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广西梧州神农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广西梧州神农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延伸阅读:
【集采放榜】被医院认可的企业,都是哪些诸侯?
撰稿 | 神农
来自 | 蒲公英Ouryao
中药集采,始于2022年,21品种,11省参与,因行情波动异常,试点基本算是半流产状态。2024年,45品种,全国所有省参与,10月29日医保局要求医疗机构报量,11月29日发布公告,12月9日截止申报,25日二轮报价及解密,26日出中选结果,1月2号晚发通知,要求1月7日前各企业要按要求提交样品。
全过程雷厉风行,十分高效。中药饮片集采,是医保控费下必然的结果,核心目的就是控费,由此可能引发对未来产业格局的影响,我们试着聊一聊。
产业旧格局,有人吃肉,有人只能喝汤
之前系列文章提到了,按2023年计,中药饮片的销售额为2497.8亿。中药饮片产业根据市场格局,内部其实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其中等级医院占比约50%。
等级医院市场:一片蓝海,高价及相对的高质量,各省均由少数几个企业半垄断供应,形成地区性诸侯割据态势,地位十分稳固,高毛利,收益可观。
OTC市场:虽然OTC内部又分两类,品牌玩家玩品牌,低价玩家玩低价,但整体厮杀非常严重,一片红海;其中前几年品牌玩家红利期,通过高质量大品牌获得不错收益,但近年来,除了少数头部品牌企业,特别是不上不下的企业均迫于经济形势,也开始卷价格,拼低价,低毛利维持生存。
两军首轮交战,最终战况如何?
医院老牌企业与OTC企业两军首轮交战,最终战况如何?
中药饮片集采,评分聚焦医院认可度与价格两个维度,占80分。正式拉开了两个企业的混战。原等级医院企业在医院认可度上能的高分,而原OTC企业,只能从价格维度去突破拿高分。
我们看一下最终的战果复盘(注:不考虑后续购标问题,购标肯定依然还是老牌医院企业占绝对优势)
(1)医院老牌企业基本保住了入围资格:典型如安徽普仁、亳州市沪谯、安徽协和成、北京均大制药、厦门燕来福制药、甘肃陇脉、甘肃康乐、重庆泰尔森、浙江景岳堂、新疆和济、四川省中药饮片、上海万仕诚、陕西兴盛德、河北仁心药业、江西江中、湖北天济、哈尔滨普方、安国市聚药堂药业、广西仙茱、康美药业、贵州同济堂、新荷花、吉林省北药中药等(详见表1)
(2)医院老牌企业还拼价格杀入全国:典型如安徽润芙蓉、安徽普仁、安徽协和成、安徽万生、庆阳神州同泰药业、安国市安兴、河北康益强、河北仁心、江苏华洪、北京均大制药、河南省惠安堂、哈尔滨普方、安徽新盛、四川中药饮片、安徽盛安堂、衢州南孔、重庆上药慧远庆龙等(详见表1)
(3)部分老牌企业被挤出去了:典型如北京乾元本堂、国药集团冯了性(佛山)、湖南省松龄堂、江西彭氏国药堂、津药达仁堂(天津)、安徽桐花堂(详见表2)
(4)拼杀价格的企业入围情况:典型如华润现代中药(昆明)、重庆医药集团九隆现代中药、湖北茂源堂、安国市普天和、亳州市天济、安徽华医堂、亳州市宏宇等(详见表3)
虽然厮杀的非常严重,整体看,医院老牌企业占优,不管未来购标情况如何。
有一点的非常肯定的,供货价格到地板价了,这45个品种未来等级医院市场不再有高毛利的说法,不亏本就是赚。
注:大家可以具体再分析一下各省的情况,更多细节东西将出来,很有意思
最后谈一下未来
根据计划,将近200常用大宗品种将纳入中药饮片集采,预估占中药饮片医院市场体量至少70%。
(1)等级医院市场:
趋势1:中药饮片等级医疗整体市场整体萎缩:挤掉价格后,同等用量情况下,销售额将直接下降,保守估计腰斩;同时,没有好价格空间,医院也好,医生也好,开药积极性降低,进一步影响集采品种用量。
趋势2:非集采品种体量将增长,特别是特色饮片将成为趋势:集采品种低毛利或亏本供应,将从非集采品种上找补,但实际上过渡期开始可以,一旦200品种都上了后,非集采品种体量太小了,根本找补不了,同时随着集采推进,特色饮片将成为未来风口。
(2)中医馆市场:
趋势3:健康呵护还是得靠中医馆:政策其实很明朗,公立等级医院医保支出配套最基本的中药,谈不上好。要用好药,要有好的健康康养,还是得靠自费中医馆。好医,好药均向中高端私人中医馆流动。不要怀疑,没钱的人多,有钱人也不缺啊,何况面对生命健康。
(3)OTC市场:
趋势4:平台为王线上下单:药师帮、药九九,不多说了,你们都懂;平台上只存在两类企业单品王+品牌王。暂谈B2B,至于B2C,中药饮片,谈多了是泪。
(4)企业端:
趋势5:饮片将真正迎来全国市场流通:目前集采是各省单独评分排名,未来必然全国一盘棋;同时不管是地方性医院老牌还是OTC市场企业,低毛利下,为了摊薄成本,必然要扩量。从首次集采大量医院老牌企业依然通过低价占领全国各省市场的情况,可见一斑。目前部分省份表现出的地方保护主义,也会逐步打破。
趋势6:一品卖全国集中生产行情稳定:成本,成本,品种集中,才能有规模优势,才能支撑低毛利,同时进一步反向能稳定源头种植规模、药材行情,形成相对稳定的品种行情,集采报价也会趋于合理。这次集采报价太乱了,肯定会出问题需要修正的。报价需基于合理利润的基础上。
最后一问:近2400家企业,入围仅500余家,真正能供货还是赚钱的,又是几家?
最后一句:中药饮片就是做大品种,做精特色饮片,做好品牌,最后,做好大健康;至少选一条路走,目前这样子混日子肯定不行咯,时间不多了。
欢迎留言,更多观点。
作者原创推荐
Q1
药典2025版,中药将大量增加「指标」
Q2
大变化!中药饮片集采文件「四大看点」
推荐阅读:
蒲公英Ouryao视频号
投稿、广告、商务合作:
Qinrenlvcha
撰稿 | 神农
来自 | 蒲公英Ouryao
中药饮片,2023年中药饮片的销售额为2497.8亿,等级医院占比约50%;相比于市场竞争白热化的OTC市场,医院市场,虽暗斗不止,逐鹿多年,然真战场未起;地方诸侯并立已久,地位难以撼动。
中药饮片集采今年已成气候,价格利刃不见血岂能收;今天发布了首轮报价的入围名单,最低价,最高价我不关心,我关心,现有等级医院供货的各路诸侯都有谁。
从医院认可度看,各地医院认可度还是非常集中,具体见表。
数据来源集采公开文件,未经任何修改,不评论,本表仅供参考,嗑瓜使用。
表格说明:【35】表格列:指该企业该省获得满分35分医院认可度的品规数【20-35】表格列:指该企业该省获得20-34高分医院认可度的品规数。
欢迎留言,更多观点。
作者原创推荐
Q1
药典2025版,中药将大量增加「指标」
Q2
大变化!中药饮片集采文件「四大看点」
推荐阅读:
蒲公英Ouryao视频号
投稿、广告、商务合作:
Qinrenlvcha
撰稿 | 神农
来自 | 蒲公英Ouryao
最迟2025年8月1日开始,所有中药饮片必须标注保质期,具体保质期由各企业自行评估后标注,企业对自己标注的保质期负责。
本人一直比较关注中药饮片保质期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头疼原因主要两个,一是品种太多,至少5-600个,甚至8-1000个也正常。
二是工作量太大了,基础数据太少,企业积累太薄弱,做的好的企业常年持续开展稳定性考察估计也就几十个品种,当然,更多的小企业,根本就没开展这份工作,数据积累为零。
所以前段时间,组织了同行企业,将数据汇总在一起,20来家单位参与,收集近3000条数据,最终整理出近250个品种的初步成分稳定性评估数据(注:数据量太小太小,仅仅只有很有限的参考价值),但从反映出来的问题,十分不容乐观,也由此引发了对未来中药保质期制定的一些思考,非常难破的居民,请大家要关注,尽快行动起来,开展相关工作。
中药饮片保质期如何制定?
很多人讲,保质期制定不难,至少选取3批,稳定性考察一下,如果2年还合格,我就定2年,3年还合格我就定3年。。。。。真的如此吗?这种思维,存在一个很大漏洞,就是把每个品种限量成分指标的初始值默认一样了,有没懂?
注意!但实际上,每批次中药的限量指标成分值是不同的!比如生地黄,而指标成分地黄苷D一年下降0.02%,标准限度是0.05%。如果你出厂含量是0.1%,二年每年降解0.02%,2年后含量还有0.06%,还在合格范围,你这批次货的保质期就可以定2年。
但你能把这个品种标准定为2年吗?显然不能。如果你出厂含量是0.06%呢?估计你的货出厂不到半年,就不合格的。
所以,一定要注意,一定要搞清楚,制定保质期,最关键的是因素是什么?(注:这里不考虑包材、存储稳定等因素)
两点:
1、你的产品放行初始值,也就是你的内控标准是多少?
2、标准注规定限度的指标成分,每年的降解率是多少?
必须满足的条件:内控标准限度值—成分每年降解率X保质期≥法定标准限度值,也就是你要制定你这个产品的保质期是基于内控标准、降解率,测算出来的。
企业要严格制定内控标准
未来,企业必须制定执行标准;绝对不能再有临界值放行,踩线放行。你如果保质期定短点,你的内控标准可以定低一点;你如果保质期定长点,那你的内控标准就必须定高了,也就是必须提高大幅度质量标准。
企业要关注成分降解情况
根据目前我们收集到的数据,250多个品种,至少50多个品种成分指标存在降解下降情况。比如荆芥挥发油、姜黄挥发油、丹参含量、黄芪含量、覆盆子含量、木香含量、生地黄含量、远志含量、黑胡椒含量、山药浸出物等等。
当然,也发现了20来个品种成分指标上升了,比如决明子、补骨脂、蔓荆子、茵陈、陈皮、沙苑子等。(因数据量少,仅供参考,就不具体展示了。)
最后,两难局面是什么?该如何破解?
看完上面的内容后,我想,大家应该明白这里所说的缺陷是指什么?
成药的标准,在起草的时候就已经将保质期因素测算在内,至少经过加速稳定性考察了,也就是成药标准的限制指标的设定是充分考虑了保质期期间的成分降解因素。
中药饮片标准呢?标准起草之处,就缺失了对保质期的考虑,所制定的限度完全是基于当下的实测值,以实测值来定出了限度标准。
两难局面由此引发,中药饮片厂又得阵痛了!
为了讲明白,我还是举几个例子:
1、对于成分稳定的品种,不存在这个问题,不影响。
2、对于成分不稳定,但标准限度定的不高的品种,影响尚可接受,比如上面举的地黄例子,标准限度0.05%,但实际原料标准0.1%毫无压力,哪怕每年降解0.02%,你制定好内控标准不得低于1.0%,保质期2年即可。满足你内控的货源基本能保证,虽有影响,但尚可接受。
3、对于成分不稳定,但标准限度又定的很高的品种,比如荆芥、黄芪,本身原料就只能勉强达到标准限度,又遇到成分不稳定,不断降解,那这局如何破?也就是定了内控,可能原料都买不到了,不定内控,定3个月保质期?
两难,何解?呼吁各位同行重视起来。
欢迎留言,更多观点。
作者原创推荐
Q1
药典2025版,中药将大量增加「指标」
Q2
大变化!中药饮片集采文件「四大看点」
推荐阅读:
蒲公英Ouryao视频号
投稿、广告、商务合作:
Qinrenlvcha
100 项与 广西梧州神农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广西梧州神农药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