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杭州昱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杭州昱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今天的医疗圈
发生了哪些与你有关的大事?
更新、更全的医学动态
3分钟一网打尽
********
今日关键词:给1岁女童开禁服药,两会,HPV疫苗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晚报君
新闻60秒
➤医院回应给1岁女童开禁服药
@中国新闻周刊 咸阳的王先生去年12月23日,因一岁一个月的女儿咳嗽流涕,前往咸阳市儿童医院专家门诊就医,一位姓史的副主任医师给孩子开具了三种药品后,便回家吃药治疗。王先生查看药品说明书后发现,医生所开的药中,用于平喘止咳的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竟然是两岁以下儿童禁止服用的药品。近日咸阳市儿童医院回应此事,原本医院所用的药品中并未注明两岁以下儿童禁用,更换了新药品之后说明书中才出现了禁服的字样,而当事的医生对此事并不知情。院方表示,将对此事严肃处理,按照规定对当事医生进行处罚。对于家长提出的全面检查专家评估孩子健康隐患的要求可以接受,但双方目前还在针对赔偿数额未达成一致,还在沟通之中。
➤呼吸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印发
@国家医保局 3月2日,据国家医保局消息,为推进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编制工作,近日国家医保局编制印发《呼吸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参考2023年版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将现行207项呼吸系统技术规范项目映射整合为68项价格项目。
➤截至去年末,我国医疗机构床位达1037万张
@国家统计局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4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7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3亿人;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16万人、224万人。2024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分别为1037万张、1295万人,均比上年末增加。
两会60秒
➤建议推进跨省异地就医工作
@央视网 跨省异地就医极大地方便了参保群众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但仍存在“报销比例低或先行垫付”“政策差异与报销比例不一致”“结算范围有限 ”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任清华建议,推进跨省异地就医工作,拓展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服务范围,提高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率。逐步统一基本医保目录范围,同时加强省域之间医保政策统筹,促进省域之间报销政策相对统一。
➤建议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业务收入挂钩
@中国新闻周刊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宋兆普接受@中国新闻周刊 采访时表示,个别医疗机构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将科室奖金、职工晋升、职称评定与创收挂钩。建议通过立法手段,明确医院的公益性质,规范医院和医生的行为。例如,严禁医院向科室和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医务人员的薪酬不得与业务收入挂钩。同时,对收红包、回扣等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医疗腐败现象。
➤支持大品种中成药进入医保目录,确保患者用上好药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我们鼓励普药转为OTC(非处方药),市场定价,药店销售,退出医保目录后所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用来支持大品种中成药进入医保目录,从而促进整个医保中成药目录更加合理和完善。”
今年已经是张伯礼院士履职人大代表的第18个年头,这次他带来了《调整医保中成药目录,把普药做实,把大药做强》等提案。他建议:支持大品种中成药进入医保目录,确保患者能够用上真正的好药。
医药60秒
➤康乐卫士九价HPV疫苗Ⅲ期临床揭盲
@康乐卫士 2月28日晚间,康乐卫士公告,其自主研发的重组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女性适应症)国内Ⅲ期保护效力临床试验已完成首次分析揭盲、主要效力指标和安全性评估,试验的有效性结果满足方案预设的首次分析统计准则。
➤前列腺癌RNA尿液早诊试剂盒获批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昱鼎生物自主研发的“人PCA3、PSA基因表达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日前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我国首个前列腺癌RNA尿液早诊产品。该产品为前列腺癌患者的早期筛查和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责编|亦一
封面图来源|医脉通
主任称DeepSeek有三甲医院专家水平,医生自嘲天塌了!AI想替代医生?一省果断出手阻止
78岁患者突发心脏骤停!从误诊到生还,医生的诊断思路为何“错”了?丨医起推理吧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戳这里,更有料!
近期,昱鼎生物自主研发的“人PCA3、PSA基因表达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证号:国械注准20253400447),成为我国首个前列腺癌RNA尿液早诊产品。
据介绍,该产品通过尿液检测即可无痛、快速区分前列腺癌患者与良性人群,降低患者因活检引发的感染、疼痛等并发症风险,同时减轻医疗资源负担。
根据《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版)》,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与其临床诊断时恶性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我国前列腺癌初诊病例以临床中晚期居多,临床局限性病例仅为30%,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导致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后恢复情况不理想。相比之下,美国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临床局限性病例的比例超过80%,其5年生存率接近100%。这表明,加强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高早期病例的检出率,是我国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我国首个前列腺癌RNA尿液早诊产品的获批,为前列腺癌患者的早期筛查和精准诊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一创新产品的推广,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01
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尿液无创检测赋能早筛普及
当前,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正面临着严峻的困境——有创性与依从性的博弈、诊断效能与临床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作为临床常用的筛查手段,其假阳性率过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PSA 并非特异性指标,炎症、良性前列腺增生等多种非特异性因素的干扰,PSA检测的假阳性率高达70%1,这意味着大量患者因PSA“可疑升高”而被迫接受穿刺活检。然而,穿刺活检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风险,其发生率可达10%2,同时,传统穿刺对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漏诊率仍高达15%~20%3。这意味着在现有的诊断模式下,许多患者不仅承受了不必要的穿刺痛苦,还可能因漏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与此同时,我国50岁以上男性的前列腺癌筛查率不足18%,这一低筛查率直接导致近六成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转移,失去了早期干预的机会。
面对这一困局,昱鼎生物凭借其国际顶尖的研发团队与技术积累,推出了革命性的 “人 PCA3、PSA 基因表达检测试剂盒(荧光 PCR 法)”,不仅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更在尿液无创精准诊断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据世界泌尿病理领域泰斗级专家、杜克大学病理系终身教授、系主任,美国NIH和中国国家基金委的评审专家,昱鼎生物技术创始人黄教悌教授介绍,此次拿下国内首证的“人PCA3、PSA基因表达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采用尿液无创取样,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实时定量检测mRNA表达情况;通过最终测算,判断前列腺癌发生的风险,显著提高早期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临床试验显示,该产品性能指标国际领先,填补了国内泌尿肿瘤无创精准诊断技术的空白,也填补了国内前列腺癌早诊的产品空白。
必须强调的是,昱鼎生物的这项产品,能有效排除前列腺体积、炎症等干扰因素,可以显著地提高发现前列腺癌的概率,为前列腺癌患者早筛和精准诊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黄教悌教授指出:“PCA3作为新型前列腺癌特异性基因标志物,其灵敏度和特异性显著优于传统PSA检测,但技术转化上面临尿液样本稳定性、核酸富集程度、检测标准化等难题。团队历时7年,攻破技术难题,进行方法学创新,完成近万例临床验证,最终实现突破。”
02
百亿蓝海,精准医疗需求正加速爆发
当前,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共研产业咨询预测,2030年前列腺癌药物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进一步印证这一领域已成为百亿规模的蓝海市场,精准医疗需求正加速爆发。
国家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正加速前列腺癌早诊市场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发展。《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 2030 年实现总体癌症 5 年生存率提高 15%”的目标,癌症早筛被列为重点工程。此外,2024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前列腺癌诊疗指南》要求在PSA灰区人群中优先采用分子诊断技术进行精准分流。
需求端来看,前列腺癌已成为全球男性第二大常见癌症,目前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双高”。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数约达13.4万,死亡病例数约达4.75万。与此同时,中国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仅有66.4%,欧美发达国家则高达95%以上。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欧美前列腺癌早诊早筛的普及——目前,中国前列腺癌筛查渗透率不足20%,这意味着市场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间4。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与全民健康意识的全面觉醒,公众对疾病预防与精准诊疗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对精准、无创检测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技术端的持续进步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支撑。当前,精准诊疗已成为医疗领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引领着一系列更具创新性、更精细化的诊断手段应运而生。液体活检技术的成熟度曲线已进入爆发期,将成为现有PSA检测的有力补充手段。其无创性、便捷性和可重复性使其成为传统活检的有力替代方案,尤其在癌症早期筛查和个性化医疗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前列腺癌早诊市场正处于政策、需求与技术的“黄金三角”交汇期。随着“健康中国 2030”战略推进与诊断技术突破,昱鼎生物以“尿液无创 + 精准”的创新产品满足了临床对精准、无创检测的需求,为推动我国泌尿肿瘤诊断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助力。在政策红利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下,这一领域有望迎来从技术突破到产业爆发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03
政策、市场、技术驱动下的持续创新,助力“健康中国2030”
“目前,公司的商业化思路非常明确。公司开发的都是能解决临床痛点、是当下临床急需的产品,能帮助医生提高当前诊疗水平,进而才能实现大规模临床应用。”昱鼎生物CEO朱晓霞表示,“基于我们对疾病的深刻理解,肿瘤早诊行业是预防及监测的双重奏,我们会根据疾病的发展,对人群进行分流,通过分流过程,开发相应适应症产品。”
作为肿瘤早诊领域的技术引领者,自2017年成立以来,昱鼎生物围绕“立足液态活检,聚焦泌尿肿瘤”进行全病程战略布局,开展相应的创新诊断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化。
在技术创新与临床需求的双向驱动下,昱鼎生物凭借持续的技术革新与深入的商业化布局,正在重塑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市场的格局,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未来,昱鼎生物将深度融合政策红利、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巩固泌尿肿瘤早筛优势,并逐步扩展到其他高发肿瘤领域,从而帮助更多患者抓住最佳治疗时机,惠及数以千万计的患者群体,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贡献出核心力量。
参考资料:
1. 中国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专家共识(2021)
2.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0)/PPA(2022)
3. Ahmed HU,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ulti-parametric MRI and TRUS biopsy in prostate cancer (PROMIS)"(Lancet, 2017)
4.《全球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市场研究报告》〔2024〕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勤智资本的主要投资成绩是什么?2023年勤智资本对自己有何期待?2023年医疗投资环境会有那些变化,您会更多关注那些细分领域?勤智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会重点关注那些方面呢?是否可以用投资案例说明。作为一个投资人,投后管理也是很重要的,这方面勤智是如何赋能被投企业的?您认为现在这个市场主要是缺项目还是缺钱?几年的疫情,有创业想法或付诸行动的人比之前少了很多,会不会导致现在有竞争力的创业项目也在变少?生物医药在过去几年是比较热的赛道,在未来您觉得生物医药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您认为资本的价值是什么?从您的经验判断,目前创新药企哪些指标可能提示了巨大的企业经营或市场风险?您有着怎样的判断标准?以前初创生物医药公司和投资机构的退出路径比较清晰,比如说公司做几年之后到美去上市。但是,过去几年上美股的难度增加了,中概股的估值也大幅下降。您觉得生物药企不在美股上市,集中在港股上市,会不会影响您们的投资预期和初创公司的发展规划?因为港股和美股的上市规则和对公司的估值逻辑不太一样。港股、美股和A股上市,生物医药企业该怎么选择?(上下滑动查看问题)PPMU对勤智资本合伙人郑振华进行独家专访,探讨其投资布局背后的深度逻辑。郑振华勤智资本管理合伙人曾在罗氏(Roche)研发中心从事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具有15年的产业经验,曾参与创办2家企业并成功退出。主导投资和参与项目有:康方生物(HK.09926),亚虹医药(688176.SH),冠科美博(APLM),菲鹏生物,荃信生物,亦诺微,赛赋医药,三迭纪,海和药物,Immune-Onc,Inmagene,Innoland,亿航生物,健新原力,阿诺医药,东阳光研,1药网,越洋医药,昱鼎生物,易慕峰,北芯生命等。关于勤智资本PPMU:勤智资本的主要投资成绩是什么?郑振华:2015年公司提出请科学家来做投资,所以我们的团队基本都是在TOP3 药企里面工作超过5年的专家。我们的理念就是和科学家成为朋友,为科学家做好服务。基于行业内深入的理解,我们能判断哪些行业具有潜力。作为一家深耕于医疗行业的投资机构,我们的投资有非常不错的案例,像康方生物、亚虹医药、菲鹏生物、冠科美博、荃信生物等等。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有一个孵化公司——基因研究院。在医疗器械领域,我们和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中心合作,所以在药和器械领域我们都有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在业内同等规模基金管理公司中,投资成功概率算不错的。PPMU:2023年勤智资本对自己有何期待?郑振华:疫情三年,可谓是资本寒冬的煎熬,尤其在医疗大健康领域,经过2021年的泡沫破裂到2022年行业投融资的下降,整个港股的18A和科创板,很多都跌到发行市值的1/10。我们投资机构背后的LP,也越来越谨慎,抱着观望的态度来看待现在这个情况。其实去年那么糟糕的情况下,勤智资本也是逆势增长,投了一些项目。落地的新基金,新增规模达到了过往几年都没有达到的规模和资金量。从项目端来看,现在投资项目是越来越务实了。我们基本上是20个项目里挑1个立项。2023年可能会更难一点,可能会增加到25或30个中挑1个来进行立项。所以,整个2023年的投资任务,较过往几年,投资任务会更重,一是会越来越严格地去评判项目,二是投资压力越来越重,从数量或者金额来看,我们面临的增量其实是更多的,比过往几年多很多。投资问题PPMU:2023年医疗投资环境会有那些变化,您会更多关注那些细分领域?郑振华:行业发展初期的一些大泡沫、不合理和看上去很难理解的一些事,经过整个三年多的行业低迷,是一个很好的优胜劣汰过程,具体标的还是要回归到与主要病种息息相关。现在布局的风口,大部分还是一个概念,集中在癌症相关的一些大病种领域。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核酸、脑科学等赛道会更容易受到机构或者行业的认可。人工智能辅助医疗、国产替代耗材,其实都是非常好的标,可是真要在当下参与这类项目,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是不适合的。现在很火的赛道,对于百年大药企或者药厂来讲,都只是一个小部门而已,而在国内被疯狂炒成一个概念,炒成一个商业模式,我觉得是有点虚的。就算某个上游耗材、国产替代的非常好的标,其实某种意义上讲,你也很难投进去,因为真正好的基本上都非常赚钱,利润收入或者估值都很高了;真正前沿的,如脑科学相关的,除了马斯克,国内没几个人做,不够现实。PPMU:勤智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会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呢?是否可以用投资案例说明。郑振华:我本人投的第一个项目是荃信生物,因为在整个自免领域,相关的靶点已经被验证过,是已经很成熟的。过往相应的产品几乎是百亿级别,甚至两百亿级别以上的。还有看创始人,当时能拿出上千万来创业的没几个。另外,这个赛道可能不会像癌症领域那么卷。我个人觉得要看清赛道,就要从赛道里看清哪个人是真正值得参与的。另一个是看团队。2015年的时候,没有18A和科创板,退出基本上没有可选余地,只能去纳斯达克或被并购。那个时候,康方生物基本上没有融资选择,汤大杰博士为了投资这个项目也是付出巨大努力,当时并不是看重康方生物双抗能力的成功,投康方生物主要的一个核心逻辑就在于这个团队是非常给力的,执行力非常强,他们帮别人都做得这么好,帮自己做肯定会做得更好。PPMU:作为一个投资人,投后管理也是很重要的,这方面勤智是如何赋能被投企业的?郑振华:我们的一个理念就是30%的投资,加上70%的服务,跟产业创始团队共同创业。钱只是最小的帮助,其实更重要的是投后的一些服务。这里面基于几个点,一是我们每个同事,一定要在产业里面待过,你最好有3-5年,甚至10年以上的产业背景。另一个就是最好创过业。没创过业或者在产业里没待过的话,跟科学家交流是有障碍的。除了给钱外,还需要知道行业的性质,才能知道科学家需要什么。投后服务的本质价值观就是外行不能指导内行。如果你能下场去做,就不要站在门外指导别人做。自信地说,我们已投的所有项目里面,几乎所有的项目对我们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2022年之后,在很难融到新的钱的时候,我们也是不遗余力,尽可能整合资源。你既然做投资,就应该尽所能做好投后服务。同时,你要能做好一些行业渠道的对接,这个是挺难的,帮项目方对接临床资源、销售资源等,甚至是受众群体。2015年,我们帮助创立了基因研究院,从源头上帮助海外归来的科学家们创业。我们发现,其实市场化主导运作的平台能做的更好。基因研究院培养出来了十几个项目,在业内至少有5个以上的明星项目,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亦诺微,溶瘤病毒赛道第一名,然后是赫兹生命的动物疫苗。一是给钱,二是给服务,三是从源头上能帮助科学家,四是提供一些渠道。渠道方面,我们也正在努力做,目前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去年,我们和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一起合作,它背后有很强大的医疗器械产业代表企业。PPMU:您认为现在这个市场主要是缺项目还是缺钱?几年的疫情,有创业想法或付诸行动的人比之前少了很多,会不会导致现在有竞争力的创业项目也在变少?郑振华:钱肯定是有的,有大量的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机构背后的钱。从数据上看,2022年整个市值、总收入、总研发投入和总利润,是高于2021年和2020年的。生物创新药A股整个总市值从2022年年报来看是7.4万亿,比起 2021年的 6.6万亿,还是增加的。从营业收入来看,截止到昨天,489家公司总营业收入大概是2.5或2.6万亿,比起 2021 年的2.33万亿和2020年的2万亿,还是多了不少。从净利润来看,按年报来算,整个A股的490家上市公司总净利润将近2000亿,比2021 年的2200多亿少一些,比2020年的1500亿多一些。从研发投入来看,整个研发投入1116亿。在2021年的时候,研发投入920亿,现在已经增加到1100多亿,所以,钱实际上是增加的。从我们投资机构来看,我们从0到20亿左右,花了7年时间,从20到30亿左右,我们只花了一年多时间。不同的机构策略不一样,像百亿级别以上机构,我觉得应该去做一些更创新的、更有风险的前沿科学技术。对小机构来说,我们只能说在10%,甚至1% 里面去挑。根据十四五国家重大产业经济细分领域,我们挑出来56个细分领域,最少的细分领域都有5、6个储备项目。当然,肿瘤领域可能将近300多个项目,也就是说项目也不缺。项目不缺,钱其实也不缺,但是为什么这么难?因为真正能走出来的,有竞争性的,同时估值性价比较好的,真的是不多。一个好的项目估值要相对合理,当然我们也不一定要压着估值去投,科学家创业也很不容易。从我们内部情况来看,立项的数量以及频率远远高于过往,就算在所谓的资本寒冬,我们也是高于以往。PPMU:生物医药在过去几年是比较热的赛道,在未来您觉得生物医药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郑振华:从项目端来看,很多科学家团队就薪资要求、团队配比、成本控制等要求都已经降了很多。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投的这些标,资产相对来说比较划算。原来一个明星项目,动辄是4亿以上,现在都是根据自己的资金诉求,更务实了。因为最后是要有兑现的,多少钱做多少事,估值摆那么高,对整个项目方或者投资人都是不好的。项目好坏首先是价格,价格是由人决定的,所以本质上还是人。我现在眼光能看到或者预期能走到底的,都是非常实在的团队。PPMU: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您认为资本的价值是什么?郑振华:资本的价值,除了钱之外,要认清自己的钱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觉得我们的定位就是为科学家做服务,所以从给钱的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给钱做好一个服务。另外,创始人建立公司的时候,他可能是有钱也不能解决所有的事。资本的价值在某些关键的科学领域、前沿科技领域、关键的临床阶段、团队物色等一些核心问题的时候,我觉得是可以助力的。要认清资本到底是什么,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到底能为科学家带来些什么。科学家都是很实在的,很多科学家都是被资本给忽悠的,科学家要忽略市面上一些把科学家当作套利工具的机构。我觉得作为资本家要尊重科学家,科学家能做的事情我们不要去干预。科学家的时间是宝贵的,细节的事情、我们能做的事情或者说科学家做了太浪费时间的事情,帮忙去做就行。充分帮到科学家,就是资本的价值。PPMU:从您的经验判断,目前创新药企哪些指标可能提示了巨大的企业经营或市场风险?您有着怎样的判断标准?郑振华:真正等靠资本去指导的时候,这个项目从本质上就说明可能当时就没判断好。过往我们投了30多个项目,失败过一两个项目,但我们整个风控团队做的是非常好的,真正失败的占了很小部分。这些失败项目拿出来做分析或者做复盘,我们发现还是和创始人息息相关的,所以我觉得人是决定了一切。从失败的教训来看,有很多教授在管理或者运营公司上,水平很低。很多教授创业的时候,他可能是以科研的方式或者以管学生的方式去管项目,就会出现失败。当下一些存在的风险,一是成本太高,包括工资太高,本身投资人的钱应该用来做业务、做管线或者做临床推进、二是盲目的扩张、三是盲目的自信乐观,总觉得自己的产品就是NO.1。科研领域的领先不代表市场领先,就算市场领先也不代表结果领先,就是收益领先。科学家或者创始人要很清楚知道市场都在变,不能太自信于自己的产品。企业上市问题PPMU:以前初创生物医药公司和投资机构的退出路径比较清晰,比如说公司做几年之后到美去上市。但是,过去几年上美股的难度增加了,中概股的估值也大幅下降。您觉得生物药企不在美股上市,集中在港股上市,会不会影响您们的投资预期和初创公司的发展规划?因为港股和美股的上市规则和对公司的估值逻辑不太一样。港股、美股和A股上市,生物医药企业该怎么选择?郑振华: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去回答。从科学家创始人这个角度去看,其实上市和科学家没太大关系,因为从创始人团队来看,它的退出,包括美股市场,都是很严格的。国内科创板或者香港,尤其是科创板,它可能要锁定3年,甚至5年以上。所以,从创始人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对你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当然很多科学家创始人,他也是被资本逼的要进行选择。从投资人角度来看,也要建立在相应情景下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在当前阶段,就是2021年到现在的话,当之无愧的肯定是科创板,我觉得现在投资者可能认为,科创板稍微好一点。从数据上来看,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生物农业、生物智能,还有其他生物行业,一共是68支。从科创板角度来看,以5月31号收盘率为准的话,破发的是22个。对比香港最新的数据,带B股现在一共有46家上市公司,截止到5月31号,破发的有45家。从另一个程度来看,要是香港能发的出去,表现好的话,那给予你的市值天花板也是很高的。美国的话,就更糟糕了。最新的一个案例,被收购的市值可能连最后一轮的融资1/10都不到。美国超过1万亿的公司有10家,超过5000亿以上的公司有20家。整个化学制药板块,我们现在是160家公司,包括恒瑞等一系列大头公司全部加起来总市值才1.9万亿。在中国,所有的板块加起来不如美国一家公司。机会是大的,要真是一个好产品,一个永远不断创新的团队,应该去最成熟的市场。我们生物医药板块加起来目前是53只个股,加起来总市值是1.2180万亿。这个市值,A股还是高估值的情况下,你要是按营业收入、净利润来看,整个板块加起来还不如美国前10任何一家。我相信顶级科学家和团队,应该是知道这个逻辑的,做好自己的事,需要去哪里,自然就去哪里。勤智资本深圳前海勤智国际资本管理有限公司(P1030072),成立于2015年10月,汇集了来自深创投、国信证券、罗氏制药(Roche)、葛兰素史克(GSK)、百时美施贵宝(BMS)、艾伯维(Abbvie)、阿斯利康(AstraZeneca)、华大生命等资深产业界人士,以及国内外著名院校的科研专家。以“投资回归实业、资本服务产业” 的价值理念出发,勤智资本布局产业生态,重视原创投资和价值投资。通过对接产业和技术平台,与产业团队“共同创业”,以资本力量助力科研成果产业化。勤智资本目前在深圳、上海、杭州、常州、东莞、中山设有办公室,已发起设立近四十只人民币和美元基金。2023年1月,勤智资本荣获2022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年度榜单“2022年度中国成长型VC投资机构TOP30”。
100 项与 杭州昱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杭州昱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