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100Biotech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100Biotech 相关的专利(医药)
1月14日,体内CAR-T细胞疗法领导者Umoja Biopharma宣布完成1亿美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Double Point Ventures和DCVC Bio共同领投,ARK Invest、Cormorant Asset Management、 MPM Capital、 Qiming Venture Partners USA等新老投资者参投。
融资收益将用于推进Umoja体内CAR-T细胞疗法管线,包括其领先的靶向CD22的UB-VV400项目在多种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临床研究。
Umoja成立于2019年,致力于开发体内细胞疗法,提高肿瘤和自身免疫领域CAR-T细胞疗法的覆盖范围、有效性和可及性。公司于2020年11月完成5300万美元A轮融资,2021年6月完成2.1亿美元B轮融资。
CAR-T细胞疗法不仅为血癌治疗带来了变革,而且在对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然而,当前的自体CAR-T均是个性化疗法,需要从患者身上收集细胞,然后在实验室中对这些细胞进行改造及培养,最后再将CAR-T细胞重新回输到患者体内,因此面临生产、运输、价格高昂等多重挑战。如何让CAR-T细胞疗法更容易生产、使用更便捷、价格更便宜?以Umoja为代表的公司正在探索“体内CAR-T疗法”。
体内CAR-T的开发涉及多种多样的载体。Umoja采用第三代工程慢病毒载体(VivoVec™),这种载体可以永久性地改变免疫细胞。
来源:Blood
2024年6月11日,发表在Blood 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在未进行化疗清淋的情况下,将VivoVec颗粒(VivoVec particles, VVP)注射到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体内后,导致了CD20
CAR-T细胞的大量产生,B细胞完全耗尽持续时间超过10周。这些数据支持VivoVec平台的进一步临床开发。
2024年7月31日,Umoja宣布其原位生成(in-situ generated)CD19 CAR-T细胞疗法UB-VV111 IND申请获FDA批准,用于治疗血液恶性肿瘤。该I期研究(NCT06528301)将招募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以评估UB-VV111的安全性、耐受性和临床抗肿瘤活性。
2024年年底,Umoja与驯鹿生物合作开发的靶向CD22的体内CAR-T细胞疗法UB-VV400进入I期临床(NCT06743503)。
在巨头合作方面,艾伯维在2024年1月宣布与Umoja就开发体内(原位)CAR-T疗法达成了潜在总额14.4亿美元的合作。
Umoja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ndrew Scharenberg博士表示:“我们很高兴在新老投资者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C轮融资。他们认为,Umoja具备开发业界首个体内CAR-T细胞疗法的潜力。”
值得一提的是,除Umoja外,国内外还有多家公司布局了体内CAR-T赛道,包括Interius、Kelonia、Capstan、Orbital、济因生物、远泰生物、先博生物、博生吉、百替生物、优卡迪等。(推荐阅读:体内CAR-T,风生水起)
参考资料:
[1]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5/01/14/3009150/0/en/Umoja-Biopharma-Announces-Oversubscribed-100-Million-Series-C-Financing-to-Advance-In-Vivo-CAR-T-Pipeline-through-Key-Oncology-Clinical-Milestones.html
[2]https://www.umoja-biopharma.com/news/abbvie-and-umoja-biopharma-announce-strategic-collaboration-to-develop-novel-in-situ-car-t-cell-therapies/
[3]https://www.umoja-biopharma.com/news/iaso-bio-announces-new-development-partnership-with-umoja-biopharma-to-develop-ex-vivo-and-in-vivo-cell-and-gene-therapies/
[4]https://www.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6743503
推荐阅读
2024年十大新型蛋白降解技术:TransTAC、pLYTAC、TrimTAC、IBG、DePLT、Pro-MPD……
耶鲁大学Crews教授:靶向蛋白降解三大未来方向
医药魔方Pro
洞察全球生物医药前沿趋势
赋能中国源头创新成果转化
媒体合作:15895423126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CAR-T细胞疗法不仅为血癌治疗带来了变革,而且在对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然而,当前的自体CAR-T均是个性化疗法,需要从患者身上收集细胞,然后在实验室中对这些细胞进行改造及培养,最后再将CAR-T细胞重新回输到患者体内,因此面临生产、运输、价格高昂等多重挑战。
如何让CAR-T细胞疗法更容易生产、使用更便捷、价格更便宜?以Interius、Umoja、Kelonia为代表的公司正在探索“体内(In vivo)CAR-T疗法”。7月9日,Interius宣布其first-in-class体内CAR-T候选药物INT2104首个I期临床试验已获批。
INT2104以慢病毒载体递送CAR转基因,从而在体内直接生成效应CAR-T细胞和CAR-NK细胞。生成的CAR细胞靶向CD20阳性B细胞以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与体外CAR-T疗法不同,INT2104是一种现货型单剂量治疗方法,通过单次静脉输注全身给药,无需淋巴细胞清除,也不需要任何特殊设备或培训。
来源:Interius
“体内CAR-T的生成比体外(ex
vivo)CAR-T目前的生成过程要快几周,且价格有望大大下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接受体外CAR-T细胞疗法治疗的患者需要在细胞疗法输注之前接受严格的化疗方案进行清淋,从而为工程CAR-T细胞腾出空间,但在体内CAR-T生成过程中不能进行清淋,因此患者保持了完整的免疫系统。同时,由于体内CAR-T相比体外CAR-T更少耗竭,因此,它们可能更加活跃,从而带来更好的抗癌效果。”Interius
CEO Phil Johnson解释道。
体内CAR-T的发展涉及多种多样的载体。Interius、Umoja和Kelonia都采用工程慢病毒载体,这种载体可以永久性地改变免疫细胞。Capstan、Myeloid Therapeutics、Orbital和Orna利用LNP递送RNA以诱导靶细胞中CAR表达的短暂激增。制药巨头们也在布局体内CAR-T疗法,其中,赛诺菲在去年披露该公司有三个体内CAR-T项目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艾伯维在今年1月宣布与Umoja就开发体内(原位)CAR-T疗法达成潜在总额14.4亿美元的合作,安斯泰来在2月宣布与Kelonia达成合作以开发体内CAR-T……
整体来看,目前全球已有多个体内CAR-T候选产品已经或即将进入临床。“到2026年,我们将从体内CAR-T陆续公布的试验结果中学到更多东西。” Capstan 的CSO Adrian Bot说道。
慢病毒
早在体外CAR-T细胞疗法首次进入临床前几年,研究人员就已经在努力重组慢病毒载体,以实现免疫细胞的体内重编程。
Paul-Ehrlich-Institut分子生物技术和基因治疗研究小组负责人Christian Buchholz在20年前就有了早期的灵感。基于2005年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溶瘤病毒麻疹病毒通过引入编码靶向肿瘤特异性CD38、EGFR和EGFRvIII的单链抗体的基因,有效进入肿瘤细胞,实现了定向的抗肿瘤作用),Buchholz想知道一个类似的策略是否可以帮助慢病毒载体进入特定的细胞类型。与期望相符,他在2008年报告称,CD20靶向的慢病毒载体优先被B细胞“吸收”;2012年,其研究又证实,CD8靶向载体能够进入T细胞。
但要将慢病毒载体转化为药物,需要强有力的有效载荷。随着杀伤B细胞的CAR-T细胞疗法在2010年首次进入临床,Buchholz看到了机会。2018年,他发表最新成果,研究显示,利用慢病毒载体CD8‐LV(特异性靶向人类CD8细胞)能够直接在体内产生人类 CD19‐CAR T细胞,并导致CD19 B细胞清除。
一些biotech开始尝试开发这一策略,并逐渐做出一些调整,包括细胞靶向片段的选择、治疗载荷的选择等。
Interius的团队选择将抗CD7抗体片段嵌入到慢病毒载体中以实现对 CD7阳性T细胞和NK细胞的同时靶向。相比之下,Umoja的策略是使病毒载体有效靶向T细胞的多种不同“信号”,其载体的“早期版本”仅使用了靶向CD3的抗体片段,重编程效率仅在10%-15%之间。通过将CD3抗体片段与CD80和CD58共刺激域融合,研究团队开发的VivoVec 载体能够显著提高重编程效率(达到了50%左右)。
8月24日发表在Blood 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在未进行化疗清淋的情况下,将VivoVec颗粒(VivoVec particles, VVP)注射到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体内后,导致了CD20
CAR-T细胞的大量产生,B细胞完全耗尽持续时间超过10周。这些数据支持VivoVec平台的进一步临床开发。
来源:Blood
除了表达抗体片段,另一种慢病毒修饰方式是表达“糖蛋白”(如麻疹病毒糖蛋白)。Interius和Umoja使用了来自不同病毒家族的糖蛋白来修饰他们的载体。
在CAR设计及选择方面,Interius使用了体外CAR-T细胞疗法所采用的经过验证的、公认有效的CAR结构。Umoja同样为其主导项目选择了经过验证的CAR,但其给慢病毒做了额外的改造,给靶T细胞转导了一个雷帕霉素激活细胞因子受体(rapamycin activated
cytokine receptor, RACR)。小分子雷帕霉素可以开启这种人工RACR受体,将IL-15传递给重编程T细胞。“我们已经很好地证明,这不仅延长了这些T细胞的寿命,而且还在小鼠体内产生了更多的工程化CAR。” Umoja公司COO David Fontana说道。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CAR-T科学家Laura
Evgin表示,目前体内CAR-T研究已经获得了一些非常令人信服的临床前数据。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慢病毒重编程不需要达到极高的体内转导水平,因为改造后的T细胞会受到抗原刺激的轰击,从而推动它们的扩增。
进临床
为了获得人体数据,Interius和Umoja两家公司现在正在招募患者进行I期癌症试验。Umoja在7月31日宣布,其原位生成(in-situ generated)CD19 CAR-T细胞疗法UB-VV111 IND申请获得了FDA批准,用于治疗血液恶性肿瘤。该I期研究(NCT06528301)将招募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以评估UB-VV111的安全性、耐受性和临床抗肿瘤活性。
不过,在恶性血液肿瘤领域开展体内CAR-T临床研究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体外CAR-T本身就非常有效,另一方面,如果患者接受体外CAR-T无响应或复发,肿瘤学家可能也不太愿意重复本质上治疗机制相同的策略。
“我们的顾问(执业医师)告诉我们,他们不会让经CD19 CAR-T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使用另一种CD19 CAR-T。”Johnson说道。因此,Interius将其先导产品瞄准CD20这一靶点。相关临床试验(NCT06539338)正在招募患者。
Umoja对靶向CD19的体内CAR-T疗法的发展前景更为乐观,但为了绕开“重复”治疗难题,该公司也在推进一种靶向CD22的体内CAR-T。
对Buchholz来说,一个关键问题是载体的细胞靶向选择性。“临床中的一个大问题是,这些载体的选择性是否保持了?”他说。这非常关键,“脱靶”将带来安全性问题(包括致癌风险),这也是监管机构会关注的重点。
更直接的,研究人员将关注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以及免疫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此外,体内CAR-T的免疫原性也需要考虑,由于体内CAR-T疗法无需且不能清淋,因此保留了患者功能齐全的免疫系统,但这也可能导致对载体的“排斥”。
“我对这些试验的到来感到非常兴奋,但也有一些担忧,我们将拭目以待。”Buchholz说道。
除了癌症,体内CAR-T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也紧随其后。这一希望来自初步的证据表明体外CAR-T通过杀死B细胞可以诱导免疫重置并可能治愈狼疮。Interius优先推进一款CD19靶向体内CAR–T在2025年开展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研究。Umoja及其合作伙伴驯鹿生物(IASO Biotherapeutics)的目标是明年在中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开始测试一种靶向CD22的候选体内CAR-T。
LNP “上场”
除了慢病毒重编程,基于纳米颗粒载体的体内CAR-T也在发展。2017年,就在Buchholz证明慢病毒载体可以驱动小鼠B细胞耗竭的几个月前,另一个团队报告了基于纳米颗粒载体的类似突破。基于mRNA的COVID-19疫苗的成功随后提高了脂质纳米颗粒(LNP)系统的知名度,包括Capstan和Orbital在内的biotech公司也抓住了体内CAR-T的机会。
2024年3月20日,Capstan完成了 1.75亿美元的 B 轮融资,投资者阵容豪华,强生、BMS、礼来、拜耳、诺华、辉瑞等制药巨头均现身(Capstan自身的创始团队阵容也非常豪华,包括CAR-T先驱Carl H. June、Bruce Levine,mRNA先驱、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rew Weissman等)。融资所得将用于推进Capstan领先的体内CAR-T候选药物CPTX2309(以LNP递送编码抗CD19 CAR的mRNA到CD8 T细胞中)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早期临床概念验证,并进一步开发Capstan基于靶向LNP的管道。
对于Capstan的CSO Adrian
Bot来说,装载mRNA的LNP的一大优势是它们的可调性。这类疗法只是让T细胞暂时表达B细胞杀伤CAR,因此,剂量调整和重复用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同时最小化长期安全问题。此外,LNP比慢病毒载体更容易生产制造。
“在成本和复杂性方面,相比整个病毒,生产LNP和mRNA要容易得多。”Evgin说道。这位科学家也在与NanoVation合作,利用LNP在体内产生CAR-T。
不过,LNP也需要优化以进行体内重编程。用于COVID-19疫苗的LNP载体被设计为反应性载体,以最大化针对其携带的mRNA载荷所编码的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但在用于体内CAR-T开发时,需要降低免疫原性。据悉,Capstan没有采用Teflon型颗粒(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会在体内长期存在),而是采用了雪花型设计。这种设计的颗粒除非以受体介导的方式迅速被吸收,否则就会分解。
为了让这些LNP靶向T细胞,Capstan将一种抗CD8抗体偶联到其载体上,目标是不让CD4 T细胞受到影响。CD8 T细胞负责细胞杀伤,而CD4辅助性T细胞通常会加强炎症活性,而CD4调节性T细胞则会抑制炎症活动。因此,重新编程CD4细胞可能会使治疗效果复杂化,并且可能还会加剧与CAR-T相关的CRS。
Capstan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披露更多的细节,关于其主要候选药物(CPTX2309)的组成及其在临床前模型中的活性。“这将是我们将这一项目推向临床(首发适应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有力跳板。” Bot说。
由于基于mRNA的产品不会整合到基因组中,因此不太可能致癌。Evgin表示:“从安全角度,LNP更令人欣慰。”
不过,科学家也提出了一些担心。在血癌中,体外CAR-T在回输到体内后可以存在数年,这些长期存在的细胞可能在抗癌反应的持久性中发挥了作用。那么,基于mRNA的“瞬时”CAR-T在疗效方面会有同样的持久力吗?
超越T细胞
除T细胞外,科学家们也希望能够将慢病毒和LNP载体用于其它类型细胞的重编程。特别是LNP,已经非常适合于髓细胞重编程。髓细胞完全不需要任何细胞靶向部分就可以“吸收”这些载体。“即使LNP装有T细胞靶向抗体,这类载体的很大一部分通常最终也会进入髓细胞。”Myeloid Therapeutics的CEO Daniel Getts说道。
Myeloid Therapeutics已经有两款体内CAR产品(基于LNP开发的MT-302、MT-303)进入临床,目标是治疗表达TROP2或GPC3的实体肿瘤。
Orna采用了“泛CAR(pan CAR)”策略。该公司表示,他们的主要LNP(不含任何细胞靶向部分)可有效重新编程非人灵长类动物的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该公司已将其优先用于各种血癌和自身免疫适应症。
Carisma及其合作伙伴Moderna优先开发了一种基于LNP的GPC3 CAR巨噬细胞(CAR-M)重编程疗法,目标用于肝癌。此外,上个月,双方共同宣布,他们也将合作开发两款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体内CAR-M疗法。
Carisma CSO Michael Klichinsky表示,尽管目前尚未证实CAR-M疗法的有效性,但实体肿瘤占癌症负担的90%,这里有着真实的未满足临床需求。
小结
全球范围来看,过去两三年,体内CAR-T研发取得了多项实质性进展。国内方面,目前也已有多家公司布局体内CAR-T,包括济因生物、远泰生物、先博生物(与Orna合作)、博生吉、百替生物、优卡迪等。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济因生物宣布靶向CD19体内CAR-T细胞疗法(慢病毒递送)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中成功治疗一名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实现完全缓解(CR),这是首次得到披露的体内CAR-T治疗复发难治B-ALL的临床数据。此外,一例高肿瘤负荷的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受试者接受该公司体内CAR-T细胞疗法,亦获得完全缓解(CR)并出院。这些积极结果无疑将进一步增强体内CAR-T赛道参与者的信心。期待技术的突破推动体内CAR-T早日真正获批,造福更多患者。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73-024-00150-z
[2]https://www.umoja-biopharma.com/news/abbvie-and-umoja-biopharma-announce-strategic-collaboration-to-develop-novel-in-situ-car-t-cell-therapies/
[3]https://interiusbio.com/2024/07/interius-biotherapeutics-receives-hrec-approval-and-ctn-clearance-from-the-tga-to-commence-a-phase-1-clinical-trial-for-its-first-in-class-in-vivo-car-therapeutic-for-b-cell-malignancies-will-initiate/
[4]https://interiusbi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6/Interius-Bio-Data-Poster-June-2023-1.pdf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1060
[6]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220327/
[7]https://ashpublications.org/blood/article/144/9/977/516468/In-vivo-CAR-T-cell-generation-in-nonhuman-primates
[8]https://www.umoja-biopharma.com/news/umoja-biopharma-announces-fda-clearance-of-ind-application-for-ub-vv111-a-cd19-directed-in-situ-car-t-for-hematologic-malignancies/
[9]https://www.capstantx.com/posts/capstan-therapeutics-announces-175m-oversubscribed-series-b-financing/
[10]https://ir.carismatx.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carisma-and-moderna-expand-collaboration-develop-two-vivo-car-m
[11]https://mp.weixin.qq.com/s/Cm4hwz6DpItw7faCiXMgNw
[12]https://mp.weixin.qq.com/s/KiliqhjYhzssYUBytaLanQ
[13]https://mp.weixin.qq.com/s/3Hsscbzz45oiSqOiMDQG9A
[14]https://mp.weixin.qq.com/s/rLNhV4Ugu1y4vTYzPhh7GQ
[15]https://mp.weixin.qq.com/s/Wi443I8Izx6OF8RyhI2IOA
Copyright © 2024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2023年9月16日,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的灯光映照着一场科技与医学的盛宴。由丹纳赫生命科学、Cytiva思拓凡、云舟生物和生物谷联袂举办的“科学空间”丹纳赫生命科学系列前沿对话峰会第三季重磅活动“基因的力量”在此成功举办,这不仅是一次学术聚会,更是对未来医疗可能性的探索与猜想。以“基因的力量”为引领,本次会议成功串联了基因治疗的多个维度,从最新研究成果到临床试验,再到产业当前现状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此次盛会聚焦了基因治疗领域的核心议题,成为一次前沿思维的碰撞与交融,吸引了无数业内翘楚、学界巨擘以及企业精英的踊跃参与。在与会者的深入交流与共鸣中,我们看到了对基因治疗无限的憧憬,共同期待打破现状,迎接一个医疗的新时代。“基因的力量”峰会现场本次峰会由丹纳赫生命科学战略市场总监朱林先生主持,会议开始他为大家介绍了举办本次会议的初衷和行业背景以及到场的嘉宾阵容和主办方领导。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平台战略市场总监 朱林先生首先,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平台总裁李蕾先生向与会嘉宾作了欢迎致辞。李蕾先生感谢所有到场来宾的参与,并对丹纳赫及丹纳赫生命科学平台的主要业务项目进行了简要介绍。他强调,此次峰会旨在探讨基因与细胞技术在人类健康未来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过去几十年,我们已经目睹了基因研究的惊人发展,从最初花费近13年时间和10亿美金的巨额投资完成基因组测序,到如今技术进步使测序成本大幅降低;显微、质谱、流式等一系列突破性技术的发明与成熟,也为现代医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李蕾先生坚信,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基因与细胞研究领域将迎来更多创新和惊喜。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峰会为专家学者们搭建交流的平台,引发跨学科的深入讨论,激发更多创新思考,从而推动该产业取得更大的突破。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平台总裁 李蕾先生峰会的第一个学术报告是由上海交通大学邓刘福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基因细胞治疗的免疫学考量”的专题分享。邓教授首先明确了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基因疗法主要聚焦于罕见病的治疗,而细胞治疗则更多地涉及肿瘤的治疗。他强调,外源基因如何带入细胞是一个关键问题,其中载体技术的选择至关重要。当前,有超过500种疾病被认定为罕见病。针对这些罕见病,医学界采用了从体内分离细胞,经过体外基因编辑改造后再回输到体内的方法。这些经过特定编辑的细胞在治疗罕见病上展现了广泛的前景。在涉及肿瘤细胞治疗的领域,邓教授特别提到了TILS、TCR-T以及CAR-T等多种疗法。血液瘤与实体瘤在细胞治疗时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相对于血液瘤在循环系统中的简单环境,实体瘤具有多种屏障和细胞因素,需要更为精细的治疗策略。其中,如何克服肿瘤在免疫治疗中出现的耐药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邓教授列举了耐药的多种因素,如T细胞浸润不足、免疫功能薄弱、肿瘤抗原缺乏、代谢问题、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以及表观遗传调控等。邓教授进一步深入到肿瘤与免疫之间的复杂互动中,认为肿瘤-免疫循环是维持抗肿瘤应答的核心。在此,他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CD8+ T细胞应答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他展现了相关研究数据,证明确实存在性别差异,而且通过受体通路分析找到了造成差异的相关机制。这提示在T细胞治疗时,必须考虑性别的潜在影响。此外,邓教授也探索了CD8+ T细胞的细胞应答的先天性,与DC细胞的相互作用等。他最后强调了未来的治疗方案如CAR-NK疗法具有巨大的潜力,利用STING通路将有助于增强NK细胞的应答,引导肿瘤杀伤的功能。邓刘福教授的报告为与会者提供了关于基因细胞治疗在免疫学方面的深入见解,为今后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上海交通大学 邓刘福教授随后,海军军医大学的卫立辛教授为大家分享题为“实体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机遇和挑战(肝癌研究)”的报告。卫教授首先指出了我国在药物研发领域的现状。尽管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在创新药研发领域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细胞治疗领域近年发展很快,但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CAR-T疗法,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在治疗效果上展现了强大的潜力。然而,与此同时,这种疗法也存在诸多挑战,如有效的靶点选择不足、免疫细胞进入实体肿瘤的困难、副作用的难以规避、昂贵的治疗费用与效果之间的矛盾等。卫教授特别强调,我们在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时,不能仅仅依赖细胞治疗,而应该具备相应创新研究基础和思想。接下来,他以肝癌为例,探讨了炎症与肝癌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炎症免疫反应可以导致细胞坏死,从而引发肝硬化。在此过程中,正常的肝细胞由于无法适应恶劣环境而死亡,而来源肝干细胞的癌细胞却能够生存。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肝癌会复发,以及肿瘤为什么会产生异质性。相应研究为抗肝癌研究提供新策略。卫教授又进一步分析了炎症免疫的抗肿瘤与促肿瘤双重性质。首先,恶劣的炎症微环境会导致正常肝细胞的坏死。其次,这种炎症免疫反应以及肝细胞的坏死又会进一步驱动干细胞异常的增殖和分化,促进肿瘤发生。针对这些问题,卫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即利用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进行肝癌治疗。已有研究表明,基因修饰MSCs在抗肝癌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疗法探索。卫立辛教授的报告为与会者提供了关于实体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新视角和思考,也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指出了更多的方向。海军军医大学 卫立辛教授两位教授的报告之后,迎来了本次会议的第一场圆桌论坛,讨论的主题为“基因细胞疗法的加速引擎”,由Cytiva思拓凡中国基因药物大中华区总经理袁铭先生主持,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的王闻雅研究员、艺妙神州创始人兼CEO何霆博士、复择纳生物总经理王智明先生、信念医药首席运营官郑浩先生、浩悦资本资深合伙人康子圣先生参与了此次讨论。发言嘉宾们各抒己见、发言踊跃,让与会者对于行业现状、时下动态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及时的认识和了解。在基因细胞疗法的探索之旅上,行业始终秉持持续学习与渐进性创新的理念。早期的研发环境并没有太多明确的法规,因此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从CD19+的CAR-T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经验的总结与持续的探索,在血液和实体肿瘤的基因细胞治疗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市面上已有一些基因治疗产品,不过研发到上市的成本仍相对较高,因此行业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并推广至更广泛的疾病种类。从投资角度看,策略也在发生变革。与早期相比,当前更多的投资倾向于具有稳健性的项目,而资金来源也出现了由外币向人民币的转变。投资者对于能够进入良好研发状态的技术平台尤为青睐。展望未来,基因细胞疗法研发环境将持续变革。行业期望能与监管部门共同制定标准,推动产品从研发到临床的快速转化。同时,跨界合作也将成为发展的关键,无论是产学研联动,还是与各地政府、园区的合作,都预示着基因细胞治疗领域的蓬勃发展。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圆桌论坛一:基因细胞疗法的加速引擎峰会下半场的报告由星明优健副总裁谭畅博士为大家分享,报告题为“光遗传学的应用为眼科基因治疗带来的突破”。谭畅博士首先对遗传性退行性病变(IRDs)进行了概述。这类疾病的核心问题在于遗传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损害了感光细胞的功能,最终导致视网膜丧失功能。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因为现代科学已经发现近300种与此相关的基因突变,只有极少数基因突变类型的患者可以获得基因替代治疗的机会,而其他并无有效治疗办法。光遗传学疗法为这一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创新。利用这种技术,研究者可以将AAV载体直接注射到玻璃体中,使视神经细胞表达感光蛋白而重塑视网膜的光电转换能力。不过,谭畅博士指出,不同的AAV血清型在被注射到玻璃体中后的感染视网膜各层细胞的情况并不相同,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筛选和比较,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最后,谭博士还分享了星明优健在光遗传学治疗退行性病变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研发管线。星明优健副总裁 谭畅博士接下来,就进入到第二场圆桌论坛环节,讨论主题为“基因细胞疗法的远识前瞻”,由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平台关键客户总监徐冲女士主持。来自浙江大学的鲁林荣教授、复旦大学的王永明教授、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俞卫先生、北京百替生物CSO兼董事长郭磊教授、云舟生物副总经理黄锐先生以及君联资本医疗基金投资总监杨树俊先生参与了这场讨论。发言嘉宾分别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科研转化、新技术的转化以及基因细胞治疗在医疗体系中普及的探讨等几方面展开热烈的讨论。对于基因细胞治疗的经济前景,从经济学的角度,肿瘤、心血管的相关药物发展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但近三年基因细胞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产品审批、销售和产能方面,显示了很大的潜力。基因细胞治疗已逐渐部分满足临床需求,而技术和产能的进步将进一步让患者受益。关于新技术的转化探讨,T细胞被提及为细胞治疗的研究重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同时,基因疗法对于遗传性罕见病和某些心脏疾病的治疗也显示出优势。另外,安全性是每种治疗的基本要求,基于人体免疫细胞开发的治疗方式可能带来更低的毒性。科研转化成为了一大焦点,为了使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得以应用,技术创新和产业供应链的完善被认为是关键。强化技术人员与产业界之间的沟通,全面优化供应链以确保研究材料和设备的供应,都被看作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必要步骤。此外,企业创造一个有益于转化的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这些措施可以大大加速转化进程。在讨论工业界如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时,多学科合作和第一手用户的参与被提到。中国的科研转化步伐加快,需要更多原创思路,并在行业内部寻求合作和支持。至于基因细胞治疗在医疗体系中的普及,目前医保对基因细胞治疗进行覆盖仍是一个难题,专家强调在研发阶段就考虑降低成本是一个务实的方法。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圆桌论坛二:基因细胞疗法的远识前瞻展望未来,基因细胞治疗领域将继续迎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一方面,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基因细胞治疗方法和策略将不断涌现,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产业体系的逐渐完善和政策法规的进一步规范,基因细胞治疗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圆桌论坛结束,一场关于“基因的力量”的学术盛宴就此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回首此次“科学空间”峰会,它不仅是一场技术和知识的交流,更是一次对未来医学发展方向的集体思考、探索和展望。感谢每一位报告发言嘉宾和参会嘉宾为此次峰会注入的活力,他们的参与和支持成为了这场学术盛会的最大亮点。每位演讲者都为我们呈现了基因细胞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基因的力量”不仅仅是一个主题,它更是对于医学界正在发生的一次深刻变革的见证。这场变革,就如同基因的演变和突变,时而平稳,时而跌宕起伏,但始终充满希望和潜力。与此同时,我们对基因细胞治疗领域的未来充满信心,坚信每一位学者、专家、医学工作者、企业家和投资人携手共进,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谱写更加美好的篇章。现场花絮关于丹纳赫生命科学丹纳赫是生命科学服务领域的创新者,丹纳赫致力于以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研究和分析领域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丹纳赫的企业使命是成就生命无限潜能。丹纳赫的产品旨在帮助全球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安全、更舒心。丹纳赫中国生命科学平台成立于2019年6月1日,旨在扎根中国市场,为中国的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丹纳赫生命科学中国区的愿景是“聚焦生命,聚力共赢”,以“共享全球科技,成就全民健康”为使命,着力于打造全方位的精准医学和生物制药整体化解决方案。平台目前拥有IDT埃德特、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美谷分子仪器、SCIEX、艾杰尔-飞诺美、徕卡显微系统、Aldevron和颇尔等诸多知名品牌。在精准医学和生物药领域,丹纳赫生命科学基于中国客户的实际需求场景,不断开发及完善相关分析解决方案和工作流程,目前在合成生物学、多组学研究、类器官研究、肿瘤精准诊疗、抗感染检测、母婴保健检测等方面拥有多维度丰富的解决方案,在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细胞治疗药物、核酸药物、新型疫苗等众多生物药领域拥有从研发到质控分析等全方位成熟且颇具优势的综合方案。关于思拓凡CytivaCytiva(思拓凡)是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先行者,在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16,000名员工,致力于推动未见技术,加速非凡疗法。作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Cytiva积极携手学术及转化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生物技术开发者和制造商,专注于生物药物、细胞和基因疗法以及以mRNA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技术的研究,通过提升药物研发和生物工艺的能力、速度、效率和灵活性,为惠及全球患者开发和生产变革性药物和疗法。欢迎访问cytiva.com.cn获取更多信息。关于云舟生物云舟生物科技(广州)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2014年,是世界知名分子生物学家蓝田博士创办的基因递送领军企业,全球范围内设有10余家分公司和办事处。云舟生物独创“VectorBuilder”平台(即“载体家”),开启了定制化基因载体商品化时代,目前已累计向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000家科研院校和制药公司,提供超过120万个基因递送解决方案,每年超过30万个项目投入生产,成果被上千篇Science、Nature、Cell等全球顶尖科研期刊广泛引用。云舟生物GMP级别的质粒和慢病毒载体已获得美国FDA的IND正式批准,用于在美国的多中心TCR-T临床试验,并已成功助力全球数十个项目成功开展IIT或IND研究。公司的基因药物CRO、CDMO项目遍布北美、欧洲、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云舟生物凭借强大的原研能力,致力于系统性攻克基因递送行业的关键技术瓶颈,赋能基础科研,加速基因药物的临床应用,提升人类健康水平,为世界创造不可取代的价值。
100 项与 100Biotech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100Biotech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