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Asymchem Laboratories (Tianjin)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Asymchem Laboratories (Tianjin) 相关的专利(医药)
近日,葆元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葆元医药”)、信达生物制药集团(以下简称“信达生物”)与凯莱英医药集团(股票代码:002821.SZ/6821.HK,以下简称“凯莱英”)联合举行1类创新药己二酸他雷替尼胶囊首发供应仪式,标志着该款曾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品种”的抗肿瘤创新药正式面向市场供货。
浙江省药学会副秘书长、杭州市钱塘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研究院院长陈其松,杭州医药港党工委副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卢建军,杭州医药港党工委委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周永存;Nuvation Bio中国区域总裁颜冰、葆元医药企业负责人李安虎;凯莱英医药集团首席运营官张达、高级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徐向科、副总裁杨建波、执行副总经理杨涛出席,葆元医药、信达生物、凯莱英主要项目团队代表参加活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2月20日,NMPA官网公示,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葆元医药与信达生物共同开发的1类创新药己二酸他雷替尼胶囊(商品名:达伯乐)上市,该药适用于经ROS1-TKI治疗后进展的ROS1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治疗。
图片来源:NMPA官网截图
据估计,中国约2.6%的NSCLC患者的携带ROS1阳性基因。尽管已有获批ROS1-TKI药物,患者往往在接受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疾病缓解持续时间有限。己二酸他雷替尼胶囊是一种口服、强效、脑渗透、选择性、新一代潜在最佳的ROS1抑制剂,可以有效克服ROS1耐药突变,此前凭借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于2022年被NMPA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品种,并于2023年获受理并被授予优先审评资格,这一创新精准疗法将为ROS1阳性NSCL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药品研发生产过程中,凯莱英充分发挥一站式优势,承担该项目的API及制剂的工艺优化和生产、IND注册申报、NDA注册申报等一站式服务,在该项目合作中展现了高效、严谨的服务能力,于项目执行过程中,荣获葆元医药“卓越合作伙伴团队”及“卓越合作伙伴个人”等奖项。
该项目执行过程中,凯莱英API团队进行的所有批次的产品质量均满足规格要求。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对客户工艺进行了充分优化,在加强了产品质量控制的同时,提高了工艺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此外,团队对生产工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DOE研究,为工艺参数的制定以及中间体/产品质量的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保证了验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作为凯莱英又一获批上市的制剂项目,制剂团队克服诸多难题,按照关键时间节点快速、高效推进项目。在制剂工艺开发过程中,项目团队通过对工艺处方的设计和优化,使制剂产品收率稳步提高,同时,所有的临床产品供应、工艺验证批次及相应申报工作等均按时保质顺利完成。制剂分析团队依据中、美、欧、日四个国家/地区药典,建立了辅料质量标准,开发了辅料专属分析方法,以满足不同国家申报需求,为该项目高质量交付提供了保障。专业的技术能力、积极响应的服务态度、近乎完美的收率数据推动了该项目顺利进行。
首发仪式活动后,葆元医药、信达生物一行与凯莱英举行了座谈并参观,进一步了解公司技术研发成果和项目服务能力。作为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研发生产一站式服务供应商,凯莱英将持续以自身丰富经验和技术优势,继续严格贯彻执行高端国际质量标准,提升管理体系运行能力,持续护航全球药物的研发生产,加速新药上市进程,提升药品可及性。
关于葆元医药
葆元医药是一家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中国医药港,已迈入商业化阶段的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为美国Nuvation Bio, Inc.(纽交所股票代码:NUVB)的全资子公司,致力于开发广泛的创新性肿瘤治疗药物,用于高度未被满足临床治疗需求的肿瘤适应症。其研发的第一个商业化产品己二酸他雷替尼胶囊(商品名:达伯乐®。英文通用名:Taletrectinib Adipate Capsules)于2024年12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于一线和二线治疗ROS1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他雷替尼之前已于2022年分别获得美国FDA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证(BTD),用于二线治疗第一代ROS1 TKI已经耐药以及一线治疗未经ROS1 TKI治疗过的晚期或转移性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他雷替尼全球注册申报的一部分,美国的新药申报(NDA)已经被FDA受理,并获得优先审评资格,预计于2025年6月左右获得审批结果。接下来也将在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陆续递交新药申报。公司的产品管线还包括Safusidenib,一款处于全球二期临床试验阶段,具有良好脑渗透性的mIDH1抑制剂,用于治疗携带 mIDH1突变的脑胶质瘤等实体瘤。
详情请访问公司网站:https://www.nuvationbio.com/
关于信达生物
“始于信,达于行”,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是信达生物的使命和目标。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的创新药物,让我们的工作惠及更多的生命。公司已有13个产品获得批准上市,它们分别是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达伯舒®),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达攸同®),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苏立信®),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达伯华®),佩米替尼片(达伯坦®),奥雷巴替尼片(耐立克®), 雷莫西尤单抗注射液(希冉择®),塞普替尼胶囊(睿妥®),伊基奥仑赛注射液(福可苏®),托莱西单抗注射液(信必乐®), 氟泽雷塞片(达伯特®),匹妥布替尼片(捷帕力®)和己二酸他雷替尼胶囊(达伯乐®)。目前,同时还有4个品种在NMPA审评中,3个新药分子进入III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另外还有17个新药品种已进入临床研究。
公司已与礼来、罗氏、赛诺菲、Adimab、Incyte和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等国际合作方达成30多项战略合作。信达生物在不断自研创新药物、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秉承经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年来,始终心怀科学善念,坚守“以患者为中心”,心系患者并关注患者家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公司陆续发起、参与了多项药品公益援助项目,让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得益于生命科学的进步,买得到、用得起高质量的生物药。截至目前,信达生物患者援助项目已惠及20余万普通患者,药物捐赠总价值36亿元人民币。信达生物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提高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水平,以满足百姓用药可及性和人民对生命健康美好愿望的追求。
详情请访问公司网站:www.innoventbio.com或公司领英账号:Innovent Biologics。
关于凯莱英医药集团
ASYMCHEM
凯莱英医药集团(股票代码:002821.SZ/6821.HK)是一家全球领先、技术驱动型的医药外包一站式综合服务商。通过为国内外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提供药品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高效和高质量产品以及服务可加快创新药的临床研究与商业化应用,并降低创新药的研发和生产成本,是创新药物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司凭借深耕行业超二十五年积累的行业洞察力、成熟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能力以及良好的声誉,成为全球制药产业可靠的首选合作伙伴。公司依托在小分子CDMO领域积累的服务经验与技术积淀,并积极探索与布局化学大分子药、生物药、制剂、技术输出及合成生物技术等新业务领域。
了解更多公司信息,请访问www.asymchem.com
特约作者 | 金钱草
责任编辑 | 郑瑶
2025年即将到来,近期多家券商发布了2025年医药生物行业的年度策略报告,多家券商同时看好创新药、出海、CXO、医疗服务等赛道。
01
创新药、出海、CXO和医疗服务等赛道被看好
近期,光大证券、国泰君安、平安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中银国际、西南证券、国元证券、浙商证券、方正证券、东吴证券、兴业证券等10余家券商发布了2025年度医药生物行业投资策略。
随着人口老龄化、医疗需求增加以及政策的不断推动,多家券商同时看好创新药、出海、CXO以及医疗服务等赛道。
02
创新药进入收获期
自2017年以来,国内创新药环境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创新药进入收获期。
从政策层面看,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政策力度空前,政府持续推出政策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包括提供研发资金、加速审评审批流程等。
新政分别从支付端、融资端、审评端、考核端等多个维度全链条助推创新药的研发及商业化,彰显国家对创新药物全链条支持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指出,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
随着创新药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的创新药进入收获期,进入临床阶段的项目和获批的新药明显增加。
资料来源:国家药监局,光大证券研究所
1. 创新药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从国内创新药企创新平台不断迭代、海外BD授权合作、国内商业化放量等多个维度来看,国产创新药在各自细分病种领域的市占率不断提升。
如在CLL/SLL,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全球放量迅速;诺诚健华奥布替尼国内三项适应症纳入医保,2024年前三季度奥布替尼国内实现销售6.93亿元,同比增长45%,2024年第三季度奥布替尼实现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75.5%。
在CML,江苏豪森氟马替尼作为二代BCR-ABLTKI,亚盛医药奥雷巴替尼第三代BCR-ABLTKI上市后销售放量,在国内BCR-ABLTKI药物市场中,国产创新药的份额不断提升。
2. 创新药liscense-out创新高
据医药魔方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相关交易中license-out交易数量同比增长18%,其中总交易金额超过20亿美元的交易数量达3笔,占已披露金额的交易6%;大于10亿美元的交易数量13笔,均为license-out。
从金额来看,恒瑞医药领衔十余款创新药以超10亿美金成功出海,其中5款的总金额超过20亿美金,涉及的适应症包括肿瘤、自身免疫病、减重等。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年初至12月初已有超30款创新药成功出海,涉及恒瑞医药、康诺亚、亚盛医药、康宁杰瑞等。
03
医药产品出海周期上行
出海是国内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海外客户的付费将为国内公司创造更多利润来源。
除了创新药的liscense-out之外,原料药、高端制剂、器械出海是重要方向。
1. 专利悬崖密集到来,国内特色原料药企业出海迎来窗口期
根据IQVIA数据,2024-2028年,全球面临专利悬崖而损失的药品销售额约1920亿美元,相比2019-2023年的810亿美元,损失大幅增加。
仿制药制剂占比提升,带动仿制药特色原料药用量提升。2022-2027法规市场多款重磅大单品专利到期,国内原料药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阿哌沙班、恩格列净、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维格列汀、替格瑞洛、米拉贝隆、依度沙班、卡格列净等销售额峰值过十亿美元品种的法规市场核心专利也将陆续在2022-2027年间到期,9个品种合计销售额峰值超477亿美元,在2022-2027年专利到期品种中占据重要地位。
2019-2028E全球面临专利悬崖风险的药品销售额(十亿美元);2022-2027 年部分原研大单品专利到期及销售情况
2. 海外制剂市场需求大,国内高端制剂出海企业逐步增多
美国等法规市场药品短缺水平仍处高位。根据美国医院药师协会(ASHP)数据,2018年后美国药品持续短缺数量持续提升,2024Q3美国持续短缺的药品数量为277个。
根据FDA分析,美国药品短缺主要归因于FDA严格的GMP要求和原材料外部依赖。
公开资料显示,美国药品短缺以注射剂品种为主,每年新发药品短缺中注射剂占比在50%左右,2024Q1-2024Q3新发短缺药品95种,其中注射剂占比48%。
美国注射剂盈利能力较强,国内头部企业积极布局注射剂出海。截至2024年11月,复星医药拥有119个注射剂ANDA品种,健友拥有72个ANDA注射剂品种,两家国内注射剂领先企业ANDA数量快速增长,且均在美国拥有子公司。
齐鲁制药、恒瑞医药、普利制药等也在逐步扩容,分别拥有21、17、11个注射剂ANDA品种。国内头部企业积极布局注射剂出海。
3. 新兴市场快速扩容,国产生物类似药出海前景广阔
新兴市场国家用药需求快速增长,拉美地区增速显著。
根据IQVIA的测算,2022-2026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CAGR为5.4%。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CAGR分别为3.9%、4.9%、0.2%,而南美、中东、东南亚(包括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CAGR分别为17.4%、6.3%、4.5%,整体增速相对较快,其中拉美地区增速尤其显著。
4. 器械出海:从低端到高端,从新兴市场切入欧美高端市场
随着国产医疗器械技术水平和产品力不断提升,为了寻求更大增长空间和应对国内集采、市场降速等,头部企业纷纷加入出海队伍。
从品类来看,目前出海进度低值耗材>设备>IVD>高值耗材,其中,新冠疫情显著加快了IVD产品与诊疗设备的出海脚步,高值耗材出海难度最大,近年来逐步取得一定突破,出海产品逐步从低端走向高端,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如高附加值医械产品(高值耗材、高端诊疗设备、常规IVD产品等)有望进入国际市场。
04
CXO:产业触底,服务价格趋稳,经营有望改善
CXO海外需求复苏,国内有望产业触底+支持政策兑现。
1. 海外市场需求率先复苏
一方面,美国进入降息通道,资金成本下降后投融资转向活跃,biotech类公司现金流改善后,研发、生产需求回暖;另一方面,疫情后各跨国药企主动进行了管线的调整,目前调整阵痛期已基本告一段落,新管线推进需求释放。
2. 产业周期触底
国内医药产业融资下降的影响自2022年开始传导至CXO,并在2023年愈演愈烈,延续至2024年上半年,行业整体服务价格逐季下降。
2024年2季度开始,价格竞争趋缓,部分领域服务价格已连续2个季度保持稳定。展望2025年,国内CXO产业的客户需求、价格体系下行空间已非常有限,行业有望触底,而其中的头部企业在份额提升、运营优化后收入、利润将重回增长。
3. 支持政策加码
2024年各政府部门持续推出相关政策,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其中CXO行业的下游——创新药是政策支持的核心方向之一,前述提到的2024年7月出台的《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涉及研发、临床、审评审批、投融资等众多环节。
4. 经营改善,看好向上的趋势已在外向型CXO订单端初步反应
公开资料显示,药明康德前三季度在手订单(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共计438.2亿元,同比+35.2%,而2023年全年在手订单增长18%。其他如药明生物、凯莱英、康龙化成等也呈现出新签订单金额、项目数逐步改善的状况。
05
消费复苏,医疗服务业绩有望修复
医疗服务价格近年来没有大规模调整,医疗服务尤其是消费性医疗服务业绩的下降主要系消费疲软所致。
在公立医疗机构的次均费用的下降主要来自药品和耗材的降价。2019年集采实施并逐步扩面,影响渐进,2020年后阶段性受疫情影响增速波动,2021年迄今次均费用持续下滑。
2023年Q2开始,受消费乏力等因素影响,消费属性医疗服务业绩增速放缓,且趋势延续至2024年。
眼科、口腔、体检等偏消费属性医疗服务赛道业绩在2024年前三季度,呈现低个位数增长或负增长趋势。
2024年9月24日,国新办会议宣布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房贷利率等一系列货币政策,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强调加大财政政策调节力度,提振资本市场信心,10月继续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刺激经济,2025年经济有望复苏。
医疗服务需求具备较强刚性属性,随着未来宏观经济逐步回暖,居民支付能力提升,国内需求不断提振,业绩增速有望回升。其中,眼科、口腔、体检和中医馆类相关的消费属性较强的医疗服务有望迎来业绩拐点,是多个券商纷纷看好的赛道。
注:本文参考了多家券商医药行业2025年策略研报,如平安证券,光大证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浙商证券,国信证券、太平洋证券、东海证券等。
END
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左下角「关注账号」,右下角「在看」,防止失联
根据世卫组织定义,罕见病是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至1‰之间的疾病。目前,全球受罕见病影响的人数有2.6~4.5亿,种类约7000多种,而在2019年,经全球最大的罕见病数据库Orphanet对6,172种罕见病统计后发现,71.9%的罕见病与基因有关,69.9%的罕见病在儿童期发病。
我国罕见病患者群体已超过2,000万,已知的罕见病数量大约有1,400余种,我国分别于2018年和2023年发布两批次罕见病目录,其中囊括了207种罕见病种。
PART 01
罕见病药物获批情况
NDA
2022年CDER批准37款新药,其中罕见病药物18款(占比49%),2023年CDER批准55款新药,其中罕见病药物29款(占比53%),获批数量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19个化药和10个生物药。
国内2022年批准上市3款罕见病药物,2023年批准45款,2024年前五个月已经批准24款,罕见病治疗药物上市数量大幅增加,让很多罕见病患者不再无药可治。
罕见病通常由基因突变导致,致病机理清晰,适合小核酸技术开发药物。因此在罕见病药物获批类型上,小核酸药物率先突破,已经获批上市的小核酸药物针对的罕见病适应症包括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杜氏肌营养不良、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急性肝卟啉症和原发性1型高草酸尿症等。
PART 02
全球罕见病药物开发情况
Drug Development
近年来,全球药物开发所针对的罕见病数量持续上升,2023年达761款,较去年同期略有增长。
图1.全球研发药物所针对的罕见病数量
来源:Pharmaprojects
2024年初全球罕见病研发药物数量达到7,191款,较去年6,682款上升了7.6%,占管线总药物的31.5%,较2023年的30.2%略有增长。
在各领域的罕见病药物研发中,癌症领域在研发药物数量方面是最受关注的,在所有罕见病研发药物中占到39%,其次为神经类药物占比12%,消化/代谢类排在第三位,仅占7%。
图2.各治疗领域的罕见病药物占比
来源:Pharmaprojects
像所有药物研发一样,大部分罕见病工作处于临床前阶段,其中部分处于开发技术的前沿,不过临床研究数量仍然不少。根据Citeline套件中的一款跟踪临床试验的产品Trialtrove数据显示,全球2023年启动的罕见病药物临床试验数量为2,430项,较2022年数据有所上升。
图3.近年来全球罕见病药物试验数量
来源:Trialtrove
PART 03
中国罕见病药物开发情况
Drug Development
在中国,罕见病领域药物研发得到了重点关注和政策支持,临床试验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共登记119项,较2022年增加了42.9%,适应症领域进一步扩大。
按药物类型分析,治疗罕见疾病的药物主要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分别登记了56项和63项。按适应症分析,主要以抗肿瘤药物、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抗过敏药物和风湿性疾病及免疫药物为主,占年度罕见病临床试验总量的75.6%,其中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数量明显增加,达25项,占年度罕见病临床试验总量的21.0%。
和2022年相比,2023年罕见病领域药物研发在研数量管线增多,并且有更多的研发药物进入到临床Ⅲ期阶段,这意味着罕见病领域有望迎来更多的上市药品。2023年中国共计有252条临床试验管线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有70条正处于临床Ⅲ期阶段;共计涵盖40种罕见病,其中特发性肺纤维化(5条)、多发性硬化(4条)、黑色素瘤(4条)、胶质母细胞瘤(4条)等罕见病研发管线数量位居前列。
综合来看,罕见病依然是医药巨头们感兴趣的领域,在罕见病药物管线最多的前20名公司列表中,全球药企排名前10的公司全部位列其中。诺华的罕见病药物数量最多,取代辉瑞跃居罕见病药物数量首位,辉瑞屈居次席;在管线中的占比方面,最高的为渤健53.7%,其次为诺华53.6%,百时美施贵宝占比同样突破了50%关口。而且大型跨国药企在罕见病领域交易持续活跃:2023年,阿斯利康、诺华、辉瑞、诺和诺德等跨国药企加强了在罕见病领域的研发合作,以授权以及许可的方式开展跨国领域罕见病药物的开发。
表1.专注于罕见病的排名前20的医药公司
来源:Pharmaprojects,凯莱英整理
据Frost&Sullivan资料显示,2020年全球罕见病市场规模为1351亿美元,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383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国内来看,随着新药审评审批加快,罕见病药物市场将有望从2020年的13亿美元骤增至2030年的2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5%。
伴随基因组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罕见病药物的早期筛选更加精准,靶向治疗药物得以高效开发,使罕见病药物不再“罕见”。
References
参考资料
1. 20240522-Citeline-2024年医药行业研发趋势年度回顾
2. 2024052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医药行业: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2023年)
3. 20240229-沙利文-2024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
100 项与 Asymchem Laboratories (Tianjin)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Asymchem Laboratories (Tianjin)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