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Hefei E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Hefei E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治疗哮喘,阿斯利康三联疗法达到两项3期临床试验临床主要终点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公司日前宣布,该公司开发的三联吸入气雾剂Breztri Aerosphere(布地奈德/格隆溴铵/富马酸福莫特罗),在哮喘控制不佳患者中进行的两项3期临床试验KALOS和LOGOS中获得积极顶线结果。研究显示,该疗法达到所有主要终点,在肺功能方面相较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双联疗法实现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的改善。KALOS和LOGOS是两项重复设计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旨在评估Breztri作为哮喘潜在治疗选择的疗效和安全性。两项研究比较了Breztri与ICS/LABA维持治疗在成人及青少年哮喘控制不佳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两项3期试验的完整结果将提交监管机构,并在即将召开的医学会议中公布。Breztri是一种吸入式三联组合疗法,目前已在包括美国、欧盟、中国和日本在内的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用于治疗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组合达到3期临床主要终点,即将递交监管申请Genmab公司日前宣布,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向美国FDA提交皮下注射epcoritamab的补充生物制品许可申请(sBLA),与利妥昔单抗和来那度胺(R2方案)联用,治疗至少接受过一种系统性治疗后的复发或难治性(R/R)滤泡性淋巴瘤(FL)成人患者。该sBLA的提交决定基于3期临床试验EPCORE FL-1的积极顶线结果。该试验评估了epcoritamab联合R2方案与单用R2方案在R/R FL成人患者中的疗效。根据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进行的中期分析,研究达到了总缓解率的主要终点(p值<0.0001)。Epcoritamab联合R2方案在R/R FL成人患者中的安全性特征与epcoritamab和R2各自已知的安全性特征一致,未观察到新的安全信号。完整研究结果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提交至即将召开的医学会议展示,并与全球监管机构进行沟通。Epcoritamab是一种IgG1型双特异性抗体,由Genmab公司和艾伯维(AbbVie)联合开发,并通过皮下注射方式给药。Genmab的DuoBody-CD3技术旨在将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引导至靶细胞,以激发免疫反应。Epcoritamab可同时结合T细胞表面的CD3和B细胞表面的CD20,进而诱导T细胞介导的CD20阳性细胞杀伤。参考资料:[1] Genmab to Submit Supplemental Biologics License Application (sBLA) to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or Epcoritamab Plus Rituximab and Lenalidomide (R2)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Follicular Lymphoma (FL). Retrieved May 2, 2025, from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50501833016/en/Genmab-to-Submit-Supplemental-Biologics-License-Application-sBLA-to-U.S.-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or-Epcoritamab-Plus-Rituximab-and-Lenalidomide-R2-in-Patients-with-RelapsedRefractory-Follicular-Lymphoma-FL[2] BREZTRI met primary endpoints in KALOS and LOGOS Phase III trials in asthma. Retrieved May 2, 2025, from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50502498123/en/BREZTRI-met-primary-endpoints-in-KALOS-and-LOGOS-Phase-III-trials-in-asthma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药明康德」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分享,点赞,在看,聚焦全球生物医药健康创新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其中,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五院院长林天歆教授荣获“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林天歆教授从医近30年,林天歆坚守医者仁心,始终奋斗在临床、教学、科研、管理一线,是同事同行眼里的“拼命三郎”,是老百姓心中的“中国好医生”,是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30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是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委,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全国创新争先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勇攀高峰以创新技术护佑生命膀胱癌作为泌尿系统肿瘤,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严重危害男性健康。林天歆深耕泌尿系统肿瘤精准诊疗及转化研究,待病人如亲人,不管是病房还是手术室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经他治愈的泌尿系肿瘤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可达70%,远高于全国水平。他在国内率先建立膀胱癌微创精准诊疗体系,制定膀胱灌注的“中国方案”,在全国6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在国内首创的无痛诊断术、膀胱癌术式和国产机器人手术不仅实现了国内泌尿学科的跨越式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更令患者受益,推动我国膀胱癌5年生存率提升10%,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林天歆带领团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研发的尿液DNA甲基化诊断膀胱癌新技术,只需取50毫升尿液即能检测膀胱癌,不但减少了患者膀胱镜检查的痛苦,更推动了早期膀胱癌诊出率从32.7%提高到79.2%,已获中国医疗器械注册、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开创膀胱癌微创保功能系列术式,成功保留患者控尿功能和性功能,从此改变我国膀胱癌治疗模式,纳入中国泌尿外科诊治指南;牵头联合研发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将手术费用降低到2/3,极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他万里援疆让南疆群众家门口“医”路无忧受中组部选派,林天歆在2019年11月至2021年7月奔赴新疆,担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制定“双百”目标,即“每年转诊人数少于100人”和 “进入全国地市级医院前100名”,带领来自广东的100多名援疆专家,在当地推行临床多学科诊疗模式,以“院包学科群”方式,引进100多项新技术、新项目。他将“输血”转为“造血” ,推行“师带徒” ,通过广东援疆专家与当地民汉骨干师徒结对,培训地区医护逾万人次。他亲自担任教学督导培训师资,共培养国家级师资36人、自治区师资168人。在全国创新实施首个“援疆研究生特派计划” ,立足新疆,开展新疆常见多发病的科学研究。他牵头编写 《基层全科医师手册》,免费为村医提供教材并同步开展培训,赴喀什12个县市及南疆四地州开展健康义诊,为当地留技术育人才。在林天歆的带领下,经过近2年的不懈努力,受援医院成功建成南疆第一个生殖辅助医学中心、国家心衰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国家紧急救援中心南疆分中心。当地转诊人数从2400人降到270多人,严重多发伤急症患者抢救成功率由50%提升到98%,受援医院综合排名跃升到全疆前三、南疆第一,为南疆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他医者仁心勇于担当铸就大医精诚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面对疫情肆虐,林天歆放弃春节假期,针对诊治难点,迅速组建了一支30人的研发团队,在一个月内研发了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可20秒内识别新冠病毒,准确率达95%以上,作为联合国适宜推广技术在全球10多个国家应用,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力量。在喀什两次突发疫情中,林天歆秉承“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敢于担当,不分昼夜投身疫情防、控、治、保、稳全链条工作,带领受援单位成为南疆唯一新冠定点救治医院,相关工作受到国家、自治区及地区高度评价。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林天歆迅速靠前指挥,带领全院职工闻令而动,及时启动大规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集中全院优势资源,制定“一人一策”和“一人一团队”患者救治方针,建立科学有效的从临床救治到心理康复的全链条综合诊疗方案,相关经验形成了“五院方案”,受到国家和省级专家组的充分肯定。他深耕基层让适宜技术和人才落地生根为解决基层看病难问题,林天歆联合全国泌尿外科同行,以全国“U医公益行”“走遍中国前列县(腺)公益讲座”“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学术健康直通车”等一系列大型活动为载体,结合其在云南、山东、新疆等地建立的专家工作室,通过走进市县乡村,将义诊、公益手术、技术带教、健康科普送到基层,累计获益病友超过10万人次。作为华南地区泌尿外科腔镜培训总教官,他在多地创建腔镜微创技术培训中心,从边远地区到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播撒医术火种,累计培养2000名泌尿骨干,以健康中国助力乡村振兴。林天歆简介林天歆,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现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医学部副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院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常委/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30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首席科学家、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中山大学芙兰奖。长期致力于膀胱癌微创精准诊疗体系建立与推广应用,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与应用、尿液无创精准诊断、术前转移风险预测、膀胱癌术式创新、膀胱癌治疗新靶点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主要科学贡献及成果包括:一、国际首创膀胱癌人工智能(AI)数字化诊断新技术和影像学筛查新冠系统针对人工判断微小病灶易漏诊和效率低,复发率高。研发人工智能马桶,一泡尿发现膀胱癌的准确性达90%;研发AI膀胱镜技术,使术中微小病灶诊出率提高了35%;研发淋巴结转移AI病理诊断技术使微转移诊断率提高到98.3%,阅片工作量减少90%(Lancet Oncol封面文章)。新冠疫情暴发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林天歆教授团队研发基于胸部CT和X线的人工智能新冠快速筛查系统,实现20秒内识别新冠肺炎,准确率达95%以上,显著减少了新冠肺炎的漏诊率,帮助患者获得最及时的救助。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Nat Biomed Eng,并列入广东省科技抗疫三大成果之一,还被推荐给联合国作为适宜推广技术,在全球10多个国家应用,为全世界抗疫作出重要贡献。二、开发膀胱癌尿液精准诊断新技术,提高早期和复发肿瘤诊出率林天歆教授开发了基于尿液DNA甲基化的新技术,在早期、微小、残留和复发膀胱癌的诊断上具有显著优势,已授权专利并转化临床应用,并且该方法已被纳入《中国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 Clin Invest,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诊断产品与欧盟同类产品相比,位点更少、成本更低、敏感性更高,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优势,目前在全国200家医院应用。目前已获中国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证、欧盟的CE认证和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三、建立膀胱癌术前精准肿瘤分期体系,准确预判淋巴转移和肌层浸润,指导手术切除范围手术前肿瘤淋巴转移分期和肌层浸润状态的精准预测,决定手术方式和范围,以及新辅助化疗方案。林天歆教授开发了基于影像组学与临床因素的复合预测模型,将膀胱癌患者淋巴转移预测准确性从原来CT的50%提高到92.6%,基于MR影像组学预测淋巴转移的模型将MR诊断准确性提高到90.0%,相关成果发表在Clin Cancer Res、EBioMedicine上。四、创立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新术式、制定膀胱癌药物治疗“中国方案”林天歆教授建立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新膀胱术式,并证明腹腔镜术式不但肿瘤根治效果相当,而且创伤少,恢复快,保留排尿和性功能更好。相关成果发表在Eur Urol,Br J Cancer等杂志上,并纳入中国泌尿外科诊治指南,改变了我国膀胱癌的治疗术式;此外,还推动治疗用卡介苗在预防中高危NMIBC复发的广泛应用,并建立免疫治疗预测方法,构建预测膀胱癌预后的新免疫分型。五、阐明膀胱癌淋巴转移机制和发现阻断转移新靶点淋巴转移是膀胱癌主要的转移方式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但目前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为此,林天歆教授团队开展了系列研究,从肿瘤侵袭、淋巴管新生、免疫细胞互作等多层面系统地阐明了淋巴转移的机制,发现了多个关键的促进淋巴转移分子和治疗新靶点。最近阐明了PDGFRα+ITGA11+CAF亚群通过ITGA11-SELE配受体互作诱导淋巴管新生,并重塑细胞外基质介导肿瘤细胞侵袭浸润淋巴管,促进早期膀胱癌脉管癌栓形成的关键分子机制,有望为早期阻断膀胱癌淋巴转移提供新的干预靶点(Cancer cell)。(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官微)声 明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撰稿 | Paul来自 | 蒲公英Ouryao美国FDA于2025年1月发布了题为“符合21 CFR 211.110的注意事项”(Considerations for Complying With 21 CFR 211.110)的草案指导。FDA在公告中强调致力于支持药物生产的创新和现代化,鼓励业界就生产创新控制策略与监管机构沟通。该草案征求公众意见截至2025年4月7日,并在近日公开了业内评论意见。总体来看,业界积极响应,多家制药企业和行业协会认为,基于工艺建模的生产控制策略能够满足批次均匀性要求,可以取代传统的中间体检测,因而更具灵活性和效率。这一指南草案针对《联邦法规》第21卷第211.110条(批次生产和控制)提出了合规要求、确保批次均匀性和药品完整性的考虑事项,同时讨论了使用先进制造技术(如连续生产、3D打印等)生产的药品的质量控制相关问题。先进制造:定义与发展趋势先进制造是一个较新的概念。FDA将其定义为“用于药品生产的创新技术或方法,有潜力提高生产过程和供应链的可靠性与稳健性,并加快高质量药品的上市速度”。换言之,FDA认为先进制造涵盖了新型技术(如数字化仿真、连续生产、3D打印、智能制造)或对现有技术的新颖运用方式,其目标是增强药品供应可依赖性和质量。在业界眼中,先进制造有助于应对传统制造的诸多挑战:供应链脆弱、生产成本高、人为错误多等问题。然而,对于美国,新冠疫情期间的药品短缺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依赖传统生产模式的不足,推动了药企和监管当局加速现代化步伐。例如,通过减少对人工操作的依赖,采用在线监测和自动化控制,可降低污染与操作失误的风险。先进制造还可以加快生产规模的扩张,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暴发)时迅速提供应急药物。当前,全球药企已在试验或应用一些先进制造技术:如利用连续生产工艺连续地制造药物、使用工艺分析技术(PAT)进行实时质量监测、建立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模型对生产过程进行仿真优化等。此外,业界也开始探索人工智能(AI)在配方优化、关键工艺参数识别等领域的应用。正如制药咨询专家所言,该草案指南“瞄准了新一代生产技术”,涵盖连续制造和人工智能等概念,希望为这些领域提供更大灵活性。不过,也有专家指出,目前大多数制药生产仍以传统批量模式为主,只有少数企业真正实施了连续生产和AI辅助控制。总体来看,药品先进制造正在成为趋势,但在法规框架和实践应用上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传统批次均匀性监管要求与挑战根据FDA现行CGMP法规,药品生产必须满足批次均匀性要求,即每一生产批次都应当具有相同的质量特性和药效。美国联邦法规21 CFR 211.110(“生产和过程控制”)明确要求制造商制定书面程序,对每个批次的中间体进行检验和测试。具体而言,211.110(a)条款规定,企业应编写文件说明对每批产品在制过程中的控制措施与检测方案;211.110(c)条款则要求对中间体按适当频率进行鉴别、含量、质量和纯度方面的检测,并由质量部门审核、放行或拒收。传统实践中,这意味着在制药过程中设立“关键阶段”(Significant Phase)并取样检测:例如,在固体制剂生产的混合均匀阶段提取样品检测含量均匀性,在压片前确认粉体混合均匀性,或者在灌装前检测溶液均匀性等。监管制度要求药企证明生产工序在任何关键阶段均能输出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并保证整个过程始终处于可控状态。然而,这些传统要求对先进制造技术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法规起草之初并未针对连续生产或数字化控制体系作出专门规定。举例来说,对于采用连续生产的情况,FDA认为企业仍需依法定义“批次”(batch)并按照211.165条款对最终产品进行放行检验,同时满足211.110关于批次均匀性的要求。这意味着即使在连续流动的系统中,也要人为划定批次范围,并在相应的点位进行检测。另一方面,211.110未对“关键阶段”作出详细定义,只留给企业自行判定何时/何处是检验的重点。对于全新技术(如3D打印或连续流生产),企业和监管者都缺乏既往实践经验,难以确定最佳取样点和检测方法。再者,各国法规不尽相同,叠加上许多国家的药品生产法规起草于先进制造出现之前,为全球化药企引入新技术设置了障碍。例如,美国制药协会(PhRMA)评论指出:“对于全球化运营的公司来说,不同国家间法规的不一致成为先进制造技术实施的障碍。很多法规制定于先进制造出现之前,增添了实施难度。考虑到同时采用传统与在线过程检测的场景,尽管草案已注意到这一问题,PhRMA希望FDA对如何在创新方法和合规要求间取得平衡提供更多指导”。总体而言,传统批次监管依赖于阶段性取样与实验室检测,这既成本高昂又效率低,先进制造对此提出了变革需求。工艺建模:替代传统检测的意义与可行性在先进制造框架下,工艺建模(process modeling)被视为一种创新的控制策略。工艺模型通常是对生产过程进行数学或计算机仿真的系统模型,它能根据输入参数和工艺条件预测中间物料或最终产品的质量属性。结合实时传感数据(如过程分析技术PAT提供的在线测量),模型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自动控制,而无需每次都抽取实物样品进行检验 。FDA草案指出,通过应用过程分析技术和工艺模型,先进制造可以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理解。换句话说,使用模型监控有助于快速发现潜在偏差、缩短响应时间,从而提高批次均匀性和生产效率。工艺建模具有多重意义:首先,降低样品浪费。传统批量生产中,混合均匀性检测往往需要牺牲大量物料;如果均匀性不达标,整个混合物料可能都被废弃。相反,连续生产配合精准控制可以只剔除受影响的部分材料。例如,PhRMA评论指出,连续工艺的一个关键优势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剔除一小部分不合格物料,而无需报废整批产品;而传统批量一旦出现偏差往往需要整个批次报废,造成极大浪费。其次,实时质量保证。模型结合在线传感器能持续监控关键质量属性,如在干燥过程中利用温度变化预测湿度,或在造粒过程中利用视觉分析预测粒度分布。这种实时监控在检测到偏差时可立刻调整生产参数,从而保持产出均匀性。最后,加快生产和降低成本:通过减少实验室离线检测次数,可缩短检验周期和产品上市时间,并降低因检验延误造成的成本。从可行性看,随着传感器技术和计算能力的提升,工艺建模已具备实现条件。行业对采用建模技术兴趣浓厚。PhRMA在其意见书中表示:“我们也赞同FDA的观点,即先进制造有潜力保证患者获得稳定、高质量的药品供应。因此行业对利用工艺建模来增强药物生产设计和控制充满热情”。当前已有一些连续生产项目和工艺验证案例表明,配合建模和PAT的控制策略能够满足质量要求。FDA也推出了如FRAME计划、优先审评等举措支持先进制造;ICH Q13(2023年发布)明确认可连续制造对药品质量的益处,为广泛应用先进工艺提供了国际指南。因此,结合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趋势,工艺建模被视为未来改善药品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尽管如此,工艺建模替代传统检测在监管层面尚存争议。FDA草案在第IV章中虽“强调工艺模型和过程分析技术的价值,以保证产品质量”,但部分措辞被业界解读为对模型单独应用的不鼓励。例如,草案提到“仅依赖模型的控制策略不足以满足211.110要求”(草案199-215行),这让部分评论者担忧过于保守。BIO(美国生物技术创新组织)在意见中建议削弱这一表述,改为“依赖单一工艺模型的控制策略需要充分的科学论证”(亦即按风险基础给予灵活性)。BIO指出,应采用类似于ICH Q10/Q13所倡导的科学风险方法来验证模型假设的有效性,确保“工艺模型的基本假设在常规生产中始终有效,且制造商能够检测到假设失效的情况”。此外,百时美施贵宝等公司也建议,FDA应认可通过“模型维护/假设验证方案”来替代部分常规检测,以证明模型的持续有效性。他们举例称,在片剂生产中,可以通过一个基于PAT的维护程序来验证建模假设,而不必每次都进行传统的粉末混合检测。总体而言,尽管业界普遍支持使用工艺建模,双方的分歧在于如何在法规要求下平衡创新与保障。一方面,企业希望FDA明确在风险管理基础上允许更灵活的检测方案;另一方面,监管者则需要确保任何替代策略均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保障产品安全和效力。行业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与分歧草案发布后,制药行业通过公开评论渠道与FDA进行了广泛互动,双方观点既有共识也有分歧。多数评论者一致认为先进制造值得鼓励。PhRMA强调,FDA草案所关注的质量问题十分重要,表示欢迎FDA对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如连续制造、平台技术)的关注,并期待监管框架能支持这些技术的应用。BIO也“欢迎FDA就先进制造和技术使用提供指南”,并特别建议指南文件应突显风险基础方法(risk-based approach),而不是简单排斥工艺模型应用。这些评论反映出业界与监管机构在初衷上是一致的:都希望保证药品质量和均匀性,但业界希望获得更大的灵活性来实施创新技术。具体分歧主要体现在操作细节上。例如,草案提到在批量生产中“在继续压片前应评估混合均匀性”,但BIO认为这一要求过于死板。BIO建议将措辞改为更一般性的“评估投放市场前的剂量均匀性”,以便允许在其他环节(如最终剂量阶段)进行均匀性确认。同样,在处理连续生产时,监管草案指出传统批次与连续工艺可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但没有明确细化方法,令部分业界人士感到仍需进一步指引。PhRMA评论称,草案在表示连续生产优势时应更明确,如强调通过在线监测仅剔除少量不良料而不是报废整批产品的重要性。另一个分歧点是对过程模型有效性的证明程度。草案草拟文本中出现的措辞(如“模型单独应用不足”等)被业界认为过于否定创新应用。评论建议FDA“删除或大幅修改”该处表述,采纳与QbD理念一致的说法:即“工艺模型应证明在例行生产中假设持续有效,并具有检测假设失效的能力”。部分企业强调,监管机构应认可以风险为导向的模型维护计划,而非强制要求不断切换至传统检测;他们提出具体方案,如结合辅助PAT方法来验证模型预测,形成可接受的替代控制策略 。总体而言,评论显示行业期望FDA以开放的态度解决技术革新与法规要求之间的矛盾,明晰监管期望同时支持新方法的发展。结语放眼未来,如果监管框架能够接受更多基于过程建模的控制策略,制药制造业将发生深刻变化。首先,这将为连续制造和其他先进工艺的广泛应用扫清障碍,使得药企可以更大胆地投资于自动化、在线分析与数字化系统,从而提高产能和降低成本。其次,符合科学基础的自动化控制有望进一步提升药品质量,一旦过程模型的可靠性获得认可,产品放行速度将大大加快,企业将避免因长时间等待实验室检测而导致的延迟。长期看,这有助于增强供应链韧性,在面对原料短缺、需求激增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快速地做出响应。当然,完全依赖模型也需要配套的风险管理和持续监控。企业需建立健全的数据体系,定期评估模型的准确度和假设条件;监管机构也可能要求行业提供更多模型验证数据,甚至采用独立审核机制。、未来,一些新的监管指南可能出台,帮助定义何谓“足够可靠”的模型,以及应采用何种指标或触发条件来提示重新校准模型。像欧盟、中国等其他地区可能参考FDA动向,调整本国法规以鼓励先进工艺,同时确保质量可控。参考资料Comments - Considerations for Complying With 21 CFR 211.110; Draft Guidance for Industry. https://www.regulations.gov/document/FDA-2024-D-5374-0002/commentConsiderations for Complying with 21 CFR 211.110.https://www.fda.gov/regulatory-information/search-fda-guidance-documents/considerations-complying-21-cfr-211110
100 项与 Hefei E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Hefei EU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