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上海拓济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上海拓济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10月21日,韩国三星集团子公司Samsung Bioepis与中国初创企业拓济医药的合作官宣,双方将共同开发、生产和商业化两款ADC药物,其中拓济医药的核心产品TJ108,正是当下备受关注的双特异性双载荷ADC,同时瞄准EGFR与HER3两大靶点。
图源:SAMSUNG BIOEPIS官网
协议中Samsung Bioepis还拿下了拓济一款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TOP1i)有效载荷的独家许可,用于自身ADC管线开发。这不仅让ADC技术从“单靶点单毒素”向“双靶点双毒素”的演进路径愈发清晰,也让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在全球创新药研发中的分量,不再是简单的“参与者”,而是逐渐成为“技术贡献者”。
TJ108的价值,恰恰戳中了传统ADC药物的痛点。过去,单靶点ADC面对肿瘤时总有些力不从心,肿瘤细胞要么通过下调或突变靶点藏匿,要么通过上调药物外排泵、改变细胞内吞途径,对单一机制的毒性载荷产生耐药性,这也是很多患者用药后效果打折扣的关键。而TJ108同时锁定EGFR和HER3,能更精准地找到癌细胞;搭载TOP1抑制剂和微管抑制剂两种不同机制的毒性载荷,又能从不同路径攻击肿瘤,减少耐药的可能。
图源:SAMSUNG BIOEPIS
拓济医药的双linker有效载荷(DLP)平台能让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毒素实现“可控偶联”与“精准释放”,避免出现毒素提前泄漏、误伤健康细胞的问题。尤其在多种癌症中,EGFR和HER3的共同表达本就与肿瘤的侵袭性生长、转移密切相关,TJ108同时阻断这两个信号通路,理论上能从源头减少“单个靶点丢失导致耐药”的风险,这也是它能吸引Samsung Bioepis青睐的核心原因。
从Samsung Bioepis的角度看,这次合作更像是一次“战略转型的关键落子”。长期以来,这家企业以生物类似药为核心业务,而此次牵手拓济,显然是想跳出“类似药”的舒适区,向创新药管线发力。
其总裁Kim Kyung-Ah提到“利用经过验证的开发平台解决患者未满足需求”,背后其实是大型药企的普遍焦虑,在创新节奏加快的当下,单靠内部研发很难覆盖所有技术方向,通过外部合作弥补创新短板,已成必然选择。而且,Samsung Bioepis不仅要合作开发药物,还拿下了TOP1i有效载荷的独家许可,这一点很能说明问题:在ADC领域,核心平台技术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单一产品,谁能掌握可复用、可拓展的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拓济医药创始人Tony Chen强调“要通过DLP平台解决单载荷、单靶点ADC的耐药性问题”,也正是看准了平台技术的长期价值。
这次合作是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技术出海”的又一个典型案例。以往提到国产创新药出海,更多是“单个产品授权”,而这次拓济是将临床前阶段的双抗双载荷ADC技术拿出来,与Samsung Bioepis共同进行全球开发,这背后,是中国在ADC领域多年积累的底气。
早在此前,百利天恒的BL-B01D1(EGFR×HER3双抗ADC)就已实现出海;2023年中国医药BD交易数据显示全年跨境License-out交易达80笔,首付款50.45亿美元,潜在总额超548亿美元,2024年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跨境交易首付款超54亿美元。这些是中国企业在抗体发现、连接子技术、毒素优化等环节逐步建立自主研发能力的结果,拓济的DLP平台能实现双特异性抗体与双linker payload的结合,还支持高效一步偶联,正是这种技术实力的直接体现。可以说,中国在ADC领域已经从“跟跑”慢慢走到“并跑”,在双抗双载荷这类细分方向上,甚至开始具备“领跑”的潜力。
不过,ADC赛道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个药物比好坏”,而是“技术平台+联合治疗策略”的综合较量。就像第一三共的DXd平台,之所以能持续产出优质ADC药物,关键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技术体系,价值远高于某个单一靶点药物。现在想在ADC领域立足,要么有能持续产出差异化药物的核心平台,要么能做好ADC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布局,要么能在肺癌、乳腺癌等大癌种里做出有全球竞争力的重磅产品,缺了这几点,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当然,双抗ADC的开发也不是一片坦途,技术坑不少。很多企业扎堆HER2、TROP2这些热门靶点,却没考虑两个靶点之间能不能协同起效,有些甚至因为靶点空间竞争、信号通路冲突,一进临床就效果拉胯。还有双抗本身的结构问题,两个不同的抗体片段很容易“错误配对”,稳定性差;有些项目为了追求亲和力,牺牲了分子稳定性,结果导致药物在体内半衰期变短,甚至引发免疫原性风险。更关键的是连接子的设计,如果断裂机制没做好,毒素在血液里就提前释放,很可能引发严重毒性。临床阶段因毒性退市的ADC,大多跟Linker-Payload设计缺陷有关,本质就是毒素在健康组织里“泄漏”,把本就有限的治疗窗口给吞噬了。
除了技术挑战,跨境合作的风险也不能忽视。License-in/out这类交易周期长、环节多,协议里任何一个细节没考虑到,都可能埋下隐患。生命科学领域的争议本就多,还特别复杂,要么是监管问题,要么是商业索赔,比如特许权使用费没谈清楚、没达到合同约定的研发进度,要么是知识产权纠纷,尤其是商业秘密的保护。就拿境外临床试验来说,如果结果不达预期,对境内合作方的影响可能是连锁的:不仅没法走突破性治疗、优先审评这些快速通道,还可能要重新在中国做临床试验,时间和成本都得翻倍;要是出现严重安全性问题,甚至可能直接导致境内临床没法启动。
要应对这些风险,提前做好争议解决机制很重要。现在越来越多企业会选择调解、仲裁这类法院外程序,毕竟比打官司省时省钱,还能更好地保护商业秘密。产权组织仲裁与调解中心近15%的案件都来自生命科学领域,大多是合同纠纷。其实只要在交易文件里嵌入量身定制的争议解决条款,很多风险都能提前规避,就算没提前约定,争议发生后签个提交协议,把问题交给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也能避免陷入多轮诉讼的泥潭。
从Samsung Bioepis与拓济医药的合作里,能清晰看到全球ADC格局的两个重要变化:一边是大型药企加速从生物类似药向创新药转型,另一边是中国生物科技公司从“产品出海”走向“技术出海”。随着ADC技术越来越复杂,未来的竞争只会更激烈,但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个机会。凭借在双抗双载荷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说不定能在全球ADC的新赛道上,走出一条从“并跑”到“领跑”的路。
参考来源:
[1]SAMSUNG BIOEPIS
[2]动脉网.国产双抗双载荷ADC出海.
[3]Manufacturing Chemist. Samsung Bioepis and Phrontline join forces to advance best-in-class antibody-drug conjugate therapeutics for solid tumours.
[4]Yonhap News Agency. Samsung Bioepis partners with Chinese biotech firm for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5]中国报告大厅. 2025年全球制药产业格局重构:创新疗法驱动跨国合作新纪元.
[6]Biospectrum Asia. Chinese startup Phrontline Biopharma joins hands with Samsung Bioepis to co-develop ADC assets.
立即扫码加入药事纵横交流群
10月20日,Samsung Bioepis宣布与拓济医药(Phrontline Biopharma)达成授权许可协议,合作开发两个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并获得TOP1i载荷的独家授权,此举标志着该韩国生物类似药巨头正式进军肿瘤新药领域,分拆CDMO业务后首笔交易帮助其从“仿制王”到“创新者”的华丽转身。
三星Bioepis,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韩国生物制药公司,以生物类似药为核心,曾凭借与Biogen和默沙东的合作推出多款重磅生物类似药,如Humira、Herceptin和Avastin仿制品,全球收入超20亿美元。
10月20日,公司披露与上海拓济医药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共同开发两个针对实体瘤的ADC候选物:TJ108,一款双特异双负载ADC,靶向EGFR和HER3,同时递送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TOP1i)和微管蛋白抑制剂;另一个ADC暂未命名。
此外,Samsung Bioepis将获得拓济医药的TOP1i载荷的独家授权许可,用于其内部ADC管线。
拓济医将获预付款,并有资格获得开发和监管里程碑付款,具体财务条款未披露。
TJ108已于2025年4月获FDA IND批准进入I期临床,相比传统单克隆ADC,其双载荷设计旨在提升疗效并降低耐药性,针对广谱癌症。 拓济医药是一家专注于开发双特异双载荷ADC的生物科技公司。
交易公告后,Samsung Bioepis股价微涨1.2%,成交量增10%。
此协议紧随Samsung Bioepis与Samsung Biologics的分拆而至。2025年5月,Samsung Biologics宣布分拆,将生物类似药业务独立,以消除CDMO(合同开发制造组织)与自有产品间的潜在利益冲突。
分拆后,Samsung Biologics迅速获得13亿美元美国大型制药公司合同,专注纯CDMO服务。 而Bioepis则明确表示,将通过研发和并购扩展新药开发。
Samsung Bioepis官网显示,目前仅有两个生物类似药在研管线:安进的Prolia/Xgeva(地舒单抗,骨病药)和默沙东的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PD-1抑制剂)。 此ADC交易,正是其转向新药的第一步。
美通社消息,Phrontline Biopharma(拓济医药)于2025年9月14日宣布其靶向 EGFR/B7-H3 的 ADC 药物 TJ101 的 1 期临床试验已成功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TJ101
TJ101 是一种靶向 EGFR 和 B7-H3 的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ADC),其 IND 申请已于2025年4月25日获得美国FDA批准,于5月25日递交了国内临床试验申请(IND申报 | 双抗ADC赛道再添猛将!拓济医药TJ101申报临床),目前正在临床 1 期实验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与传统单抗 ADC 相比,TJ101 采用双抗 ADC 技术,可显著提高肿瘤选择性并降低脱靶毒性。
EGFR 是临床验证的促肿瘤生长和转移靶点,而 B7-H3 是与肿瘤进展相关的免疫检查点蛋白,在正常组织中表达极低。EGFR 与 B7-H3 在肺癌、头颈癌等实体瘤中常共表达,是双抗 ADC 的理想靶点组合。
TJ101 采用 KIH 技术合成的人源化 IgG1 双抗,通过可裂解连接子与自主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 PY-4CAR2 偶联,DAR 为8。该药物被肿瘤细胞内化后,连接子在溶酶体中被酶切释放有效载荷,既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又可对邻近肿瘤细胞产生强效"旁观者效应"。临床前研究证实,TJ101 能选择性结合 EGFR/B7-H3 共表达肿瘤,诱导显著细胞杀伤,并在小鼠模型中展现出强劲抗肿瘤效果。
拓济医药
拓济医药致力于开发创新的抗体偶联药物(ADC),以解决肿瘤治疗中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公司专注于双靶点抗体的优化,以提升药物递送的精准性与效率。此外,其自主研发的双载药平台,旨在克服肿瘤耐药性并延长治疗应答时间,灵感源于联合化疗的临床成功经验。
拓济医药自主研发双抗双毒素(2by2)ADC,具有肿瘤微环境协同效应。
拓济医药官网已公开 6 个项目,其中 TJ101 进展最快,已在临床 1 期,且是该公司开发的唯一一款双抗单载荷 ADC;其余 5 个项目均为双抗双毒 ADC,且均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说明: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公开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处理;作者水平有限,对专利或文献的解读可能存在疏漏之处,请以原文为准;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如需转载至公众号或其他平台,请注明出处并遵守版权规范。**
参考资料:公司官网
END
欢迎关注,与您分享偶联药物领域最新突破
100 项与 上海拓济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上海拓济医药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