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Lianyungang Boshe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Lianyungang Boshe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3月7-8日 成都生物医药创新者峰会 · 点击立即报名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不代表平台立场。任何文章转载需得到授权。业绩13.4亿元的肿瘤公司:先声再明药融云数据(www.pharnexcloud.com)监测显示:2024年2月25日,先声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先声药业”)公告:将以9.7亿元人民币出售其全资附属公司先声再明11.45%的股权。先声再明为一家于2020年12月3日在中国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截至本公告日期,先声再明分别由山东先声及海南先声拥有50.37%及49.63%的权益,两家公司均为先声药业的全资附属公司。截至本公告日期,先声再明有11家全资附属公司。先声再明集团主要于抗肿瘤领域(细胞疗法以及基因诊断及治疗技术除外)从事药品的研发、制造及销售。先声再明融资投前估值75人民币亿元,投后估值84.7亿元。其中,国投先进制造增资8亿元,以换取其经扩大已发行股本约9.45%;中深新创增资1亿元,以换取股本约1.18%;杏泽兴涌增资5000万元,以换取股本约0.59%;鼎信中和增资2000万元,以换取股本约0.24%。交割后,预期先声药业集团于先声再明的股权百分比将由100%下降至84.12%。先声再明公司已上市产品组合包含科赛拉®、恩维达®、恩度®三款新药。先声再明2021年和2022年未经审核收入情况如下:先声再明公司产品管线布局(下图)先声药业研发管线(上图)恒瑞医药在研乙肝新药 HRS9950 是一款TLR8选择性激动剂,TLR8 是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成员之一。在研乙肝新药 HRS5091 则是一款乙肝病毒( HBV )核衣壳组装调节剂,属于 SBAs (sulfamoyl benzamides)类化合物。在研HIV新药SHR10234,可能为一款新一代的单磷酰胺单酯类替诺福韦前药,感兴趣可以挖掘。早在2020年7月,恒瑞医药拟与江苏恒瑞的关联自然人孙飘扬先生共同出资设立瑞利迪(上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工商机关正式核准的名称为准)。本次关联交易由上海恒瑞和关联自然人以货币资金共同出资在上海设立瑞利迪,由瑞利迪负责抗病毒疗法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的进出口业务。抗病毒药物是公司新涉足的领域,当时恒瑞表示本次交易有利于公司丰富产品线,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对于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有长远影响。此前还有恒瑞医药孵化的瑞石生物,目前公司处于整合阶段。科伦与科伦博泰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是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先行者及领先开发企业之一。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肿瘤学、免疫学及其它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制造及商业化。此外,公司有SKB264和A166两款ADC药物作为核心产品,并拥有ADC、大分子及小分子3个核心技术平台。2023年,科伦博泰分拆独立上市。与默沙东除了在具体项目和技术平台的合作,2022 年 B 轮融资引入默沙东作为博泰投资人。药融云数据(www.pharnexcloud.com)监测显示:其他分拆上市或者独立孵化的代表性企业还有:博安生物与绿叶制药、朗来科技(启瑞)、四环医药(轩竹生物)、豪森药业/翰森制药与博胜药业(Blossom Biosciences)、海正药业与博锐生物、天境生物与天境杭州、天士力与天士力生物等等不一一罗列。参考:NMPA/CDE;药融云数据,www.pharnexcloud.com;FDA/EMA/PMDA;相关公司公开披露;http://www.simcere.com/;恒瑞医药;2024JPM-科伦博泰;等等。本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不作任何用药推荐 活动推荐 3月 • NDC x 2024新药创新者峰会 关键词: ADC,改良型新药,小分子新药,GLP-1药物(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关于药融圈】药融圈PRHub旨在帮助生物医药科技型企业进行品牌推广及商务拓展服务,针对客户的真实需求制定系统化解决方案,通过“翻译-降维-场景化”将客户的品牌信息以直白易懂的方式被公众知悉,同时在流量渠道覆盖100万+垂直用户基础上实现合作目的,帮助合作伙伴完成从品牌开始到商务为终的闭环营销服务。我们已经完成了数十场线下1000人规模的生物医药研发类会议,涵盖小分子新药,大分子新药,改良型新药,BD跨境交易等多个领域,服务了百余家上市/独角兽/生物技术/制药企业。
导 语两年间,翰森制药的创新药收入占比从18.9%提升至今年H1的52.3%,俨然翰森已经成功转型为一家由创新药驱动业绩增长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企。翰森到底是如何转型成功,平稳度过集采黑暗期的?它有哪些重磅产品?其未来前景如何?从仿制到仿创结合,再到创新药为主,翰森制药(以下简称“翰森”)用了7年完成了由仿到创的过程。近日翰森披露了2022年半年报,其中一项数据非常亮眼,2022年上半年翰森创新药收入约23.21亿元,同比增长约84.8%,创新药占收入比重大幅提升至约52.3%,创下新高,上年同期为28.5%。这一数据对翰森来说是里程碑式的数据,意味着其已经成功转型为一家以创新药驱动业绩增长的创新药企。翰森的成功转型也给行业提供了创新转型的样本,并给转型中的传统药企们注入了信心。翰森到底是如何转型成功的?有哪些重磅产品?其未来前景如何?E药经理人将通过分析其最近几年的财报来解答这一问题。01 成功换挡背后:创新药及时接力,聚焦核心趋势明显如果对翰森成功换挡至创新药这一结果复盘,会发现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产品结构的改变,二是产品所在治疗领域表现出的聚焦趋势。近三年是翰森创新药爆发的关键时期。从数据上来看,其创新药收入从2020年H1的7.52亿元增长到今年H1的23.21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5.68%;创新药收入占比也从两年前的18.9%提升至今年H1的52.3%。数据背后是产品在支撑。从2019年至今,4年间翰森获批了5个创新药(4个自研+1个引进),聚乙二醇洛塞那肽(2019年)、氟马替尼(2019年)、阿美替尼(2020年)、艾米替诺福韦(2021年)、伊奈利珠单抗(2022年),前述四个自研创新药以及2014年上市的新药吗啉硝唑氯化钠成为了现阶段翰森业绩增长的驱动力。尤其是阿美替尼,2020年3月首次获批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后,商业化上市首年便销售过亿。去年年底阿美替尼进一步获批了一线治疗,销售持续发力,成为翰森增长最快的品种,据估算,该品种可能实现了翻倍增长。据分析,阿美替尼的增长密码核心是“产品力”。一方面阿美替尼是中国首个原研的三代EGFR-TKI类创新药,有先发优势;另一关键是经过认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据了解阿美替尼是全球首个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超过1年(二线使用)的三代EGFR-TKI,目前已被纳入《2022年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一线适应证和二线适应证,均为I级推荐。同时与翰森的商业化策略密切相关。对肿瘤创新药来说,医保准入是最重要的准入渠道。翰森深谙其中的规则,阿美替尼获批后便第一时间将其推进国家医保目录,迅速占领市场,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3月,已有约15万人使用过阿美替尼。阿美替尼获批一线治疗后,将面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尝过医保甜头的翰森,也在第一时间将其乙肝创新药艾米替诺福韦推进了医保,使之成为最快一批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之一。2021年6月,艾米替诺福韦获批用于治疗成人慢性乙型肝炎,当年11月便通过谈判进入医保。同时翰森对此展开了密集的学术推广,该药已被纳入《CSCO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并作为I级推荐。在重磅产品轮换之际,翰森所覆盖的治疗领域也呈现出聚焦趋势——以肿瘤领域为核心,中枢神经系统、抗感染为辅,代谢及其他领域探索。数据显示,2017年前述三大领域收入占比合计仅占51.12%,到2022年H1这一数字攀升至87.8%;尤其肿瘤领域相较2017年时收入占比已然实现翻倍,从2017年的约25%到现在的55.3%。这一聚焦的趋势实际上也是医药行业的大公司发展趋势的缩影。02 翰森的未来:BD和自研双引擎,BD已现成果并入快轨道翰森现今在创新药上的亮眼表现是过去多年投入创新的结果,未来的高度则取决于当下所做的事情。过去4年翰森依靠自主研发上市了5个1类新药,接下来,其成果将来自于自主研发和外部合作两部分。从2019年翰森开始通过外部合作来拓宽管线,3年下来,BD成果在今年初步显现,达到一个里程碑。BD分为“引进来”和“走出去”两部分。在“引进来”方面,今年3月,翰森的CD19单抗伊奈利珠单抗已经获NMPA批准上市,该药是全球唯一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NMOSD)的产品,已被纳入《中国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并获得A类推荐。据翰森透露,下半年伊奈利珠单抗将正式上市销售,此外该药用于治疗IgG4相关疾病和全身性重症肌无力的两个适应证,已经在全球包含中国在内开展国际多中心的关键注册性临床试验。公开信息显示,伊奈利珠单抗由翰森于2019年5月从Viela
Bio(目前已被Horizon收购)引进,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开发和商业化该产品。伊奈利珠单抗目前已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方获批。在“走出去”方面,翰森首个License-out项目阿美替尼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今年6月,阿美替尼在英国(MHRA)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或转移性NSCLC上市申请获得受理,有望成为国产同类品种中首个成功在海外上市的创新药。这仅仅只是开始。2021年以来,翰森的外部合作进入快车道。光是最近两个月就已经达成了3笔重磅的BD交易,包括近日与GHDDI达成的最高16.92亿元共同开发口服新冠药(3-CL蛋白酶抑制剂);包括以最高可达1.7亿美元的金额,从韩国TiumBio公司处获得口服非肽类GnRH受体拮抗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肌瘤及其他潜在适应证)的许可等。据了解翰森未来的BD战略将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强化对成熟创新产品的筛选和引进,比如伊奈利珠单抗这样的产品。2021年12月,翰森从Synexis公司引进全新作用机制的广谱抗真菌药物ibrexafungerp,目前该产品已获批在中国开展针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Ⅲ期临床试验,还有多项适应证已处于后期临床开发阶段。二是积极布局早期高差异化代表项目。今年5月,翰森从NiKang Therapeutics Inc.获得了HIF-2α抑制剂在大中华区的独家授权,合作领域为多种肿瘤类型的治疗。HIF-2α被称为“诺奖靶点”,该领域布局者少且都在早期,仅有发现者所在的先驱公司Peloton Therapeutics和Arrowhead少数公司有到临床的布局。此外翰森还在探索以孵化投资的形式去布局早期创新。2021年6月,翰森和鱼鹰资产共同创立并孵化了博胜药业,这是一家提供基于细胞研究的合同研究实验室。三是强化全球范围技术平台合作。在这一战略下,翰森去年密集布局了核酸药物领域,业内有观点认为“核酸药物将成为继小分子、大分子之后的第三大技术领域”。2021年10月,翰森前后与OliX Pharmaceuticals、Silence
Therapeuticsplc达成战略合作,分别获得了利用GalNAc-asiRNA技术平台、mRNAi GOLD™平台开发小核酸候选药物的权利。据统计,这两笔BD交易分别以4.56亿美元、13.16亿美元的总金额位列“2021年中国创新药十大License-in交易案例”的第九位和第二位。AI赋能新药开发也是近年来各药企布局的重点。继2021年7月首次布局后,翰森今年7月进一步扩大了在AI赋能药物早期研发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自主研发一直是翰森的强项也是持续投入的方向。近年来翰森一直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其研发投入占比已经从2017年的9.31%增长至2021年的18.1%。在财报里今年上半年翰森于中国共获得授权专利46项(含港澳台授权8项),国外授权专利4项。目前该公司已覆盖了超过25个不同临床阶段的创新药项目的40多项临床试验。半年报中翰森预计,其自主研发的首个国产长效EPO(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物培莫沙肽注射液将于年内获批上市。据了解,国内此前已上市的EPO产品以短效为主,相对而言,长效制剂更稳定、患者依从性更好。因此有观点认为,未来长效制剂将逐步替代短效制剂,而在成熟的海外EPO市场,长效制剂占比已经超过50%。综上来看,翰森现阶段已基本消化了集采带来的影响,成功转型成依靠创新药造血的创新药企。未来手握多款创新药的翰森在商业化经验的持续积累下,将迎来黄金收获期。此外其多元化的BD模式适配了现阶段的行业环境,带给自身更稳健增长的同时,也给行业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路径。
8月27日,翰森制药发布2022年中期业绩报告。创新药营收占比首次过半,研发进展持续加速,多项BD项目取得里程碑进展,“自研+BD”双双发力进入快增长通道。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宏观情形与疫情影响下,翰森制药依然保持了业绩稳健增长,营收约人民币44.34亿元,已上市的6款创新药中,阿美乐、恒沐、豪森昕福、孚来美、迈灵达等5款成功商业化的创新药收入创下约23.21亿元新高,收入比重由2021年同期约28.5%攀升至约52.3%,成功转型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以创新驱动业绩增长的创新药企。图片来源: 翰森制药官网报告期内,翰森制药创新研发与国际合作笃实推进,研发投入约7.39亿元,同比增长约7.6%,占收入比重达16.7%,表现出坚定的创新意志。作为快速引入创新的途径之一,业务拓展(BD)已经成为头部药企战略布局的必由之路。翰森制药近年来以全球化视野、创新型合作模式明显加快了BD动作,近期强势布局siRNA、ADC赛道,快速启动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合作,多个license-in / out项目取得里程碑进展,3年内已披露了16项BD合作,已披露合作金额超30亿美元。在自主研发和BD双引擎驱动下,翰森制药前沿开发布局和推进速度在头部药企中表现亮眼。 高强度研发投入加速临床进展目前,翰森制药已有超过25个处于临床不同阶段的创新药项目正在开展超过40项临床。2022年上半年,翰森制药共有7个新产品获批上市,其中包括1个创新药:伊奈利珠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昕越)获批用于AQP4 抗体阳性的NMOSD成人患者的治疗;新递交上市申请4项,其中包括创新药1项——1 类创新药培莫沙肽(曾用名:培化西海马肽)新增用于治疗未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非透析慢性肾病患者的贫血;新申报及获得临床批件6项,均为创新药相关;上半年共获得中国授权专利46项(含港澳台授权8项),国外授权专利4项。在研产品中,翰森制药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PI3Kα抑制剂HS-10352-101在2022年第113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公布了单药I期爬坡试验研究资料。数据显示,HS-10352在无标准治疗方案或无法获得或不能耐受标准治疗的HR+HER2-晚期乳腺癌受试者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PK)特征,并观察到初步的抗肿瘤活性,且在携带PIK3CA突变人群中显示出更优的抗肿瘤活性,HS-10352预期将为HR+HER2-PIK3CAm+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临床获益。重磅创新产品阿美替尼多个研究也在稳步推进中,阿美替尼联合含铂双药化疗一线治疗有敏感突变NSCLC、辅助治疗NSCLC等适应症的多个临床研究,将为更多NSCLC患者提供从早期到晚期,从围手术期辅助治疗、二线及后线治疗到一线治疗等全方位多维度的用药方案。上半年阿美替尼AENEAS研究结果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JCO,IF:44.544)发表;2022年6月,最新脑转移亚组数据亮相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研究成果一再惊艳国际肿瘤学界。在今年的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阿美替尼发表成果21篇,占总篇数的68%,在所有EGFR-TKI中名列第一。高价值创新药扩充产品管线强化对成熟创新产品的筛选,积极引入具有高市场价值的创新药,快速扩充产品管线,这是中国药企license-in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今年3月,翰森制药引进的全球唯一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NMOSD)的抗CD19单抗伊奈利珠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昕越)在中国获批上市,取得里程碑进展。这是中国首款靶向抗CD19单抗药物,也成为翰森制药通过BD引进并成功商业化的首个重磅创新药。早在2019年5月,翰森制药与Viela Bio就抗CD19单抗Inebilizumab达成合作,在中国开发用于治疗视神经脊髓炎频谱障碍(NMOSD)和其他自身免疫疾病、血液恶性肿瘤的合作协议,据悉,昕越将于2022年下半年在国内正式上市销售,其IgG4相关疾病和全身性重症肌无力均在121罕见病目录,两个适应症已经在全球包含中国在内开展多国多中心的关键注册临床试验。 翰森制药引入的Ibrexafungerp片于2021年12月在中国获准开展针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Ⅲ期临床试验,该产品已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成为二十多年来首个新抗真菌类,也是首个及唯一的阴道酵母菌感染非唑类疗法,Ibrexafungerp多项适应症已处于后期临床开发阶段。此前,翰森制药还与Keros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在中国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贫血治疗药物KER-050。KER-050是由Keros Therapeutics开发的一种“工程化的配体捕获体”,由经修饰的TGF-β受体(即启动素受体IIA型)配体结合区域与人源抗体的Fc区域融合而成,可以通过抑制激活素受体配体的信号传递,增加红细胞(RBC)和血小板的生成。激活素受体在造血细胞上表达,可调节其前体细胞的分化。目前,KER-050正被开发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和骨髓纤维化(MF)患者血细胞减少(包括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处于Ⅱ期临床阶段。一系列成熟的高市场价值创新药的引入,极大丰富了翰森制药的产品管线,将依托其强大的商业化能力迅速实现落地转化,实现对创新研发的反哺。高差异早期项目引领科研布局2022年5月,翰森制药与NiKang Therapeutics Inc.达成合作,获得HIF2α抑制剂NKT2152在大中华区的开发和商业化独家权利。NKT2152是一种抑制HIF2α的小分子,目前正在进行Ⅰ/Ⅱ期剂量递增和扩展试验。据了解,HIF2α对肾癌和其他癌症的发生和进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在临床前研究中观察到的良好生物学特性、优异药效和PK特性,NKT2152具有成为解决这一重要路径的最佳小分子药物的潜力,未来有望更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类型肿瘤的治疗。布局高治疗潜力的药物不仅依靠前沿的医药信息研究,还依靠敏锐的前瞻洞察力和领先的市场意识。翰森制药聚焦重大临床需求,深度评价处于临床早期且拥有确定的PK/PD数据和FIC/BIC潜力的候选药物,积极布局早期高差异化代表项目。就在今年8月,翰森制药发布年中业绩报告前,翰森制药宣布与韩国生物医药研发公司TiumBio就TU2670达成合作。据悉,TU2670是一种口服活性非肽类GnRH拮抗剂,早期临床试验已显示出TU2670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翰森制药负责在中国开发并商业化TU2670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肌瘤及其他潜在适应症的治疗,合作总额达1.7亿美元。同样在火热的8月,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艰巨,翰森制药马不停蹄切入新冠赛道,与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达成合作,获得抗新冠病毒候选新药GDI-4405系列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合作总额达16.92亿元人民币。候选药物GDI-4405系列是一款口服小分子3-CL(3C-like)蛋白酶抑制剂,在针对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一系列实验中表现出更具优势的显著抗病毒活性,有望成为一款抗击不断持久演变的新冠疫情的特效药物。该项战略合作可以加速推进该候选新药的多项研究和商业化进程,为新冠治疗提供更有效和方便的口服药物,提升创新药临床价值和可及性,帮助全球更多新冠患者。早期项目的BD早在2020年就曾披露了两项,一是从NiKang Therapeutics获得抗病毒药物NKT-1992在中国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独家权益。NKT-1992是基于结构设计,靶向高度保守的酶区域,该区域对于病毒转录和复制至关重要。抑制该作用机制将能够快速降低病毒载量和相关症状;二是从拓臻生物(Terns Pharmaceuticals)获得全新第四代BCR-ABL蛋白别构抑制剂在大中华地区独家开发权和商业化权益,该产品正在被用于开发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相关适应症。不仅如此,2021年6月,翰森制药和鱼鹰资产管理(Cormorant Asset Management)共同创立并孵化的博胜药业(Blossom Biosciences)宣布成立,翰森制药以创新型的合作模式,全球化视野,深度布局有巨大潜力的诊疗手段和差异化创新药物,快速丰富研发管线。高投入基础研究激活源头创新为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翰森制药高度重视并不断强化全球范围技术平台合作,整合前沿技术资源,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体系和创新平台,高参与度开展基础研究,激活源头创新,探索前沿医药科技无人区。siRNA疗法相对于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具有先天优势。近年来,随着核酸修饰和递送技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siRNA领域取得飞跃式的发展,引发国际资本和医药界的关注。2021年,翰森制药斥资17.7亿美元分别与Silence Therapeuticsplc、OliX Pharmaceuticals达成战略合作,强势布局siRNA领域。2021年10月,翰森制药与OliX Pharmaceuticals签署许可和合作协议,在中国发现、开发和商业化针对关键靶向适应症的siRNA疗法。OliX制药公司将利用GalNAc-asiRNA技术平台发现先导药物并保障针对特定靶点的候选药物的开发,涉及领域包括心血管、代谢疾病及其他肝脏相关疾病。同时,翰森制药与Silence Therapeuticsplc订立独家许可合作协议,双方基于Silence独有的mRNAi GOLD平台合作开发针对三个未披露靶点的siRNA药物。Silence Therapeutics在siRNA治疗开发方面有着数十年的科学和技术经验,其独家mRNAi GOLD平台可用于创建siRNA,以精确靶向和肝脏中的无声疾病相关基因。基于siRNA、ADC及融合蛋白等多元化的国际前沿新药技术平台,翰森制药已经重装踏入生物药赛道,研发布局覆盖单抗、双抗、ADC及融合蛋白等领域。在当下最火爆的ADC赛道,翰森制药HS-20089和HS-20093分别靶向B7-H4和B7-H3(CD276),均为同类药物国内首家启动临床,率先抢跑的前瞻性布局有望为后续市场覆盖带来广阔机会。在药物早期研发领域,早在2019 年 11 月,翰森制药即与 Atomwise 启动合作,主要聚焦于难以成药靶点的活性化合物发现工作,双方于2020年4月宣布,将进一步扩大在 AI 药物发现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2021年8月,翰森制药与北京望石智慧就Al辅助药物发现建立合作,望石智慧拥有AI赋能的药物分子设计平台与产业经验丰富的复合型药物研发团队,将靶点口袋研究、分子生成、超高通量筛选、化合物与靶标蛋白的精准结合能计算以及成药性预测等多个技术模块高度整合,在合作中极大加速项目的早期研发进程。翰森制药将基于行业领先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能力加速产品的发现和开发进程。今年7月,翰森制药宣布与望石智慧进一步扩大在AI赋能药物早期研发领域的战略合作,将助力新药早期研发提效提速、降低成本和提高成功率。高品质原研新药参与国际竞争中国药企自主创新产品在海外注册上市,这是更具代表意义的国际化成果。今年6月,翰森制药发布公告,其自主研发的首个中国原创EGFR-TKI阿美替尼在英国的上市申请获得英国药品和医疗保健用品管理局((MHRA)受理,用于一线治疗 EGFR 突变晚期或转移性 NSCLC,有望成为国产同类品种中首个成功出海的创新药,翰森制药自主创新成果首个License-out项目取得了里程碑进展。2020年7月,翰森制药与EQRx签署了海外合作协议,由EQRx负责大中华区域外阿美替尼的开发及商业化,以进一步扩大阿美替尼的治疗潜力,也将加快翰森制药创新成果的国际化布局。2021年,阿美替尼通过创新许可和准入途径(ILAP)在英国获得了“创新凭证(Innovation Passport)”,以期尽快通过审批惠及英国NSCLC患者;本次英国MHRA受理阿美替尼的上市申请,正是基于国际著名肿瘤学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JCO,IF:44.544)发表的阿美替尼关键Ⅲ期AENEAS临床研究数据。该研究结果显示,阿美替尼用于一线治疗EGFR敏感突变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卓越优势。当下,全球肺癌领域EGFR突变靶向治疗价值凸显,三代EGFR-TKI用于NSCLC一线治疗发展势头迅猛。但全球仍有许多地区的NSCLC患者依然面临着治疗手段有限、成本太高的困境,亟需像阿美替尼这样治疗效果卓越、药物可及性更高的创新药物来满足远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英国MHRA正式受理阿美替尼上市申请,进一步证实其创新价值已达国际领先水平,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创新药研制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全球化、多元化BD战略的驱动下,翰森制药在三年内达成了16项BD合作,成为最具活力的头部药企之一。伴随着位于中国和美国的四大研发中心的高效运转和国际合作的日益深化,翰森制药自主创新及全球合作创新平台活力彰显,全球化创新生态体系已初步形成。预计未来随着更多里程碑事件催化,翰森制药在全球研发、创新成果落地以及商业化方面将取得更大的跨越。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媒体合作 | 17316793441(微信号:18323856316)转载授权 | 18523380183(同微信)发现“分享”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100 项与 Lianyungang Boshe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Lianyungang Bosheng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