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写意年度巨献!!7月25-26日,邀您相聚金鸡湖畔,与5000人一起为中国医药创新“同写意”!康方摸着石头过河,别人摸着康方过河。康方生物凭一己之力,先是在去年带火了newco的商业模式,又在今年催化了PD1-VEGF双抗出海高潮,礼新生物、三生制药和bioNtech的首付款一浪高过一浪。其实,鉴于之前IO组合死在临床阶段的项目已经横尸遍野,大药企对下一代IO早始终有防备之心。但AK112(依沃西单抗)却凭出色的临床数据,重新点燃了MNC对下一代PD1的热情。• 2024年5月24日,依沃西单抗首次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与化疗(培美曲塞+卡铂)联合,用于EGFR突变且经TKI治疗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q-NSCLC)。• 2025年4月25日,依沃西单抗再迎里程碑:其新适应症在中国获批,单药用于PD-L1阳性(TPS≥1%)、EGFR/ALK阴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当国内外投资人开始扎堆研究统计学分析AK112数据能否带来OS优势而不断进行激辩之时,AK112在一年以内先后拿下两个大适应症,有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既视感。今年初,在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举办的"肺癌靶向治疗峰会"上,两位胸部肿瘤学权威专家就此议题展开激烈辩论,这两位专家分别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综合癌症中心胸肿瘤学主任Jonathan W. Riess教授和密歇根大学医学教授Greg Kalemkerian。知几君不仅对两位的观点进行了点评,后续又深入分析了联合用药与双抗的临床差异化原因,enjoy!TONACEA01正方:PD1+VEGF双抗机制创新,将成为下一代PD1Jonathan W. Riess教授力挺双特异性抗体的崛起,其核心论点聚焦三大优势:1.多靶点协同打击:双抗可同时阻断PD-(L)1等免疫检查点,并干预其他免疫调控环节。Riess首先搬出了IO领域经典的七元循环图,强调双特异性抗体能同时对刺激性和抑制性免疫信号发起攻击,包括阻断免疫检查点、共刺激免疫细胞活化,以及结合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作者点评:这不仅仅是给康方站台,也是给所有的IO双抗撑腰,默沙东听完会不会感慨?毕竟他们曾经在PD1-TGFβ深耕多年,最终还是没有赢了K药。2. 独特的机制优势:协同结合效应(cooperative binding)能显著提升疗效。以ivonescimab为例,这种靶向PD-1和VEGF的双抗可使PD-1结合力提升18倍,同时使VEGF结合力增加4倍。作者点评:协同机制说的不够全面,PD1和VEGF联合最大的协同机制在于VEGF可以调节肿瘤微环境,在VEGF存在的情况下,调节性T细胞(T-regulatory cells)会被上调,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至于互相增强结合力,这个并不是最重要的。3. 早期临床数据亮眼:在临床证据方面,Riess重点提及HARMONi-2 III期研究——该头对头试验显示,在PD-L1阳性NSCLC患者中,ivonescimab相较帕博利珠单抗带来显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获益,且无论PD-L1表达高低均有效。作者点评:PFS数据很好,但是美国FDA不会根据PFS优势批准AK112。TONACEA02反方:PD1+VEGF combo多次折戟,双抗短期难以撼动PD1Greg Kalemkerian则持谨慎态度,他驳斥正方将双特异性抗体视为"全能替代品"的观点,认为双抗短期不会替代PD1,理由如下:1. 现有证据存疑:多项联合治疗研究(涉及超7000患者)均未显示生存获益。2. 失败案例警示:包括LEAP-007(PD1和小分子VEGF联合)以及ARCTIC(双免联合)等关键试验均以失败告终试验均以失败告终。3. HARMONi-2的局限性:虽然ivonescimab数据积极,但缺乏OS数据、随访时间短,且PD-L1 1-49%亚组并非当前标准治疗人群。作者点评:虽然都是基于临床实践的分析,但是确实提出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为何PD1和VEGF联用会失败?TONACEA03不同PD1+VEGF双抗的分子设计及作用机制目前已经浮出水面的PD1/L1-VEGF(A)双抗已经有18家,算上潜水的应该会超过30家,与当年的PD1开发热潮十分相似。但与当年PD1的火爆的不同之处在于:很多开发厂家一开始并没有把这个产品当作中心,临床推进速度比较慢。这也使得三生制药这种舍得砸钱的传统药企依靠相对中后期的临床数据赢得了以及普米斯的母公司bioNtech超10亿美元首付款的重磅BD的机会。言归正传,我们还是回归到问题的本质,看看这些双抗的分子结构到底是如何构建的呢?基本上两个路线,一个是免疫检查点端基于PD1和PDL1选择,其中选择PD1的较多,主要有康方、三生、礼新等,这三家均已完成BD合作,选择PDL1的代表性企业是普米斯,也完成了与bioNtech的超级BD交易,后者更是以111亿美金的价格卖给了BMS。主流的PD-(L)1/VEGF(R)双抗都选择了2+2对称结构,相较于非对称结构,对称结构的抗体的生产质量较为可控,但分子量较常规抗体大。其中3款双抗(康方、礼新和普米斯)结构较相似,均以贝伐珠单抗(靶向VEGF-A)为骨架而在重链C端连接PD-(L)1 scFv或VHH。宜明昂科和华海制药的分子结构类似,均在Fab段结合了VEGFR1-D2和PDL1。AK112作用机制图:iScience 28, 111722,2025通个结构来看,只有PD1/L1和VEGF分别分布在Fab和Fc两侧才更可能产生跟康方AK112类似的多聚体形式的亲合力增强效应。但三生SSGJ-707的结构与AK112差别很大,重链C端Fv段结合了贝伐,而Fab段结合了PD-1,也就是PD1和VEGF串联的方式,宜明昂科和华博生物也采用了类似串联的方式。这种结构由于空间位阻效应,很难通过双抗与VEGF二聚体的结合增强PD1的亲和力,没办法画出类似康方的漂亮的机制图。但SSGJ-707并没有因为结构和机制上与AK112的区别而影响活性,甚至优于AK112:SSGJ-707在临床上表现也非常出色,表现出了best in class的前置,这也是吸引辉瑞的原因之一:SSGJ-707单药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晚期NSCLC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10mg/kg Q3W剂量水平ORR达到了67.6%,其中确认的ORR高达64.7%,DCR高达97%。与同类药物依沃西单抗在该适应症疗效相当(依沃西单抗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晚期NSCLC,ORR为50%,DCR为89.9%)。PD1+VEGF双抗机制到底是啥?在知几君看来,主要就是PD1协同了VEGF抗体或者VEGF trap阻断VEGF因子的能力,抗血管生成+调节免疫,而互相增强亲和力,并不是主要的,亲和力调节可以通过序列设计优化实现。TONACEA04为何PD1+VEGF组合药物会失败?为何1+1<1?我们再次回到PD1+VEGF组合在肺癌的失败案例并尝试分析其失败的原因。首先我们LEAP-007,这项临床试验是探索“可乐”组合即pembrolizumab(PD1)+lenvatinib(小分子VEGF抑制剂)“针对一线 PD-L1 阳性 NSCLC 的 3 期临床试验。该试验共计纳入了623名PDL1表达量>1%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最后的临床结果显示,pembrolizumab+lenvatinib联合用药的的中位OS为14.1个月,而pembrolizumab单药组的中位OS为16.4个月,HR=1.10,联合用药不仅没有延长OS,反而降低了OS。但是如果我们看PFS数据,pembrolizumab+lenvatinib组合是有显著优势的,联合用药组的PFS为6.6个月,pembrolizumab单药组的PFS为4.2个月,HR=0.78,p=0.00624。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一开始的PFS优势没能转化为OS优势呢?我们从其安全性数据可以看出显著差异的端倪:PD1+VEGF联合用药组的3级以上AE事件是PD1单药的2倍以上,致死率更是接近3倍,联合用药组有16人死亡,PD1单药组仅有6人死亡。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PD1+VEGF糟糕的安全性问题是导致最终没有实现OS优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再来看AK112的HARMONi-2的临床数据,有效性数据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PFS强阳性数据,HR=0.51。我们重点关注一下安全性数据,AK112总人群的三级以上AE比例为29.4%,而K药单药比例为15.6%,AK112约为K药的2倍。严重SAE事件,AK112组为20.8%,K药组为16.1%,由于AE导致的停药和致死事件都小于K药单药组。总体来讲,AK112双抗组会增加AE事件的发生,3级以上AE是K药的2倍,但是致命的SAE发生比例比K药也高出不少,虽然死亡和停药人数较K药少,但是由于人数太少,很难最终对OS结果产生大幅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能看出HARMONi-2 临床中的PD1+VEGF双抗相较于LEAP-007临床中的PD1+VEGF联用安全性有一定的提升,但很难用压倒性优势形容。LEAP-007中联合用药组的OS延长了,而是缩短了,那么AK112能否靠药效和安全性的小优势,转化为最终的OS优势呢?只能说非常有挑战,让我们持续关注HARMONi-2临床试验最终的OS结果吧!— 结语 — 双抗的开发,尤其是新老靶点之间的组合,曾是5年前的网红赛道,PD1/L1可叠加的靶点非常多,PD1-VEGF在当年一点都不性感,谁能想到如今成了当红炸子鸡。关于PD1与VEGF的组合,从科学上似乎有着合乎逻辑的解释,但是回归到临床,尤其是肺癌领域,目前也确实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OS的优势。新药开发是循证医学,PD1+VEGF双抗的底牌最终将会被揭开,而IO里面的原霸主默沙东也不得不通过BD引入礼新医药的PD-1/VEGF双抗,为自己留条后路。“The vast population of this earth, and indeed nations themselves, may readily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re are the few who make things happen, the many more who watch things happen, and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who have no notion of what happens. ”参考资料:1. ILCN:Will Bispecific Antibodies Replace PD-(L)1 Targeted Agents?2. 东吴证券医药生物行业跟踪周报: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研发成果,点燃全球双抗热情3. 2022 ASCO:A phase Ib/II study of AK112, a PD-1/VEGF bispecific antibody, as first or second-line therapy for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AL MEETIN4. Zhong et al., 2025, iScience 28, 1117225. Pembrolizumab With or Without Lenvatinib for First-Line Metastatic NSCLC With 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Tumor Proportion Score of at least 1% (LEAP-007):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3 Trial,https://doi.org/10.1016/j.jtho.2023.12.0236.康方官网https://akesobio.com/media/2293/wclc-2024-presentation-ak112-303-fin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