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目的:采用单中心、随机、开放、双周期交叉、空腹试验设计比较健康受试者单次使用渼颜空间(河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利丙双卡因乳膏(规格:30 g(1 g:利多卡因25 mg,丙胺卡因25 mg))与Aspen Pharma Trading Limited持证的原研进口利丙双卡因乳膏(商品名:EMLA®,规格:30 g(1 g:利多卡因25 mg,丙胺卡因25 mg))在中国健康人群中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的差异,评价生物等效性。
次要目的:评价利丙双卡因乳膏(规格:1 g:利多卡因25 mg,丙胺卡因25 mg)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安全性。
100 项与 北京渼颜空间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北京渼颜空间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
• 商业化权益的合作开始增多,仅2024年11月就有4笔;
• 后期资产和早期资产交易走出相反的趋势;
• 国内Biotech不再追求产品的全链条推进,而是选择将产品的商业化权益转售与大药企。
国内企业间交易的风向开始转变。
首先是自2023年来单独授权商业化权益的合作模式开始增多,2024年初至今共有15项,仅11月就有4笔。
以惠升生物为例,先是在9月将一款糖尿病药物在中国大陆的商业化权益授权给华东医药;11月又与渼颜空间达成商业化合作,对方获得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的独占经销权。
其次是临床阶段后期产品的占比上升。据研发客统计,与往年同期相比,2024年前11个月的37项国内交易中,3期及商业化阶段项目占比51%,而2023年和2022年仅占39%和22%。早期临床阶段(临床前+药物发现阶段)的资产,2022年前11月占比59%,而2024年只有16%。
可以看出,国内药企的出手开始变得愈加慎重。
例如,石药集团从康宁杰瑞获得的HER2双表位ADC JSKN003,双方达成交易时产品已启动了3期临床,且在2024年ESMO和ASCO会议均公布了早期临床数据,其中HER2阳性实体瘤中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达75.0%和89.3%。早期积极的临床数据和后期的临床阶段,使得JSKN003在谈判中获得4亿元的预付款,在2024年迄今国内授权首付款中排名首位。
类似的后期阶段产品的交易还有,华东医药从澳宗生物引进的一款依达拉奉片已完成3期临床研究,该笔合作也达成了1亿人民币的首付款;加科思将KRAS G12C抑制剂戈来雷塞的大中华区权益授权给艾力斯,戈来雷塞正处于上市申请阶段,双方交易的首付款达1.5亿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加科思与艾力斯的交易,实际是在为戈来雷塞商业化做铺垫。国内已有两款KRAS G12C获批,加科思选择在肺癌领域拥有竞争推广能力的艾力斯合作,在商业化进度上有后来居上、实现赶超的可能性。
商业化合作模式增多
2022~2024年前11个月的国内企业交易,总交易数量和金额均呈历年增长趋势,其中产品管线以及商业化权益的授权交易数量也历年增加,而技术平台的使用授权则开始降温。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合同销售组织(CSO)的合作模式开始增加。国内Biotech不再追求产品的全链条推进,而是选择将产品的商业化权益转售与大药企,专心于创新研发,大药企则利用成熟的商业化团队和渠道优势销售产品。
以基石药业为例,通过lisence-in模式快速组建产品管线后,陆续推动4款产品上市,但公司2018~2023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意识到问题的基石药业,除了通过裁员砍管线开源节流外,将自身能力不强的商业化权益售出,亏损额从2018年的17.93亿元、减少到2023年的3.67亿元,并在2024年上半年首次实现盈利,总收入达到2.542亿元。这也让基石药业有精力持续推进其他的在研新药管线。
拓展阅读
PD-L1欧洲获批,杨建新谈基石如何“走出ICU”
从Biotech角度看,早期成长于融资热潮下的生物技术公司,通过自研或是引进的产品管线,在推进至后期阶段时不得不考虑商业化的问题。除了面临销售费用的大额开支,也缺少建立商业化团队的经验。而售出商业化后,不仅可以利用对方成熟的销售团队分担风险,还能集中力量研发自己的创新药。
上下滑动查看(点击查看大图)
同时,大药企在商业化上的接力,能获得更多的销售回报。在引进商业化权益的大药企中,频频出手的有华东医药、济川药业。其中济川药业在2022年和恒翼生物达成一款PDE4抑制剂在中国大陆的商业化合作;2023年又从征祥医药达成一款聚合酶酸性蛋白抑制剂在中国大陆的独家推广权益。华东医药则在两年内从誉颜制药、英派药业、惠升生物引进多个产品的商业化推广权。
已拥有成熟商业化团队的大药企,维护庞大的销售团队、渠道以及市场推广也成为一笔不小的负担。从济川药业2024年上半年财报看,其销售费用占比50%,研发费用只占3%左右。而引进较成熟的后期创新产品,可以帮助分摊销售成本。
例如济川药业与征祥医药合作的流感新药玛赛洛沙韦已递交上市申请,华东医药从英派药业获得的塞纳帕利申请上市,与誉颜制药合作的重组A型肉毒素YY001已完成3期临床试验,即将进入新药审批阶段。这些产品上市后将成为企业新的业绩增长点。
可以预见到,商业化优势互补将成为生物技术公司和大药企的长期合作模式,生物技术公司专注早期研发,大药企以成熟的销售团队接力,双方各取所长,达到商业化效益最大化。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总第2266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www.PharmaDJ.com
今天,在两次递交招股说明书后,九源基因正式登陆港交所。
成立于1993年的九源基因,是国内最早从事基因工程药物开发的生物科技企业之一。发展至今,九源基因的业务已经覆盖骨科、代谢疾病、肿瘤及血液等四大领域,拥有8款已上市产品和10款在研产品。其中,骨科产品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不过,如今的九源基因,早已没有将重注押在这些传统业务上。这家公司为大众所熟知,是在GLP-1减肥药大火之后。现阶段,无论是率先拿下利拉鲁肽的减肥适应症,还是递交国内首个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的上市申请,九源基因成为了国产GLP-1药物第一梯队中,一个十分闪耀的存在。
正如九源基因总经理傅航所言,生物医药公司要发展,一定要有不断的新产品出来。研发中的司美格鲁肽仿制药,无疑为九源基因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属于国产GLP-1药物的真正挑战,才刚刚开始。
01
老瓶被迫装新酒
九源基因脱胎自国内另一家知名的上市药企华东医药。
1992年,华东医药在国内率先启动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次年,华东医药联合临安福士、台湾裕友建设、香港源裕投资等,共同成立了九源基因。彼时,九源基因的研发人员几乎都来自华东医药基因工程小组。最初几年,九源基因尝试了基因药物开发的各种方向。1996年,九源基因科研制出国内首个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吉粒芬。到2020年,九源基因销售额首次突破10亿元,近5年销售复合增长率25%以上,成为杭州医药港发展最快的企业之一。
不过,随着药品集采范围的持续扩大,九源基因的增长也遭遇瓶颈。
据招股说明书记载,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前4个月间,九源基因获得营业收入分别为13.07亿元、11.25亿元、12.87亿元及4.73亿元,其间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元、5986.7万元、1.20亿元及7068.5万元。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九源基因都显示出了增长的疲态。
九源基因在招股说明书中解释道,收入承压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款核心产品纷纷被纳入集采。比如,九源基因的肿瘤类药物吉欧停、吉芙惟,静脉血栓产品亿喏佳都被纳入集采,尽管相关产品的销量上升,但由于价格下降,最终的销售收入仍不免缩水。以吉欧停为例,纳入集采后,平均售价从2.59万元狂降至3400元。根据招股说明书,2021年至2023年间,吉欧停销售收入分别为2.46亿元、6781.7万元、1654.8万元,降幅十分明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九源基因将新的增长曲线押注在GLP-1药物上。2023年以来,GLP-1药物销售火热,已经成了医药行业中一个现象级的存在。
根据咨询机构CIC统计,2018年至2023年间,司美格鲁肽的全球市场规模,由3亿美元一路狂飙至20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近200%。仅2024年上半年,司美格鲁肽全球销售额就高达130亿美元,提前锁定了年度药王的宝座。
在国产GLP-1药物开发浪潮中,九源基因可谓冲在了最前面,其开发的利拉鲁肽最先拿下减重适应症。
2005年,九源基因启动了GLP-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2017年至2019年间,九源基因将该在研产品转让给华东医药的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并与后者订立多份协议。2023年7月4日,华东医药发布公告称,中美华东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其申报的利拉鲁肽注射液用于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上市许可申请获得批准。据了解,目前,利拉鲁肽由中美华东租赁九源基因相关生产场地,在九源基因生产。
不仅如此,九源基因自主研发的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降糖和减重适应症都走在了国产同款药物的前列。其中,用于降糖适应症的吉优泰,是中国首款取得IND批准并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已经在2024年4月率先向国家药监局提交NDA;用于减重适应症的吉可亲,在2024年1月取得IND批准,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
不过,九源基因将要面对的,也并非坦途。对于国产GLP-1药物而言,如何在红海的夹缝中实现商业价值,是一道与生俱来的难题。
02
抢夺医美入场券
动脉网注意到,面对原研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的夹击,国产GLP-1减重药物选择绕道布局医美机构。其中,冲在最前面的是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注射液,华东医药紧随其后。近期,四环医药也赶在相关产品上市前,就与医美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对于减重药物而言,医美机构无疑是充满诱惑的目标市场,但作为被严格限制应用场景和规则的处方药,减重药物与医美机构任何形式的绑定,往往都充满危机。从目前的商业化策略看,国产GLP-1药物既有单独作为减肥针直接推向医美机构的情形,也有被打包进相关的健康管理套餐来销售的做法。总体而言,国产GLP-1减重药物企业和医美机构还处在接触磨合阶段,策略选择上也相对低调。
作为国内第二款获批用于减重适应症的GLP-1药物,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注射液正通过国内最大的经销商网络,面向以医美机构为主的非公医疗市场销售。2023年7月27日,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注射液获批上市,用于肥胖或超重,商品名菲塑美®。次月,仁会生物就联合上药康德乐举办了贝那鲁肽注射液新品发布会,主题为“菲塑绽放,形体之美”。据了解,上药康德乐手握丰富的医美渠道资源,团队成员很多都在艾尔建、高德美、欧莱雅等外企工作多年。
据媒体报道,菲塑美®发布当天,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非公医疗机构签约,主要为医美机构。上市一个月内,菲塑美®完成销售超7万支,瞬间引爆国内医美市场。动脉网通过网络查询,找到了位于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的多家医美机构制作的菲塑美®宣传海报。菲塑美®定位于高效减重、阳光瘦身,首发定价2580元/支,远高于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减重版在医药电商平台的发行均价。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满足处方药的合规要求,仁会生物的数字化部门会围绕菲塑美®提供“护航计划”,包括患者教育、临床培训、经营支持等,来促进患者用药安全,并支持医疗机构顺利实施治疗方案。按照要求,即便是在医美机构,用户也只有从医师处取得处方,才有资格购买菲塑美®。
相比之下,华东医药的做法则更为低调,甚至有些模糊。2023年末,华东医药的合作方诚泽医药推出了一款健康管理产品““减菲臻”。据介绍,“减菲臻”将利拉鲁肽和诚泽医药开发的健康管理工具”悦小妖“,即5+25天间歇性饮食的管理模式,进行组合,通过药物与食物科学协同的方式,来实现体重管理。
在“减菲臻”的发布会上,主办方曾表示,这款产品主要面向全国各地和海外的医疗机构。不少医美机构的从业者转发了发布会的照片,一些微商甚至开始在网络平台推介产品。热闹和吸金程度不亚于仁会生物的菲塑美®。
不过,有意思的是,发布会次日,华东医药就发声明函澄清,称诚泽医药的市场宣传和产品推广行为未获得华东医药授权或许可,且严重违反了协议中对诚泽医药合法合规开展市场推广服务的要求,需立刻停止上述行为。
诚然,充满诱惑的医美市场,是蜜糖,也可能是砒霜。此前就有媒体指出,仁会生物的“减菲臻”在医美机构实际效果过程中,可能存在对机构和从业者资质审核不够严格,超适应症使用的情况。但国产GLP-1减重药物企业在敬畏医美市场之外,更多的是抢夺这个巨大市场入场券的紧迫感。
11月末,四环生物发布公告称,旗下惠升生物与旗下非全资子公司渼颜空间就惠升生物研发的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达成独家授权合作。据了解,惠升生物开发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用于超重或肥胖的临床试验申请获批于今年8月获批,目前正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根据合作协议,惠升生物授予渼颜空间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约定权益,并负责向渼颜空间独家生产、供应合作产品,渼颜空间同意向惠升生物支付对价,并另将承担司美格鲁肽降糖适应症的部分临床开发工作及费用。目前,渼颜空间与数十家代理商紧密合作,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超过360个城市及超过5900家医疗美容机构。至此,惠升生物也提前预定了一张医美市场的入场券。
如今,随着轻医美的概念日渐生活化、日常化,人们越来越接受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或者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身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医美需要快速释放。据西南证券一位分析师估算,未来,国内GLP-1药物用于减重的市场规模,将近千亿元。
03
国产减肥神药的出路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相关规则体系还不够完善的当下,国产GLP-1减肥药物大举入局医美市场,有几分冒险,但更多的是无奈。
一方面,原研的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已经兵临城下。它们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知,都明显优于国产的同类减肥药,无论是在C端市场还是入院销售,渗透力优势都十分明显。目前,新一代减肥药仅有国外两家公司获批在国内上市。
2024年6月,国家药监局药品批准了诺和诺德研发生产的诺和盈,即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中国的上市申请。次月,礼来中国宣布,替尔泊肽注射液长期体重管理适应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至此,两款重磅的GLP-1减重药物齐聚国内市场。
其中,诺和盈率先发力。11月中旬,诺和盈正式在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美团买药等国内主流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上线。一时间,线上平台预约火爆。一家与线上平台合作的门诊表示,由于线上下单量大,刚到的新货已剩余不多。动脉网了解到,在网售处方药政策框架下,线上平台几乎都采用了线上预约+线下配药的形式,以1.5ml(0.68mg/ml)规格的诺和盈为例,销售定价在1600元左右,包含线下医疗机构的诊疗费,及减重相关其他服务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互联网医疗平台不只是单纯找药入口,通常还会显示距离最近的、可提供诺和盈的合作医疗机构。在网络购药过程中,用户选择医疗机构登记预约后,经过用药评估、问诊和处方、到店配药的流程,医生诊断符合适应症条件后,才有资格购买药物,极大保障购药过程的合规性。而在一定程度上,GLP-1减重药物的电商渠道入口,已然被原研药占据。
另一方面,国产GLP-1药物赛道上,已然挤满了前来掘金的新老药企。前有成都倍特、丽珠医药、石药集团等多家走仿制路线的药企,已经将旗下的GLP-1药物管线推向临床试验的中后期,后有更多的Biotech密集探索开发GLP-1创新药物,其中,对标礼来替尔泊肽的信达生物玛仕度肽已经递交上市申请,预计将在2025年获批。
部分国内GLP-1减重药物研发进展 数据来源:动脉网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有从业者表示,预计在2027年至2030年间,国内GLP-1减重药物将集中上市,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所难免,只有少数头部药企,可以从GLP-1减重药物红海中分得一杯羹。多靶点GLP-1减重药物开发门槛更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数据表现更佳,后续在市场竞争中占优的可能性更大,留给GLP-1减重仿制药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
也正因如此,医美市场的机会对于GLP-1减重仿制药企,显得格外珍贵。实际上,医美机构并非GLP-1减重药物的必然禁地。以菲塑美®为例,其用于减重有明确的标准,对于BMI≥28kg/㎡的人群,或者BMI≥24kg/㎡且伴随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人群,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都属于菲塑美®的适应人群。换言之,一个身高1.7米的人,如果体重达到70公斤,即达到菲塑美®的适用标准,只要药企严格控制医美机构的准入资质,医美机构严格管理实践中的处方流程,大多的合规风险是可能被规避的。
无论是仁会生物主动提供”护航计划“,还是华东医药的刻意回避,体现的都是GLP-1药物生产者对待医美市场的谨慎态度。而这个市场爆发出的巨大消费潜力,无疑值得各方共同努力,让其变得更好。
*封面图片来源:神笔PRO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立项部如何选批文?点击上图,获取大会信息!千亿级别的产能静默。我们见证过2008年到2016年医药工业平均每年17.3%的增速,也接受着过去一年医药工业增加值、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利润三项指标多年来首次负增长的现实。来源 |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2023 年医药工业运行情况》彼时的膨胀带给了太多企业信心,产能大幅扩张。前些年CXO公司大幅增加资本开支,而CXO产能建设周期基本在1-3年左右,其中CDMO在2-3年左右,行业需求下行,供给却仍在扩张。我们所有人以为个人曾经创造的辉煌都是阿尔法,但所有人都困在贝塔里面。附注:如果将一只股票/基金比喻成一只猪,当市场风口的风吹起来,此时的天时地利就是beta,猪能够顺势随风飘扬。而当风小了、开始停了,还能继续做飞猪的,就是拥有相对于这股风来说的alpha的猪。这些猪,被称为有阿尔法能力的猪。就在前几天,平台某总拜访了一家企业。3.2万平方厂房长期空置,设备也没有进场。没有好项目,研发机构没有方向,生产更没有。华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伟平曾表示:“对于产能情况,大分子和小分子药物不一样,并出现产能分化的情况。例如,前些年PD-1大分子扩产能很快,一些自建产能已开始对外服务,但是高端产能还是稀缺,有些企业的订单都做不过来。对于小分子领域的持续增长,纯粹的化学合成工厂可能很多,但有的是传统工厂,没有对应的开发和CDMO服务能力,产能价值不大,也出现高端产能稀缺。”图源 | 某总待发表视频活?一则为疫情影响,二则为医药界的“供给侧改革”集采让产品几乎集中在少量头部。在一致性评价泛滥的当下,产品有限、或者是因为辅料/CRO的原因没有办法参加集采、投入很多但赚不到钱的事情可能就是常态,立项部立无可立。相关阅读:药企立项部:立无可立!仿制药的真相:榨干行业最后一滴血;CRO和药企怎么活下去?就生产而言,部分药企把厂房包给了研发机构,把新项目放进去,或是通过把原有批文盘活把厂区盘活。但如今项目变少,申报方更谨慎了,研发机构开打价格战,小公司控制不好成本也做不下去,申报方卡费用着或者干脆不给,这几乎成了业内通病。生产看看药企的排班就知道了。数年前,药企从“三班倒”,逐渐变成“两班倒”,再变成现在一班就足够了。此前MAH制度让药企再忙活了一波,虽然委托和被委托质量体系融合确实痛苦,但好歹机器动起来了。如今的药企,能有30%厂房开动已经很了不得了,建了5万、6万平的厂房,最终1万平已经能够满足需求。强如头部药企都在大会上演讲,找CDMO业务,仿制药企如今很难创造增量。创新药对药企是增量吗?创新药销量有多少?一个月的产能足以卖一年。不同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存在差异,对应的投资策略也就不同。16年前后,去产能更多采取行政手段。当时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水泥这类传统工业领域,政策具有较强的干预能力;但本轮产能过剩集中在市场化经营的民营企业。根据导向,当前产能去化思路或更多采取产能置换、并购重组等市场化手段,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作“个人构念论”。简单来说,人往往会一直钻在自己的圈子里,从而忽视了更多的生存机会。药企人想的是扩大产能,做CDMO,但如今这条路被验证无数次难以走通。如何消化剩余产能?厂房在没有设备的时候,药企怎么做?如果按照药的思路做厂房,假设最后投入三个亿,最后可能三千万都挣不到。而且不算上后期研发成本。一则,用园区的思维做药企,构建“免费模式”。提供投融资及设备,提供给租赁和投融资服务,让企业入驻,或者单做实验室。二则,企业转型。跳出现有做药的逻辑做,结果和机会是不一样的。不要依赖自己,要依赖社会。| 合成生物学山东鲁宁药业巩总表示,药企往往想的是买项目、做CDMO,但往往忽略了如今合成生物学的热潮。如今,投资机构的热钱从创新药流向了合成生物学。创新药投融资会议上门可罗雀,合成生物学会议人满为患。图源 | 第二届中国合成生物学及生物制造年会暨BioMade China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博览会合成生物学的原理与化工相似,但可以通过基因编辑和催化剂的控制实现对化工产品的定向生产,同时削减成本,实现绿色生产。然而,合成生物学的进化代谢和优势特性的选择需要经过多代传代才能获得高产菌株。通过测量转化率、生产速率和产量指标,可以预估合成生物学产品的成本和商业化可能性。图源 | 头豹研究院上市公司如凯赛生物、梅花生物、华恒生物、川宁生物等积极布局材料、食品、医美、医药等多行业。星湖科技除了在公司的基本盘生物发酵板块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构建推进生物医药板块和生物基新材料板块。莱茵生物年报提及,公司确立了以合成生物学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将进一步加大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相关投资,目标为建立天然提取和生物合成双技术路线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普利制药表示,公司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成功开发了原料药司美格鲁肽(英文名:Semaglutide)。该产品通过基因工程菌株发酵得到多肽主链,再通过两步化学反应获得,产品纯度达到98%以上。| 保健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原料、兽药……行业人士表示,这些行业利润率大多高于制药,部分大药企也成立了相关部门。曾经的“中国药企一哥”哈药保健品收入达到20.57亿元,同比增长82.13%,已和化学制剂相当,后者营收为22.31亿元。同期,保健品业务毛利率为64.72%,较上年增长5.16个百分点,仅次于生物制剂之后。哈药健康科技(海南)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则分别为9.27亿元、-5407.3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7.97,减亏43.34%。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公司的销售费用。2023年,哈药的销售费用达到23.12亿元,同比增长31.80%。其中,电商推广费8.18亿元,占比在三成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23药企跨界美妆的企业高达400多家,其中不乏片仔癀、马应龙、云南白药、同仁堂等知名药企。福瑞达打造了颐莲和瑷尔博士两大品牌,深度打造常规品类的同时,开发相关边缘产品提升销售。四环医药的产品矩阵亦不断丰富,目前,渼颜空间独家代理海外优质医美产品,例如瑞士水光针,正在临床进程中;独家代理的韩国维奥的双波射频微针系统刚于3月19日获批上市。此外,公司与国内合成生物学独角兽企业北京蓝晶微生物的合资公司晶颜生物,也在年内开发了几款基于PHA微球以及其他再生医学生物材料的下一代轻医美产品。求变,才是生存之计。药企寻找药品销售渠道,找虹姐↓参考内容:格上理财《本轮产能过剩有何不同?》国信证券《合成生物学产品及行业格局梳理(一)小品种氨基酸、尼龙、长链不饱和脂肪酸》推荐阅读
100 项与 北京渼颜空间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北京渼颜空间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