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天津金匙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天津金匙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IND2025主会场,大会第一天下午茶歇前授课时间段预定开始,咨询热线:177 0186 0390。点击图片,查看IND2024会后报告
昨天跟一位mNGS公司的朋友聊天,说到mNGS公司最近几年都特别难,外部环境变化太快,现在基本上每家都过得不好,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个是医疗反腐的持续推进:各个医院多少都有检查组的入驻,医院内部更是人人自危,在这种情况下,除非非常有必要开展mNGS检测,不然临床送检mNGS的意愿都在下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第二个是tNGS的快速崛起:凭借只有600-1200元收费的优势,tNGS在临床上大杀四方,把mNGS的客户一撬一个准。在价格的优势下,mNGS相比tNGS的优势就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了,因此mNGS的临床推广难度也在上升。
第三个是各地关于“禁止临床样本直接外送”的发文:各地陆续发文之后,临床直接外送mNGS成为医院严管的领域,mNGS公司如果想要继续做生意,就只能和检验科谈入院,入院的扣率一般都会压得很低,还对时效性的要求很高,只能做院内检测,有时候还得放个人,成本会大幅上升,基本就没啥利润了。
那mNGS接下来还有哪些出路呢?
第一个肯定是报证,主要拿到临床证,那就可以在更多的医院里面合规开展,和现在的入院模式相比,会简单很多。这是可以复制的模式。
第二个是LDT,目前一些具有LDT试点资质的医院都在陆续自己开展mNGS检测,但试点的医院数量相对有限,无法大规模应用。
第三个是通过检验科招标入院检测服务,这种目前来看,在大三甲医院走的比较多,而且因为是买方市场,厂家的议价权比较弱,扣率都压到比较低。
为什么拿证会成为破局的关键?
我们前面讲到的三种模式,只有第一种是不挑客户的,第二和第三种目前匹配的医院比较少,虽然单家医院产出是多的,但是利润基本都是留在医院的,但是拿证之后,就可以把更多的市场活力释放给渠道,进而面向所有的临床市场,走IVD的玩法。
我们检索了一下国家药监局,微远基因在2022年就拿到了一款新冠的检测产品,金匙医学在2024年也拿到了新冠的注册证,但产品靶标都比较单一,只针对于新冠。
以呼吸道多联检为契机,打造症候群检测Panel
最近一段时间,呼吸道多联检又开始热门起来起来了,市场也是继圣湘、卓诚、伯杰的呼吸道六联检之后,再次迎来爱科睿特的10联检和宝创生物的12联检,把呼吸道检测产品卷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市场的启迪就是,多联检产品的技术突破,将会使呼吸道分子检测行业迎来一次升级,趋势就是检测靶标要多,价格要低。
对于mNGS而言,多联检不难,超多联检才是优势,只有到PCR技术满足不了的靶标检测时,才是mNGS真正的杀招,但靶标越多,注册难度越大,可行的方案还是N+∞的方式比较合理,前面的N指的是类似PCR技术的多联检的靶标数量,后面的∞相当于更广阔的风险提示。
如此,呼吸道Panel,血流感染Panel,生殖道Panel等等就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产品。
根据优资康之前的统计,从2021到2023第一个季度,进入临床试验的mNGS有15个,具体信息如下:
NMPA证也许只是mNGS的马甲,但现在非它不可
这个赛道越来越合规是必然的,在这个过程中只能是谁熬的久,谁跑得快,谁就能活下去,把产品做好是基础,但要在市场中做到名列前茅,还是会有很多的功课要做。
接下来,谁先拿证,谁将最有可能通杀。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知识交流与分享及科普目的,不涉及商业宣传,不作为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DS2025检测自动化建设与应用论坛主会场,大会第一天下午茶歇前授课时间段预定开始,咨询热线:177 0186 0390。点击图片,查看TDS2024会后报
当面向临床医疗和消费医疗的应用探索都遭遇了阶段性失败,基因测序市场的增长似乎提前到顶了。
从已经公布的财报数据看,主要的几家基因测序仪厂商或者出现负增长,或者下调全年预期。8月23日,华大智造公布了2024年上半年财务报告。作为这个报告周期里最后一份颇受关注的财报,在市场节奏放缓的背景下,华大智造没有迎来它的盈利拐点。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9亿元,包括基因测序仪业务实现收入10.05亿元,同比下降8.4%。其中,仪器设备收入同比下降12.26%,试剂耗材收入同比下降3.82%,营业利润仍为负数。
但在此环境下,华大智造的经营表现也不乏亮点。半年报中,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报告期内,公司测序仪新增销售装机454台,创历史同期销售装机数量新高。”这个数据背后,在华大智造的自研基因测序仪产品矩阵中,作为重磅新品的DNBSEQ-T7、DNBSEQ-T20×2等高通量、超高通量测序仪,在市场上表现不俗。得益于更多测序服务商双平台客户向公司平台的切换,以及测序试剂的优化对产品稳定性的有效提升,DNBSEQ-T7测序平台相关收入同比增长14.96%,二季度实现环比增长29.02%。此外,具备超快速和灵活简便特征的中低通量测序仪DNBSEQ-G99满足了大部分小型测序实验室的需求,在临床应用上也展现了较强竞争优势,DNBSEQ-G99测序平台相关收入实现同比增长82.94%,二季度环比增长45.55%。
华大智造基因测序仪产品矩阵 图片来源:华大智造2024年半年财报
至少在商业化的核心指标上,上市的第3年,华大智造在逆境中基本稳定住了局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基因测序仪的行业生态已经改变,玩家和产品都快速丰富起来,新的秩序也重新建立。在一个改变了的市场秩序中,认知框架是需要重新定义的。
持续做深的基本盘
首先来看旧秩序下的市场竞争。基因测序走进大众视野,是在高通量测序开始解决新生儿筛查、肿瘤精准诊断等临床问题之后。在更早前,高通量测序让基因组学走进了更多科研者的实验桌。从某种意义上讲,高通量测序业务是基因测序仪厂商的基本盘。得高通量测序者,得市场。高通量测序在下游的应用主要分为科研和临床两大块,分别通过专业的技术服务商去触达终端用户。
另一个令人注意的数据是,华大智造的基因测序仪业务收入二季度环比增长23.61%。华大智造稳定的装机量增长,仍有很大部分来自基本盘,科研和临床业务构成了其在艰难环境下的韧性。华大智造前身是华大集团的基因测序仪开发部门,而兄弟公司华大基因是国内最出色的科研和临床基因测序专业服务商之一。相比直接做基因测序仪起家的厂商,华大智造距离终端用户更近一点。在对于用户需求变化的把握,和开发的合作态度方面,华大智造无疑做得更好。而这种细微的差异,成为华大智造在高通量测序的基本盘市场上得以站稳脚跟的优势所在。
在高通量测序的科研应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极致技术是永恒的追求。单纯的基因组学技术,早已不能满足研究者们追求卓越的需求。华大智造开创性地推出了DCS Lab组学前沿实验室计划。DCS Lab计划快速、可复制,是推动生命科学设备在大规模人群基因组学、细胞组学和时空组学广泛应用的一种探索。具体而言,DCS Lab计划通过集成三种先进技术,即基因组学、细胞组学、时空组学,为新兴技术赋能科研加码提速。到2024年上半年,华大智造已经在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天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福建医科大学等全球顶级研究机构,及安诺优达、美吉生物、康圣序源基因等专业基因测序服务商,实施并落地DCS Lab计划。更有效地服务科研测序需求的同时,DCS Lab计划也帮助华大智造在科研测序服务市场上建立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此外,华大智造持续在基因组学、细胞组学、科技考古、生物多样性等新兴科研领域建立应用优势。具体而言,基于华大智造DNBSEQ-G99等测序平台,助力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用户和合作伙伴,产出更多研究成果;与南非医学研究委员会达成合作,以先进设备加强南非在基因科学领域的研究能力,并带动双方在新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与天津市水产研究所达成合作,基于公司的核心技术及“存”平台新品-定制化小型超低温样本库MGICLab-FZ 系列等产品,为天津市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与香港大学干细胞转化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基于华大智造超高通量测序仪DNBSEQ-T7、单细胞液滴生成仪DNBelab C-TaiM X等一站式工具与平台,共同探索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临床高通量基因测序,一直是华大智造的优势模块。在国内外,华大智造与许多基因测序技术的专业服务商建立了稳定合作。通过这种与产业链上下游建立多元的产业生态合作,共同推动基因组学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和成果转化。2024年上半年,华大智造围绕“生活染”等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优势,为生育健康、肿瘤精准诊疗、传感染疾病、慢性病等场景的精准基因检测提供领先的生命科学核心装备。
至今,基于华大智造核心测序技术的基因测序仪,已经成为临床基因测序项目所采用的主要技术平台。数据显示,除了自主申报测序仪,华大智造通过产业生态合作,已与吉因加、金匙医学、燃石医学、安诺优达、贝康医疗、微远医学、觅瑞等行业中下游知名大型企业相互协同,通过整合各部门资源及专业的团队服务,充分发挥渠道优势、专业优势及高性价比优势,为上述客户提供相应商业化服务和技术支持。
其中,到2024年上半年末,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数据库公开信息统计,国内共有32款基因测序仪获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可用于临床检测,其中19款基于公司DNBSEQ核心测序技术,仅有8款可同时用于DNA及RNA检测,均是基于华大智造DNBSEQ核心测序技术,意味着仅DNBSEQ平台可用于全面的病原体检测,构建了公司在“染”领域的先发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基因测序仪功能不断细化,在公共卫生、农林牧渔、食品安全、海关检验检疫、环境与生态等更广泛的场景中,高通量测序也陆续展开应用。在这些新兴的应用场景中,华大智造的动作很快。
在疾控领域,华大智造为安徽省多地疾控中心提供工具支撑,助力流行性感冒的监测和研究,极大提升其应对季节性流感及潜在流感病毒变异株的防控能力;在微生物领域,华大智造与法国MetaGenoPolis研究基金会达成合作,以支持法国微生物群研究项目Le French Gut相关样本测序工作,并将基于合作目标,利用微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的前沿技术,共同开发新的应用,推动MMHP联盟的科学合作和研究成为可能。此外,华大智造还与专注于微生物组学、合成生物学的美格基因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拓展与技术创新;在环境监测领域,华大智造携手易基诺共同致力于环境DNA生物监测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开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多应用场景下的专业解决方案,推动基因测序仪等生命科技核心工具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创新验证和应用前移。
走出舒适区
接下来看新秩序下的行业逻辑。
在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上,华大智造是一个孤勇者。这家公司最早的发心,是要打破海外企业对高通量测序设备和耗材的垄断。随着性能同样卓越的基因测序仪批量生产出来,一众基因测序下游厂商开始有了选择权。市场对华大智造的期许也在于,何时能够撼动因美纳的龙头地位,成为细分市场第一品牌。作为高端科学仪器的国产之光,国产替代一直是外界理解华大智造的叙事主线。在国内市场,市场准入政策的加持下,华大智造的国产替代也做得风生水起。但国产替代的天花板毕竟有限,尤其是在全球高通量测序增长都显出疲态的当下,任何的策略复制,或者复制之后的超越,都变成市场无感的数字。
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基因测序仪厂商都开始探索全面的基因测序能力,基于全读长、多组学去建立竞争优势。然而,想得到和做得到是两回事。这一次,华大智造成为了走在前面的开拓者。2024年6月,华大智造宣布获得时空一体机、显微镜、时空可视化试剂套装相关产品的知识产权授权,同时取得了时空组学试剂盒、芯片、单分子纳米孔测序仪设备和试剂耗材等相关产品的全球市场经销权。通过经销方式增加时空组学与纳米孔测序产品线后,华大智造将成为全球第一个能够同时提供高通量测序、纳米孔测序、单细胞测序以及空间组学的高端生命科技工具提供商,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丰富和完善的生命科技产品矩阵与方案。
其中,时空组学(Stereo-seq)是由华大自主研发的一种空间组学技术,将认识生命空间的分辨率提高到了亚细胞层级。据了解,Stereo-seq的清晰度极高,且同时具有超大视场,被称为超广角百亿像素“生命照相机”。Stereo-seq 已经应用于发育、疾病、再生等科研领域,因领先的技术优势,自2024年起相关科研成果已陆续在《细胞》《自然》及《科学》 三大顶级学术期刊发表,成为高水平文章发表的基石,获得了全球科研团队的认可。
而单分子长读长测序技术是继大规模平行短读长测序(也就是常说的高通量测序)之后的新兴测序技术,具有读长长、速度快、修饰直接检测、结果实时读出、集成便携等多个独特优势,是测序领域的科技前沿及新兴战略产业方向。其中,纳米孔测序则被认为是综合得分更强的一种单分子长读长测序技术路线。单分子长读长测序技术作为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重要补充方法,已在大人群基因组研究、生物多样性研究、微生物基因组、单细胞转录组、病原检测溯源等领域结合高通量测序实现广泛应用。
诚然,时空测序、纳米孔测序等更新的基因测序技术,并不算华大智造的舒适区。但可以看出,华大智造在努力建立跨技术的全面基因测序服务能力。据了解,华大智造的DNBSEQ测序平台构成了时空组学技术 Stereo-seq的基础,与时空组学的相关产品在应用流程中是工具链上下游的关系,具有高度协同性。而纳米孔测序技术与华大智造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读长互补,形成了一站式“长短结合”的全流程测序工具,更便于基因测序下游应用的场景拓展。
当下,高通量基因测序的行业增长频频受阻,基因测序仪厂商不得不走出舒适区,去布局更广泛的测序能力。而新的基因测序仪市场竞争,也不再是基于某种特定测序技术的垂直领域竞争,而是围绕下游用户需求的,更全面、更快速、更多维基因测序能力的比拼。
基因测序的下一程
如果从更长历史的视角回头看,会发现2023年是全球基因测序行业的转折点。在这之前,基因测序上游被相对单一的企业和产品体系主导,是一个垄断程度极高的市场。而高通量测序的核心专利过期,尤其是华大智造与因美纳备受关注的专利诉讼在2022年下半年落下帷幕,基因测序仪产品市场繁荣起来,竞争格局开始变得不确定,行业的底层逻辑也发生了转变。
一方面,任何垂直的基因测序技术都不能完全满足基因测序的需求。在短时间内,高通量测序技术仍然会是基因测序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普及的主要推动力,其在数据库、样本库和软硬件工具等方面都更为成熟。但近年来,单分子测序、单细胞测序技术、时空测序技术等新兴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
具体而言,单分子测序技术突破了准确度、通量方面的技术瓶颈,呈现出与高通量测序技术互补的应用特点,在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及结构变异分析、微生物及公共卫生研究等科研领域市场的渗透率增加。而进一步细分科研、转化应用及临床等市场可以发现,科研测序市场呈现单细胞和时空组测序量大幅增长的趋势,并开始获得转化医学研究者和药厂的认可。数据显示,美国已有多项肿瘤学、血液学和免疫学的注册临床试验使用时空组学作为应用测试申报。
另一方面,有能力参加全球基因测序市场竞争的测序仪厂商数量快速增长。以往,因美纳在基因测序上游一家独大,是关键的行业分析参考系。人们判断新入局基因测序仪企业的价值,往往基于与因美纳做对比。现阶段,尽管基因测序仪行业仍集中度较高,因美纳、华大智造、Thermo Fisher、Oxford Nanopore、Pacific Biosciences等龙头企业凭借完善的技术能力和产品体系的快速迭代,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但随着技术生态的成熟度提升,下游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全球基因测序仪行业涌现出大量新兴企业,比如Ultima、Element Biosciences、真迈生物、齐碳科技、Quantum-Si等,他们提供了基因测序更广泛的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让这个行业的外延不断扩大。
随着基因测序上游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走向多元,包括因美纳在内的龙头企业都已然无法覆盖与基因测序相关的所有业态,新成长起来的基因测序仪企业,也开始生长出不再复制因美纳的新姿态。此前,有研究机构预测,2022年至2032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市场预计将从约48亿美元增长至约24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约17.5%,这仍是一个颇具想象力的市场。而在这个市场,华大智造率先迈出了新的一步,谁将最后胜出,又成为一个颇值得玩味的问题。
在基因测序的下一程,分析企业价值,或许需要更复杂的参考系。而需要重构增长曲线的,也不只是华大智造。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在感染诊疗领域,tNGS是一款现象级产品。
2023年初,有行业媒体披露,半年前刚刚进入临床应用的tNGS技术,完成了超10万样本的检测,可谓上市即巅峰。tNGS的临床需求明确,也很容易被医生、患者接受,推动样本数量持续增长。这背后更大的逻辑在于,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重视感染精准诊疗,客观上带动了病原检测行业的蓬勃发展。以tNGS主要发力的呼吸疾病检测为例,2019年至2023年间,国内这一行业市场规模由78.21亿元增长至120.96亿人民币元,年复合增长率11.52%。预计在2024年至2028年间,呼吸道疾病检测行业市场规模还将由148.69亿元,增长至404.8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45%。
而硬币的另一面,tNGS企业如今进退两难。作为一项门槛颇高的诊断新技术,tNGS实现盈亏平衡所要求的样本量不少。大多数开展tNGS业务的企业,很难从中盈利。
开机即亏损。近期,有从业者向动脉网算了一笔账,以平均800元/次的终端价格计算,如果单次开机凑不齐上百个样本,在病原基因提取、建库、测序和人工的重压之下,tNGS检测创造的营收,不足以覆盖成本。动脉网了解到,2023年下旬以来,院内tNGS业务溃退明显,一大批病原基因检测企业关掉了半数以上的tNGS业务中心,只有少数尚能勉强盈利的检验实验室仍在开机运行。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并不愿意做tNGS,但又不得不做。”这位从业者感叹道。
tNGS意外爆火
tNGS,即病原靶向测序,绕开了传统的微生物培养,直接对临床样本中的数十至数百种已知病原微生物及其毒力和/或耐药基因进行富集,再进行高通量测序,后与数据库比对分析,从而判断样本包含的病原微生物种类,来明确诊断,为临床感染精准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新工具。
2020年前后,mNGS(病原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正如火如荼。人们越来越相信,mNGS可以作为临床上最后寻找病原体的手段。当时出台的一系列专家共识,也在支持这一点。但市场上的mNGS检测试剂都不具备医疗器械注册证这件事,犹如悬在这个行业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微远基因、金匙医学、微岩医学等mNGS早期的明星企业,纷纷启动了产品合规工作。mNGS的合规化,要求基因提取仪、样本建库仪、测序分析仪、检验试剂都取得产品注册证。很快,硬件设备的产品注册证陆续批下来。有了产品注册证,mNGS企业可以在院内合规开展业务,获得稳定的样本量。
不过,mNGS合规化进程,卡在了试剂环节。不同于硬件设备申报产品注册证只需要做简单的性能验证,试剂的审批逻辑更复杂,要求样本、靶标、器官、疾病明确,并存在对应关系。这个原则,与mNGS的原理天然冲突。mNGS的测序对象,是对肺泡灌洗液、脑脊液、唾液等多元样本中的全基因组,用完整的基因序列与病原基因库对比,找出患者所感染的病原类型。换言之,在现有的监管规则之下,mNGS的临床价值难以被明确证实。
随后,有mNGS企业大胆创新,尝试套用肿瘤NGS大panel产品的框架来申报mNGS产品,即找出一部分高发病原的基因位点,形成规模相对较小的位点组合(panel),去申报产品。如果患者所感染的病原在panel之外,就以科研试剂的形式,做补充检测。这边是tNGS检测的雏形。遗憾的是,尽管产品组合几经调整,mNGS大panel的产品申报一直被驳回。2022年初的一场行业会议上,监管层更明确表示,不鼓励用打擦边球的方式去做创新产品的IVD申报,这条路走不通。
时间来到2022年下半年,tNGS的商业化临床应用竟突然爆发。
早年,金域医学旗下子公司曾收购一家基因检测公司,准备开拓多重建库法的产品线。不过,由于NIPT个别市场很快趋于饱和,这个想法被搁置下来。在mNGS产品化之路受阻的2022年末,金域医学重启基因检测项目,升级成商业化的tNGS检测。
进入临床后,tNGS技术非常能打。文章开头提到的tNGS临床样本快速上量是一个侧面。同时,tNGS技术挤掉同类场景其他明星产品的市场份额。此前有媒体报道,在一些省份的大型三甲医院,ICU的mNGS送检量已经连续两个月下滑,有一部分样本送了tNGS,因为tNGS收费远低于mNGS。而原来在病房里开的呼吸道多病原的检测产品,也开始分流出一部分到tNGS。原因在于,tNGS的定价与呼吸道多联检接近,但覆盖的病原种类却更多,还可以检测耐药基因。
tNGS的意外爆火,吸引了许多基因检测企业加入,行业瞬间热闹起来。原本从事mNGS检测服务的企业自不必说,都开辟了tNGS业务,一些临床普检企业也尝试通过tNGS,搭上基因检测的快车。
然而,只有极少企业如愿分享了tNGS业务的繁荣。
好产品,却还不算好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临床上大火,tNGS技术也没能走通产品合规的道路。
与mNGS技术相似,tNGS也面临难以证明临床价值的窘境,只是困难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别。理论上讲,tNGS有可能参考呼吸道联检产品申报逻辑去注册,但如何获得足够的阳性样本量,困扰着tNGS企业。在产品注册中,临床试验入组的患者数量和疾病结构有着明确要求,除了大量的阴性样本外,tNGS试剂产品申报需要提供每个靶标、疾病、样本类别的阳性样本,而且每种组合需要的样本数量达到3000~5000份。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拿不到产品资质的tNGS检测,没能形成统一的商业化闭环模式。总体而言,tNGS入院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卖设备,以试剂作为耗材的常规IVD模式,另一类则是样本外送的服务模式。在服务模式下,部分tNGS企业在医院备案,走院内的信息系统下处方,更多的tNGS则基于与医生、护士的合作,取得零散的外送样本。
其中,卖设备和耗材无疑是最高效的模式,渠道成本相对较低,但样本获取的稳定性却更高。不过,这个模式还没能成为主流。“目前,医院陆续开始引入设备。比如,佑安、湘雅、以及最近要招标的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一位从业者指出,“但基本上不是自己在做,tNGS其实还是没有做起来,厂商会设法派人去支持。”
现阶段,体量最大的是走医院备案的tNGS样本外送服务模式,即金域医学所采用的tNGS商业化策略。这种策略门槛极高,其他参与者几乎无法复制。作为国内头部的临床普检服务商,金域医学拥有覆盖全国的强大渠道网络,与大量医院建立了深入合作,长期为后者提供数千项临床检测的外包服务,tNGS检测作为增项加入清单,可以迅速形成稳定的海量样本回收通路。“金域医学基于巨大的临床资源池做拓展,即便转化率很低,创造的业务体量也相当可观。”有从业者分析。
无论临检企业,还是特检企业,往往都不具备这样的资源能力。而对于tNGS检测业务,样本量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以tNGS和mNGS的对比为例,前者不盈利,后者盈利,但由于mNGS的测序数据量远高于tNGS,如果企业能够拿到足够多的样本,摊薄基因测序环节所产生的大额费用,tNGS的盈利能力完全有可能超越mNGS,成为一门赚钱的好生意。不过,有从业者指出,很多检验所拿到的样本量,连平均每天5000元的成本都无法覆盖。
于是,除了金域医学在各地的tNGS业务仍开足马力外,新入局者纷纷收缩业务。其中,临床普检企业隔行如隔山,他们做tNGS还是十分吃力,并不让人意外。临床特检企业高举高打,也屡屡碰壁。
2019年以来的跑马圈地,很多病原基因检测企业已经在院内落地。而2023年开始,这些企业又纷纷停掉mNGS的院内合作,只有极少数样本数量可观的院内团队,还在支撑。更多的病原基因检测企业的病原NGS业务,收缩到只在全国收散样测序的窘境。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还在于,金域医学开创的基于临床普检做增量的商业模式,与mNGS企业熟悉的打法相去甚远。创始团队大多出身基因检测行业,国内mNGS企业习惯于走临床特检路线,逐家医院谈合作。“谈特检合作很慢,短则1~2年,长则2~3年。”方略生物创始人李航指出,“引入特检项目,医院要承担合规风险。”即便合作落地,由于通常不具备排他性,mNGS能否拿到足够体量的样本,仍存在不确定性。
显然,病原基因检测企业需要跳出tNGS技术去思考问题。
tNGS企业产品寻找第三条路
“经过10多年的尝试,大家开始意识到,如果纯粹用NGS技术去支撑全产业链,很难盈利。”李航表示,“所以很多企业不见了,他们在mNGS和tNGS行业坚持不下来。融资不畅,资金烧完了,产品报证还没下来,入院回收的样本数量少,这是很客观的现实。”
尽管同行半路下牌桌,让人颇感唏嘘,但更多的企业,并不舍得离开方兴未艾的感染防控领域。“tNGS和mNGS代表着病原基因检测的未来,”不止一位从业者表示,“但眼下,要想办法活下去。”
以往,生物科技创新企业想要活下去相对简单,在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之下,稍有前景的技术就可能拿到足够的资金,去支撑企业和产品的发展。而当前,许多困境中的NGS企业开始尝试用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把病原基因检测的道路走宽,设法在短期创造现金流。往上走是基因,往下走是PCR,往上走是测序,往下走是核酸,一些tNGS尝试将产品线延申到确定性更高的呼吸道联检之上。“我们在基因检测上,一直遇到的门槛,需要长时间的耕耘,即便未来获证,还要涉及样本量的提升,所以被迫开始下沉赛道了。”李航告诉动脉网。
有意思的是,转换赛道这种被迫采用的商业策略,却客观上构建了病原感染分级诊疗的格局。理论上,呼吸道多联检、tNGS和mNGS适用的临床场景存在细微差别,三者的配套使用,能够在尽可能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控制疾病院内传播的前提下,锁定感染病原。
具体而言,借助呼吸道多联检,患者可以在下级医疗机构完成基本的感染病原筛查。比如圣湘生物提供的呼吸道病原体六项联检,覆盖了流调显示的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的病原体。如果患者所感染的病原,在此之外,则用tNGS做进一步筛查,覆盖100~200种常见病原体。只有极少数感染了罕见病原体的患者,最终需要mNGS来明确诊断。从这个意义上讲,病原基因检测这条足够长的赛道上,呼吸道多联检、tNGS和mNGS各有其价值,为病原基因检测企业的产品体系构建,勾画出基本框架。
另一方面,tNGS的产品化探索是根本,也是未来。大多数tNGS企业的另一个触角,仍是做tNGS的技术创新。经过2年迭代,tNGS的产品逻辑正变得清晰。不同于肿瘤NGS的大panel会让患者更获益,tNGS的panel要持续做小,选择更加精准、更符合临床需求的病原基因组合。“当然,并不是所有tNGS企业最终都能跑出来,我更看好华大基因、金匙医学、微远生物等临床和技术沉淀相当丰富的企业,”李航认为,“他们一旦获证,就会迅速占领市场。”
对于tNGS产品化以后的市场格局,几位tNGS从业者表达了充分的信心。除了最早获证的第一梯队企业成为头部品牌,作为第二梯队的tNGS企业,产业链机会是值得等待的。基于全国交付网点的实验覆盖能力,他们可能就作为头部品牌的渠道支点,提供特定区域的入院检测服务支撑,甚至被并购成为区域团队。“根据过往经验,临床特检的产业链配套,普检企业无法胜任。”一位从业者表示。
实际上,mNGS和tNGS所经历的起伏、曲折,正是创新生物技术走向临床应用的必经之路。在这个阶段的病原基因检测赛场上,有人离开、有人坚守,但我们愿意相信,明确的临床价值,会带领这项创新技术走向确定的未来。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天津金匙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天津金匙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