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经历了2021年至2024年的冲高回落、低谷徘徊,2025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一级市场会向何处去,尚无人能准确预判。
迷茫之中,投资人们仍在寻找方向。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显示,开年首月,约81家投资机构在生物医药领域有所出手,全部融资事件(不含并购)总融资额达到103.98亿元。
其中,启明创投、元生创投、礼来亚洲基金、比邻星创投、广州产投、锡创投、顺禧基金、横琴金投8家投资机构出手3次及以上。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
这些活跃的投资机构正看向哪些赛道和方向?过去一年的环境变化又如何改变了他们的投资策略,又将如何塑造2025年生物医药行业的风向?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开年首月,8家活跃投资机构的的近30次出手中。
政府/国资系,撑起半边天
生物医药行业一级市场中,政府/国资系撑起半边天的局势,在2025年愈发明确。
2025年1月,出手3次及以上的8家投资机构中,超一半是政府引导基金或国资背景投资机构:
锡创投是无锡市委市政府部署设立的市级股权和创业投资机构;广州产投、顺禧基金、横琴金投分别属于广州市、北京市和珠海市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体系;元生创投则以苏州两家国有企业——新建元控股集团和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为主要LP。
不仅如此,锡创投、广州产投、顺禧基金、横琴金投近3年来逆势而行,2022年至2024年投资事件数量连年增加,尤其是顺禧基金,2024年投出16个项目,相较2023年增长超5倍,跻身2024年国内创新药领域投资事件数量TOP5机构。
就这类投资机构而言,国家层面部署的“人工智能+”行动,以及国家卫健委等就卫生健康行业的AI应用场景参考指引等政策引导,让“AI+医疗”成为其最不容错过的投资主题之一。
锡创投1月初3次密集出手都以“AI+医疗”为靶:先是独家投资了途深智合的天使+轮,这是一家AI蛋白质设计和制造公司,致力于为合成生物领域开发新产品,而后加码AI制药“领头羊”英矽智能的超1亿美元战略投资,还参与了骨科手术AI辅助诊断企业赛博派科技的A轮融资。
广州产投则在1月领投了AI助听器研发公司博音听力,另外参与了脑机接口新锐公司析芒医疗的天使+轮融资,值得注意的是,析芒医疗这笔融资背后站着一批“国字头”机构,包括广州无线电集团、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京津冀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布局意味可见一斑。
顺禧基金虽未在今年1月投资AI相关企业,但2024年一年数次加码“AI+医疗”,包括战略投资AI制药公司深势科技和新合生物,领投脑血管病AI诊疗公司强联智创D+轮融资,参与百川智能50亿元投资等,亮出了自己的独特名片。
除了投资主题相对明确,政府/国资系也贡献出开年首月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几笔巨额融资。
数据来源: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
据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2025年1月,国内生物医药行业一级市场披露了4起超5亿元融资,其中,英矽智能的超1亿元美元战略投资,小分子药物研发公司礼邦生物医药的5.5亿元C轮融资,以及AI影像诊断公司深睿医疗的近5亿元战略投资,都有政府/国资背景机构的参与。
创新药未来何在?
就细分赛道而言,投资机构们仍以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为主,不过,从1月的投资情况来看,创新药投资在国内外的热度和方向均有不同。
1月国内最活跃的8家投资机构中,锡创投、广州产投、顺禧基金、横琴金投4家政府/国资系基金只投资了4家创新药企,投向赛道和投资轮次也相对分散:
锡创投参与了英矽智能的战略投资,广州产投参与了基因编辑公司微光基因的千万级Pre-A轮融资,顺禧基金二次投资了小分子药物研发公司普祺医药,横琴金投则参与了星联肽生物的1亿元Pre-A轮融资,这是一家由复健资本和药明康德联合孵化的多肽偶联药物研发公司。
相较而言,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比邻星创投3家双币基金投资了9家创新药企。有趣的是,这3家在国内的投资标的都是小分子药物研发公司,而在海外主要投向单抗/双抗药物研发公司,不乏国内创新药企的海外NewCo公司。
这与近五年国内外创新药各赛道融资热度变化相呼应:医药魔方2024年报告统计指出,近五年,就小分子、细胞疗法、抗体药物、药物递送、疫苗这五大赛道,国外融资的集中度高于国内,国内企业更加倾向于新赛道的发展,如偶联药物、基因疗法、基因编辑、癌症疫苗等。
图片来源:医药魔方《2024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年度盘点》
具体来说,2025年1月,启明创投在国内投资了两家创新药企——赜灵生物和阳光安津,两家都研发小分子药物,前者聚焦癌症、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后者专注于研发皮肤病用药。阳光安津也是启明创投今年1月唯一一家领投公司。
在海外,启明创投投资了一家体内CAR-T细胞疗法公司和两家抗体药物开发公司,包括参与Windward Bio的2亿美元A轮融资,其核心资产是科伦博泰和和铂医药联合开发的TSLP单克隆抗体SKB378/HBM9378。
礼来亚洲基金更为典型:2024年11月开始接连在海外参与投资Avenzo Therapeutics、Verdiva Bio、Timberlyne Therapeutics 3家公司,这都是近三个月来风风火火的授权许可潮流中的代表公司。直到今年1月中旬,礼来亚洲基金才在国内出手,领投了眼科治疗设备公司仙微视觉的超亿元A轮融资。
显然,市场化的双币基金需要在动荡的国际商业环境中灵活求变,因地制宜地确定投资策略。不过,在此之下,有前景的新兴技术、新兴治疗领域和药物,仍然跨越国界吸引着活跃投资人们的一致关注——比如当下的眼科药械。
1月中旬,元生创投、礼来亚洲基金、比邻星创投分别二次投资了欧科健生物、仙微视觉、艾威药业。
尤其说明问题的是,这些公司汇集起了一批背景不同、诉求不同的投资机构。比如欧科健生物,致力于研发眼底常见疾病的大分子创新药物,在美元基金江远投资领投的情况下,除了同样为双币基金博远资本的加持,也吸引了南山战新投、元生创投等政府/国资系基金,以及君实创投这样的产业玩家。
同样,主攻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设备的仙微视觉,凭借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成就,获得了“八方神仙”的一致青睐和不同资源加持:礼来亚洲基金作为领投方,在临床和研究资源等方面赋能,加速核心产品由临床前推向临床试验阶段;南京创新投资集团主要协调银行合作、载体扩充等多项资源;凯风创投则在武汉亲力协助武汉办公室的扩充和当地政策扶持资金的申报,合力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创新器械正当时?
相较于创新药的不确定性,活跃投资人们在医疗器械上的出手多了几分笃定:医疗器械和设备的精密制造属性仍在呼唤国产替代和高端化,以及进一步的智能化,仍是当前器械投资的主线。
礼来亚洲基金独家领投的仙微视觉就是这一投资策略的体现:2024年,仙微视觉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设备”(Finevision2000)正式批量生产下线,不仅解决了原进口产品的替代和卡脖子技术,打破了这一高端眼科治疗设备长期被国外企业蔡司独家垄断的格局。
这一产品还拓展了多项创新功能,如操作流程更简洁和安全,支持人工智能个性化手术方案设计;在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切削中心定位方面更加科学和智能;增加术后手术效果参数反馈系统等,满足了临床医生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
启明创投则重点关注同样是进口产品主导的微创外科器械领域,1月重复投资了国产手术机器人公司康诺思腾,以及微创外科器械CDMO公司鑫泽源。
康诺思腾解决的是微创手术机器人的进口产品垄断。2019年成立至今,康诺思腾攻克、掌握了机械架构、电气架构、软件架构、复杂算法和视觉影像等核心技术,搭建了手术机器人底层技术平台。2024年9月,其第一代腔镜手术机器人Sentire思腾®正式获得NMPA上市批准。
鑫泽源瞄准的则是上游进口厂商的技术垄断。作为率先具备微创外科医疗器械全链条供应能力的中国供应商,鑫泽源基于长期工艺积累和关键材料突破,在内窥镜、内镜下耗材、微创手术器械等多领域提供CDMO解决方案,特别是在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的内窥镜软镜镜体领域,攻克了300多种核心零部件的精密制造及组装难关,产品性能比肩全球品牌。
相对活跃的政府/国资系基金们,更关注医疗器械和设备领域的“硬科技”和智能化升级。
锡创投参与投资的赛博派科技,致力于通过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为骨科手术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涵盖医学影像处理关键算法、软硬件一体化系统关键控制算法、硬件传感器技术与机械结构、智能诊断AI模型等核心技术。
同样聚焦骨科,顺禧基金参投的罗森博特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骨科手术机器人,开发出了全球首个可以完成复杂骨折微创复位操作的手术机器人系统,率先实现术中骨折实时3D导航、机器人辅助骨折复位操作、智能手术规划等先进技术,实现从骨折闭合复位到微创固定全手术流程的智能化手术操作,成功获批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横琴金投出手、腾讯投资领投的鲲为科技,专注于超分辨成像技术创新和超声诊断设备制造,也是“硬科技”的代表。鲲为科技革新声波至图像的转换方法,加上在探头设计、硬件优化、先进算法及应用软件等核心技术领域的优化创新,在业内首次实现了超高穿透力与深部分辨率的完美结合。
这一技术不仅能有效解决临床肥胖及大体型患者的诊断难题,更开创了全新的应用场景,如在经颅成像领域首次实现高分辨,清晰显示成人颅脑解剖结构,有望为超声脑科学开辟全新的诊断治疗方案。随着2024年鲲为科技的超高端台式和便携超声设备陆续获证,公司在资本的加持下正式步入商业化发展阶段。
可以看出,投资机构的性质、诉求的确不同,对于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的投资策略或者因地制宜,或者因战略而不同,但是,越是多变的环境,反而让“真创新”更能凝聚共识:满足生物医药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品,一直是行业各方的最大公约数。
推荐阅读
美国Biotech被中国卷得很焦虑,但这不是出路丨通和毓承华尔东谈JPM
NewCo浪潮背后:美元投中国创新药还赚钱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上海
2024年7月30日
/美通社/ -- 为推动和促进中国康复行业发展,
REHACARE
CHINA
⸺
国际康复设备与解决方案展览会
应运而生。展会以"融合"为使命,促进残障人士与社会深度融合。首届展会于2023 年落地苏州成功举办,汇集近百家国内外知名的康复设备商,共吸引了
9,215
名专业观众。
2024
年
8
月
21-23
日,第二届
REHACARE
CHINA
将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从出行和日常辅助器具,沟通和信息辅助,运动康复到智能辅助系统——REHACARE
CHINA
2024预计将迎来100多家领先的康复解决方案提供商,展示最新的康复设备以及康复解决方案。
智能康复"黑科技",为康复插上"翅膀"
随着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的加速,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交叉融合也将不断改变临床医学。REHACARE
CHINA
2024特设
智能康复专区
,汇集奕然康复器械、软体机器人、程天科技、芙索特医疗、足步医疗等优质企业,将展示外骨骼下肢康复系统、中医智能镜、智能助力代步车、手部被动分指运动康复训练器、脊柱侧弯筛查检测、儿童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手功能康复训练一体机等最新的智能康复产品与技术。
重塑听觉体验,叩开"无声之门"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辅助听力技术正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和发展。这些创新技术不仅为听力障碍者带来了更好的听觉体验,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交和日常生活的机会。在本届REHACARE CHINA展会中,苏州立人、博音听力、丽音声学等企业将集中展示移动听力服务车、助听器效果演示仪、助听器保养仪、骨导式助听器、耳背机助听器、助听器验配室等最新听力设备和技术,帮助听障患者告别"听不清""听不真"的困扰,叩开"无声之门",回归有声世界。
贴心护理,生活无"障"
随着"医养康"结合的发展,以及国民无障碍意识的提升,无障碍生活和康复护理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REHACARE
CHINA
2024云集了诸如星利龙科技、烟台康利康复、杭州豪艺等医疗护理企业和中山福佑康复器材、河北伟誉、苏州海恩斯、子扬医疗等无障碍生活医疗企业,将展示电动家庭护理床、可折叠洗澡椅、膝盖助行器、病人移位机、人字形压铸助行车等最新产品和技术,共同助力无"碍"生活。
残健融合,共享快乐运动
正值如火如荼备战2024年巴黎残奥会之际,REHACARE
CHINA
2024积极助力残健融合,将联合锦昌公益特别设立
残障人士运动体验中心
。参会的残障人士可以亲身感受和体验到各种运动项目的魅力,其中包括轮椅障碍赛和乒乓球体验等非常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此类活动,不仅能让残障人士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挑战性,还能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结交更多的朋友和支持者,以增强重归正常生活的信心,促进社会各界理解和接纳残障人士,并为从事康复和护理工作的专业人士带来新的想法和启发。
精彩同期研讨会
除设置特色专区外,REHACARE
CHINA
2024还将举办精彩纷呈的论坛活动——包括
脑神经科学技术学术论坛、康复产业整合营销策划论坛、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分享会、老年人社区和居家康复培训课程
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行业洞见,助力行业人士和专家交流协作。
更多展会详情,敬请关注展览会微信号(REHACARE_CHINA),或访问官方网站:
www.rehacare-c.com
杜塞尔多夫展览(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世界知名展览主办者的杜塞尔多夫展览集团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拥有完善成熟的营销和服务网络,致力于将世界一流的专业展览带到中国,并为中国市场及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自成立以来,历经多年来的创新发展,公司在印刷、包装、线缆线材及管材、塑料、医疗器械、康复、零售、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葡萄酒与烈酒、房车等行业成功打造了14个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第一展览品牌及会议。目前,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在北京设有办公机构,拥有60余位正式员工。了解更多公司信息请访问
www.mds.cn
一年出口1431.76万个,患者超2.2亿,市场规模达60多亿元……几乎和同属消费医疗的眼科、口腔赛道一样,听力赛道拥有供其迅速生长的肥沃土壤。
不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助听器约95%的市场份额仍被五大听力集团(Sonova、Demant、GN ReSound、WS Audiology、Starkey)所占据,并在高端助听器市场中的线下验配渠道、高端产品供应链和自有研发体系构筑了极高准入壁垒,国内听力赛道并未和眼科和口腔赛道一般迎来市场爆发。
尽管如此,但国产助听器厂商在该赛道的积淀,宛如一颗种子,不断在土壤之中扎实根基。种子落下多年后,如今终于破土而出,强势生长。
今年以来,听力赛道不仅迎来了国产医学影像巨头的加入,为核心技术突破提供加速度,而且博音听力等国产助听器厂商,亦频频在该赛道发力,从技术推动、产学研合作、公益事业、国际交流以及渠道拓展等多个维度,推动国产助听器研发迭代及产品普及,解决国内助听器行业“卡脖子”难题。
据动脉网数据统计,博音听力先是于2024年3月,与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筹划建立博音听力康复产业学院,整合产业和学校优势资源,推进人才培养与声学产业之间的深度对接和协同发展。
在6月6日“博音听力5周年庆典”上,企业更达成了多项战略合作,一是与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合作,开展“益耳行动-博音爱耳公益计划”,二是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携手建立夏令营项目,三是与四川正和祥(集团)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博音听力2024年重要发展动态
(统计时间截止发稿日)
身处国内听力赛道发展关键期,博音听力无疑正凭借其技术实力、市场影响力和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国产助听器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听力行业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携手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启动“益耳行动-博音爱耳公益计划”
据《中国听力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听力障碍者已达1.2亿。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失聪人口数量还将持续攀升。然而,助听器动辄上万的价格,以及每3-5年需更换的消费频率,让最需要助听器的一群人无法负担。疾病控制中心数据统计,我国助听器的普及率仅约为5%,远不及美国等发达国家超过30%的助听器普及率。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产厂商积极攻克芯片、算法等核心技术难题,以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同时,积极构建渠道,为听力障碍者提供更加便捷、经济的助听器获取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除企业外,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亦致力于听力医学的发展和听障人群的救助工作。作为国内唯一专门针对听力医学发展和听障人群救助开展工作的全国性基金会,自1995年成立以来,其不断扩大救助范围,拓宽救助方式,已成功开展了多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益项目,累计救助和资助受益人超过20万名,并与全国316家康复机构、特教学校以及202家医院建立了公益合作关系,以解决听力障碍问题。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博音听力与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携手,聚焦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听力健康,启动“益耳行动-博音爱耳公益计划”,为弱势听障群体资助助听设备、康复训练费用,减轻困难听障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听力障碍人群的生活质量。
未来,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还将积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与均衡分布,加大对成年和老年听障者的帮扶力度等,并积极拓展国际化视野,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目标。博音听力则将与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紧密合作,加速这一进程,提高助听器的使用渗透率,同时赋能企业与行业发展。
正和祥入股博音听力,打通诊所、药店、互联网医院渠道
为真正提升国产助听器产品渗透率,除为弱势听障群体资助助听设备、康复训练费用外,建立丰富的产品矩阵,同时构建完善的线上、线下渠道亦是关键。
因此,在“博音听力5周年庆典”上,企业与四川正和祥(集团)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集团(以下简称“正和祥”)建立合作,通过企业间深化合作共享资源、互补优势,打通渠道,使企业双方更能共同应对挑战、开拓新领域。
据了解,正和祥是一家专注直营药店连锁、加盟药店连锁、诊所连锁、药物批发、保险服务、互联网医院服务、处方流转服务、电商代运营的综合性健康产业集团。集团旗下拥有9家零售连锁公司、1家加盟连锁公司、3家批发公司、1家诊所连锁公司、1家保险销售公司,以及1家专注于互联网医院业务的公司。
不仅如此,正和祥自营门店共计1500余家,其中药店占共计1450家,诊所则为48家,门店广泛分布于四川、贵州、重庆、湖南等多个省市,拥有活跃会员数量超过1000万名。
正和祥已有的行业积淀,后续将为博音听力的市场拓展,以及助听器产品渗透率提升提供助力,使其能够更快速地触达潜在用户,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此次合作不仅标志着两家企业在大健康领域的强强联手,更是行业合作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博音推进社区听力服务迈进的重要一步。此次合作将促进博音听力门店落地100余家门诊,1400余家药店。
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建立合作,让国产助听器“走出去”
面对我国当前听力保健人才在数量和专业水平方面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我国仅有约12000名听力保健专家,相当于每十万人配有一名听力保健专家),以及五大听力集团在研发体系构筑了极高准入壁垒的情况,博音听力则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建立合作。
一方面,让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学生得以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进行学习,通过学界交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填补我国听力保健人才缺失;另一方面,通过学界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博音听力算法及AI技术发展,推动产品迭代优化,使之达到国际标准,为产品未来出海打下基础。
此次合作无疑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均具有积极影响。
成立5周年,
持续打破助听器产业困境
今年1月,我国正式印发了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了促进事业产业协同,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的总体要求。
面向亿万老年人及家庭的银发经济,无疑正在成为医疗行业发展的新支点。而与银发经济相关的听力产业则处于发展拐点。机遇之下,企业积极解决行业痛点,打破产业发展困境,是拔得头筹的关键所在。
2019年6月,博音听力在上海成立了全国运营中心,开始自主研发助听器相关产品和树立民族品牌,2020年研发中心正式成立,2021年获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称号,2022年博音听力耳背机产品入选工信部目录,2023年获上海第一张国产气导助听器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2024年自主“唐潮”系统医疗级助听器上市。
一路走来,并非易事。博音听力经过数年潜心研发,才得以通过核心技术开发的深水区,掌握底层技术,实现将助听器芯片与蓝牙等芯片整合,重新封装为独立的多内核芯片,以超低成本、超高兼容性和多功能方面替代国际顶端助听器、辅听器解决方案。截止到2024年5月,博音听力获专利36项。商标130项,软件著作权26项,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奥笛声学科技有限公司分别获批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而博音听力创始人江显全曾任职于全球五大助听器企业之一,对于市场渠道、销售策略、产品研发方向都有着深刻理解,突破核心技术难题后,如今企业聚焦助听器产品落地,通过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举措,解决听力赛道痛点。
相信未来在博音听力等一批国产助听器厂商的发展下,国内听力赛道将强势起飞,并让更多听力障碍者可享有助听器产品。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博音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