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楷拓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楷拓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近日,BioBAY董事长殷建国与园内企业星锐医药、吉玛基因、百递博远、炫景生物共同出席BIOCHINA 2025,就核酸药物产业化的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让我们从各位企业家们的对话中洞悉核酸药物产业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深入理解全球核酸产业链的协同逻辑与本土化机遇,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景式思维启迪。
殷建国:能否请各位简单介绍各自的产品及其所处的阶段,并简述自身的核心优势?
星锐医药副总经理 向晟楠
星锐医药的核心团队都是递送相关专业出身,有这样的基因在,星锐医药自然也是聚焦于核酸药物靶向递送技术的开发,主要是LNP相关的靶向递送技术。星锐医药已经拥有自己的化学平台,能够通过改变可电离阳离子脂质的化学结构,实现不同器官组织及细胞选择性的靶向。目前,星锐医药已经开发了肝靶向、肺靶向、脾靶向,还有免疫细胞的选择性靶向的多个技术平台,并且每个技术平台分别在动物实验中进行了验证,得到了充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2024年3月份,星锐医药取得了第一张 IND批件,是基于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一款RSV的mRNA疫苗。最近,我们也尝试融合一些其他技术,尤其在 mRNA与细胞治疗领域融合方面做一些尝试。
百递博远创始人、CEO 娄博
百递博远选择了一个相对不太一样的方式即通过粘膜的方式去递送。有别于现在大家主要以肌注射和静脉注射为主,我们主要采取吸入、口服等非侵入方式。吸入目前已有液体雾化吸入和干粉吸入;口服方面主要是在胃和肠道释放吸收。后续我们也开发了一些针对肺部疾病的产品,例如最近的吸入型mRNA肿瘤疫苗粉雾剂的临床试验已经正式启动。这种非侵入的递送方式有独特的优势,一是解决掉了制剂中mRNA稳定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去更快普及,并且便于从传统的医疗领域向非医疗领域拓展,我们希望用新的技术在临床上带来一些突破。
炫景生物创始人 黄渊余
预计在今年的Q3,炫景生物的首款siRNA药物将会进入到二期临床阶段。它是基于炫景生物特有的设计筛选技术RIHOST®、化学修饰技术RICMO®、体内递送技术LICOD®平台、利用自主开发的第二代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缀合技术,针对补体因子C3靶点开发的siRNA药物。除此之外,炫景生物还基于多种独家策略建立多个非肝组织递送技术,其中肾脏组织递送技术在公开数据中全球第一且唯一地完成了非人灵长类试验验证,并实现了超过70%的抑制效率。在此基础上,炫景也进行了一些肾脏管线的布局。
殷建国:吉玛基因作为主要服务小核酸的平台企业,如何看待目前国内小核酸药企的布局差异?
吉玛基因创始人、CSO 张佩琢
国内外企业在这方面确实有很大的差异。国内的药企在起步阶段的时候,多半会给自己挑一个相对比较保险一点的方向。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非常现实的目标,因为如果一开始就挑战非常难的,哪怕在国外也没有得到确认的一些方向,万一失败了那代价是极其昂贵的,很有可能就再也不敢进入到这个领域了。
殷建国:提到国际上的mRNA龙头企业,我们很容易会想到Moderna以及BioNTech。众所周知,BioNTech是在新冠疫情当中快速成长起来的一个mRNA企业,但是它很快地转型成为了一家双抗抗体制药公司。为什么BioNTech作为一个疫苗起家的企业,他的重心没有放在肿瘤疫苗、蛋白替代疗法上?这是不是意味着国际巨头对mRNA这个领域,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疫苗领域持有一个消极的态度?
星锐医药副总经理 向晟楠
这也是我们每天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BioNTech这家公司在最初起家的时候,mRNA应该就是方向之一,还有其他的一些管线和方向也在同步的做。我个人认为,一家企业的逻辑不是为了做技术而做技术,不是一家mRNA公司,就只能做mRNA产品,它在战略上肯定会有一些灵活度。其次,新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高估了一些mRNA的价值。我们有一个比较知名的商业模型叫做技术成熟度曲线,它是指一个技术在产生以后,随着媒体的宣传,它会出现一个高估,超过它本身价值的一个趋势。而当它开始与媒体或者公众的认知相悖,达不到预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幻灭期,而接下来会出现一个稳步回升期,实现价值回归,实现商业化以及生产。这是每一个技术的必然客观规律。现在也许就是mRNA的低点,这个低点就是考验我们企业家战略灵活度以及决策能力的关键点。BioNTech的布局可能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对冲这样的一种风险。我觉得大家要有信心,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它必然会慢慢的找回价值。
具体说到疫苗,其实目前mRNA疫苗在传染病领域的成药性是已经得到了验证的,但是这个商业模式很难。在国内,我们疫苗要落地要商业化,是非常困难的;在国外,美国新政府上台后,也出现了反疫苗的政治浪潮。所以疫苗的商业化,不仅仅是mRNA疫苗会遇到问题,而是所有疫苗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mRNA未来发展的话,我觉得一方面是探索非疫苗领域的一些可能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技术融合,比如与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的融合。甚至是AI的融合,是不是可以利用现在的新的技术和手段来做一些新的布局?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百递博远创始人、CEO 娄博
BioNTech的转型我觉得是基于它当前发展的一个阶段,从一家Biotech真正转变为Biopharma,它肯定需要满足投资者多方面、多元化的要求。也需要快速的拥有除了mRNA疫苗之外的其他产品来把它的商业价值撑起来。我们每一个Biotech走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都需要选择多元化的布局去对冲风险。因为整体上来讲mRNA还算一个新兴的技术,一个新的技术到成熟,它肯定是需要至少10~20年的时间的。
说到疫苗,虽然现在也有mRNA疫苗进展到了临床二期阶段,但在短期内肯定还是没办法进行商业化的 ,所以进行一些其他领域的布局也是一种风险对冲。我们公司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在做针对于肺癌的吸入式肿瘤疫苗的同时,也在跟PI沟通,从临床适应症的角度反过来看什么样的一个技术能够带来最大的价值。mRNA这个技术它肯定会一直存在,并且相信它会不断有新的技术突破。例如Moderna的三期明年如果获批的话,就是技术可行性的又一次验证。我们作为研发者,要去看好一个技术的长远性,不管是当下大家市场上对它的态度如何,我们还是要坚守下来。好比我们回过来看小核酸的发展,也是在2004、2005年的时候,经历了一个市场资本看衰的低谷,但是能坚持下来的企业,都最终通过差异化的方法,真正的解决临床问题,实现了价值回归。
殷建国:说到小核酸,炫景生物在管线选择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选择常规的代谢类疾病,而是肾病C3补体这样的一个方向?这是不是一条难且窄的路?
炫景生物创始人 黄渊余
在炫景生物成立的时候,具体做什么方向,我们是做了很多思考的。我们最终遵循的逻辑是成熟非拥挤。怎么定义?像C3其实就属于这种靶点,它不是一个非常空白的赛道,在2022年已经有公司以拮抗的方式去做药并获批,且在二期三期不断拓展很多的适应症。我们知道 C3、C5在从临床开发药物的角度都是得到一定验证的,机制也是清晰的,而这个领域没有药,只有激素。所以我们才选择了这么一个具有显著差异性的一个靶点。
殷建国:近些年来打破封锁、国产替代一直都是热门话题。在当今中美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下,整个小核酸产业链从原料到仪器到设备,中国还有没有哪一个原料或者环节是或缺的?
吉玛基因创始人、CSO 张佩琢
小核酸领域我们也许有落后,但没有被卡脖子。落后的意思是很多新的东西都是人家先开始发现,或是发现后就开始高筑专利壁垒。不卡脖子是指类似技术,包括它的产业化制造,中国都在快速跟进。比方说,核酸用的核酸单体,包括单体相关的很多其他原料,其实中国才是全球最大的产地。除此以外,在大规模制造上,合成仪这样的设备中国也在迅速追赶。大家也许是小看了中国制造的决心和能力,我觉得用不了太长时间,国产替代的产品就能够占据市场主流。
撰稿:赵家帅
责编:赵家帅
审核:任旭
推荐阅读
楷拓生物:翻过核酸药物CDMO的“三座大山”——技术“硬核”,人才“稀缺”,产业链“强赋能”
刘勇军:国产自免大药指日可待,小路生物既是带徒弟也做真创新
行业洞见丨重磅玩家寸步不让, mRNA+LNP技术专利战梳理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这是继2024年首提“创新药”后,国家政策对生物医药创新的又一次加码。与此前“生物医药”的泛化提法不同,“创新药目录”的首次写入标志着政策从“鼓励创新”向“精准支持真创新”转变,通过目录动态管理、价格机制优化和医保支付分层(如丙类目录),为创新药企构建了研发、定价、支付的全周期支持体系。
这一政策导向与BioBAY园内企业的实践高度契合。例如,信达生物研发的KRAS G12C抑制剂达伯特®(氟泽雷塞片)作为国内首个填补40年治疗空白的创新药,正是“真创新”的典型代表。目录的制定将加速此类重大临床价值药物的市场准入,并通过差异化支付政策保障其合理回报,形成“研发—上市—盈利—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新政组合拳释放创新红利
百亿蓝海激活药企增长潜能
政策组合拳破解创新堵点,审评提速与支付改革双轮驱动,百亿级增量市场激活药企增长新动能。
一,支付端改革释放市场空间:丙类目录的设立(聚焦高临床价值创新药)与商保一站式结算推广,预计为创新药企业带来超百亿元增量市场。以兴盟生物研发的泽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国内首个抗狂犬病鸡尾酒抗体)为例,其通过商保直赔可快速覆盖高风险人群,实现“未进医保先放量”。
二,资本生态优化重构:“耐心资本”机制(如政府基金考核周期延长至10年)将缓解早期创新企业的融资压力。以BioBAY为例,2024年园内企业获投融资超50亿元,其中70%流向基因治疗、ADC等长周期赛道,印证了丁列明委员“算总账”投资逻辑的可行性。
三,审评审批再提速:干细胞治疗、AI辅助研发等前沿领域专项通道的建立,有望使细胞基因治疗(CGT)项目加速进入临床。以BioBAY园内企业为例,吉美瑞生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肺前体细胞疗法REGEND001,通过“突破性治疗药物”通道快速推进,目前已在国内获批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两项2期临床试验。其临床进展较常规流程缩短约 18个月,凸显专项通道的效率优势。此外,国创中心(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揭榜挂帅”机制,联合BioBAY企业攻克TIL疗法的规模化生产瓶颈。沙砾生物的GT101(国内首个TIL疗法)受益于此,从临床前到2期试验仅用2年,较常规路径提前近2年。
四,产业链协同创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三医协同"发展理念与BioBAY独特的"创业基因"深度融合,园内已通过跨国资源嫁接、本土平台赋能构建了“研发—生产—商业化”闭环生态,生动诠释了"三医协同"在产业端的实践路径。例如,在核酸药物领域,国创中心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自运营以来,通过"一站式"研发服务助推维亚臻生物等企业药物进入临床。在生产端,楷拓生物苏州GMP基地在2023年建成后构建了质粒生产-mRNA合成-LNP递送全链条能力,成功支撑嘉译生物疫苗项目的规模化生产。通过技术平台服务衔接研发转化,打通商业化路径,形成了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的良性循环。
BioBAY先行先试抢占先机
标杆实践验证协同发展路径
BioBAY作为国内生物医药创新的高地,其企业集群已展现出政策红利下的先发优势:
一,靶点突破与国际竞争力:宜联生物、映恩生物等企业ADC药物授权合作、智核生物国内首个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等成果,体现了从“Me-too”向“First-in-class”的跨越。这与两会代表呼吁的“加强基础研究、减少靶点扎堆”不谋而合。(相关阅读:智核生物新药获批上市!填补国内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空白)
二,AI赋能研发降本增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提出的“AI改造医药产业”建议已在BioBAY落地。BioBAY园内企业如英矽智能、德睿智药等正加速AI制药技术落地,通过AI靶点发现和分子设计优化提升研发效率。根据行业预测,AI技术有望将传统药物研发周期缩短50%以上。以英矽智能研发的 ISM001-055为例,该药物是通过AI技术加速药物研发的典型代表,ISM001-055从靶点发现到进入II期临床试验仅耗时3年,研发成本仅为行业平均的1/10。近期公布的IIa期数据显示,该药物在肺功能改善(FVC指标)上呈现剂量依赖性药效趋势,验证了AI预测的准确性。对比传统药物研发(平均耗时10年、成本26亿美元),英矽智能通过AI技术将周期缩短 50%-66%,成本降低 90%,成为AI制药领域从靶点发现到临床验证全流程落地的标杆案例。
三,全球化布局加速:2024年BioBAY企业License-out交易规模同比增长60%,信达生物、亚盛医药、兴盟生物等通过国际临床合作和WHO预认证(PQ)加速出海,呼应了政协委员朱涛关于“建立出口监管路径”的建议。(相关阅读:超10亿美元!信达生物与罗氏达成新一代DLL3抗体偶联药物的全球独家许可协议)
结语
2025年两会为创新药行业注入的不仅是政策暖流,更是一套精准支持“真创新、硬科技”的制度工具箱。作为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缩影,BioBAY企业的实践表明:唯有以临床价值为锚点、以全球化视野布局、以全产业链生态为依托,才能将政策红利转化为领跑全球的核心竞争力。在“健康优先”的国家战略下,这里正孕育着下一个“药王”的诞生。
(本文分析参考自政府工作报告原文、医药魔方《2024中国创新药白皮书》、动脉网《BioBAY创新生态调研报告》及公开访谈数据)
▌撰稿:何文正
责编:何文正
审核:任旭
推荐阅读
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九届第一批金鸡湖科技领军人才申报启动!
重磅!《苏州工业园区加快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
聚英才 创未来|园区人才政策“大礼包”送进BioBAY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漫漫征途中,你我犹如行者,背负着梦想与希望前行。然而,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工艺技术落后、人才储备不足、成果转化动力弱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 “三座大山”。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高山,横亘在前行的道路上,你我需要结伴而行。
2024年12月底,嘉译生物自主研发的RSV mRNA疫苗(NT-INF-001)成功实现“零问询”获得FDA临床试验许可。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该疫苗在质量和安全性上的卓越表现,也凸显了国内企业在核酸药物研发领域的强大实力。在这背后,BioBAY园内企业楷拓生物作为嘉译生物NT-INF-001项目的CDMO合作伙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来,核酸药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备受瞩目的前沿方向。核酸药物研发在设计、检测、生产等方面与小分子、抗体药物存在显著差异,这构成了核酸药物研发的高壁垒。
近日,BioBAY对话楷拓生物副总裁朴希俊博士,探索楷拓生物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化经验人才培养以及产业集聚,构建独具特色的发展体系。
预见未来场景
做好创新领域的技术储备
超螺旋质粒DNA作为线性DNA模板的前体,在制造过程中,其超螺旋形态的百分比常被视为关键的过程控制点(IPC),以确保质粒DNA模板的高质量,进而提升mRNA的纯度、产量和稳定性。
2024年5月,朴希俊博士等楷拓科学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s》在线发表了论文——《Supercoiled DNA percentage, a key in-process control of linear DNA template for mRNA drug substance manufacturing》。楷拓团队在最新研究中进一步调查了超螺旋DNA百分比对mRNA的关键质量属性,包括纯度、加帽效率、双链RNA(dsRNA)含量以及聚腺苷酸(polyA)尾分布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螺旋DNA的百分比对mRNA的纯度和体外转录产量有显著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使用Oligo-dT层析技术,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减轻超螺旋DNA百分比对mRNA纯度的影响,从而为设计DNA超螺旋比例中控项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图:mRNA结构、不同的mRNA制造工艺以及影响mRNA纯度的超螺旋DNA
楷拓生物专注于为核酸药物提供从产品研发、质量研究、临床应用到产业化阶段的全产业链一站式CDMO服务。尤其在工艺技术方面,从质粒发酵实现高表达量、序列完整、超螺旋单体的比例超过95%,杂质限度低,到mRNA纯度超过90%,再到脂质纳米颗粒(LNP)的包封率超过95%。其工艺稳定性强,批次间稳定性变化趋势一致,确保了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这些工艺技术方面的硬核实力,不仅为NT-INF-001的快速获批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助力了楷拓生物其他合作伙伴项目的顺利推进。
朴希俊博士说道:“我们从不吝啬分享经验。在适当的时机,我们会将研究成果发表出来,与国际同行探讨。同时,作为CDMO服务提供商,我们深知客户对质量标准的期望。那么,制定超螺旋比例标准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又是如何影响mRNA的纯度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
在楷拓生物,类似的自研课题层出不穷。公司致力于在新技术上进行探索,并希望发表的观点能够帮助其他研究者、药企和高校。“楷拓生物创立之初便有一个愿景,那就是不断进行创新,赋技术予生命”朴希俊博士补充道。正是基于这种科学精神,楷拓团队能够不断预见未来应用场景,提前在细分创新领域做好技术储备,搭建平台。目前,楷拓生物mRNA业务能力已在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蛋白替代药物、基因编辑、体内CAR-T、个性化肿瘤疫苗等应用方向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环状RNA作为一种有前景的治疗平台脱颖而出。目前,楷拓生物环状RNA平台已实现稳健放大。早在2022年7月,楷拓生物便开始针对环状RNA技术工艺分析检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环状RNA制备过程中会产生一种nicked RNA结构,这种特殊的副产物与完整环状RNA分子量几乎相同,而许多传统方法无法去除这种杂质。为此,团队开发了反相HPLC方法用于纯化环状RNA杂质。在此后的两年中,楷拓生物进一步探索如何将环状RNA工艺放大生产。2024年,客户来到楷拓生物,便可以顺利将环状RNA管线放大。“我们始终领先于行业所关注的挑战,提前布局,而不是等客户来了提要求再去应对,我们要做到的是,当客户找到我们时,能够立竿见影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朴希俊博士说道。
楷拓生物专注于前沿技术,不断创新与迭代,目前已建立高质量大规模质粒工艺开发与生产、mRNA合成工艺、LNP递送工艺、核酸分析方法与质量研究四大核心技术服务平台。公司已累计与260家客户达成合作,客户类型涵盖Pharma公司、传统疫苗公司以及聚焦该赛道的初创公司,回单率超50%。在楷拓生物的客户中,不乏一些在其他CDMO公司未能解决的问题,最终在楷拓生物得到了顺利解决。
遇见“稀缺人才”
自主打造专业人才高地
在生物医药 CDMO 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人才无疑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楷拓生物凭借前沿的研发项目与先进的实验设备,像磁石一般吸引着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些项目不仅聚焦于当下热门的疾病治疗方向,更着眼于未来医疗的发展趋势,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创新空间。
2020年前后,曾有多家国内企业希望在海外找到mRNA领域经验丰富的产业化人才,当时在LinkedIn中搜索mRNA职位等关键词时,朴希俊博士是为数不多的中国人之一。
朴希俊博士曾任美国罕见病治疗公司Ultragenyx高级科学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带领团队从0到1搭建了世界先进的mRNA工艺平台,开发了在mRNA转录阶段减少具有强烈非特异免疫原性的双链RNA杂质的有效方法,解决了mRNA业界的难题,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为公司降低一半以上的生产成本,而生产出的mRNA完整率高达95%,mRNA的有效性更是增加了5倍以上。
图:朴希俊 博士
面对众多向朴希俊博士伸出的“橄榄枝”,他最终选择了楷拓生物。说起与楷拓结缘,朴希俊回忆道:“我想把我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带回国内。在楷拓生物,我可以接触到许多不同的管线,实现双向赋能。”
不同于小分子和抗体药物,行业内核酸药物设计、评价、生产相关的人才极为稀缺,尤其是具备产业化经验的人才。正是因为这样的稀缺性,楷拓生物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公司管理会议上设有专项议题用于讨论布局新赛道,并为该赛道去培训内部人才。我们现在也有自己的博士后孵化站和首位进站博士,2025年还计划再入站2-3位博士后。”朴希俊博士跟我们分享道。初创型公司设立博士后孵化站,这在行业内是非常罕见的。
图:楷拓生物苏州工业园区博士后孵化站正式授牌
2023年12月,楷拓生物苏州工业园区博士后孵化站正式授牌,为公司技术平台打造“护城河”,为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贡献更多解决方案。在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楷拓生物一方面积极与高校开展紧密合作,携手西交利物浦大学慧湖药学院、三峡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与科研院所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
“域”见产业集群
赋能核酸药物新发展
如今,各地都在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然而产业联系松散,各环节如散落的珠子,难以串成紧密协作的链条。信息的壁垒、沟通的不畅,让合作的愿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而在苏州工业园区,在BioBAY这片创新沃土上,频繁的交流、合作项目的开展,让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信息的共享、资源的整合,让产业联系从松散走向紧密,形成强大的合力。
2021年,楷拓生物落户BioBAY,完善了园区在基因细胞治疗药物和核酸药物领域重要布局。2023年,楷拓生物苏州GMP基地正式投产,面积超10000㎡。基地拥有3条质粒产线,可提供10L到500L高灵活度规模化GMP质粒生产。具备高纯度、高完整性的mRNA原液制备能力,以及高包封率、均一稳定的微流控、对撞流递送工艺选择。其中,自主开发的大型LNP设备,可实现kg级LNP包裹,成功突破产业化放大壁垒。
图:楷拓生物苏州GMP生产基地
“苏州工业园区有着非常成熟的核酸药物集群,我们有至少20家正在洽谈的潜在客户在园区。客户不需要出差,走过来就可以聊聊合作,查看他们项目的生产进度。”园区上下游集中的便利性也为楷拓的客户提高了效率。“客户在园区可以轻松找到蛋白抗体以及其他检测项目的供应商,制定一个行程就可以拜访参观几家供应商,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朴希俊博士说道。
凭借在国内积累的技术实力和行业经验,楷拓生物如今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尤其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公司在美欧两地均设有商务拓展(BD)窗口和创新实验室,致力于提升服务能力。此外,楷拓生物还在其他国家积极布局,紧跟国际合作趋势和各国政策导向,不断拓展客户群体。近期,公司陆续获得了多个来自国外的大额订单。
下一步,楷拓生物将进一步巩固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并加速海外市场的拓展步伐。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楷拓生物将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助力全球核酸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为推动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撰稿:宋佳铭、徐悦
责编:赵家帅
审核:任旭
推荐阅读
人物风采丨楷拓生物王潇:核酸药物技术赛道的“护航员”
人物风采丨仁景生物岑山:mRNA技术“故事才刚刚开始”,下一次颠覆取决于底层科学突破
人物风采丨吉美瑞生张婷:慢阻肺新药已经完成2期临床,再生医学带来新策略
100 项与 楷拓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楷拓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