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Linyi Qianh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Linyi Qianh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编者按:本文来自米内网,作者白羽;赛柏蓝授权转载,编辑yuki4月,上市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成绩单相继披露。目前,A股已有93家医药企业发布一季度报告,华北制药、华特达因、立方制药等超3成企业业绩(营收和净利润)双涨。从净利润来看,新和成超过10亿元,佐力药业、诺泰生物、圣诺生物等均创新高;从净利润增速来看,13家翻倍,恩威医药、千红制药等4家大涨超50%。此外,有11家亏损,金迪克、泽璟制药等5家减亏,值得一提的是,智飞生物亏损3.05亿元,其净利润峰值在2021年超过100亿元。01华北制药、立方制药……业绩双涨,新和成净利润超10亿目前,93家已发布正式季报,其中华北制药、恩华药业、华特达因、立方制药、通化金马等超3成企业业绩双涨,天坛生物为业绩快报,5家为业绩预告。从净利润来看,新和成超10亿元,佐力药业、诺泰生物、圣诺生物等均创新高。2025年一季度业绩双涨的医药股华北制药营收25.74亿元,同比增长0.66%净利润5749万元,同比增长216.72%4月24日,华北制药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业绩双涨,其中净利润大涨216.72%。华北制药表示,其进一步深化全面预算管控,降低采购成本及各项费用,盈利能力实现提升。近日,CDE官网显示,华北制药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以仿制4类报产在审。数据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在2023年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销售额超过30亿元,是高血压化药TOP2产品。今年以来,华北制药已有4款产品报产在审。立方制药营收3.60亿元,同比增长7.98%净利润3825万元,同比增长25.94%4月22日,立方制药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双增长。立方制药在药品生产批文和研发方面均有积极进展,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帕利哌酮缓释片等药品获得注册证书,贝派度酸片药品注册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瑞卢戈利及贝派度酸原料药上市申请获受理,控股子公司加替沙星滴眼液药品注册申请获受理。同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立方制药的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以仿制3类报产获批,视同过评。在此之前,立方制药的盐酸哌甲酯缓释片以仿制4类报产获批,是该产品首仿和首家过评企业。立方制药表示,盐酸哌甲酯缓释片获批进一步丰富公司精神类药品及渗透泵技术产品管线,有利于提升其市场竞争力。02昔日100亿净利润药企一季度首亏13家翻倍,4家扭亏为盈从净利润增速来看,尔康制药、浙江医药、华北制药等13家翻倍,4家扭亏为盈,中红医疗增速最快,同比增长1370.00%;恩威医药、千红制药、锦波生物、理邦仪器大涨超50%。此外,有11家亏损,金迪克、泽璟制药、海特生物等5家减亏。值得一提的是,智飞生物亏损3.05亿元,其净利润峰值在2021年超过100亿元。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超100%的医药股恩威医药营收1.96亿元,同比增长7.10%净利润1631万元,同比增长93.56%4月21日,恩威医药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公司营业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7.10%,净利润1631万元,同比增长93.56%。对于业绩增长,恩威医药表示,其并购河南信心药业后,复产的第一批重点产品于2024年末上市带来的市场增量效果逐步显现。今年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随着河南信心药业产品发展计划的继续推进,后续包括乌鸡白凤丸(浓缩丸)、安宫牛黄丸、感冒舒颗粒等重磅产品在内的20多个品种将分4批陆续复产上市,将有助于快速增厚收入及利润。其次,今年一季度,恩威医药线上销售渠道业务,非药类产品也实现持续增长。智飞生物营收23.74亿元,同比增长-79.16%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120.93%4月22日,智飞生物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净利润亏损3.05亿元。资料显示,公司自2024年三季度开始,已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亏损。智飞生物表示,主要受行业政策调整、民众接种意愿下降、市场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主要产品的市场推广销售工作未达预期。而多家疫苗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均呈现大幅度下降情况,其业绩波动与行业整体趋势一致。此外,尽管行业短期承压,但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中国疫苗市场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与商业机遇,未来,随着民众接种意愿不断提升,创新疫苗及成人疫苗加速普及,疫苗市场有望实现扩容升级,激发强劲的增长潜力。今年3月,智飞生物对宸安生物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将成为智飞生物的控股子公司,拓展GLP-1、胰岛素类似物等领域自研管线布局。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公司公告等统计截至4月24日上午收盘,如有错漏,敬请指正。注:上述销售额以产品在终端的平均零售价计算。END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精彩内容踏入4月,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披露正热火朝天,2025年一季度成绩单也紧跟而至。目前,A股已有93家医药企业发布一季度报告,华北制药、华特达因、立方制药等超3成企业业绩(营收和净利润)双涨,1家为业绩快报,5家为业绩预告。从净利润来看,新和成超过10亿元,佐力药业、诺泰生物、圣诺生物等均创新高。从净利润增速来看,13家翻倍,恩威医药、千红制药等4家大涨超50%。此外,有11家亏损,金迪克、泽璟制药等5家减亏,值得一提的是,智飞生物亏损3.05亿元,其净利润峰值在2021年超过100亿元。华北制药、立方制药……业绩双涨,新和成净利润超10亿2025年一季度业绩双涨的医药股从已披露2025年一季度业绩情况的医药股来看,93家已发布正式季报,华北制药、恩华药业、华特达因、立方制药、通化金马等超3成企业业绩双涨,天坛生物为业绩快报,5家为业绩预告。从净利润来看,新和成超10亿元,佐力药业、诺泰生物、圣诺生物等均创新高。华北制药营收25.74亿元,同比增长0.66%净利润5749万元,同比增长216.72%4月24日,华北制药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业绩双涨,其中净利润大涨216.72%。华北制药表示,公司进一步深化全面预算管控,推行精益管理,全面提质增效,降低采购成本及各项费用,盈利能力实现提升。近日,CDE官网显示,华北制药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以仿制4类报产在审。米内网数据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在2023年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统计范围见文末)销售额超过30亿元,是高血压化药TOP2产品。今年以来,公司已有4款产品报产在审。立方制药营收3.60亿元,同比增长7.98%净利润3825万元,同比增长25.94%4月22日,立方制药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双增长。公司在药品生产批文和研发方面均有积极进展,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帕利哌酮缓释片等药品获得注册证书,贝派度酸片药品注册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瑞卢戈利及贝派度酸原料药上市申请获受理,公司控股子公司加替沙星滴眼液药品注册申请获受理。同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立方制药的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以仿制3类报产获批,视同过评。在此之前,立方制药的盐酸哌甲酯缓释片以仿制4类报产获批,是该产品首仿和首家过评企业。立方制药表示,盐酸哌甲酯缓释片获批进一步丰富公司精神类药品及渗透泵技术产品管线,有利于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昔日100亿净利润药企一季度首亏!13家翻倍,4家扭亏为盈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速超100%的医药股从净利润增速来看,尔康制药、浙江医药、华北制药等13家翻倍,4家扭亏为盈,中红医疗增速最快,同比增长1370.00%;恩威医药、千红制药、锦波生物、理邦仪器大涨超50%。此外,有11家亏损,金迪克、泽璟制药、海特生物等5家减亏。值得一提的是,智飞生物亏损3.05亿元,其净利润峰值在2021年超过100亿元。恩威医药营收1.96亿元,同比增长7.10%净利润1631万元,同比增长93.56%4月21日,恩威医药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公司营业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7.10%,净利润1631万元,同比增长93.56%。对于业绩增长,恩威医药表示,公司并购河南信心药业后,复产的第一批重点产品于2024年末上市带来的市场增量效果逐步显现。今年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随着河南信心药业产品发展计划的继续推进,后续包括乌鸡白凤丸(浓缩丸)、安宫牛黄丸、感冒舒颗粒等重磅产品在内的20多个品种将分4批陆续复产上市,将有助于快速增厚公司收入及利润。其次,今年一季度公司线上销售渠道业务,特别是非药类产品也实现持续增长。同日,恩威医药发布公告,董事会提请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在授权范围内制定并实施2025年中期(含半年报、三季报等)分红方案。智飞生物营收23.74亿元,同比增长-79.16%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120.93%4月22日,智飞生物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净利润亏损3.05亿元。资料显示,公司自2024年三季度开始,已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亏损。智飞生物表示,主要受行业政策调整、民众接种意愿下降、市场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主要产品的市场推广销售工作未达预期。而多家疫苗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均呈现大幅度下降情况,公司业绩波动与行业整体趋势一致。此外,尽管行业短期承压,但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中国疫苗市场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与商业机遇,未来,随着民众接种意愿不断提升,创新疫苗及成人疫苗加速普及,疫苗市场有望实现扩容升级,激发强劲的增长潜力。公司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布局丰富多元的自主产品在研管线,持续加大科研创新投入与资源整合力度,以实现创新技术向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的加速转化。今年3月,智飞生物对宸安生物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将成为智飞生物的控股子公司,拓展GLP-1、胰岛素类似物等领域自研管线布局。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公司公告等统计截至4月24日上午收盘,如有错漏,敬请指正。注:米内网《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药品竞争格局》,统计范围是: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城市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不含民营医院、私人诊所、村卫生室,不含县乡村药店;上述销售额以产品在终端的平均零售价计算。免责声明:本文仅作医药信息传播分享,并不构成投资或决策建议。本文为原创稿件,转载文章或引用数据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投稿及报料请发邮件到872470254@qq.com稿件要求详询米内微信首页菜单栏商务及内容合作可联系QQ:412539092【分享、点赞、在看】点一点不失联哦
导读
THECAPITAL
“地主家”余粮也紧张!
本文4493字,约6.2分钟
作者 | 顾白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广西国资闹哪出?身为莱美药业大股东,资金链断了还是估值太低舍不得出手?暂缓转让让人摸不清头脑。”
前不久,重庆莱美药业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计划转让公司股票约2.47亿股,预计总价10.92亿元。中恒集团是广西首家“世界500强”企业,由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2019年成为莱美药业最大表决权份额的单一股东,广西国资委也顺势成为莱美药业实际控制人。不过,不足半月,中恒集团即态度发生转换,决定暂缓转让,理由是意向受让方未能完成充分尽调,且转让条款未能达成一致。
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年广西国资接手后,莱美药业原实控人——邱宇和邱炜两兄弟一系列操作持续套现累计约14亿元。而广西国资,在莱美药业困境时伸出援手“救”了邱氏,但随后的五年持续亏损,且长期亏损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似乎已经失去耐心。此次转让也是为了优化自身的资产结构,改善经营业绩。
这两年,全球医药医疗行业处于低迷阶段,无论是创业阶段的独角兽还是上市公司,业绩承压,产业融资遇冷,生存发展都面临着严重问题,行业创新链和产业链变革迫在眉睫。
而在今年“并购六条”的刺激下,并购似乎成了国内医药公司的破局之道,尤其是前几年曾引入国资的多家医药企业,国资股份变动明显,国资“进场”和“离场”动作越来越多。
国资接盘后,原老板套现14亿离场
莱美药业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涵盖抗感染类、特色专科类(主要包括抗肿瘤药、消化系统药、肠外营养药)等。莱美药业研发的莱美舒也是首家上市(独家)国产艾司奥美拉唑口服制剂。
2019年算是莱美药业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公司由邱宇与重庆制药六厂于1999年携手创立,讲起来重庆制药六厂还是莱美药业的创始股东。2002年重庆制药六厂改制退出莱美药业。2009年10月,莱美药业成为了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之一,也是重庆市首家登陆创业板的上市公司。然而IPO后,实控人邱炜限售期刚结束就急不可耐进行了大规模减持。2013年至2018年间,通过二级市场套现4.2亿元,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邱宇和邱炜两兄弟此后债务暴雷,股权相继被司法冻结。
2019年7月,莱美药业披露公司实际控制人邱宇所持全部股份(持股22.71%)被司法冻结,同时西藏莱美所持的公司全部股份(持股比例为5.95%)也遭遇了同样命运。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的被执行人信息,邱氏兄弟(邱炜、邱宇)、西藏莱美股份涉案共计1.5亿元,其案由为民间借贷。尽管当年公司营收18.59亿,同比增长18.99%,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为-1.55亿元。此后,莱美药业业绩一蹶不振,即便是国资接手也未能扭转颓势。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3.27亿元。这是后话。
在邱宇和邱炜两兄弟陷入债务危机四处求助时,最初是重庆国资下属的南岸城建公司提出纾困方案,计划接手莱美药业的控股权。不过方案经过一年多时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公司困境依然。关键时刻,广西国资作为白衣骑士出现了。
2019年11月25日,中恒集团与莱美药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取得了原大股东邱宇22.71%股份对应的表决权。随后,广西国资不断进行增持操作——2020年3月,买入约1.7亿元股份,之后一年又认购了约9.4亿元定向增发股份。也就是说由广西国资委控股的中恒集团,前后花费了约11.1亿控股这家企业。
合作之初,双方还是充满了期待。彼时,莱美药业虽然问题多多但是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科研创新体系。莱美药业表示,引入国资战略投资方有利于公司经营稳定和持续增长,双方通过产业协同合作、金融资源支持等方式,可以促进公司在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而中恒集团尽快打造现代化健康产业,提升集团整体研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从业绩层面看,合作并没有为莱美药业带来改观。2019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18.59亿元、15.84亿元、12.25亿元、8.85亿元、8.96亿元,对应净亏损分别为-1.55亿元、-3.27亿元、-1.01亿元、-6871万元和-892.7万元。换句话说,从2019年开始,莱美药业连续亏损5年约8.7亿元。进入2024年,业绩再次显著下滑,前三季度营收6.06亿元,归属净利润-2642万元。持续的亏损,已经与中恒集团初衷诉求相悖。
然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广西国资接手后,莱美药业原实控人——邱宇和邱炜两兄弟还在持续套现。邱炜在2020年通过拍卖完全清空了所持股份,套现约2.63亿元;邱宇的股份也在2021年通过拍卖出售,金额约为6.03亿元。紧接着邱宇在后续年份还因司法裁定等原因被动减持了部分股份。一系列操作使得邱宇与邱炜兄弟累计套现约14亿元。
莱美药业2019-2023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
对于这次“分手”,中恒集团也称其是为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改善经营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莱美药业业绩不佳,但自今年9月以来,股价开始明显上涨,涨幅达到约150%。业内人猜测,这波上涨可能与公司产品的最新动态有关。9月份,莱美药业控股子公司的肿瘤治疗疫苗CUD002获得临床试验批准。10月份,莱美药业又宣布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多项药品注册证书及批准通知书,包括尼莫地平注射液、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胶囊以及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等。
当然,从11亿入场成本到现在的股权大约价值14亿,账面上还是赚的。但无论如何,莱美药业亏损已久,要想翻盘并不容易,next接盘者也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才行。
中国药企,艰难的2024
2024年,大量药企面临专利到期、药品定价监管变化以及临床前资产投资放缓等问题,裁员降薪潮席卷着全球生物药企业。仅上半年,就有超过80家生物技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裁员,裁员人数上万,到年末,仍在继续。
一方面,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阶段性下行。有数据显示,交易数量同比下降超2成,但平均交易金额上涨近3成。下半年,对于制药公司而言,降低成本更是成了关键词。
11月底,吉利德宣布新一轮裁员计划,计划解雇其位于福斯特城(Foster City)总部的104名员工;12月,诺华宣布将关闭位于德国和美国的MorphoSys工厂,并计划裁员约330人。今年以来包括拜耳、百时美施贵宝(BMS)、葛兰素史克、武田、强生等多家巨头曝出裁员消息,此外还涉及管线精简、临床终止等整改消息的发布。
另一方面,国内医疗反腐工作还在向基层延伸。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已有33家医药企业的高管因涉嫌违法违纪被留置、刑拘、立案或调查。在这33家企业中,超过20家为A股上市公司,包括卫宁健康、赛伦生物、沃华医药、上海医药、云南白药、阳普医疗、大参林、海正药业、翰宇药业、白云山、香雪制药、四环生物、诺泰生物、南卫股份、莱茵生物和金花股份等。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药企高管被查事件的密集发生,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固有的逐利性导致腐败现象依然严峻,部分董监高人员在利益驱使下法律意识淡薄,未能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部分公司在制度建设上的不足,未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形成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尤其生物医药领域,腐败案件的成因不一而足,涉及权力寻租与利益输送、监管不足与制度缺陷、行业特性与利润驱动以及文化因素与道德缺失等多个方面。
一直以来,医药行业资金链长且权力集中、行业利润空间大、医疗机构主导权而为人熟知,医药代表、医药招标、医疗器械采销、医保支付等环节的腐败风险点分布广泛,导致权力寻租、收受回扣、行贿受贿等情况难以禁绝。随着对重点医药企业及其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持续加码,医疗领域反腐正在向纵深推进,医疗企业也在艰难度日中。
面对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国医药企业纷纷宣布转让公司直接或间接持股的股权,以更好地盘活公司存量资产、集中优势资源聚焦主业等,以及开启“瘦身”模式或许也是发展的一条出路。仅今年上半年就有近10家药企出售资产、股权,陆续开卖。最引人注意的一笔并购交易还要属天士力,向华润三九和国新投资转让28%和5%的股份,总价达到73亿元,成为近年来“国家队”并购中药企业的峰值。而在并购天士力以前,华润系已经将至少5家知名中药上市公司收入麾下。
事实上,随着“并购六条”的落地,医药领域的并购重组、资产收购可以说是掀起了新一轮浪潮。包括科源制药、千红制药、新里程、四川双马、新诺威、药师帮、多瑞医药、康惠制药等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披露资产并购、股权转让及相关进展公告。各家公司都有野心:有的豪掷重金收购标的股权,旨在进一步拓展核心产品管线,增强研发和生产能力;有的拟IPO公司在“冲A”铩羽后,谋求通过上市公司并购曲线登陆A股市场;还有公司尝试“跨界”并购,意欲实现对现有业务的突破,押注新蓝海。
当前,中国医药并购市场已经出现了结构性机会,基于市场供需趋势及政策出台,预计未来并购案例将显著增长。此外,回顾2024,科创板上的医药企业也还是有许多出彩瞬间。
截至2024年12月24日,110家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总市值为1.13万亿元,百济神州以2231.29亿元的市值排名第一,前10的企业中创新药企业占据多数。尤其A股回购热潮蔓延至科创板。截至2024年12月24日,对外宣布回购的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为47家,较2023年同期的29家增长62.07%。
没项目可投
医疗投资人“保媒拉纤”
给青年才俊医生介绍对象
莱美药业在公告中多次将业绩下滑归因于“医药集采”,公司部分产品一直以来因市场需求稳定而享有较高的利润空间。而随着集采的推进,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仿制药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某机构医药投资人温良勤告诉记者“其实,仿制药轻松获利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这两年全球医药医疗行业处于低迷阶段,资本会更倾向于市场预期更明确的项目。创新药依然是核心主题,但想要吸引资本入局,与以往不同,投资人对创新价值的认知已经逐渐从‘极致技术’向‘效率提升’转变,企业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进入2024年以来,我国医药健康行业发展新周期特征明显,核酸药物、核药、CGT等新兴疗法即将步入收获期,国产高端医疗设备进口替代趋势显著,CXO行业洗牌加速。医疗投融资处于寒冬更是共识。从2021年中期以来,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资明显降温,尤其创新药领域,面临募资难、二级市场遇冷等情况。这背后是创新药研发同质化现象严重、适应症开发拥挤。通过暂停部分在研管线,已有部分创新药企开始节流续命。这是非常凛冽的寒冬,从二级市场扩散到一级市场早期阶段,从生物制药到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几乎整个医疗健康板块,投资逻辑都在发生改变。
在温良勤看来,“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以及10多年的风险投资助推,现在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健康状态其实并不太好。医疗投资人都能感受到日益加深的寒意。特别是疫情后,大量资金涌入医疗健康行业,市场从‘资金荒’转为‘资产荒’,然后2022年再度进入泡沫后的恐慌期,机构出手越来越谨慎。前几年还在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今年能进投决会的都是少数。年底也见了一些关系好的同行,大家还是普遍比较悲观,2025可能更难。我现在都在给认识的那些医疗行业的青年才俊找对象。”
当然,过去几年,中国医药企业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也已经得到海外市场的高度认可,创新药企业出海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在此背景下,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还是要主动布局全球市场,利用全球资源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医药创新产品与服务,推动全球医药健康事业蓬勃发展。
# 线索爆料 # rzcj@thecapital.com.cn
融中官方粉丝群
在这里,你可以获取丰富的股权投资行业资讯、热点报道;前沿行业报告、重点课题研究、最新业内动态。链接资本,连接市场,联结资源,共同打造创投交流新平台、合作共赢朋友圈。
END
媒体合作:010-84464881
商务合作:010-84467811
转载请点击菜单栏-联系我们
100 项与 Linyi Qianh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Linyi Qianh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