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北京北医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北京北医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作者 | 凯西 颜色
编辑 | 遥望
北大医药再次迎来高管变动,上任一年左右的董事长齐子鑫宣布辞职。
01
北大医药董事长辞职
此前业绩有所回温
3月4日,北大医药发布公告称,董事长齐子鑫因个人原因辞去董事、董事长职务,同时辞去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提名委员会委员、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职务,且不再担任北大医药任何职务。
北大医药前身为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成立于1993年,1997年就在深交所上市的老牌药企,齐子鑫的辞职引发了市场对北大医药未来走向的猜测。
其实齐子鑫的辞职并非毫无征兆,今年1月,齐子鑫辞去方正控股执行董事一职,自称是希望投入更多时间用于方正信息产业的工作。
2025年以来,北大医药的监事徐伟钰、董事任甄华、董事张勇先后辞职。
齐子鑫自2024年2月29日接任北大医药董事长以来,仅任职一年左右。因恪守职责,推动北大医药高质量发展,齐子鑫的贡献受到肯定。
2024年前三季度,北大医药实现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182.49%,创历史新高。
2024年上半年业绩上升,北大医药将其归因于两方面:
一是医药工业板块继续聚焦“抗感染类、镇痛类、精神类”领域,重点市场拓展成效显著,重点产品(注射用美罗培南、盐酸丁螺环酮片、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盐酸昂丹司琼片等)销量提升及降本增效带动盈利能力同比提升;二是医药流通板块,受益于其产业下游需求业务量的逐步增长,全资子公司北京北医医药的业务收入规模同比提升,故净利润同比有所增长。
北京北医医药,主要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提供医疗设备、药品、耗材等供应链服务。根据2022、2023年年报,在北大医药的营收构成中,药品流通占比超过60%。
然而北医医药与国际医院的合同将于2025年到期,在北大医药此前披露的公告中,这将使得其自2025年起可能面临年销售收入减少约9.10亿元,净利润损失约3666万元的风险。
此外,业绩暂时回温之下,北大医药的仿制药业务仍然面临调整。
2022年,北大医药实现营业收入20.7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7.13%,北大医药称营业收入的下降主要受到带量采购、医保目录谈判等行业政策实施影响,好在通过降本增效,当年北大医药实现归母净利润5598.19万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29.76%。
在2022年的年度报告中,北大医药称公司内部面临诸多挑战——重点品种头孢曲松钠受集采影响,销量价格大幅波动,大股东重整导致历史遗留的风险问题不断困扰公司的稳定发展。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为第五批国采品种,米内网数据显示,2021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的销售额超过37亿元,2022年受国采执行影响下滑接近50%,2023及2024上半年有所回升。
02
失去“北大”名号
北大医药如何发展?
在2024年末,北大医药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上层股权结构发生变动、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平安系”撤退。
新优势国际以1元的价格收购合成集团100%股权,同时支付3300万元,购买新方正控股和方正数码对合成集团及其下属公司的债权,完成“股权转让+债权转让”的捆绑式交易。
之后新优势国际成为北大医药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股东,徐晰人成为北大医药实际控制人。
2009年起,北大医药的前身名称逐步变更,最终于2013年11月更名为“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北大方正集团旗下核心医药资产平台。
此次北大医药的易主还伴随着公司名称的变更。交易完成后,北大医药将不得含有“北大”“北大医药”“北医”等字样,北大两字的明星光环可能不在。
3月1日,北大医药发布《第十一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决议公告》 ,提名徐晰人、杨力今为第十一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候选人。
在宣布控股股东上层股权结构发生变动、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后,今年2月,北大医药发布《关于控股股东上层股权结构调整的公告》。
控股股东上层股权结构调整后,北大医药股权控制关系如下:
作为一家老牌药企,北大医药的主要业务包括制剂研发、生产、销售及医药流通等,将“北大”融入其企业名称,一度对企业的品牌推广以及人才招揽助力不小。
失去“北大”字号后,新品牌的建立需要时间。
赛柏蓝注意到,北大医药近期发布公告称,出于促进公司产业链的发展,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等目的,拟设立新的全资子公司——新优势(重庆)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暂定名),注册资本拟为3,000万元人民币(含)以内,经营范围包括药品生产、销售,普通货运、危险货物运输生产输液用袋、投资管理等。
从实控人生变到董事长离职,北大医药内部变动频繁,后续的资本故事将如何续写?
END
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左下角「关注账号」,右下角「在看」,防止失联
作者 | 颜色
来源 | 赛柏蓝
01
北大医药易主
面临改名?
12月26日,北大医药发布《关于控股股东上层股权结构发生变动暨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的公告》。
新方正控股、方正商业管理、新优势国际签署《西南合成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协议》,约定方正商业管理将其持有的合成集团100%股权转让给新优势国际。
同日,新方正控股、方正数码、新优势国际签署《西南合成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债权转让协议》,约定新方正控股和方正数码将其对合成集团及其下属公司享有的债权转让给新优势国际。
股权转让和本次债权转让互为条件且不可分割,共同构成本次交易,受让方不得要求单独进行本次股权转让或本次债权转让。
12月23日,合成集团股权转让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本次权益变动后,新优势国际成为北大医药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股东,徐晰人成为北大医药实际控制人。
鑫通焱和作为新优势国际的执行事务合伙人,负责合伙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与决策,对外代表合伙企业,对新优势国际具有控制权。
2022年,中国平安通过平安人寿控股新方正集团,北大医药成为旗下成员企业。如今,经过上述调整,“平安系”完成撤退。
新优势国际对北大医药的控制关系结构图及各层控制关系下的各主体及其持股比例如下:
方正商业管理将其持有的合成集团100%的股权以1元的价格转让给新优势国际,新方正控股、方正数码将其对合成集团及其下属企业享有的债权以33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新优势国际。
综上,本次交易的收购资金总额为3300.0001万元。变更后的公司名称不得含有字号“北大”、“北大医药”、“北医”或类似字号。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12月27日15:00,北大医药的总市值达到41.84亿元,而其收购价为3300.0001万元。
02
经历收并购、出售资产后
下一步如何发展?
在本次交易中,新优势国际的执行事务合伙人鑫通焱和于2022年10月10日成立,系徐晰人为开展投资业务而设立的管理平台。
此外,浙江中贝九洲集团是新优势国际的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额为8亿元,占出资额的80%。
浙江中贝九洲集团是以医药化工为主,集物流业、房产业、新能源等多个行业为辅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医药化工是浙江中贝九洲集团的支柱产业,旗下拥有多个子公司及研究机构,主要生产医药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
新优势国际对北大医药的业务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认可,并长期看好其价值。未来,新优势国际将通过优化北大医药管理及资源配置等方式,促进其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改善资产质量,提升价值。
作为一家老牌知名药企,北大医药主要以制剂研发、生产、销售及医药流通业务为主,聚焦“抗感染类、镇痛类、精神类”三大产品领域。
2009-2011年,北大医药先后向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定向增发,收购了重庆大新药业90.63%股权以及北京北医医药100%股权,进一步扩大了其规模和影响力。
同时,北大医药曾欲收购深圳市一体医疗科技来完善肿瘤产业链。然而一年后,交易双方宣告“分手”。
此后,北大医药开始出售资产,将持有的与原料药业务相关的资产分别出售给合成集团和重庆磐泰,包括重庆合成100%的股权、重庆和生100%的股权等,上述资产合计作价约7.65亿元,北大医药彻底剥离原料药资产和业务,集中资源发展制剂药品业务 。
如今,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北大医药实现营收约15.34亿元,同比下降7.32%,归母净利润约1.3亿元,同比增长182.49%。
今年上半年业绩上升,北大医药称,一是医药工业板块重点产品收入结构变动,重点产品销量提升及降本增效带动盈利能力同比提升;二是医药流通板块中供应链管理业务收入规模同比提升。
北大医药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研发以及营销优势上,其项目开发采用自主开发和合作研发两种模式,制剂营销网络现已基本覆盖全国,还拥有分别以北京、湖北地区为核心的医药商业流通中心。
接下来,易主后的北大医药,又会如何发展?
END
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左下角「关注账号」,右下角「在看」,防止失联
在新冠疫情期间,给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是抗疫一线医生们每日反复多次的工作。而在气管插管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喉镜,将舌头和口腔内软组织移开,挑起会厌才能看到声门并进行插管。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后简称:北医三院)麻醉科郭向阳教授团队的姚优修副主任医师也是抗疫队伍中忙碌的一员。在日常频繁的操作中,他注意到,即使在可视化喉镜辅助下,仍有约30%的患者无法充分暴露声门。反复插管不仅会导致患者喉部粘膜出血,引起疼痛等不适,还会增加气道痉挛和窒息的风险。另外,在紧急救援情况下,无法快速、准确的进行气管插管,甚至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
此外,传统喉镜不是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容易接触到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在新冠疫情期间,这增加了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交叉感染的风险。
基于此,姚优修医生团队结合临床经验,设计了一款弧形电动喉镜,以期解决传统喉镜带来的临床困难。
01
突破插管难痛点,填补临床空白
喉镜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最传统的喉镜仅仅是一带光源硬质反光镜,医生无需将手指伸入患者的口中,便能直接观察喉部结构。和传统的手电筒打光相比,自带光源的喉镜亮度更加稳定,医生进行插管、喉部治疗时也更加安全。
后随着视频技术的发展,视频喉镜被引入临床。它通过摄像头将喉部图像传输到屏幕上,使医生可以在不直接接触患者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相比传统喉镜清晰度和稳定性更胜一筹。在此基础上,防雾镜头、高清镜头,电动可控镜头等功能性镜头的推出,进一步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但目前的喉镜仍然没能解决30%患者插管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为现市面上的喉镜弯曲弧度固定,摄像头位置固定,对于不同患者的解剖差异适应性差。对于头颈部活动受限的患者,以及声门高、颈部僵硬患者而言,极容易出现插管失败的情况。
纵观国内外,尚无能够解决这一临床问题的专利产品出现,临床亟须一款可调节的可视化喉镜,姚优修医生团队正在填补这一空白。
02
可伸缩、可视化、视野可调,有望成为第三代可视喉镜
姚优修医生团队研发的这款弧形电动喉镜,主要有三大优势:可伸缩、可视化、视野可调节。
首先是可伸缩。团队采用丝杆结构设计,将传统马达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从而推动镜头沿喉镜轴向移动。这种结构可以提供精确的控制和平滑的运动,使得喉镜在深入患者喉部后能够自动伸长2-3cm。
据悉,这项技术为团队首创。对于声门位置较高、气管入口较深的患者而言,传统喉镜的视角和长度可能不足以直接观察到声门,导致难以准确放置气管导管。而使用弧形电动喉镜,医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镜头的位置,使其越过会厌,更接近或远离目标区域。在处理困难气道或需要更清晰视图的情况下这种伸缩运动为医生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灵活性。
其次是声门可视化。团队在设计时参考了内镜软镜的做法,将硬镜和软镜相结合。硬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广阔的视野,而软镜则可以深入到难以到达的区域,通过这种结合,医生可以更容易地观察到声门,即使在传统喉镜难以暴露的情况下,也能安全、便捷的完成插管。
最后是更广的视野。弧形电动喉镜侧面采用了滑轨设计,使得角度调节更加平滑和精确,医生可以180°调整喉镜的角度,以获得最佳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伸缩和角度调节是两个独立功能,互不打扰。这意味着镜头伸缩的同时,也可以进行角度调节,使得医生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定位到目标区域。
另外,弧形电动喉镜端部采用一次性耗材,即用即弃,无需再次消毒。即节省了医疗资源,同时也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弧形电动喉镜产品图
在2022年原型机一期制造完成并完成人体模型的验证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而就在2024年,二期样机已制造完成并在外形、防水、重量等方面进行了升级,目前已完成模拟人试验,达到转化标准,并获得了中国以及美国的专利认证。
姚优修表示:“如能顺利转化,弧形电动喉镜有望逐渐取代普通喉镜和现有的可视喉镜,成为第三代可视喉镜。”
03
研究进度国际领先,正在寻找合作伙伴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和喉部手术的患者数量也在日益增加。据统计国内每年预估有2000万台全麻手术、50万心跳骤停病人、约100万以上的院前急救患者,而喉镜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剧,海外各国也有团队正在针对可伸缩、可调节角度的可视化喉镜进行研究。
据姚优修团队调研发现,目前仅美国一团队设计的Spiro Robotics手持式机器人系统与弧形电动喉镜设计理念相似,但暂未获批,与姚优修团队进度相当。从性价比角度来看,Spiro Robotics手持式机器人系统预计售价高达15000美元,耗材售价350美元,而弧形电动喉镜耗材预计售价50元人民币,这将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弧形电动喉镜项目连续获得了北医三院创新转化基金的支持,并在北医三院第七届创新转化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北京医学会首都医学创新转化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成功入选2024年北京市的优促计划并晋级。在院内各级领导以及麻醉科郭向阳主任和王军书记的的大力支持和带领下,姚优修医生团队正在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包括企业、投资人,以期能够尽早将弧形电动喉镜转化落地。未来,希望国产喉镜能够从仿制、替代,真正过渡到引领时代。
目前姚优修医生团队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包括企业、投资人,如果您对弧形电动喉镜感兴趣,请与我们联系。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北京北医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北京北医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