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神拓生物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神拓生物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当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仍在为体外CAR-T疗法的定制化生产、高昂定价和漫长排期而奔波时,一条赛道已经悄悄铺设——将“细胞工厂”直接搬进人体,让T细胞在血液中自主完成改造。
这正是体内in vivo CAR-T技术描绘的愿景。2025年,这条一度潜伏的赛道逐渐升温。有行业观察者预测,中国将涌现数百家布局体内CAR-T的企业。
而在生物医药行业,常见的故事是,领先一步因太超前成先烈,落后一步又因太滞后成炮灰。神拓生物创始人周露判断,这是继PD-1之后“值得all-in的肿瘤赛道”。在这个赛道,神拓生物要做“剂量最低、安全性最高”的那一家。
周露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的独特优势,即当下工程师红利以及巨大的“临床资源红利”。庞大的临床需求若能配以巧妙的商业模式,可转化为强大的研发驱动力。当前跨国BD交易的活跃,正是中国临床数据价值和研发效率被国际认可的体现。
“美国上临床要2-3年,中国IIT可以3-6个月把剂量探索做完;海外Biotech等不起时间,只能来买中国数据。”周露如此形容中国的“速度优势”,这也是他选择回国创业的原因之一。
神拓生物创始人周露 来源:受访者提供
当体内CAR-T真的涌进临床一线,罕见病、自免、实体瘤的边界将被逐一抹平,而神拓生物要做的,就是那只最先飞过终点的雨燕。
这个自信源自何处?或许源自四张硬牌:神拓生物把体内CAR-T的起效剂量压低、工艺降本、临床速度刷新。此外,第五代慢病毒载体平台从体外细胞改造转向体内改造,避免了体外改造的繁琐、困难和高成本过程,从而大幅降低了治疗成本。
四张牌连在一起,形成一条“半步领先”的赛程优势。
01
行业转向,体内CAR-T的三重跃迁
在创新药研发领域,一道深刻的“不可能之三角”横亘于前:很难同时实现快速临床转化、产品广泛应用和可观商业利润,这是一个明显的逻辑悖论。
选择罕见病赛道,固然能凭借清晰的发病机制、快速的临床试验和监管绿色通道率先撞线,但终将面对市场规模有限的现实;若瞄准患者基数庞大的重大疾病,则意味着漫长、艰难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上市之路,商业回报虽诱人却远在天边。
“如果你非要同时满足快上市、大市场、高利润的目标,那只会把自己逼进死角。”周露用“不可能之三角”解释行业焦虑。对此,神拓生物的破解之道是“先上车,再换座”——通过罕见病快速进入临床,再把通道里打磨出来的载体平台平移到自免、肿瘤等广阔天地。
这也是神拓生物正在实践的——切中NF2 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鞘瘤病。全球发病率1/25000,属于罕见病,却正好命中基因治疗最拿手的单基因缺失模型。
神拓生物在2025年2月启动全球首个“体内慢病毒递送 NF2基因”的IIT研究,合作方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目前多例患者已完成给药。
据Maximize Market Research数据,全球神经纤维瘤病治疗市场价值预计在2029年达到270.6亿美元,约1449亿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增长为13.3%。另据企业财报,现有NF1的靶向药司美替尼2023年销售额3.3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72%,却受限于终身服药、耐药和甲沟炎等副作用。
“如果我们能通过一次性的体内基因替代治疗,使肿瘤体积稳定并改善患者症状,就等于将终身服药转变为一次性治愈。这对支付方和医保体系都具有强大吸引力。”周露指出,罕见病审评是“小门”,但推开之后,通往的可能是更宽广的应用天地。
更关键的是,NF2项目也成为神拓生物验证最低起效剂量的试验场。
“剂量每降一个数量级,成本就下降约70%,毒性也随之大幅降低。”周露透露,已在原代模型里反复验证发现,仅最低起效剂量就足以使Merlin蛋白在肿瘤细胞内恢复表达,并高效抑制肿瘤生长。“只要能在人体重复这个数,我们就拥有了全行业最低的起效阈值,后面到自免、实体瘤都能复制这套公式。”
神拓为何坚定选择体内CAR-T?其优势是多维且具有颠覆性的,尤其在治疗可及性与成本控制方面表现突出。治疗流程的极致简化,是体内CAR-T的另一大吸引力。它摆脱了体外CAR-T所需的细胞采集、运输、制备、扩增、质检等耗时数周的环节,患者也无需进行淋巴清除化疗,真正实现了“即来即打”,治疗时间从以周为单位缩短至以小时计。对危重患者而言,这无疑是生死时速的差别。
“体外CAR-T是‘手工作坊’,体内CAR-T是‘流水线’。”周露概括称,体内CAR-T把体外CAR-T复杂的细胞分离、激活、扩增、质检、回输,压缩成批量生产和一次静脉推注。这种效率提升可能使能够获得治疗的患者数量增加70%,进一步扩大药物的可及性。
02
载体博弈,技术深水区的抉择
技术路径的选择,始终是体内CAR-T走向成熟的关键挑战。
载体之争在业内由来已久。周露认为,不能孤立评判载体(比如慢病毒或腺相关病毒)的优劣,而应结合适应症特点、靶细胞类型及给药策略进行综合考量。
以神拓专注的慢病毒载体为例,对T细胞等分裂细胞转染效率高,且其源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历经长期共同进化,有其内在合理性。据周露介绍,慢病毒支持多次给药以增强或维持疗效,目前也有多家公司在临床探索多次给药,初步显示了可行性。相比之下,AAV虽在非分裂细胞转染上有优势,但面临预存免疫可能中和药效、以及某些高剂量案例引发严重安全性问题等挑战。LNP也存在瞬时表达,药效持久性和整合效率的挑战。每种载体的优缺点也会因为适应症的需求而进行转换。
周露坚信,所有治疗的终局都将走向“体内化”。ADC是给药物装上导弹,体内细胞改造相当于在体内建立了一座“兵工厂”。载体技术的未来,在于能否实现真正的“体内制药”,即引导人体自身细胞持续不断,甚至终身生产出治疗性蛋白或CAR结构。
基于这一判断,神拓生物专注于体内CAR-T与基因治疗的底层平台能力建设,搭建一体化细胞基因治疗平台,覆盖病毒载体构建、组织器官精准靶向、免疫激活与转录调控。
沿着这一平台思路,神拓生物锚定了两个核心方向:坚定不移的“体内”路径,以及不断追求“最低起效剂量”。
找到最低起效剂量,不仅意味着更好的安全性,也代表着在特定赛道实现“best-in-class”的潜力。在安全阈值间,将剂量做到“全行业最低”,也是对传统“最大耐受剂量”爬坡模式的一种颠覆。周露透露,现有临床数据已显示其低剂量方案能将细胞因子风暴等毒性降至较低水平。
神拓生物的“野心”不止于 NF2,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被视为下一战略方向。由于自免疾病进展相对缓和,预计所需剂量更低,若能结合非整合型慢病毒载体,有望在安全性和成本上挑战现有抗体药物。
神拓生物的计划是双线推进:一方面为NF2管线申报IND,另一方面启动新管线研发,并运用微流控、AI模拟等工具优化工艺与临床设计。
当低成本、可规模化生产的基因药物成为现实,当病毒或非病毒载体的GMP生产走向标准化,治疗的可及性将不再受制于制备复杂性与价格。这种策略被周露比喻为——先把医院的停车场建好,患者就会自己过来了,即消除除支付能力外的所有障碍,为疗法的普及扫清道路。
面对未来国内可能出现的百家体内CAR-T企业同质化竞争,周露表现冷静和乐观:“行业大浪淘沙后,最终能站稳的只会是少数。”在周露的判断中,体内CAR-T的终极形态,是变成生物医疗领域多方共建的基础设施,这次异常火爆的风口也是国内biotech的历史机遇,未来国内体内CAR-T有望在全球领先,并将破局“不可能之三角”。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据创鉴汇不完全统计,上周(9月22日至9月28日)全球大健康领域共披露融资事件26起,总额超9亿美元。
小分子药物研发在攻克“不可成药”靶点等前沿技术领域持续突破,上周共有3起融资。
针对代谢功能障碍,Sparrow Pharmaceuticals完成9500万美元B轮融资,将推进核心管线clofutriben的2b期临床试验。Clofutriben是一款每日一次的口服HSD-1抑制剂,治疗伴有皮质醇升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该群体约占难治性糖尿病患者的近半数,表现出与皮质醇升高相关的心脏代谢风险增加。Clofutriben通过抑制HSD-1,可调节关键代谢组织中细胞内皮质醇生成,旨在改善血糖控制及代谢健康,有可能补充现有的抗糖尿病疗法。
肿瘤领域的小分子创新同样获得资金支持。Avenzo Therapeutics凭借其差异化的产品组合,完成6000万美元B轮融资。公司核心小分子资产包括高选择性CDK2抑制剂AVZO-021(临床1期)和CDK4抑制剂AVZO-023(临床1/2期),均针对晚期实体瘤和HR+/HER2-转移性乳腺癌。此外,公司管线还包括EGFR/HER3双特异性ADC和Nectin4/TROP2双特异性ADC等候选药物。
SEED Therapeutics完成3000万美元A3轮融资,其核心项目靶向RBM39的分子胶降解剂ST-01156同步获得美国FDA IND批准,拟用于治疗尤文肉瘤等RBM39依赖性癌症。公司专有的RITE3平台通过重编程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致病蛋白,专注于攻克“不可成药”靶点驱动的疾病。该公司已获得来自礼来(Eli Lilly)和卫材(Eisai)近6000万美元的股权,以及合作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细胞和基因疗法领域上周共获2起融资。
Ensoma完成吉利德等多家机构参投的5300万美元融资,将支持EN-374治疗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的1/2期临床试验。EN-374是体内造血干细胞(HSC)疗法,采用病毒样颗粒(VLP)体内递送技术,对造血干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改造,旨在驱动中性粒细胞中CYBB转基因的持续表达,恢复关键免疫功能。与此同时,神拓生物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专注于开发基于新一代慢病毒载体的体内基因疗法。
新型偶联技术也获资本青睐。亲合力母公司亚飞生物完成近3亿元B3轮融资。公司打造了肿瘤微环境激活的多特异性智能偶联药物平台(TMEA-XDC),已开发20余款抗肿瘤候选药物,涵盖多特异性偶联药物(ALDC/SMDC/ADC)及大分子免疫治疗药物,包括抗体、双抗TCE药物和细胞因子等。
放射性核药领域,亦立医药完成超亿元天使+轮融资,不到一年已完成两起亿元级融资。公司专注于针对肿瘤及神经系统疾病研发“诊疗一体化”放射性核素药物(RDC),依托配体发现、分子优化及临床转化综合能力,推进多条管线进入临床阶段。
除创新药融资外,AI驱动的数字医疗和诊断技术领域的融资同样活跃,例如,Judi Health的2.52亿美元F轮融资、Inspiren的1亿美元B轮融资等,详见下表。
读者们请星标⭐创鉴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至其他平台。转发授权请在「创鉴汇」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
更多数据内容推荐
点击“在看”,分享创鉴汇健康新动态
▲11月6-7日 第十届广州(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者峰会 扫码报名
声明:因水平有限,错误不可避免,或有些信息非最及时,欢迎留言指出。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9月国内已有11家CGT公司完成融资。其中有4家企业专注于细胞疗法,6家企业致力于新型基因疗法,1家企业专注小核酸疗法研发。小编将这些融资事件总结如下表:
睿健医药:超3亿元B轮融资
9月4日,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通用型化学诱导细胞治疗药物企业睿健毅联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健医药”或“公司”)宣布完成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北极光创投,创景资本,元希海河等机构共同完成。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公司帕金森病治疗产品NouvNeu001/NouvNeu003,以及眼科治疗产品NouvSight001的中外临床推进,同时夯实公司早期研发和临床团队建设,并加速公司产业化能力。
睿健医药自主研发的NouvNeu001注射液,作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iPSC来源通用型多巴胺前体细胞治疗产品,2025年4月,正式启动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前期I期临床数据表明,在移植15个月后的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PET影像分析也证实了随着移植时间的增加,细胞在体内实现了无免疫抑制剂状况下的长期存续,行为学和非行为学疗效指标数据已经展示出显著的全球市场竞争优势,UPDRS III运动功能表现出大幅度改善,开期时间延长等积极效果。
2025年8月15日,NouvNeu001注射液获得FDA授予的Fast Track Designation(FTD)资格认定,并获准拓展适用范围,是全球首个通用型iPSC衍生帕金森细胞治疗产品的FTD资格认定。NouvSight001在2024年3月获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认定(Orphan Drug Designation,ODD)。
益杰立科:6000万美元B轮融资
9月8日,来自上海的药企益杰立科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龙磐投资领投,启明创投和奥博资本持续投资,并引入港粤资本和行业知名投资机构共同参与。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表观遗传创新药物EPI-003在慢性乙肝临床治愈和EPI-001在高胆固醇血症治疗的持续临床开发。此外,资金还将用于多个临床前项目的快速推进以及技术平台的持续建设,为公司在表观遗传药物研发领域的深耕注入强劲动力。
益杰立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PIREG™技术平台,凭借精准的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能够高效、持久且特异性地沉默靶基因,相较于传统基因编辑工具切割DNA的方式,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革命性的创新治疗方案,有效规避了传统基因编辑可能带来的安全性担忧。
值得关注的是,益杰立科自主开发的体内LNP递送平台—EpiTax™,可将EPIREG™工具精准递送至肝脏以及多个肝外靶器官,进一步拓展了EPIREG™工具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为更多疾病领域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使公司的技术矩阵更加完善且具有竞争力。
尧唐生物:逾3亿元B轮融资
9月11日,尧唐生物宣布完成逾三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领投,松禾资本、天创资本、芯能创投参与投资,老股东险峰淇云、远翼投资、德诚资本加码跟投。
尧唐生物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以创新为驱动,专注于开发基于mRNA-LNP递送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的高科技生物医药公司。公司成功开发了新一代基因编辑器YolCas和碱基编辑器YolBE,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脂质纳米颗粒(LNP),实现了更高效率的体内递送。目前,尧唐生物的四条产品已全部进入临床阶段,覆盖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ATTR)、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FH)、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1)以及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镰刀状贫血(SCD)等多种重大罕见病与常见病适应症。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体内基因编辑药物临床阶段管线最多的生物医药公司。
公司管线
星眸生物:数千万元A2轮融资
9月12日,合肥星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星眸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A2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凯风创投、国科创投等共同完成。本轮融资资金将为星眸生物的产品研发提供重要资金支持,重点用于开展公司核心产品—— wAMD产品XMVA09的Ⅱ期临床试验,以及同步推动dAMD 管线和TED管线的药学、临床前研究和IIT临床试验。
星眸生物是一家基于前沿基因编辑技术开发与眼科疾病基因治疗产品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聚焦眼科基因治疗药物开发。星眸核心团队为“杰青”领衔的博士创业团队,在研发端拥有两大核心技术平台,AAV-抗体基因药物平台(双抗优化平台、衣壳筛选平台)和基因编辑平台。公司致力于中国人自主可用的眼科基因治疗药物,积极推进基因治疗向眼科大适应症进军。
恩瑞恺诺:逾2亿元A轮融资
9月15日,深圳恩瑞恺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恩瑞恺诺”)宣布已完成人民币逾2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深创投、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旗下横琴创投、松禾资本共同领投,天士力资本、南山战新投、南山创投、安徽万邦医药跟投,老股东重庆分享继续追加投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公司核心管线的新药临床试验、扩展技术平台以及加强国际化战略布局。
恩瑞恺诺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专注于新一代 I&I新药研发的平台型公司。自发起创立以来,团队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底层核心技术的创新。恩瑞恺诺在I&I领域建立了以CAR-NK领先的技术平台,同时也创建了通用的ex vivo CAR-T和TCE多抗平台。公司聚焦发明创新,建立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已布局最前沿的First-in-class 管线产品,覆盖临床需求尚未被满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纤维化等疾病领域。
恩瑞恺诺开发的基于CD19靶点的CAR-NK细胞治疗药物,旨在通过靶向CD19靶点实现CD19+B细胞的深度清除,诱导受试者自身免疫重建,达到疾病深度或完全缓解状态,使受试者脱离长期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该药物采用独特的 HTAS-RV™递送系统和 CAR-NK 细胞扩增冻存技术,具有「通用化」和「现货型」的特点。2025年9月4日,KN5501细胞注射液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默示许可。
华龛生物:数亿元B+轮融资
9月15日,全球领先的三维细胞规模化智造整体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北京华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龛生物”)宣布成功完成规模达数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汇聚多家头部投资机构,包括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工融顺禧基金、京国瑞基金、国新基金、远至资本、招银国际资本、重庆向新力基金、国康基金、中关村资本等。
本轮融资资金将重点用于深化细胞生产体系的技术研发、拓展产品矩阵、升级覆盖,加速产业化落地进程,并为加快全球市场布局提供坚实支撑。百榕资本持续担任公司独家财务顾问。
细胞药物全生命周期的规模化扩增整体解决方案成立七年来,华龛生物成功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式发展,构建“3D细胞智造平台”,实现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全封闭的细胞药物及其衍生品生产制备。单批次即可完成百亿至千亿量级的细胞制备,更凭借成本可控、产品质量均一性高、临床转化效率优异等核心优势,成为推动细胞药物从研发迈向临床、惠及患者的重要力量。
中因科技:B+轮融资
9月16日,中因科技宣布完成B+轮融资,本轮由龙磐投资加持,将进一步推动其在眼科基因治疗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临床应用。
中因科技(Chigenovo)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从事遗传眼病基因治疗药物开发和临床基因诊断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率先布局于该领域的企业之一。中因科技致力于基因技术创新,消除遗传眼病,为遗传性眼病患者提供精准诊断和治疗“一站式”解决方案。
中因科技通过临床基因诊断平台建立遗传眼病数据库及专病队列,总结出中国患者中的基因突变频谱和突变热点,为后续基因治疗药物研发提供治疗靶点;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包括基因替代治疗和基因编辑治疗,力争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建立有靶标筛选、基础研究、动物实验验证、干细胞验证、AAV病毒研发和生产临床试验运营和药物注册申报等完整的药物开发体系。
天泽云泰:战略融资
9月15日,上海天泽云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简称:天泽云泰)完成新一轮融资。本轮投资方包括徐汇科创投、冀信基金、信达资本。
天泽云泰成立于2020年3月,注册于上海张江,是一家专注于基因治疗领域的创新疗法研发服务商。公司致力于将前沿的基因及细胞治疗技术,转化为治疗代谢及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眼科及视网膜疾病、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的创新疗法,以期望造福更多患者。
天泽云泰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ViVec®AAV生产技术平台、ViCas®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平台和ViLNP®脂质纳米粒技术平台,通过基因替代、基因调控和基因编辑等策略,开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眼科疾病、代谢及血液系统疾病等领域的创新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药物,拥有包括多个潜在First-in-class产品的多元化管线。
济因生物:A+轮融资
9月18日,专注于通用型细胞疗法开发的深圳市济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奥博资本。济因生物成立于2012年,作为一家研发型生物技术企业,其依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内CAR-T和iPSC等核心技术平台,致力于开发针对多种适应症的通用型细胞治疗药物。
济因生物(Genocury)是一家研发型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iPS来源通用型CAR-NK/T产品的研发。希望通过iPS来源CAR-NK/T的规模化制备,为癌症患者提供现货型的、价格友好的、医保可负担的新型免疫细胞治疗产品。核心研发团队在干细胞和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拥有多年的研发及产业化经验。目前公司已搭建iPS重编程、基因编辑及免疫细胞分化等技术平台,正推动相关产品的临床研究。
目前,公司已布局了多个通用型普惠型的细胞疗法管线,包括体内CAR-T、iPS来源CAR-iNK等疗法。
浩博医药:6300万美元B2轮融资
2025年9月22日,专注自主创新靶向递送小核酸药物研发的临床阶段创新药公司浩博医药宣布完成6300万美元B2轮融资,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
本轮融资由启明创投携手全球知名产业投资机构共同领投,汉康资本、鼎晖 VGC、元生创投、夏尔巴投资、以及元生资本等多家国内一线投资机构共同参与。这是浩博医药在2025 年度内顺利完成的第二轮融资,使得公司本年度累计融资金额突破 1.13亿美元。
本轮所募集的资金将重点投入到浩博医药的核心发展领域,主要包括三大方向:
一是加速推进核心产品 —— 用于实现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的反义寡核苷酸(ASO)创新药物 AHB-137 的临床试验进程,涵盖中国大陆开展的 III 期临床试验、联合治疗及初治患者的 II 期临床试验,以及同步推进的海外 II 期临床试验;
二是提前布局 AHB-137 的商业化与产业化建设,为未来顺利推向市场、惠及全球乙肝患者奠定基础;
三是持续拓展公司创新管线研发,强化海内外专业团队建设,为企业长期发展积累核心技术与人才力量。
神拓生物: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2025年9月27日,神拓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拓生物”)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融资总额达数千万元。本轮融资由冷杉溪资本独家投资,所募资金将用于公司全球领先的慢病毒基因治疗管线的开发。
慢病毒载体因其包装容量、转染效率和长期稳定表达方面的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基因治疗的优选工具。神拓生物在慢病毒载体设计和开发领域具备多年经验,其最新一代的慢病毒载体可实现安全、有效、成本可控的体内基因治疗。神拓已和多家顶级科研机构和权威三甲医院建立合作,拥有多条临床前研究阶段管线,其中神经纤维瘤管线有望成为相关治疗领域全球首创。
参考资料:各公司公告
扫码进群
掌握CAR-T疗法 、干细胞疗法、基因
疗法、溶瘤病毒、核酸药物全方位信息
100 项与 神拓生物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神拓生物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