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Shanghai Musk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Shanghai Musk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2025年第一季度,从国际环境到生物医药领域,“不确定性”成了业界频繁讨论的话题。但在充满了变数的环境中,全球CXO头部企业药明康德在2024年报中,为2025年的发展设下了“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重回双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0%-15%,公司整体收入达到415-430亿”的增长目标。本周,药明康德的2025年一季度报新鲜出炉。财报显示,药明康德2025年一季度实现整体营业收入96.5亿元,同比+21.0%;经调整Non-IFRS归母净利润26.8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作为药明康德的核心业务之一,一季度的化学业务收入达到73.9亿元,实现32.9%的同比增长;化学业务的经调整Non-IFRS毛利率也增长至47.5%。这些数据堪称稳健。药明康德的韧性从何而来?我们从药明康德的商业模式中,找到了化学业务两大驱动引擎的发展秘诀。前瞻布局,把握新分子机遇在药明康德化学业务中,新分子(TIDES)业务有着亮眼的表现。新分子药物蕴育着造福全球患者的巨大潜力,但它们的研发往往也面临着更复杂的合成步骤、更大的生产难度。2018年,药明康德正式推出了主要包含多肽、寡核苷酸及相关化学偶联物的新分子业务平台WuXi TIDES。此后,该业务平台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2025年一季报显示,TIDES业务收入达到22.4亿元,同比强劲增长187.6%,在手订单同比显著增长,达105.5%。在新分子类型中,多肽类GLP-1药物是如今当之无愧的风口。根据行业报告,多肽药物市场在2024年已经达到约1172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将在2030年达到2602亿。除了传统的糖尿病与肥胖治疗,多肽药物还被看好在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炎等慢性疾病领域造福广大患者。在多肽药物领域,药明康德无疑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遇。在2024年的47个多肽类GLP-1药物临床阶段项目中,药明康德赋能了其中8个,并且支持了一款多肽类GLP-1药物的生产。事实上,如果回看药明康德多肽业务的完整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它的多肽产能增长绝非风口出现后的盲目追随,而是十余年修炼内功的必然结果。而这其中的关键秘诀早已明牌,那就是药明康德独特的CRDMO模式。简单来说,这种“一体化、端到端”的模式可以为新药提供从早期发现和研究(R)、开发(D),再到生产(M)的全流程服务。与传统CDMO公司相比,药明康德庞大的R端早期业务,让其在起跑线上取得领先。这一优势在多肽业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得益于R端可以对创新趋势的持续感知,早在2011年,药明康德就建立了多肽药物发现团队,能够从前沿进展中捕捉到多肽药物发展的前景,并为下游业务引流。接下来,D&M端的接力使得团队能够覆盖从药物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实现端到端的合力。前瞻性布局为药明康德抢占了先机,接下来在什么时候扩大产能、增加多少产能,同样离不开公司实力与前瞻视野。2019年,在多肽药物浪潮到来之前,药明康德就布局了500升的多肽规模化合成关键设备——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此后,随着常州与泰兴基地的多肽生产车间投产并扩大产能,这一数字在2024年底已经增加至41,000升,并且2025年底预计将进一步提升至超过100,000升。药明康德新分子平台持续发力之际,客户也对这家公司的报以持续信赖。根据一季度财报,WuXi TIDES的D&M服务客户数同比增长14%,服务分子数同比提升了25%。 CRDMO助力,锁定创新小分子如果说新分子业务是新药研发的行业新星,那么药明康德化学业务双引擎的另一端——小分子药物则是长期以来的“基石”。在生物医药领域,小分子仍然长年占据着全球在研管线的半壁江山。伴随着愈加复杂的分子结构,小分子新药的研发难度也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药明康德在全球新药研发赋能中的贡献可以从一组数据中窥见:2024年,美国FDA共批准了31款小分子新药,而药明康德生产了其中6个,占19%的份额;自2018年以来,美国FDA批准的小分子新药中,18%由药明康德赋能。药明康德能够为如此多的小分子新药赋能、提供研发支持,CRDMO模式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药明康德管理层曾指出,CRDMO模式的R端赋能创新带来了“开源和引流”、“理解趋势”、“形成合力”的三重优势。通过“跟随分子+赢得分子”的战略,CRDMO平台持续推动项目从早期向后期转化,也就是从“R”向“D&M”持续推进,形成了一个“漏斗管线”的核心优势。 从一季度财报的这张小分子漏斗管线图中,CRDMO模式带来的优势得到了具象化展现。在R端的开源引流之下,D&M阶段管线新增分子达到203个,商业化和临床III期项目增加5个,高价值的后期项目“含金量”在进一步增长。目前,药明康德支持了82个临床三期项目与75个商业化项目。从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漏斗管线中,药明康德的赋能正在助力客户,蕴育出下一代创新药物的希望。药明康德锁定潜在“重磅”分子的能力,也得到了权威产业与学术机构的侧面印证。2025年4月,知名产业媒体猎药人(Drug Hunter)发布的2024年“十大明星分子”榜单新鲜出炉,药明康德化学业务平台为其中多款提供赋能服务。无独有偶,在美国化学会(ACS)2025春季会议上,12款已进入或即将进入人体试验的小分子创新药物的化学结构首次公开亮相,药明康德化学业务平台为其中5款提供赋能服务。这种端到端、一体化的CRDMO模式,也通过R端向D&M端引流,确保了订单的持续增长。2025年一季度,小分子D&M业务收入38.5亿元,同比增长13.9%,构成了公司长期业绩的坚实保障。产能扩建,加速全球赋能放眼未来,从创新小分子到多肽、寡核苷酸、偶联物等新分子领域,前瞻布局和深厚积累还将为药明康德注入全新的增长动力。与此同时,药明康德的双引擎平台也将持续推动产业创新,赋能医药生态圈,惠及全球患者。在加速赋能新药研发的道路上,药明康德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投资扩展产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今年3月,药明康德常州及泰兴原料药基地相继成功通过美国FDA检查,为公司更好地赋能全球客户、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研发和生产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泰兴基地项目一期全面投入运营后,药明康德生产小分子原料药及中间体的反应釜总体积将超过4,000立方米。此外,在瑞士,2024年库威基地的产能实现翻倍,为欧洲客户更高效的赋能;在美国特拉华州,米德尔顿基地的建设正在稳步进行中,计划于2026年底投入运营;在新加坡,全新的研发及生产基地已于2024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基地一期计划于2027年投入运营。从财报数据与产能建设中,药明康德正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无论外部环境如何,这家公司将坚持CRDMO业务模式,为客户持续赋能、加速造福全球患者。或许,这正是这家公司始终坚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没有难治的病”的初心和信心所在。封面图来源:AI药明康德出售CGT业务背后的“隐情”2024-12-30药明康德出售WuXi ATU英、美业务,业界看法不一2024-12-25马斯克的这个爱好,也带火了药明康德!2024-12-16精彩纷呈!全球首款TCR-T细胞疗法、中国创新药重大利好!中美医药未来、药明康德大幅增加游说支出。。。2024-08-04前美国强生高管、前药明康德副总裁李秀艳博士加盟水木分子出任联席首席科学家2024-03-16点击这里,查看更多精彩!
全球医疗行业每日重点资讯文 | 苏丁企业动态礼来公司(Eli Lilly)周三宣布,已对四家复合药厂提起法律诉讼,指控其非法生产并销售含有替尔泊肽(tirzepatide)的未经批准复合药物。这四家被告公司分别是Mochi Health Corp、Fella Health and Delilah、Willow Health Services和Henry Meds。替尔泊肽是礼来旗下重磅减肥药Mounjaro的主要活性成分。根据美国FDA规定,在药物被列为短缺期间,复合药厂可以合法仿制相关药物。但随着FDA近期将相关药物移出短缺名单,这一“合法仿制”窗口已关闭。医疗保健公司博士伦健康(Bausch Health)在一份文件中表示,亿万富翁卡尔·伊坎对该公司普通股的总经济风险敞口约为34%。虽然伊坎持有该公司9.4%的股份,但通过现金结算的股票互换协议,他还拥有额外24.6%的风险敞口。本月早些时候,博士伦健康表示已采用股东权利计划,也就是所谓的 “毒丸计划”,以抵御任何潜在的敌意收购,并防止投资者获得该公司超过20%的股份。再生元签署一项价值30亿美元的制造协议,使该制药公司能够将其在美国的大规模制造能力“几乎翻倍”。再生元通过与Fujifilm Diosynth Biotechnologies的交易,向其美国业务注入了超过30亿美元。过去五年来,这家制药公司在美国增加了约7,000个工作岗位。目前,它正在扩建位于纽约塔里敦的园区,大约有1,000个新的全职工作岗位即将到来。马斯克麾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计划以85亿美元的估值融资约5亿美元。该公司已与潜在投资者就本轮融资展开初步讨论。知情人士指出,目前所谈判的条款暗示本轮融资后的估值为90亿美元,但交易细节尚未最终敲定,仍可能发生变化。截至2023年11月,Neuralink的估值为35亿美元。复星医药公告,公司董事会收到李东久的书面辞职函,因到龄退休,李东久申请辞去高级副总裁职务。李东久自2025年4月23日起不再担任公司高级副总裁职务。尚高公司宣布,其子公司尚高生命科学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与林家明博士签署《股票购买协议》,收购其持有的InfiniClone Limited的51%股权。InfiniClone是一家专注于再生医学领域的生物科技企业,主营业务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应用的多个领域,重点聚焦于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再生医学应用和化妆品开发。尚高生命科学将以19,895,600美元和3450,000股尚高普通股股票作为对价,收购InfiniClone 51%股权。产业动态欧洲两大制药巨头诺华和赛诺菲的CEO周三在一封公开信中表示,为了吸引投资,欧盟应该允许药品价格提升至与美国相同的水平。他们表示,“欧洲的价格控制和紧缩措施降低了其市场的吸引力。在欧洲生物制药竞争力下降的背景下,关税的不确定性进一步降低了在欧盟投资的动力。”他们认为,欧盟应该设定更高的目录价格,并传达创新药物的支出目标,以奖励创新。勃林格殷格翰与Tessellate Bio公司宣布,双方已签订研究合作及全球许可协议,将共同致力于为癌症患者开发潜在“first-in-class”的口服精准治疗方案。这一合作旨在开发靶向依赖端粒替代性延长(ALT)机制生长的肿瘤的治疗方案。根据协议条款,Tessellate Bio有权获得近期付款以及后续里程碑付款,总额超过5亿欧元。Repertoire Immune Medicines宣布,已与罗氏集团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签署合作及许可协议,共同发现和开发创新的T细胞靶向免疫药物,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Repertoire将运用其描绘免疫突触的独特DECODE平台来发现新的治疗靶点。Repertoire将获得3500万美元的预付款,以及高达7.3亿美元的额外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甘李药业成功实现胰岛素产品核心组件——卡式瓶溴化丁基橡胶活塞的国产化,成功通过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审评并激活转A,可正式用于胰岛素产品的包装生产。甘李药业与江苏华兰药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经过近4年系统性验证,国产化胶塞完全符合可对标进口胶塞的质量标准,实现了采购成本显著降低、供货周期缩短10个月以上、库存周转效率的同步提升。复宏汉霖宣布,公司创新型抗HER2单抗HLX22单抗注射液联合德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低表达HR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的II期临床研究(HLX22-BC201)于中国境内完成首例患者给药。继HER2阳性胃癌之后,HLX22的治疗领域再度拓宽至乳腺癌疾病领域。同源康医药宣布,已于近日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提交了其在研1类新药甲磺酸艾多替尼片(TY-9591)的Pre-NDA申请,该药有望成为全球首款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的第三代EGFR -TKI。信达生物申报的1类新药IBI3020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根据信达生物公开资料,这是一款靶向CEACAM5的双载荷抗体偶联药物(ADC)。本次是该产品首次在中国获批IND。联系美通社+86-10-5953 9500info@prnasia.com
全球医疗行业每日重点资讯文 | 苏丁企业动态恒瑞医药宣布,任命冯佶女士为公司总裁、首席运营官,负责公司经营管理。原总裁戴洪斌升任副董事长。冯佶拥有三十多年的医药行业从业经验。在加盟恒瑞前曾就职于上海仁济医院、诺华、安万特和阿斯利康。她历经不同的重要业务管理岗位,在中国、亚洲及全球市场均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晶泰科技eLabs实验室项目签约活动4月2日在无锡高新区举行。晶泰科技致力于运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等前沿技术,助力生物医药等产业提质增效。晶泰科技计划与树兰集团及中诺基因共同在高新区建设晶泰科技eLabs实验室。实验室将开展临床检测业务和生物数据标注业务,并设立院士工作室。同时,晶泰科技将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韦茨合作,在无锡高新区设立临床检测设备公司。康恩贝股份公司与杭州碳硅智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推动康恩贝加速突破活性成分筛选、作用机制解析等瓶颈,提升研发效率,并促进创新药挖掘与中药大品种升级。双方有望构建AI预测平台,缩短新药开发周期,孵化研发聚焦领域创新药项目。佰仁医疗公告,公司于2025年2月11日召开董事会,同意购买土地使用权并投资建设“佰仁医疗-艾佰瑞产业基地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2.5亿元。该项目有利于公司扩大生产规模,符合公司战略规划和经营发展需要,不会对公司主营业务、持续经营能力及资产状况造成不利影响。药明康德公告,2025年4月1日,公司通过大宗交易继续出售所持有的药明合联5080万股股票,约占药明合联当前总股本的4.23%,成交金额约21.78亿港元(不包含手续费等交易费用),占公司最近一期(2024年度)经审计归属母公司股东净资产的3.43%。本次出售药明合联股票的投资收益约为人民币18.47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2024年度)经审计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超过10%。西门子宣布将以5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生命科学研发软件公司Dotmatics。此次收购预计将在2026财年上半年完成。此次收购Dotmatics,标志着西门子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进一步深耕。Dotmatics作为一家专注于生命科学研发的软件公司,在生命科学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产品线。《金融时报》报道,碧迪医疗(BD)正与赛默飞世尔、丹纳赫等竞争对手展开深入谈判,计划出售其估值约300亿美元的生命科学部门。这一动作标志着BD自2月宣布分拆计划后,正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碧迪医疗已与潜在买家就免税换股、资产出售或分拆上市等多种方案展开讨论。此外,沃特世)、凯杰生命科学等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参与谈判。多家私募基金同样对该业务表现出浓厚兴趣。骨科巨头史赛克宣布,已顺利完成其美国脊柱植入物业务出售给Viscogliosi Brothers的交易。此次交易后,该业务将纳入新成立的VB Spine公司旗下,这一举措早在今年1月即由史赛克对外公布。史赛克表示,除了美国市场外,公司还计划出售其在其他国际市场的脊柱植入物业务,以进一步优化其业务布局。SHL Medical在南卡罗来纳州北查尔斯顿正式启用了其最先进的新制造工厂。新工厂将生产SHL Medical行业领先的自动注射器,用于世界上一些最畅销的药物,如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包括GLP-1治疗)、皮肤病、肌肉骨骼疾病和其他治疗领域。这个36万平方英尺的全自动化工厂投资2.2亿美元,已经为当地创造了300多个就业岗位。该基地配备了尖端的医疗器械注射成型技术和全自动装配能力,确保了SHL Medical先进的给药解决方案的精度、效率和质量。知名代理咨询公司机构股东服务(ISS)最新报告显示,其已建议辉瑞投资者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投票反对公司高管薪酬计划。ISS机构认为,辉瑞CEO阿尔伯特·布尔拉(Albert Bourla)2024年总薪酬达3300万美元,与公司股价表现及多项财务指标未达标存在“显著脱钩”。该机构指出,辉瑞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42%,但高管奖金池仍达基准目标的152%。辉瑞董事会辩护称,该薪酬方案“有效激励了非新冠业务的战略转型”,并强调布尔拉领导下的肿瘤学、基因治疗管线估值已增长190亿美元。勃林格殷格翰发布2024年全年业绩报告。2024年,勃林格殷格翰惠及患者人数达6,600万,同比增长8.0%。公司现有产品管线研发进展顺利,正积极筹备多款新药上市,自2025年起陆续推出。研发投资增至62亿欧元,占集团净销售额的23.2%。集团净销售额同比增长6.1%,达268亿欧元。人用药品业务业绩同比增长7.0%,达219亿欧元;动物保健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达47亿欧元。公司预计今年将推出zongertinib和nerandomilast。产业动态全球首款每月仅需注射一次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3月31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成功开出全国首方。涉及的新药为多奈单抗注射液(Donanemab Injection),是目前唯一在中国获批,且在说明书中明确建议淀粉样蛋白斑块清除后可停止治疗的淀粉样蛋白靶向治疗药物。研究显示,66%的患者在多奈单抗治疗1年内实现了淀粉样蛋白清除,从而减缓病情进展,依据治疗建议停止用药。关键性三期研究表明,多奈单抗减缓了最高达35%的认知和功能衰退。诺华的口服产品飞赫达(盐酸伊普可泮胶囊)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C3肾小球病(C3G)以降低蛋白尿。飞赫达是目前首款且唯一选择性靶向C3G病因的药物,能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蛋白尿,稳定eGF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这是诺华加码布局肾脏病治疗领域以来,在国内获批的第一个肾脏病治疗相关适应症。迈威生物宣布其靶向B7-H3 ADC创新药(研发代号:7MW3711)获NMPA批准开展联合PD-1 抑制剂、联合或不联合抗肿瘤治疗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的Ib/II期临床试验。7MW3711由迈威生物基于新一代ADC定点偶联技术平台自主研发,具有结构稳定、组分均一、纯度高、易于产业化放大等特点,此前已在中美分别获批针对晚期实体瘤开展临床研究,并获FDA授予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辉瑞宣布欧洲委员会(EC)已批准其二价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Abrysvo的新适应症申请,扩展至预防18至59岁人群由RSV引起的下呼吸道疾病(LRTD)。这一批准进一步扩大了原有针对60岁及以上人群的适应症,使Abrysvo成为欧盟目前覆盖范围最广的RSV疫苗。由马斯克联合创立并领导的神经学科技公司Neuralink宣布,其患者注册登记平台现已面向全球所有国家开放,意味着该公司脑机接口芯片技术的人类试验范围从美国扩展至全球,并且Neuralink未来经正式批准后的脑机接口产品有望迅速向全球渗透。马斯克本周早些时候表示,Neuralink开发的升级版脑机接口芯片“Blindsight”可能将于2025年底首次植入人类患者体内。联系美通社+86-10-5953 9500info@prnasia.com
100 项与 Shanghai Musk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Shanghai Musk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