前难度较大那么,这两种路线在未来有没有可能整合呢?仅就理论而言,这并非不可能。目前被智能手表集成其中的各种监测功能(如血氧),在最初也是以单独的可穿戴设备形式出现。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监测功能的准确性和集成度逐渐提高,成本逐渐下降,被消费品牌整合到智能手表之中也就在情理之中。夏威也对此表示认同:“从技术角度来看,治疗可穿戴与监测可穿戴(消费电子)是有可能结合在一起的。当下,华为、苹果等头部企业已经通过医疗级认证来构建自己的产品壁垒,这在技术和市场上都占据了一定优势。”不过,他认为要实现这种可能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前提:“无论技术如何融合,如果一个产品要成为真正的治疗可穿戴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认证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区分消费电子产品和严肃医疗产品的根本性要求。这个认证过程本身就代表了高昂的研发投入、严格的临床验证和专业的后期维护,这些都构成了行业的高准入门槛。”此外,在后期维护与患者运营方面,专业的医疗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可能更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我们不仅提供专业医疗设备,更提供细致和专业的患者运营服务。从个性化的使用指导、定期的效果评估,到患者社群的建立和专业医生的在线支持,我们提供全方位的后期服务,确保患者能够正确、有效地使用产品,并获得持续的治疗支持。这种精细化、专业化的后期运营,也是我们构建高用户粘性的关键所在。”夏威认为,国内目前在治疗可穿戴设备上暂时落后与几方面原因有关。首先,国内治疗可穿戴设备的研发起步相对较晚。不过,从元器件到设计制造,再到临床,我国本身拥有完善的可穿戴设备生态。在完整生态的支持下,随着传感器、芯片、材料科学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国内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的概率不小。其次,由于消费品牌市场营销得力,国内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认知主要停留在电子消费品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企业在治疗可穿戴领域的投入,需要更多时间对市场进行普及和教育。此外,国内治疗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体验亟待提升。目前市面上一些可穿戴设备在佩戴舒适度和操作便捷性上仍有提升空间,这将影响用户的接受度和长期使用依从性。不同年龄段和经济水平的用户群体也需要得到更多关注,从而确保产品能更好地服务于他们。最后,在监管与创新上治疗可穿戴作为严肃医疗产品在国内面临强监管。严格的医疗器械上市流程和相对复杂的审批周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小企业的产品上市速度。目前市面上的治疗可穿戴设备主要分为疾病治疗、康复辅助以及心理干预三大类。国家药监局对这类设备的医疗级认证要求正日益严格。不过,他同时指出这种高门槛也是重要的护城河,可以筛选出真正有实力、有责任的企业,确保产品质量和患者安全。这不仅有助于规范市场,更是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有力保障。03写在最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穿戴设备正迎来颠覆性变革,尤其AI的赋能为其提供了越来越大的想象空间。目前,海外对可穿戴干预技术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近期创新产品的密集问世,以及政策的强化都是这一趋势的体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借助治疗可穿戴设备解决睡眠障碍、慢性疼痛、焦虑抑郁等健康问题,颠覆当前的卫生保健模式。这一趋势不仅揭示了治疗可穿戴设备的广泛应用前景,预示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拥有可能是全球最完善的可穿戴设备生态,如前述的Felix NeuroAI腕带TRANQUIL临床试验唯一的CRO合作伙伴便是来自国内的泰格捷通。因此,虽然目前暂时落后但有后发超车的可能。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可穿戴设备(无论是监测还是治疗)的普及对于卫生保健角度而言也有着显著的价值。未来,该领域或将持续吸引技术与资本的关注,成为全球健康科技创新的核心赛道。动脉网将持续关注该领域发展,也希望行业人士不吝赐教。参考资料:Mary Kekatos,abcnews.go.com:RFK Jr. wants everyone to use wearables. What are the benefits, risks?泰格捷通:泰格捷通助力全球首款“AI+”原发性震颤治疗设备Felix™ NeuroAI™腕带获FDA批准Jasmine Pennic,hitconsultant.net:New Android SONU App Turn Selfies into Drug-Free Sinus ReliefSean Whooley,massdevice.com:Fasikl wins FDA nod for tremor-treating wearable wristbandChris Newmarker,massdevice.com:Novocure wins CE mark for its lung cancer treatment wearableNHS:Fit for the future 10 year health plan for England*封面图片来源:壹图网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Apple Medical Corp.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Apple Medical Corp.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