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深圳直观医疗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深圳直观医疗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如果说最像美欧MNC的中国医药公司,恐怕莫非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了。
如果要更具象的类比,复星医药与强生这样的医药巨头成长路径有几分相似,尤其在多元化业务布局和全球扩展战略上,都是通过收购兼并玩转了制药、医疗器械和健康消费三个领域。
以复星医药系的整体布局看,除了A+H上市公司外,还控股复宏汉霖(02696.HK)、复锐医疗科技(01696.HK)两家港股上市公司,此外就是复星凯特、万邦生化医药、药友制药、南药股份、红旗制药、二叶制药、奥鸿药业、Gland Pharma Limited等一众国内外子公司。
这段时间,第十批国谈集采落地又引发了医药行业的大讨论。药企还是哀鸿一片,连创新药企都无法摆脱盈利艰难的窘境,但这也引发了另一个话题就是出海。
当国内药企终于将目光投向海外的时候,复星医药已经在海外市场征战多年了,说其是最具全球化视野的中国药企,并不为过。
从2024年中期财报的收入结构看,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204亿元,其中海外收入55亿元,同比提升15.13%,海外营收占比26.93%。
实际上往前捯二十年,复星医药就在谋划海外市场,早在2008年时其海外市场收入就一度冲上过25%。后来国内医药市场进入繁荣期,复星医药海外收入占比似乎没那么显山露水,但海外市场战略是其从未放弃的。
2018年,国内医药市场进入集采前夜,复星医药也再次将海外市场收入占比拉升到20%以上,并且在2021年一度冲上了34.86%。这也为公司对冲国内市场的内卷和政策冲击,带来了极大的缓冲。
横向对比,如复星医药这般国内TOP级的综合性药企,海外销售占比超过20%的,实则寥寥无几。
也因此,我们基于丰厚的海外市场运营经验和全球资源,判断在下一波中国药企出海潮起时,复星医药将会是中国式MNC的一个标杆。
壹|“小目标”
野蛮生长的原点
在202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郭广昌以约315亿元人民币的财富位列榜单758位,只是相比2020年时,郭广昌的财富值已经“腰斩”。
不过,这并不妨碍时至今日复星医药仍旧是国内医药企业成长历程中最励志的故事之一。某种程度上,复星医药的成功代表着中国民营经济在医药行业的崛起。
时间回到1992年,复旦大学毕业留校工作的郭广昌正式辞职,以3.8万元创立上海广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创业生涯,主营信息咨询业务。
次年,公司收入就突破了100万元。而也正是在这一年,郭广昌就把目光转向房地产销售和生物医药领域。
哲学专业的他对生物医药不了解,便当即决定拉毕业于遗传工程学的校友梁信军、汪群斌、范伟组织团队进行制药研发,自此广信正式更名“复星”,外界解读为“复旦之星”。
1994年,复星房地产代理营收突破1000万元,同年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改名复星医药)成立;1995年,复星研究三年的成果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推向市场,年收入达1亿元,公司也由此成为上海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
复星医药实际控制人郭广昌 图源:互联网
自此,郭广昌启动开挂模式,医药也成为复星野蛮生长的原点。
成立4年后,1998年复星实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募集3.575亿元资金。在当时IPO还实行总量控制的审批制,复星成了上海首家民营上市企业。
31岁的郭广昌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也开启了其“中国巴菲特”的投资家之旅。
通过持续的资本运作和资产并购,复星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横跨医药、地产、钢铁、矿产、零售、媒体、游戏、证券、保险、期货、私募等领域。
2008年开始,郭广昌将目光投向了海外以及更广的产业,银行、影业、旅游、酒业……截至2023年12月31日,复星集团总资产达人民币8084亿元,由3.8万起家,构建起一个帝国,郭广昌用26年就创造了资本2.1亿倍扩张的神话。
了解复星的极速崛起之路,能够让我们对复星系医药产业发展逻辑多一分理解。
对于复星的发展,郭广昌认为得益于“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投资”,但生物制药赚来的第一个“小目标”是起点。
当前,复星主要战略聚焦健康、快乐、富足的幸福生态系统。健康板块聚焦医药产品、器械和诊断、健康服务及消费三大领域,医药产业可以说是复星核心中的核心。
贰|做对的事
复星医药的养成
回到医药产业,复星系医药目前仍然坚持的是“运营+投资”共生的路线,这和郭广昌的投资逻辑不无关系。
在郭广昌的理念里,永远强调最基本的投资逻辑就是做“对”的事情。
投资和收购的目的一定要清晰,当复星集团提供不了或者提供方案的速度太慢时,就会用投资或者收购的方式,将内外部资源打通,为客户提供“令人尖叫”的产品和服务。
这一点,在复星系医药发展历史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1998年复星实业上市后,就着手在医疗产业扩张。先是和全国部分省市约150家医院达成合作新建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接着通过上市募集到的资金,收购了上海五洋药业健康产品有限公司60%股权;投资控股上海永信维生素有限公司,收购上海创新科技公司,正式在生物医药行业打开局面。
2000年,复星和友谊集团成立了联华超市药房,逐步建立起庞大的线下分销网络;2002年,复星出资6831.68万元,收购了以仿制药业务出名的重庆药友51%的股权;2003年,复星并购了桂林南药,将其研发生产的中国001号新药—抗疟药青蒿琥酯收入囊中。同年,复星出资5亿元,拿下其国药控股49%股权。
2004年,复星又1.3亿收购了主营胰岛素药品的万邦医药75.2%的股权,又通过国药控股投资了一致药业;同年,复星实业更名为“复星医药”,开始将其他业务剥离上市主体,专注于医药健康产业,致力于医药产业链的资源整合。
图源:互联网
此后,复星医药开始在医疗服务与医疗器械方面布局,先是收购了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又收购了中国第一家外资医院和睦家医疗公司,接着把浙江迪安诊断、岳阳广济医院、安徽济民肿瘤医院、钟吾医院、南阳肿瘤医院等地方性医院也先后收入麾下。
2009年12月,复星医药与Henlix团队合资组建了复宏汉霖,正式开启创新药布局,生物制药的龙头地位正式站稳;2010年,复星医药与美中互利(北京)在香港共同成立美中互利医疗合资公司,在医疗器械领域持续发力。
在这个阶段上,复星医药参股的东富龙、金城医药、迪安诊断、佰利联等企业也陆续成功上市,复星医药的资本投资陆续收获果实。
如果说国内市场的风生水起让复星医药积累了资本经验,那海外业务的并购和投资,则让复星医药真正有了成为巨头的底气。
2013年,复星医药在以色列成立了子公司Sisram(复锐医疗科技),并以约2.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以色列医疗美容器械公司Alma Lasers Ltd. 95.2%的股权,布局海外医疗器械市场。
同一年,复星医药出资约2250万美元,认购了美国肿瘤检测公司Saladax 30%的股权,成为其单一最大的股东,布局抗癌产业链。
2016年,复星医药出资约1000万美元认购了硅谷呼吸疾病检测公司Spirosure约836万股C轮优先股,占Spirosure发行在外总股份的20.17%;复星和美国Intuitive Surgical(直观医疗器械公司)在中国境内成立了合资公司“复星医疗器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引进了新一代肺癌诊断与治疗机器人。
那一年,复星医药还创造了当时中国药企海外并购金额纪录,以12.6亿美元并购印度第一家获得美国FDA批准的注射剂药品生产制造企业Gland Pharma 86%的股权。
2017年,复星医药和关联方复星产业又共同收购了欧洲Breas公司呼吸机器械业务相关公司80%的股权。同年又收购主要从事专利药及仿制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美国IPXL公司。
2020年,复星医药还投资了3.26亿元买入约158万股德国生物公司BioNTech的股票,BioNTech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曾联合辉瑞公司开发了一款新冠疫苗,占据了欧美新冠疫苗市场大半江山,这笔投资也为复星医药带来了超过22亿元的收益。
2023年,复星医药之前收购的Gland Pharma公司又收购了欧洲公司Cenexi (专注于医药合同定制研发和生产服务)100%股权。
至此,复星医药的版图轮廓已经清晰展现。
从最初的生物医药公司,到现在的医药帝国,复星医药身上有着浓重的PE印记。也恰是如此,让复星医药系成为国内医药公司中最与众不同的。
叁|全球布局
规模并购与深度整合
近十年来,复星医药在海内外并购数量超过130起。
从国内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复星医药的策略并不仅仅是“大手笔并购”,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些并购实现资源整合,最大化释放全球化带来的协同效应。
这也是复星医药走过跑马圈地阶段后,给行业最值得参考的答案。可以说复星医药是国内医药企业中,海外投资最多、涉猎品类最广的企业之一,因此也更具有参考性。
前文有说到,复星医药在2013年以2.2亿美元收购以色列Alma Lasers,首次大规模进入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凭借Alma Lasers的先进医美设备制造经验,复星迅速拓展了在欧洲、亚洲等国际市场的版图。
另外一个案例是印度Gland Pharma,这笔并购完成后,复星医药获得了进入全球高端注射剂市场的机会。
当时Gland Pharma为了尽可能开拓全球市场,其制剂生产工厂依次取得了美国FDA、英国 MHRA、德国BGV、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澳大利亚治疗用品管理局 (TGA)、南非MCC(药品管理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加拿大卫生部一系列监管机构的认证,在全球市场都有良好口碑。
图源:互联网
入主Gland Pharma后,复星医药保留了Gland Pharma的核心管理团队,并借助其生产线以及注册平台,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国际效应,进而曲线进入包括美国在内的海外市场。
此外,Gland Pharma公司的业务范围覆盖心脑血管、麻醉、抗感染和糖尿病等,核心产品包括肝素钠、依诺肝素钠注射液、罗库溴铵注射液、万古霉素和重组人胰岛素等多个领域。
这些资源与复星医药的创新药产品力结合,实现药品在印度的本土化和市场拓展。与此同时,Gland Pharma和很多全球知名药企都保持着长期合作,这也让复星医药能够迅速融入全球药品供应链网络。
仅仅4年,Gland Pharma正式宣布上市,此次募资额645亿卢比也被认为是印度制药公司规模最大的一次IPO。
今年6月20日,复星医药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新加坡公司通过大宗交易出售所持有的990万股Gland Pharma股份(约占总股份6.01%),折合2.11亿美元,但复星医药仍保持对Gland Pharma的控股权。
这次并购对于复星医药的全球扩展来说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极大提升了复星医药在全球仿制药和注射剂领域的竞争力。
在海外并购之外,复星医药在全球创新布局中的合作同样值得关注。
2017年,复星医药与美国凯特制药合作,成立了“复星凯特”,专注于开发前沿的CAR-T细胞免疫治疗。
这次合作带来了全球顶尖的抗肿瘤技术,也让复星医药迅速进入全球最先进的细胞治疗领域,尤其是在肿瘤治疗创新技术上完成了重要一跃。
2021年6月,复星凯特获批上市中国首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正式开启中国CAR-T治疗元年,实现了国内细胞治疗领域从“0”到“1”的突破。
图源:互联网
这种MNC式的“并购+整合+合作”全球化扩展模式,让复星医药逐步适应了全球市场的复杂性,可以视作中国式MNC的一种成长路径。
肆|“必选项”
中国MNC的探路者
在本土药企中,复星医药的独特性在于其通过市场化的并购策略和全球资本运作,在国际市场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竞争力。
但复星医药和强生等传统MNC也不尽相同,最起码两者的驱动模式就不同。强生是研发技术驱动模式,依靠其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推动了全球市场的扩展,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
而复星医药则更偏重于资本驱动模式,并不依赖长期的技术积累,而是通过收购国际领先的医药企业和技术平台,快速弥补自身技术短板。
不管是通过并购以色列的Alma Lasers进入了全球医疗美容市场,还是收购Gland Pharma打入了高端注射剂市场,抑或是通过与BioNTech合作引进了mRNA疫苗技术。这些策略极具郭广昌的投资风格,哪里不足快速补哪里。
如果把复星医药单纯理解成一个医药投资型公司,也不全面。
因为复星医药并未完全依赖外部技术,而是通过这些并购逐步提升了自主研发能力。比如在抗肿瘤药物和生物制品领域,复星医药已经建立自己的研发体系。
此外,复宏汉霖作为复星医药的生物制药平台,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PD-1和HER2抗体药物的研发方面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而在两个点上,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复星医药:
一个是复星医药的成长动能更多是通过投资收益获取。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复星医药的投资收益分别为46.24亿元、43.78亿元、35.02亿元,同期归属净利润分别为47.29亿元、37.31亿元、23.86亿元,可见其盈利高度依赖投资收益。
图源:上市公司财报
在日趋紧张的国际地缘关系和逆全球化思潮中,对于复星医药乃至更多出海的中国药企来说,资产并购的难度也在肉眼可见的提升,而已并购的资产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控制力与盈利能力。
其二,资本驱动模式可能带来高杠杆风险不可忽视。如何在保持并购扩展的同时降低财务压力,是复星医药着重需要思考的问题。
截至2024年6月末,复星医药担保总额已高达331.81亿元,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的比例为74.12%(正常情况下不允许超过50%),一旦子公司暴雷,后果不堪设想。
图源:上市公司财报
无论如何,在国际化布局及资源整合方面,复星医药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本土药企,这对于其对冲国内发展环境的局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复星医药拥有近1000人的海外商业化团队,覆盖美国、欧洲、非洲等海外市场,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医疗创新整合者。毫无疑问,其海外扩张的每一步,都将是中国医药行业出海的经验累积。
喜欢我们文章的朋友点个“在看”和“赞”吧,不然微信推送规则改变,有可能每天都会错过我们哦~
免责声明
“汇聚南药”公众号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在留言栏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信息来源:原创 王金星 多肽链
往期推荐
本平台不对转载文章的观点负责,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暗示的保证。
近日,《外科年鉴》(Annals of Surgery)发表了一项关于七种肿瘤外科手术30天术后结果的meta分析,比较了机器人手术、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的效果。该研究覆盖了为期12年的时间段,分析了来自22个国家的230项研究,包括34项随机对照试验、74项前瞻性研究和122项数据库回顾。每种手术方式的样本量均超过一百万例手术。
该meta分析由直观医疗(Intuitive)与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的科学家共同完成,结果显示,与腹腔镜和开放手术相比,使用直观医疗达芬奇系统(da Vinci)的机器人手术具有多项优势。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显示出更少的手术中转换率、更低的失血量和输血需求,以及更低的再入院和再手术率,同时还能缩短术后30天的住院时间。
——Myriam Curet博士
直观医疗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医疗官
《外科年鉴》的编辑团队在接收本研究报告之前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同行评议。
经过数十年的机器人手术实践,这些科学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提升外科护理质量方面的价值。
——Myriam Curet博士
直观医疗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医疗官
研究亮点包括: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手术转换率比腹腔镜手术低56%。
● 达芬奇手术的失血量与开放手术相比更少,与腹腔镜手术相当。
● 达芬奇手术的输血率比腹腔镜低21%,比开放手术低75%。
● 达芬奇手术的30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腹腔镜低10%,比开放手术低44%。
● 达芬奇手术的住院时间比腹腔镜缩短0.5天,比开放手术缩短1.9天。
● 达芬奇手术的操作时间比腹腔镜长17.7分钟,比开放手术长40.9分钟。
我们的研究数据展示了机器人手术在随机对照试验的受控临床环境和基于人群的真实临床世界中的价值。
最终,通过展示机器人手术在人群中的普遍优势,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其对普通手术患者的价值。
——Myriam Curet博士
直观医疗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医疗官
传统的微创手术具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技术局限性,如视野和深度感差、摄像头不稳定、手术器械运动范围受限以及刚性手持器械操作时的灵活性不足,且对外科医生的身体负担较大。
直观医疗推出的达芬奇手术系统通过先进的3D高清成像技术、腕部灵活器械以及更高的精确度,帮助外科医生克服了这些技术限制,尤其是在胸腔、腹腔和盆腔等深部、狭窄区域的手术中表现出色。
虽然已有许多研究比较了机器人手术、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的围手术期结果,但这些研究大多针对单一手术类型,结果具有特定手术的局限性。
直观医疗此次发表在《外科年鉴》上的研究纳入了过去12年间的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队列研究和数据库研究,展示了达芬奇手术系统在多个方面的优势。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考虑在多学科领域应用机器人技术的决策者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集中分析了30天内的术后结果,特别针对通常需要深部和狭窄手术区域进入的肿瘤外科手术。研究未涉及肿瘤学疗效的评估。
关于直观医疗
直观医疗(NASDAQ: ISRG)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是微创治疗领域的行业先锋,也是机器人手术的开创者。公司技术包括达芬奇手术系统和Ion内窥镜系统。通过整合先进系统、进阶学习和价值提升服务,直观医疗帮助医生及其团队优化护理质量,以支持尽可能卓越的治疗效果。直观医疗的愿景是打造更加微创、显著改善的未来医疗——让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患者能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关于达芬奇手术系统
达芬奇手术系统有多个型号,旨在帮助外科医生进行微创手术。系统为外科医生提供高清3D成像、放大的手术视野以及机器人和计算机辅助操作。它使用了专门设计的器械,包括微型外科摄像头和腕部灵活器械(如剪刀、手术刀和镊子),可在人体深部区域实现精准的解剖和重建。
重要安全信息
任何手术,包括达芬奇手术,均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组织和器官损伤,以及转为其他手术方式,这可能导致更长的手术时间和/或增加并发症风险。关于手术相关风险的概要,请访问:www.intuitive.com/safety。
有关产品用途和适应症、风险、注意事项、警告及完整的处方信息,请参阅相关用户手册或访问:https://manuals.intuitivesurgical.com/market。
手术结果可能因患者特征、疾病特征和外科医生经验等多种因素而异。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建设中的复星医药科特迪瓦园区,集药品研发、制造及物流配送为一体,未来将实现非洲本地化药品制造及供应 复星医药子公司Tridem Pharma首个非洲区域性药品分销中心已在科特迪瓦投入运营 深圳市“20+8”产业集群基金签约仪式,复健资本作为管理人之一与深圳市引导基金及其他多方投资人共同出资,设立深圳市鹏复基金 2024年6月,复星医药与美国直观医疗合资组建的直观复星总部基地在上海浦东张江启用
在上海张江的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正进行着一台手术。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并没有围着手术台,而是各自操控着手中的机械臂,通过语音传递信息,借助高清视频影像有效协作……只见,四条可转腕的机械臂灵活精准地牵拉、分离、解剖、缝合,高效地完成了模拟人体腹腔内的微创手术试验。
辅助医生上演这精湛技艺的,正是业界闻名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而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率先引入中国的企业,则是复星医药。
三十而立。复星医药以链主的担当,引领、带动生物医药产业链协同发展,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中留下链主的足迹。
三十而新。复星医药凭借着多款首创产品,阔步挺进医疗创新“无人区”,以其独特的创新力量惠及全球患者,彰显着链主的担当。
“做难而正确的事,聚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与本土合作伙伴共同助力医药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创新、国际化、合作共赢,这是复星医药身为链主企业不变的使命与责任。
创新为魂 从“中国新”到“世界新”
何为链主?链主是在产业链中居核心或主导地位,并不断推动产业链发展壮大和价值提升的企业,是强链、补链、延链的关键力量。
创新,是链主复星医药的成长基因。
吴以芳认为,生物医药企业要做链主,拥有实质性的创新非常关键。链主企业要对整个创新生态真正作出贡献,对创新链条上的各个环节进行赋能。
“成立至今,复星医药一直把创新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有着坚定的创新战略。公司从2009年开始创新转型,每年研发投入一直保持高比例,且占比一直在提升。目前,复星医药已成为一家由创新驱动的企业。”他说。
三十年向新而行。复星医药的业务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仿制药生产迈向创新药研发的过程。公司聚焦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已形成以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式创新模式。
当前,复星医药的创新产品聚焦肿瘤(实体瘤、血液瘤)、自身免疫、中枢神经、慢病等核心治疗领域,收获了多个“全球首款”“中国首个”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转化落地。中国首个自研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利妥昔单抗)、中国首个自研的中欧美三地获批生物类似药汉曲优(曲妥珠单抗)、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均出自复星医药。
2024年上半年,复星医药创新药品收入超37亿元,保持稳健增长;公司研发投入达27.37亿元,其中研发费用为18.62亿元;制药业务研发投入24.06亿元,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6.39%,其中研发费用为15.72亿元,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0.71%。
如何打造集聚优势的链主地位?
创新机制是一道必答题。复星医药通过“合伙人制度”,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海内外优秀科学家合作,形成“价值共同体”,从而形成开放式的创新研发生态。“复星医药整个创业机制是非常好的。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注入资本、搭建平台,和科学家一起共同成长,分享价值。”吴以芳说。
以复宏汉霖为例,在探索创新之路上,复星医药与成熟科学家团队携手合作,打造了创新药企复宏汉霖,并采用间接投资、合作开发的创新模式,实现低风险孵化,推动国内首款CAR-T产品奕凯达的落地。2023年,复宏汉霖首次实现全年盈利,营业收入达53.95亿元,同比增长约67.8%,净利润高达5.46亿元。
在自主研发+协同合作的双轮驱动下,复星医药已发展成为一家创新驱动的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直接运营的业务包括制药、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大商业版图已初具规模。
全球视野 从“走出去”到“引进来”
国际化,是链主复星医药的强大引擎。
三十年开放共享。通过全球化布局,复星医药为国内医药行业打造全球影响力提供了复星样本。
“复星医药作为一家拥有国际化视野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我们很早就开启了国际化征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夯实全球化运营能力。”吴以芳向记者介绍道。
一叶青蒿连中非。早在2011年,复星医药就凭借着旗下桂林南药所研发的注射用青蒿琥酯Artesun ,将出海步伐延伸至非洲,打造出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十多年来,依托全球化运营能力,复星医药将“援非抗疟”走深走实,为全球抗疟疾事业提供了中国的创新解决方案。
截至2024年6月末,复星医药已累计向全球市场供应超过3.6亿支注射用青蒿琥酯Artesun ,累计救治超7200万重症疟疾患者,以SPAQ-CO系列产品为核心药物的“季节性疟疾药物预防方案”惠及超2.8亿非洲儿童。2023年6月,公司研发的第二代注射用青蒿琥酯通过世卫组织药品预认证,成为首个通过WHO预认证的“一步配制青蒿琥酯注射剂”,进一步提高非洲抗疟药物的可及性。
立足中国,布局全球。青蒿琥酯并非复星医药全球化布局体系中唯一的出海案例。汉曲优于2020年7月正式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上市,成为首个出海成功的中国单抗生物类似药,也是首款在中国、欧盟、美国均获批的中国籍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斯状于2023年12月获印度尼西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首个在东南亚国家获批上市的国产PD-1单抗。
复星医药的出海智慧不止于此。近年来,复星医药持续在创新研发、许可引进、生产运营及商业化等多维度践行国际化战略。公司已打造一支超1000人的海外营销团队,在美国、印度和非洲建立营销网络,同时还正在非洲科特迪瓦建设集药品研发、制造及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园区;在中东、东南亚、中亚和拉美地区,复星医药也布局了全球营销和供应链,致力于打造“研、产、销”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为捕获在不同产品、不同市场间的商业机会找寻最优策略。
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全球研发中心CEO王兴利说:“中国药企走向国际化是其成长的必经之路。复星医药作为链主企业率先探索、实践,可以为没有出海经验的企业铺平道路,通过分享先行先试的国际化经验,助力其迈出国门,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在积极推动自研创新产品出海、打造中国创新药全球声量的同时,复星医药还积极将国际领先技术和产品引入中国市场,实现产品国产化,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2017年,复星医药与美国直观医疗在中国组建合资公司直观复星,致力于将直观医疗旗下的明星产品——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引入国内。今年6月,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在上海启用,进一步加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进程。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已有超过400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投入使用,已服务超60万名中国患者。
源头孵化 从“一企强”到“全链兴”
当前,中国创新药行业正迎来从“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关键节点。面对全新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复星医药如何践行新使命、新担当?
合作共赢,是链主复星医药给出的答案。
“开放式创新不光是建立自身的护城河,还需要打开胸怀,合作共谋发展。复星医药充分践行开放式研发模式,通过BD、对外投资并购、战略合作、孵化等多方举措,为生物医药行业不断引入源头活水,助力行业在创新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快速发展。”吴以芳表示。
当前,复星医药通过设立基金来孵化创新药品和技术平台,率先摸索出投资与孵化联动的新模式,已成为其赋能创新科技落地的缩影。
2020年,复星医药设立了针对创新药投资的复健资本新药创新基金,主要投资具备技术创新性和快速成长潜力的处于初创期及扩展期、以生物医药为主的大健康领域项目。该基金旗下首支以控股孵化模式为主的新药创新基金,成立于2020年8月,首期规模15亿元,已于2021年2月完成最终封闭。
截至目前,该基金已投资了包括星赛瑞真、星核迪赛、星联肽等10个前沿项目,涉及干细胞、核酸类药物、小型化偶联药物、基因疗法等前沿领域,力图成为“中国生物医药CVC的标杆”。
与此同时,复星医药依托其创新兑现能力以及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产业基金共促创新转化。
今年3月13日,复星医药宣布,公司控股子公司复鑫深耀、复星医药(深圳)、复健基金管理公司与深圳市引导基金等其他7方投资人,拟共同出资设立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目标基金)。目标基金计划募集资金50亿元,旨在通过进一步加深复星医药与深圳市的资源优势共享和合作,丰富参与深圳大健康领域(生物医药为主)企业培育的渠道,加强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储备和布局。
三十而立从头越,复星医药如何开启链主新征程?
“过去的三十年,复星医药从仿到创迈出坚实的一步。下一个三十年,我们希望不光在国内推动源头创新,还要真正在全球推动源头创新,在研发、注册、供应链、人才、资本上都实现全球化。”吴以芳直言,当前中国很多行业已经拥有全球排名前20的企业,但医药行业还没有。
“下一个30年里,我希望复星医药能是其中之一。”他说。
100 项与 深圳直观医疗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深圳直观医疗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