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Wenzhou Kangtai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Wenzhou Kangtai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21 年 8 月,沃森市值还在 1500 亿,如今却只剩下不到 200 亿。为了重回巅峰,沃森一方面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去年研发支出占总营收 25%),一方面计划贷款 28 亿元,在未来 2 年内,启动对疫苗主业资产的整合并购。目前,沃森账面上差不多还有 30 多亿,加上贷款,能用于并购的资金还是很充裕的。那么,国内哪些疫苗公司有可能被沃森收购呢?据统计,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疫苗公司(疫苗项目占比在 80% 以上)有 200 多家,已经上市的有十几家,包括智飞生物、艾美疫苗、康泰生物、康希诺、华兰疫苗、欧林生物、瑞科生物、康乐卫士等等。来源:Insight 数据库以沃森生物手里的资金量来说,康乐卫士、瑞科生物(市值在 50 亿元内)虽然在承受范围内,但这几个公司核心管线(HPV 疫苗)重叠程度太高了,代价也比较大,不大可能被收购。反而是那些还未上市的初创 Biotech,可能性更大。企业并购要么是为了强化优势市场,要么是为了补齐管线缺口。沃森主要专注于细菌性疫苗、重组蛋白疫苗、mRNA 疫苗和重组腺病毒疫苗 4 个方向,其中 mRNA 是它最看中的领域,未来很有可能继续在这个方面发力。国内威斯津生物、蓝鹊生物、艾博生物、启辰生物、深信生物、瑞吉生物、嘉晨西海等,都有着较为丰富的 mRNA 疫苗管线。其中,蓝鹊、艾博还跟沃森有过合作,虽然最后没什么结果,但有合作基础总归是好一些。而且蓝鹊又在沃森预算内,被收购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不过,最终沃森会对哪个公司出手,还得交给时间来验证。封面来源:企业logo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分享,不代表 Insight 立场和观点,也不作治疗方案推荐和介绍。如有需求,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编辑:月牙PR 稿对接:微信 insightxb投稿:微信 insightxb;邮箱 insight@dxy.cn
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过去几年,医药行业仿佛陷入了漫长的寒冬,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整体发展陷入困境。PART.01一、回顾行业低迷期从政策层面来看,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给医药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集采的扩面提质使得药品价格不断下降,药企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2023 年 11 月第九批药品集采平均降价幅度高达 58% ,这一数字令人咋舌,直接导致众多药企的营收和利润下滑。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 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 DIP(按病种分值)支付方式的实施,对医院的用药和诊疗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药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推广难度加大。行业周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随着创新药研发难度的不断增加,研发成本持续攀升,研发周期也越来越长。一款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而且成功率较低。这使得众多药企在创新药研发的道路上举步维艰,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市场风险。再加上全球医药投融资持续低迷,资本更倾向于市场预期明确的项目,单纯概念层面的技术创新不再受追捧,药企的融资难度加大,资金链紧张。国内医疗健康领域 2020 - 2023 年的融资金额分别为 2459 亿元、2192 亿元、1258 亿元和 829 亿元,2024 年预计全年规模可能跌破百亿美元,市场信心仍在修复中。而外部冲击同样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新冠疫情的爆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部分医药产品的需求,但也打乱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节奏。在这些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医药行业的发展陷入了低谷。许多药企的业绩大幅下滑,股价也随之下跌。从 2024 年年初至今,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药商业、原料药、化学制药等六大子板块分别下跌 25.85%、22.00%、13.36%、10.35%、4.79%、4.71%、2.75%,尤其是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跌幅居前。以疫苗为代表的生物制品板块,受到行业同质化竞争及残酷的 "价格战" 影响,成为当年跌幅最为惨烈的细分赛道之一。从总市值来看,2024 年年初至今,智飞生物、百克生物、金迪克的总市值均遭 "腰斩",康泰生物、沃森生物的总市值也缩水 3 成左右。位于创新药产业链上游的 CXO(医药外包服务)板块,也感受到行业订单数量减少带来的冲击。2024 年年初至今,CXO 龙头药明康德总市值从 2157 亿元缩水至 1563 亿元,下跌 28%,凯莱英、九洲药业、博腾股份总市值均下跌 3 成以上,美迪西总市值近乎 "腰斩"。PART.02二、曙光初现:行业正逐步走出阴霾在历经风雨洗礼后,医药行业终于迎来了曙光,种种迹象表明,行业正逐步走出阴霾,展现出止跌回升的积极态势。2024-2025 年,国家对创新药的支持政策持续加码,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4 年 2 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新上市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 鼓励高质量创新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建立科学的量化评价机制和分类办理规则,从药学物质基础、临床价值、循证证据强度等维度对企业评价新上市药品创新质量给予指引。它的出现,犹如一盏明灯,为创新药的定价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让企业在研发创新药时更有目标和动力。2024 年 7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更是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改善了创新药的研发和支付环境,为创新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25 年 1 月,《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将继续支持创新药、创新型医疗器械、罕见病用药物与医疗器械的发展。包括缩短创新药与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审批时间,计划将医疗器械与部分试点地区的创新药临床试验审批时间从 60 个工作日缩短为 30 个工作日;优化药品与医疗器械注册检验流程,将药品注册检验、生物制品批签发检验和进口药品通关检验的每批次用量从全项检验用量的 3 倍减为 2 倍;加快罕见病用的药物与医疗器械审评审批,符合条件的罕见病用创新药减免临床试验,罕见病药物的注册检验批次从 3 批减为 1 批,每批次用量从全项检验用量的 3 倍减为 2 倍。这些举措降低了创新药品检验的损耗和时间成本,有利于加快创新药上市,并提升企业研发积极性。从市场数据来看,医药板块的表现也令人欣喜。2025 年初以来,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上涨 3.53%,跑赢沪深 300 指数 4.03pct,涨跌幅在 31 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排名第 12 。2025 年 3 月 24 日至 3 月 28 日,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上涨 0.98%,跑赢沪深 300 指数 0.97pct,在 31 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排名第 1。截至 2025 年 3 月 28 日,医药板块估值为 26.72 倍(TTM 整体法,剔除负值),相对于沪深 300 估值溢价率为 139.55%。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医药板块的市场表现正在逐步改善,投资者对医药行业的信心也在逐渐恢复。众多医药企业在困境中积极求变,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业绩的止跌回升,健民集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25 年 4 月 18 日,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 2025 年第一季度报告,营业收入 8.92 亿元,同比下降 8.04%,归母净利润 1.10 亿元,同比上升 10.70%。虽然收入仍有所下滑,但归母净利润已摆脱 2024 年年报中重挫 30.54% 的阴影,重拾升势。PART.03三、朝阳升起:回升动力原因剖析AI 技术在医药行业的应用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行业的回升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药物研发领域,AI 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研发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传统的药物研发过程漫长而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而 AI 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AI 可以通过对海量生物数据的分析,快速筛选出潜在的药物靶点,预测药物的活性和毒性,从而加速药物研发的进程。例如,华为与翰宇药业深化 AI 多肽药物研发合作,计划通过 AI 加速高活性、低毒性多肽序列的筛选,突破传统研发周期长、成本高的瓶颈 。此前,翰宇药业已借助 AI 技术推动利拉鲁肽制剂海外销售放量,2024 年累计发货近 140 万支,验证了 AI 赋能的商业化潜力。2025年3月13日,全球首个AI制药领域的智能体开源平台 OpenBioMed 问世,并且对外全面开源开放。它就像一个 "数字药物设计师",结合了人工智能的超级计算能力和医药领域的专业知识,专门帮助科学家加速新药研发,能像自动钓鱼机一样,几天内完成上万次虚拟药物测试,将原本需要数周的实验压缩到几小时。在医疗影像领域,AI 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AI 可以对医学影像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帮助医生更及时、准确地诊断疾病。比如,东软医疗在 2025 年欧洲放射学大会(ECR2025)上,展示了结合 AI 技术的医疗影像产品和解决方案,展现出从智能摆位、扫描、重建到辅助诊断的全流程智能化升级。其代表性产品 NeuViz Epoch + 无极系列 CT,搭载 NeuAI 全域人工智能平台,拥有高达 0.235 秒的超高转速和 16cm 宽体螺旋扫描技术,重新定义了冠脉检查的新标准 。还有北京儿童医院上线的专家型 AI 儿科医生,参与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该系统通过分析海量诊疗数据,提供精准诊断建议,尤其在罕见病领域展现辅助价值。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这为医药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更高,对医药产品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更为迫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20 年全球 65 岁及以上人口估计为 7.61 亿,预计到 2050 年将增加到 21 亿 。我国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使得对慢性病治疗药物、康复护理服务等的需求大幅增长。常见的老年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以糖尿病为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对降糖药物、胰岛素等的需求持续增长。除了慢性病治疗药物,康复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来帮助他们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这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等多个方面。相关研究报告指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 。资金的流向往往是市场情绪的重要风向标,而在医药行业,资金回流的现象正成为行业复苏的又一有力支撑。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资金,其对医药板块的持仓变化备受关注。从数据来看,2025 年一季度,多只医药主题基金显著调整了投资组合,对医药板块的持仓比例有所回升。这一变化绝非偶然,背后反映出市场对医药行业前景的重新审视和信心重塑。PART.04四、驻足展望:行业未来图景在 2025 年及未来,医药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都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潜力,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富的投资机会。创新药领域,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下,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国家对创新药的支持政策持续加码,从研发投入到审批上市,再到医保支付,都给予了创新药企业全方位的支持。AI 等新技术的应用,更是为创新药研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幅提高了研发效率,降低了研发成本。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其研发的创新药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有望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这些创新药一旦成功上市,将迅速占领市场,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医疗器械领域同样前景广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不断增加。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稳步增长,2022 年规模达 5528 亿美元,中国市场增速约为全球 3 倍,2021 年规模约 8438 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我国药械比与全球平均水平存在差距,人均器械支出和临床渗透率低,行业潜力巨大。在技术创新方面,医疗器械不断向智能化、小型化、个性化方向发展。AI 技术在医疗影像诊断、手术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使得医疗器械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得到了大幅提升。东软医疗的 NeuViz Epoch + 无极系列 CT,搭载 NeuAI 全域人工智能平台,拥有高达 0.235 秒的超高转速和 16cm 宽体螺旋扫描技术,重新定义了冠脉检查的新标准 。消费医疗领域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2025 年中国消费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超 2 万亿,显示出巨大的投资潜力和市场机遇 。消费医疗具有医疗和消费的双重属性,消费者对其需求不仅在于治疗疾病,更在于提升生活品质。医美市场就是消费医疗的典型代表,玻尿酸、肉毒素等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提高,医美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合成生物学、手术机器人等新技术在消费医疗领域的应用,也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合成生物学可以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带来新机遇,应用于化妆品、食品等多个领域;手术机器人则有望降低人才培训成本,开创新的投资领域。患者是医药行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随着医药行业的止跌回升,更多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得以研发和上市,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这些新产品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往往更具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也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医保目录的调整,将更多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让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2025年,医药行业止跌回升的趋势已然明晰,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应积极投身于创新的浪潮中。在研发一线的科研人员,要充分利用 AI 等先进技术,拓宽研发思路,提高研发效率,努力攻克更多医学难题,为患者带来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企业管理者则需把握政策导向,合理规划企业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积极拓展市场,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医药产品的国际化进程。投资者也应敏锐捕捉这一市场信号。在投资策略上,可关注创新药、医疗器械、消费医疗等具有高成长性的细分领域,挖掘那些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当然,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要充分考虑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组合降低风险,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医药行业的春天已经来临,让我们携手共进,把握机遇,为推动医药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健康未来。 参考文献: 1.国家医保局。国家医保局将出台新举措支持创新药 [EB/OL]. [中国政府网部门动态].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8/content_6966403.htm 2.网易财经。政策持续利好 我国创新药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 [EB/OL]. [网易新闻 - 财经频道]. http://m.163.com/dy/article/J7K89K5L0519963H.htmlEND领取CPHI & PMEC China 2025展会门票来源:CPHI制药在线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
作者 | 颜色责编 | 遥望四个月后,阿斯利康中国再次进行架构调整。自2025年年初以来,阿斯利康在中国市场展开了一系列战略调整与业务布局。01两大新事业部即将亮相高管团队调整据业内消息,阿斯利康中国近期组织架构将迎来调整,新成立两个事业部,并进行相应的高管团队调整,自5月1日起生效。此次调整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业务板块,新成立两大事业部:一是呼吸及自体免疫(R&I)业务部,二是疫苗及免疫疗法(V&I)业务部。呼吸及自体免疫(R&I)业务部与全球架构保持统一,旨在巩固吸入产品市场地位的同时加速向生物制剂转型。这一业务部门成立后,将涵盖慢阻肺病业务部、哮喘业务部,以及将成立凡舒卓销售和市场专队。疫苗及免疫疗法(V&I)业务部则主要负责阿斯利康中国和赛诺菲合作的乐唯初(尼塞韦单抗注射液)的在华业务,并统筹推进阿斯利康中国与康泰生物的合资企业项目。与此同时,阿斯利康中国管理层也发生了变动,2名高管晋升、3名高管离职:晋升的有:1、言华国:飞鹰业务负责人言华国晋升为阿斯利康中国助理副总裁,职责拓展至呼吸雾化及消化针剂业务部,担任飞鹰业务与呼吸雾化及消化针剂业务负责人,直接向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林骁汇报;2、彭静:现阿斯利康中国助理副总裁,及县和社区业务负责人彭静晋升为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及县和社区业务负责人。离职的有:1、刘谦:阿斯利康中国呼吸消化事业部总经理(任期于4月28日结束);2、陈曦: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呼吸和自体免疫生物制药、疫苗及免疫疗法事业部负责人(任期将于5月31日结束);3、张静:阿斯利康中国助理副总裁,呼吸消化事业部呼吸雾化、消化针剂业务负责人(将于5月正式退休)。赛柏蓝查询发现,刘谦信息目前已从阿斯利康中国官网“中国领导团队”栏中撤下。目前阿斯利康中国领导团队如下:截自4月28日阿斯利康中国官网赛柏蓝梳理发现,阿斯利康中国最近一次调整在今年年初,主要集中在肿瘤业务;更早之前(2024年12月4日),阿斯利康中国高管团队曾发生过一次较大的调整,如阿斯利康任命Iskra Reic为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负责人,接替王磊等。02架构调整后阿斯利康中国如何发展?跨国药企近年来频繁调整中国业务架构,主要受政策环境变化、市场竞争加剧、成本优化及全球战略调整等因素驱动。阿斯利康此次调整聚焦生物制药业务板块,主要是为了优化业务布局,提升市场竞争力。阿斯利康主要聚焦于五大疾病领域:肿瘤;心血管、肾脏和代谢疾病;呼吸与免疫;疫苗和免疫疗法以及罕见病。2024年,呼吸与免疫、疫苗和免疫疗法分别给阿斯利康贡献了78.76亿美元、14.62亿美元的营收,分别占总营收的14.57%、2.70%。在呼吸与免疫领域,阿斯利康拥有多款重磅产品,涵盖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治疗。阿斯利康的长效C5补体抑制剂伟立瑞(瑞利珠单抗注射液)于4月22日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与常规治疗药物联合治疗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的成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患者;首款生物制剂凡舒卓(本瑞利珠单抗注射液)于今年3月在中国正式上市,用于成人和12岁及以上青少年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的维持治疗......在生产与市场布局上,4月24日,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一期主体竣工,预计于2028年底前投产。在生物制药业务(包括疫苗和免疫疗法)上,阿斯利康中国正在加强其在中国市场的潜力探索。2024年10月1日,阿斯利康中国生物制药业务与全渠道事业部正式合并,成立新的阿斯利康中国生物制药业务,其中包括疫苗和免疫疗法事业部。在疫苗领域,阿斯利康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布局和国际化合作趋势,尤其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新冠疫苗以及与国内企业的战略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RSV疫苗领域,阿斯利康通过收购Icosavax公司(交易总额高达11亿美元)获得了病毒样颗粒(VLP)技术平台,重点开发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人偏肺病毒(hMPV)的组合疫苗IVX-A12。RSV疫苗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28亿美元,借助差异化技术(VLP疫苗),阿斯利康与辉瑞、GSK同台竞争。此前,阿斯利康与牛津大学合作开发的新冠疫苗在全球抗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市场需求变化,2024年5月,阿斯利康宣布在全球范围内下架新冠疫苗Vaxzevria。此外,阿斯利康与赛诺菲共同开发与商业化产品乐唯初已于2024年1月在华获批上市,用于预防新生儿和婴儿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是国内首个获批的RSV感染预防药物。阿斯利康中国与康泰生物的合资企业项目于今年3月开始,用于进行呼吸道疾病和其他传染性疾病创新疫苗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这一合资企业也是阿斯利康在中国首个且唯一的疫苗生产基地。在免疫疗法领域,阿斯利康则在双抗疗法和细胞治疗上广泛布局。其中,双抗疗法领域布局包括靶向PD-1/CTLA-4的Volrustomig和靶向PD-1/TIGIT的Rilvegostomig,不少药物已经进入III期临床阶段,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等。细胞疗法布局主要包括收购和合作,如10亿美元收购EsoBiotec公司、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3.2亿美元收购Neogene公司等,加强了其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实力,包括TCR-T、TIL、CAR-T等多种疗法。一系列动作无不表明,阿斯利康中国在疫苗与免疫领域的全面布局。此前,阿斯利康计划到2030年在全球带来20款突破性创新药,其中10种将来自生物制药业务。2024年财报显示,阿斯利康全年营收540.73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中国区收入创下历史新高,达到64.13亿美元,同比增长11%,占总营收的12%,占新兴市场的48%。阿斯利康在财报中强调,将持续在中国加大投资用于药物研发与生产供应。不断调整的阿斯利康中国,持续推动业务发展。END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100 项与 Wenzhou Kangtai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Wenzhou Kangtai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