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Shuangyi Original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Shuangyi Original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初创公司涌现,专门从事干细胞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推广。虽说我国干细胞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快。据统计,中国在该领域申请的干细胞专利(族)数量为4535件,位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专利(族)总量的7.93%,为世界第二。
从政策方面看,北京市药品监管半年工作会议召开,核发全国第一张干细胞《药品生产许可证》,这也意味着干细胞药品的生产将纳入规范化管理体系,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这将提升干细胞药品的市场认可度,也推动了行业规范化发展。
从相关企业融资情况看,2024年1-8月,国内干细胞相关企业也吸引了一些投资和关注,总计有8家企业获得融资,其中跃赛生物间隔不到三个月就获得了2轮融资。这一系列的融资事件,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资本市场对干细胞产业未来发展的认可与信心。下面是具体详情,若有遗漏欢迎补充。
1、智新浩正
8月28日, 据微创投消息,智新浩正(EndoCell)近日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磐霖资本、利欧资本、锦泰金泓共同投资,本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临床前研究及临床Ⅰ、Ⅱ期开展。
智新浩正成立于2019年,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程新研究员领衔,其领导的研发团队在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组织器官体外再生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研发经验。智新浩正专注于人体组织器官外再造,首条管线为再生胰岛,有望用于具有胰岛损伤特征的糖尿病的胰岛治疗。
2、宸张生物
8月6日,重庆宸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成功获两千万元Pre-A轮融资,此轮投资方为起鸣创投。这笔资金将重点用于推动该公司在干细胞存储和治疗方面的研发投入、市场拓展以及人才引进等工作。
宸张生物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专注于干细胞存储及治疗技术研发的高科技企业,旨在为患者提供先进的生物治疗解决方案。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的科研团队,在干细胞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3、血霁生物
据园丰资本消息,2024年7月,苏州血霁生物有限公司A1轮融资二关顺利完成。该A1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博聚力、国信创新股权等,公司成立至今的累计融资总额已超过3亿元。根据规划,公司A1轮融资所得将主要用于全力推动血霁生物三个血小板相关管线的IND申请,支持临床前研究的多个环节工作的完成,以及同时推动血小板药物递送、血小板裂解液等多版块产业化的推进。
血霁生物成立于2021年6月,是一家由海归专家创立的专注于体外再生造血细胞的新型细胞治疗企业。该公司拥有独特的干细胞重编程、编辑和分化技术,以体外再生血小板作为其核心发展方向。现阶段,血霁生物将重点放在血小板输注与药物递送领域。与此同时,公司已经完成了针对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各种细胞的技术与专利布局,为未来的产品管线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血霁生物的研究已经通过了概念验证阶段。
利用包括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在内的干细胞体外生产血小板能够解决包括异体输注在内的诸多问题。目前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干细胞衍生血小板的生产技术上已取得重要进展,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高效临床应用。
4、仁远生物
7月31日,仁远生物宣布近日完成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投资方为知名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深圳普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仁远生物成立于2023年4月,位于深圳龙华区,专注于血管修复干细胞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创新探索与产品研发,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的血管修复干细胞治疗企业。针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痛点与难点,张磊博士及团队率先采用血管修复干细胞技术,通过参与调节血管新生、损伤血管修复以及疏通血管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在临床实验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反馈。
仁远生物成功打造了技术领先、应用广阔的血管修复干细胞疗法研发平台,在研包括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VCP01、VCP02、VCP03药品以及MV3D-01型3D血管芯片共计两大系列、4个管线产品,其中VCP-01/02/03系列产品计划于2025年申报IND,将产生巨大的临床应用与市场价值。
5、夏同生物
7月19日,夏同生物宣布近日获得知名上市公司旗下基金投资,以加速神经脱髓鞘疾病等管线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以及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
夏同生物成立于2022年7月,是一家以诱导重编程途径研发细胞药物极具应用性及独创性的企业,尤其对神经脱髓鞘引起的神经疾病领域在理论、技术和工艺一体化研发流程闭环方面处于国际第一集团队列,也是国内首家致力于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治疗脱髓鞘疾病的细胞治疗公司。
6、跃赛生物
4月3日,上海跃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成功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天士力和国内头部基金联合领投,浦东创投跟投。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推进公司的在研管线与临床试验进程,进一步深化创新细胞治疗药物的规模化开发和产业化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7月11日,跃赛生物宣布公司再获数千万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知名投资机构国科创投参与,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公司在干细胞治疗领域的创新管线以及加速临床转化。
跃赛生物成立于2021年,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基于人多能干细胞技术的细胞治疗药物,在研管线覆盖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公司拥有人多能干细胞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平台,包括重编程技术,干细胞分化平台、SISBAR谱系示踪技术,干细胞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公司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IND临床试验申请将于2024年完成,计划2025年初入组,多项研发成果已登上Nature Methods、Cell Stem Cell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等。
7、慧心医谷
2月26日,慧心医谷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北创投领投,九智资本跟投,融资资金将用于推进慧心医谷新一代神经系统疾病干细胞疗法的开发及临床疗效的验证工作。
慧心医谷成立于2021年7月,致力于将诱导神经干细胞(iNSCs)技术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究和创新疗法开发。据悉,该公司开发的iNSC是成体细胞经过重编程技术获得的一种类似于原始神经干细胞的细胞。它具备与发育早期的神经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属性,能够自我更新以及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iNSC的获取无需经过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阶段,因而成瘤风险大幅下降,安全性更高,且诱导分化周期更短,是一种理想的可产业化的种子干细胞。
慧心医谷首个在研管线正是将iNSCs分化得到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iNSC-DAP)注射液,正在开发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这是一款1类生物新药,经颅内注射,可以替代、补充坏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实现脑内生理性分泌多巴胺,以期达到一次移植、长期有效,以及缓解症状、遏制病情进展的目的。2023年7月,首例使用iNSC-DAP自体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神经外科手术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成功完成。另外,针对iNSC及利用该技术获得的其它类型神经前体细胞进行开发,还有望为帕金森病以外的其它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全新治疗手段和策略。
8、双翼原创
1月29日,双翼原创医药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加速推进广谱高效肿瘤免疫治疗小分子药物研发。
双翼原创于2021年成立于上海嘉定,是一家致力于靶向肿瘤干细胞激活免疫微环境的原创免疫疗法开发的生物制药公司。公司拥有全球领先且独具特色的全基因组靶点筛选平台,并基于AI前沿技术建立了完善的新药发现平台。
目前,双翼原创拥有多条独特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药物研发管线,在研的小分子口服药物均为“First-in-class”创新药,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抢占了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药物研发的制高点,并已成功开发出针对四个差异化作用机制新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单药或与PD-1单抗联用后对多种肿瘤的治疗效果突出。两个候选药物(AOB01 和AOB02)均已完成临床前体内和体外实验,当前处于中、美、澳同步申报IND-enabling阶段,预计2024年底可获批临床。
参考资料:
[1]前沿医疗丨全球干细胞临床研究新动向:中国干细胞技术的崛起与广阔前景.陕西独角兽产业园管理.2024年08月29日.
[2]干细胞企业融资数量翻倍!智新浩正完成Pre-A+轮融资.医麦客.2024年09月03日.
[3]2024年1-7月国内生物医药投融资汇总.凯莱英药闻.
[4]【融资】智新浩正(EndoCell)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微创投.2024年08月28日.
[5]独角兽企业专访丨血霁生物:中国细胞治疗公司实现体外大规模制造血小板.园丰资本.2024年08月20日.
[6]血小板细胞治疗公司血霁生物完成新一轮融资.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2024年08月26日.
[7]【融资】干细胞治疗企业“仁远生物”完成种子轮融资,投资方为普禾资本.大湾区资本圈.2024年08月13日.
[8]细胞重编程公司夏同生物获投资,专注神经脱髓鞘疾病干细胞治疗.医麦客News.2024年07月19日.
[9]慧心医谷完成Pre-A轮融资,开发神经系统疾病干细胞疗法.医药观澜.2024年02月26日.
[10]资本市场丨双翼原创: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加速推进广谱高效肿瘤免疫治疗小分子药物开发.BioBAY.2024年01月30日.
[11]各公司官网、官微消息.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版
权
声
明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据智药局不完全统计,中国AI制药公司已经达到了104家,相较于上次新增6家公司。
这也意味着中国AI+药物研发企业数量达到了100家的里程碑!行业进入”百企时代“,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其中AlphaFold为产业按下了加速键,这一年中国共成立34家AI制药企业。
100家企业,AI+新药研发聚集了大量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各地的科技政策也在向该领域倾斜。
人工智能+药物研发的发展已经被写入多地”全链条“创新药支持文件。AI+药物研发,正在逐渐深入参与中国创新药革新与发展。
01
北上深三强
由于AI制药企业呈现出聚集效应,针对此次AI+新药研发企业名单,智药局做了一次改版,以地区的方式呈现。
可以看到,中国AI制药公司主要分布于北京、长三角、大湾区三地,囊括了超94%的AI制药公司。
其中又以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座城市较为突出,约20家公司落户。
一方面是因为人工智能作为前沿技术,超30家公司的技术源自高校或者研究院的成果转化,因此需要与高校、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等都有深厚的积累。
例如清华大学的多个学院和产业研究院发力,孵化出了包括水木未来、华深智药、水木分子等公司。
另一方面,北京、长三角、大湾区的产业链完善,部分定位于CRO的AI制药公司也更容易获客。除此之外,发达的产业和政策扶持也密不可分。
嗅觉灵敏的张江走得最前面。2021年张江牵头成立了“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如今成立时间超过2年,每年都有超10家公司加入联盟,包括AI制药公司、CRO、跨国药企等,扩大张江在AI制药的影响力。
前不久,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药物研发。
此次新增6家AI+药物研发的公司分别为:赛特医药、英诺迈博、途深智合、双翼原创、黑玉科学、兴普泰生物
这6家公司均为2024年上半年拿到融资的AI+药物研发公司,主要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
赛特医药成立于2015年,已经建立以AI驱动的超大规模药物设计和药物筛选SigmaHit®技术平台,核心药物ST-1898目前处于临床II期,这是一款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英诺迈博由郑勇博士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郑德先共同创办,公司技术平台结合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及PDX/PDO等多种高临床相关度疾病模型库,以及AI计算模型,正在突破ADC药物研发。
途深智合成立于2023年,创始人王宇光现为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公司开发的蛋白质设计平台ProteinEngine,能够完整覆盖蛋白质设计的全流程,实现蛋白质改造与从头设计。
双翼原创由复旦大学生科学院侯宪玉教授创办,同时汇聚了新药开发经验的资深药企精英人士,公司已经落地苏州BioBay。
公司拥有全球领先且独具特色的全基因组靶点筛选平台,并基于AI前沿技术建立了完善的新药发现平台。
黑玉科学由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一伟联合创办,核心科研人员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级生物医学团队及罗氏制药等国际医药巨头。公司核心产品覆盖类器官智能设备、类器官芯片及试剂盒、临床检测及药物研发服务。
兴普泰由AI+多肽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CRDMO)平台公司胜普泽泰于2019年发起设立,汇集了兼具多肽研发及产业化经验的资深团队。
兴普泰融合了AI药物发现技术和多肽合成工艺,已承接多个国内外知名药企的多肽创新药CDMO业务,目前兴普泰已成功开发了10余个高附加值多肽类原料药产品,包括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重磅产品。
以下是公司具体情况(红色为新增公司):
02
商业化变现
三种商业模式共存
在商业模式上,AI药物研发企业有三种主流模式:AI SaaS、AI CRO和AI biotech,即售卖软件、服务和研发药物。
AI SaaS服务是指为客户提供AI辅助药物开发平台,最主要用一套标准化的产品,通过平台为企业赋能,帮助企业加速研发流程。
AI CRO是指初创公司通过人工智能的辅助,为客户更好地交付先导化合物或者PCC,再由药企进行后续的开发,或者合作推进药物管线。AI biotech则是以推进自研管线为主,较少进行外部合作的公司。
国内多数AI药物研发企业都会在SaaS服务商、AI CRO和AI biotech的商业模式中兼容两种或者三种。
对外授权开始萌芽
与此前合作模式的不同,2023年AI制药公司的对外授权开始萌芽,这也意味着AI药企的研发能力得到了市场的承认。
2023年9月12日,英矽智能与Exelixis达成合作协议,后者获得英矽智能USP1抑制剂ISM3091的全球权益。根据协议,Exelixis支付8000万美元预付款。
2023年10月14日,费米子科技与健康元药业签署协议,将公司自主开发的镇痛新药FZ008-145在大中华区的独家权益授予上市公司健康元。
2023年11月21日,百济神州与Ensem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协议,引进后者的差异化CDK2抑制剂ETX-197,交易总金额13.3亿美元,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其中预付款未披露。该CDK2抑制剂目前处于准备申报IND的阶段。
AI+蛋白质优化成为热点
根据智药局的调研,已经有部分公司将业务重点放到了AI+蛋白质设计与优化上。自AlphaFold2问世以来,AI赋能的蛋白质进化与优化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包括对蛋白质的免疫原性预测、人源性预测、溶解度预测、PI预测、结构预测等,都让AI能够在多个方向赋能抗体和酶的优化。
由于蛋白质的重要性的广泛的参与性,让企业的客户不仅来源于药物研发,还包括IVD、农业、化妆品等客户,能够极大扩展公司的客户和营收来源。
近年来包括百葵锐生物、途深智合、域新说、寻明生物(Aureka Biotechnologies)等相关公司都拿到了融资。
03
创业高峰难以复制
教授创业撑起半边天
根据创始人/团队的不同背景,中国AI公司主要分为6类: 高校/研究所成果转化、互联网大厂入局、基金孵化;或海归博士、资深药企专家、互联网人创业。
创始人具有高校/研究院背景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多达39家公司,这还不包括高校教授担任联合创始人或者首席科学家的情况。
身处资本的聚光灯下,身处象牙塔的教授们纷纷走下三尺讲台,踏上了创业的星辰大海。另外由于人工智能产品的特性,AI制药行业也迎来了一批跨界从业者,包括海归博士以及互联网跨界人士。
资本寒冷,创业进度减缓
从成立时间上看,中国分别在2018年和2021年分别迎来了一波创业潮,分别有14家和34家公司成立。
一方面疫情激发了人们对生物医药的投资热情,行业热钱涌动,是钱找项目而不是项目找钱。而另一方面AlphaFold的出现解决了“困扰生物学50年的难题”,足以引起科学界和投资机构的瞩目。
随着2020年以来海外薛定谔、Relay、Exscientia等AI制药公司陆续上市并且股价走高,让投资人看到了这类新兴企业的退出端被打通,为资本退出打下强心针。
然而2022年起,生物医药陷入了资本寒冬,新增的AI+药物研发的公司开始大幅减少,不仅源于市场上资金的缩紧,初创公司难以获得资金支持;更缘于市场上的部分公司开始饱和,投资人要求新公司足够差异化,也减缓了创业热情。
相较于海外机构对AI制药的追捧,中国退出端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国内众多投资人仍在观望中,目前2023年新成立的AI制药公司仅4家。
融资出现“断代”
一个明显的事实,国内的AI制药公司的融资情况明显出现断代现象。
晶泰科技已经通过港交所上市,头部公司英矽智能也走到了D轮,并且分别开启了退出之路。
国内获得融资的AI制药企业中,除开药物牧场、深势科技、剂泰医药已经走到了C轮外,绝大部分都处于天使轮到A+轮阶段,仅有1家公司获得B+轮融资,少有公司走到中后轮次。
智药局了解到,不少投资人已经减少对生物医药的关注,愿意看项目的投资人也更看重公司的药物数据、平台的新颖性,更重要的是公司估值。以往融到A轮公司不少存在估值过高的情况,难以进入下一轮。
当前AI制药公司绝大多数仍然处于早期,国内有28家公司处于种子轮及天使轮,Pre-A轮的公司为20家,24家已经融到了A轮(包括A+轮)。
写在最后
可以看到,AI+药物研发是一个不断增长、参与企业不断多元的领域,正在清晰地参与药物研发技术的新革命。
今年以来行业最大的变化是,晶泰科技的成功上市,成为以18C规则首家上市公司。
这将不仅将一定程度上激励行业的发展,也将是后续国内AI制药企业上市的重大参考。
近期活动推荐
共建Biomedical创新生态圈!
如何加入BiG会员?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2024年第一季度,至少50家中国创新药公司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其中1/4以上的公司来自上海。据不完全统计,第一季度13家上海创新药公司获融资,数量居于中国各地区首位,总计融资金额超过25.6亿元。相较去年第一季度,上海创新药融资公司数同比增加约30%,已披露融资总额同比上涨近70%。值得关注的亮点包括:亿元及以上融资事件数为中国各地区首位:至少7家上海创新药公司融资金额≥1亿元,其中箕星药业完成的1.62亿美元D轮融资为Q1中国创新药潜在最高融资额。抗体药物、细胞疗法受到关注:至少4家公司正在推进抗体类药物研发,具体研发方向差异化,包括双特异性抗体、蛋白偶联药物、核素偶联药物等。至少3家公司关注细胞疗法研发,其中CAR-T细胞疗法、TCR-T细胞疗法为研发热门。多数公司布局抗肿瘤、心血管疾病:近80%的获融资公司均布局了抗肿瘤管线,如光声制药、双翼原创等;近1/4的公司关注心血管疾病药物研发,如循曜生物、柯君医药等。箕星药业:心血管疾病及眼科等新药研发公司1月6日消息,箕星药业(JIXING)宣布完成1.62亿美元D轮融资,由拜耳(Bayer)、RTW投资公司分别以3500万美元和1.27亿美元对其进行股权投资。通过此次合作,拜耳将获得箕星药业在心血管和眼科领域产品线商业化权益的优先谈判权。箕星药业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上海的生物医药公司,由RTW公司于2019年投资创立,致力于通过开发和商业化独特创新的治疗药物,应对心血管和眼科等疾病领域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箕星药业心血管研发管线(图片来源:公司官网)据官网介绍,箕星药业目前有9个临床后期阶段在研产品和1个临床前阶段在研产品,主要聚焦心血管、眼科两个板块。其中,进展较快的aficamten(CK-3773274片)是一种在研的选择性小分子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箕星药业与Cytokinetics公司达成合作在大中华区开发该药。3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已批准aficamten的一项中国3期临床试验申请,针对的适应症为用于治疗症状性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nHCM)患者。辐联科技:放射性药物研发公司1月4日,辐联科技(Full-Life Technologies)宣布完成4730万美元的B轮股权融资。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帮助公司快速推进其放射性药物管线的开发和药物生产能力的建设,并优化其专有发现平台UniRDC。该平台旨在加速及流程化放射性偶联药物的发现过程。辐联科技是一家成立于2021年的放射性治疗公司,中国办事处位于上海自贸区,致力于打造拥有放射性药物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全产业链核药公司以造福全球患者,并计划通过针对未来治疗方法的创新研究来解决目前影响放射性药物研发的核心问题。▲辐联科技研发管线(图片来源:公司官网)据辐联科技新闻稿介绍,自2022年完成A轮股权融资以来,该公司已实现多个重要里程碑,包括推进公司主要候选药物225Ac-FL-020进入1期临床试验,其目标适应症为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该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4年在欧洲和美国同步开展。225Ac-FL-020是辐联科技正在开发的创新型下一代PSMA放射配体疗法的候选药物,其靶向载体FL-020运用了辐联科技专有的Clear-X连接子技术研发而成,该技术能显著增强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摄取效率,同时确保快速的全身清除。先博生物:细胞治疗生物技术公司3月11日消息,先博生物宣布完成2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先博生物成立于2019年,中国总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是一家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细胞治疗生物技术公司。以血液瘤和实体瘤临床需求为目标,该公司专注于开发创新型免疫细胞疗法。据悉,该公司的通用型NK平台采用了创新设计的CAR结构,同时拥有成熟稳定的大规模通用型NK细胞制备的CMC能力。▲先博生物研发管线(图片来源:公司官网)据先博生物公开资料,该公司首个CAR-NK产品管线SNC103已经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阶段取得了积极结果,并于今年2月在中国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中重度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NC103是一款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的NK细胞注射液。另一款携带两个CAR分子的双CAR-T细胞疗法SNC109也已经在中国获批临床,并被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恶性胶质瘤。这款CAR-T产品细胞表面携带两个CAR分子,分别靶向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的IL13Rα2和HER2。循曜生物:凝血疾病抗体新药研发公司1月10日,循曜生物宣布完成近两亿元的A轮融资,募集资金将助力推进该公司现有管线的临床及临床前研究。循曜生物成立于2021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支持下,由刘俊岭教授团队经上海医药集团、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等共同孵化创立,聚焦出凝血及纤维化领域创新药物研发。成立至今,该公司基于创始团队多年的技术积累,在肺纤维化以及血小板减少、血友病、血栓性疾病等出凝血领域建立了原创性靶点及新分子管线,并搭建了基于合成生物学的新一代抗体及蛋白类药物发现及改造技术平台。2023年12月,循曜生物基于全新靶点自主研发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治疗性雾化吸入抗体药物的首个临床试验申请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该产品可抑制肺纤维化过程中的成纤维细胞激活和细胞外基质合成,有效发挥抗纤维化的作用。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该产品活性强、安全性高,有望通过一周一次的雾化吸入给药,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IPF治疗性药物。博致生物:抗肿瘤免疫疗法研发公司3月5日,博致生物 (Proviva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1800万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将用于推进博致生物核心产品PTX-912的临床开发。博致生物创立于2019年,位于上海,致力于开发新一代细胞因子抗肿瘤免疫疗法。该公司自主开发了“Crossover”细胞因子前药技术平台,能实现细胞因子在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释放,从而有望解决细胞因子的外周毒性问题。依托该技术平台,博致生物研发了新一代免疫细胞靶向的白细胞介素-2(IL-2)前药融合蛋白PTX-912。PTX-912利用了博致生物的前药技术,使IL-2前药在肿瘤微环境中被特异性激活,同时可将激活后的IL-2靶向定位至肿瘤特异性的效应T细胞亚群中,以充分发挥IL-2的激活免疫及抗肿瘤的功效,同时提升安全性。目前,PTX-912已经启动美国1期临床试验。光声制药:肿瘤光动力疗法研发公司3月1日消息,上海光声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声制药”)宣布成功完成上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融资款项将用于推动该公司在光动力治疗领域新产品研发及首款产品商业化。光声制药成立于2018年12月,在上海张江设立有总部及研发中心,致力于推动光/声动力等激发性治疗方式的发展,主要聚焦创新型光敏剂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商业化。该公司将持续打造光/声动力相关创新药械的研发、孵化平台,推动中国光/声动力治疗在食管癌、结直肠癌、脑胶质瘤、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其它一些非肿瘤等多领域的创新研发。光声制药目前主要产品抗肿瘤光敏剂“注射用华卟啉钠”是化药1类新药。根据已有的临床前和1、2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有效成分不明确的光敏剂相比,华卟啉钠疗效和安全性大幅提升。目前华卟啉钠首个3期注册临床研究患者入组已进入尾声,针对的适应症为晚期食管癌。柯君医药:小分子和核酸药物研发公司1月31日,柯君医药宣布完成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柯君医药心脑血管核心管线产品CG-0255的关键临床开发,并推动管线中其他核心品种加速向IND推进。柯君医药于2018年成立于上海张江,致力于创新小分子和核酸药物的研发,目前主要聚焦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病毒等治疗领域。公司目前已构建靶向前药技术平台和核酸药物技术平台,正在推进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和多项抗病毒药物管线的临床开发。▲柯君医药心脑血管研发管线(图片来源:公司官网)柯君医药在研管线CG-0255是P2Y12受体拮抗剂类的抗血小板药物,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多种适应症。此外,公司CG2021V项目针对慢性乙肝功能性治愈适应症,利用创新的mRNA技术并联合siRNA产品,有望实现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达到清除乙肝病毒的效果。读者们请星标⭐创鉴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版权说明:本文由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编辑,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至其他平台。转发授权请在「创鉴汇」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更多数据内容推荐点击“在看”,分享创鉴汇健康新动态
100 项与 Shuangyi Original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Shuangyi Original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