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Wuxi Pumu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Wuxi Pumu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近期,两组数据充分展示了过去10年来中国创新药发展成果:
首先是11月18日,一天内两笔双抗BD的消息引爆行业。不仅如此,过去短短一个月内就诞生了5笔BD交易和1笔并购交易,总额将近80亿美元。
另一是,麦肯锡最新发布的关于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药市场在2028年将达到500亿美元,位列全球前三。
然而,两组令人惊艳的数据背后,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中国制药企业在“工程师红利”下的赶超,完成了创新药从1到N的追赶。无论是如今市场上已经获批上市的商业化新药产品,还是过去几年来被MNC屡屡青睐的BD项目们,原创靶点少之又少。
过去,无论是内卷下5000家制药企业“消失”三分之一的问题症结,还是未来中国创新药更上一层楼的关键门槛,都离不开原始创新的发力。
然而,中国医药创新的新机会在哪?从实验室创新分子到商业化创新产品的实现路径怎么走?前沿技术创新药审批制度如何支持原始创新发展?一位现场嘉宾直言,中国的创新药企必须要“满足未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在11月28日,由赛默飞世尔科技主办,E药经理人与新生巢创新中心共同协办的创享汇(闭门)暨新生巢“科学家日”在京举行,围绕“问道前沿·向上成长”为主题,加科思药业创始人、董事长王印祥、昌平实验室资深科学家高晨燕、新生巢创新中心总经理马丽以及来自百济神州、悦康药业、诺诚健华、丹序生物、元咖生物、四环生物等30余家头部企业和明星创新药公司的大咖们共同进行了分享与探讨。在此次活动中,生物医药行业的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分享创新观点,汇聚行业力量。
01
新技术赋能新发展
“我们碰到了一些经费的难题。”在分享完全球临床研发布局,并透露“公司大部分研发管线的速度都位居全球前三”后,一位国内头部Biotech创始人对公司现阶段遇到的问题直言不讳。
当然,这并不只是这家Biotech独有的问题,而是当下中国医药创新整个行业的缩影。有现场嘉宾指出,2008重大新药创制计划、2015年新药审评政策改革、2018年港交所18A和2019年A股科创板开板,三波政策红利将中国创新药行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支持创新的浪潮之下,Me-too类产品的过剩以及投资的无序和盲目,不仅迅速消耗了资金和资源,也削弱了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物的热情。加之创新支付体系尚未完善,中国创新药行业在短短几年内已再次步入调整期。
数据就是最直观的体现,一位与会嘉宾分享“年初至今,美股生物医药指数上涨近10%,A股和港股生物医药指数却分别下跌超过10%。”
但与会嘉宾们仍然一致同意,突破内卷,让中国创新药更上一层楼的关键门槛是发展原始创新与构建支持原始创新的生态环境,并且已经在孕育之中。
一位与会嘉宾指出,过去十余年的发展塑造了中国源头活水的创新生态,由中国创新药企与服务商紧密结合的创新药供应链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赛默飞生命科学事业部专家作为即席讨论主持,在与嘉宾讨论的同时,也分享了从蛋白药物的细胞培养到CGT疗法的病毒递送、非病毒递送,赛默飞持续通过推出创新产品,助力提升新药研发效率,节省成本的解决方案。
接着,赛默飞色谱质谱分析部门产品专家还从技术角度出发,紧扣嘉宾分享主题,介绍了赛默飞助力药企高分辨质谱用于生物制药深度解析的案例。
另一方面,一批聚焦于原始创新的Biotech也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代表着中国新药研发的领跑全球的前沿水平。产学研合作模式在这些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来自中国实验室的创新分子也在他们手中领跑全球前沿。
不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往往也囿于各主体间的衔接问题难以解决而无法实现有效产出。如何打通各方壁垒?产业环境如何给合作赋能?
因此,在会议的主题报告环节,拓领博泰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高萌不仅分享了公司对于免疫调节机制TLR的研究成果以及研发管线,还就产学研转化过程中的挑战与合作策略分享了来自拓领博泰的经验。
据悉,拓领博泰由清华大学药学院首届副院长尹航创立,在公司团队与清华大学课题组合作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首个高特异性TLR8小分子抑制剂CU-CPT-8m和CU-CPT-9s系列分子,能够在pM水平下实现对TLR8的抑制。该药物分子具有创新的抑制机制,能够有效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拓领博泰基于该机制研发的1.1类新药TollB-001已经获批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
活动现场,新生巢服务客户维泰瑞隆、普沐生物、微进化等与研究机构合作密切的公司也就产学研转化挑战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同时,当中国创新药研发水平逐渐实现与全球并跑,甚至领跑,License-out交易也在近两年井喷。一位与会嘉宾分享,2023年创新药出海交易数量达93笔,其中46笔交易总额高达455.73亿美元,首次以2倍超过创新药企业IPO募资额。不仅如此,创新药交易金额也随着研发水平的提升而水涨船高,据统计,2024年H1的中国药企License-out交易数量与去年同期基本一致,但金额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60%。
不过,加科思药业创始人、董事长王印祥指出,原始创新在中国的发展仍然绕不过“三座大山”——医保定价、资本市场、院内准入。
针对这三座大山,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企业要将目光聚焦于“未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上,而监管部门也要持续推出接轨国际的药品审评审批政策,并推出与我国创新药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支付政策。
02
为原始创新厚植滋养土壤
一位与会嘉宾从产业角度肯定了我国的创新研发水平,他指出,我国新药研发管线在头部制药企业中的占比越来越小,这意味着Biotech公司的新药研发能力正在脱颖而出。
但是,如何支持原始创新走出实验室,实现从创新分子到创新产品的转化,仍然需要制药企业、科研院所、监管部门、服务供应商、投资人等多方共同努力。
因此,上述嘉宾就提醒创新药企,随着我国创新药发展进入新的周期,在创新药研发高投入、高风险的属性与投资人越来越理性的矛盾下,Biotech公司的研发必须聚焦于“最优质的创新”,在研发立项时就必须考虑到未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也有嘉宾指出,我国的创新药审批制度也需要与创新药发展水平相匹配,需要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上与国际相融相通,稳步推进制度型的开放。
例如对于IIT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而言,项目本身仍存在重复性研究过多,临床干预措施被反复验证,或是研究在同一适应证扎堆的问题;监管部门对于IIT项目管理也尚未与全球接轨,存在对临床研究的要求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的问题。昌平实验室资深科学家高晨燕呼吁监管部门对于IIT研究借鉴海外“基于风险的管理”理念,融合并提升现有的多项法律法规,推出一部针对临床研究的综合性法规,从而实现协调监管、科学监管的目标。
当然,构建支持原始创新的生态环境不仅仅是创新药研发企业与监管部门聚焦于自身的立项和监管问题,还要实现相互沟通,制药企业也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药的研发效率和质量;研发企业积极与监管机构沟通,了解审批政策和标准,提高临床申报的成功率。
最后,会议的讨论也回归到了创新药发展的关键问题——支付体系。一位嘉宾指出,创新药定价受限不仅是制药企业的回报水平受到影响,后续投融资估值、新药研发等环节都会受到制约。
然而,一位与会嘉宾也指出,202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核算达到90575.8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26.7%;同时,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33501.36亿元,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支出28208.38亿元,2023年统筹基金当期结存5039.59亿元。
这组数据不仅仅反映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保基本”的特征,暗示出我国基本医保筹资有限性与临床需求的无限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性与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疾病谱的差异性、基本医保目录、规则的稳定性与不断创新的产品之间“三大矛盾”;另一层面也提醒制药企业,创新药进入医保的“灵魂砍价”与Me-too类产品内卷、创新药企投融资艰难的困局环环相扣。因此,与会嘉宾也呼吁创新药研发企业应主动聚焦“未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以创新产品的临床价值打破我国创新药发展困局。
时间来到2024年末,当医保局多次强调“正在谋划探索推进医保数据赋能商业保险公司、医保基金与商业保险同步结算以及其他有关支持政策”,属于中国医药原始创新的新周期,值得期待。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近期,两组数据充分展示了过去10年来中国创新药发展成果:
首先是11月18日,一天内两笔双抗BD的消息引爆行业。不仅如此,过去短短一个月内就诞生了5笔BD交易和1笔并购交易,总额将近80亿美元。
另一是,麦肯锡最新发布的关于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药市场在2028年将达到500亿美元,位列全球前三。
然而,两组令人惊艳的数据背后,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中国制药企业在“工程师红利”下的赶超,完成了创新药从1到N的追赶。无论是如今市场上已经获批上市的商业化新药产品,还是过去几年来被MNC屡屡青睐的BD项目们,原创靶点少之又少。
过去,无论是内卷下5000家制药企业“消失”三分之一的问题症结,还是未来中国创新药更上一层楼的关键门槛,都离不开原始创新的发力。
然而,中国医药创新的新机会在哪?从实验室创新分子到商业化创新产品的实现路径怎么走?前沿技术创新药审批制度如何支持原始创新发展?一位现场嘉宾直言,中国的创新药企必须要“满足未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在11月28日,由赛默飞世尔科技主办,E药经理人与新生巢创新中心共同协办的创享汇(闭门)暨新生巢“科学家日”在京举行,围绕“问道前沿·向上成长”为主题,加科思药业创始人、董事长王印祥、昌平实验室资深科学家高晨燕、新生巢创新中心总经理马丽以及来自百济神州、悦康药业、诺诚健华、丹序生物、元咖生物、四环生物等30余家头部企业和明星创新药公司的大咖们共同进行了分享与探讨。在此次活动中,生物医药行业的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分享创新观点,汇聚行业力量。
01
新技术赋能新发展
“我们碰到了一些经费的难题。”在分享完全球临床研发布局,并透露“公司大部分研发管线的速度都位居全球前三”后,一位国内头部Biotech创始人对公司现阶段遇到的问题直言不讳。
当然,这并不只是这家Biotech独有的问题,而是当下中国医药创新整个行业的缩影。有现场嘉宾指出,2008重大新药创制计划、2015年新药审评政策改革、2018年港交所18A和2019年A股科创板开板,三波政策红利将中国创新药行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支持创新的浪潮之下,Me-too类产品的过剩以及投资的无序和盲目,不仅迅速消耗了资金和资源,也削弱了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物的热情。加之创新支付体系尚未完善,中国创新药行业在短短几年内已再次步入调整期。
数据就是最直观的体现,一位与会嘉宾分享“年初至今,美股生物医药指数上涨近10%,A股和港股生物医药指数却分别下跌超过10%。”
但与会嘉宾们仍然一致同意,突破内卷,让中国创新药更上一层楼的关键门槛是发展原始创新与构建支持原始创新的生态环境,并且已经在孕育之中。
一位与会嘉宾指出,过去十余年的发展塑造了中国源头活水的创新生态,由中国创新药企与服务商紧密结合的创新药供应链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赛默飞生命科学事业部专家作为即席讨论主持,在与嘉宾讨论的同时,也分享了从蛋白药物的细胞培养到CGT疗法的病毒递送、非病毒递送,赛默飞持续通过推出创新产品,助力提升新药研发效率,节省成本的解决方案。
接着,赛默飞色谱质谱分析部门产品专家还从技术角度出发,紧扣嘉宾分享主题,介绍了赛默飞助力药企高分辨质谱用于生物制药深度解析的案例。
另一方面,一批聚焦于原始创新的Biotech也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代表着中国新药研发的领跑全球的前沿水平。产学研合作模式在这些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来自中国实验室的创新分子也在他们手中领跑全球前沿。
不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往往也囿于各主体间的衔接问题难以解决而无法实现有效产出。如何打通各方壁垒?产业环境如何给合作赋能?
因此,在会议的主题报告环节,拓领博泰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高萌不仅分享了公司对于免疫调节机制TLR的研究成果以及研发管线,还就产学研转化过程中的挑战与合作策略分享了来自拓领博泰的经验。
据悉,拓领博泰由清华大学药学院首届副院长尹航创立,在公司团队与清华大学课题组合作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首个高特异性TLR8小分子抑制剂CU-CPT-8m和CU-CPT-9s系列分子,能够在pM水平下实现对TLR8的抑制。该药物分子具有创新的抑制机制,能够有效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拓领博泰基于该机制研发的1.1类新药TollB-001已经获批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
活动现场,新生巢服务客户维泰瑞隆、普沐生物、微进化等与研究机构合作密切的公司也就产学研转化挑战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同时,当中国创新药研发水平逐渐实现与全球并跑,甚至领跑,License-out交易也在近两年井喷。一位与会嘉宾分享,2023年创新药出海交易数量达93笔,其中46笔交易总额高达455.73亿美元,首次以2倍超过创新药企业IPO募资额。不仅如此,创新药交易金额也随着研发水平的提升而水涨船高,据统计,2024年H1的中国药企License-out交易数量与去年同期基本一致,但金额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60%。
不过,加科思药业创始人、董事长王印祥指出,原始创新在中国的发展仍然绕不过“三座大山”——医保定价、资本市场、院内准入。
针对这三座大山,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企业要将目光聚焦于“未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上,而监管部门也要持续推出接轨国际的药品审评审批政策,并推出与我国创新药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支付政策。
02
为原始创新厚植滋养土壤
一位与会嘉宾从产业角度肯定了我国的创新研发水平,他指出,我国新药研发管线在头部制药企业中的占比越来越小,这意味着Biotech公司的新药研发能力正在脱颖而出。
但是,如何支持原始创新走出实验室,实现从创新分子到创新产品的转化,仍然需要制药企业、科研院所、监管部门、服务供应商、投资人等多方共同努力。
因此,上述嘉宾就提醒创新药企,随着我国创新药发展进入新的周期,在创新药研发高投入、高风险的属性与投资人越来越理性的矛盾下,Biotech公司的研发必须聚焦于“最优质的创新”,在研发立项时就必须考虑到未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也有嘉宾指出,我国的创新药审批制度也需要与创新药发展水平相匹配,需要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上与国际相融相通,稳步推进制度型的开放。
例如对于IIT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而言,项目本身仍存在重复性研究过多,临床干预措施被反复验证,或是研究在同一适应证扎堆的问题;监管部门对于IIT项目管理也尚未与全球接轨,存在对临床研究的要求较为分散、缺乏统一的问题。昌平实验室资深科学家高晨燕呼吁监管部门对于IIT研究借鉴海外“基于风险的管理”理念,融合并提升现有的多项法律法规,推出一部针对临床研究的综合性法规,从而实现协调监管、科学监管的目标。
当然,构建支持原始创新的生态环境不仅仅是创新药研发企业与监管部门聚焦于自身的立项和监管问题,还要实现相互沟通,制药企业也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药的研发效率和质量;研发企业积极与监管机构沟通,了解审批政策和标准,提高临床申报的成功率。
最后,会议的讨论也回归到了创新药发展的关键问题——支付体系。一位嘉宾指出,创新药定价受限不仅是制药企业的回报水平受到影响,后续投融资估值、新药研发等环节都会受到制约。
然而,一位与会嘉宾也指出,202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核算达到90575.8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占26.7%;同时,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收入33501.36亿元,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总支出28208.38亿元,2023年统筹基金当期结存5039.59亿元。
这组数据不仅仅反映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保基本”的特征,暗示出我国基本医保筹资有限性与临床需求的无限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性与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疾病谱的差异性、基本医保目录、规则的稳定性与不断创新的产品之间“三大矛盾”;另一层面也提醒制药企业,创新药进入医保的“灵魂砍价”与Me-too类产品内卷、创新药企投融资艰难的困局环环相扣。因此,与会嘉宾也呼吁创新药研发企业应主动聚焦“未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以创新产品的临床价值打破我国创新药发展困局。
时间来到2024年末,当医保局多次强调“正在谋划探索推进医保数据赋能商业保险公司、医保基金与商业保险同步结算以及其他有关支持政策”,属于中国医药原始创新的新周期,值得期待。
*全文转载自E药经理人
2023年5月28日,第六届H50年度峰会暨中国医疗医药科技发展论坛在北京昌平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主办,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中关村昌科生命健康产业联盟协办,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指导。此次峰会,来自科学界、医学界、产业界、投资界以及药监医保相关部门领导齐聚一堂,通过一份报告、四个主题报告、一场高峰对话、四场圆桌对话,共同为医疗健康产业创新的现实与理想,挑战与辉煌建言献策,共谋未来。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H50)成立以来,凝心聚力,携手共进。在核心理事的带动下,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以促进产融深度结合,助力产业创新发展为目标,共建“政府、市场、社会”跨界合作,积极推进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改革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给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的新生力量以舞台和机会,共同为医疗健康行业生态建设出力,本次会议上首批26位“青年H50”正式“亮相”,并发布第二批24位“青年H50”的招募计划。在此次峰会上,2023年度H50轮值主席、昌发展总经理王颖隆重发布《H50蓝皮书—医疗健康产业2023投融资洞见》(以下简称“蓝皮书”)。据悉该蓝皮书由E药经理人·E药产业研究院在H50的指导下,撰写完成。众所周知,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创新振荡期,2023年医疗健康行业进入了新周期。无论是临床价值为导向,还是聚焦差异化创新,以及研发和投资更加理性,BD交易更加活跃,这些关键词都成为我们展望未来的新触角,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点上,H50通过对理事机构的专家访谈以及各类来自权威机构的数据整理,以蓝皮书的形式,来呈现H50投资机构对一些问题的思考。站在2023年这个时点,未来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格局和投资格局将会带来怎样的变革,在募资端、投资端、退出端,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政府资金、产业资本、PE和VC怎么样来协同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思考在今天的蓝皮书中给出了H50洞察的答案。发布蓝皮书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投资专家访谈加上客观的数据,来洞察产业发展,指引投资方向,推动中国医健产业的持续繁荣。从募资端来看,防疫政策面临优化、基础研究投入不足、资本市场表现不佳、多层次支付体系建设待完善是导致去年医药资本募集困难的主要原因。尽管国有资本、产业资本、财务型投资等在医疗健康创新投资中,受限于资本属性而各有侧重,但都在为中国医疗健康创新贡献力量。从投资端来看,尽管受二级市场影响,一级市场部分机构采取持币观望的态度,但是市场资金量仍然相对充分,且“投早投小投创新”有差异化价值的项目已经是行业共识。此外,专业型投资机构已经深刻理解医疗健康行业的长周期高投入的“慢”行业属性,且在基金期限上,从2012年的存续期限为“3+2”,逐渐延展至“4+4”(4年投资期+4年退出期),某些达到“8+1+1”(两个1年延长期)。从退出端来看,在产品授权、兼并收购、公开市场发行三种主要退出路径里,蓝皮书中的观点认为,在IPO退出放缓的情况下,产品授权和兼并收购将会后续基金项目的退出带来巨大空间。基于以上对产业层面及资本层面的分析,蓝皮书对接下来中国医疗健康投资提出四点展望:首先,从政策层面而言,产业政策趋于温和,并对产业诉求实现快速响应,这为接下来的医疗健康投资提供了可持续及可预判的创新生态土壤。其次,从产业层面而言,医药上游“卡脖子”风险还将继续推动国产替代的步伐。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近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突破3万亿元,占GDP比例跃上2.55%新高度。高额投入叠加产业自主的战略需求,将加速推动医药上游产业的国产替代。第三,从市场层面而言,后疫情时代医疗健康市场将恢复增长。不管是人口结构还是GDP收入增速等,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挑战,但长期来看,会是一条向上增长曲线。事实上,消费医疗已经引领疫后医疗健康市场复苏。第四,科技进展不断拓展市场边界。其中典型的案例就是GLP-1减肥适应症为其带来的第二曲线,ADC领域因DS8201的有益临床数据而带来的该赛道的持续火热,以及AI赋能医疗健康带给产业界发展的无限想象空间。以下为第六届H50年度峰会暨中国医疗医药科技发展论坛精彩瞬间北京市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北京未来科学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支现伟为大会开幕致辞北京市药监局副局长周立新为大会开幕致辞国家医保DRG技术指导组组长、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主任郑杰为大会开幕致辞H50轮值主席、昌发展总经理王颖发布《H50蓝皮书—医疗健康产业2023投融资洞见》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发展部副总监、南方中心总经理万建强做《科创板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实践》的演讲 中金公司党委委员、管理委员会成员、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王曙光做关于《医疗行业与资本市场展望:否极泰来,在重构中寻找机会》的演讲晶泰科技首席执行官马健做《AI医疗助力医药研发》的演讲 乐普医疗董事长蒲忠杰做关于《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及国内外差异化》的演讲 中国科学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百济神州、维泰瑞隆创始人王晓东,中国工程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在H50创始主席、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许小林的主持下,就“前沿技术对产业的启迪助推”展开探讨。在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杨云霞的主持下,华辉安健创始人李文辉,炎明生物药研技术高级副总裁李志宏,联想之星合伙人、中关村天使投资协会会长陆刚,松禾资本董事长罗飞,普沐生物创始人汤楠,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客座教授赵宇,就“投资机构在产业创新中的新角色融合”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在江远投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江的主持下,远创资本董事长、高特佳投资创始人蔡达建,康辰药业总经理黄憗,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图湃医疗首席执行官王颖奇,爱博医疗副总经理薛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华夏英泰联合创始人赵学强,就话题”投资链和创新链的进化”展开探讨。在“青年说—热门赛道大解析”中,在青年H50成员夏尔巴投资管理合伙人邢丞的主持下,博行资本创始合伙人陈垒、普华资本合伙人李杨、鼎晖投资高级合伙人柳丹、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刘森林、达晨财智/达晨星海医健子基金执行董事刘喜、昌发展ED吕兵,一同分享了他们对医药创新热门赛道的理解与分析。在昌发展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昌科金公司执行董事谢思瑾的主持下,钧山母基金合伙人符晓、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蒋兴权、北京泰康投资CEO黄升轩、元禾辰坤高级合伙人王吉鹏、华盖宁远医疗母基金管理合伙人赵宁远,就“新环境下LP投资的变革与转型”展开讨论。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E药经理人系列媒体出品人、H50秘书长谭勇,亮中国创始人、H50秘书长李燕分别作为上/下午会议主持人出席此次会议。
100 项与 Wuxi Pumu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Wuxi Pumu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