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合肥诺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合肥诺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Armstrong诺和诺德与礼来的纠葛已有百年历史,从1920s年代班廷和贝斯特首次实现动物胰岛素提取,糖尿病就不再是一种致命性疾病,转为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病。班廷(右)和贝斯特(左)胰岛素的产业化方面,礼来与诺和诺德从一开始就是主要的竞争对手。班廷、贝斯特实现提取牛胰岛素之后,多伦多大学将专利许可给礼来等药企。1922年,August Krogh(19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与夫人Marie Krogh到耶鲁大学访问,听到了班廷、贝斯特提取牛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报告。由于Marie Krogh本人就是二型糖尿病患者,两人对此格外感兴趣并与麦克莱德教授进行了商谈,最终拿到了北欧地区生产销售提取胰岛素的授权。1922年12月,Krogh夫妇与Hans Christian Hagedorn医生合作,创立了诺德胰岛素实验室(后因为创始人分歧,成立一家新公司诺和,几十年后的1989年重新合并)。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礼来与诺和诺德都是主要的动物胰岛素厂商。1978年,基因泰克的科学家宣布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人胰岛素,开启了基因工程药物的新篇章。1982年,礼来获得基因泰克授权的人胰岛素获FDA批准上市,成为首个基因工程药物。从此,胰岛素进入基因工程重组的二代胰岛素时代,诺和诺德则发展起酵母表达胰岛素的技术。到上世纪90年代,三代胰岛素(速效和长效)开始取代二代胰岛素。此后的胰岛素迭代渐渐接近尾声,直到2024年周制剂胰岛素才获批上市,但整个胰岛素市场已经开始快速萎缩。与此同时,让糖尿病市场重新开始增长的动力开始出现,那就是GLP-1类药物,尤其是司美格鲁肽、度拉糖肽为代表的周制剂上市后,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并很快超过胰岛素成为糖尿病领域的最大品类。利拉鲁肽尤其是司美格鲁肽开拓减重市场之后,GLP-1的市场规模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2024年,GLP-1市场规模超过500亿美元,由诺和诺德、礼来统治整个市场。2024年,由于GLP-1在减重市场的快速扩张和庞大的潜在市场空间,礼来、诺和诺德一度占据药企市值第一、第二的位置,但礼来双靶点替尔泊肽在疗效上具有迭代优势,放量速度更快,与诺和诺德市场份额差距快速缩小。(虚线的Wegovy、Zepbound、Saxenda为减重适应症)在迭代药物的开发方面,礼来在双靶点之后,三靶点GGG、小分子GLP-1都居于领先地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Orforglipron刚刚宣布糖尿病三期临床获得成功。诺和诺德走的是Amylin联合司美格鲁肽治疗路线,虽然在三期临床获得成功,但疗效为双靶点水平,GLP-1/Amylin初步疗效更好,但尚处于一期临床阶段。为了弥补多靶点的缺失,诺和诺德重金引进联邦制药的GGG三靶点产品。此消彼长之下,礼来市值逼近8000亿美元,稳坐药企市值第一的宝座,诺和诺德则市值则下滑到2600亿美元,不足礼来的三分之一。总结面对减重这一新市场,GLP-1已经不仅仅是礼来、诺和诺德的双巨头之战,越来越多的MNC和biotech开始加入战场,中国企业也开始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罗氏收购Carmot,引进Zealand的Amylin,勃林格殷格翰引进Zealand的GLP-1/GCG,艾伯维引进Gubra的Amylin,辉瑞、安进走自主研发路线,辉瑞布局小分子GLP-1但失败,安进重点开发GIPR抗体偶联GLP-1。国内方面,联邦制药的三靶点GGG授权给诺和诺德,恒瑞医药的双靶点、三靶点和小分子GLP-1通过NewCo出海,诚益生物的小分子GLP-1授权给阿斯利康,翰森制药的小分子GLP-1授权给默沙东,闻泰医药的小分子授权给箕星药业,先为达的每周口服GLP-1和Amylin通过NewCo出海。Armstrong技术全梳理系列GPRC5D靶点全梳理;CD40靶点全梳理;CD47靶点全梳理;补体靶向药物技术全梳理;补体药物:眼科治疗的重要方向;Claudin 6靶点全梳理;Claudin 18.2靶点全梳理;靶点冷暖,行业自知;中国大分子新药研发格局;被炮轰的“me too”;佐剂百年史;胰岛素百年传奇;CUSBEA:风雨四十载;中国新药研发的焦虑;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竞争;中国双抗竞争格局;中国ADC竞争格局;中国双抗技术全梳理;中国ADC技术全梳理;Ambrx技术全梳理;Vir Biotech技术全梳理;Immune-Onc技术全梳理;亘喜生物技术全梳理;康哲药业技术全梳理;科济药业技术全梳理;恺佧生物技术全梳理;同宜医药技术全梳理;百奥赛图技术全梳理;腾盛博药技术全梳理;创胜集团技术全梳理;永泰生物技术全梳理;中国抗体技术全梳理;德琪医药技术全梳理;德琪医药技术全梳理2.0;和铂医药技术全梳理;荣昌生物技术全梳理;再鼎医药技术全梳理;药明生物技术全梳理;恒瑞医药技术全梳理;豪森药业技术全梳理;正大天晴技术全梳理;吉凯基因技术全梳理;基石药业技术全梳理;百济神州技术全梳理;百济神州技术全梳理第2版;信达生物技术全梳理;信达生物技术全梳理第2版;中山康方技术全梳理;复宏汉霖技术全梳理;先声药业技术全梳理;君实生物技术全梳理;嘉和生物技术全梳理;志道生物技术全梳理;道尔生物技术全梳理;尚健生物技术全梳理;康宁杰瑞技术全梳理;科望医药技术全梳理;科望医药技术全梳理2.0;岸迈生物技术全梳理;礼进生物技术全梳理;康桥资本技术全梳理;余国良的抗体药布局;荃信生物技术全梳理;安源医药技术全梳理;三生国健技术全梳理;仁会生物技术全梳理;乐普生物技术全梳理;同润生物技术全梳理;宜明昂科技术全梳理;派格生物技术全梳理;迈威生物技术全梳理;Momenta技术全梳理;NGM技术全梳理;普米斯生物技术全梳理;普米斯生物技术全梳理2.0;三叶草生物技术全梳理;贝达药业抗体药全梳理;泽璟制药抗体药全梳理;恒瑞医药抗体药全梳理;齐鲁制药抗体药全梳理;石药集团抗体药全梳理;豪森药业抗体药全梳理;华海药业抗体药全梳理;科伦药业抗体药全梳理;百奥泰技术全梳理;凡恩世技术全梳理。
创新药BD,不会因为关税或者某些地缘政治、贸易保护政策而消散。创新药BD是进口实体产品吗?并不是,它“进口”的是一项无形资产,介于CXO的服务和有形的产品之间,很难想象它被纳入关税体系的可能。具体而言,据waveandparticle的分析,BD IP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而美国自己虽然在有形商品上对中国大量逆差,但是在服务贸易上确是绝对的顺差国。技术层面看,中国Biotech对欧美甚至全球药企进行技术出口,对MNC的长期竞争来看是完全利好的行为。在创新药分子前期进行一笔中小型的投入,站在MNC长期视角,通过多笔交易押注出一款重磅炸弹,带来的现金流回报异常丰厚。如果再从拿放大镜看,近期以来不少MNC或用行动或用语言表达继续扩大对华投资,这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01美国技术服务进出口我们先从现实的利益角度去进行考量这个问题,这是特朗普作为商人一贯以来的思维方式:让他和他的follower赚到钱。因为逆差,所以要加关税。那么生物医药管线是产生逆差的领域吗?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2024年美国服务贸易规模1.92万亿美元,顺差达2941亿美元,顺差较2023年扩大了5.6%。商业服务、旅行(含教育)、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是美国服务出口的主力。以规模较大的信息技术服务为例,2024年美国信息技术服务出口额达到1500亿美元,进口额仅为300亿美元,顺差高达1200亿美元。从宏观的数据来看,美国服务业贸易的顺差额不仅规模巨大,并且顺差额还处于同比增长的状态。而中美两国来看,2023年,中国对美服务贸易逆差达265.7亿美元。并且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从中美两国的逆差数据来看,中国是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的。当然,随着这些年的发展,服务贸易逆差处于减小的状态,五年前的2018年二者逆差数额更加巨大:达到了485亿元。下面我们垂直到知识产权大类方面。其中,我们可以把一款药品的研发管线归为专利类型的许可服务,也就属于知识产权的大类之中,而在2024年,美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占其服务贸易顺差的40%左右。其中,专利许可使用费收入约为400亿美元。因此目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会不停去对货物,商品方面强调增加关税,而在技术服务方面,美国自己作为顺差国,没有太多理由进行关税上的“压迫”,这是现实利益层面的考虑,即美国在这上面已经大量获益,不可能拿起石头砸起自己的脚。02BD交易利好MNC说完了现实利益层面,再来考虑前沿技术层面,管线BD的本质,是将中国的前沿技术输送给美国药企,这绝对是对美国前沿技术迭代发展的利好;比如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合作后也在不断地吸收改进后者的ADC技术,并逐步开始自研新一代技术平台的ADC产品。众所周知,去年因为生物安全法案的事情,药明系被美国国会折腾了一整年,就是因为指控药明系所谓的对美国生物公司进行技术“剽窃”,要求禁止药明系与美国药企进行合作,这件事想必广大投资者还历历在目。而如今这点我们可以从美国参议院下属机构NSCEB出的报告上,再次窥见美国在生物前沿技术上的焦虑。这篇报告将药明康德称之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华为,并从致辞到摘要再到正文都在反复强调中国生物技术正在赶超美国,美国政府需要专项拨款来支持美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通篇看下这篇报告,笔者意识到了一个点:这篇报告始终没有对美国药企近两年来扫货中国管线进行评判,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case,因为这意味着美国药企对中国研发产品的依赖日渐增强。由此我们可以窥见,NSCEB这么激进的组织都没有发声禁止或者限制两国之间的BD,要知道,NSCEB目前连学术研究的部分分子数据库都对中国机构关上了大门,管线BD这道大门,想通过立法手段去关闭,目前来看是不太可能的。这其中原因,表面上看,是中国正在对美国进行创新技术的输送,更深层次来说,NSCEB属于美国国会,美国国会代表相关生物医药财团的利益,一方面美国国会希望增强美国自身在生物医药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希望通过国家补贴的形式来带动整个产业,另一方面美国国会又是个非常复杂的平衡体,议员背后的MNC希望的则是用资金优势,去低价购买最新的技术来武装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就是目前复杂平衡的情况,美国改革派和美国生物医药既得利益者处于相互平衡的状态,后者可以通过拿到中国的创新技术合作来获取未来更大的收益,自研不如低价买,美元购买力在跨国交易中又是绝对的硬通货。总结而言,MNC的既得利益者大概会想方设法让BD交易不被阻止。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药企进行license out可以说是较为安全的状态,而不会再次被打出技术剽窃等罪名。03MNC的动态——对中国扩大投资近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目前诸多MNC都在考虑扩大对华的投资力度。首先,就在十天左右之前,辉瑞北京研发中心在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正式启用,这是辉瑞在中国的第三家研发中心。如果要往深了说,其实本质上都是百济神州模式的复制,既然百济神州可以吃到中美两国的红利,雇佣中国工程师进行高效药物开发,然后再把药物推到美国市场进行销售,那么为什么别的MNC不可以这么做?除了辉瑞外,阿斯利康近期也活动不断。3月21日,扎根中国超三十载的阿斯利康宣布25亿美元投资计划,在北京建立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并达成多项重大研发与生产合作,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生命科学事业发展。艾伯维方面,今年3月23日,艾伯维全球高级副总裁高博腾(Alberto Colzi)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艾伯维一直在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以后会继续这样做。艾伯维在2024至2025年共达成20多项全球合作,其中17%是与中国相关的,包括已公布的与北京明济生物和先声再明的合作。诺和诺德母公司诺和控股也有表态。其CEO库塔伊周三公开表示,中国的优势已从成本与效率转向高质量的创新。并且看到许多投资者因为中国在创新和技术层面的飞跃而加大投资。从最近的MNC一系列追加投资来看,MNC想追求的仍然是国际化,产业链分工,达到投入最小撬动最大化收益的目的。他们会在政坛上让他们的代言人对国会进行游说,这方面,去年生物安全法案的破产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未来也许可以看到更多良好的信号,例如国会立法对总统一些荒诞的行政命令进行限制。如果再退一步,我们用底线思维去看,即便未来中国创新药BD与美国之间合作减少,但是欧洲的MNC也并不少,或许从结构性上来看,最差的结果是未来BD上,欧洲药企占比逐渐增加,美国药企占比逐渐减少。结语:最终,还是希望强调一点,中国创新药管线赢在了性价比,既有前沿的技术水准,又足够便宜,才能获得诸多MNC的青睐,这也是创新药未来很可能成为动荡市场中最强的避风港和投资主线的核心逻辑。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氨基观察-创新药组原创出品作者 | 黄恺海外药企积极关注中国创新药机会。日前,在与彭博社采访中,诺和控股(Novo Holdings)首席执行官Kasim Kutay谈及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其表示:“我们已经做了两笔交易,买下两个分子的中国区外权益。如果十年或者五年前说我们会在中国做两笔生物技术公司投资,我不会相信。但今天,这已是现实,而且我们打算做得更多,其他人也是。”北京、深圳发文支持创新药、械产业发展。4月7日,深圳印发《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北京则是九部门协同下发《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2025年)》。期待在积极的政策下,中国创新药、械产业再上一个台阶。在过去的一天里,国内外医药市场还有哪些热点值得关注?让氨基君带你一探究竟。/ 01 /市场速递1)恒瑞医药出售口服GnRH拮抗剂中国权益4月7日,恒瑞医药宣布,口服小分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受体拮抗剂SHR7280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权益授予德国默克。根据协议条款,恒瑞医药将收取1500万欧元的首付款,在此基础上,恒瑞医药有权收取许可产品的里程碑付款及在许可区域的年度净销售额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提成。协议还包含针对该产品拓展全球合作的优先谈判权。2)深圳支持引进或自主培育一批创新药成果4月7日,深圳印发《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措施提出,全面支持医药研发和引进。聚焦核酸药物、蛋白和多肽药物、细胞药物、微生物药物、小分子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等方向,支持引进或自主培育一批创新药成果。对完成临床试验并实现海内外上市的1类创新药,面向其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研发环节,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资金奖励。大力支持宠物药发展,对获得一、二、三类新兽药注册证书的宠物药,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奖励,单个企业每年支持不超过500万元。3)北京推出32条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措施4月7日,北京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等九部门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 (2025年)》,为进一步加强对创新药械研、产、审、用全链条政策支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培育优质创新生态,推动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防病治病需求,提出32条工作举措。4)映恩生物任命牟骅博士为全球首席医学官4月7日,映恩生物宣布,牟骅博士已加入公司,担任全球首席医学官。牟博士将统筹领导公司全球临床开发工作的战略规划、周密设计、高效执行及全面合规,确保符合最严格的国际法规要求。5)天境生物与渤健就CD38单抗达成临床研究合作4月7日,天境生物宣布,与渤健就菲泽妥单抗在中国的两项3期注册性临床研究达成合作,共同推进菲泽妥单抗治疗IgA肾病(lgAN)和原发性膜性肾病(PMN)的开发与全球(包括中国)产品注册。/ 02 /资本信息1)灵眸医疗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4月7日,软性内窥镜科室级解决方案提供商杭州灵眸医疗宣布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 03 /医药动态1)艾奇西新药注射用IMBZ18g获临床许可4月7日,据CDE官网,艾奇西新药注射用IMBZ18g获临床许可,用于复杂性尿路感染(包括急性肾盂肾炎)。2)诺华“一年两针”降脂疗法新适应症申报上市4月7日,据CDE官网,诺华靶向PCSK9的小干扰核酸(siRNA)疗法英克司兰钠注射液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受理。/ 04 /器械跟踪1)南微医学覆膜肠道支架获注册许可4月7日,据NMPA官网,南微医学覆膜肠道支架获注册许可。/ 05 /数字医疗日报1)武田中国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剂量计算软件注册许可4月7日,据NMPA官网,武田中国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剂量计算软件注册许可。/ 06 /海外药闻1)诺和控股CEO:打算与更多中国Biotech合作日前,在与彭博社采访中,诺和控股(Novo Holdings)首席执行官Kasim Kutay谈及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其表示,“我们已经做了两笔交易,买下两个分子的中国区外权益。如果十年或者五年前说我们会在中国做两笔生物技术公司投资,我不会相信。但今天,这已是现实,而且我们打算做得更多,其他人也是。”2)ABL Bio与GSK达成新药研发合作协议4月7日,ABL Bio宣布,与GSK达成一项全球许可协议。根据协议,GSK能够利用ABL Bio的血脑屏障(BBB)穿梭平台Grabody-B开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PS: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氨基君微信号交流。
100 项与 合肥诺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合肥诺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