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Ji An Gaosheng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Ji An Gaosheng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全球医疗行业每日重点资讯
文 | 苏丁
企业动态
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全新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奠基,总投资超10亿人民币,占地面积6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将达98000平方米,预计最迟2027年底投产。新基地位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规划范围内,将承担血管造影设备和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功能,包括西门子医疗全球最新发布的DryCool创新超导磁体。建成后,新基地与现基地共同构成西门子医疗(深圳)创新产业园。届时,西门子医疗(Siemens Healthineers)深圳基地的总体规模将达到现在的三倍。
近十年来,礼来一直在印度班加罗尔运营一个全球能力中心(GCC)。现在,随着业务的发展,该公司正在海德拉巴以北10小时车程的地方建立一个类似的工厂。礼来目前正在招聘1000至1500名员工,其中包括技术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该设施预计将于今年年中投入使用。礼来印度能力中心(LCCI)将扩大公司在自动化、人工智能、软件产品工程和云计算方面的能力,以“满足全球业务不断变化的需求”。
三星生物制剂公司(Samsung Biologics)表示,正在考虑建设第六个制造工厂。这是对生物制剂需求增加的积极应对,三星生物制剂的总生产能力将增加到96.4万升,目前正在等待董事会的批准。该公司的第五家工厂将于今年4月投入运营,届时三星的年产能将达到78.4万升。稍早前,该公司披露已与一家未具名的欧洲客户签署了一份价值2.1万亿韩元(约合14亿美元)的合同,协议将持续到2030年底。
吉利德科学旗下细胞治疗子公司Kite Pharma的高级领导团队增加一名新成员,Brian Heath将担任高级副总裁兼全球商业主管。他将接替华纳·毕德尔(Warner Biddle)最近空缺的职位,华纳·毕德尔去年秋天离开了Kite,成为CAR-T竞争对手Kyverna Therapeutics的首席执行官。Heath在加入Kite之前在生物制药领域拥有超过二十年的经验。他的职业生涯包括在Eli Lilly、Novian Health以及过去16年的Amgen工作。
吉利德科学与美国政府就吉利德的艾滋病预防药物Truvada和Descovy达成了价值10亿美元的专利纠纷和解。此前,吉利德在2023年的陪审团审判中赢得了有关专利侵权的诉讼。公司继续将资源集中在其使命上,即发现、开发和向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人提供创新疗法。
美国生物技术初创公司Colossal BioSciences宣布,公司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筹集了2亿美元,估值达102亿美元,是两年前的六倍之多。自2021年9月成立以来,Colossal筹集的总资金达到4.35亿美元,公司宣称已经在“复活灭绝物种”的科学突破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目标是成为第一家成功利用CRISPR技术复活灭绝物种的公司。
总部位于印度的Aragen从私募股权集团Quadria Capital获得了1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利用这笔资金扩大其基础设施和全球业务。根据投资条款,Quadria将获得这家生物制药服务提供商的少数股权,目前该公司的估值为14亿美元。Quadria作为Aragen的战略投资者加入高盛。这项投资还将帮助Aragen满足美国和欧洲对外包药品生产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法国生物学大模型初创公司Bioptimus日前完成最新一轮4100万美元融资,本轮由凯辉基金领投,Sofinnova Partners,法国国家投资银行(BPI)旗下基金Large Venture Fund,Andera Partners,以及欧洲著名天使投资人Emmanuel Cassimatis和Thomas Wolf等跟投。成立两年来,Bioptimus累计融资额已达7600万美元。
美国医疗保健巨头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 Group)公布2024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业绩。第四季度总营收1008.07亿美元,上年同期为944.27亿美元。季度归属集团普通股东的净利润55.43亿美元,上年同期为54.55亿美元。全年总营收4002.78亿美元,上年为3716.22亿美元。全年归属集团普通股东的净利润144.05亿美元,上年为223.81亿美元。
产业动态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说法,美国几家最大药物福利管理公司通过对治疗癌症和艾滋病的药物收取“巨额加价”,产生了超过73亿美元的收入。该竞争监管机构周二发布的一份报告点名了CVS Health旗下的Caremark、Cigna旗下的Express Scripts和UnitedHealth Group旗下的Optum,它们管理着美国约80%的处方药。药物福利管理者(PBM)在制药行业中充当中间人。他们与药品生产商谈判批发价的回扣,然后将部分折扣转给消费者,剩下的作为利润收入囊中。
信达生物与奥赛康药业联合宣布,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靶向药物奥壹新(利厄替尼片)的新药上市申请(NDA)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既往经EGFR-TKI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 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治疗。
南京英派药业有限公司宣布自主研发的塞纳帕利胶囊(商品名:派舒宁)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成人患者在一线含铂化疗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的维持治疗。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委员会发布《临床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报告,得到了世界肥胖联合会、美国心脏协会、英国皇家医师学院等76个组织的支持。目前,诊断肥胖的方法主要依赖于BMI(身体质量指数),但这种计算方式一直被批评“过于简单”。《临床肥胖的定义与诊断》提出将体脂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腰身比,或直接测量体脂量,来确认身体脂肪量是否过多。并与BMI结合使用以检测肥胖,从而降低误分类的风险。报告还提出了“临床肥胖”的概念,BMI较高、体脂过多并已经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症状。
联系美通社
+86-10-5953 9500
info@prnasia.com
氨基观察-创新药组原创出品
作者 | 武月
JPM会议第一天,强生抢了聚光灯。
强生宣布以146亿美元收购专注CNS领域的Intra-Cellular,以获得其重磅抗精神病药物Caplyta。
一旦成行,这将超越Karuna、Cerevel,成为2023以来,CNS领域最重磅的一笔并购交易,也能够为历经挫折的CNS领域,重新添上一把火。
对于强生来说,拿下一款峰值5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既能补强CNS布局,更能在应对即将到来的专利悬崖面前,多几分从容。对于Intra-Cellular来说,也将彻底上岸。
2024年至今,整个行业仅一笔超过百亿美元的并购,来自诺和诺德收购CDMO企业Catalent,若聚焦到生物制药领域,强生收购Intra-Cellular则是唯一一起超百亿美元的收购案。
当然,强生CEO Joaquin Duato表示:“大额交易更像是例外,我们创造的大部分价值来自于小型交易和合作,在这些交易中我们可以利用自身规模的优势。”
无论JPM大会期间是否还会有其他重磅并购交易浮出水面,2025年才刚刚开始,手握重金的大药企,不会也不能放过寻求增长的机会。
这也将酝酿新的一轮洗牌。
/ 01 /
50亿美金重磅炸弹
让强生斥资146亿美元收购的Intra-Cellular,到底什么来头?
作为一家专注CNS药物研发的创新药企,Intra-Cellular目前的核心资产是一款每日1次口服抗精神病药物Caplyta。
这是一款5-羟色胺2A(5-HT2A)受体拮抗剂和多巴胺受体D2调节剂,最早由百时美施贵宝研发,2015年Intra-Cellular获得许可,进行全球开发。
从机制上看,lumateperone可部分激动多巴胺D1和D2受体,拮抗5-HT2A受体,抑制DA和5-HT转运体,以及促进NMDA受体的NR2B亚基活化,因此Caplyta在多种CNS疾病中展现出了治疗潜力。
2019年12月,Caplyta被FDA批准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成人患者,2021年12月又获批用于辅助治疗与I型或Ⅱ型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抑郁症)相关的抑郁发作。
在这两大适应症的支撑下,Caplyta已经展现出了不菲的商业化潜力。2023年,其销售额已经达到4.62亿美元,同比增长86%;2024年继续增长,前三季度销售额达到4.82亿美元,预计全年最高可达6.85亿美元。
不出意外,Caplyta还将继续快速增长。就在去年底,Intra-Cellular向FDA提交了Caplyta的第3项新适应症上市申请,用于重度抑郁症(MDD)的辅助治疗。
在两项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的3期研究中,Caplyta作为抗抑郁药的辅助治疗,在减轻抑郁症状方面显示出统计学显著和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除此之外,Intra-Cellular还在探索其儿童适应症和长效方案。
要知道,MDD的潜在患者人数要远多于精分和双相。根据强生披露的数据,全球超过10亿人——即每8人中就有1人患有神经精神或神经退行性疾病。而在美国,大约240万成年人患有精神分裂症,610万成年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2100万成年人患有MDD。
按照强生的说法,如果获批,Caplyta有望成为过去15年中首个获批治疗MDD及双相I型和II型抑郁症状的药物。
正因此,在强生眼中,Caplyta的销售峰值将达到50亿美元。
/ 02 /
一场双赢
自2019年Caplyta获批以来,Intra-Cellular股价不断上涨,近一年涨幅超30%,市值已经接近百亿美元。
强生溢价收购消息传出后,其股价大涨34%,市值来到134亿美元。
在部分市场人士眼中,Caplyta不断进击,还有其他在研管线正在加速推进,Intra-Cellular没必要卖身。
现实是,根据氨基君此前对海外顶级biotech的复盘,起码要5年、10亿美元才能迈过营收平衡点。如何在保持研发竞争实力的同时,提高销售额、摊薄费用率,始终拷问着所有步入商业化阶段的biotech。
对于Intra-Cellular来说,Caplyta已经上市5年,销售额也超过5亿美元,但仍处于爬坡阶段。销售费用居高不下,研发投入也不能停,同时还有仿制药虎视眈眈。Caplyta的新化学实体独占权于去年12月到期,尽管根据橙皮书列出的专利可以将其针对仿制药的保护延长至2040年,但目前已经有多家仿制药企提交了简化新药申请。
就在上周,Intra-Cellular刚刚解决了与山德士的专利纠纷,后者同意在2040年之前不会推出Caplyta的仿制药版本。这一消息公布后,其股价上涨超14%。
而根据外媒报道,Intra-Cellular此前共起诉了7家仿制药申请者,山德士之外,还有多起诉讼正在等待着判决。
这种情况下,投入强生怀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正如Intra-Cellular CEO在内部信中所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公司也将达到另一个里程碑。在他眼中,强生将提高Caplyta的销售预期。支持公司寻求MDD获批,扩大销售团队;同时,借助强生在神经科学领域全球推出疗法的经验,会加速Caplyta放量,以及推进其他管线的研发。
对于强生来说,重金收购Intra-Cellular,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囊括一款5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
除了这款药,强生还将获得ITI-1284、lenrispodun、ITI-1020、ITI-333、ITI-1549等多个在研管线,这会进一步加强其神经领域的管线布局。
目前,强生的神经科学业务的支柱是抗精神病药物Invega和抗抑郁鼻腔喷雾剂Spravato。2024年5月,强生表示其在研的MDD新药seltorexant在III期MDD3001研究成功,患者抑郁症状和睡眠有了显著和有意义的改善。
强生的神经科学业务也并非一切都好。10月份,强生终止了3个神经科学领域的临床研究项目:seltorexant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II期临床研究、JNJ-0376治疗帕金森病的I期临床研究以及P2X7拮抗剂治疗双相障碍的II期临床研究。
显然,尽管强生已经在该领域布局多年,但依然无法改变CNS的研发困境。
而随着几款重磅炸弹的专利即将到期,STELARA(2023年专利到期)、SIMPONI(2024年专利到期)以及DARZALEX(2029年专利到期),都是强生单品销售额前十的药物,其不得不加速战略调整。
过去一年,彻底剥离消费者业务后,强生进行了一系列动作,包括集团品牌焕新、重大收购等,一个“新的强生”开始完全专注于创新制药和医疗科技两大领域。
具体到创新药领域,强生全面聚焦肿瘤、免疫、神经三大领域。此前,其向外披露了新的五年计划,预计到2030年推出20多种新药和50多种产品。
其中,10种或更多药物的峰值销售潜力至少为50亿美元,包括特立妥单抗注射液和JNJ-2113;15种销售潜力为10亿-50亿美元的产品,包括Spravato、seltorexant、aticaprant和 JNJ-4804等。
而随着收购Intra-Cellular,强生也将再度收获一款50亿美元大单品,为其应对专利悬崖危机,增添新的助力。
/ 03 /
并购与洗牌
CNS市场规模巨大,吸引着越来越多大药企加码。强生之前,渤健选择抄底CNS开拓者Sage。
由于临床试验接连失败,2024年Sage股价暴跌近75%。截至2024年1月10日收盘,Sage股价报5.5美元/股,市值只有3.4亿美元。
渤健则以7.22美元的非约束性报价,收购Sage,总估值为4.42亿美元。此前双方就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两款CNS产品:用于治疗PPD/MDD的Zurzuvae,以及治疗原发性震颤的SAGE-324。
根据协议,渤健需要支付首付款8.75亿美元,后续最高1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溢价40%(104.14美元/股)的股权投资。可以说,仅上述这笔交易的首付款就是此次收购的两倍。
去年10月,灵北制药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Longboard Pharmaceuticals,获得一款高选择性的5-HT2C超级激动剂,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DEE。
艾伯维则再次押注阿尔兹海默症,以14亿美元收购Aliada,后者的核心资产是ALIA-1758,目前处于临床I期试验开发阶段的抗淀粉样蛋白抗体。
当然,不只是CNS领域,整个生物制药领域的并购,都将升温。
尽管2024年大型交易数量大幅减少,并购金额相较2023年有所下滑,但是,从大药企在这次JPM大会就能看出,大药企依旧对小型并购有着极高的兴趣,也十分渴望那些专注于早期或中期资产。
抄底Sage后,渤健明确表示将在2025年继续通过并购方式扩充自身实力。
罗氏则在大会上展示了其强大的“并购火力”,每年可以调动约100亿美元的资金。同时,其CEO强调,公司并不打算盲目花钱,而是更青睐那些能与现有产品组合形成良好互补,或能在关键疾病领域带来颠覆性突破的目标资产。
吉利德CEO表示,现有产品能够每年稳定产生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因而可以进行“适当的并购及构建合作伙伴关系”来补充管线。在JPM2025大会开展期间,吉利德也达成了一笔交易,以17亿美元的总交易额引进Leo Pharma的STAT6抑制剂。
礼来则在大会首日,宣布以10亿美元预付款“抢下”Scorpion Therapeutics的PI3Kα抑制剂项目,并承诺在后续的监管与销售里程碑达成后追加15亿美元;GSK则宣布以11.5亿美元收购IDRx,囊获一款罕见病药物。
JPM大会期间的这些交易,为2025年生物医药并购带来了更多希望。
事实上,无论是高盛还是美国医药VC机构Atlas,均认为并购市场未来值得期待,因为这些大药企弹药充足。
根据高盛测算,在债务杠杆为2.5倍EBITDA的情况下,这些公司潜在的融资能力约为5000亿美元。若杠杆水平提升至4倍EBITDA,其融资空间更可接近9000亿美元。而目前,XBI的总市值约4000亿美元。
也就是说,即使不加大杠杆,大药企也有实力买下所有的biotech。
在专利悬崖与新技术兴起的双重压力下,通过收购企业或引进资产,早已成为巨头们保持长期增长与竞争力的主要路径。
从JPM大会首日传递的信息来看,生物医药领域出现更多超10亿美元甚至更大规模的并购交易,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而这,也将引领新一轮行业洗牌。
PS: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氨基君微信号交流。
GLP-1药物的开发创造了太多超预期的故事。从降糖到减肥,再到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也有希望解锁慢性肾病和心衰两大适应症,还有可能打开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和阿尔兹海默症(AD)的巨大市场。
GLP-1药物正凭借无可比拟的临床价值逐步登顶药物销售的巅峰。2023年,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领衔多款GLP-1药物共同支撑起了一个超350亿美元的细分市场。这个市场的扩张还在继续。
GLP-1药物全球销售情况(来源:公司财报)
根据2024前三季度公司财报数据,司美格鲁肽大卖近206亿美元,是下一届药王的有力候选者;替尔泊肽虽然后发,但放量迅速,创收超110亿美元。这两大GLP-1药物在2024全年有望实现超42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整个GLP-1药物市场规模或将突破480亿美元。高盛分析团队已经将2030年的全球减肥药物市场规模从1000亿美元上调至1300亿美元。
同全球市场一样,国内GLP-1药物市场也在高速增长。根据医药魔方PharmaBI数据库,仅医院终端(>100张床位大医院)的GLP-1药物销售额在2023已经达到57亿元,在2022年同比翻倍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了67%。可以预见,这个增量市场将在未来继续释放潜力,留给后来者的开拓空间不小。
近年来国内GLP-1药物销售情况(院内)
备注:本数据代表100张以上床位大医院的放大数据;2024年销售额目前截至Q3数据
目前,国内共有10款GLP-1药物获批上市。这些药物大多数由跨国药企开发,既往国内药企自主研发的新药很少,仅有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和翰森的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在多年前上市。贝那鲁肽虽然已经获批了2型糖尿病和肥胖两项适应症,但每日3次的给药频率或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做到了每周一次的长效,但它聚焦于2型糖尿病适应症,且其氨基酸序列与人GLP-1的同源性仅为53%,而人源化程度较低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免疫原性、安全性等。
国内GLP-1药物开发情况
显然易见,在下一代长效GLP-1药物的开发上,国产替代还有较大的机会,包括恒瑞、华东在内的一众国内药企纷纷抢滩布局。而今年,跑在赛道前沿的玩家有望迎来收获时刻,这也将开启新一轮GLP-1药物市场竞逐。
从GLP-1内卷中找到出口
像GLP-1这样的优质靶点向来可遇而不可求,阿斯利康、罗氏、辉瑞等制药巨头都为之“折腰”,国内药企也不例外,这也就难免造成赛道内卷。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国内药企开发的GLP-1药物管线已超200项,占据全球同靶点药物的半壁江山。有5款国内药企开发的GLP-1周制剂已蓄势待发,进入申报上市阶段。
已经有玩家从GLP-1的内卷中找到差异化的出口。从时间优势上看,银诺医药的依苏帕格鲁肽α似乎已跑出领先身位,该药物于2023年9月申报上市,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获批,有望成为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源、超长效GLP-1药物。
在赛道竞逐中,速度固然是一重优势,但更为关键的制胜因素还在于产品本身的特性。目前很多国内已上市或申报上市的GLP-1产品属于动物源性GLP-1药物,它们与人体天然的GLP-1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免疫原性的风险。另有一项Meta研究[1]分析了不同GLP-1药物治疗60,0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和死亡率,结果显示,人源性GLP-1药物司美格鲁肽(同源性94%)、利拉鲁肽(97%)、度拉糖肽(90%)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要强于动物源性的艾塞那肽(53%)和利司那肽(50%)。
人源化与长效化是目前GLP-1药物开发的趋势,能够提早洞察到这两点并将这种理念融入到药物分子设计之中的玩家并不多,银诺医药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家。它是全球第3家将人源、长效GLP-1药物开发推进上市的企业,从亚洲范围来讲,则是首家。
由于天然GLP-1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短,会被很快地降解,银诺医药的研发团队运用基因工程重组蛋白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
依苏帕格鲁肽α的分子设计融合了多重创新,通过银诺医药的重组融合蛋白平台开发而成。与天然GLP-1肽相比,依苏帕格鲁肽α具有GLP-1双分子结构,以及独特的天然铰链连接和IgG2 Fc片段设计,这使得对GLP-1受体的亲和力更强,在体内被水解酶降解和肾脏滤过的速度更慢。因此,其表现出疗效强、作用持续时间长和良好的耐受性。此外,依苏帕格鲁肽α在人源化程度较高的哺乳动物细胞系中产生,这赋予了其强活性、低免疫原性的特性。
在长效化技术的推动下,周制剂虽然已成为主流,但并不是终点。依苏帕格鲁肽α拥有比同类长效GLP-1药物更长的半衰期,为204小时。根据公开资料,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及替尔泊肽的平均半衰期分别为168、112和120小时。依苏帕格鲁肽α的长效作用可能使给药频率降低,这不仅使其具备了可每周1次给药的特质,还有实现每两周1次给药的潜力,并提高患者对长期疾病管理的依从性。
对于2型糖尿病这类需长期接受治疗的慢病患者,依从性与便捷性优势也将影响其治疗选择。2024年最新发布的国际和中国肥胖指南均强调应把肥胖视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需要进行分期及长期管理。依苏帕格鲁肽α的开发兼顾了这一方面,它给代谢病患者提供了十分简洁的给药方案,一步即可直达目标剂量完成自动注射。
总体来看,依苏帕格鲁肽α综合实力不错,前瞻性地瞄准了人源化、长效化、便捷性和依从性等多维度迭代趋势。
GLP-1药物的跨界实力
GLP-1药物之所以能够激起全球研发热潮,一个核心逻辑在于它覆盖的潜在适应症足够广泛,具有跨疾病领域的治疗潜力,背后对应的市场足够大。然而,对于任何一家药企而言,可投入的研发资源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企业在产品的适应症布局上进行明确的优先级规划,找到最适合自身定位与发展的开拓路径。
2型糖尿病向来是GLP-1药物的必争之地。依苏帕格鲁肽α也将首发适应症瞄准于此,其降糖效果极强又快,单药治疗4周的HbA1c降幅即达1.1%左右,24周降幅达2.2%[2]。其中,对于基线HbA1c<8.5%的患者,依苏帕格鲁肽α单药治疗24周HbA1c达标率为81.5%。更值得一提的是,依苏帕格鲁肽α带来的降糖获益还相当持久,对于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停药后3个月糖尿病缓解率达到60%。
国产自主研发的GLP-1药物已经有资格与司美格鲁肽或替尔泊肽一较高下。在SUSTAIN 1-7系列研究中,司美格鲁肽可使HbA1c降低约1.4%-1.8%;在SURPASS 1-6系列研究中,替尔泊肽(5mg、10mg和15mg)使HbA1c的降幅约在1.7%-2.4%之间。
除了单药治疗方案,GLP-1药物与二甲双胍的联合用药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依苏帕格鲁肽α已率先公布24周联用的III期结果,该组合实现了1.8%的HbA1c降幅。安全性方面,依苏帕格鲁肽α副作用相对较低,较少恶心呕吐,临床适用性较高。
在降糖之外,依苏帕格鲁肽α已展现其跨界潜力,实现远超血糖控制的多维获益。两项III期研究显示,经过依苏帕格鲁肽α治疗,患者的心血管代谢风险相关各项指标得到改善,比如收缩压较基线下降4.09 mmHg,血脂水平亦下降,代谢综合达标率可达到31.4%[2]。这意味着,依苏帕格鲁肽α具有多病共治潜力,有望解锁更多的适应症。
事实上,布局GLP-1药物的企业几乎都想打开糖尿病之外的更大市场,尤其是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切入减肥市场后创造了相当可观的销售增量,令诸多药企心向往之。但知易行难,未来能否打入更大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还是取决于GLP-1药物在实践中的竞争力如何。
依苏帕格鲁肽α正在一步步证明自身的减重潜力。在非糖尿病人群中,一项研究显示使用依苏帕格鲁肽α治疗4周可减重4kg,体重降幅达6.2%,71%受试者体重降幅≥5%。2024年3月,银诺医药已启动依苏帕格鲁肽α减重的II期临床研究,并于7月初完成所有患者入组,预计明年初会有相关数据披露。
不错的减重表现背后,依苏帕格鲁肽α有科学的作用机制作为支持,这也是银诺医药进行减重适应症布局的坚实依据。一方面,它通过激活GLP-1受体发挥作用,其减少食物摄入,从而减少能量摄入。该机制与GLP-1减缓胃排空和增强饱腹感的作用一致。此外还通过上调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WAT,体脂的一种)中的解偶联蛋白1 (Ucp1)而增加能量消耗。另一方面,依苏帕格鲁肽α还有食欲抑制作用。此外,依苏帕格鲁肽α的临床前研究表明,其减重效果与白色脂肪组织(WAT)及肝脏脂肪的显著减少有关,而肌肉量并没有流失。
在后续其他适应症的开发上,银诺医药选择了MASH。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可能导致肝脏瘢痕、肝硬化甚至肝癌。然而,针对MASH的有效治疗手段尚匮乏,FDA仅在2024年批准了首款新药resmetirom,定价达4.74万美元/年,令国内患者可望而不可即。
国内实力派玩家的加入,有望更好地满足MASH领域的未满足需求。2023年4月,依苏帕格鲁肽α已获FDA批准开展IIa期MASH临床试验。临床前研究显示,依苏帕格鲁肽α可明显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和减少炎症的作用。
不止GLP-1的深耕布局
从布局效率、产品特性到疗效表现,再到适应症拓展潜力,依苏帕格鲁肽α展现的综合竞争力背后,也体现着其布局者的深厚功力。
银诺医药创始人王庆华博士兼具科学家的专业素养和国际化视野,他曾任多伦多大学终身教授及加拿大班廷百斯特糖尿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胰岛素的最初发现诞生于该研究中心。早在2000年初,王庆华教授带领团队在全球率先发现GLP-1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在王庆华教授的掌舵下,诸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除依苏帕格鲁肽α之外,银诺医药还有5款临床前候选药物,剑指AD、MASH、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这种深耕布局无疑更能将银诺医药的创新潜能进一步释放。
其中,AD创新疗法YN014已处于IND准备阶段,该药物可以保护神经元细胞的同时减少β-淀粉样蛋白(Aβ)、磷酸化tau蛋白及与AD发病相关的蛋白的产生和释放,并且抑制引起大脑炎症的小胶质细胞的活性。银诺医药为YN014制定了中美双报的临床策略,从一开始就坚定走国际化道路。
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银诺医药已形成自身独特的新质生产力,并获得了业界的认可。2024年9月,银诺医药还荣登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办的“2024年中国医药新锐创新力量”榜单。
结语
国内GLP-1赛道发展到现阶段,竞争的内涵早已不是单纯地拼速度,企业需要在长效化、便捷性、依从性和可及性等多方面做出优势,才有可能从内卷中脱颖而出。至于谁能成为赢家,答案或许早已写下。
-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
[1] Naveed Sattar, Matthew M Y Lee, et al.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kidney outcomes with GLP-1 receptor agonist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Oct;9(10):653-662.
[2] Xiang Yan , Jianhua Ma,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visepegenatide, a long-acting weekly GLP-1 receptor agonist as mono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arallel,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J].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4 Jun 7:47:101101.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100 项与 Ji An Gaosheng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Ji An Gaosheng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