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Linyi Qianh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Linyi Qianh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导读
THECAPITAL
“地主家”余粮也紧张!
本文4493字,约6.2分钟
作者 | 顾白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广西国资闹哪出?身为莱美药业大股东,资金链断了还是估值太低舍不得出手?暂缓转让让人摸不清头脑。”
前不久,重庆莱美药业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计划转让公司股票约2.47亿股,预计总价10.92亿元。中恒集团是广西首家“世界500强”企业,由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2019年成为莱美药业最大表决权份额的单一股东,广西国资委也顺势成为莱美药业实际控制人。不过,不足半月,中恒集团即态度发生转换,决定暂缓转让,理由是意向受让方未能完成充分尽调,且转让条款未能达成一致。
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年广西国资接手后,莱美药业原实控人——邱宇和邱炜两兄弟一系列操作持续套现累计约14亿元。而广西国资,在莱美药业困境时伸出援手“救”了邱氏,但随后的五年持续亏损,且长期亏损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似乎已经失去耐心。此次转让也是为了优化自身的资产结构,改善经营业绩。
这两年,全球医药医疗行业处于低迷阶段,无论是创业阶段的独角兽还是上市公司,业绩承压,产业融资遇冷,生存发展都面临着严重问题,行业创新链和产业链变革迫在眉睫。
而在今年“并购六条”的刺激下,并购似乎成了国内医药公司的破局之道,尤其是前几年曾引入国资的多家医药企业,国资股份变动明显,国资“进场”和“离场”动作越来越多。
国资接盘后,原老板套现14亿离场
莱美药业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涵盖抗感染类、特色专科类(主要包括抗肿瘤药、消化系统药、肠外营养药)等。莱美药业研发的莱美舒也是首家上市(独家)国产艾司奥美拉唑口服制剂。
2019年算是莱美药业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公司由邱宇与重庆制药六厂于1999年携手创立,讲起来重庆制药六厂还是莱美药业的创始股东。2002年重庆制药六厂改制退出莱美药业。2009年10月,莱美药业成为了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之一,也是重庆市首家登陆创业板的上市公司。然而IPO后,实控人邱炜限售期刚结束就急不可耐进行了大规模减持。2013年至2018年间,通过二级市场套现4.2亿元,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邱宇和邱炜两兄弟此后债务暴雷,股权相继被司法冻结。
2019年7月,莱美药业披露公司实际控制人邱宇所持全部股份(持股22.71%)被司法冻结,同时西藏莱美所持的公司全部股份(持股比例为5.95%)也遭遇了同样命运。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的被执行人信息,邱氏兄弟(邱炜、邱宇)、西藏莱美股份涉案共计1.5亿元,其案由为民间借贷。尽管当年公司营收18.59亿,同比增长18.99%,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为-1.55亿元。此后,莱美药业业绩一蹶不振,即便是国资接手也未能扭转颓势。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3.27亿元。这是后话。
在邱宇和邱炜两兄弟陷入债务危机四处求助时,最初是重庆国资下属的南岸城建公司提出纾困方案,计划接手莱美药业的控股权。不过方案经过一年多时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公司困境依然。关键时刻,广西国资作为白衣骑士出现了。
2019年11月25日,中恒集团与莱美药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取得了原大股东邱宇22.71%股份对应的表决权。随后,广西国资不断进行增持操作——2020年3月,买入约1.7亿元股份,之后一年又认购了约9.4亿元定向增发股份。也就是说由广西国资委控股的中恒集团,前后花费了约11.1亿控股这家企业。
合作之初,双方还是充满了期待。彼时,莱美药业虽然问题多多但是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科研创新体系。莱美药业表示,引入国资战略投资方有利于公司经营稳定和持续增长,双方通过产业协同合作、金融资源支持等方式,可以促进公司在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而中恒集团尽快打造现代化健康产业,提升集团整体研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从业绩层面看,合作并没有为莱美药业带来改观。2019年-2023年营收分别为18.59亿元、15.84亿元、12.25亿元、8.85亿元、8.96亿元,对应净亏损分别为-1.55亿元、-3.27亿元、-1.01亿元、-6871万元和-892.7万元。换句话说,从2019年开始,莱美药业连续亏损5年约8.7亿元。进入2024年,业绩再次显著下滑,前三季度营收6.06亿元,归属净利润-2642万元。持续的亏损,已经与中恒集团初衷诉求相悖。
然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广西国资接手后,莱美药业原实控人——邱宇和邱炜两兄弟还在持续套现。邱炜在2020年通过拍卖完全清空了所持股份,套现约2.63亿元;邱宇的股份也在2021年通过拍卖出售,金额约为6.03亿元。紧接着邱宇在后续年份还因司法裁定等原因被动减持了部分股份。一系列操作使得邱宇与邱炜兄弟累计套现约14亿元。
莱美药业2019-2023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
对于这次“分手”,中恒集团也称其是为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改善经营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莱美药业业绩不佳,但自今年9月以来,股价开始明显上涨,涨幅达到约150%。业内人猜测,这波上涨可能与公司产品的最新动态有关。9月份,莱美药业控股子公司的肿瘤治疗疫苗CUD002获得临床试验批准。10月份,莱美药业又宣布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多项药品注册证书及批准通知书,包括尼莫地平注射液、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胶囊以及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等。
当然,从11亿入场成本到现在的股权大约价值14亿,账面上还是赚的。但无论如何,莱美药业亏损已久,要想翻盘并不容易,next接盘者也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才行。
中国药企,艰难的2024
2024年,大量药企面临专利到期、药品定价监管变化以及临床前资产投资放缓等问题,裁员降薪潮席卷着全球生物药企业。仅上半年,就有超过80家生物技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裁员,裁员人数上万,到年末,仍在继续。
一方面,全球医疗健康投融资阶段性下行。有数据显示,交易数量同比下降超2成,但平均交易金额上涨近3成。下半年,对于制药公司而言,降低成本更是成了关键词。
11月底,吉利德宣布新一轮裁员计划,计划解雇其位于福斯特城(Foster City)总部的104名员工;12月,诺华宣布将关闭位于德国和美国的MorphoSys工厂,并计划裁员约330人。今年以来包括拜耳、百时美施贵宝(BMS)、葛兰素史克、武田、强生等多家巨头曝出裁员消息,此外还涉及管线精简、临床终止等整改消息的发布。
另一方面,国内医疗反腐工作还在向基层延伸。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已有33家医药企业的高管因涉嫌违法违纪被留置、刑拘、立案或调查。在这33家企业中,超过20家为A股上市公司,包括卫宁健康、赛伦生物、沃华医药、上海医药、云南白药、阳普医疗、大参林、海正药业、翰宇药业、白云山、香雪制药、四环生物、诺泰生物、南卫股份、莱茵生物和金花股份等。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药企高管被查事件的密集发生,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固有的逐利性导致腐败现象依然严峻,部分董监高人员在利益驱使下法律意识淡薄,未能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部分公司在制度建设上的不足,未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以形成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尤其生物医药领域,腐败案件的成因不一而足,涉及权力寻租与利益输送、监管不足与制度缺陷、行业特性与利润驱动以及文化因素与道德缺失等多个方面。
一直以来,医药行业资金链长且权力集中、行业利润空间大、医疗机构主导权而为人熟知,医药代表、医药招标、医疗器械采销、医保支付等环节的腐败风险点分布广泛,导致权力寻租、收受回扣、行贿受贿等情况难以禁绝。随着对重点医药企业及其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持续加码,医疗领域反腐正在向纵深推进,医疗企业也在艰难度日中。
面对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国医药企业纷纷宣布转让公司直接或间接持股的股权,以更好地盘活公司存量资产、集中优势资源聚焦主业等,以及开启“瘦身”模式或许也是发展的一条出路。仅今年上半年就有近10家药企出售资产、股权,陆续开卖。最引人注意的一笔并购交易还要属天士力,向华润三九和国新投资转让28%和5%的股份,总价达到73亿元,成为近年来“国家队”并购中药企业的峰值。而在并购天士力以前,华润系已经将至少5家知名中药上市公司收入麾下。
事实上,随着“并购六条”的落地,医药领域的并购重组、资产收购可以说是掀起了新一轮浪潮。包括科源制药、千红制药、新里程、四川双马、新诺威、药师帮、多瑞医药、康惠制药等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披露资产并购、股权转让及相关进展公告。各家公司都有野心:有的豪掷重金收购标的股权,旨在进一步拓展核心产品管线,增强研发和生产能力;有的拟IPO公司在“冲A”铩羽后,谋求通过上市公司并购曲线登陆A股市场;还有公司尝试“跨界”并购,意欲实现对现有业务的突破,押注新蓝海。
当前,中国医药并购市场已经出现了结构性机会,基于市场供需趋势及政策出台,预计未来并购案例将显著增长。此外,回顾2024,科创板上的医药企业也还是有许多出彩瞬间。
截至2024年12月24日,110家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总市值为1.13万亿元,百济神州以2231.29亿元的市值排名第一,前10的企业中创新药企业占据多数。尤其A股回购热潮蔓延至科创板。截至2024年12月24日,对外宣布回购的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为47家,较2023年同期的29家增长62.07%。
没项目可投
医疗投资人“保媒拉纤”
给青年才俊医生介绍对象
莱美药业在公告中多次将业绩下滑归因于“医药集采”,公司部分产品一直以来因市场需求稳定而享有较高的利润空间。而随着集采的推进,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仿制药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某机构医药投资人温良勤告诉记者“其实,仿制药轻松获利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这两年全球医药医疗行业处于低迷阶段,资本会更倾向于市场预期更明确的项目。创新药依然是核心主题,但想要吸引资本入局,与以往不同,投资人对创新价值的认知已经逐渐从‘极致技术’向‘效率提升’转变,企业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进入2024年以来,我国医药健康行业发展新周期特征明显,核酸药物、核药、CGT等新兴疗法即将步入收获期,国产高端医疗设备进口替代趋势显著,CXO行业洗牌加速。医疗投融资处于寒冬更是共识。从2021年中期以来,医药健康领域的投资明显降温,尤其创新药领域,面临募资难、二级市场遇冷等情况。这背后是创新药研发同质化现象严重、适应症开发拥挤。通过暂停部分在研管线,已有部分创新药企开始节流续命。这是非常凛冽的寒冬,从二级市场扩散到一级市场早期阶段,从生物制药到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几乎整个医疗健康板块,投资逻辑都在发生改变。
在温良勤看来,“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以及10多年的风险投资助推,现在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健康状态其实并不太好。医疗投资人都能感受到日益加深的寒意。特别是疫情后,大量资金涌入医疗健康行业,市场从‘资金荒’转为‘资产荒’,然后2022年再度进入泡沫后的恐慌期,机构出手越来越谨慎。前几年还在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今年能进投决会的都是少数。年底也见了一些关系好的同行,大家还是普遍比较悲观,2025可能更难。我现在都在给认识的那些医疗行业的青年才俊找对象。”
当然,过去几年,中国医药企业创新实力持续增强也已经得到海外市场的高度认可,创新药企业出海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在此背景下,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还是要主动布局全球市场,利用全球资源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医药创新产品与服务,推动全球医药健康事业蓬勃发展。
# 线索爆料 # rzcj@thecapital.com.cn
融中官方粉丝群
在这里,你可以获取丰富的股权投资行业资讯、热点报道;前沿行业报告、重点课题研究、最新业内动态。链接资本,连接市场,联结资源,共同打造创投交流新平台、合作共赢朋友圈。
END
媒体合作:010-84464881
商务合作:010-84467811
转载请点击菜单栏-联系我们
11月26日,康缘药业回复上交所监管函中,对收购关联公司中新医药的方案做了调整。
为排除单纯资本利益输送链嫌疑,康缘药业不再一次性付款,而是向占中新医药30%股权第三方企业南京康竹以产品管线进展分阶段付款,总价0.81亿元分两笔支付,还附加了南京康竹对康缘药业股权增持的限制;对于集团欠款,也是采用先偿还小部分利息,药品上市后再分期付款等方式。
中新医药是康缘集团、关联方南京康竹共同持股的子公司,手握4个创新药的6个临床批件,其中就包括当下最火热的GLP-1三靶点长效减重、降糖融合蛋白和重组人细胞因子眼药产品,有望在2027年上市。但在这个时间点上,大股东想退出,由上市公司康缘药业花2.7亿元收购中新医药,市场上就有一些议论之声。
一方面2.7亿元溢价高达175%,另一方面中新药业的在研品种到底能不能成功,2.7亿元收购值不值?资本市场这些问题汇总到交易所层面,就促成了收购规则的更改。
其实,减重、降糖这个赛道是有故事可讲,但目前股权收购的监管逻辑还是按照净资产估值的“老思路”,并不能对创新药产品的研发管线做合理评估。管中窥豹,当前国家鼓励产业并购,但创新药的属性特殊,如果对创新药产品没有更新的并购监管思路,政策的春风还是很难吹到Biotech行业中来。
凭什么“175%溢价”?
康缘药业是国内中成药龙头,而中新医药是康缘集团2018年才拿到手的临床阶段的Biotech,一直靠着向集团借钱搞研发,如今产品还在早期但账面已经负债累累。
截至2024年9月,中新医药经审计的净资产为负债4.23亿元,其中,中新医药欠康缘集团的借款本息合计4.79亿元,而且中新医药的四条核心管线还需要投入临床资金约4亿元。
康缘集团没钱了,又不舍得放弃这块创新资产,想起让A股上市的康缘药业接手,除了要认欠款,还要负责中新药业的后续投入。
从账面上来看,中新医药确实算是不良资产。但康缘集团希望转向创新药的初心是没错的,除了中新医药,康缘集团还投资了生物技术企业“瑞翱生物”,占股80%;投资疫苗研发企业“普锐斯万“,占股20%,投资海和药物,占比2%。
中新医药主要侧重的三靶点降糖、减肥项目目前已启动II期临床,且对比礼来、民为生物和联邦生物同样管线的进度并未明显落后。这样看下来,2.7亿元的股权转让款并不算多。而且康缘药业表示,中新医药账面状况未反映的在研新药管线、药物发现设计与生产技术平台专有技术、专利、商标、域名等资产。
但是,康缘药业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江。2024年前三季度,康缘药业营业收入31.1亿元,同比减少11.06%。康缘药业的核心品种结构“单支”,营收重担主要压在年销售额已经超过10亿元热毒宁注射液、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金振口服液三大核心品种身上。未来,公司大把的中药注射剂,在未来院内使用时只会受到更严格管理。
康缘药业到底能不能拖得动中新医药?这恐怕是2.7亿元转让款之外,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好的结果是,中新医药GLP-1三靶点药物开发成功,康缘药业找到第二增长曲线。但如果开发不顺利,这一个大坑岂不是要用康缘药业账面上的钱去填?
背后,Biotech并购新逻辑
今年9月,证监会出台了“并购六条”,自发布以来,已经有260多家公司披露了资产重组事项。
但是,值得深思的是,创新药企的并购往往引来监管部门和行业对于“超高溢价”的关注。这可能会影响到一大批拿不到融资、又特别希望持续开发的biotech企业。
尤其是,当前上市公司的估值已经不再受产业基本面的影响,更多是来自于投资者的情绪。2023年,国内一众创新药企业绩迎来了高位增长点,比如信达生物、药明康德、迈瑞医疗,但从资本面来看,大部分中国生物医药的股价仍处于历史低位。这种情况下,上市医药公司不敢贸然出手,投资并购。
当下的医药并购本质仍然是寻求增长,但资本环境还尚未解冻,并购逻辑有了细微的不同。
一方面,国内大部分Biotech都面临着一定的现金流压力,为了交易在价格上妥协已经成为共同选择。先有今年10月,千红制药参与了方圆制药的破产重整,出资3.90亿元收购后者全部的股权,又有中新医药2.7亿元就卖身,和同为GLP-1企业质肽生物的B+轮融资额差不多。也就造成了并购的交易额有减值趋势。
另一方面,业内人士表示,并购逻辑已经转向一些干净优质的小市值医药企业为主要目标了。
总体来说,监管以净资产估值的要求来对新质创新药企并购进行统一约束,已经跟不上发展需求了,监管需要做出改变。
行业需要针对Biotech的并购形成成熟的体系和规则。比较急切需要改变的一点就是:传统制药型企业的财务团队和监管部门,一般就根据业绩报表进行财务评估,再夹杂着“关联交易”字眼,监管很难依据条例做出合理判断。另外,Biotech就只能被动接受,融资情况、项目阶段等都会对估值有所影响。
撰稿丨苗苗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廿十三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全新机制抗排异药物纳入医保,移植术后管理有了新突破
国产创新药医保谈判意愿强烈:“没有医保身份,无法进医院”
新事 | 耐心资本出现:北京昌平母基金群规模超370亿元
据统计,2024年以来(截至11月18日),中国创新药领域的交易事件数量已超过180起,涵盖收并购、技术或产品授权,以及研发合作等多种形式。
其中在医药并购领域,今年以来,多起重磅并购事件相继发生,包括新诺威医药斥资76亿收购石药百克、Genmab加码18亿美元押注普方生物,以及近期BioNTech宣布以9.5亿美元将普米斯生物纳入麾下等。根据梳理,仅在今年10月,至少8家药企披露关于收并购的公告,包括嘉和生物、中国生物制药、新诺威、同仁堂、四川双马、千红制药、恒昌医药、多瑞医药等。
分析人士指出,医药行业并购活跃,这离不开政策的推动。据悉,9月24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并购六条”,这与今年4月发布的“国九条”遥相呼应,其核心都是在表达对并购市场的大力支持,鼓励和引导产业链之间的吸收与整合。因此可以预见的是,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未来还将继续升温,并购基金的设立也将很快进入爆发期。
除了并购外,创新药管线权益许可活动也层出不穷。根据数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发生在中国的创新药授权合作事件已超过90起,其中国际授权近40起。业内表示,中国创新药领域的交易活动已成为业内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
根据梳理,仅在今年11月,至少已有6家中国biotech公司实现了创新管线的国际授权合作,包括维立志博、东阳光药、礼新医药、康诺亚、橙帆医药、博奥信等,涉及创新小分子药物、抗体、抗体偶联药物等多种类型。
如橙帆医药宣布与Avenzo Therapeutics达成一项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橙帆医药将授予Avenzo在全球范围内(不包括大中华区)开发、生产和商业化Nectin4/TROP2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ADC),同时保留在大中华区的相关权益。博奥信生物宣布与Aclaris Therapeutics就BSI-045B和BSI-502 达成全球(除大中华区外)独家授权协议。康诺亚宣布其子公司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与Platina Medicines Ltd (PML)已订立独家许可协议,其此次出海的CM336是基于公司专有nTCE双抗平台开发的一款BCMA/CD3双抗。
就有维立志博、东阳光药、礼新医药、康诺亚、橙帆医药、博奥信等至少6家中国biotech公司实现了创新管线的国际授权合作,涉及创新小分子药物、抗体、抗体偶联药物等多种类型,合作总金额均在5亿美元以上,最高甚至超过32亿美元。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发生在中国的创新药授权合作事件已超过90起,其中近40起实现国际授权。
分析人士表示,分析这些交易活动,发现2024年以来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增多;买方群体发生显著变化,其指出,2024年以来,买方群体中不仅涌现了更多国际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而且国内药企也积极参与其中;交易模式日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license-out模式外,“NewCo”模式、收并购、合作研发等交易方式也逐渐增多;付款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商业化分成、股权交易等。
来源:制药网
商务合作
130 6172 3098
zakk.cui@siqibest.com
点击 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
100 项与 Linyi Qianh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Linyi Qianhong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