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Visara, Inc.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Visara, Inc. 相关的专利(医药)
看点
view
本周,80个药品注销批文,大三甲党委书记被查;市场迎变局,2个独家品种暂停采购,20余个产品集采独家拟中选,大批常用药价格“跳水”;研发新进展,海思科1类新药大爆发,瑞阳制药猛攻中药新药;企业大新闻,知名药企被“踢出”集采,医疗器械“一哥”拟赴港上市……医药行业一周大事件,精彩不容错过!
米内一周TOP榜
药企动态
恒瑞医药,彻底翻身
山东药企开挂了!首登千亿市场TOP4宝座
米内数据
20款中药新药“点燃”超4000亿市场
281个中成药厉害了!9个超10亿品牌霸屏
33个中成药颗粒剂亮了!独家品种“霸屏”
审评审批
重磅!科伦博泰1类新药获批上市
千金药业2大新品同日获批
石药1类新药大爆发
步长制药1200万喜提新品
80个药品注销批文
10月15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决定注销80个药品注册证书。从目录来看,80个药品均为“依申请注销”,以化学药为主,有73个,另外7个为生物药。从批文看,进口批文占比超过50%,涉及强生、葛兰素史克、辉瑞、默克、赛诺菲、拜耳等企业。(国家药监局)
进院提速!22个国谈药厉害了
10月13日,浙江省医保局公布2025年第三季度全省三级医疗机构国家谈判药品配备情况。与上一季度相比,国谈药品整体进院数量实现显著增长。从品种来看,22个品种(17个为独家)配备医疗机构数量达120个及以上,其中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阿斯利康独家)、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诺和诺德独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独家)依次位列前三。此外,蓝芩口服液(扬子江独家)为唯一一款中成药,该产品2024年在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的销售额超过24亿元。(米内网整理)
配备医疗机构数超120个的品种
最高超93%!大批药品降价了
10月14日,湖北省医保局发布价采公告,公示部分挂网药品价格信息调整情况。经梳理,218个药品(以序号计)在列,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均有涉及,其中有23个降幅超过50%;同日,黑龙江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公告,公示已挂网药品价格治理企业自主申请价格调整情况。经梳理,60个药品在列,其中有9个降幅超过50%,最高降幅超过93%。(米内网整理)
2个独家品种暂停采购
10月14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公告公示,根据《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2025年第3期药品质量抽检通告(沪药监通告〔2025〕25号)》,暂停部分药品采购资格,1款独家化学药及1款独家中成药在列。今年以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已连续发布29批暂停药品采购资格的通知,原因主要包括未按要求调整药价、药品专利相关规定、药品不符合规定等。(米内网整理)
集采结果出炉!20余个产品独家拟中选
10月16日,广东药交中心发出通知,公示广东联盟常见病慢性病药品接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时间为10月16日至21日17:30。口服固体制剂和注射剂未过评申报品规调平确认相关事项将另行通知。从具体产品看,利巴韦林注射液、维生素C片以40家拟中选企业领跑,此外,20余个产品独家拟中选。(医药云端)
“踢出”集采!多家药企遭重罚
10月15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公告,宁波大红鹰药业委托黑龙江福和制药生产的氟尿嘧啶注射液为第十批国采中选药品,但因宁波大红鹰药业生产劣药氟尿嘧啶注射液,决定取消其中选资格,同时将该企业及其受托生产企业黑龙江福和制药列入“违规名单”,暂停长达18个月的集采申报资格。此前(9月25日),山东医保局发布公告,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采购中选结果执行后,3家企业无法满足全部有协议采购量的医疗机构需求,违背申报承诺且违反采购文件条款,取消中选资格,同时列入“违规名单”,暂停18个月相关采购活动申报资格。(米内网整理)
海思科猛攻1类创新药
10月14日,海思科连发4个公告称:注射用HSK55718(小分子非阿片类镇痛药)、HSK45019片、HSK50042片3款创新药IND申请获受理,均为首次申报;创新药HSK39297片用于治疗原发性IgA肾病的适应症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这是一种口服、强效和高选择性的补体因子B小分子抑制剂,目前在国内最高研发阶段已处于III期临床。(米内网整理)
米内数据:
今年以来,海思科已有12款1类新药申报IND获受理(含非首次申报),集中在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神经系统药物2大治疗领域。米内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化+生)、神经系统药物(化+生)销售额分别超过2000亿元、1000亿元。
3款中药1类新药首次获批临床
本周,3款中药1类新药(含1.1类及1.2类)在国内首次获批临床,分别为北京阳光合和中医药的川芎定痛颗粒、瑞阳制药的益气升脉颗粒、南京三同医药的HQY总黄酮胶囊。其中,瑞阳制药的益气升脉颗粒具有益气养阴、疏肝升脉的功效,适用于慢性低血压病,证属气阴两虚者。(米内网整理)
延伸阅读:
始建于1966年的瑞阳制药,是一家综合型现代化制药企业,公司在研中药新药中,桃红四物汤颗粒、五味消毒饮颗粒2款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已报产在审,苁蓉润通颗粒处于III期临床等。
1.25亿打水漂!同赛道项目尽数折戟
10月14日,复旦张江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泰州复旦张江申报的奥贝胆酸片因不符合药品注册要求,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研发投入约1.25亿元(未经审计)。据悉,进口原研药因安全性问题在海外“翻车”,遭欧美市场退市,是此次监管机构不予批准的主要原因。(公司公告)
延伸阅读:
奥贝胆酸为《第二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品种,国内有多家企业进行该药仿制研发,其中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药业、南京正大天晴、泰州复旦张江等企业的产品已报产,但尽数折戟。
大爆发!4家国内药企达成海外授权
10月17日,翰森制药宣布,公司与罗氏签署许可协议,授予罗氏在许可区域内推进HS-20110(CDH17 ADC)开发及商业化的独家权益;同日,奥赛康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AskGene Pharma与Visara达成授权许可协议,Visara将获得ASKG712项目(VEGF/ANG-2)在许可区域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10月16日,维立志博公告称,公司与Dianthus签订全球独家许可协议,Dianthus将获得LBL-047(BDCA2/TACI双特异性融合蛋白)在许可区域内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同日,普瑞金公告称,公司与Kite就体内原位编辑疗法领域达成合作。(米内网整理)
医疗器械“一哥”,拟赴港上市
医疗器械“一哥”,准备第三次叩响资本市场大门。10月15日,迈瑞医疗公告称,公司于当日召开董事会会议,经充分研究论证,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迈瑞医疗表示,此举旨在满足上市公司业务发展需要,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资本实力。(中国基金报)
两次折戟IPO后,轩竹生物开盘暴涨154%
10月15日,轩竹生物以开盘暴涨154%的姿态登陆港股,市值瞬间突破150亿港元,公开发售获得惊人的4908倍认购。作为从四环医药分拆而来的创新药平台,轩竹生物历经了极具代表性的资本化考验,公司最初瞄准科创板,主动撤回后转战港股,首次递交上市申请但未能在6个月内完成上市流程而自动失效,第二次递交上市申请后才顺利通过。(同写意)
三甲医院党委书记被查
10月14日,据“廉洁四川”消息,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继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绵阳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据悉,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始建于1955年,是一所以脑系和老年医学为特色,着力全生命周期覆盖、心身融合同治,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卫生应急于一体现代化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米内网整理)
注:米内网《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药品竞争格局》,统计范围是: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城市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不含民营医院、私人诊所、村卫生室,不含县乡村药店;上述销售额以产品在终端的平均零售价计算。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医药信息传播分享,并不构成投资或决策建议。
投稿及报料请发邮件到872470254@qq.com
稿件要求详询米内微信首页菜单栏
商务及内容合作可联系QQ:412539092
【分享、点赞、在看】点一点不失联哦
李昀 吴妮 | 撰文
王晨 | 编辑
康桥资本孵化的明星biotech天境生物“分家”1年8个月后,美东时间2025年10月16日下午五点,美国天境生物(I-Mab)宣布转型为生物科技平台公司,并宣布启动香港上市计划。
与此同时,I-Mab更名为NovaBridge Biosciences,中文名是新桥生物。
天境分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不少人都在关注两家公司的走势。
杭州天境(TJ Bio)还在产业和资本过山车的轨道上不断爬升。9月30日,公司刚成功完成近6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这笔资金将重点用于推动第一梯队产品的三期临床试验与上市申报,同时加速第二梯队全球创新候选药物的研发进程。
相比之下,I-Mab一度让人感到迷惑,“不知道它在做什么”。
自去年2月公司分拆后,分得2.2亿美金、三款管线的全球权益的I-Mab,股价一直徘徊在1-2美元/股的低迷区间,一度触底0.62美元,抵达退市警戒线的边缘。但它被市场上认为是完美的“壳公司”,有买家询价“买壳”,但“因为价格太低,觉得卖了不划算,还不如自己运作。”
但从2025年初,I-Mab的股价却一路飙升,2025年8月,I-Mab成功完成了6,120万美元的二次发行,10月16日,股价比起最低点的0.62美元,涨到10多倍至6.56美元。
之前看不懂I-Mab在做什么的人士们在今天知道了答案。
老资产剥离之后,如今I-Mab又要拿进来一些新资产。I-Mab的“壳”的增值,在一个持续推进、并有不错数据的管线之外(Claudin 18.2x4-1BB双抗),还装入了一家康桥投资的眼科公司,并开放性的宣布收购更多项目,然后趁港股生物制药东风,在港股上市,撬动更大资本。
这种“倒旧酒装新酒”的行为可以被视为公司在摆脱历史利益纠葛的包袱后,重新出发。
一些投资界人士认为,这是康桥擅长的运作方式:“将投资的项目装到一起,进行再次操作”。
另一种观点认为,康桥有点像美国的vc,由资本方孵化项目并主导公司,对公司进行管理,根据公司的战略方向,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高管。
不管是不是资本游戏,最终的判定还是有没有产品上市,是否真能在做药的历程上踏出关键一步?在这种运作下,资本是做药的提高效率的工具,还是唯一目的?
而这一次,这家曾经的明星公司能走多远?
-01-
资本孵化的公司,从高光到分拆
天境生物从成立伊始就是康桥资本孵化的公司,是2017年在康桥主导下,由三境和天视珍两家企业合并而成的。
天境生物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其由行业资深老兵组成的“全明星”高管团队,创始人臧敬五等人都有跨国药企高管的经历。
在发展的过程中,天境生物转让了进入红海竞争的PD-L1单抗等管线,押宝在CD38、CD73、CD47等新靶点上,分子设计上也体现出差异化。早期的天境一直瞄准了全球市场的未满足需求,旨在与全球巨头同台竞技,而非仅仅在中国做“me-too”或“fast-follow”。
天境生物于2020年登上纳斯达克,市值一度高达85亿美元。一方面是因为天境License-in+自主研发,多管线并进抬高市值。另一方面,天境生物将CD47抗体(来佐利单抗)授权给艾伯维,首付款和第一个里程碑付款合计2亿美元,让市场看到了其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和巨大的未来销售额想象空间。
但短短几年后,公司估值缩水至不足1.5亿美元,经历了高层动荡、被列入“预摘牌名单”、核心药物被退货等一系列挫折。
去年2月, I-Mab宣布,已与天境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签署最终协议,将I-Mab全部中国业务、团队及管线与杭州公司现有管线及资产进行整合重组,剥离其在中国的资产和业务运营。
在分拆公告引发争议后,天境方面的顾问机构回应称,此举旨在“消除中美监管壁垒,实现两地价值最大化”。这种解释虽在逻辑上成立,但更多被视为无奈之举。
2019年天境在杭州设立子公司时,I-Mab为其融资提供了近2亿美元的回购担保。当年,市场火热,上市几乎被视为必然。
但随后爆发了拖累公司的几个重要事件:2021年,公司经历高层洗牌和战略调整,股价开始断崖式下跌;2023年,公司又被艾伯维退货了CD47单抗在研药物来佐利单抗等产品。公司可能仅获得了2亿美元左右的首笔付款。
再加上资本寒冬的到来,杭州公司上市无望,回购义务反而成为沉重负担。
这意味着之前I-Mab提供的回购担保将从或有负债变成实际负债。I-Mab很可能需要动用所剩不多的现金来履行回购承诺,被拖垮。
所以I-Mab必须进行切割,通过拆分进行风险隔离。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诉讼和资金链断裂,天境只能通过重组转移风险,将精力和资产重新注入杭州公司,说服股东,寄望“再搏一把”。
“就是做了一个我放弃给你的担保,你把我的中国资产便宜拿走,然后我再在你中国公司这边拿点儿股权——这么一个三重交易。”一名知情人士用直白的话总结到。
交易完成后,I-Mab拿了三款药物的全球权益(中国区除外),分别为:Claudin18.2/4-1BB双抗、PD-L1 x 4-1BB 双抗以及CD73抗体。杭州公司拥有长效生长激素、CD38抗体、CD73抗体、Claudin18.2/4-1BB双抗、CD47抗体的大中华区权益。与此同时I-Mab直接持有以及通过香港公司简介持有杭州公司的股份将不到10%。
自此,中美两地的天境生物除了几个共有管线外,和一些交叉持股(公司或个人)之外,两家公司踏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02-
分开后的两条路
而去年的分拆风波,让人一度认为核心资产都留在杭州天境。相反,I-Mab“感觉没剩下什么东西,让人看不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分家以后,两家公司I-Mab和杭州天境已经是侧重不同发展方向的公司”。
2020年曾带领天境生物纳斯达克上市敲钟的首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臧敬五,在2023年已辞任天境生物的职务,在2024年中美天境分家后,继续领导国内的天境生物科技。
而I-Mab的董事长,变更为康桥资本创始人傅唯。截至2025年3月19日,康桥资本持有公司15.7%股本;和现在的公司第一大股东云顶新耀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康桥资本是云顶新耀的绝对控股股东,从云顶新耀创立、战略方向、到资金调度都深入参与。而在云顶新耀董事会中,公司董事会成员Sean Cao则也是康桥资本的运营合伙人。
而I-Mab的发展,也基本遵循的是康桥资本为其制定的框架。
I-Mab一度被当作壳公司被询价, “但是股价跌得太厉害,投资人觉得太便宜就没卖。”一位知情人士说。去年分拆期间,公司股价仅为 2 美元/股,市值约 1.65 亿美元。
于是公司开始积极尝试license out的机会。
公司于2023年任命的CEO Raj Kannan曾在德国默克担任神经病学和免疫学业务特许经营的全球负责人,在BD交易领域的专业经验超过30年。据知情人士介绍,当时公司对其的委任确实考虑到了这一点。
但由于公司的管线比较早期,BD或者商业化都不是合适的时机。虽然账上2.2亿美金,但选择推进哪一款管线,都是极其烧钱的事情,因为没有确定重点,所以临床一直没有推进。
也许是公司管线较少且偏早期的原因,这一(BD)愿景最终并没有实现。而Raj本人也于去年7月卸任。
在去年7月份,I-Mab转变了战略发展方向。新任CEO傅希涌开始推进其中一款管线。
傅希涌此前是mRNA平台公司RVAC Medicine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曾担任是绿叶制药集团副总裁兼国际研发部负责人。RVAC Medicines也是康桥在疫情期间孵化的公司,因为疫情的结束,这家公司最终解散,但在康桥和傅希涌的合作中,双方应该是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
傅希涌上任后,两个大方面有了变化:一个是investor outreach,也就是企业主动与投资者沟通,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曝光度,让潜在投资者更了解企业的财务表现和增长逻辑。另一个就是在恢复公司稳定的大背景下,推进项目的临床开发。
去年12月左右,公司减员了1/3。因为当时主要推进的临床项目只剩下一个,所以把30多个人的团队缩减到20多个。
虽然天境的成功与失利背后,都不乏资本运作的身影;但也只有药物本身,才能按下让资本重新启动的按钮。
-03-
研发的关键分叉口
今年开年,I-Mab宣布暂停开发CD73单抗Uliledlimab,转而集中资源推进其CLDN18.2/4-1BB双抗Givastomig项目。
一位曾在I-Mab工作的人士回忆,傅希涌在七月到任后,首要工作便是与团队逐一审视每个研发项目,梳理所有可用数据与研发思路。
他们观察到CLDN18.2/4-1BB双抗在单药试验中呈现出初步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信号。随后,迅速启动了其与现行标准疗法的联合用药探索。就在组合疗法刚刚在四至五位患者中显现出初步迹象时,团队面临一个关键的资源分配抉择:是投入巨额资金推进CD73项目,还是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开发CLDN18.2/4-1BB双特异性抗体方案。
Uliledlimab(CD73)是一款潜力新药:曾在ASCO年会上获得“Top12”摘要推荐,初步数据显示其客观缓解率显著高于同类产品,市场一度视其为“最佳同类”潜力药。
2024年,这款药物被分拆后的中国天境授权给赛诺菲,交易金额最高达17亿元人民币。
在BD层面,杭州天境的独立身份反而提升了灵活性。相较于在美股受限的I-Mab,中国公司能以更灵活的架构与跨国药企合作——既能引入外部管线,也能输出自身项目。
某些投资人认为,这样的“壳型公司”在跨境交易中极具价值:既拥有资金与临床资源,又能作为外企落地中国的中间载体,类似当年百济神州与安进的模式。
事实上,跨境交易的成功不仅帮助了中国天境,也“帮”I-Mab做出了选择。
当看到中国天境和赛诺菲签协议后,I-Mab立马决定只做CLDN18.2。傅希涌在投资人会议上解释了这个策略的逻辑:公司可以不需要花任何钱,就看到CD73这款药的后续数据。做了一些内部的项目论证后,I-Mab在去年12月就做了all in givastomig的决定。
拍板之后,I-Mab一直在拓展Givastomig的临床可能性。目前,这款药物正在进行单药和联合用药的试验。
有1b期试验数据表明,Givastomig单药在多线治疗失败的Claudin 18.2 阳性胃癌患者中实现了16%的ORR;而在联合免疫化疗的方案中,则显示出 83% 的ORR,超过现行一线标准的抗PD-1+化疗组合。
2025年初,随着核心产品givastomig在胃癌治疗中的早期数据表现出83%的客观缓解率(ORR),股价出现显著反弹。
比起分拆时,投资人和市场陷入“不知道I-Mab在做什么”的迷惑,Givastomig的进展成为I-Mab主动和投资人沟通的话题。2025年8月,I-Mab成功完成了6,120万美元的二次发行。
但作为一家在美股需要持续增值、在港股继续谋求上市的公司,只有一款核心药物还远远不够。或者说,一款药物对于公司难得的IPO而言,杠杆力度还是太小了。
公司需要的是一个市场和产业都能理解的“概念”。
-04-
未来的“概念”
在中国创新药持续两年的寒冬后,2024年开始,跨国大药企,为中国的创新资产支付真金白银,仅去年就达成了数十笔重磅交易。
整个国内医药产业现在思考同一件事:如何系统化地将中国的创新成果和临床效率,通过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推向全球,以创造最大价值。
I-Mab 在2024年曾和云顶新耀进行过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他们看到将中美临床能力相结合的价值:一方面利用美国在临床开发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借助中国临床资源的速度与规模,同时有在推进管线研发的产品,形成合作的抓手。
“既然在一个项目上可以如此操作,那为什么不扩展到整个平台?”一位知情人士提到了为何将I-Mab做为平台公司的最初考虑。
孵化过许多家初创公司的康桥,深谙资本和产业双向撬动的逻辑。迅速提炼出了这次在发布会上的平台公司概念:“将具备美国临床价值潜力的更多项目整合起来,成立一个新平台。这一平台的核心逻辑是双向赋能:中国的临床资产可借助美国的开发能力实现全球价值;而美国的Biotech项目也可通过中国的临床体系加速推进。”
I-Mab已经开始进行做为平台型公司的第一个操作。宣布拟收购AM712(ASKG712),收购后将命名为VIS-101,这是一款双功能生物药物,靶向VEGF-A/ANG2,为湿性黄斑变性(wet AMD)和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提供治疗。该收购将由新设立的子公司Visara, Inc.完成,该公司专注于严重眼科疾病治疗药物的开发。
一位研究过这个项目的投资人表示,“这个项目是从中国引进的,当时单独做为一个公司曾在市场上进行过融资。但这类早期项目失败的概率高,单独融资很难。”
不像在波士顿,投资人有许多项目可以选择,容错率高。在中国一级市场,早期项目往往是“避险”项目。康桥早就介入的这款眼科药物,确实在中国一级市场上融资遇到困难。
“当时这个AM712项目(AM712),一家全球基金表示愿意投资,但需要换一个更具国际化视野的团队。”一位了解康桥投资逻辑的人士表示,正是因为这类项目普遍融资困难,他们才开始考虑如何“降低风险,创造新的价值”。“如果在中国利用临床效率和低成本优势把数据做出来,然后放到有BD和商业化经验的美国‘老司机’手里,这样能结合中美两地的优势。”
最终基于这一思路,I-Mab着眼于多个早期项目,他们认为平台的意义,其一在于风险分散。“早期药物的不确定性极高,单药失败可能致命。平台化意味着多条候选药物共享技术、临床和生产资源,能够分散研发失败的冲击。”
其二在于BD话语权的问题。
在BD热的推动下,无论公司目前管线近况如何,都不会在当下环境下,错过任何BD可能性。
在平台化的框架下,公司可以拿出多条管线或候选药物组合谈判,形成“打包交易”或“多资产互补”,提高整体价值,从而在许可费、里程碑支付、销售分成等条款上争取更优条件。
但也有些业内人士,对平台化这一“概念”抱有疑惑和观望态度。
“美股那边的投资人,真正看中的其实还是数据或是重大交易,相对而言会比较理性。这类平台,还只是一个开始,没有更多实在的项目。”
-05-
资本运作还是价值增值?
有观点认为这是康桥资本擅长或侧重于资本运作的一个案例。
但一位美元基金的人士认为,“美元基金管理比较严格,单纯的资本运作很难实现”,因为其旗下不同期次的基金均为独立实体,各自拥有不同的有限合伙人(LP)。因此,跨基金投资在操作上需极为审慎,每只基金均设有独立的LP董事会,任何跨基金交易均须经过正式报备与充分讨论,以严格防范利益冲突。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康桥在每支基金上的话语权都比较大,能够说服LP哪些合作和决策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回报。“他们能够撬动的项目和资本运作,能够让LP相信为被投公司及基金创造战略与财务上的实质性价值。“
不知这一次,“新桥生物“这一平台型公司,能否和未来的港股IPO上市碰撞出火花,推进更多管线的落地还是仅放大财富?这家公司将会奔向何处?
......
欢迎添加作者交流:
李昀:liyun940820
吴妮:nora4409
今日,中国创新药BD交易引发市场热潮,共计5笔交易,累计金额超42亿美元,具体交易如下:
奥赛康:9600万美元,ASKG712授权Visara
10月17日,奥赛康(002755)发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AskGene Pharma与Visara达成授权许可协议,将AskGene Pharma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创新药ASKG712项目在许可区域内的权益有偿许可给Visara。该协议涉及的许可区域包括大中华地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韩国及印度。
根据公告,Visara将在协议生效后的30个工作日内向AskGene Pharma支付700万美元的一次性、不可退还的首付款。此外,AskGene Pharma有权收取与研发、注册及商业化相关的里程碑付款,最高不超过8900万美元,并根据产品在许可区域内的年度净销售额收取特许权使用费。此次交易预计将对公司未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ASKG712是AskGene Pharma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创新药,可同时靶向VEGF与ANG-2。在阻断VEGF/VEGFR信号通路,控制新生血管形成的同时,可有效抑制ANG-2信号以改善血管稳定性和减轻视网膜炎症。临床用于治疗眼底黄斑疾病,目前处于中国IIa 期临床研究阶段。I期剂量爬坡和剂量扩组结果显示,ASKG712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临床前数据显示,相较于现有治疗,ASKG712对VEGF和ANG-2具有更强的结合活性,有望提升疗效的同时拉长给药间隔,减少频繁眼底注射,改善患者依从性。
2025年中期,奥赛康实现收入10.07亿元,归母净利润1.60亿元。
维立志博:10亿美元,BDCA2/TACI双抗授权Dianthus
10月16日晚,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与Dianthus Therapeutics达成独家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将共同推进新型抗BDCA2/TACI双特异性融合蛋白LBL-047(大中华区外由Dianthus Therapeutics开发为DNTH212)。目前,LBL-047已获美国新药临床试验(IND)许可及中国IND受理。
根据协议条款,维立志博将授予Dianthus在大中华区以外独家研发、生产及商业化LBL-047的权益,获得最高3800万美元的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其中包括2000万美元首付款、2025年第四季度支付的500万美元,以及最高1300万美元的潜在近期里程碑付款。该交易总金额最高可达10亿美元。此外,维立志博还有权获得大中华区以外地区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费率从中个位数至低双位数不等。
DNTH212是一种研究性的、延长半衰期的双功能融合蛋白,靶向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BDCA2以减少1型干扰素的产生,同时抑制BAFF/APIL以抑制B细胞功能。通过两种临床验证的途径靶向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这两种途径是已知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的驱动因素,这种互补和差异化的方法有可能解决多种自身免疫适应症,并改善预后。
翰森制药:15.3亿美元,CDH17单抗授权罗氏
10月17日,翰森制药发布公告,其全资附属公司上海翰森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及常州恒邦药业有限公司与F. Hoffmann-La Roche Ltd(Roche Holding AG(罗氏)子公司)订立许可协议。
根据协议,翰森制药将授予F. Hoffmann-La Roche Ltd开发、生产及商业化HS-20110的全球独占许可(不含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许可人将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并有资格根据该产品开发、注册审批和商业化进展收取最高14.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潜在产品销售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HS-20110是一款新型潜在 First-in-Class 抗体药物偶联物,由人源化靶向钙粘蛋白-17( CDH17) 单克隆抗体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TOPOi)载荷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目前正在中国和美国开展用于治疗结直肠癌(CRC)及其他实体瘤的全球I期临床试验。
普瑞金生物:16.4亿美元,体内原位编辑疗法授权Kite
10月16日,普瑞金生物宣布与Gilead旗下Kite Pharma(以下简称“Kite”)就体内原位编辑疗法领域达成合作,并签署了授权与合作协议,合作的区域为全球。根据协议,普瑞金有权并已获得总计1.20亿美元的首付款,此外,在触发特定里程碑后,普瑞金还有权获得总计最高可达15.20亿美元的各项里程碑现金付款,以及基于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销售分成。
本协议的签署旨在深化研发合作,通过引入合作伙伴,公司将加速推进项目研发,拓展研发管线的广度与深度,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治疗选择。此次 合作不仅有助于公司获得协议约定的里程碑付款及持续的技术收益,优化现金流结构,更能够有效分散研发风险,提升公司在国际研发领域的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
深圳普瑞金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深耕于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领域,产品管线包括多个靶点的CAR-T、CAR-NK药物等,适应症涵盖血液系统肿瘤、实体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普瑞金坚持技术平台化、平台产品化、产品商业化、商业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和道路,是目前业内率先实现CAR-T细胞药物全球多区域授权的领先创新细胞药物企业。
海和药物:与日本大鹏就PI3Kα抑制剂达成合作
10月16日,华丽家族(600503.SH)参股企业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和药物”)与日本大鹏药品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大鹏药品”)就自主研发的PI3Kα抑制剂瑞索利塞(CYH33)达成日本地区独家许可协议。
此次合作是海和药物与大鹏药品继谷美替尼后的又一次深度携手,其围绕瑞索利塞在日本的开发、生产与商业化展开。根据协议,大鹏药品将获得瑞索利塞在日本的独家权利,而海和药物将收获首付款、开发及销售里程碑付款,并享受基于该药品在日本销售额的权利金。
瑞索利塞是海和药物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结构PI3Kα选择性抑制剂,申报上市的适应症为用于治疗既往接受化疗后疾病进展或复发的携带PIK3CA基因突变的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
目前,瑞索利塞已在日本取得两大关键进展:2025年6月获日本厚生劳动省“孤儿药”认定,享受研发与商业化加速支持;2025年8月,海和药物通过日本全资子公司提交其用于“既往接受化疗后疾病进展或复发的携带PIK3CA基因突变的卵巢透明细胞癌”的上市许可申请,若获批,将成为全球首个针对该适应症的PI3Kα靶向药物,为患者带来全新治疗选择。
总结
DealForma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相关创新药BD交易已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8%,较往年再上台阶,印证了中国在全球生物科技版图中"主要玩家"地位的最终确立,彻底打破了欧美主导的传统格局。
2025年上半年中国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首付款达26亿美元,总金额高达600亿美元,不仅在中国相关交易中占比分别达91%和99%,更已超过2024年全年交易总额37亿美元,实现129%的同比增长。交易数量同样亮眼,上半年72笔License-out交易占中国相关交易总数的50%,创近五年新高。在全球医药交易TOP10中,中国创新药资产贡献率超80%,彰显核心竞争力。
参考资料:
各公司公告
喜欢我们文章的朋友点个“在看”和“赞”吧,不然微信推送规则改变,有可能每天都会错过我们哦~
免责声明
“汇聚南药”公众号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在留言栏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信息来源:生物药大时代
往期推荐
本平台不对转载文章的观点负责,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暗示的保证。
100 项与 Visara, Inc.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Visara, Inc.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