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丹码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丹码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近日,BioBAY园内企业景昱医疗传来好消息,其自主研发的新型8触点可充电脑起搏器于2024年4月正式应用于临床。产品上市后首周,湖南、北京两地各中心联袂全国首植。作为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双靶点STN+ Aaxon8触点可充电脑起搏器系统,该产品成功的植入标志着景昱研发的国产新型脑起搏器正式投入临床应用,帕金森病冻结步态、震颤等临床治疗空间的扩大,也为全国数百万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全国的先行者们和景昱医疗携手一同开启8触点新型脑起搏器创新之旅。李建宇教授团队(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向军教授团队(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杨靓教授团队(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首批植入3家中心的3台脑深部电刺激术中,患者年纪最小65岁,最大77岁,均存在较为严重的震颤、僵直、步态障碍等运动障碍症状,患者日常活动均受到了严重影响且药物不能完全有空控制,患者生活质量较差,进而寻求进一步治疗前,3家医院的专家团队就患者病情进行多次深入探讨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了详尽的手术策略。据研究显示,超过80%的帕金森病患者常遭受步态障碍的困扰,特别是冻结步态,这直接影响患者的行走能力和生活质量。研究表明,通过给予SNr(黑质网状部)低频刺激联合STN(丘脑底核)高频刺激,可以显著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步态问题。基于这些研究成果, 8触点脑起搏器,在植入STN核团的同时能够覆盖SNr区域,并且能够根据核团不同特性给与相应刺激参数,从而改善运动症状,并针对这两个核团进行精准调控。李建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表示:“我们团队长期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特别是在精细化电刺激治疗方面。这次使用的8触点脑起搏器技术,能够让我们的研究成果广泛推广应用,它能够显著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障碍上。”向军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介绍,本次接受手术的患者震颤严重,精细运动困难,基本生活明显受影响,有明确手术指征。考虑到患者病程长,症状较重,常规靶点疗效有限,目前国内外已有双靶点联合治疗的先例,疗效更好,之前受限于电极触点个数和治疗参数,无法很好的将两个靶点的疗效发挥出来,此次8触点脑起搏器一上市,团队在治疗方案时立刻想到了为有多个靶点联合治疗需求的患者应用。杨靓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介绍,与传统的4触点脑起搏器相比,8触点脑起搏器,允许每根电极有1至2个独立的刺激源,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不同的靶点核团提供各自最合适的刺激参数。这种精细化的程控能够显著提高治疗的精确性,使医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除了精确控制疾病症状外,8触点脑起搏器在设备设计上也具有更多优势。景昱医疗始终坚持一切从患者疗效出发,8触点脑起搏器的技术和功能创新均从帕金森病患者目前治疗现状出发,在保证原有治疗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治疗空间,增加治疗范围,为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改善带来更多可能性。在这个脑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医疗发展比肩技术进步,景昱在披荆斩棘中开拓视野,为广大患者解除痛苦而努力探索,希冀用科技创新开启追光之旅,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文章来源:景昱医疗责编:赵家帅审核:任旭推荐阅读研发动态丨丹码生物首个管线DM919的I期临床试验研究完成首例患者入组研发动态丨格兰科医药:全球首创注射用GRK-006完成首例健康受试者给药研发动态丨盛迪亚:Nectin-4靶向ADC联合疗法获批临床
4月30日,BioBAY园内企业典晶生物宣布,公司提交的EB-105 IND申请于2024年4月26日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的审评, 同意开始临床试验。EB-105是一种新型三靶点融合抗体,用于治疗严重威胁患者视力的糖尿病黄斑水肿(DME)以及其它视网膜血管疾病。EB-105是典晶生物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抗血管渗漏和异常血管增生的大分子药物,抑制与糖尿病黄斑水肿以及其它视网膜血管疾病相关的多个主要因素, 包括视网膜血管渗漏、异常血管增生和炎症反应,在分子设计和研发阶段上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用一种药物同时抑制几种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有望为视网膜疾病患者提供更有效的临床解决方案。公司首席医学官Charles Semba博士和临床前开发高级副总裁申维勇博士将于近期在美国召开的三个重要眼科大会上介绍EB-105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前研究结果。典晶生物首席执行官张金忠博士表示,公司在过去的四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进入了下一个激动人心的阶段。公司目前着力发展两大平台,一个是关于眼科创新药和三类医疗器械的开发,另一个是基于全长三股螺旋重组 III 型人胶原蛋白的填充类医学美容产品。公司在2023年成功地完成了超过五千万美元的B轮和B+轮融资。为了快速将多个项目推进到临床阶段,公司正在积极寻求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和准备新一轮的股权融资。▌文章来源:典晶生物责编:赵家帅审核:任旭推荐阅读研发动态丨丹码生物首个管线DM919的I期临床试验研究完成首例患者入组研发动态丨格兰科医药:全球首创注射用GRK-006完成首例健康受试者给药研发动态丨盛迪亚:Nectin-4靶向ADC联合疗法获批临床
近日,BioBAY园内企业中美瑞康宣布其自主研发的用于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saRNA药物RAG-01于2024年4月25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授予新药临床试验(IND)许可。RAG-01是全球首个获得 FDA 批准的同类saRNA药物,同时也是中国首个saRNA药物。RAG-01 是一款首创作用机制的saRNA药物,旨在激活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肿瘤抑制基因p21,从而抑制膀胱癌的复发和进展。此前,RAG-01已在澳大利亚启动I期临床试验,并已有3例受试者入组接受给药。RAG-01使用中美瑞康公司自主研发的LiCO™递送系统,该系统运用独特的脂质化学方法,支持皮下、静脉、膀胱内和眼内注射等多种给药途径,LiCO™的多功能性和有效性已在多个临床前项目中得到验证,能够实现心脏、肌肉、脂肪、眼部等组织的高效持久递送,彻底革新了寡核苷酸的递送方式。膀胱癌(Bladder Cancer)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癌症,其中NMIBC占50-80%。NMIBC的标准治疗手段首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手术(TURBT),但术后复发率高,5年内复发率高达50%~70%。因此,有效预防膀胱癌复发及治疗进展期膀胱癌的药物亟待开发。中美瑞康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李龙承博士表示:“RAG-01的IND申请顺利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对于中美瑞康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这也是全球RNA激活领域的关键进展。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推进RAG-01的临床试验,期待RAG-01能够成为一款革命性疗法,为全球NMIBC患者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创新治疗选择。”▌文章来源:中美瑞康责编:赵家帅审核:任旭推荐阅读研发动态丨丹码生物首个管线DM919的I期临床试验研究完成首例患者入组研发动态丨格兰科医药:全球首创注射用GRK-006完成首例健康受试者给药研发动态丨盛迪亚:Nectin-4靶向ADC联合疗法获批临床
临床申请抗体药物偶联物临床1期ASCO会议临床2期
100 项与 丹码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丹码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