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上海东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上海东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前两天,《黑神话》大卖让不少人医药人感慨:“做药救不了世界,但做游戏或许可以”,更有人调侃,身边的投资人已经开始攒局,拉人成立小型工作室,从投资医药改为了投资游戏产业。
但其实,由于生物医药行业本身特殊性,其盈利模式从一开始就区别于大多数行业,黑神话的成功也并不足以否定整个生物医药行业。至少就2024上半年而言,不少Biotech的成绩还是可圈可点,变化显著。
8月以来,A+H市场不少Biotech企业高调披露上半年正面盈利公告,首次盈利、扭亏为盈、亏损大减也成了多家企业的财报关键词,区别于过去短期依靠授权收入对业绩的改变,上半年部分Biotech业绩扭转的另一因素却来自“商业化成就”。
而行业人士也表示,越来越多Biotech实现商业化盈利,某种程度上标志着Biotech创新药企的多年积累之下的盈利节点已至。虽医药大环境依旧充满挑战,但Biotech创新药企通过精准选择适应症、制定合适的商业化策略以及关注成本控制和政策环境等方式改善营收,实现可持续发展。
净利润
6家Biotech扭亏为盈
截至出稿,国内已有51家Biotech企业公布了2024上半年报,区别于过去业绩全面亏损,上半年期间有6家Biotech成功实现“扭亏为盈”,6家Biotech企业盈利上涨,21家Biotech企业亏损缩窄,而亏损加大、盈利下降、由盈转亏的Biotech比例则进一步下降。
整体上来看,上半年Biotech的净利润情况明显有所改善,“扭亏为盈与亏损缩窄成为了最主要的关键词。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公开数据整理
其中,上半年“扭亏为盈”的6家Biotech企业分别是,亚盛医药、基石药业、东耀药业、和誉医药、神州细胞与百利天恒,而亚盛医药、基石药业则是上市以来首次实现盈利,意义非凡。
2024上半年“扭亏为盈”的Biotech企业
企业
2023年净利润(亿元)
2024年净利润(亿元)
亚盛医药-B
-4.02
1.63
基石药业-B
-2.09
0.16
东曜药业-B
-0.15
0.32
和誉-B
-2.09
2.1
神州细胞
-1.38
1.26
百利天恒
-3.28
46.66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公开数据整理
亚盛医药
8月22日,亚盛医药发布半年报,期间营收8.24亿元,同比增长477%,净利润由2023年的亏损4.02亿元增长至2024年上半年的1.63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公开数据整理
究其业绩增长的根本原因,亚盛医药称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一者,随着2023年初其首个商业产品“耐立克”的首个适应症被纳入医保,报告期内,耐立克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 1.13 亿元,环比增长 120%,同比增长 5%。
二者,2024年6月,亚盛医药与武田就“耐立克”达成了独家选择权协议,并引入武田,使其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目前共计收到了武田7.2 亿元的选择权付款和 5.4 亿元的股权投资款项。
虽然,单纯数字上看,合作授权的扭亏作用明显高于产品商业化,或许存在无法持续的可能,但从宏观上来看,得到MNC药企的充分认可,不仅是对亚盛医药顶尖的研发实力的权威背书,更是亚盛医药开启全球化的良好契机。
而就“耐立克”本身,武田大概率会将其作为Ponatinib的后继者,用于和诺华的asciminib进行全球化竞争,需求性极其明确,极可能借武田在该领域积累十多年的商业化体系和资源,成为国产创新药中的下一个“十亿美元分子”。
基石药业
8月23日,基石药业发布了上半年业绩,期间实现总收入2.542亿元,同比下降2.8%,但净利润收入0.16亿元,实现首次盈利。
很明显,与亚盛医药不同,基石药业扭亏为盈的关键并不在收入端增长,而在于支出端的减少,据年报内容显示,2024年上半年,基石药业药品销售收入1.183亿元(阿伐替尼和普拉替尼)、授权费1.226亿元、舒格利单抗特许权使用费收入1330万元,总体收入与2023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是,上半年基石药业的研发开支、行政开支、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分别较去年同期减少1.206亿元、4250万元、6860万元。
在当下新药低谷行情下,其实很少有企业能如基石一般有足够的魄力来降本增效,在大多数企业还在眼巴巴希望行业好转的时候,基石就已将苏州产业化基地停掉了,而事实证明,基石当初的判断是多么的正确,两年后的现在,行业仍未迎来好转局面。
或许,怀揣着梦想的Biotech老大们,可以选择学习一下基石的方法,在降本增效方面下点功夫。
营业收入
6成Biotech企业营收大涨
不同于净利润,国内绝大多数Biotech的营业收入很少为负,而在如今低迷的资本行情之下,A+H上市的Biotech企业营收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局面,一方面,超过6成的Biotech企业营收不降反增;另一方面,如百济神州等头部企业的营收再创新高。
2024H1国内Biotech营收TOP10
排序
企业
2023年H1营收(亿元)
2024年H1营收(亿元)
同比变化
1
百济神州
74.32
119.78
61.10%
2
百利天恒
3.11
55.53
1685.19%
3
金斯瑞生物科技
27.88
40
43.50%
4
信达生物
74.32
37
55%
5
先声药业
33.82
31.14
-7.90%
6
复宏汉霖
25
27.46
9.80%
7
和黄医药
37.97
21.78
-43%
8
艾力斯
7.49
15.76
110.57%
9
贝达医药
13.14
15
14.22%
10
再鼎医药
9.38
13.35
42.32%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公开数据整理
就Biotech营收TOP10企业而言,毫无疑问,百济神州仍是国内营收最高的企业,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19.78亿元登顶,其次是百利天恒以55.53亿元的营收,位居第二,金斯瑞生物则以40亿元的营收,位居第三;其余上榜企业均为国内知名的老牌Biotech企业。
2024H1国内Biotech营收增速TOP10
排序
企业
2023年H1营收(亿元)
2024年H1营收(亿元)
同比变化
1
亚虹医药
0.0007
0.8
103397.96%
2
云顶新耀-B
0.089
3.02
3293.26%
3
和誉-B
0.19
4.97
2515.79%
4
百利天恒
3.11
55.53
1685.19%
5
康希诺
0.26
3.03
1065.38%
6
亚盛医药-B
1.43
8.24
477%
7
迈博药业-B
0.44
1.08
145.45%
8
艾力斯
7.49
15.76
110.57%
9
荣昌生物
4.22
7.42
75.59%
10
欧康维视生物-B
1.04
1.68
61.60%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公开数据整理
而就上半年营收增速TOP10而言,除了百利天恒、艾力斯与百济神州三家企业两榜同上之外,其余Biotech企业则因大概率因为特殊盈利事件,如授权交易、产品商业化上市等事件而首次上榜。
百济神州
2024年8月7日,百济神州公布了上半年业绩,期间实现营收119.86亿元,同比增长65.4%,净亏损28.77亿元,同比减亏约23.42亿元。半年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全年收入大概率将突破200亿元大关。
数据来源:百济神州业绩报表
对于百济神州而言,何时扭亏为盈总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如果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百济神州2季度已经实现了4800万美元的盈利。而倘若按照百济神州营收每增长50亿元,净利润亏损减少24亿元的趋势来看,似乎之后两年就是百济神州实现盈亏平衡点的关键时期。
至于因何增长,当然还是泽布替尼与替雷利珠单抗两款以上新药的海外爆发。
据半年报内容显示,泽布替尼上半年全球销售额总计80.18亿元,同比增长122.0%。其中美国销售额总计59.03亿元;欧洲销售额总计10.57亿元,同比增长231.6%;中国销售额总计8.73亿元,同比增长仅30.5%,不及整体业绩增长。
很明显,推动百济神州营收猛增,净利润亏损大降的根本原因是其海外市场的发力,百济神州能否在未来两年内扭亏,也同样必须寄希望于海外市场了。
云顶新耀
8月27日,云顶新耀年中报出炉。期间实现营业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3293.26%,环比增长158%,实现其历史上的首次商业化层面盈利。
截至出稿,云顶新耀的营收涨幅仅次于亚虹医药,是上半年营收涨幅第二的Biotech企业。而对于业绩暴涨的缘由,云顶新耀表示其主要来源于两款创新产品的商业化成功:
2019年6月云顶新耀从Calliditas引入耐赋康,2024年5月其在中国开出首张处方,并且上市仅1个多月,销售收入就已达到1.673亿元,随着年底耐赋康的医保谈判结果,其销量或将进一步上涨。
云顶新耀另一款重磅新药依嘉,上半年也完成首个完整销售年度,增长势头强劲,今年上半年收入达到1.342亿元,全年销售额有望突破3亿大关。
并且,下半年云顶新耀的“伊曲莫德”也将正式提交上市申请,并率先借助大湾区的有利政策,加速中国大陆患者的可及性。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表示,对下半年7亿销售目标非常有信心,并力争在2025年底前实现现金盈亏平衡的战略目标。
研发投入
近半Biotech企业研发投入下降
其实,就上半年Biotech营收与净利润数据来看,对比去年,多数Biotech企业的财报状况确实明显改善,其中固然有创新产品商业化落地、核心产品海外授权等“创收”影响,但运营过程中的降本增效也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
2024年上半年,58家Biotech企业中研发投入出现下降的比例超过半数,其中不乏和黄药业、先声药业等营收超10亿的老牌Biotech企业,而绝大多数是则是营收量级1亿以下的菁英Biotech。
2024H1研发投入“降幅”TOP10(单位:亿元)
企业
2023H1净利润
2024H1净利润
利润变化
2023H1研发投入
2024H1研发投入
同比变化
开拓药业-B
-2.12
-0.71
亏损缩窄
1.65
0.39
-76.10%
三叶草生物-B
6.5
-0.95
由盈转亏
3.86
0.98
-75%
基石药业-B
-2.09
0.16
扭亏为盈
1.86
0.66
-64.52%
兆科眼科-B
-2.34
-0.76
亏损缩窄
2.05
0.9
-56.10%
和铂医药-B
0.21
0.1
利润下降
2.02
0.93
-53.96%
创胜集团-B
-2.45
-1.35
亏损缩窄
2.08
1.03
-50.48%
嘉和生物-B
-2.96
-1.3
亏损缩窄
2.2
1.1
-50.00%
德琪医药-B
-2.82
-1.59
亏损缩窄
2.26
1.31
-42.04%
海创药业
-1.65
-1
亏损缩窄
1.48
0.88
-40.58%
先声药业
22.74
4.57
利润下降
9.89
6.12
-38.10%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公开数据整理
其中,开拓药业、三叶草生物、基石药业和铂医药等企业的研发投入下降比例较严重,但也因此盈利情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降幅TOP10企业中亏损缩窄与扭亏为盈的占比超过了6成。
近两三年,不止国内,全球生物医药投资热度都有着明显消退,市场的关注点也逐渐从研发能否成功、Biotech的研发池是否充裕,逐渐转移到了能否短时间内实现产品商业化,能创作多少商业化价值上。
而这样的趋势下,则不仅要求行业舍弃一些伪创新企业,也要求Biotech企业在自身研发项目中进行取舍,逐渐将研发重心放在更具创新价值的管线中,这无论是对于行业,还是企业而言,都似乎利大于弊。而借此良机,未来也必定会有更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Biotech企业逆势而起,也会让创新药行业的力量更集中于真正临床需求的研发管线。
小结
在经过持续几年的资本寒冬洗礼之下,其实大多数Biotech已经开始适应如今的窘迫局面,与前两年处处充满抱怨的行业氛围不同,如今的创新药领域大多数企业都在积极探寻解决之道。
或如百济神州一般坚定的走自主出海,并逐渐将研发重心转向商业化重心;或如亚盛医药、百利天恒一样积极探寻海外合作之路,以生存为主要目的;亦或是如基石药业一般,从降本增效入手,资源集中化管理。
而这一切都在强调两个重点,一者,行动才是最核心的解决办法,即改革在于行动;二者,创新药下行趋势之下,唯有海外市场才是业绩扭亏为盈的关键。
创新药行业的拐点,或许还是要从Biotech企业自身出发。
来源 | 博药(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 | 八角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商务合作 | 王存星 19922864877(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2023年,东曜药业营业收入约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其中,产品销售收入为约6.3亿元,同比增长107%,主要贡献来自于核心产品朴欣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销售业绩的大幅增长。CDMO/CMO业务收入约1.4亿元,同比增长94%。因2023年全年无一次性授权金收入,剔除该因素影响,2023年全年收入同比增长达101%。东耀药业深耕生物药CDMO领域,从事抗体及ADC药物开发10多年,公司于2019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2020年全面转型,致力于成为全球药物开发领域专业CDMO合作伙伴,提供生物药开发到生产一站式解决方案。东耀药业自2020年战略转型以来,差异化竞争优势凸显。2023年全年,新增项目39个,其中30个为ADC项目,占比高达77%。公司与乐普生物、诗健生物、博锐生物、智核生物及皓元医药等战略性合作伙伴达成ADC药物、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以及其他更广泛的生物偶联药物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在生产方面,东曜药业拥有多条集抗体、ADC原液(包含非毒偶联)及制剂于一体、国内产能领先的OEB-5级别ADC CDMO商业化生产线,避免了不同国家对于分段生产议题上可能的法规不确定性风险,抗体产能达万升级以上,并有商业化产品在线生产。在质量体系方面,东曜药业质量管理体系满足中国/美国/欧盟申报要求,通过国家药品注册生产现场和GMP质量管理体系核查,具有丰富的产品上市注册核查经验,已为客户提供数百余个抗体及ADC项目的中美欧工艺开发、临床申报及生产服务。来源:东耀药业公告
声明:因水平有限,错误不可避免,或有些信息非最及时,欢迎留言指出。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2023年,ADC赛道热度不减,新药上市、海内外合作、企业并购等消息此起彼伏,ADC药物因其精准靶向和高效杀伤优势,被行业寄予厚望,尤其是DS-8201的出色表现,直接带动了ADC第二波发展热潮。ADC赛道火热,交易总价值超108.71亿美元大药企纷纷选择通过并购或授权协议在这一赛道抢占机会。截至2023年6月初,根据药融云数据库不完全统计,ADC研发许可项目交易达24起,并且有12个项目与中国企业有关。部分项目披露的交易总价值超108.71亿美元,其中不乏大型的合作,交易总价值额超10亿美元的7个项目中,有3个项目是来自中国企业的授权。Synaffix:4个项目 41.5亿美元Synaffix在过去的五个月中,分别与Hummingbird、安进、Chong
KunDang
Pharm、MacroGenics达成合作,狂揽41.5亿美元,合作内容包括授权合作方使用GlycoConnect™和HydraSpace™平台,结合选定的toxSYN™
linker-payloads,开发下一代ADC。目前Synaffix目前已拥有14份合作协议,6月1日,CDMO全球霸主Lonza出价1.6亿欧元现收购Synaffix,作为Lonza的子公司,Synaffix将继续以Synaffix的名义运作。▲Synaffix合作方管线进展情况百力司康:超20亿5月8日,百力司康宣布与卫材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HER2
ADC新药BB-1701。BB-1701是一款HER2抗体偶联物目前正在推进II期临床队列扩展研究。BB-1701以上市抗肿瘤药Eribulin为毒素,为局部晚期和转移性HER2阳性实体瘤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前及临床I期结果显示,BB-1701在多种HER2实体瘤中展示出良好的药效和安全性。▲百力司康管线映恩生物:超15亿美元1月5日,映恩生物授予Adcendo独创的肿瘤ADC平台"DITAC"技术合作许可,4月3日映恩生物宣布与BioNTech就两款ADC管线DB-1303、DB-1311达成独家许可和合作协议。DB-1303主要由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稳定的可酶切肽接头和专有的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P1003组成,目前已被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映恩生物管线康诺亚生物/乐普生物:11.88亿美元2月23日,康诺亚生物/乐普生物宣布将Claudin18.2
ADC新药CMG901的全球权益授权给阿斯利康,CMG901乐普生物和康诺亚共同开发,由Claudin18.2人源化抗体,通过可裂解linker偶联MMAE毒素,乐普生物负责ADC技术,康诺亚负责抗体。阿斯利康在ADC领域布局已久,尤其是与第一三共就3款ADC新药达成了超百亿美元合作,此次引进CMG901表示对其高度认可。▲康诺亚生物管线▲乐谱生物ADC管线市场潜力巨大,国产ADC药物的研发进展迅速2023年Q1 ADC药物市场规模达21.23亿美元,放眼国内,荣昌生物、云顶新耀已有ADC产品获批上市;恒瑞医药、东耀药业、科伦药业、信达生物、华东医药等公司的ADC产品已处于临床III期阶段。其中多款国产ADC药物已实现“出海”,包括科伦药业7款ADC,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礼新医药的ADC药物LM-302等,中国ADC企业频频海外授权也表明了国际对中国企业研发实力的认可。END
抗体药物偶联物临床1期引进/卖出生物类似药快速通道
100 项与 上海东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上海东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