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苏州恩华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苏州恩华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1000个企业,在集采冲击下有1000种活法。杀不死我们的,终将令我们更强大。
撰文| Kathy
2025年,恒瑞的创新药收入占比已突破40%,中生制药创新药营收突破120亿元,翰森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占营收比例超七成……这些成果印证了一个真理:利润寒冬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
2018年,中国医药行业迎来了一场“大地震”——国家药品集采政策落地,仿制药的暴利时代彻底终结。对于习惯了“躺着赚钱”的中国药企来说,这无异于一场生存危机。正是这场“利润寒冬”,倒逼中国药企集体觉醒。当仿制药无法再支撑增长时,“转型创新”从口号变为生死存亡的必选项。
有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仿制药产业国产化率高达90%,但2020年创新药研发投入占比不足5%。集采的“断臂求生”效应,反而加速了行业出清。
“过去我们靠仿制药赚钱,但未来必须靠创新药活下去。”曾有药企高管在行业会议上直言,这是一种从“挣仿制药的快钱”到“创新的长期主义”的转变。
这种共识背后,是中国传统药企开启自身商业逻辑的重构:用过去仿制药挣来的现金流反哺创新研发;通过BD快速补足研发短板;将创新药推向欧美市场,实现价值跃升。
2025年,头部药企研发投入占比已普遍超过15%,恒瑞、中生制药、翰森、信立泰们在用“自主研发+BD+出海”的种种策略构建了自己新的护城河。
在集采后的转型浪潮中,传统大药企们展现出惊人的战略韧性:或深耕自主研发,或借力资本并购,或押注前沿技术,最终殊途同归——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雄狮”在悬崖边前觉醒
作为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的药企来说,集采对原有的仿制药业务造成冲击将进一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股价表现。
恒瑞自2021年6月之后的大幅下跌就是这个底层逻辑。
受集采的影响,恒瑞长期以来的快速增长态势戛然而止。2021年Q3单季度公司的收入下滑14.84%,并且迟迟未能转正,此后几个季度的收入一直陷入负增长,直到2023年Q1才开始转正。
不同于很多仿制药公司一款或几款大品种落入集采,业绩出清大概花费1-2年的时间,恒瑞的仿制药大品种众多,像白蛋白紫衫醇、环磷酰胺、伊立替康、阿曲库铵、碘克沙醇、非布司他……一系列仿制药大品种集采持续的影响着恒瑞医药的收入,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结束。2024年七氟烷、碘佛醇、布托啡诺三个超10亿元的大品种受到省级集采的影响,若后续国采落地,或许还会对业绩有影响。由此来说,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恒瑞的创新药收入不断增长但总营收依旧承压的原因。
或许也是“看开”了这一层,市场对恒瑞的预期,从最开始的集采受损变成了困境反转。
市场在变,恒瑞也在变,创新和国际化是恒瑞两大要务。创新力自不必说,恒瑞至今累计研发投入超400亿元,从2021年到2023年,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在60亿元以上;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38.6亿元,同比增长26.23%。而且,近年来恒瑞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都在20%以上,放眼全球也算得上名列前茅。
巨大的研发投入形成了恒瑞的超强管线储备。Citeline发布的“2024全球制药公司管线规模TOP25”榜单中,恒瑞位列第8,管线涵盖逾90款候选新分子实体创新药及八款处于临床及更后期阶段的其他在研创新药,包括30多款处于关键性临床研究及更后期阶段的在研创新药,共开展约400项临床试验,包括超20项海外临床试验。
另一个亮点则是对外授权。2023年,恒瑞的EZH2抑制剂SHR2554、TSLP单抗SHR-1905、马来酸吡咯替尼、PARP1抑制剂HRS-1167、Claudin-18.2 ADC SHR-A1904等产品的授权交易总额超过40亿美元。一年五笔对外BD,追平了2018-2023五年的总和。2024年5月,恒瑞更是完成一起Newco,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类创新药HRS-7535、HRS9531、HRS-4729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的独家权利有偿许可给美国Hercules公司。就在3月25日,恒瑞与默沙东达成一笔总额19.7亿美元的交易,产业再次“震惊”恒瑞的BD能力。
拥有昔日“首仿之王”正大天晴的中国生物制药,公司首席执行长谢承润在3月20日的业绩说明会上直言,目前公司仿制药大单品基本已经纳入集采,相关影响接近出清。
中生制药的集采穿越之旅,更像是一场“单骑救主”。
中国生物制药昔日的当家产品恩替卡韦、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瑞舒伐他汀、氟比洛芬酯等等都经历过集采中标、落标、大幅降价导致市场萎缩的“洗礼”,“王牌”产品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不断下滑。有统计显示,2022-2023年期间,中国生物制药5亿元以上非独家仿制药全部纳入集采,这也导致其在2023年总营收仅维持0.7%的增长。
但如今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集采重压下,中生制药的业绩并未断崖式下跌,离不开创新药产品收入的接棒。“功臣”之一,就是安罗替尼。2018年5月,正大天晴药业自主研发的1.1类新药安罗替尼获批上市,这是一款口服的新型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强效抑制VEGFR、PDGFR、FGFR和c-Kit等多个靶点,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双重作用,而且选择性高。中生制药对安罗替尼期望甚高。当初在公告里,公司称“是本集团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是本集团向肿瘤领域进军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而安罗替尼也不负众望。在传统优势板块被集采围剿、营收持续下降时;安罗替尼“力挽狂澜”,稳定住了局面。这也让中生制药更加坚定的All in创新药。随着2024全年业绩的发布,市场惊喜的发现中国生物制药创新产品收入迈过百亿元大关,达到120.6亿元,增长21.9%,创新产品占总收入比例达41.8%。
如中生制药一般早早布局创新的还有翰森制药。早在仿制药全盛的2002年,翰森就开始了1.1类创新药的研发。前瞻布局创新并持续研发投入,翰森制药已经进入了创新成果进入密集收获期,2024财报显示,其创新药收入占比攀升至77.3%。从BD的维度来看,自2019年起,翰森通过外部合作拓宽管线,近五年累计达成超20项BD合作,其中既有成熟的创新产品,也有早期高差异化项目,更有赋能研发如siRNA等高壁垒技术平台。
相较于恒瑞与中国生物制药受到多批集采蔓延多年的“长痛”影响,华东医药的“痛”则是迅雷不及掩耳。
当家产品阿卡波糖片集采丢标、股票应声跌停、一天市值蒸发40亿,华东医药在2020年一月第二轮集采中遭到“斩杀”时隔多年依然让人记忆犹新。屋漏偏逢连夜雨,在2020年医保谈判中,百令胶囊的新医保支付标准较彼时全国最低省级医保支付价格降低超30%。核心产品的大幅降价与集采丢标,医保控费叠加集采的压力,全年营收336.83亿元,同比下降4.97%,是近10年来首次下滑,扣非净利润24.29亿元,同比下降5.62%。
阵痛之下,华东选择了一条最快的路——购买创新资产。从2020年至2024年中,华东医药和至少24家药企达成合作,既有对股权收购,也有License-in产品管线的商业化权益,领域也是广泛,自免、ADC、CAR-T、医美,都是华东医药的囊中之物。
头部大Pharma穿越集采的路径,既有恒瑞、中生制药、翰森这样依靠自主研发的,也有类似于华东医药靠License-in翻盘的。而孰优孰劣,也要取决于市场环境、企业战略和管理能力。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1000家企业,在面对集采冲击下,也有1000种活法。
推荐阅读
* “讨伐”3分钱阿司匹林背后,是医药人对未来在哪儿的集体恐慌
* 丢标“死”,中标“生死未卜”,仿制药企“死局”正式开启
小巨头的组合拳
不同于恒瑞、中生制药、华东并不相同的“大象转身”,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小巨头们,同样有自己穿越周期的“36计”。
如果有人给中国的药品集采写一本书,那在“2019年4+7扩围”这一章,一定会有三个“难兄难弟”的名字——信立泰、恩华药业、京新药业。
信立泰丢标跌停的故事不用赘述,在这场“4+7”扩围中,和信立泰一起丢标跌停的,正是京新药业和恩华药业。京新药业核心产品之一的瑞舒伐他汀钙片未中标、恩华药业因利培酮片丢标。
他们还有一个共性的特征:都是某一细分赛道的小巨头。这也难怪,当核心大单品失去未来的市场,业绩与股价都遭遇崩盘。
怎么救?赛道不同但药方有异曲同工之妙:重新专攻某一领域。
信立泰选择聚焦心血管,垂直深耕、对产品迭代升级,他的转型之路也显得“低调而专注”。在砍掉非核心业务后,信立泰全力投入心血管领域创新药研发。
东方证券统计,自2022年以来,信立泰共获批了5款产品,其中3款产品于2024年获批。五款产品分别是苯甲酸福格列汀片、阿利沙坦酯氨氯地平片(SAL0107)、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恩那度司他片、特立帕肽注射液,适应证分别为2 型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心衰和高血压、非透析肾性贫血、骨质疏松症。
不做大而全,只做心血管领域的信立泰的坚持,证明了垂直赛道的长期价值。
2024年以来,信立泰的营收增长主要受益于新产品推动,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创下近5年来最好水平,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存量仿制药销售占比大幅降低;二是积极布局创新转型,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多款创新产品获批上市并且进入医保放量。此外,公司研发管线储备丰富,创新驱动力有望继续保持,如JK07(心衰适应症)全球II期数据优异,预计2026年上市;高血压新药阿利沙坦酯通过医保放量,2025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
同为仿制药时代心血管龙头的京新药业的转型,更充满“逆袭”色彩。
京新药业核心产品瑞舒伐他汀则在2018年以低价中标,而2019年在“4+7”带量采购全国扩围中又直接丢标,股价应声跌停。2020年,瑞舒伐他汀钙片丢标以及集采降价的影响折射在其财报上,当年营收为32.58亿元,同比下降10.66%,其中核心业务心脑血管管线销售收入7.93亿元,同比下降31%。
集采失利让京新“消化”了足足两年。转折在2022年出现。虽然自瑞舒伐他汀、匹伐他汀等核心产品纳入集采后,心血管产品线贡献削弱,但是精神产品管线却借助集采实现以价换量,收入逐年增长,市占率稳步提升,而消化管线收入相对稳定。到了2022年,京新药业的心血管、精神、消化产品条线收入分别为5.9亿,5.7亿和4.3亿,其中心血管业务收入在连续两年下降后有了回升,精神业务则连续4年增长。
通过“优化营销和市场策略,渠道拓展迅速,做强重点产品优势”战略“穿越”集采的京新,选择在既有优势领域加码创新,补充精神神经与心血管核心治疗领域产品管线。
成果也来的很快。2023年,京新迎来了自己的首个创新药上市——失眠1类新药地达西尼,一举打破了国内16年来没有治疗失眠的创新药上市的局面,适用于失眠患者的短期治疗,其GABAA受体选择性部分激动剂机制为全球首创,在运动障碍、后遗效应、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身体依赖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这一新药上市,稳固了京新在精神神经领域的地位,并且有望打开新的增长动能。
恩华药业则是在麻醉赛道的“守正出奇”。复盘恩华药业的转型,颇具“防守反击”色彩。
恩华的“低谷”出现在2019-2020年,受疫情与精神/神经线产品集采的影响,2020年财报业绩下滑19%。
但恩华的反弹非常迅速,2021年业绩就实现17%的增长。“救星”在于恩华选择“主动出击”,涉足镇痛领域的四款新晋重磅产品——羟考酮、瑞芬太尼、舒芬太尼、阿芬太尼。除瑞芬太尼在10年前上市,剩下三款均在2020年及之后获批。
凭借麻醉药物的严格管制的政策壁垒,其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等品种市占率保持第一。同时,恩华向精神神经领域延伸,抗抑郁新药赛利尼纳入医保后放量显著。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也明显提升,2019年占比为4.6%,2023年占比已达12.2%,在研的70余个项目中,创新药占到3成。
A股近500家医药类上市公司里,如果用“营收及利润连续5年以上保持增长,且于2018年(含)上市的企业”这个维度来筛选,仅有不到20家药企,这其中便有恩华药业。若看近三年的业绩,恩华药业复合增长率在15%。这种强劲的韧性,也让恩华药业跻身于2024年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第14位。
在集采带来的生存突围战中,传统药企们展现出的“战略多样性”,仿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目的只有一个——告别仿制药时代。
参考资料:国泰君安证券《产业升级转型是必经之路,美国仿制药工业复盘及启示》、企业财报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大事件 | IPO | 融资&交易 | 财报季 | 新产品 | 研发日 | 里程碑 | 行业观察 | 政策解读 | 深度案例 | 大咖履新 | 集采&国谈 | 出海 | 高端访谈 | 技术&赛道 | E企谈 | 新药生命周期 | 市值 | 新药上市 | 商业价值 | 医疗器械 | IND | 周年庆
大药企 | 竞争力20强 | 恒瑞 | 石药 | 中生制药 | 齐鲁 | 复星 | 科伦 | 翰森 | 华润 | 国药 | 云南白药 | 天士力 | 华东 | 上药
创新药企 | 创新100强 | 百济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 康方 | 和黄 | 荣昌 | 亚盛|康宁杰瑞|贝达|微芯|再鼎|亚虹
跨国药企|MNC卓越|辉瑞|AZ|诺华|罗氏|BMS|默克|赛诺菲|GSK|武田|礼来|诺和诺德|拜耳
供应链|赛默飞|药明|凯莱英|泰格|思拓凡|康龙化成|博腾|晶泰|龙沙|三星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中国医药手册
今年1月初,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共同提交了一份“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这份广为流传的文件中提到几个触目惊心的话题: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的质量风险。
为此,国家药监局、国家医保局等四部门奔赴上海听取意见建议并汇总报告。健识局了解到:实际在1月22日晚,国家医保局负责人就已经完成了收集意见的工作并返回北京。参加调研的有瑞金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等7家医院的负责人,外科、内科、麻醉科、药剂科等有关专家。
2月9日,这份重量级报告正式公布。围绕“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多日来形成的舆论也有了一个最终的结论,向全社会进行回应。
血压不降?医院自己的试验结论“打脸”
国家医保局与调研人员当面交流过程中,有关专家表示:反映“氨氯地平”的仿制药疗效不如原研药,起因是个人的用药体验,主要就是瑞金医院的专家等。
巧合的是,瑞金医院曾专门做过一项研究,针对的就是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对比的临床真实世界研究。这项研究显示:“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原研及仿制氨氯地平治疗均能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降低血压水平,且安全性相当。”
健识局找到了刊载这项研究的论文,试验是2019年4月至6月进行的。苯磺酸氨氯地平是“4+7”集采的品种之一,是最早一批集采药。瑞金医院的研究选出1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按照用药不同分为仿制组及原研组。在治疗9个月时,无论是仿制组还是原研组,入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有了显著降低。
同时,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未见显著差异。这证明了国产仿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一研究成果在此次舆论风波之前就已公开发表。
麻药不睡?来自道听途说和主观感受
前述《提案》还指出,麻醉药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药效不佳的情况,有些往往加大药量也不起效,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向上反映也没渠道。
在本次调研中,接受调研的医院麻醉科临床医生介绍,“医院每个月平均2000多台手术,麻醉药在集采前后用法用量没有大的变化,诱导剂、镇静药、肌松药等各种类型的麻醉药都没有太大变化”。
另有接受调研的一位医院领导说:“我院不存在‘麻药不睡’的问题”。
事实上,早在全国药品集采之前,国内麻醉药市场流通的国产药都不在少数。根据米内网数据显示,国内药企人福、恒瑞、恩华占据一、三、五的位置,合计市场份额已超过40%。
同样是专家所在的瑞金医院,曾在对第九批集采麻醉药“丙泊酚乳状注射液”的使用记录进行回顾性比较。2023年12月和2024年12月这1年时间里,肝胆外科病区接受全身麻醉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使用原研麻醉药和使用集采仿制麻醉药的平均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
不过,国家医保局从瑞金医院的回顾性研究中也注意到:麻醉诱导期仿制药人均用量略有增加。国家医保局认为,需收集更多数据分析研判。
泻药不泻?子虚乌有
此外,关于网络上盛传“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疗效不佳”的说法,也就是老百姓传言的“泻药不泻”,调研结果令人哭笑不得。
权威人士介绍:国家层面一共组织过10轮药品集采,前9轮集采中根本没有泻药,第10轮集采才纳入了一款用于肠道检查准备的泻药“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按照集采推进日程,这款集采泻药应该在2025年4月正式落地。
也就是说,现在全国的医院根本还没开始使用集采后的泻药。“集采泻药不泻”这一说法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
对于国产泻药的疗效,国家医保局组织的调研中,某三甲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表示:“多年来做肠镜准备的两种泻药都是国产药,没有变化,没听说过‘泻药不泻’的情况”。瑞金医院及其他几家医院均反映,未收到临床一线关于“泻药不泻”的相关反馈。
集采药质量评价,要有科学态度
总体来看,此次关于“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说法,多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但公众仍然关心:集采药品的药效是否有保障?
不管是仿制药还是原研药,药效都有可能不够理想。以降糖药“盐酸二甲双胍”真实试验的结果为例,原研药和仿制药都存在20%的患者药效不达标。患者很容易找到吃仿制药无效的例子,也能找到吃进口原研药无效的例子。
仅凭主观感受就说“无效”,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接受调研的一位临床专家也表示:对制药行业特别是对仿制药行业不够了解,容易产生“价格等于质量”“降价就一定降质”的认识误区。
可见关于仿制药质量水准,不仅普通患者无法了解,就连临床专家也不一定清楚全貌。
更靠谱、更全面地了解仿制药质量,还是要依靠专业部门的调查。过去几年,国家药监局对全国前9批集采中选的1600多个品种全覆盖监管,每年都要对相关企业进行抽检。截止目前,国家药监局共发现9个药品存在质量风险,取消了它们的中选资格,其中6个是进口药(含3个原研药)、3个是国产药。
集采之后,老百姓也并不是用不上“进口药”。根据瑞金医院的数据,目前该院有24个集采降压药,同时保留18个原研降压药;共有48种集采抗细菌药,保留21种原研抗细菌药物。国家医保局表示,集采药品的协议采购量为医疗机构报告需求量的60%-80%。在完成协议之外,医院可自主选择品牌。
国家医保局明确,下一步将鼓励医务人员开展临床研究,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平台上报药品质量问题,共同保障集采药品质量。
撰稿丨雷公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雾纪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调查美国医保局
中成药集采一半品种流标,独家品种大量退出
中国最老牌的创新药,连续遭遇专利狙击
1月17日,健识局独家撰文:国家医保局给上海医保局致函,请上海市医保局联系相关专家进一步听取意见、收集“集采药药效不稳定”的线索。(详见点击:独家 | 医生质疑集采药质量,国家医保局:调查!)这一事件又迎来新进展。
1月20日早,国家医保局公开发布《关于请协助做好当面听取集采药品相关意见的函》,表示将亲自组织人手,牵头卫生健康、药品监管等部门,于21日赴上海当面听取集采药品相关意见。
国家医保局的重视程度提升,可能是因为事情又有了新状况。周末,民建中央委员、北京市委常委,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在北京两会的提案中表示:医生普遍反映,与进口药或原研药相比,集采药疗效欠佳。
卢长林明确提到自己的说法“缺乏临床试验支撑”,但依然在民众中造成影响。国家医保局派人奔赴上海,正是希望获取集采药品临床使用实效第一手直接证据,进一步维护药品集采秩序。
集采药疗效到底好不好?短短几天时间,这个话题从老百姓嘴边的街谈巷议迅速上升为国家部委最关注的问题,背后要解决的至少有两件事:
1、说集采药不好用,到底有没有客观证据?能不能事实服人?
2、原研药,普罗大众简单理解为“进口药”,是不是一定比集采仿制药要好?
集采药药效不稳定?
事情的起因是上海市政协委员、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以自己和父亲的用药经历说明:临床使用中集采药药效不稳定。
郑民华称,自己的父亲长期高血压,此前一直使用原研药,最近社区医院给他换药后,血压一下子升到180。他自己也长期服用高血压药物络活喜,但换了国产药后“一粒血压降不下来,需要两粒”,“但它说明书就是服用一粒”。有媒体采访一位专注于高血压研究的临床医生甚至提到:“在集采前,国产的氨氯地平片效果并不比络活喜差,但现在进入集采后,我们发现需要服用两片的患者确实比以前多了不少。”
郑民华提到的络活喜是由辉瑞开发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是治疗高血压的经典用药。集采之前,辉瑞占据氨氯地平市场超45%的销售额,华润赛科药业、扬子江药业的仿制药紧随其后。2019年4+7集采后,这三家企业全部出局,另外四家国内企业中选。
上海地区氨氯地平中选的是京新药业,郑民华所说要吃两片的集采药,应该就是这款。
国家医保局希望和郑民华面谈,一是想了解临床一线关于集采中选药品使用实效的感受,二是希望找到“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
第一个目标相信应该很容易达成;但第二个目标,恐怕并不容易找到。
早在2021年,国家医保局与北京市卫健委发布了首批4+7带量采购中选药品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汇总11万患者的大数据,其中正好提到了集采药氨氯地平。
课题组的研究非常严谨,不仅采用了仿制药与原研药的平行对照,还包括了集采政策实施前后的对照。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课题组发表结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上具有等效性。
除了降压药外,郑民华作为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最有发言权的自然是麻醉药相关问题。他表示:过去使用合资或进口的麻药,能精准地计算麻醉时间,但现在却做不到。“原本一支麻药就能让患者安然入睡,现在可能需要两支甚至更多才能达到效果。”
合资药进口药麻醉效果好,“国产麻药不麻”。这个论断被媒体广泛引用,到底有没有依据?
健识局发现,无论集采前后,国内麻醉药市场流通的国产药都不在少数。根据米内网数据,2019年前三季重点省市公立医院终端化学药麻醉剂市场TOP5企业中,国内药企人福、恒瑞、恩华占据一、三、五的位置,合计市场份额已超过40%。
重点省市公立医院终端化学药麻醉剂TOP5企业市场份额
图源:米内网
如果说,只有合资和进口的麻药才能精准计算时间,那么集采之前,中国近一半的临床麻醉时间都算不准?和“降压药不降压”的说法一样,要想证实“国产麻药不麻”,恐怕也必须提供足够充分的真实世界研究案例来才有说服力。
不放过质量有问题的企业
临床专家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通过一致性评价之后,集采药是否能保持稳定的疗效。这和网络舆论热议的“原研药和仿制药”之争,并不是一码事。
国家医保局在公开函件中提到:集采协议量一般在医疗机构报量的60%-80%,剩余部分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国家医保局从来没有“一刀切”不允许采购使用“进口原研药”的制度安排。
集采药质量能否保持稳定,是监管部门一直关注的话题。原国家药监局局长、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就曾撰文指出:要防止一致性评价演变为“一次性评价”,强化生产过程监管。
国家医保局连续三天两次发函,都希望一线临床人员给出扎实有力的证据,以证明流传在民间和医生间的普遍说法:“集采药疗效不行。”
图源:国家医保局发出的第一封函件
从两次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国家医保局非常恳切地期待临床专业人员能够给出证据,这样才好由医保部门将证据反馈给药监部门,以推动集采药质量的提高。
药监部门负责开展一致性评价,通过一致性评价达到3款药品,就可以开始集采。这是过去5年里国家药品集采的最基本原则。
集采这根链条是由药监局、医保局、医疗机构、患者共同组成的,如果出现问题,寻根溯源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而不是直接把链条扔掉,换上一根名叫“进口药”的新链条,这样无助于中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
据悉,国家医保局还打算在此次上海之行中,共商进一步保障集采药品质效的意见建议。除了坚决按集采协议和相关制度追究中选企业责任,还将探讨进一步保障集采药品质效的其他有效途径,其中就包括媒体报道的民革上海市委提案中的三点建议:
1、提请药品质量监督主管部门加强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后的日常检查;
2、完整公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结果;
3、建立医疗机构药效对比证据的反馈收集渠道。
同时,国家医保局明确表态: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只要能实打实地拿出证据,绝不会放过任何一家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但仿制药集采是大势所趋,这一点不会变。
撰稿丨李傲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雾纪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委员热议集采药质量;四名官员贪了2.2亿;医药妖股将被ST
2024第五届论健·年度星榜“年度营销变革之星”揭晓!
今年流行的“人偏肺病毒”,到底是个什么毒?
100 项与 苏州恩华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苏州恩华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