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北京新优势医药商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北京新优势医药商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来源:IVD资讯整理自北大医药
8月11日,北大医药(000788)发布重大利空消息:
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北医医药有限公司近年来的主营业务长期高度依赖于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业务合作,在2025年5月与国际医院终止业务合作后,自2025年6月以来主营业务已基本中止,其与国际医院的业务合作事项进入交接收尾阶段。由于北医医药截至目前始终未能寻找到同类型业务,因此可能面临主营业务全面中止、人员分流、企业转型的风险。
上述事项预计将导致公司自2025年6月起至2025年年末可能面临销售收入减少约6亿元(约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营业收入的29.13%),净利润减少约4000万元(约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28.99%)的风险以及自2026年起可能面临营业收入减少约10.27亿元(约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营业收入的49.85%),净利润减少约6869万元(约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49.78%)的风险(以2024年年度报告数据为基础预计)。公司生产经营可能面临较大压力,北医医药也正面临可能关停并转的困难局面。
北大医药全资子公司北医医药为国际医院医疗设备、手术器械、药品(特殊药品除外)、体外诊断试剂、医用耗材的采购、物流与配送等项目服务的唯一提供商,为国际医院提供医疗设备、手术器械、药品(特殊药品除外)、体外诊断试剂、医用耗材的采购、物流与配送等项目供应服务,合同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限至2025年5月届满)。
2024年11月,公司接到国际医院举办单位北大医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告知,鉴于北医医药与国际医院签订的长期服务合同即将到期,北大医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将在该长期服务合同到期后改为就国际医院的体外诊断试剂、医用耗材供应、药品集中配送服务进行招标采购,并邀请北医医药参与招标。2025年4月,经国际医院与北医医药双方友好协商,决定在2025年5月的长期服务合同到期后即终止业务合作。
目前,公司正在努力探索北医医药转型的新方向,以促使北医医药能够逐步走出困境,但转型方向的探索尚存在不确定性。若北医医药未能寻找到有效转型方向或不能转型成功,则仍可能面临关停并转的风险。同时,受北医医药原主营业务全面中止影响,公司自2026年起也将可能面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存在大幅下降,生产经营存在一定压力的风险。公司将积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努力提升经营业绩以弥补因与国际医院业务终止导致的收入和利润减少,以维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声明:本微信注明来源的稿件均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
日前,北大医药(000788)发布公告称,该上市公司经营办公场所受到冲击。公告披露,近日,北大医药及公司大股东西南合成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西南合成”)部分离退休人员近百人持续冲击、围堵公司经营办公场所,严重干扰了公司行政办公秩序,造成了一定影响。北大医药表示,由于相关历史遗留问题,公司及公司大股东西南合成部分离退休人员近百人,以住房问题、离退休福利待遇问题为由,于近日持续围堵、干扰公司经营办公场所,冲击公司门禁,严重影响公司正常办公环境,导致公司行政办公人员无法正常上下班,上述人员及其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司营商环境和社会公众形象。据悉,截止上述公告披露日,该事态尚无解决迹象。北大医药指出,上述事件并未影响到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秩序,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影响有限。此外,北大医药表示,将积极协调和持续督促有关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力争将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降到最低,直至消除影响。同时,北大医药呼吁恢复法治,公司支持依法维权,支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未来,北大医药将依照相关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资料显示,北大医药主要从事化学药品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医药流通以及医疗服务等业务。在药品研发方面:北大医药建立有研发全流程的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拥有先进完备的研发设备和约10000平方米的小试、中试基地。采用自主开发和合作研发两种模式,并将逐渐形成以自主开发为主,在研产品涵盖抗感染类、镇痛类、精神类等多个领域。在制剂业务方面,北大医药目前制剂销售以国内市场为主,上市的制剂产品主要覆盖抗感染类、镇痛类、精神类、消化系统类、心血管类等,北大医药拥有健全的营销网络和覆盖全国的营销渠道;此外,北大医药通过北医医药、武汉叶开泰两家全资子公司从事第三方药品、器械和耗材的分销、零售、医院集采、药房托管等流通业务。2024年,北大医药实现营业收入20.6亿元,同比下降6.1%;实现净利润为1.3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11.1%。北大医药表示,经营业绩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药工业板块重点产品收入结构变动,重点产品销量提升及降本增效带动盈利能力同比提升;二是医药流通板块中供应链管理业务收入规模同比提升。2024年报显示,报告期末,北大医药在职员工数量合计772人,当期领取薪酬员工总人数为744人。北大医药明确提到,母公司及主要子公司需承担费用的离退休职工人数为0。6月25日,北大医药发布公告,上市公司董事会收到董事兼总裁袁平东的书面辞职报告。因个人原因,袁平东申请辞去北大医药董事、总裁职务,同时辞去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且不再担任该上市公司任何职务。在公告中,北大医药明确提到,袁平东担任公司董事兼总裁期间,恪尽职守、勤勉尽责,为公司的规范运作和经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自其2016年任职公司总裁以来,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实现扭亏为盈直至推动公司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北大医药及董事会对袁平东表示衷心感谢。来源:证券时报点击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作者 | 颜色责编 | 遥望截至目前,已经有多家大型药企高管发生变动,涉华润三九、华润双鹤、复星医药、北大医药、葵花药业......01「华润系」多家药企高管变动6月25日,华润双鹤发布公告,姚东晗因工作安排原因辞去副总裁职务,后续将担任华润双鹤党委专职副书记。姚东晗原定任期至2027年7月10日,此次调整属于提前离任,但公告称不会影响华润双鹤正常运作。近年来,华润双鹤进行业务优化,强化慢病管理、专科等领域,管理层不断调整。截至目前,华润双鹤的高管团队如下:截图自东方财富网6月24日,华润三九发布公告,黄先锋由于工作调整原因辞去副总裁一职,辞职后继续在华润三九担任党委专职副书记职务。截至目前,华润三九还有喻翔、周辉、麦毅、王亮、王克等多位副总裁。华润三九高管团队如下:截图自东方财富网华润三九预计今年营收实现双位数增长,净利润将匹配营收增长水平。近几年来,华润三九营收增长迅速,2024年实现营收276.17亿元,同比增长11.63%。CHC(自我诊疗)业务表现强劲,2024年营收约124.82亿元,占总营收的45.20%。同日,昆药集团新任副总裁确认,根据发展及生产经营管理需要,聘任贺明为副总裁。更早之前(6月19日),华润医疗董事长更替,于海接任,并提名委员会主席及授权代表。近年来华润系加速行业整合,通过并购和内部重组优化业务结构,管理层频繁调整。其人员调整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并购整合、业务聚焦推动高管换血(如华润三九部分高管进入天士力和昆药集团);医保控费等政策因素倒逼管理层优化(如华润医疗)等。从华润系调任的各大高管来看,内部晋升和外部聘任同时进行。内部晋升的高管熟悉华润管理体系,能快速推进战略落地;外部聘任的高管多在创新业务领域。02复星医药新一届领导团队确定6月24日,复星医药完成董事会换届,宣布系列人事任命:陈玉卿获重新委任为董事长;关晓晖获重新委任为联席董事长;文德镛获重新委任为副董事长;刘毅获委任为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李静、Xingli Wang、Wenjie Zhang获委任为联席总裁等。4月29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因工作安排调整,吴以芳、王可心分别辞去董事长、联席董事长职务;选举陈玉卿担任第九届董事会董事长、关晓晖担任第九届董事会联席董事长、文德镛担任第九届董事会副董事长。陈玉卿是复星医药的老将,其于2010年加入复星医药,历任人力资源部副总监、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总裁助理兼人力资源部总经理等职位,2025年4月起任执行董事、董事长。关晓晖于2000年5月加入复星医药,历任总裁助理、财务部总经理等职位。2025年4月起,关晓晖任复星医药联席董事长;刘毅于2015年11月加入复星医药集团,曾任医疗器械事业部首席技术官等职务。从此次任职的多位高管履历来看,陈玉卿并非医学专业背景出身,但在复星医药集团内部长期负责人力资源等工作。大多新晋高管均有扎实的医药背景和大药企、跨国药企履历。复星医药近年来持续推进国际化布局,陈玉卿将全面负责复星医药的战略以及与战略目标匹配的组织发展、团队培养和人才储备等重要工作。复星医药高管团队:截图自东方财富网03北大医药总裁辞职6月25日,北大医药公告称,袁平东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董事、总裁职务,同时辞去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职务,且不再担任其任何职务。北大医药对袁平东任职期间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自其2016年任职总裁以来,为北大医药经营业绩实现扭亏为盈直至推动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2024年北大医药营收为20.60亿元,同比下降6.10%;净利润为1.38亿元,同比增长211.10%。2025年Q1,北大医药净利润为0.46亿元,同比增长3.62%,保持稳健增长。自2024年12月易主后,北大医药高管团队进行了大范围调整,截至目前北大医药的高管团队如下:袁平东在销售领域表现出色,曾任太极集团销售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北大医药主要从事化学药品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制剂营销网络现已基本覆盖全国,与此同时,其还拥有分别以北京、湖北地区为核心的医药商业流通中心。2024年,北大医药供应链管理业务收入规模较去年同期提升12.86%。作为重庆市医药协会副会长,袁平东致力于推动北大医药成为重庆医药产业“千亿规模生力军”。此前,在袁平东带领下,北大医药的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及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获批,成为重庆首个获批企业;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通过一致性评价,增强集采竞争力;外延合作产品包括盐酸曲美他嗪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等,进一步完善了北大医药的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北大医药业绩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医药工业板块重点产品销量的提升以及医药流通板块全资子公司北京北医医药业务收入规模的增长。北京北医医药营收主要来自于为国际医院提供医疗设备、药品、耗材等供应链服务。2022-2024年,北医医药与国际医院累计发生关联交易金额分别为8.14亿元、9.86亿元、11.23亿元,分别占北大医药营业收入的39.19%、44.94%、54.51%。近日,国际医院与北医医药协商后,决定在长期服务合同到期后即终止业务合作。这将导致北大医药自2025年6月起至2025年年末可能面临销售收入减少约6亿元,净利润减少约4000万元的风险。北大医药称,将在与国际医院的业务终止后积极清收对国际医院的应收账款,并将通过持续重点聚焦医药制造板块主营业务,努力提升经营业绩以弥补因与国际医院业务终止可能导致的收入和利润减少。管理层大变动以及医药流通板块主要营收受影响下,北大医药的下一步走向值得继续观察。END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100 项与 北京新优势医药商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北京新优势医药商业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