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Shanghai Eyepiece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Shanghai Eyepiece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作为一个具有高成长性、高壁垒的双高赛道,眼科行业一直以来被誉为资本市场的“黄金赛道”。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变化、电子产品的普及等,眼部疾病的发病率及用药需求均在不断提升,带来的是眼科药物市场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眼科疾病高度细分、专业性较强,很多眼病的病理机制不够明确,也导致眼科用药技术壁垒高,新药研发难度较大。
眼科药物技术的迭代与发展对于全民眼健康的整体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新型眼科药物的研发致力于更长效的治疗效果,替代疗效欠佳的传统药物,并为缺乏药物治疗的眼疾带来创新治疗手段。
然而在我国,由于对许多眼科疾病发病机制的认知相对滞后,加上患者对眼科疾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有限,我国眼科药物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以仿制药和license-in为主,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不多。通过仿制和License-in能够迅速缩短药物的研发周期,快速将药物推向市场,并降低药物研发的风险。但这也是造成市场药物同质化问题的根源。
可以说,眼科创新药的自主研发是一条更难走的路。基于此,我们对眼科创新药物进行盘点。随着创新药适应症的不断拓展,未来眼科药物市场还将进一步放量,在确定的市场需求之下,谁将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12款新药获批,融资超20亿,眼科创新药正在狂奔
当前,全球眼科市场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集中度较高的特点。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眼科创新药市场规模在2023年估计达到了37.82亿美元,并预计从2024年到2030年将以8.3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将达到66.06亿美元。
2023年,FDA 发布了2项相关指南,用以指导产业在眼科药物开发过程中的药品质量/CMC和临床研究工作。指南的发布也带来了眼科药物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其中,2023年10月,FDA为了更好地指导眼科药物开发,发布了《局部眼科用药质量考量要点》的指南草案。指南重点讨论了用于眼内和眼周局部给药的眼科药品(即溶液、混悬液、乳剂、凝胶、软膏和乳膏)的质量注意事项;2023年2月,FDA 发布了《新生血管性老年黄斑变性:开发治疗药物》,旨在向申办方提供有关资格标准、试验设计的考虑因素和疗效终点的建议,以提高治疗nAMD的药物临床试验的数据质量和药物开发项目的效率。
2023年,FDA批准了12款新型眼科药物上市,药物类型包含抗VEGF药物、双抗药物、补体药物、小分子药物等,适应症涉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由AMD引发的地图样萎缩(GA)、干眼症、老花眼、散瞳等。
2023年,FDA批准了12款新型眼科药物
在国内,眼科创新药也一直是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国目前有4亿患者饱受各类眼部疾病困扰,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眼科疾病负担将会越发凸显,市场空间增长潜力大。
2023年1月至今,国内眼科创新药融资事件(不完全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至今(数据统计至2024年8月30日),我国眼科创新药领域共有21家企业发生了24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超过20亿人民币。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尽管投融资大环境不算乐观,仍有不少眼科创新药企业顺利融到资金,为公司推动管线研发和未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抗VEGF、基因疗法、补体药物……眼科药物机制创新不断
当前,眼科创新药物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几个关键疾病领域。
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由于其与老龄化人口的直接关联,已成为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因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亦成为重要的治疗领域。青光眼作为全球主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治疗市场随着患病率的上升而扩大。干眼症(DED)的发病率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不断上升,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导致的眼睛干涩问题日益普遍,对治疗药物的需求持续增长。近视控制药物的需求也在上升,尤其是在东亚地区,近视患者数量庞大。
此外,眼部炎症和感染的治疗市场同样受到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的推动,发病率的增加带来了对新治疗方法的需求。
基于眼科疾病细分种类多且复杂,眼科领域的创新药物研究致力于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实现创新,以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和耐受性更好的治疗方案。
其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来改善视力;补体C5蛋白抑制剂如Lzervay通过降低补体系统的活性,为地图样萎缩(GA)等眼底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双特异性抗体,如法瑞西单抗,通过同时作用于VEGF和Ang-2两条通路,为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等等。
在遗传性眼科疾病的治疗上,基因治疗技术正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替换或修复缺陷基因来治疗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和色素性视网膜炎等疾病。
低浓度阿托品则被证实能有效延缓近视的进展,为控制近视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时,针对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新药如VVN539通过双靶点机制降低眼压,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抗VEGF药物:四款产品在国内上市,已上市产品收益颇丰
常见的新生血管性眼病主要有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由于抗VEGF药物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促进已有的新生血管消退,已成为治疗眼底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
抗VEGF药物在眼科治疗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们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以治疗各种眼底疾病。首先,这些药物能够抑制VEGF的活性,从而阻止病理性血管的生成,这是治疗湿性AMD和DME等眼病的关键。其次,通过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血浆蛋白和液体从血管中渗漏到视网膜,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此外,抗VEGF药物还能促进已有异常血管的消退,进一步改善视网膜的病理状态。
在提高视力方面,抗VEGF药物通过上述作用机制,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提高视力。随着研究的深入,新一代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能够同时靶向VEGF-A和Ang-2,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效果。同时,口服抗VEGF药物的研发也在进行中,这将极大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尽管抗VEGF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如注射频率高、潜在的全身副作用和药物不应答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形式和给药方式,旨在为眼科疾病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目前,全球已有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和布西珠单抗、法瑞西单抗5款眼用抗VEGF药物获批上市。其中,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和法瑞西单抗四款药物已经在中国获批上市。
国内获批的抗VEGF药物
罗氏与诺华联合开发的雷珠单抗最早获批,于2006年获FDA批准上市,是首个抗VEGF眼用生物药,其显著的疗效也使得抗VEGF药物在眼科治疗领域声名鹊起。2011年,该产品登陆中国市场。凭借先发优势,雷珠单抗销量一路攀升,2014年达到峰值,超过43亿美元。
阿柏西普是由再生元与拜耳共同研发的全球首个完全人源化的融合蛋白。虽然比雷珠单抗晚上市约5年,但阿柏西普卓越的疗法及亲民的价格,短时间内就奠定了其全球AMD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阿柏西普上市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了8.38亿美元;2022年,阿柏西普销售额为96.47亿美元,是全球销售额最高的抗VEGF眼科药物。
康柏西普是中国企业康弘药业自主研发的一款抗VEGF受体与人免疫球蛋白Fc段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作为国内首款国产VEGF单抗,打破了高价进口药对中国眼科市场的垄断,成为当时中国创新药的标志性产品之一。
与雷珠单抗不同,康柏西普的活性蛋白是新一代抗VEGF融合蛋白,结构上为100%人源化,能有效地结合VEGF-A、VEGF-B、PIGF等多个病理性新生血管相关的靶点,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更少的注射次数以及更好的药物依从性。自2013年在国内获批以来,康柏西普凭借先发和性价比优势迅速实现销售额上涨。2023年,康柏西普实现营收19.36亿元,同比增长41.73%,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48.93%。
布罗鲁珠单抗是诺华研发的一款人源化单链抗体片段(scFv),分子量为26kDa,具有体积小、组织渗透性强、对VEGF-A异构体有强大抑制作用及高度亲和力。该产品是首个可以间隔3个月给药的抗VEGF药物,于2019年10月获FDA批准上市。据EvaluatePharma预测,该产品到2024年全球销售额有望达到13.2亿美元。
罗氏的法瑞西单抗是首款针对眼科疾病获批的双抗,不仅靶向VEGF-A,还同时靶向Ang-2。这种双通路的作用机制使得法瑞西单抗在治疗眼底疾病时,除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还能增强血管稳定性,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在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使得国内企业纷纷瞄准这一潜力领域。国内药企中,齐鲁是细分领域的重要布局者。2022年4月,齐鲁制药提交了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QL1207的上市申请;2023年1月,齐鲁制药提交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QL1205的上市申请获受理。
除此之外,在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中,博安生物的LY09004、迈威生物的9MW0813也进入临床3期。一旦批准上市,国内眼科抗VEGF生物药领域将进入创新药和仿制药混战的局面,市场竞争将逐步加剧。
在抗VEGF创新药赛道上,目前国内还是一片蓝海,药品研发速度以及创新性和差异化,必将成为未来脱颖而出的关键。
● 基因疗法:眼科AVV基因疗法黄金赛道,国内超20家企业布局
基因疗法是眼科疾病的理想候选对象,在眼科治疗中展现出巨大优势。一方面,眼睛是免疫特权空间,血-眼屏障使得眼睛与免疫系统相对独立,基因疗法可以减少治疗引起的免疫反应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眼部疾病是由于单个或多个基因的缺陷造成的,很多遗传性眼科疾病的突变已经被精准识别,为基因疗法开发提供了众多的靶点选择。基因疗法旨在通过一次性治疗实现长期效果,减轻患者长期用药的负担。
优势之外,基因疗法在眼科治疗中也面临挑战,包括基因递送效率、长期安全性、制造成本、监管和伦理问题等等。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挑战有望被逐步克服,从而使得基因疗法在未来眼科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全球共有137款基因治疗药物处于研发阶段,大多数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基因疗法都集中在最常见的遗传性眼科疾病上,如色素性视网膜炎、脉络膜血症、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先天性黑蒙(LCA)、色盲和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S)等。
2017年12月,全球首个眼科基因疗法Luxturna在美国获批上市,掀起了眼科基因疗法的热潮。相对其他器官而言,眼睛体积较小,只需要低剂量的药物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而且具有免疫豁免、系统风险低等优势,成为各方药企率先布局的一大领域。
目前国内聚焦眼科AVV基因疗法,已有超20家企业在布局,其中不少在研新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将为遗传性眼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包括纽福斯生物、朗信生物、嘉因生物、天泽云泰、康弘药业、中因科技、辉大基因、安龙生物、金唯科、本导基因、九天生物、方拓生物、鼎新基因、凌意生物、极目生物、星眸生物、目镜生物、纽伦捷生物、领诺医药、埃微路新、南京贝思奥、瑞风生物、因诺惟康等众多创新药企积极布局,其中不少在研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纽福斯生物是国内在眼科基因疗法领域走在前列的企业,其核心管线NFS-01旨在治疗ND4突变引起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2022年1月,NFS-01通过FDA IND申请,是首个获得FDA临床试验许可的国产眼科基因治疗药物。目前纽福斯生物已经建立了13条管线,涵盖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损伤疾病、遗传性视神经萎缩、血管性视网膜病变等四大领域。
● 补体药物:干性AMD治疗的中坚力量,能否开启下一波热潮?
近两年,补体药物临床开发不断取得积极进展,一些罕见病患者已经充分从中受益。在罕见病之外,补体药物在眼科等常见病的开发应用逐渐活跃起来。
在眼科创新药物研发中,补体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节补体系统的活性,以减轻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病理过程。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眼科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在AMD的发病机制中,补体系统的异常活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以通过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细胞损伤,以及通过促进炎症反应来加剧疾病的进展。
补体药物通过靶向补体系统的特定成分,如C3、C5或补体调节蛋白,来抑制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例如,IBI302(Efdamrofusp Alfa)是一种抗VEGF-补体双靶点药物,它能够同时抑制VEGF介导的信号通路和减轻补体活化介导的炎症反应。IBI302的N端能够与VEGF家族结合,阻断VEGF介导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血管新生,改善血管渗透性,减少血管渗漏;C端能够通过特异性结合C3b和C4b,抑制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经的激活。这种双靶点作用机制旨在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效果,改善视力,减少视网膜水肿,并可能对黄斑萎缩及纤维化有潜在的改善作用。
此外,补体药物的研发还包括其他策略,如使用补体因子H的生物大分子药物GEM103,它通过恢复AMD患者眼内适当的替代途径调节来发挥作用。还有针对补体因子C5的生物大分子药物Avacincaptad pegol (ACP),它是一种补体C5的强效特异性抑制剂,能够抑制C5的切割,进而减缓AMD的进展。
目前,眼科创新药物研发中,已有一些补体药物上市,包括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可伐利单抗(Ravulizumab)、阿柏西普(Aflibercept)、Avacincaptad Pegol (ACP)、IBI302 (Efdamrofusp Alfa)等。这些药物的上市为眼科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尤其是在补体系统介导的疾病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
目前,抗VEGF药物仍是wAMD等在内眼底新生血管病治疗的主旋律,实现了大多数眼底新生血管病患的视力改善,使原来几乎不能治疗的眼底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治疗。
相比之下,占到AMD80%以上的干性AMD市场仍处于空白,目前尚无任何有效治疗和预防药物。补体药物作为当下集中干性AMD治疗中坚力量,在通过临床验证之后,等待的将是4、5倍于wAMD的巨大市场。那么补体药物会开启抗VEGF药物之后的下一个热潮吗?未来值得期待。
国内生物类似药进展较快,创新药研发仍存挑战
近年来,国内在眼科生物类似药方面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在抗VEGF药物领域,国内已有几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比如齐鲁制药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QL1205。此外,信达生物、科伦药业等也在积极布局眼科用药领域,有多款1类新药和首仿药在研。
尽管在生物类似药方面取得进展,但国内在眼科创新药研发方面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眼科新药研发格局也截然不同。
据此前动脉网调研,美国眼科药物市场起步早,经过一系列并购整合,美国的眼科药物研发企业聚焦且头部化,不论是小分子、大分子还是基因药物,基本集中在诺华、罗氏、博士伦等大企业中。
中国则不同,近年来随着资本介入、优秀科学家回国创业,中国眼科新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各项专利技术分散在各个小公司手中,每个细分赛道上都有优质的企业,如小分子赛道的锐明新药、维眸生物,大分子赛道有信达、康弘药业等。换言之,中国还没有产生真正的头部眼科创新药企业。
同时,由于中国眼科创新药赛道仍处于起步阶段,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挑战。首先在资本层面,国内眼科创新药研发费用主要来自投资机构,而国内投资机构相对更趋避风险。这导致目前在研的眼科创新药基本都是“正风险”,以外部引进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很少开发真正意义的first in class药物。这一策略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成绩,但长期来看并没有解决基础技术问题,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仍然迫在眉睫。
其次在监管审批层面,中国药监局对眼科创新药赛道法规还在逐渐完善中,审批沟通环节成了制约研发速度的重要因素。目前美国有成熟的眼科创新药法规体系,而中国药监局在湿性黄斑性病变、干眼症等眼科创新药审批上缺乏经验,审批速度较慢,这对企业的研发进度和市场准入构成了挑战。
此外,针对更为前沿的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因国内缺乏相关的产品,导致目前市场上的监管、审批等法律法规尚不明晰,也会给走在前端的企业带来一定挑战。
最后,从企业角度来说,眼科药物赛道参与者渐多,如何找到准确的定位和擅长的方向,选择合适的疾病领域、商业运营、研发注册策略。此外,从公司策略来讲,外部引进只是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自研能力。需要给予研发风险较高的first in class药物更多信心和耐心,助力自主研发创新,吸引更多优秀的科学家投入眼科创新药赛道。
未来,随着中国眼科创新人才越来越多,行业越来越规范,中国与美国的眼科创新药研发差距将越来越小,各种药物、机制、疗法将不断涌现,细分赛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最终形成一个健康的眼科创新药发展体系。我们拭目以待。
* 参考资料:
“看得见”的力量:百亿眼科赛道品种分析——凯莱英
资本涌入,赛道火热,如何打造眼科新药研发健康体系?——动脉网
2023年,FDA批准了这12款新型眼科药物,涉及干眼症、老视、散瞳等——眼视光观察
*封面图片来源:壹图网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声明:因水平有限,错误不可避免,或有些信息非最及时,欢迎留言指出。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9月12日,致力开发抗肿瘤AAV基因疗法的新创公司Vironexis Biotherapeutics退出隐身模式,发布了其TransJoin™ AAV基因疗法平台以及由十余种候选产品组成的产品管线,这些候选产品主要用于治疗血液型癌症、实体瘤转移预防和癌症疫苗。
与此同时公司获得了2600万美元(约1.85亿元)的种子基金,本轮融资由Drive Capital和Future Ventures领投,Moonshots Capital和Capital Factory 参投。这些投资者支持Vironexis的使命,即开发现货型单剂量基因疗法,以更有效、更安全、更持久地治疗癌症。
TransJoin™平台能使患者体内表达一种工程转基因,将全身的T细胞重新导向肿瘤细胞。这项专有技术只需一次用药,就能架起一座连接T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桥梁,促进T细胞介导的长期、持续的肿瘤杀伤。TransJoin的基础技术是从全美儿童医院获得的许可。此外,该平台的低剂量 AAV 递送旨在减少毒性和不良事件。
根据公司官网,现公司研发管线共13条,主要针对血癌、实体瘤和癌症预防。
该公司首个候选基因疗法产品 VNX-101 用于治疗CD19+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其新药研究(IND)申请已获得美国FDA批准。Vironexis预计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启动VNX-101的1/2期临床试验,这将标志着AAV递送癌症免疫疗法的首次临床试验。VNX-101 已获得美国FDA的快速通道认证和罕见儿科疾病认证。
Vironexis公司的第二个项目VNX-202正在获得美国FDA的IND前意见,该项目用于预防转移性HER2+癌症(包括乳腺癌和其他肿瘤类型),计划于2025年开始在1/2期临床试验中给患者用药。
公司目前的其他候选产品包括治疗BCMA/GPRC5D+ 多发性骨髓瘤的VNX-102、CD19/20+ B细胞淋巴瘤的VNX-103;针对GD2+神经母细胞瘤的VNX-201、针对乳腺癌的VNX-202、针对HER2+胃癌的VNX-203、针对PSMA+和MSLN+胰腺癌的VNX-204、针对B7H3+骨肉瘤的VNX-206和GP350+ 鼻咽癌转移的药物VNX-207;针对GP350+ 鼻咽癌的癌症疫苗VNX-301;以及针对CD19+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法VNX-101-2,Vironexis表示计划与该项目合作以进行未来开发。
Vironexis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amit Varma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够推出Vironexis,揭示我们在推进AAV递送T细胞免疫疗法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我们的新技术建立在T细胞免疫疗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克服了CAR-T和双特异性抗体等现有方法的关键缺陷和挑战。我们相信,我们有机会大幅提高这些药物类别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同时简化生产流程并显著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我们专注于执行,在短短三年内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研发管线和一个可用于临床的先导项目。我们正在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改变癌症治疗的未来。”
Drive Capital合伙人Molly Bonakdarpour评论说:“作为一项投资组合,Vironexis 完美地融合了突破性技术、令人印象深刻的临床前数据、对患者产生巨大影响的潜力,以及一支拥有深厚相关专业知识、在公司组建、战略思考和成功执行方面拥有良好记录的创始团队。Vironexis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期待着它即将转型为一家临床阶段的公司。”
Future Ventures的联合创始人Steve Jurvetson补充说:“我们不仅被 TransJoin 技术的新颖性所吸引,还被其广泛的适用性所吸引,它涵盖了血液癌症、实体瘤转移预防、癌症疫苗以及免疫疾病的治疗。这一平台的多功能性确实非常突出,Vironexis 团队在快速建立管线以探索这些机会的广阔性方面取得的进展也是非凡的。”
总结
作为基因治疗领域研究热点,目前AAV基因疗法领域已吸引了一大批药企入局,包括Spark、Regenxbio、uniQure、BioMarin、信致医药、至善唯新等。国内约有22家布局AAV基因疗法的企业(见下表)。除上述公司外,AAV领域的药企或CDMO公司还有鼎新基因、诺洁贝、安龙生物、贝思奥、康璟生物、神拓生物、领诺医药、目镜生物、五加和、九天生物、玮美基因、神济昌华、凌意生物、华毅乐健、星眸生物、惟佑基因等。
参考资料:公司官网
▲8月15-16日 NDC2024生物医药创新者峰会 扫码立即报名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不代表平台立场。任何文章转载需得到授权。
AAV载体以其安全性高、组织靶向性好、外源基因持续稳定表达、免疫原性低等优势成为了基因治疗领域的热门载体之一。近年来,AAV基因疗法在罕见病领域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血友病、脊髓性肌萎缩症、额颞叶痴呆、糖原贮积症、亨廷顿舞蹈病等多种适应症在临床上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作为基因治疗领域研究热点,目前AAV基因疗法领域已吸引了一大批药企入局,包括Spark、Regenxbio、uniQure、BioMarin、信致医药、至善唯新等。本文将对国内22家布局AAV基因疗法的企业进行盘点(欢迎留言补充),并对企业管线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资料来源:细胞基因治疗前沿整理
1、纽福斯
纽福斯成立于2016年,是李斌教授团队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自2008年起十几年来对眼科基因治疗技术探索和积累的成果,公司于武汉、苏州、上海、美国均有布局。李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转化研究,通过一系列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了腺相关病毒 (AAV) 载体技术在眼科基因治疗的应用价值。
借助于成熟的AAV基因治疗技术平台,纽福斯已建立丰富的产品管线,包含针对视神经损伤疾病、血管性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眼科疾病的10余个在研项目。
公司核心产品NFS-01(NR082, 商品名:纽惟佳®),旨在治疗ND4介导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ND4-LHON),已被美国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授予孤儿药称号(ODD),是首个同时获得中国NMPA及美国FDA授予的临床试验IND许可的中国籍基因治疗新药。目前已完成中国III期临床试验患者入组给药,及美国美国I/II期所有患者入组给药。
公司第二款美国ODD新药NFS-02已被完成中美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入组给药。公司第三款基因治疗新药,针对ADOA的NFS-05已在澳洲获批临床试验。公司管线还包括光学神经保护,血管视网膜病变等临床前候选药物。
2、中因科技
北京中因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遗传性眼病临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率先进行眼科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的企业。公司建立的遗传性眼病临床基因诊断平台以及基因治疗药物研发平台,致力于为遗传性眼病患者提供精准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的全程“一站式”服务。
中因科技开发的ZVS203e注射液是一款基因编辑治疗药物,利用第三代人工核酸内切酶CRISPR/Cas9,对RHO基因的突变热点进行定点编辑,达到一次给药终身治愈的效果。该产品是国内受理的首个体内AAV基因编辑治疗产品。2024年2月7日,北京中因科技有限公司首个眼科基因编辑1类创新药-ZVS203e注射液获CDE临床试验(IND)默示许可。这是继2023年12月该产品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IND)默示许可之后又一标志性事件。目前正在开展I/II期试验中。
公司主要研发两类产品:一类是基因替代疗法,主要策略是使用rAAV病毒将突变基因的正常拷贝携带到患者视网膜细胞中,进行基因表达补充,起到治疗的作用,这种治疗方式主要针对突变导致的基因表达不足的遗传疾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和X-linked隐性遗传疾病;另外一类是基因编辑疗法,主要策略是使用rAAV病毒将能够修复基因突变位点的修复序列携带到患者视网膜细胞中,对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定点修复,恢复基因的正常功能,这种治疗方式主要针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3、方拓生物
方拓生物创立于2019年9月,汇聚了中美两地具有丰富创新基因药物研发、生产、注册、临床研究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聚焦罕见病及慢性疾病领域,致力于研发和生产高质量的、患者可支付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基因治疗产品,以满足全球遗传病和慢性病患者远未被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
方拓生物努力实现在更广泛领域开发rAAV基因治疗产品的目标,其管线不仅涵盖罕见疾病,还包括眼科、血液、神经系统、心血管和代谢等领域的慢性病。
FT-001注射液是一款针对RPE65双等位基因变异相关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药物,已分别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临床试验许可。
2023年11月6日,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治疗药物FT-002注射液获CDE临床试验许可,拟治疗由RPGR基因变异导致的 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P)患者。FT-002注射液是中国XLRP治疗领域首个获得CDE临床试验许可及开展人体试验的基因治疗药物。
2023年4月26日,新型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治疗药物FT-003注射液的IND获得CDE许可,适应症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2023年4月19日,创新型基因治疗药物FT-004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得CDE受理,适应症为血友病B(内源性FIX活性≤2%)。
4、至善唯新
四川至善唯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rAAV基因药物研发与颠覆式生产的国内基因治疗领军企业,是国内首家A、B两型血友病原创基因新药均获批临床的创新型药企。
依托于前沿技术,至善唯新布局多条管线,治疗领域涵盖血液疾病、罕见病等多个疾病领域,成功推进两款rAAV基因治疗产品获批临床,成为中国首家A、B两型血友病基因新药临床双证药企。自2018年至善唯新成立以来,已成功完成天使轮、A轮A+轮三轮融资,为至善唯新的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ZS802注射液是一种rAAV基因药物,临床适应症为A型血友病,属于国家1类新药。2023年6月28日,“ZS802注射液”IND获CDE批准,开展临床I/II期试验。
2022年8月30日,公司自主研发的基因治疗产品ZS801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CDE默示许可,适应症为18岁及以上男性重度、中重度B型血友病(先天性凝血因子IX缺乏症,凝血因子IX<2%)患者出血的控制和预防。
5、康弘药业
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弘药业”或“集团”)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制品、中成药、化学药及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医药集团,拥有先进的研发中心和标准的产业化生产基地,营销网络遍布全国。2015年6月26日,康弘药业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公司研发聚焦眼科、脑科、肿瘤等领域,公司的管线具备较强的差异化和特色,研发梯级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眼科领域重点产品包括高剂量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眼底基因治疗第一代产品KH631和第二代产品KH658;脑科领域产品包括目前处于临床2期的五加益智颗粒;肿瘤领域包括合成生物学平台第一个创新药KH617。
KH631是一种通过腺相关病毒递送目标基因治疗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药物,是我国第一个进入临床用于治疗nAMD的基因治疗产品。2023年,继5月在国内完成I期临床试验首例给药后,11月KH631的美国的I期临床试验首例给药也完成,目前康弘药业正在持续推动中美两地的临床研究。
4月30日,康弘药业宣布近日其子公司成都弘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基生物”)先后收到美国FDA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通知,同意KH658眼用注射液开展临床试验,拟用于治疗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KH658眼用注射液是弘基生物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眼科基因治疗产品,也是弘基生物第二款同时获批进入中国和美国临床试验的产品。
6、嘉因生物
嘉因生物是一家临床阶段的全球细胞和基因治疗公司,已在费城、波士顿、中国和新加坡开展业务。自嘉因生物2019年成立以来,成功完成A轮、B轮、B+轮和B++轮融资,融资额超过1.2亿美金 ,助力嘉因生物的高速发展。
嘉因生物 Exegenesis Bio 正在三个重点领域推进早期到临床阶段的基因治疗管线,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性肌萎缩症 (SMA) 、帕金森病 (PD) ;眼科相关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wAMD)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肝脏相关的甲型血友病A(HA)、苯丙酮尿症(PKU)。
嘉因生物自主研发的AAV基因疗法EXG001-307注射液是一款以AAV为载体的基因疗法,有望一次给药长期有效。该疗法于2022年6月获NMPA临床批准,用于治疗I型脊髓型肌萎缩症(SMA I型),伴有存活运动神经元1(SMN1)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突变(缺失)。这是中国境内首个被批准进入注册临床试验的静脉注射治疗1型SMA的基因治疗产品。 2023年12月15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艺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开展的1型SMA基因治疗注册临床研究顺利完成I期剂量爬坡,进入到II期扩展研究中。
EXG102-031眼用注射液于2023年先后获FDA和NMPA临床批准,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该产品是目前首个针对所有已知VEGF和ANG2亚型的nAMD临床阶段的基因疗法。EXG102-031是一种基于rAAV的基因疗法,与现有的需要反复注射的抗体药物不同,只需要一针注射,就可在体内长期表达并有望有效治疗视网膜中异常血管形成和血液渗漏。目前,EXG102-031正在开展Ⅰ期临床试验,以评估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参与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7、天泽云泰
天泽云泰于2020年3月成立于上海,致力于将前沿的基因及细胞治疗技术,化为治疗代谢及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眼科及视网膜疾病、肿瘤等的创新疗法。
2022年4月20日,VGB-R04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CDE批准,适应症为先天性凝血因子IX缺乏引起的血友病B。VGB-R04是天泽云泰自主研发的首个AAV基因治疗产品。
2022年11月1日,VGR-R01注射剂临床试验(IND)申请获得CDE默示许可。VGR-R01是天泽云泰自主研发的针对CYP4V2基因突变导致的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患者的基因治疗产品,也是全球范围内首个申请新药临床试验的针对BCD的治疗性药物,作用原理为基因替代。
2023年3月1日,AAV基因治疗产品VGN-R08b注射液首个临床研究——“评价侧脑室注射VGN-R08b在Ⅱ型戈谢病患者中的耐受性、安全性的探索性临床研究”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顺利启动。
2023年7月13日,VGM-R02b获CDE批准同意开展治疗戊二酸血症I型的临床试验。
2024年4月19日,天泽云泰及其全资子公司上海泰昶自主研发、生产的VGN-R09b获CDE批准开展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D)和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ADCD)的临床试验。VGN-R09b是国内首款采用AAV递送双基因策略获批注册临床的基因疗法。
8、朗信生物
朗信生物成立于2020年,致力于基因治疗创新药物研发制造。公司成立至今,已经建成符合GMP法规的、可放大的生产AAV产品的平台工艺,有能力开发高产量高质量的基因治疗产品,成本可控。6月11日,朗信生物完成B+轮融资,推进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与产业化。
目前,公司共推进5个候选分子进入临床,在3项致盲性眼病适应症中率先开展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获得3项IND。其中第一条管线LX101治疗RPE65突变相关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IRD)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第二条管线LX102治疗湿性年龄性黄斑变性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第三条LX103治疗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已经完成6例患者的IIT试验,安全性和有效性显著。
9、锦篮基因
北京锦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基因治疗药物创新研发的生物科技平台公司。
依托锦篮基因的AAV基因递送技术平台,锦篮基因开发了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治疗药物、高甘油三酯血症基因治疗药物、庞贝病基因治疗药物、家族性LCAT缺乏症基因治疗药物在内的多条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管线,以上基因药物研发方向的挑选均有其内在逻辑及其领域内的代表性。
2023年4月6日,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AAV基因治疗药物“GC101腺相关病毒注射液”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获得CDE临床默示许可,本次获批适应症为3型脊髓性肌萎缩症(3型SMA)。这是GC101注射液继 1型SMA及2型SMA获批临床试验后的第三项新增适应症。
2023年3月29日,用于治疗庞贝病的AAV基因治疗药物“GC301腺相关病毒注射液”IND申请正式获得CDE批准,适应症为晚发型庞贝病(LOPD)。这是GC301注射液继婴儿型庞贝病临床试验(IND)获批后的又一新增适应症。
2022年11月15日,GC304腺相关病毒注射液(“GC304注射液”)IND获CDE批准,适应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伴复发性急性胰腺炎。
10、信念医药
信念医药(Belief BioMed Inc.),成立于2018年5月,公司致力于通过安全高效的病毒载体技术为严重遗传疾病和慢性疾病提供更加有效的创新性基因疗法。
目前信念医药产品管线,涵盖血友病B/A、帕金森、关节炎、癌症、眼科疾病、骨骼肌病、遗传性肌肉疾病、溶酶体贮积症等多个疾病领域,多个产品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BBM-H901注射液是国内第一个获批进入注册临床试验的血友病静脉给药AAV基因治疗药物,也是国内第一个静脉给药的罕见病基因治疗药物。目前全球还没有适用于预防血友病B成年男性患者出血的AAV基因治疗药物获批。研发进度最快的美国Biomarin公司正在进行III期临床。
11、鼎新基因
鼎新基因,成立于2020年7月,10月份完成天使轮,21年Pre-A轮,主要核心技术来自于AAV病毒载体,适应症方面主要是眼科和耳科的罕见病,目前主要两款管线分别针对OTOF基因突变的耳聋以及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同时还搭建有siRNA-GalNAc肝靶向递送系统非病毒技术平台。
由鼎新基因自主开发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基因治疗产品RRG001眼内注射液,前期开展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数据已初步揭示可在更低的单次给药剂量下获得持续临床疗效,已开展的三个剂量探索的受试者安全、耐受,无任何SAE发生。
RRG001眼内注射液于2023年11月获得CDE临床试验批准后,2023年12月28日,其针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的I/IIa期多中心临床研究在组长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开展,由院长李筱荣教授带队率先完成首例患者给药,受试者术后眼部及全身状况良好。
12、星眸生物
星眸生物是一家基于前沿基因编辑技术开发与眼科疾病基因治疗产品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聚焦眼科基因治疗药物开发。2024年3月19日,星眸生物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融资资金将用于开展wAMD管线的Ⅰ/Ⅱ期临床试验,推动dAMD管线的药学、临床前研究和IIT临床实验。
星眸生物基因治疗I类创新药“XMVA09注射液”是首个兼具实现双特异性靶点与玻璃体腔内注射衣壳的基因治疗药物,适应症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已实现体内体外药效显著优于美国头部产品RGX-314。目前XMVA09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下阶段将正式开展I/II期临床研究。
13、神济昌华
神济昌华(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英文名“SineuGene”,简称“神济昌华”)成立于2021年底,是一家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治疗的生物医药企业。核心管线源于清华大学医学院贾怡昌教授实验室在神经科学领域十余载的基础科研成果。
结合AAV介导的基因表达和编辑,以及小核酸介导基因表达调控等技术手段,公司布局了多个产品研发管线,致力于攻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脑卒中(Stroke)、帕金森病(PD)、阿尔兹海默症(AD)、亨廷顿舞蹈症(HD)、自闭症(ASD)等神经系统疾病。
2023年5月22日,一项“评估SNUG01单次鞘内注射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单臂、开放探索性临床研究”完成首例受试者同情用药,这是国内首次AAV基因治疗渐冻症临床给药尝试。时至今日,受试者接受SNUG01给药已满1年。在安全性评估方面,生命体征、血液学、影像学检查等安全评估指标显示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AE)及任何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AE)。
14、金唯科
金唯科生物是一家致力于眼科疾病、神经肌肉疾病、遗传代谢疾病等的AAV基因治疗新药开发公司,目前已有多个在研管线的AAV基因治疗产品进入了IIT临床研究阶段。
目前,公司拥有多项在研产品,重点布局眼科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和遗传代谢疾病等领域。其中,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的JWK001和治疗X连锁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XLRS)的JWK002作为龙头管线,进展最快。
2024年2月22日,由金唯科自主研发的针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基因治疗I类创新药“JWK001注射液”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顺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JWK001注射液是首个采用“两质粒包装系统”的AAV基因治疗新药。
15、瑞吉康
基于生物系统内蛋白质相分离调节机制,瑞吉康开发了一系列创新药物管线。除了渐冻症外,其产品管线还涵盖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白内障、干性眼底黄斑变性、心血管斑块沉积等疾病。
5月9日,瑞吉康1类新药RJK002注射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临床试验默示许可,适应症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这是中国首款获批临床的渐冻症AAV基因治疗药物,也是全球首款靶向蛋白质异常聚集的渐冻症AAV基因治疗药物。
RJK002在临床前渐冻症模型动物实验中获得了显著的神经元保护和生存期延长的治疗效果,并于去年10月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目前,RJK002在中国的多中心IIT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正在有序进行中,I期临床试验即将启动。此外,瑞吉康也在积极准备RJK002美国临床试验申请),逐步进行全球化布局。
16、九天生物
九天生物是一家以创新为驱动的全球性临床阶段基因治疗公司,致力于研究、开发和生产具有突破性的新疗法,以满足严重疾病领域患者未解决的医药需求。九天生物建立了丰富的研发管线,覆盖眼科、神经、心血管和代谢等疾病领域,多个创新基因治疗项目已获中美监管批准开展临床试验或已进入IND申请阶段。
2023年10月,九天生物宣布其在研的AAV眼科基因治疗药物SKG0106眼内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IND)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新药临床试验。SKG0106已于今年6月获美国FDA批准开展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全球I/IIa期临床试验,项目的全球临床试验已经启动。
2023年12月12日,九天生物自主研发的AAV基因治疗药物SKG0201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IND),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开展治疗I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I期临床试验。
17、凌意生物
凌意生物专注于代谢类、神经类和眼科类遗传性罕见病相关的基因治疗药物研发,借助于完善的罕见病模型平台、AAV基因治疗技术平台和生产平台,凌意生物已建立丰富的产品管线。
2024年1月16日,凌意生物自主研发的I类治疗用生物制品LY-M001注射液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顺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默示许可。LY-M001注射液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针对I型或III型戈谢病的AAV基因治疗药物。
该产品使用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为载体,通过单次静脉输注给药后即可表达患者所需的葡萄糖脑苷脂酶。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院长牵头发起的IIT临床研究项目也已正式启动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初步的IIT数据显示:LY-M001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有良好表现,无任何不良事件发生。
18、神曦生物
成立于2016年的神曦生物(NeuExcell Therapeutics)是致力于开发基因疗法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代表性公司之一。2023年5月4日,神曦生物完成了超亿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技术平台可应用于众多神经疾病的治疗,如脑卒中、脑胶质瘤、阿尔茨海默症、亨廷顿舞蹈症、渐冻症、帕金森病以及眼科疾病等。
NXL-004是基于陈功教授团队开创性的原位转分化技术平台而开发的创新治疗方法,也是首款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的针对恶性胶质瘤的AAV基因治疗产品。今年3月,神曦生物自主研发的AAV-NeuroD1基因治疗产品NXL-004成功完成首例患者给药,由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黄煜伦教授带队。黄煜伦教授表示,NXL-004在临床前胶质瘤模型和动物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目前首例临床受试者给药后安全性良好,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将持续观察,期待看到良好的疗效。
19、安龙生物
北京安龙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由业内资深人士赵春林博士于2019年8月创立,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进展进行基因药物的研发,包括应用基因调控、基因治疗、基因编辑等技术的新药研发。2024年1月伊始,安龙生物顺利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泰鲲基金和顺创产投管理基金联合投资,本轮融资计划用于推进安龙生物旗下AAV基因治疗产品AL-001临床试验及小核酸创新药物的研发。
公司自主研发的AAV基因治疗药物AL-001眼用注射液于2023年4月获得CDE临床试验批件,并于2023年9月顺利完成了首例受试者给药,该产品的适应症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湿性)。这是国内首款通过脉络膜上腔注射(SCS)给药的AAV基因治疗药物,同时也是国际上第一款表达阿柏西普的脉络膜上腔给药的基因疗法。
20、辉大基因
辉大基因研发管线涵盖中枢神经、眼科和神经肌肉疾病等多个领域,拥有多项全球领先水平的技术平台,涵盖从药物靶点筛选、药物优化、高效动物模型构建,到药效、毒理分析等临床前研发,再到药物工艺开发、生产转化CMC以及药品临床及注册申报的一体化研发能力。
2023年11月02日,辉大基因宣布中国首个使用同一主方案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1/2a期“STAR星”试验 (临床备案号NCT05906953或CTR20232920)的基因治疗药物HG004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顺利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HG004是一种由腺相关病毒9型(AAV9)递送的基因替代疗法候选药物,用于治疗由RPE65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RPE65-IRD)。
21、北海康成
北海康成是一家在中国领先并专注罕见疾病领域的全球化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创新疗法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公司目前拥有12 个具有可观市场潜力的药物资产组合,其中包括3种已获批上市产品和9个在研药物。这些产品均针对一些较普遍的罕见疾病和罕见肿瘤适应症, 比如亨特综合征和其他溶酶体贮积症、补体介导的疾病、血友病 A、代谢紊乱、罕见的胆汁淤积性肝病、以及神经肌肉疾病等。
此外,北海康成的新一代基因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正在开发针对罕见遗传病,包括庞贝氏症、法布雷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和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的新型及潜在“治愈性”基因疗法,并与全球范围内研究人员和生物技术公司合作。
(图源:北海康成官微)
22、华毅乐健
华毅乐健以肝脏基因递送为切入点,自主研发了全球领先的高效载体平台,其先导产品针对广阔且未被满足需求的血友病A领域,进度领先。未来将基于创始人及团队多年的科学积淀延伸至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实现罕见病与常见病相平衡的产品管线布局,向临床试验稳步推进。
GS1191-0445注射液是国内首个开展血友病A临床试验的AAV基因治疗药物,从2021年开始了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IIT);2023年1月,获批国内首个血友病A基因治疗新药临床试验;2023年8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组;2023年12月,该款药物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认定(ODD); 目前正处于临床I期试验阶段。
2024年4月,华毅乐健宣布,GS1191-0445注射液在I期注册临床研究中入组的前6例患者已顺利完成给药并观察至少12周,首例给药的患者目前已观察半年以上,与IIT研究数据一致,初步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该产品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疗效的持久性。目前该产品已初步确定后期更大规模验证性研究的剂量,拟在与监管部门沟通后即开展验证性临床研究。
除上述公司外,AAV领域的药企或CDMO公司还有鼎新基因、诺洁贝、安龙生物、贝思奥、康璟生物、神拓生物、领诺医药、目镜生物、五加和、九天生物、玮美基因、神济昌华、凌意生物、华毅乐健、星眸生物、惟佑基因等。
参考资料:各公司官网
08/15 主题一
多肽及GLP-1药物未来发展趋势
◎ 09:00-09:20
国内外GLP-1/GIP双靶点药物开发格局与趋势
◎ 09:20-09:40
下一代口服GLP-1R激动剂开发
◎ 09:40-10:00
GLP1的偶联开发策略
◎ 10:00-10:20
多肽类偶联药物的研发、临床和成药展望
◎ 10:20-10:40
口服多肽和环肽的研发前景
◎ 10:40-11:00
GLP-1药物开发难点与生产挑战
◎ 11:00-11:20
多肽原料药GMP生产工艺的质量控制
◎ 11:20-11:40
绿色多肽原料制造与生产实践
◎ 11:40-12:00
多肽药物的制剂研究
◎ 12:00-14:00
午餐
◎ 14:00-14:20
多肽药物申报与生产及CMC质量研究
◎ 14:20-14:40
多肽产业的国际化之路
◎ 14:40-15:00
GLP-1的商业化和出海策略
◎ 15:00-15:20
多肽注射剂“国际化”注册及海外上市销售案例分享
◎ 15:20-15:40
多肽API供应链的机遇和挑战
◎ 15:40-16:00
GLP-1,除了减重,还能卷什么?
◎ 16:00-16:20
基于连续化学工艺的液相多肽合成
◎ 16:20-16:40
固相多肽合成方法的技术创新
◎ 16:40-17:00
合成多肽药物工艺优化
08/16 主题二
核酸药物开发论坛
◎ 09:00-09:25
新型核酸干扰药物创制和临床进展
◎ 09:25-09:50
mRNA医学:新冠疫苗及未来应用
◎ 09:50-10:15
小核酸药物出海案例分享
◎ 10:15-10:40
以核酸技术为基石的mRNA疫苗,小核酸药物和基因编辑
◎ 10:40-11:05
跨越mRNA疫苗及药物的技术和专业壁垒
◎ 11:05-11:30
mRNA疫苗非临床评价策略和关注点
◎ 11:30-11:55
小核酸药物的关键工艺和商业化要点
◎ 11:55-14:00
午餐
◎ 14:00-14:25
溶瘤病毒核酸药物的创新之路
◎ 14:25-14:50
mRNA疫苗的新型佐剂研发策略及挑战
◎ 14:50-15:15
对寡核苷酸固相合成的起始物料和关键工艺的一点思考
◎ 15:15-15:40
新型核酸药物递送系统的开发
◎ 15:40-16:05
ASO反义寡核苷酸药物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拟邀嘉宾
冯 冰 中肽生化 寡核苷酸研发资深总监药物出海案例分享
韩照中 领诺医药,CEO
万金桥 先衍生物,总经理
限时扫码报名!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生物药大时代 ,如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
【关于药融圈】
药融圈PRHub旨在帮助生物医药科技型企业进行品牌推广及商务拓展服务,针对客户的真实需求制定系统化解决方案,通过“翻译-降维-场景化”将客户的品牌信息以直白易懂的方式被公众知悉,同时在流量渠道覆盖100万+垂直用户基础上实现合作目的,帮助合作伙伴完成从品牌开始到商务为终的闭环营销服务。我们已经完成了数十场线下1000人规模的生物医药研发类会议,涵盖小分子新药,大分子新药,改良型新药,BD跨境交易等多个领域,服务了百余家上市/独角兽/生物技术/制药企业。
100 项与 Shanghai Eyepiece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Shanghai Eyepiece Bio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