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Shaanxi Palin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Shaanxi Palin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4月28日,华兰生物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2025Q1季度,华兰生物实现营收8.68亿元,同比增长10.20%;归母净利润3.13亿元,同比增长19.62%;扣非净利润2.30亿元,同比增长35.35%。华兰生物是一家从事血液制品、疫苗、基因工程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业务包括血液制品、疫苗制品、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研发、生产三类业务,其中血液制品是主业,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的主要部分为血液制品,最近几年,疫苗制品也为公司的营收贡献了一部分力量。血液制品方面,华兰生物有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凝血因子Ⅷ、人纤维蛋白原、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等11个品种(34 个规格),是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中血浆综合利用率较高、品种较多、规格较全的企业之一。作为国内血液制品企业TOP 5之一,华兰生物一季度的业绩可谓是表现亮眼,而另外四家已遭遇一季报“暴雷”:天坛生物在2025Q1季度实现营收13.18 亿元,同比增长 7.84%,但其归母净利润2.44亿元,同比下降 22.90%。据悉,这是天坛生物自2018年第四季度以来,归母净利润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季度业绩。博雅生物在2025Q1季度同样增收不增利,营收为5.36亿元,同比增长19.49%;归母净利润为1.39亿元,同比下降8.2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02亿元,同比下降19.67%。派林生物在2025Q1季度甚至出现了营利双降,营收同比下降14%,净利润同比下降26.95%。上海莱士在2025Q1季度实现营收20.06亿元,同比下降2.45%;归母净利润5.66亿元,同比下降25.20%;扣非归母净利润5.70亿元,同比下降3.52%。而回看2024年这几家血液制品企业的业绩,却是可圈可点,表现不俗的,基本均实现了良好的增长,比如天坛生物在2024年净利大增40%,是其中表现最漂亮的企业。但在2025年一季度这四家公司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这可能是供需与价格的博弈,“价格”或许是影响血液制品企业今年一季度业绩的主因。天坛生物在2025年一季报中表示,净利润下降是产品价格下降减少的利润大于销量增长增加的利润所致。派林生物表示业绩变动主要受派斯菲科二期产能扩增停产影响,导致产品供应量同比下降。而上海莱士并未在一季报中说明原因,但其在近期接受投资者调研时称,公司销售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为稳定,其中人血白蛋白随着供需关系的调整,终端价格略有变化。疫苗制品方面,该业务是华兰生物营收的第二增长曲线,但是近五年营收表现却忽高忽低。同日,华兰生物的疫苗业务子公司华兰疫苗也发布了2025第一季度业绩。华兰疫苗实现营收2428.25万元,同比下降29.05%;归母净利润3277.71万元,同比下降15.06%;扣非净利润1541.58万元,同比增长8.89%。华兰疫苗是国内最大的流感疫苗生产商,也是首家获批四价流感疫苗的公司。2018年6月,公司的四价流感疫苗获批上市,一品独大,并迅速放量,替代三价流感疫苗成为主流产品。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四价流感疫苗获批上市,华兰疫苗流感疫苗的市占率也逐渐由100%降至86.10%,再降至61.41%。自2024年以来,国内流感疫苗价格显著下行,三价疫苗的报价曾低至6.5元/支,四价疫苗的报价亦曾降至百元以内。4月14日,今年全国首个流感疫苗招标项目公布中标结果。据深圳政府采购网显示,华兰疫苗中标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卫生检验中心、深圳市预防医学研究所)深圳市60岁及以上人群流感疫苗接种项目,其将供应15万支三价流感疫苗,价格为10元/支。对于今年流感疫苗价格是否将继续下调的问题,华兰疫苗方面表示,公司将根据2025年流感疫苗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和销售策略,流感疫苗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厂商竞争格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否会发生变化尚存在不确定性。至于疫苗业务能否在2025年回暖的问题,华兰生物管理层在近期的业绩会上表示:“公司目前已按照2025年流感疫苗生产计划组织正常的生产,疫苗行业能否回暖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厂商竞争格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华兰生物以血液制品为依托,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除了2005年成立华兰疫苗之外,华兰生物于2013年成立华兰基因,开展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的研发、生产。据华兰生物方面披露,华兰基因先后有10个单抗品种取得临床试验批件,正在按计划开展或准备进入临床试验,贝伐珠单抗已经获批正式生产和销售。华兰生物方面表示,今年一季度,华兰基因已产生收入,但该公司未在华兰生物合并报表范围。参考资料:[1] 华兰生物、华兰疫苗等公司2025年一季度报告.[2] 从暴增40%到暴跌23%,“血王”业绩变脸,发生了啥?. E药经理人. 2025年04月27日.[3] 血液制品业绩集体“变脸”. 21新健康. 2025年04月28日.[4] 上海莱士:加速浆站布局夯实发展根基,提升经营效能打造核心优势. 翰之未来. 2025年04月28日.[5] 华兰生物的成长性在哪里?. 长虹伴梦. 2025年04月12日.[6] “一枝独秀”的华兰生物. 炯垕看华兰. 2025年04月28日.[7] 疫苗业务收入腰斩 华兰生物业绩遭“滑铁卢”. 中经医健资本圈. 2025年04月22日.识别微信二维码,可添加药时空小编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血制品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吗?撰文| Kathy崩了。血制品龙头们一季报,堪称“丑媳妇见公婆”。国药系天坛生物、华润系博雅生物净利润齐齐下跌,动辄20%。更有陕媒系大军派林生物与海尔生物旗下的上海莱士成了营利双降的“倒霉蛋”。2024年净利大增40个百分点、年报综合表现最漂亮的“血王”天坛生物,这次居然“领跌”。尽管其一季度营收增长7.84%,但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大降22.9%和23.7%。博雅生物同样面临着一季度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上海莱士净利润也从2024年的增长23.25%跌至一季报的下滑25.20%,未能稳住过去一年势头。而派林生物则遭遇了高基数增长后的业绩下滑。这些公司均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市场开拓与新产品推广,以增强持续盈利能力。国内血液制品企业TOP5中,四家已遭遇一季报“暴雷”,仅剩华兰生物,实现了超预期增长。血制品行业怎么一下就从香饽饽跌进冰窟窿?业绩为何集体变脸?短短三个月,天坛生物、博雅生物、派林生物、上海莱士齐刷刷在一季报里上演了一场业绩“变脸秀”。与2024年报时的一片向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家公司在2025年一季报中业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天坛生物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3.18 亿元,同比增长 7.84%,但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4亿元,同比下降 22.90%。这与2024年表现截然相反,2024年,天坛生物归母净利润达15.49亿元,同比增长39.58%,4个季度同比皆实现增长,尤其是最后一个季度,期间营业收入达19.59亿元,同比激增69.06%,净利润则飙升123.58%。拉长时间线来看,这是天坛生物自2018年第四季度以来,归母净利润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季度业绩。针对一季度的利润下滑,天坛生物表示主要原因是:产品价格下降。尽管销量有所增长,但产品价格的下降导致利润减少幅度超过了销量增长对利润的贡献。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在销售模式和销售策略方面面临不确定性,也导致利润水平受到波动影响。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对利润也产生了一定的挤压,使得公司在价格下降的同时,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但市场似乎并不为此买账。有投资者不禁发问,产品集采未降价、行业竞争格局也没发生变化,市场也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为何这时强调产品价格下降?有二级市场分析师指出,其实在天坛生物2024年的年报数据中,就已经看出了隐忧。2024年财报显示,天坛生物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骤降65.75%至8.2亿元,与净利润比值仅为0.39,盈利质量显著弱化。同时,应收票据增速高达1093%,远超营收增速(16.44%),存货增速(36.02%)亦远超营业成本增速(7.12%),显示销售回款效率下降及库存积压风险。降价去库存,类似情况还反映在了其它血制品巨头身上。博雅生物,一季度同样增收不增利:营收为5.36亿元,同比增长19.49%;归母净利润为1.39亿元,同比下降8.25%;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02亿元,同比下降19.67%。从2024年报来看,博雅生物过去一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97亿元,同比增长67.18%,但这与2023年计提了大额商誉减值和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导致净利基数较低有关,其营业收入同比减少34.58%至17.35亿元。其中静丙、人血白蛋白等产品都出现2.65%~12%的不同程度的下滑。但产品的批签发量却同比增长10%左右。这也意味着,单价下滑这一事实在2024年便已经出现。派林生物更“惨”一点,一季度营利双降。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4%,净利润同比下降26.95%。回顾2024年,派林生物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4%至26.5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1.76%至7.45 亿元,全年采浆量超过1400吨,增长显著。究其业绩急转直下的原因,从成本与费用角度来看,派林生物在Q1的三费(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总和为 6759.29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13.87%上升至 18.04%,增幅30.03% ,这表明公司在控制成本方面面临较大挑战,费用的增加对公司利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推荐阅读 * 国药PK华润医药:中药掉队,血制品称王* “血王”终极战!国药硬刚“一哥”,华润猛追,五巨头的坏日子来了?寡头时代+关税调整,新机会在哪?相较于净利润下滑这件事,摆在国内血制品龙头面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或许仍是:做加法。作为高门槛的寡头竞争行业,至少在血源类产品被大规模替代前,扩张还是血制品行业现有的逻辑。截至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且已经形成较为集中的行业格局。根据规定,血液制品的原材料必须是健康人血浆,而且只能通过单采血浆站获取。因此,企业所掌握的浆站数量很关键,可谓是得浆站者得天下。万联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我国新获批浆站3个,新增在营浆站17个,持续推动浆量稳步增长。根据数据统计,2024年行业采浆量1.34万吨,同比增长10.9%,其中天坛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派林生物、远大蜀阳的采浆量合计占据国内血浆采集量80%左右,行业规模效应凸显。行业并购依旧频繁。2024年,博雅生物收购绿十字,天坛生物收购了中原瑞德。到了上个月,上海莱士宣布拟以42亿元收购南岳生物100%股权。收购落地后,上海莱士将在湖南省拥有11家单采血浆站及1家分站,浆站总数突破50家。巨头们忙着整合、并购、扩产的同时,这个高确定性的血制品赛道还成为了投资的“避风港”。尤其是在中美关税贸易战导致A股哀鸿遍野时,血制品赛道逆势走强。这也是血制品行业的另一个关键词:国产替代。从2024年公布的数据来看,去年一年的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总量为5423批次,其中国产1708批次,占比31%;进口3715批次,占比69%。相较于2023年60%的进口规模,依赖海外进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对进口产品依赖更高的原因来自于,国内采浆量增长速度较慢,2024年采浆量为1.34万吨,同比仅增长10.9%,供不应求难以跟上市场需求的扩张步伐。上游采浆不足,也就导致在终端市场,进口白蛋白占据了60%-70%的临床使用份额,在三级医院等高端医疗市场,其占比更是居高不下。上游供不应求,中游的血制品生产上,也同样亟待技术提升。具体来看,在血浆综合利用率上,国际龙头企业可从血浆中提取22种产品,国内企业平均提取8-10种。但天坛生物、华兰生物等企业通过工艺优化,吨浆收入提升至600万元以上,已接近国际水平。关税调整后,进口白蛋白终端价格可能上涨10%-15%,10g规格产品价格或突破600元,而国产产品价格保持稳定,性价比优势愈发明显。上海证券研究分析指出,在这种背景下,提升关税增加进口产品的成本,国产血制品在价格上更具优势;另一方面,进口产品供应增加不确定性,国产品种供应稳定性更有保证。关税影响促使血制品竞争格局改变,供需共振下,国内血制品企业迎来量价齐升的良好机遇,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这也难怪在一片大跌中,国内血液制品相关A股上市公司的逆势走强也是投资者对血制品板块国产替代逻辑的认可。正如天坛生物在其2024年年报中所说,血液制品价格随市场供需变化而产生波动,以人血白蛋白为例,近年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数量持续增加,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比重,对国产人血白蛋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从国内血制品行业产品结构来看,人血白蛋白进口占比超70%。随着对美加征关税可能推高进口成本,血制品的国产替代加速被再次关注起来,像凝血因子、静丙等品种的国产化率,有望突破50%。巨头们寻求国产替代机会的同时,以重组技术打破血源类产品的替代浪潮,也已经开始新的冲击。一方面,重组白蛋白技术正在突破。禾元生物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奥福民)已进入优先审评,若获批上市,将打破血源白蛋白的供给垄断。尽管短期内产能有限,但长期可能瓦解血制品稀缺性逻辑。曾有券商分析指出,重组产品商业化后,血制品供需矛盾有望缓解,但同时也削弱了传统企业的壁垒优势。禾元生物“稻米造血”技术若量产,白蛋白成本或降至10元/克以下,直接冲击血源产品的定价。另一方面,凝血八因子市场竞争加剧。如神州细胞通过重组凝血八因子实现国产替代,叠加天坛生物等企业获批同类产品,血源凝血八因子面临价格压力。2024年重组凝血八因子市场规模近30亿元,进一步挤压传统血制品企业利润空间。技术迭代正在给血制品行业带来了冲击,但也有不少行业观点认为,血源类产品被重组产品替代的风险还存在不确定性。正如太平洋证券分析的,重组白蛋白目前在纯化技术、临床适应证拓展、市场教育、产品审批上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由于目前技术的局限性,重组静丙实现难度大;狂犬单抗价格昂贵、无医保支付,对狂免蛋白冲击亦是有限。一审| 黄佳二审| 李芳晨三审| 李静芝精彩推荐大事件 | IPO | 融资&交易 | 财报季 | 新产品 | 研发日 | 里程碑 | 行业观察 | 政策解读 | 深度案例 | 大咖履新 | 集采&国谈 | 出海 | 高端访谈 | 技术&赛道 | E企谈 | 新药生命周期 | 市值 | 新药上市 | 商业价值 | 医疗器械 | IND | 周年庆大药企 | 竞争力20强 | 恒瑞 | 石药 | 中生制药 | 齐鲁 | 复星 | 科伦 | 翰森 | 华润 | 国药 | 云南白药 | 天士力 | 华东 | 上药创新药企 | 创新100强 | 百济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 康方 | 和黄 | 荣昌 | 亚盛|康宁杰瑞|贝达|微芯|再鼎|亚虹跨国药企|MNC卓越|辉瑞|AZ|诺华|罗氏|BMS|默克|赛诺菲|GSK|武田|礼来|诺和诺德|拜耳供应链|赛默飞|药明|凯莱英|泰格|思拓凡|康龙化成|博腾|晶泰|龙沙|三星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中国医药手册
李昀 | 撰文王晨 | 编辑近日,美对中加征关税的消息几乎血洗A股。在生物医药板块的一片哀嚎中,只有一个子板块在悄悄上涨。血制品板块数家公司在4月7日涨停,其中就包括派林生物和卫光生物。博晖创新、博雅生物、天坛生物的涨幅都在8-10%左右。 对于这一现象,有一个很好理解的解释:美国是全球血制品的最大来源地,进口的血液制品成本增加,外国企业为保证毛利率,大概率会对终端销售价格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国产血制品大概率会获得价格优势,从而打开市场。但对于这种预想,不少业内人士依然认为“过于乐观”。“价格并不是决定血制品格局的主要因素。”一名供职于相关企业的从业者说到。“这些年采购方向国产倾斜的力度已经很大,但上游血浆就那么多,下游放量空间也不大。”“而且价格也不一定存在优势,”这名从业者又补充道,“国外多,国内缺,国外价格自然便宜,就算因为关税原因加价,可能也就是和国内打平。”一直以来,血制品都属于医疗领域内的“硬通货”,在不同的治疗领域都有需求。而由于属于特殊制品,政策监管较为严格,我国相关企业较少,只有30家左右,按企业集团合并后总计 17 家。其中,超过半数企业不具备新开设浆站资质。“如果说未来血制品企业还要有所发展的话,一种方式是整合产业链,走规模路线;另一种方式——也是我个人比较看好的方式,还是要拓展产品端。”上述血制品从业者说到。除了采浆量不足以外,横亘在国产血制品面前的最大问题还是产品种类不足。国产企业以且以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为主:技术力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要用有限原料优先保供常规品种。多年下来,就形成了一些毛利率更高的高端品种需要依赖进口的局面。从行业普遍经验来看,把希望放在价格上的策略很难走得很远。尤其鉴于已述原因,即使价格存在优势,也无法带来显著放量。同时,集采扩围也对业绩增长提出挑战。去年11 月,江苏省医保局发布《第五轮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公告》,将重组Ⅷ因子、人凝血Ⅷ因子、人血白蛋白、破免4 个产品纳入该采购目录。同月,重庆医保局公布《“三进”集采药品清单》,将重组Ⅷ因子、人凝血Ⅷ因子纳入该清单。通过并购的方式扩容采浆量当然是大趋势。然而,并购只是在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但不能凭空创造。去年,国家新开了3个血浆站,行业采浆量13400吨,同比增长10.9%——这种增长速度被已经经历过一轮洗牌的幸存者企业们瓜分,每个也只能分得到一点。“采浆这件事,除了受政策和监管影响以外,更重要的是人们献血观念的变化。从短期来看,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要这一点不变,那医疗行业只能为这些进口必需品的涨价买单。”一名曾经关注过血制品赛道的投资人说到。产品种类少、集采跟在身后、上游扩容有限——当这些问题一个个跳到眼前时,人们需要意识到:在贸易战前畅想国产替代,这未来终究还是远了点。-01-业绩背后在上述投资人看来,这一波血制品的利好消息,背后存在一些资本“尬吹”的可能性。“血制品这个赛道,目前还在杀估值的阶段,已经持续好一阵子了。在泡沫去的差不多之前,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变化。”从市盈率来看,申万3级的的板块平均值只有28左右,头部企业包括天坛生物、派林生物等都已经低于30倍。而博雅生物,上海莱士等企业市净率也都低于2。就在上个月,不少企业发布了去年年报,其中不乏一些表面看上去亮眼的表现。但细究起来,又各有各的古怪。比如博雅生物:公司去年归母净利润为3.97亿元,同比上升67.2%,乍看一下是个不错的成绩。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司营业收入只有17.3亿元,同比下降了34.6%。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的营业成本从2023年的12.53亿元降至2024年的6.13亿元,降幅达51.05%。但降本并不是因为公司找到了可持续的运营方式,而是因为在2023年剥离了复大医药和天安药业。同时,一些散户注意到:公司2023年计提了3.29亿的资产减值损失,而2024年只计提了0.84亿的资产减值损失。减值损失的减少,也为报表的净利润增长贡献了2.4亿元左右的差值。因此,如果按照一般标准来看,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增长应该是双跌。天坛生物的古怪则在别处。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0.32亿元,同比增长16.44%;归母净利润15.49亿元,同比增长39.58%。然而,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2亿元,同比下降了65.75% 。公司回应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的信用政策导致销售回款减少,以及采浆量增加带来的资金占用。上述血制品行业从业者提到,在这个领域,现金流是非常关键的财务指数,也是公司重点把控所在。“很多人都觉得血制品行业跟其他生物医药子领域相比偏稳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其实又是最不稳定的。公司必须用激进的方式才能实现稳定增收。目前最通行的增收方式就是提高采浆量,但并购很费钱,开新采浆站的最初三四年也费钱。如果在这个阶段,公司的营收端没有跟上,就容易出现大问题。”这也正是博雅生物目前面临的困境。自从博雅进入了华润版图后,它的并购步伐迈得越来越大,去年以18.2亿元收购了绿十字香港100%的股权,其实相当于买了4个血浆站。接下来只要做一个简单的数学题:按照公司目前单站采浆量32.6吨来算,相当于增加了130吨左右的采浆量;2024年公司血液制品业务净利润为 4.07 亿元,采浆量为 630.6 吨,相当于吨浆净利64万元来算。则4个血浆站创造的年利润大约在8320万元左右。这还没有算上血浆站运营初期需要额外超出的管理成本等。可以看出:要想完全填平收购支出的影响,公司可能要等上十几年的时间。可以说,这一问题不仅盘旋在某一家公司的头上,而是行业通病。上个月各公司的年度报告发布后,由于如上所述存在各形各色的问题,因此板块内个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而在短短几天后又因为关税问题有所拉升,颇有些强行逆转的味道。-02-如何破局正如上述从业者所分析的那样,只加码上游原料却忽视产品端的血制品企业,是没有未来的。所谓拓展产品端,换句话来说,就是通过开发销售高端品种来提升吨浆净利润,从而保证行业在大开大合的发展路线上走得更稳。“提高吨浆利润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在工艺上提高提取率,或者减少原料损耗。但总的来说,做高附加值产品的提升空间会更大一些。不同的血液制品之间,价值可能会差上几十倍甚至几十倍。”上述从业者分析道。这两年,国内公司主要申报开发的品种主要集中在静丙和凝血因子类产品上。在疫情期间,由于静丙被广泛用于医护人员防护和重症患者的治疗,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需求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第四代10%静丙,比起上一代产品安全性更高、副作用更少、输注时间更短。同时,它的适应症还可以在神经免疫类疾病的坐标轴上拓展。除了天坛生物和泰邦生物的静丙产品已经上市外,博雅生物、华兰生物的同类产品也已经完成上市申报,卫光生物、广东双林的III期临床正在进行中,还有不少企业已经完成临床前立项。而对于凝血因子产品而言,又分为血源类和重组类,主要用于血友病治疗:前者国产替代多,而后者多为进口。前者主要通过血浆提取得到,而后者则主要依靠基因工程。后者的优点主要在于无病毒传播风险,在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重组类产品包括诺和诺德长效重组Ⅷ因子、武田重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就国内企业而言,目前已有上市产品的只有正大天晴和神州细胞这两家。血制品企业中,只有天坛生物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于今年1月递交上市许可,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 - Fc 融合蛋白正在开展Ⅰ期临床试验。之所以企业们对重组类国产蓝海的兴趣不大,是因为该产品的开发难度和成本都很高,而血制品行业一向研发保守,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基本在5%左右,头部也不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原料。”上述投资人说到,“研发需要从大量血浆中提取、纯化目标蛋白,来研究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工艺上的一些优化试验,都离不开原料。”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不仅不会利好,反而会让企业研发所需要的血浆原料更加难以获得,进一步降低行业的创新意愿。由于我国血液制品应用时间较晚,体系发展不充分,曾造成过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民间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恐慌,形成了延绵近日的对“采血”和“献血”的抗拒心态。尽管监管部门近年开始从“紧平衡”向“平衡供需”进行调整,包括逐年稳步提升采浆量,但社会环境决定了上游供应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总的来说,国内的血制品企业要面临的是一个荒野求生的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该如何分配手里的一切?是拿现有资源攫取更多的资源,还是通过研发探索出一个出口?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选择将会决定它们未来的命运。......欢迎添加作者交流:李昀:liyun940820
100 项与 Shaanxi Palin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Shaanxi Palin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