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Therapeutic Research Center LLC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Therapeutic Research Center LLC 相关的专利(医药)
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 在全球医药产业的宏大版图中,创新药领域一直是各国激烈角逐的战略高地。长期以来,欧美药企凭借先发优势,在研发、市场和规则制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创新药企业则多在模仿与追赶的道路上摸索前行。但近年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中国创新药企业不仅在本土市场站稳脚跟,更在海外市场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其中,NewCo模式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助力中国创新药企业开启全球化突围之旅。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信达生物、映恩生物等行业先锋企业,凭借独特的出海策略,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亮眼成绩,为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国际化转型树立了标杆。究竟NewCo模式蕴含着怎样的魔力?信达生物和映恩生物又是如何借助这一模式破局出海的?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一、破局之路:从“技术引进”到“生态输出”在全球医药创新的竞技场上,中国创新药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华丽转身,从曾经的“技术引进”追随者,逐步成长为“生态输出”的规则制定参与者。2024年,恒瑞医药以60亿美元将GLP-1管线授权给Hercules,康诺亚四次NewCo交易累计金额超15亿美元 ,这些标志性事件,标志着中国药企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术输出,而是迈向了生态共建的新阶段。而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正是NewCo模式。NewCo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成立独立新公司,整合全球资本、技术与人才,实现创新药从研发、孵化到商业化的全流程全球化布局。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合作壁垒,让各方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艾力斯与ArriVent的合作为例,2021年艾力斯将伏美替尼海外权益授权给新成立的ArriVent。艾力斯不仅收获了4000万美元首付款和7.65亿美元里程碑款,还通过持有ArriVent 4.2%股权,分享其纳斯达克上市红利。截至2024年,ArriVent市值增长3倍,艾力斯的股权投资收益远超首付款项。这种“技术授权+股权绑定”模式,让本土药企在牢牢把控核心资产控制权的同时,借助海外资本的力量,大大加速了管线开发进程,实现了双赢。二、信达生物:双轮驱动下的全球化样本信达生物作为中国PD-1赛道的佼佼者,其出海策略极具代表性,巧妙融合了传统License-out与新兴NewCo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全球化之路。•与礼来的“深度绑定”自2015年起,信达生物与礼来开启了深度合作之旅,先后达成四次战略合作,累计交易金额超30亿美元。其中,信迪利单抗的海外权益授权意义非凡,开创了“中国原研药反向输出”的先河。借助礼来庞大的全球销售网络,信迪利单抗在2024年海外销售额达5.26亿美元,占信达生物总营收的5.6% 。这种“借船出海”的模式,让信达生物得以迅速切入欧美主流市场,积累了宝贵的海外市场经验,提升了品牌国际知名度。•与罗氏的“技术共创”2025年1月,信达生物与罗氏达成新一代DLL3 ADC全球独家许可协议,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和最高10亿美元里程碑款。此次合作与传统授权不同,双方在研发阶段就建立联合实验室,罗氏提供先进的ADC技术平台,信达生物贡献自身丰富的靶点筛选经验。通过这种“技术互补”模式,双方实现了优势叠加,使得信达生物在ADC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为后续产品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全球化布局的短板与突破尽管信达生物在PD-1和ADC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但海外收入占比仍不足5%,商业化成为其全球化进程中的瓶颈。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信达生物通过Fortvita平台探索“自主出海”之路。该平台聚焦肿瘤和代谢领域,计划在2025年启动5项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目标覆盖欧美日三大市场。通过自主开展临床试验,信达生物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海外市场需求,掌握产品研发和推广的主动权,有望逐步提升海外市场份额,完善全球化布局。三、映恩生物:ADC赛道的“黑马”突围映恩生物作为中国ADC领域的新生力量,在出海征程中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其策略是“靶点差异化+资本杠杆”的有机结合。•DB-1418的“11.5亿美元豪赌”2025年1月,映恩生物将EGFR/HER3双抗ADC药物DB-1418授权给Avenzo Therapeutics,获得5000万美元首付款和最高11.5亿美元里程碑款,刷新了国产ADC出海金额纪录。DB-1418的独特之处在于双抗靶点设计,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对EGFR耐药及HER3高表达的实体瘤疗效优于现有疗法,凭借技术上的差异化,成功吸引了海外资本的关注,在激烈的ADC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与BioNTech的“技术共振”映恩生物与BioNTech合作开发HER2 ADC药物DB-1303,采用BioNTech的mRNA技术优化靶点筛选,临床I期数据显示客观缓解率(ORR)达68%。这种“生物药+基因技术”的跨界融合,产生了强大的技术共振效应,让DB-1303在HER2 ADC红海市场中迅速崭露头角,也为映恩生物的技术创新能力赢得了国际认可。•资本运作的“连环计”映恩生物通过分层授权策略,巧妙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将DB-1303的中国权益授权给三生制药,海外权益授权给BioNTech;同时,将早期管线DB-1419以“首付款+里程碑”模式授权给Adcendo。这种“核心资产聚焦、长尾资产变现”的策略,使映恩生物在2024年实现14.62亿元收入,同比增长82%,在资本的助力下,企业得以不断投入研发,实现快速发展。四、NewCo模式的底层逻辑与风险对冲•模式创新的四大维度1.资本结构重构:NewCo公司通常由美元基金主导,本土药企以技术入股,构建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如恒瑞医药持有Hercules 19.9%股权,不仅解决了研发资金问题,还能深度参与GLP-1药物全球商业化收益分配。2.研发效率提升:借助NewCo模式,公司能够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大幅缩短临床试验周期。如康诺亚与Belenos合作的双抗药物CM512,全球多中心III期试验仅用18个月就完成患者入组,较传统模式提速40% ,让药物能更快进入市场,抢占先机。3.商业化路径优化:NewCo公司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药企的生产能力和海外资本的渠道资源,实现“中国生产、全球销售”。如嘉和生物与TRC 2004合作的CD3/CD20双抗GB261,以上海为生产基地,销售网络覆盖欧美,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覆盖范围。4.退出机制多元化:NewCo公司可通过IPO、并购或二次授权等方式实现退出。如2024年,Candid Therapeutics通过收购TRC 2004和Vignette两家NewCo公司,快速整合三款双抗产品,并完成3.7亿美元A轮融资,估值半年内增长2倍,为各方投资者提供了灵活的退出选择,保障了投资收益。•风险防控的三大策略1.靶点选择:优先布局“全球新”靶点或差异化适应症,避开竞争激烈的红海领域。如映恩生物的B7-H3 ADC药物DB-1311,聚焦小细胞肺癌和前列腺癌,避开Enhertu等竞品的主战场,降低竞争风险,提高产品成功概率。2.数据合规:严格遵循ICH标准,建立全球统一的临床数据库。如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GLP-1/GCGR双靶点)全球III期试验,纳入12个国家的3000名患者,数据同步提交FDA和NMPA,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满足不同国家监管要求。3.地缘政治:采用“区域化授权”策略,分散单一市场风险。如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在欧美日获批后,又将东南亚权益授权给本地药企,避免因地缘政治因素导致市场份额受损,保障了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稳定推广。五、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一)政策红利释放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创新药目录”,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明确对进入目录的药物给予医保谈判、价格形成等政策倾斜。这一政策的出台,如同为国产创新药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极大地降低了创新药进入医保体系的难度,加速国产创新药的市场准入,拓宽创新药的市场销路。预计到2027 年,目录内药物占比将达30%。在此期间,创新药企业能够凭借这一政策支持,获取更稳定的现金流,进而加大在研发领域的投入,提高研发水平。同时,广阔的国内市场将为创新药提供丰富的临床试验样本,加速创新药的迭代优化,为企业出海奠定坚实的资金和技术基础,让国产创新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更具底气。(二)技术融合加速AI制药、基因治疗等新兴技术与NewCo模式的结合,正在重塑行业格局,成为推动创新药发展的强大动力。以药明生物与Candid合作的三特异性抗体为例,采用AI设计的Fc段优化技术,使药物半衰期延长至21天,显著提升了临床价值。AI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能够快速分析海量的生物数据,准确预测药物分子的活性和安全性,大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基因治疗技术则为攻克疑难杂症提供了新的途径,有望开发出革命性的治疗药物。未来,随着技术融合的不断深入,不同技术之间的协同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创新药的研发效率和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也为中国创新药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开辟新的赛道。(三)资本生态升级美元基金与人民币基金的“双币联动”将成为常态。2024 年,启明创投美国与Foresite Capital共同投资Vignette Bio,这一成功案例既引入了美元资本的雄厚资金和国际资源,又保留了中国研发团队的控制权。美元基金凭借其丰富的国际投资经验和广泛的全球网络,能够为创新药企业提供国际化的视野和市场渠道;人民币基金则对国内市场有着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把握国内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这种双币联动模式,将为创新药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资金来源和更灵活的资本运作空间,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企业可以利用这笔资金进行研发投入、临床试验、市场拓展等,推动中国创新药产业在全球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助力中国创新药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结语:从“中国创新”到“全球价值”NewCo模式已成为中国药企出海的关键“跳板”,更是重构全球医药生态的有力“催化剂”。信达生物、映恩生物等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通过技术差异化、资本杠杆化和生态全球化,中国创新药正从单纯的“卖产品”,逐步转向“输出标准”的更高阶段。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技术突破的持续推进,中国医药产业有望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创新药企业需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发挥NewCo模式的优势,同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福祉,让“中国创新”在全球绽放出耀眼的价值光芒 。主要参考文献: 1.《2024中国生物医药出海现状与趋势蓝皮书》 2.《中国ADC药物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2024 - 2031年)》 3.《首提创新药目录!如何看待“两个目录”对创新药板块的意义》 4.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文章《最高20.5亿美元!2024年以来48款国产创新药“出海”》 5.信达生物、映恩生物、艾力斯等企业公告与财报。 6.FDA、NMPA官方网站公示信息。作者简介:@弘毅,本人为药学专业出身,深耕医药领域多年,专注于药物研发动态追踪、政策深度解读与市场趋势剖析。长期关注创新药研发进展,善于梳理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关键路径;对医药行业政策有着敏锐洞察力,能精准解读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同时,凭借专业知识与数据分析能力,为药物市场发展提供专业视角与前瞻性见解,致力于用专业知识为读者呈现医药领域的深度内容。END【企业推荐】领取CPHI & PMEC China 2025展会门票来源:CPHI制药在线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
声明:因水平有限,错误不可避免,或有些信息非最及时,欢迎留言指出。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今日,一家专注于多特异性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发的biotech橙帆医药( VelaVigo)宣布,其与美国Ollin Biosciences公司就自主研发的首创(FIC)双特异性抗体药物VBS-102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VBS102 为 IGF - 1R/TSHR 双特异性抗体药物,通过同时靶向 IGF - 1R 和 TSHR,有效阻断这两个信号通路及其潜在的相互作用,有望为甲状腺眼病(TED)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根据协议,Ollin 公司将获得该药物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权益,橙帆医药保留大中华区权益。本次交易总金额最高可达 4.4 亿美元(约32亿人民币),包含首付款、开发、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此外,橙帆医药将获得授权区域销售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此次合作是橙帆医药达成的第二项国际授权协议。早在2024年11月18日,橙帆医药与 Avenzo Therapeutics 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橙帆医药将授予 Avenzo 在全球范围内(不包括大中华区)开发、生产和商业化 Nectin4/TROP2 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的权益,同时保留在大中华区的相关权益。橙帆医药将获得高达 5000 万美元的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在达成开发、监管审批及销售的关键里程碑后,有望再获得高达 7.5 亿美元的后续里程碑付款,并根据 Avenzo 区域的销售情况获取分级特许权使用费。关于橙帆医药橙帆医药(VelaVigo)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专注于多特异性抗体及ADC药物研发的创新型生物技术企业,目前研发中心位于上海,并在美国波士顿设立临床运营中心。聚焦大分子相关的新技术,包括双抗 / 多抗、ADC 和新分子类型,建立了全面覆盖创新药价值链的完整体系,涵盖药物发现新技术平台、CMC 开发、转化科学、临床开发以及商业化等环节。专注于全球健康挑战的四个主要疾病领域,即癌症、自身免疫和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眼科,目前已建立了涵盖十余个首创 / 最佳(FIC/BIC)多特异性抗体和 ADC 分子的广泛研发管线,其核心产品预计将于2025年进入中美临床阶段。自2021年成立以来,橙帆医药已完成累计1亿美元融资,分别是2021 年获得 5000 万美元天使轮投资,2025 年完成近 5000 万美元的 Pre - A 轮融资。据统计,2024年全球双抗市场规模近130亿美元。而2020 ~2023 年底,已经有 14 个国产双抗创新药项目出海,交易总金额达到 221.38 亿美元。2024 年下半年以来,国产双抗更是迎来一波 “出海” 热潮,例如:7 月,康诺亚与 Belenos Biosciences 订立许可协议,授予后者两款双抗的全球独家权利,康诺亚将收取 1500 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付款,以及最多 1.70 亿美元的额外付款。8 月,宜明昂科与 Instil Bio 就 PD - L1 x VEGF 双特异性抗体达成授权协议,将获得高达 5000 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付款,里程碑付款超过 20 亿美元。8 月 5 日,嘉和生物与 TRC 2004 就 CD20/CD3 双抗GB261 订立许可协议,将获得股权、数千万美元首付款、高达 4.43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及分层特许权使用费。8 月 9 日,默沙东与同润生物医药达成协议,以 7 亿美元现金首付款收购CD3×CD19双抗CN201,同润生物还有望获得最高 6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9 月 4 日,岸迈生物与 Vignette Bio, Inc. 就 抗 BCMA 和 CD3双抗EMB - 06 达成授权许可协议,岸迈生物将收取总计 6000 万美元的首付款对价,并有权收取最多 5.75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及收入分成。11 月 13 日,百欧恩泰(BioNTech)宣布收购普米斯生物技术公司,收购价格最高近 10 亿美元,核心资产也是一款双抗产品。11 月 14 日,礼新医药与默沙东达成近 6 亿美元交易,默沙东获得礼新医药一款双抗全球权益。11 月 17 日,康诺亚生物与 Platina Medicines Ltd(PML)就 BCMA/CD3 双抗CM336订立独家许可协议,康诺亚将收取 1600 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付款,在达成若干里程碑后,可收取最多 6.1 亿美元的额外付款及分层特许权使用费。参考资料:https://www.velavigo.com/cfnews/51EN.html
纽扣资本合伙人朱杰伦将出席第15届医博会NewCo专场并做报告:NewCo -把握中国创新药的下一个现象级风口
9月中,一笔高达3.7亿美元的融资,在生物制药行业引发热议。
根据报道,获得这笔巨款的Candid Therapeutic刚成立不久,却已手握两款进入临床开发的TCE双抗(CND106和CND261)。这无疑扩大市场对于TCE双抗的想象空间。
TCE双抗再掀“水花”的同时,作为一种新的出海形式,NewCo的话题也迅速在业内一再发酵——Candid两款候选新药,系通过收购Vignette Bio和TRC 2004获得,而这两家公司,均为中国biotech(嘉和生物、岸迈生物)今年参与成立的NewCo。
通过与Candid的交易,嘉和生物、岸迈生物将以现金和股权的形式获得首付款,以及未来可能的里程碑付款和销售收入分成。此外,被收购的两款双抗产品后续的开发和商业化将由Candid负责,因此两家biotech也无需承担后续可能存在的相关风险。
直接资本收益、潜在增值机会、相较低风险,这些听起来都令人艳羡,尤其是在国内创新药资本寒冬的当下。“出海”成为本土biotech的求生之路,对研究NewCo则是题中之义。
既然如此,为什么已在美国发展了二十来年的NewCo,到今年才在中国掀起水花?它将“昙花一现”还是热潮长存?以及更重要的,俨然“造富神话”的NewCo,适用于所有biotech吗?此外,NewCo了,然后呢?
带着这些问题,写意君采访了纽扣资本合伙人朱杰伦。
这位已在医疗创新资本运作领域耕耘20余年的投资人最近很忙,连线时,他正从上海赶往北京的途中。间或的杂音里,他告诉写意君,最近每天都有很多biotech创始人找他,寻求NewCo的可能性。
“做ADC、小分子、TCE、小核酸的……什么都有。TCE最多,因为大家都知道它是‘当红炸子鸡’。”
1
NewCo不new
缘何热度骤起
风投机构出钱、药企出管线,二者合作成立的新公司,就是NewCo(New Company)。
本质上,这仍是一种对外授权。但与此前常规的BD授权不同,它融合了股权投资和许可交易——除了获得首付款、未来可能的里程碑付款外,药企还能借此获得新公司的股权、分享NewCo未来在资本市场上可能的增值。
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看,NewCo较为理想的结局不外乎两种:或在美股上市,或被MNC收购。
而实际交易中,这方面涉及的管线往往又“少”又“早”。出于控制成本的考量,一家NewCo基本是最多只会运作两条管线;同时,这类管线的临床进展往往偏早。“一般来说,最早不过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最晚也晚不过临床II期”。
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投资回报(multiple)的考量。朱杰伦解释道:“一个投后估值一亿多美元的临床I期资产,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如果做出了比较好的成绩,那么以大几亿、10亿美元出售的问题通常不大,这样我的multiple是5到8倍。但如果是一个临床II期以后的资产,它交易的时候估计已经有6个亿美元甚至更高,两三年之后的交易价差不多也就30亿美元,回报比就没有那么高。”
“少”和“早”,还赋予biotech权益增值之外的额外优势。
一方面,NewCo将最大程度地投入管线开发,避免传统BD中因为MNC战略变化而发生的管线停滞、退货等问题;另一方面,药物临床试验的成本、难度、风险往往会随临床阶段的深入而发生指数级递增。将早期管线开发推进到价值高点后出售给MNC,也能够规避临床III期所面临的风险。
“BD只给你一个苹果,而NewCo是在原有苹果的基础上附加了一颗梨。”在朱杰伦看来,NewCo从设计上来讲就优于BD。
既然如此,为什么已在美国发展了二十年来的NewCo,到今年才在中国掀起水花?
目前,中国药企参与的NewCo交易中,除了艾力斯——它在2021年6月就与ArriVent达成海外独家授权合作协议,以伏美替尼的海外独家开发及商业化许可权为对价,换得“款项+股权”的组合权益——其余的NewCo交易,大都发生在今年。
2024年5月,由恒瑞医药开始,康诺亚、岸迈生物、嘉和生物、维立志博等药企,都先后搭上NewCo的船。
缺钱、迫切寻找出海路径,只是背景。朱杰伦认为,NewCo近期爆火,有着更为重要的因素。
一来,已相继有biotech、上市药企验证这条通路的可行性,“一夜造富”令人心驰;二来,中国药企、biotech已经到达一个拐点,“在很多有临床概念验证的靶点、疗法的领域,通过生物工程学改造,中国人都能够做出有差异化的、更好的分子,这些在国际市场上是有交易价值的,也越来越受到认可。”
近几年BD授权的火热,能够部分印证朱杰伦的观察。据华夏时报报道,2023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数量为58次,首次反超license-in数量(45次)。2024年前9个月,国内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记录共有48项,成交金额数以百亿。
进一步来讲,NewCo是BD交易活跃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原因在于卖方话语权的增加。随着管线市场认可度的提升,仅做一个简单的BD交易已无法满足对资产利益最大化发掘的诉求时,就需要通过资本运作获取更多权益。
2
决胜关键:踩中市场“审美雷达”
NewCo仍属于一种biotech。鉴于只有极少数biotech能够成长为big pharma,90%以上的理想终局是被收购,朱杰伦将NewCo交易比喻为时装秀:“从交易的角度来讲,NewCo中,几乎所有美元VC都自视为‘二传手’,最终目的就是把球传走,并且从中获利。”
从这个逻辑出发,biotech能否顺利借“NewCo”出海,一个几乎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它是否踩在资本的“审美雷达”上。
“审美雷达”现在长什么样?朱杰伦表示,要想捕捉“雷达”,最简单的方法是“追热点”。而现下比较热门的领域是双抗、代谢。
今年几起NewCo交易中,恒瑞医药出让的管线权益为代谢领域的GLP-1,其余各家管线均为TCE双抗——康诺亚的CM512和CM536、嘉和生物的GB261、岸迈生物的EMB-06、维立志博的LBL-051,均属此列。
GLP-1的火热已不必多说。至于TCE双抗,它的存在由来已久,早期应用开发主要集中在肿瘤方面。
4月,Nature刊发CD19/CD3双抗Blinatumomab成功治疗6名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研究,TCE双抗在自免领域的治疗也随之开始得到重视。例如,今年下半年,默沙东就以7亿美元首付款、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买下同润生物的CD3xCD19双抗CN201;而前述达成NewCo交易的双抗管线,也都主要用于自免疗法的开发。
“假如biotech做出来的东西正好符合美元基金和MNC的口味,在此基础上,又拥有一些已被早期临床数据揭示出的特异性,那它就是美元VC想要找的标的,”朱杰伦总结道,“否则东西再好,我觉得交易的机会也很渺茫。”
那么,是否只有正好踩中“雷达”的biotech才可以考虑NewCo?倒也不是那么绝对。
朱杰伦的建议是:“如果手里有可以拿出来去做NewCo的资产,无论如何应该去试一试。得到正面的反馈当然最好,但负面的反馈对市场风向的把握、对资产的评估也非常有帮助的。花两个月时间去探一探市场的水温,是没有害处的。”
只不过,决策的制定过程是复杂的,并非所有biotech都愿意拥抱NewCo。
拿出一部分资产参与成立新的公司,通常伴随着股权的重新分配,一些biotech的股东可能会纠结于股权比例被稀释而带来的控制权、收益权削减。在这方面,上市公司往往更为谨慎,毕竟NewCo决策可能将压力传导到二级市场,对股价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资产剥离带来的估值降低,也是部分biotech不愿意NewCo的原因。对于像恒瑞医药这样手握多条管线的大厂来讲,出手几条管线或许不算什么。但在捉襟见肘的大部分biotech那里,每一条管线的剥离,都是对公司估值的减损。
不存在一个万能的公式,来判断NewCo的必要性和成功率。这需要结合公司的财务状况具体决断。
“如果不差钱,那当然可以把管线都攥在自己手中,逐步推进开发、临床。但事实是现在大家都很难融到钱,对biotech来讲,自己没有钱开发的东西就是一个负担。”朱杰伦补充说。
谈及此,他觉得,保留最核心管线的同时,将其他管线抛到市场尝试NewCo,或许是平衡公司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将资产价值最大化的一个办法。
3
热潮将持续
Hybrid或成团队组建趋势
NewCo的运作基本都是“项目制”:在三到五年时间内尽可能控制成本、专研管线,在价值高点将之出手。整个过程中,团队的眼光、专业能力、人脉资源都很重要,这关系到NewCo后续在美的临床开展、BD交易、融资等事项。
通常来讲,NewCo的团队通常由资方筹建,由具有投资、BD、临床等背景的美国职业经理人构成。
以9月引起广泛关注的Candid为例,该公司的一众高管,均在产品开发/商业化方面有成功经验。其CEO Ken Song曾创办核药公司RayzeBio,后者于今年以41亿美元的高价被BMS收购。此前,Ken Song还曾任Ariosa Diagnostics(被罗氏收购)CEO,以及Omniome(被PacBio收购)的董事会执行主席,等等。
朱杰伦指出,这类团队尽管在专业度上无可指摘,但却具有三个缺陷,一来“太贵”,其成本也许比华人团队高出5倍不止。而对于NewCo,成本控制非常重要;二来这种团队对管线的了解并不如biotech原本团队细致;三来,NewCo未来大概率会和出让管线的biotech有业务往来,出于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纯血”美国团队并不很利于后续沟通。
基于此,在未来,biotech出让“部分团队+管线”的模式可能会逐渐成为主流,朱杰伦称之为Hybrid NewCo(混合型NewCo)。
“至少拿了第一笔钱之后,将资产往前推的助力团队还是biotech原来的团队”,至于后续的在美临床、BD交易等,则可以通过“引入海外团队”来做短板补足。
这关乎那个更关键的问题:NewCo了,然后呢?
尽管NewCo交易正在陆续发生,但这一模式到底能够将多少管线成功卖给MNC,如何才能更成功地将管线卖给MNC,仍然需要时间去摸索、验证。
NewCo近期陡高的热度将会逐渐消褪,还是将作为一种趋势延续?朱杰伦认为,NewCo将会成为IPO、MA/BD之外的第三条主流退出路径。他甚至半玩笑地提出一种伞状构型:biotech可以基于所有管线各自“攒”一个NewCo,尽管这样无法上市,但“绝对既有现金流,又有未来的资本回报。”
面对当下融资上市困境的中国创新药公司,该如何把握中国创新药的下一个现象级风口?第十五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期间,同写意与纽扣资本将在11 月30日举办为期一天的Newco专场研讨,届时深度参与Newco实操的十多位投资人和中介机构的专家将到场交流、分享,敬请期待。
相关链接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泰”相聚,共寻生物科技的价值创造与医健产业的价值投资
• 第15届医博会合成生物学专场:“风口来袭---合成生物引领医健产业新发展”
• 第15届医博会AI专场:AI技术赋能医健产业
• 第15届医博会纳通生物专场:拥抱监管,掘金无创医美新蓝海
• 第15届医博会荣捷生物专场:胶原蛋白与GLP-1产业链交流会
• 第15届医博会NewCo专场:中国新药的NewCo机遇
• 第15届医博会深圳大健康产业联盟专场: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会
• 第15届医博会天择并购专场:生物医药并购/BD的机遇和挑战
• 第15届医博会核药专场:中国新药向“核”处去
• 第15届医博会医美专场:材料创新与轻医美发展
• 第15届医博会外泌体专场:外泌体用于抗衰与大健康
• 第15届医博会ADC专场:打造生物药创新生态链
• 第15届医博会书画展:飞龙写意书画展,墨香与医韵的交响
• 第15届医博会痤疮专场:痤疮治疗医健前沿
• 第15届医博会NewCo专场:中国新药的NewCo机遇
• 第15届医博会宠物药专场:宠物药创新与全球化市场开发
• 第15届医博会CGT专场:CGT-CMC总监之路
• 20场专题研讨!第十五届泰州医博览会促进跨界融合与产业生态构建
• 第15届医博会抗衰长寿专场:基于先进医疗的长寿医学
• 展位告急!300+展商名录抢先看!速速报名,错过再等一年!
• 第15届医博会新药思想专题:中国与美国的创新药逻辑
• 中国医药舌圈专场: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未来五年的机遇与挑战
• 秋日好礼,相约泰州!第十五届医博会报名即可领大奖啦
• 同写意策划丨第十五届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定档11月底!
同写意媒体矩阵,欢迎关注↓↓↓
100 项与 Therapeutic Research Center LLC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Therapeutic Research Center LLC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