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合肥诺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合肥诺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2025年开年10天,三个中国创新药资产,成为了全球Biotech在资本市场“抢钱”的有力助攻。
先是先为达生物将3款GLP-1产品独家授权给刚刚成立的英国生物技术公司Verdiva Bio。
与此同时,这家“新秀”宣布完成高达4.11亿美元A轮融资,刷新了恒瑞GLP-1资产海外NewCo公司Kailera的记录。
而后是康诺亚生物半年内第三次NewCo:付款+股权回报,将CD38单抗CM313中国外全球权益授予Timberlyne,Timberlyne同时达成高达1.8亿美元的A轮融资协议。
当天晚间,科伦博泰与和铂医药发出第三弹:将共同开发的TSLP单抗SKB378/HBM9378在大中华及部分亚洲国家外的全球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权益独家许可给Windward Bio,同样,Windward Bio就许可协议宣布完成高达2亿美元A轮融资。
这三项投融资事件中,既有奥博资本、RTW资本、贝恩资本生命科学基金等NewCo热潮中的老面孔,也有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鼎丰生科资本、泉创资本等中国生物医药创投老玩家,还有诺和控股、Blue Owl Healthcare Opportunities等纯正美元基金。
来历不同的资本们抢着入这一类局,原因无非一个:过去的2024年已经证明,不论是对于希望成为下一个Summit Therapeutics(以下简称“Summit ”)的上市公司和二级市场投资人,还是更加默默无闻的Biotech,中国创新药资产都成为他们想要在资本市场抢到融资的标配,必须找到门路,尽早从中国引进创新药资产。
中国资产成为美国风投“宠儿”
知名风投Atlas Venture合伙人Bruce Booth在2024年度回顾中谈到:如今一级市场“过亿轮”显著增多,但主要是由少数几个大基金驱动的。
如此“赢者通吃”的时代,眼下美国风投最愿意入的局,风口上的中国创新药资产要属其一。
据医药魔方MedAlpha数据库,2024年美国生物医药行业TOP10融资中,有4家是中国创新药企的海外NewCo,或美国Biotech在引进中国资产时同步完成的融资。
其中,恒瑞GLP-1资产的海外NewCo——Kailera,以及曲线引进两个中国TCE资产的Candid,雄踞榜二榜三。
恒瑞的NewCo是这场浪潮的启幕:2024年5月,恒瑞宣布将自己的GLP-1产品组合有偿许可给美国Hercules公司,由贝恩资本生命科学基金联合Atlas Venture、RTW资本、Lyra资本操盘成立。
对于这一资产组合,几家风投给出的价格是A轮4亿美元,最终成为美国生物医药行业2024年第二大融资纪录。
Candid则是乘TCE的风,由连续创业者Ken Song联合多家知名风投,以“三笔融资、两起license-in、一桩并购“的组合拳拿下两个中国资产,由此“安身立命”。
具体来说,Candid的成立基于对两家生物技术公司TRC 2004和Vignette Bio主要资产的收购,而这两个资产都来自中国Biotech。
TRC 2004由Two River和Third Rock Ventures在8月共同成立,随即引进了嘉和生物的CD20/CD3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 GB261。Vignette Bio则由Foresite Labs于9月孵化,投资者包括启明创投美国、Samsara Biocapital和Mirae Capital Life Science,而后引进了岸迈生物自研T细胞接合平台下开发的首个TCE分子EMB-06。
备齐资产后,Candid同步宣告完成3.7亿美元A轮融资,不少参与此前两家“预备”Biotech的投资机构也参与其中,操盘意味相当明显。
有中国创新药资产,就投
这些顶级投资人的操盘和买单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引进中国优质创新药资产,我们就投。
也因此,对于美国Biotech来说,不论是NewCo还是BD,一套清晰的“改命牌”逐渐形成:引进中国资产,同时完成一轮巨额融资,在行业中打响名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Adcendo和Avenzo。
Adcendo是欧洲本土Biotech中引进中国资产力度最大的。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显示,2021年至今,Adcendo 6次与中国Biotech达成交易,包括映恩生物、普众发现和百奥赛图,在MNC居多的受让方TOP20中占得一席之地。
Adcendo于2017年由哥本哈根大学和哥本哈根里格斯医院的科学家团队创立,专注于开发用于治疗癌症的ADC药物。2024年11月25日,Adcendo宣布与映恩生物进一步扩大达成合作,同时完成1.35亿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也是TCG X、TPG、奥博资本等这一游戏的“老玩家”。
Avenzo则由两位连续创业者在2022年新兴成立,2024年1月便从从安锐生物引进了CDK2选择性抑制剂ARTS-021(AVZO-021),凭此在3月超额完成A1轮融资,融资额达1.5亿美元,并且明确表示所有款项将用于支持这一资产的开发。
2024年11月,Avenzo再次从橙帆医药引进其Nectin4/TROP2 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构成其全部管线组合,并在同一天宣布其A1轮继续受到投资者超额认购,包括泰福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奥博资本、Sofinnova Investments等“熟面孔”,以及此前参与Candid融资的Foresite Capital,总融资额也进一步达到2.36亿美元。
进入2025年,Avenzo加快引进节奏,时隔3个月再次出手,以5000万美元首付、最高11.5亿美元里程碑款引进映恩生物EGFR/HER3双特异性ADC。至此,Avenzo目前所有的管线均来自中国Biotech。
BD、NewCo在美股齐开花
一级市场之外,中国创新药资产也成为美股二级市场的“香饽饽”。
其中,表现十分耀眼的公司莫过于前文提到的Summit。Summit股价从2024年年初的不足3美元/股,飙升至其2024年最高股价33.6美元/股,2024年最高涨幅达1020%。
2022年12月,Summit以5亿美金首付款,总交易金额50亿美元获得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AK112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权益。
这笔交易一度刷新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out交易的最高纪录,当时来看,康方生物赚得了不菲首付款,但现在来看,Summit才是大赢家。
从201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Summit股价常在5美元/股左右。在购买康方生物的AK112前夕,Summit股价已经跌到不足1美元/股,有被退市的风险。
但购入康方生物的AK112后,Summit股价便开始回涨。
到了2024年9月18日,AK112在一项随机、三期临床试验中超预期击败“药王”K药Keytruda的消息公布后,Summit当日股价暴涨65%,市值从80亿美元翻至150亿美元,后来市值更是一度达到240亿美元。
除了在股价上的翻红再翻红外,Summit更是乘胜追击,再融资。2024年9月,Summit 宣布完成约2.35亿美元的再融资。
仅凭一款来自中国Biotech的核心产品,Summit不仅在股价上做到了“起死回生”,更是为自己赢得了朝气蓬勃的未来。在美股分析平台Seeking Alpha近期发布的《有望成为下一个“并购标的”》报告中,Summit被视为最有可能被并购的重要标的之一。
从纯粹的资金与产品的BD交易,到加上股权的NewCo,来自中国创新药企的资产价值在美股的显现速度越来越大。
在2024年年初美股IPO还未回暖之时,核心产品来自中国创新药企艾力斯的生物科技公司ArriVent Biopharma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并募资约1.75亿美元,成为为数不多的上市当日股价“开门红”且上涨超预期的医药公司。
这个成立于2021年4月,刚刚完成1.5亿美元A轮融资的ArriVent,于2021年7月与艾力斯达成关于伏美替尼在海外市场的开发及商业化运营整体合作。
在这项合作中,艾力斯将伏美替尼海外独家开发权授予ArriVent,从而获得4000万美元的首付款、最高不超过7.65亿美元的研发和销售里程碑款项、销售提成费,以及ArriVent一定比例的股份。
随后ArriVent在2023年3月完成1.55亿美元B轮融资,在2024年1月完成上市。体会到中国创新药资产的“真香”后,ArriVent紧接着在2024年6月,以最高6.155亿美元的价格与中国创新药企康宁杰瑞合作开发ADC新药。
根据协议条款,康宁杰瑞将保留相关ADC产品在大中华区开发及商业化权益,ArriVent将拥有海外权益。康宁杰瑞将获得预付款、潜在的里程碑付款,总计达6.155亿美元。此外,康宁杰瑞还可就各ADC产品向ArriVent收取分级销售特许权使用费。
经过对中国创新药资产的引进,ArriVent股价自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着不错的水平,在2024年一度上涨到最高35.63美元/股,较“开门红”的24美元/股,涨幅达48.45%。
反向收购,中国创新+海外资本
相较于海外公司凭借中国创新药资产在美股获得不错成绩,中国创新药企在其中获得的经验更为宝贵。通过快速迭代和学习,可以看到中国创新药企不论是产品出海还是对于海外资金的吸引都更加成熟且多元化。
中国Biotech通过反向收购登陆纳斯达克市场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比如葆元医药和Nuvation Bio、康蒂尼药业和CATALYST BIOSCIENCES、睿跃生物(Cullgen)和Pulmatrix。
就在2024年年底,中国Biotech公司创响生物宣布与Ikena Oncology已达成最终合并协议。创响生物将反向收购Ikena,实现借壳上市。该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年中完成。
两家公司合并后将以“ImageneBio”的名称运营,并在纳斯达克以“IMA”为股票代码进行交易。此次并购交易有望为公司注入1.75亿美元资金,其中7500万美元来自超额认购的PIPE私募融资。
合并和融资完成后,Ikena股东预计将持有合并后公司约34.8%的股份,创响生物股东预计将持有约43.5%的股份,融资投资者预计将持有约21.7%的股份。
合并后的公司将专注于开发针对OX40的单克隆抗体(mAb)IMG-007,这款产品此前也是创响生物管线中的核心产品之一,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和斑秃。目前,IMG-007的开发已进入到临床II期。
虽然两家公司合并了,但两家公司的资产权益依旧划分得很清楚。创响生物的股东将保有除IMG-007外创响生物管线余下的资产权益,Ikena 股东将获得 Ikena 管线中的资产权益。换句话说,这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两家公司。
这次的合并交易无疑对两家公司都有助益。
对于创响生物而言,通过反向并购实现在纳斯达克上市,获得资金助力的同时,也为之后的融资及产品出海提供了更为扎实的渠道基础。对于Ikena而言,不仅解了与BMS合作终止后不得不裁员、砍管线的“困局”,更是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在持续至今的资本“寒冬”下,“适者生存”在中国创新药企身上显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创新药资产在海外市场呈现出的价值已是有目共睹,而留给中国创新药企的问题是:要一时“喘息”,还是要持续发展?
从单一的资金BD,到有股权的NewCo,再到有“话语权”的反向并购,可以看到中国创新药企已经逐渐摸索出第三个答案:能“喘息”,也能持续发展。
而未来能发展的空间大小,或许要取决于现在的创新药企能争取多少。
推荐阅读
美元投中国创新药玩法变了
NewCo浪潮背后:美元投中国创新药还赚钱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据创鉴汇不完全统计,上周(1月6日至1月12日)全球大健康领域共披露融资事件43起,总额超220亿元。按照金额划分,亿元及以上融资28起。按照已披露的融资轮次划分,早期融资(B轮以前)22起,中后期融资(B轮及以后)14起。生物医药领域共23家公司获融资,其中7家融资超过1亿美元,涉及药物类型包括小分子药物、抗体、细胞疗法等。
#01
Verdiva完成4.1亿美元A轮融资
关键词:GLP-1药物
最新融资:4.1亿美元A轮
本轮投资机构:奥博资本、Logos Capital、礼来亚洲基金、RA Capital Management、洲嶺資本等
1月9日,Verdiva Bio公司宣布正式成立,专注于开发创新疗法,用于治疗肥胖症及其他心血管代谢疾病。该公司正在推进一系列具有“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潜力的新一代口服和注射治疗方案。Verdiva启动时完成了超额认购的A轮融资,总数达4.1亿美元。
2024年,Verdiva从先为达生物收购了其在研产品组合在大中华区及韩国以外地区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益。Verdiva计划推进这些下一代疗法作为单药或组合疗法的临床开发,包括:一种即将进入2期临床、潜在“first-in-class”的每周一次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一种潜在“first-in-class”的每周一次口服胰淀素受体激动剂,可单独使用或与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一种长效皮下注射胰淀素受体激动剂,可单独使用或与专有的GLP-1多肽药物联合使用。
#02
Kardigan完成3亿美元A轮融资
关键词:心血管药物
最新融资:3亿美元A轮
本轮投资机构:ARCH Venture Partners、Perceptive Advisors、Sequoia Heritage
1月11日,Kardigan宣布正式成立,并且完成3亿美元的A轮融资。该公司由原MyoKardia公司的高管联合创建,在研发心血管药物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MyoKardia公司开发了“first-in-class”心血管药物mavacamten,该药物已于2022年4月获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首款获批心肌肌球蛋白别构抑制剂。百时美施贵宝在2020年斥资约131亿美元收购了MyoKardia。
Kardigan的研发平台利用了一套专有的心脏特异性工具,能够深入理解其候选药物的机制以及患者对治疗的个体化应答。这种方法将关键的疾病驱动因素与响应治疗的患者匹配起来,从而优化临床试验流程,为最有可能受益的患者群体提供创新疗法,同时为可能无法受益的患者识别替代治疗方案。该公司已经拥有一系列处于后期临床开发阶段的精准候选药物。
#03
Windward Bio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
关键词:抗体
最新融资:2亿美元A轮
本轮投资机构:奥博资本、Blue Owl Healthcare Opportunities、鼎丰生科资本、诺和控股、启明创投等
1月10日,Windward Bio宣布正式成立并完成2亿美元A轮融资。该公司同时宣布已和科伦博泰、和铂医药达成协议,获得WIN378在中国及亚洲部分市场以外的全球开发权利。WIN378是一种潜在“best-in-class”的长效单克隆抗体,靶向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SLP)的配体,有望实现每6个月一次给药。
Windward Bio正在为WIN378启动针对重度哮喘的2期临床试验做准备,预计2026年发布初步临床数据。公司还计划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中开展更多临床试验。此外,该公司正在建立长效双特异性抗体的发现管线,利用已验证靶点和协同生物学机制,以实现免疫学适应症的最佳治疗效果。A轮融资获得的资金还将推动两个未公开项目完成支持IND启动的临床前研究。
#04
Tenvie Therapeutics完成2亿美元融资
关键词:小分子药物
最新融资:2亿美元A轮
本轮投资机构:ARCH Venture Partners、F-Prime Capital、Mubadala Capital
1月8日,Tenvie Therapeutics宣布成立并完成2亿美元融资,由ARCH Venture Partners、F-Prime Capital和Mubadala Capital领投。公司正在开发一个高度脑渗透和外周限制性小分子的产品组合,旨在针对疾病的三个关键驱动因素:解决炎症、拯救代谢功能障碍和恢复溶酶体功能。NLRP3抑制剂和SARM1别构剂正处于IND启动阶段。Tenvie Therapeutics的多元化管道还包括专注于神经保护通路的项目,包括TRPML1和TMEM175。目前公司主要专注于神经、心脏代谢和眼科疾病的治疗管线。
#05
Timberlyne Therapeutics完成1.8亿美元A轮融资
关键词:抗体
最新融资:1.8亿美元A轮
本轮投资机构:Venrock Healthcare Capital Partners、贝恩资本生命科学基金、博裕资本、礼来亚洲基金、三正健康投资等
1月9日,Timberlyne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1.8亿美元A轮融资,用于推进潜在“best-in-class”的CD38靶向单克隆抗体CM313的开发。CM313是一种IgG1单克隆抗体,具有增强的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已在多种疾病类型中进行了临床研究,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及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CM313最初由康诺亚(Keymed Biosciences)开发,通过靶向CD38这一在浆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其它免疫细胞中高度表达的抗原,它可以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类型,针对一系列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带来快速和持久的缓解。Timberlyne已获得CM313在大中华区以外全球范围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读者们请星标⭐创鉴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由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编辑,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至其他平台。转发授权请在「创鉴汇」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
更多数据内容推荐
点击“在看”,分享创鉴汇健康新动态
跨国药企在中国重点资讯
文 | 苏丁
企业动态
武田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罕见病大语言模型和罕见病辅助筛查诊断数字化解决方案项目”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启动。该项目由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与武田中国合作研发,双方将重点将聚焦法布雷病、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作性睡病等多种武田具有专长的罕见病病种,充分发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罕见病早筛早诊领域的应用潜力,通过示范性的合作,为罕见病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筛查与诊断服务。针对这些挑战,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专门的罕见病大语言模型。
贝克曼库尔特海尔施智造与贝克曼库尔特在宁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推动本土化创新和技术研发,为中国医疗市场带来更高效、精准的诊疗解决方案。此次合作,海尔施智造将借助贝克曼库尔特的技术赋能和战略投资,加速研发和生产更贴合中国市场需求的诊疗产品,助力中国体外诊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觅瑞中国miRNA科技和癌症液体活检先驱企业Mirxes觅瑞宣布与康桥资本旗下瑞桥信贷基金达成一项4,000万美元战略融资,用于支持觅瑞的高速增长,以及在全球主要市场的扩充。本次4,000万美元融资采用中长期非稀释型融资方案,将用于加速觅瑞核心产品GASTROClear在亚太市场的落地和商业拓展,同时加速其它管线的临床验证,为企业提供长期、灵活的资金支持。
卫材
由剪爱公益主办、卫材中国和海马体照相馆公益支持的“幸福全家福——让爱和记忆不再迷路”阿尔茨海默病(AD)关爱公益行动在上海拉开帷幕。上海海马体照相馆迎来一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拍摄全家福,子女携父母一起留下值得珍藏的爱与记忆。作为全球首个对因治疗的突破性AD靶向药物,仑卡奈单抗用于治疗由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轻度痴呆。
强生
强生中国获澎湃新闻“2024责任践行者年度优秀案例——年度责任践行ESG传播先锋”、上海日报“2024企业社会责任案例评选——公益影响力奖”两项殊荣。强生不断推动国际领先的医疗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引进中国,并大力支持提升创新产品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同时,依托全球领先的专业教育能力,以及在中国数十载的专业教育实践,强生积极支持提升基层医护在外科基础技能、脑卒中、房颤、白内障和儿童眼科等领域诊疗能力,推动医学继续教育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在ESG传播方面,强生构建了一套富含中国元素的叙事体系。
产业动态
罗氏表示,公司高度重视2024—2025流感季“速福达”在中国市场的保供工作,目前“速福达”全球产能都在向中国市场倾斜。现阶段“速福达”在中国市场供应充足。公司已在全国约7000家医院实现了准入,并与合作伙伴一起稳定向各大线下连锁药店供应。此外,患者也可凭处方在京东、美团、阿里、叮当等线上平台购买“速福达”。
诺和诺德宣布,全球首个口服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诺和忻(司美格鲁肽片)在中国全面上市。诺和忻以便利的口服给药方式,帮助患者更早获益于GLP-1RA类药物,为中国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带来一个创新品类。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与上药控股举行战略合作启动仪式,宣布双方已就欧唐宁®全国零售市场达成战略合作。自2025年1月1日起,勃林格殷格翰旗下产品欧唐宁®(通用名:利格列汀)国内非医疗机构渠道的分销及推广将由上药控股全面负责。
默沙东宣布,佳达修®的多项新适应证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适用于9~26岁男性接种。新适应证的获批,标志着佳达修®成为中国境内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可适用于男性的HPV疫苗。
默沙东宣布,其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商品名:可瑞达)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联合注射用维恩妥尤单抗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成人患者。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葛兰素史克(GSK)宣布其HIV暴露前预防长效药物艾普特(卡替拉韦注射液)正式上市,用于有感染风险的成人和青少年(体重≥35kg)进行HIV-1暴露前预防(PrEP),以降低性传播感染HIV-1的风险,结合安全的性行为措施以达到更好的HIV-1 PrEP效果。截至2025年1月,卡替拉韦长效方案是国内首个且唯一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用于HIV暴露前预防的长效注射针剂。
赛诺菲旗下抗CD38单抗赛可益(艾沙妥昔单抗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与泊马度胺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治疗(包括来那度胺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吉利德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许可,正式批准该公司的来那帕韦钠注射液及片剂(Lenacapavir),用于与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治疗当前方案无法达到病毒学抑制的多重耐药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的成人患者。来那帕韦是全球首个获批的HIV衣壳抑制剂类药物,其特点是每年给药两次,属于HIV长效疗法。
安斯泰来制药集团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备思复(通用名注射用维恩妥尤单抗)联合可瑞达(通用名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成年患者。新的联合用药方案将为中国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提供替代近40年来沿用的标准疗法含铂化疗方案,成为全新的治疗选择。
拜耳宣布同时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递交非奈利酮(finerenone)心力衰竭(心衰)适应症上市申请,用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成年心衰患者,即左心室射血分数轻度降低(HFmrEF)或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HFpEF)的心衰患者。
药明生物与Candid Therapeutics已达成研究服务合作协议。Candid公司将拥有一款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的三特异性抗体的全球权益。该抗体基于药明生物通用型多特异性抗体专利技术平台WuXiBodyTM发现。药明生物将收到一笔首付款,并有资格收到开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总计最高达9.25亿美元,以及产品上市后的销售提成。
再鼎医药和Vertex Pharmaceuticals Incorporated宣布达成独家合作和许可协议,在大中华区(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和新加坡开发和商业化Vertex的povetacicept(pove)。Pove是一款潜在同类最优的重组融合蛋白治疗,是BAFF(B细胞活化因子)和APRIL(增殖诱导配体)的双重拮抗剂。Vertex将获得一笔预付款,以及基于注册的里程碑付款和再鼎医药重点区域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再鼎医药将借助其研发方面的经验推进该产品在许可区域的临床研究和注册递交。
和铂医药与科伦博泰就HBM9378/SKB378与Windward Bio AG签订许可协议。Windward Bio获得HBM9378/SKB378在全球范围内(不包括大中华区以及部分东南亚及西亚国家)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授权。和铂医药和科伦博泰有权获得总计高达9.7亿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净销售额的个位数至双位数百分比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康诺亚宣布,就潜在同类最优的靶向CD38人源化单克隆抗体CM313与Timberlyne Therapeutics, Inc.达成独家授权许可协议。基于授权许可协议,康诺亚授予Timberlyne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开发、生产及商业化CM313的独家权益。作为回报,康诺亚将获得3,000万美元首付款和近期付款,并获得Timberlyne股权,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在达成若干销售及开发里程碑后,康诺亚可获得最多3.375亿美元的额外付款,及销售净额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晶泰科技下属部门Ailux Biologics与总部位于比利时的跨国生物制药公司优时比(UCB)签署大分子药物发现AI平台授权协议。根据协议,晶泰科技商业授权UCB使用Ailux Biologics自主开发的XtalFold AI平台进行大分子药物的发现和工程化设计。XtalFold是一套基于AI的软件平台,能够为大分子药物研发提供快速且准确的结构信息,在多个研发阶段加速创新。
贝瑞基因与Pacific Biosciences共同宣布,已顺利完成首款桌面式长读长测序平台——Vega的首批交付和测试。贝瑞基因表示,PacBio是全球领先的第三代测序仪研发和制造企业,上市公司将致力于开发基于Vega测序平台的基因检测技术,旨在推出更符合中国及海外市场临床需求的基因检测综合解决方案,涵盖携带者筛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筛查及遗传病诊断等领域。
联系美通社
+86-10-5953 9500
info@prnasia.com
100 项与 合肥诺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合肥诺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