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Shanghai WuXi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Shanghai WuXi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
2024年初,美国国会提出了《生物安全法案》,目的是禁止美国行政机构相关方采购特定中国公司商品或服务,法案涉及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华大基因等企业。
在过去一年时间,《生物安全法案》的阴霾一直笼罩在药明康德等CRO行业头上。幸运的是,在2024年12月7日公布的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最终协议文本里,《生物安全法案》未被列入其中。NDAA兼顾了美国众议院以及参议院两方的提案,是美国国会每年通过的一项法案,用于授权国防预算和军事人员的规模,以及确定国防政策和优先事项。
在《生物安全法案》单独立法和“搭便车”2025财年NDAA均尝试失败的情况下,意味着药明系等中国CRO的地缘政治危机暂时得以解除。但是,《生物安全法案》产生的影响仍在继续。
药明系出清“不良”资产?
在《生物安全法案》的潜在影响下,药明康德连续出售相关业务,来规避潜在风险。
2024年12月24日晚间,药明康德发布公告,将公司间接全资子公司WuXi ATU(药明生基)所持有的 WuXi Advanced Therapies Inc.(WuXi ATU业务的美国运营主体)全部股权及Oxford Genetics Limited(WuXi ATU业务的英国运营主体)全部股权以现金对价方式转让给美国股权投资基金Altaris。
WuXi ATU是药明康德的细胞和基因疗法部门(药明生基)。据药明康德公告披露,2024年1至11月内,两家被转让的实体Advanced Therapies、Oxford Genetics合计营业收入约折合为人民币9.8亿元(未经审计),占药明康德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2.4%。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细胞和基因疗法(CGT)业务对《生物安全法案》高度敏感,且近年来该领域竞争激烈,企业竞相发起“价格战”。而CGT药物研发成本高昂,适应症有限,临床患者招募困难等,这些因素导致CGT研发费用远超传统药物。目前,仅凭WuXi ATU的收入尚不足以弥补其相关开支。长远看来,CGT业务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剥离美、英的WuXi ATU业务,对于药明康德来说,不仅降低了《生物安全法案》的威胁,还可以终止对亏损业务的投入,属于明智之举。
在出售WuXi ATU几天后,药明康德于2025年1月6日晚再次发布重磅消息,公司旗下专门做疫苗CDMO的药明海德(WuXi Vaccines)计划把爱尔兰疫苗工厂出售给默沙东,转让价约为5亿美元。
药明海德由药明生物(持有70%的股权)与海利生物(持有30%的股权)共同成立。2024年8月,药明生物以约1亿美元价格收购海利生物持有的药明海德30%股权,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
药明海德主要从事人用疫苗(包括癌症治疗性疫苗)的CRDMO(合同研究、开发及生产组织)业务,并提供人用疫苗从概念到商业化生产全过程的发现、开发及生产“端到端”服务及解决方案平台。在2019年末,药明海德宣布投资2.4亿美元在爱尔兰建设疫苗原液及制剂厂等生产基地(即专属疫苗工厂)。在决定投建爱尔兰基地之前,药明海德就已经与默沙东签署了一项长达约20年、总金额高达30亿美元的疫苗生产供应合同,根据合作意向书,该爱尔兰基地将会是集疫苗原液及制剂生产、质量控制(QC)实验室于一体的生产基地,专为默沙东的疫苗产品提供生产服务并供应全球市场。
短短几年过去,药明生物突然宣布出售该爱尔兰生产基地,背后原因除了与《生物安全法》带来的压力有关外,还与药明海德的盈利能力息息相关。据悉,药明海德在2021-2023年的营收分别为12.71亿元、10.53亿元、9.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610.43 万元、3210.55 万元、3829.68万元。而在2024年1-4月,药明海德的净利润为-2094.33万元。
因此,对于药明生物来说,此次出售该基地,可视为其在全球资源配置和业务布局上的重要一步。
药明系的韧性
在过去一年里,尽管药明康德、药明生物被列入《生物安全法》予以关注的特定生物技术公司名单,股价随之进展起起伏伏,但总的来说,药明康德透露的全年业绩预测依然亮眼:2024年,药明康德预计实现收入383 - 405亿元人民币,基本与前两年持平;同时,实现60 - 70亿元的自由现金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未来的健康发展。在外部环境充满挑战的情况下,药明康德保持了活跃客户超过6000家,其中2024年新增800家,竞争优势显而易见。
就在出售爱尔兰疫苗基地次日,药明生物宣布与Candid Therapeutics(以下简称Candid)达成研究服务合作协议。根据条款,Candid将拥有一款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的三特异性抗体的全球权益。该抗体基于药明生物通用型多特异性抗体专利技术平台WuXiBody发现。
Candid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是TCE(T细胞衔接器)疗法领域的领导者,已获得许多生命科学领域投资者的支持。本次获得Candid认可,再次证明了药明的实力。
在《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下,药明康德选择出售海外生产基地,作为提前应对措施之一,是明智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尽管受到缘政治因素的干扰,药明系的韧性有目共睹。截至目前,业内并未再次传出《生物安全法案》单独立法的最新动态,也表明该法案今年的命运已尘埃落定。但是这并不能排除2025年美国国会不会重新引入该法案。无论如何,相信药明系已做好应对准备。
参考来源:
1.上海证券报,《“药明系”,再整合》
2.药明康德官微,《跨越周期,CRDMO极 致赋能 | 2024年药明康德投资者开放日》
3.健识局,《利好中国,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未被纳入CR法案》
扫码领取CPHI & PMEC China 2025展会门票
来源:CPHI制药在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
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
▼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
随着客户数量减少,竞争数量增多,CDMO的利润都变得越来越薄,有的为了维持运转不惜亏钱接单。叠加地缘政治等风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似乎唯剩一条细分赛道扛起增长旗帜……
撰文| 石若萧
增长至少35%。
今日的JPM大会上,药明合联CEO对2025年的业绩作出预期。业内人士认为,这只是一个“保底”的估算,实际表现将大大超过这一数字。
除了对公司的业绩做出预测,药明合联还对整个XDC CDMO赛道2024年到2030年的发展做了一下长期判断:2024-2030年整个赛道复合增速将超过30%。
结合1月15日药明合联发布的公告,预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收入、纯利和经调整纯利将分别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相应金额增长超过85%、260%及170%。
公告中列出来的预期增长的第一条原因,就是“公司下游客户ADC等生物偶联药物行业持续的高速发展”。
此前市场最为担忧的,正是ADC赛道短期热度太高,或将无法持续,且2024年已有几起ADC“黑天鹅”事件发生。
不过,药明合联的预测,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的情绪。
这也给久困于医药寒冬中的CDMO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前两年,随着客户数量减少,竞争数量增多,CDMO的利润都变得越来越薄,甚至不少玩家为了维持运转,宁愿亏钱接单。一片愁云惨雾之下,ADC业务接过了小分子、CGT的棒,支撑起了众多企业摇摇欲坠的业绩。
CDMO行业,靠ADC撑着
作为ADC CDMO龙头,药明合联上市后交出的首份财报,在行业艰难调整期中堪称亮眼。
2023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业绩增长强劲,营业收入和经调整净利润双双翻倍,分别达到21.24亿元、4.12亿元。纯利润为2.83亿元,同比增长82.1%。
那么按照本次公告“收入、纯利和经调整纯利将分别增长超过85%、260%及170%”的比例来计算,2024年,药明合联的营收将接近40亿元,纯利和经调整纯利分别在10.18亿元和11.12亿元左右。
另据药明合联披露,截至2024年6月30日,药明合联手中共有167个综合项目,包括91个临床前项目、47个临床1期项目、17个临床2期项目、及12个临床3期项目,未完成订单金额进一步加速增长至8.4亿美元。
此外,药明合联有望于2025年迎来首个商业化项目,正式进入商业化生产的全新阶段。
将时钟回拨到2020年,彼时的药明合联营收仅0.96亿元,还不到1个亿,如今4年过去,增长了几乎40倍,且这一势头未来有极大可能持续下去,ADC赛道的“热”可见一斑。
吃到“红利”的,不光只有这一个龙头。
以东曜药业为例,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5.2亿元,同比增长59%;并实现净利润3155.9万元。自此,在上市四年多之后,东曜药业首度进入了扭亏之年。
另据东曜药业三季报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个月期间,集团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9%至人民币8.09亿元,主要是由于自研产品销售及CDMO/CMO业务的稳步增长。净利润达3540.3万元。
不同于药明合联与东曜药业这样以ADC业务为主的企业,许多CDMO都是“什么都做”,因此在寒冬里整体业绩依旧低迷,但把ADC业务单拎出来,表现会好多。
以凯莱英为例,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8.25亿元,同比下降23.70%;归母净利润22.69亿元,同比下降31.28%
2024年上半年,状况进一步恶化: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97亿元,同比下降41.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99亿元,同比下降70.40%。
但如果单独计算生物大分子CDMO业务收入,情况就好很多。凯莱英2023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生物大分子CDMO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1.29%,项目数量持续增加,项目类型多元化,交付首个双抗ADC订单,首个FDA IND项目,实现海外收入。报告还提及,根据在手订单项目类型情况,预计包括抗体偶联药物在内的各类偶联药物订单在未来的收入占比将持续提升。
2024年上半年情况虽然较2023年差一些,但生物大分子CDMO业务依然增长,同比增加了1.42%。并且半年报还显示,凯莱英在2024年上半年承接了多个海外客户订单。生物大分子业务在手订单接近百余个(包含 IND、临床以及多个 BLA 阶段项目),ADC 项目占比总订单数量超过50%。
再以博腾股份为例,这两年业绩一路下滑。2023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了47.87%和86.69%;2024年上半年,再同比下降42.19%和141.43%,归母净利润转盈为亏。
尽管如此,博腾股份依然选择在ADC业务上加码。财报披露,2024年上半年,随着公司多肽、寡核苷酸、ADC等能力完成建设,通过积极的市场拓展,新签订单突破3000万元,为24个客户的38个项目提供服务,其中3个来自海外客户。且ADC业务于2023年底完成能力建设。2024年3月,公司位于上海外高桥的ADC中试车间建成投入使用,并于5月通过首个客户的质量审计。
推荐阅读
* 药明康德“挥刀”出售在美CGT业务,开端还是结局?
* CDMO首轮淘汰赛:与药明拼价,同三星抢单,谁能做到?企业说,不到10家…
ADC热,会持续多久?
ADC,毫无疑问属于当下的“风口”赛道。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全球ADC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79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30年达到647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0%。
不断扩张的全球市场,也促成了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步伐。2023年底百利天恒与BMS就达成潜在84亿美元的重磅交易,相关标的BL-B01D1正是一款双抗ADC,单论金额,至今仍遥遥领先。
2024年,MNC更是加紧“扫货”中国相关资产,全球TOP10药企几乎都现身于买方的角色,强生、诺华、默沙东、AZ等更是出手不止一次,其中抗体药物、ADC等偶联药物、CGT等领域是主要标的。
据动脉智库统计,2024年1-10月的76项License-out交易中,抗体及偶联药物占到38项,其中又以双抗、ADC药物为主。所处的临床阶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临床前及IND资产占比从2023年的7%上升至44%。
如今,中国ADC新药约占全球管线的40%,已成为全球ADC研发的核心参与者。另据医药魔方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入局ADC研发的企业已超百家。在全球ADC研发机构药品数量Top15(仅统计仍处于活跃状态的药品)中,中国药企占据了10家。全球范围来看,ADC在研项目共计1365个,其中临床前为919个。
而岁末年初恒瑞、信达的两大DLL3 ADC,又给2025年开了一个好头。有诸多业内人士看到,在DLL3 ADC这一细分领域,中国药企具备绝对的领先优势。
众所周知,由于复杂性,ADC药物的商业化生产是业内公认的难题,正因此多数药企都会选择求助ADC CDMO服务。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已上市的15款ADC中,多达13款采用了外包生产的方案。这一点,也构成了药明合联、东曜药业等企业业绩增长的基础。
除了供需恰好匹配之外,更深一层的逻辑是,当下全球医药发展大势正与这一阶段中国药企的擅长点契合——双抗也好,ADC也好,都讲究多个部分有机结合,偏向平台化技术,具有“工程化属性比较强”的特点,再加上中国创新药行业普遍的“内卷”习惯,让全行业涌现出了大量备选产品。于是才让中国Biotech们在原创靶点缺少、基础研究未到位的阶段,借助“工程师红利”带来的效率革命,拥有了与全球创新第一梯队对标的实力。
不过,在一片欣欣向荣中,也有一些隐忧。
首先是1月13日傍晚,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2024年11月8日及2025年1月10日,通过两次大宗交易,公司累计出售药明合联8600万股股票,约占药明合联当前总股本的7.17%,累计成交金额约24.26亿港元(不包含手续费等交易费用),占公司最近一期(2023年度)经审计归属母公司股东净资产的4.07%。
尽管药明康德称,公司通过出售上述股票资产所获得的现金收益,将用于加速推进全球产能及能力建设,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持续强化公司独特的一体化CRDMO业务模式,从而高效满足全球客户和患者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的需求。但这一决策依然引发了市场的普遍担忧情绪。
众所周知,药明康德本不缺钱,如果说前些日子卖掉药明生基的海外资产还能解释为关于经济、政治的多重考量,那么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减持药明合联的股份,是否说明在龙头视角下,ADC赛道已经见顶?
除了长期看衰,或短期炒作外,地缘政治风险的确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就如今日(1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BIS)发布了一项临时最终规则(IFR),旨在进一步加强该国对某些生物技术设备及相关技术的出口控制。据这一新规,未经美国许可,任何公司和个人均被禁止向中国及其他国家出口高参数流式细胞仪(high-parameter flow cytometer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等设备(mass spectrometry)。
据资料,高参数流式细胞仪可用于验证候选靶点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分布,因此该禁令或将使中国的CDMO的研发效率降低,间接影响到其经营状况。
综上,尽管ADC CDMO产业表面看上去形势暂时还不错,但后续发展仍存在不少变数。参与者们别无他法,唯有继续努力,静待破局。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企业简介
三启生物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最早从事iPSC研究和临床转化的企业之一。十余年来,三启一直立足于人体细胞重编程、基因编辑、定向分化三大平台开发疾病细胞模型及通用型细胞治疗产品,拥有超过26个商业级iPSC细胞库,1个临床级iPSC细胞库,曾为多家药企和大型科研院所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目前专注于iPSC来源通用型免疫细胞新药开发。深耕三大技术平台,三启具有高效的通用型细胞治疗产品开发工艺。目前有两条iPSC-CAR-NK的管线正处于临床前阶段,并在低免疫原性(Hypoimmune)iPSC及iPSC源UCART细胞工艺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业务范围
三启生物立足于超过10年积淀的体细胞重编程(iPSC)、基因编辑(ZEN/TALEN/CRISPR)、定向分化技术平台,建立了丰富的商业级别 iPSC 三级库及临床级iPSC三级库;针对 iPSC 进行精准的基因修饰,实现低免疫原性和功能增强设计;开发了高效iPSC来源造血谱系定向分化技术,以及神经、肝脏、胰岛细胞、心肌细胞、RPE细胞高效定向分化技术,为免疫细胞治疗管线和再生医学管线相关产品开发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业务范围
细胞治疗新药管线开发:
肿瘤领域:多个CAR-iPSC-NK管线针对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淋巴瘤,以及乳腺癌、胃癌、膀胱癌、食管癌等多种实体瘤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旨在开发通用型、现货式细胞治疗产品,突破传统肿瘤治疗的局限,为癌症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聚焦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利用 iPSC 技术开发免疫细胞产品,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缓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用于IIT或IND申报的相关产品与技术服务:
临床级iPSC授权使用;
临床级低免疫原性iPSC授权使用;
临床级iPSC定制:从体细胞分离至重编程获得iPSC,个性化的基因编辑定制。
公司另有商业级iPSC细胞株可授权使用。包括多个疾病iPSC细胞模型可用于药物筛选,含神经退行性疾病细胞模型(AD及罕见早发性PD模型,已获得中国及欧美专利授权),肝脏、心脏等领域多种细胞及疾病细胞模型。详细信息可进一步联系jyyang@cib.cc, 或查阅官网www.cib.cc
公司业绩
建立了四个平台
• iPSC®️高质量iPSC核心技术平台;
• Cell DesignerTM基因编辑平台;
• PSCDiff®️多谱系定向分化平台(造血干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胰岛细胞、肝脏细胞);
• HematoALL®️造血谱系分化平台( NK、 T、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新药技术开发
• 2016年,与上市药企合作,开发iPSC来源的胰岛细胞微囊新药,是国内首个运用iPSC和定向分化技术进行细胞新药技术开发的企业;
• 2018年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合作开发出高质量iPSC来源肝脏细胞技术,用于急性肝损伤等肝脏疾病治疗,并获得深港创新圈A类项目资助;
• 2021年开始iPSC来源免疫细胞新药管线开发,进行多基因编辑设计进行功能提升,突破扩增工艺瓶颈从而极大降低生产成本,完成10L+中试生产体系。
取得的部分资质和业绩
•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
• 国家级: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细胞疗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优胜项目奖;
• 专利转让、基因编辑定制、细胞工艺转移超总额超3000万(工业客户)。
团队力量
李园园
创始人, CEO
中山大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MBA, 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Master of Science。
12年银行从业经历,2年VC投资经历,2013年创立三启生物,现任三启CEO。
Keming Song
联合创始人,CSO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在不同的生命科学领域里拥有超过30年的研发经验,曾作为顶尖科学家供职于三家大型公司:强生(Johnson & Johnson)、爱普拜斯应用(Applied Biosystems)和Sigma-Aldrich,在工业界的数十年任期内,宋博士领导七个研发团队,开发或指挥开发超过50个商业产品,包括当年Sigma Aldrich旗舰产品ZFN、RNAi等。
杨佳银
联合创始人,CTO
香港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00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从事iPSC相关研究,2010年-2012年在GZstem负责商业级iPSC建库,为大型跨国药企提供iPSC基因编辑定制服务,在体细胞重编程及转分化,基因修饰及定向分化领域具有16年科研及产业经验。建立了三启生物基于iPSC的通用型细胞开发四大核心技术平台。发表SCI论文18篇,一作或通讯7篇。在干细胞领域获得国内及PCT发明专利授权10项。
三启技术团队近40人,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香港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韩国全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家知名高校。9年来,三启技术团队稳定,技术人员离职率低于10%。
联系方式
邮箱:service@cib.cc
官网:https://www.cib.cc/
关于同写意
同写意论坛是中国新药研发行业权威的多元化交流平台,二十年来共举办会议论坛百余期。“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基于同写意论坛而成立,早已成为众多新药英才的精神家园和中国新药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同写意在北京、苏州、深圳、成都设立多个管理中心负责同写意活动的运营。
尊享多重企业/机构会员特权
● 分享庞大新药生态圈资源库;
● 同写意活动优享折扣;
● 会员专属坐席及专家交流机会;
● 同写意活动优先赞助权;
● 机构品牌活动策划与全方位推广;
● 秘书处一对一贴心服务。
入会请联系同写意秘书处
同写意创新链盟机构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国通新药 | 通瑞生物 | 科济药业丨立迪生物 | 森西赛智 | 汇芯生物 | 申科生物 | 方拓生物 | 东抗生物 | 科盛达 | 依利特 | 翊曼生物丨锐拓生物丨复百澳生物丨圆因生物丨普洛斯丨华润三九丨皓阳生物丨人福医药丨广生堂药业丨澳宗生物丨妙顺生物 | 荣捷生物丨行诚生物 | 宜联生物 | 生命资本 | 恒诺康丨益诺思 | 深圳细胞谷丨佰诺达生物 | 沃臻生物 | 金仪盛世 | 朗信生物 | 亦笙科技 | 中健云康 | 九州通 | 劲帆医药 | 沙砾生物 | 裕策生物 | 同立海源 | 药明生基 | 奥浦迈 | 原启生物 | 百力司康 | 宁丹新药 | 上海细胞治疗集团 | 滨会生物 | FTA | 派真生物 | 希济生物 | 优睿赛思 | 血霁生物 | 优睿生物 | 邦耀生物 | 华大基因 | 银诺生物 | 百林科医药 | 纳微科技 | 可瑞生物 | 夏尔巴生物 | 金斯瑞蓬勃生物 | 健元医药 | 星眸生物 | 格兰科医药 | 莱羡科学仪器 | 明度智云 | 玮驰仪器 | 康源久远 | 易慕峰 | 茂行生物 | 济民可信 | 欣协生物 | 泰楚生物 | 泰澧生物 | 谱新生物 | 思鹏生物 | 领诺医药 | 宜明生物 | 爱科瑞思 | 阿思科力 | 博格隆生物 | 百吉生物 | 迈邦生物 | 多宁生物 | 万邦医药 | ASCT | 为度生物 | 比邻星创投 | 赛桥生物 | 吉美瑞生 | 荣泽生物 | 科金生物 | 汉超医药 | 康日百奥 | 汉腾生物 | 力品药业 | 安必生 | 博瑞策生物 | 中盛溯源 | 深研生物 | 东方略 | 赛赋医药 | 克睿基因 | 安润医药 | 镁伽科技 | 科锐迈德 | 和元生物 | 申基生物 |楷拓生物| 森松生命科技 | 凯理斯 | 尚德药缘 | 晟国医药 | 健新原力 | 纽福斯 | 华东医药 | 士泽生物 | 影研医疗科技 | 新格元生物 | 依生生物 | 腾迈医药 | 汉欣医药 | 恒驭生物 | 盛诺基 | 序祯达生物 | 乐纯生物 | 速石科技 | 耀海生物 | 新合生物 | 华龛生物 | 恺佧生物 | 成都凡微析 | 正帆科技 | 大橡科技 | 博雅辑因 | 因美纳 | 博雅控股集团 | 近岸蛋白 | 依科赛生物 | 利穗科技 | 东南科仪 | 倍谙基 | 辉诺医药 | 圣诺制药 | 埃格林医药 | 科镁信 | 爱思益普 | 复星医药 | 齐鲁制药 | 捷思英达丨荣昌生物丨泽璟制药丨奕安济世丨礼新医药丨维立志博丨派格生物丨赛生药业丨呈源生物丨启德医药丨双运生物丨宝船生物丨曙方医药丨澳斯康生物丨普莱医药丨维健医药丨海昶生物丨征祥医药丨智核生物丨望石智慧丨博生吉医药丨南京诺丹丨四星玻璃丨艾米能斯丨霁因生物丨普瑞康生物丨映恩生物丨康哲生物丨霍德生物丨海慈药业丨沃生生物丨睿健医药丨矩阵元丨斯微生物丨则正医药丨预立创投丨东立创新丨博安生物丨伟德杰生物丨星奕昂生物丨耀乘健康科技丨琅钰集团丨康德弘翼 | 原力生命科学丨上海科洲丨特瑞思丨药源丨健艾仕生物丨冠科美博丨微境生物丨天境生物丨合源生物丨泛生子丨创胜集团丨加科思药业丨丹诺医药丨凌科药业丨偶领生物丨凯斯艾生物丨成都圣诺丨松禾资本丨清普生物丨和其瑞丨开拓药业丨科兴制药丨玉森新药丨水木未来丨分享投资丨植德律所丨奥来恩丨乐明药业丨东曜药业丨君圣泰丨海创药业丨天汇资本丨再鼎医药丨济煜医药丨百英生物丨基石药业丨君实生物丨Sirnaomics,Inc.丨亦诺微丨博腾股份丨思路迪诊断丨艾博生物丨普瑞金生物丨未知君生物丨尚健生物丨阿诺医药丨有临医药丨赛业生物丨睿智医药丨博济医药丨晶泰科技丨药明康德丨创志科技丨奥星集团丨苏雅医药丨科贝源丨合全药业丨以岭药业丨科睿唯安丨DRG丨博瑞医药丨丽珠医药丨信立泰药业丨步长制药丨华素制药丨众生药业丨上海医药丨高博医疗集团丨药渡丨君联资本丨集萃药康丨诺思格丨精鼎医药丨百利药业丨Pfizer CentreOne丨默克中国创新中心丨奥来恩丨瑞博生物丨新通药物丨广东中润丨医普科诺丨诺唯赞丨康利华丨国信医药丨昆翎丨博纳西亚丨缔脉丨一品红丨和泽医药丨博志研新丨凯莱英医药丨汉佛莱丨英派药业丨京卫制药丨海思科药业丨宏韧医药丨开心生活科技丨哈三联丨Premier Research丨宣泰医药丨先声药业丨海金格丨普瑞盛医药丨Informa丨科特勒丨谋思医药丨HLT丨莱佛士丨辉瑞丨科林利康丨冠科生物丨科文斯丨卫信康丨龙沙(Lonza)丨美迪西丨阳光诺和丨润东医药丨勃林格殷格翰(中国)丨艾苏莱生物丨领晟医疗丨驯鹿医疗丨燃石医学丨中肽生化丨鸿运华宁丨泰格医药丨易迪希丨希麦迪丨百奥赛图丨迪纳利丨青云瑞晶丨鼎丰生科资本丨中源协和丨维亚生物丨青松医药丨中科谱研丨长风药业丨艾欣达伟丨鼎康生物丨中晟全肽丨海步医药丨勤浩医药丨奥萨医药丨太美医疗科技丨生特瑞丨东富龙丨Cytiva丨优辰实验室丨苏桥生物丨君达合创丨澎立生物丨南京澳健丨南京科默丨东阳光丨亚盛医药丨杰克森实验室丨上海科州丨三优生物丨三迭纪丨泰诺麦博丨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丨PPC佳生丨澳斯康丨先为达丨智享生物丨锐得麦丨宜明昂科丨明济生物丨英百瑞丨六合宁远丨天津天诚丨百拓生物丨星药科技丨亓上生物丨真实生物丨引光医药丨方达医药丨高博医疗集团丨赞荣医药丨国投创新丨药明生物丨康哲药业丨高特佳投资丨普瑞基准丨臻格生物丨微谱医药丨和玉资本 | 倚锋资本
100 项与 Shanghai WuXi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Shanghai WuXi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