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相关的专利(医药)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编者按: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的联合指导下,我国乳腺癌专家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共同制定并正式发布了《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基于乳腺癌严峻的疾病负担、成熟的诊疗体系、迫切的全周期管理需求,其已然成为中国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先行者,有力推动了我国分级诊疗水平提升,为实现同质化诊疗开拓道路。《肿瘤瞭望》特邀《共识》执笔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和王佳妮教授从临床实践角度深度解析《共识》要点,明确分级诊疗建设中三级协作网络功能定位,解读基层首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核心职责,阐释规范化实施分级诊疗的服务流程及分级诊疗评估指标,展望便捷诊疗模式为分级诊疗、同质化诊疗带来的助力与前景,为深化中国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谱绘蓝图。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明确定位,共筑乳腺癌分级诊疗体系肿瘤瞭望:《共识》强调“防-筛-诊-治-康”全病程管理,各层级医疗机构如何分工协作?马飞教授:我国医疗机构的数量颇为可观,以公立医院或带有公益性质的医疗机构为主。在全民向肿瘤宣战的这场战役中,公立医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主导角色。若对公立医院进行简单划分,可分为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两类。在乳腺癌治疗的过程中,上级医院主要承担着规范化诊断与治疗的任务,还肩负着制定政策规范、临床研究、科普宣传等责任。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如基层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等,我们都希望其能在肿瘤防控的前后两端发挥作用。前端方面:要做好大众科普和早筛早诊,通过科普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癌症发病率,实施全民普查和有针对性的机会性筛查策略,以便更早地发现癌症患者。在后端方面:患者确诊癌症后需经历漫长的辅助治疗、维持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我们希望基层医疗机构能承担起这一责任,通过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为患者提供便利,使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我们需要上、下级医院密切协作。在2016年原卫计委发布的《乳腺癌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中,就明确提出了急慢分治、上下转诊的策略。肿瘤上下转诊与其他疾病的分级诊疗有所不同,像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首诊通常在基层。而由于基层学科不齐全、专业技术水平有限,若肿瘤患者在基层进行首诊和首治,诊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强调,一旦怀疑恶性肿瘤,就应转诊至上级医院。在肿瘤康复过程中,若怀疑疾病复发转移或出现严重并发症,也应转诊至上级医院。然而,若患者已完成治疗,其随诊随访、维持治疗和康复可以转诊至基层医院进行。肿瘤患者诊断后可能需要终身接受治疗,该过程需要急慢分治。在急性期,我们更多考虑的是规范化的多学科诊疗,这通常需要在上级医院进行。但在慢病期,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和随诊随访,这些服务也希望能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因此,包括乳腺癌在内的肿瘤分级诊疗,未来需要各级医疗机构根据自身能力和职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共同推动分级诊疗在中国的实施。革新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便捷诊疗模式高效赋能分级诊疗落地肿瘤瞭望:作为执笔制定《共识》的专家,您对以患者为中心的乳腺癌分级诊疗规范化体系建设有怎样的理解?王佳妮教授:构建分级诊疗规范化体系,首先要准确领会国家推行分级诊疗的战略目标,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基层医疗机构应做好首诊筛查和急慢病分治管理,上级医院应专注于疑难病例攻关,同时建立规范的双向转诊机制。在具体实施层面,需通过标准化诊疗路径提升诊疗效率,引入抗肿瘤药物监测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实现精准决策,建立从筛查到康复的全周期管理,推动个案管理闭环发展,并通过日间诊疗中心、创新剂型给药等便捷诊疗模式助力同质化诊疗水平提升。最终目标是通过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各环节的紧密衔接,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肿瘤瞭望:《共识》指出,便捷诊疗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诊疗模式的重要组成,可以提升同质化分级诊疗水平。请您谈谈便捷诊疗模式对推进分级诊疗的意义?马飞教授:近年来,我们在肿瘤诊疗领域的技术与方法上取得了显著飞跃,众多创新药物、新剂型在兼顾了疗效与安全性的同时,也使得患者的治疗过程更加便利。如今,肿瘤治疗的给药方式正逐渐从静脉注射向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等方式转变,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治疗选择。同时,我们的治疗模式在发生变化,如日间诊疗模式既能有效利用优质的医疗资源,又能专注于处理疑难、复杂、高危病例,让患者切实感受到方便,既降低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又提升了患者治疗满意和生活便捷程度。便捷诊疗策略既是肿瘤诊疗进步带来的必然需求,也是我们对肿瘤诊疗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希望患者不仅能治愈肿瘤,而且治疗过程对他们的生活影响最小,对社会资源的占用也最小,最终实现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的目标。所以,未来便捷诊疗应成为我们诊疗理念和模式转变的契机或支撑点。我们要从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状况。王佳妮教授:便捷诊疗是指具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多种场景里,出于方便患者的目的,优化就医程序、缩短就医流程、快速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各种诊疗活动,是以患者为中心的肿瘤创新诊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发展,便捷诊疗模式更加凸显“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例如日间治疗和创新皮下剂型等,这些模式都有助于推动分级诊疗的建设和发展。便捷诊疗包括日间诊疗中心(包括日间门诊、日间手术、日间病房等)、输注中心(院内和院外)、新型给药方式等多种形式。日间诊疗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可以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同时缩短患者在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院的效能和管理效率。输注中心借助双通道政策,可以进一步拓展患者院外用药场景,避免患者等待,缩短治疗时间,同时降低来往交通成本,促进医疗资源整体下沉。新型制剂的发展为便捷诊疗的开展提供了先决条件。相较于传统静脉输注模式,皮下制剂具有更便捷、输注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的优势,可以降低患者对医疗资源的依赖,极大提高肿瘤患者治疗的疗效和满意度。同时,如赫双妥皮下注射制剂采用固定剂量方式,对降低院感风险、提升用药安全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此类操作场景降低了靶向药物使用门槛,有助于分级诊疗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化应用,提升乳腺癌同质化诊疗水平。总 结《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发布《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分级诊疗模式迈入精细化、系统化新阶段。通过构建"防筛诊治康"全病程管理体系,明确示范中心、规范中心、防治中心的职能边界,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正从制度设计走向临床实践。以日间诊疗、创新皮下剂型为代表的便捷诊疗模式创新,不仅缩短了患者诊疗时间、降低了医疗成本、改善了患者治疗体验,更通过技术赋能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空间限制,推动同质化分级诊疗水平的提升。在《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的指导下,中国肿瘤分级诊疗必将顺利落实,为患者带来切实的医疗便利以及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的整体改善。马飞 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治疗中心主任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委会秘书长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委员会秘书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入库专家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分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秘书长全国女性卵巢保护与抗衰促进工程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肿瘤分会总干事长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肿瘤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肿瘤化疗质控专委会主委Cancer Innovation主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称号王佳妮 教授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公派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中心癌症研究所访问学习现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工作从事乳腺癌临床诊疗和个体化治疗研究近5年发表SCI及核心期刊科研论文20篇,第一作者发表肿瘤学领域知名国际会议论文摘要6篇,参编专著4部,执笔专家共识4部。作为Sub-I,承担1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肿瘤相关新药临床试验。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自然青年基金及北自然面上基金等课题共10项。获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翻译小组成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肿瘤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健康促进会乳腺癌防治专家委员会常委北京肿瘤学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委员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Lancet》 全球乳腺癌委员会讨论组成员《Cancer Innovation》第一届青年编委《中国老年学杂志》第六届青年编委(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声 明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编者按: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的联合指导下,我国乳腺癌专家共同制定并发布了《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标志着我国乳腺癌分级诊疗体系日臻成熟。《肿瘤瞭望》特邀推进《共识》制定的组织单位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黄二丹教授接受采访。两位专家立足“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中“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要求,以乳腺癌为重要突破点,深入探讨分级诊疗制度的内涵与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及解决方案、分级诊疗制度在乳腺癌领域开展的必要性、《共识》颁布对乳腺癌分级诊疗的意义和影响,强调便捷治愈模式对提升乳腺癌同质化诊疗水平的价值,为以乳腺癌单病种为核心的整合性医疗服务便捷转型指引了创新方向。落实“健康中国2030”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肿瘤瞭望:《“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在“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章节提出要“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请问应如何理解这一概念?成熟、完善、而且全面建成的分级诊疗制度应该是什么样的?黄二丹教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以基层为重点的分级诊疗体系,这也是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首要任务。分级诊疗并非简单地将医疗机构职能划分开,而是要实现医疗资源高度整合,表现在各层级医疗机构功能错位发展与服务流程的紧密整合,其关键在于构建以人为中心、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当前,我们的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过度以机构为中心。因此,我们需要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将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有机串联起来,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围绕患者的需求提供一站式、整合式的医疗服务。这才是分级诊疗的核心所在。肿瘤瞭望:2024年10月,卫健委《关于加强首诊和转诊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30年,分级诊疗体系要发挥有效作用,形成规范有序的就医格局。目前看来,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哪些现实阻力?应如何克服?黄二丹教授:为了实现“到2030年,分级诊疗体系要发挥有效作用,形成规范有序的就医格局”的目标,首要的是实现理念转变。在推动分级诊疗的过程中,存在多个关键的抓手。在基层层面,关键是要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在医疗机构层面,则是要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特别是以紧密型医联体为核心的分级诊疗体系。在县域范围内,我们正在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在城市地区,我们正在探索建立城市紧密型医疗集团。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后,真正的挑战在于服务模式的转变,尤其是如何动员和反馈专科医生的职业行为方式。这便涉及到医生执业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从被动地在医院等待患者上门,转变为主动开展针对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实施主动的健康干预。然而,当前各层级医疗机构在这方面都缺乏的相关能力。因此,在基层,我们应该以家庭医生签约和家庭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平台,推动主动健康管理;而在医院层面,则应推动重大疾病分级诊疗体系的区域健康数据治理。这些都需要借助新的生产工具,即信息化手段来转变相应的职业行为。这无疑是所有困难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任务。完善并执行分级诊疗制度,乳腺癌先行打造肿瘤领域“标杆”肿瘤瞭望:在分级诊疗的规划及实施中,为什么会选择乳腺癌作为单病种分级诊疗的先行领域?马飞教授:乳腺癌是我国首个制定分级诊疗制度指导方案的恶性肿瘤,自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联合多部门发布首版《乳腺癌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以来,便确立了“多学科协作、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核心理念。历经多年实践,此次《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的更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乳腺癌分级诊疗制度。乳腺癌作为首个分级诊疗制度示范瘤种的原因有三:1、乳腺癌疾病负担的严峻性。乳腺癌位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我国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疾病负担持续加剧。这种高发性与危害性,使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成为提升整体防控效能的必然选择。2、诊疗体系的成熟度。乳腺癌是实体肿瘤中最早完善分子分型、实现精准治疗的瘤种,其治疗涵盖靶向、免疫、内分泌等多种创新疗法,且多数药物已纳入医保目录,可及性高。当前乳腺癌5年生存率超过80%,部分中心达90%以上,未来乳腺癌的规范化治疗不能仅依靠大型医院,也需要各级(市县级)医疗机构共同参与,分级诊疗制度为分级诊疗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3、全周期管理的需求。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对于癌前筛查、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管理的全周期管理需求,决定了必须构建“预防-诊疗-康复”一体化的分级协作网络,动员各级医疗机构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乳腺癌防控。基于以上特点,国家选择乳腺癌作为分级诊疗制度的示范瘤种,乳腺癌分级诊疗不仅成为肿瘤领域分级诊疗的样本,更承载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全民健康的重要使命。《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颁布,全方位跨学科提供建设参考依据肿瘤瞭望: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正式颁布,请您谈谈该共识的意义及影响?马飞教授: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首次发布《乳腺癌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后,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讲、调研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1、各级医疗机构间权责划分不清晰,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协作效能受限;2、当时诊疗技术体系尚未健全,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客观上制约了分级诊疗的落地进程。经过近年持续探索,以乳腺癌为试点的单病种规范化诊疗质控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当前乳腺癌诊疗已在全国层面实现规范化和同质化管理的全面覆盖,为《共识》的升级提供了成熟的实践基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前期建设和管理,各级医疗机构与专业人员的职能分工已逐步明晰,技术协作路径日益顺畅,以患者为中心的便捷诊疗模式如日渐诊疗、创新剂型应用为提升同质化分级诊疗水平提供了助力,这使得《共识》的推行更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黄二丹教授:如前所述,不同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尤为棘手。樊代明院士曾着重强调:当代医学“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由于资源众多,需要整合的内容庞杂,我们只得采取针对具体疾病逐一探讨的方式,将政策管理、临床服务紧密融合。因为乳腺癌发病率增长速度快、诊断明确、生存期长,患者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有着更高需求,社会对此关注度高,故而是开展并推动分级诊疗,构建上下贯通的一体化诊疗服务体系的理想选择。在乳腺癌分级诊疗过程中,我们主要聚焦四个核心重点:1、以乳腺癌的分级诊疗技术方案为核心,制定临床路径。2、构建跨学科、跨体系的专病联盟,成立专家组织定期更新、维护、完善并迭代分级诊疗技术方案。3、构建示范中心、规范中心、防治中心三级乳腺癌诊疗网络,明确各级功能定位,推进协同合作。4、以省为单位推动分级诊疗的落地实施,以乳腺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为核心指标,力求让医患共同获益。因此,我们认为,本套《共识》可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地。总 结《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发布《中国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肿瘤分级诊疗迈入新阶段。马飞教授指出,乳腺癌作为首个示范瘤种,凭借高发态势、技术成熟度及全周期管理需求,为分级诊疗提供了“防-筛-诊-治-康”一体化模板。通过构建三级诊疗网络与专病联盟,明确各级机构职能,将助力同质化诊疗水平提升,大幅缓解跨区域就医压力。黄二丹教授强调,乳腺癌分级诊疗是我国国家政策的导向,将“以患者为中心”理念转化为行动,整合医疗资源,发挥以日间诊疗、创新剂型应用为代表的便捷诊疗模式价值,为医疗资源提供便捷转型,引导《共识》落地,将有效破解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跨机构协作低效等难题,为患者带来同质化诊疗。两位专家认为,乳腺癌分级诊疗的机制创新与标准化实践,不仅为肿瘤领域其他癌种提供了可复制范本,更成为“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的鲜活注脚,为中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医疗获益。马飞 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治疗中心主任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委会秘书长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委员会秘书长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入库专家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分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秘书长全国女性卵巢保护与抗衰促进工程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肿瘤分会总干事长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肿瘤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肿瘤化疗质控专委会主委Cancer Innovation主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称号黄二丹 教授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健康战略与服务体系研究部主任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常委国家统战部、卫健委、发改委、医保局、退伍军人保障部医改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医疗体系规划、公立医院治理、医院绩效评价。承担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多项医改工作,包括:负责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评价、新时期公立医院党的建设与创新研究、雄安新区起步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专项规划等政策研究项目;承担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千县工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等政策推进工作。主动发起以专病联盟落实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声 明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疾病诊疗中心赵久达教授团队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中科院一区,IF 9.6)发表题为《Disproportionality analysis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novel antineoplastic agents during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a pharmacovigilance study》的重要研究。首次利用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和日本不良药物事件报告(Japanese Adverse Drug Event Report,JADER)两大药物警戒数据库,揭示了在乳腺癌治疗中与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发生相关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eClinicalMedicine官网发表《Disproportionality analysis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novel antineoplastic agents during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a pharmacovigilance study》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应用显著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但也可能伴随严重的不良反应。ILD作为一种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导致治疗中断,影响疗效,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尽管随机对照试验(RCT)已提示部分药物存在ILD风险,但受限于严格入组标准和较短随访时间,难以全面反映真实世界中ILD的发生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团队通过大规模药物警戒学分析,旨在系统评估真实世界中不同新型抗肿瘤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与ILD的关联性,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全面、可靠的证据支持。
在这项药物警戒研究中,研究者从FAERS(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和JADER(2004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两大数据库检索数据。数据检索涉及从FDA和PMDA门户网站直接下载结构化数据集。参与者选择包括FDA批准的用于治疗乳腺癌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以ILD的标准MedDRA分析查询(SMQ)作为首选术语,排除重复用药、非乳腺癌适应证、未获批准的药物以及药物被归类为伴随用药或相互作用的病例。采用报告比值比(ROR)评估不相称的报告信号,将95%CI下限>1和≥3个ILD病例定义为有统计学意义。
△ 研究流程图
结果显示,通过分析来自FAERS数据库的2913例和JADER数据库的1868例ILD患者后,识别出包括T-DXd、T-DM1、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阿贝西利、阿替利珠单抗和依维莫司在内的多种新型抗肿瘤药物与ILD的发生密切相关。
△乳腺癌治疗中与新型抗肿瘤药物相关的ILD信号
研究发现,大多数ILD事件发生于治疗早期,且致死病例的发病时间更短,提示临床应在治疗初期加强对肺部状况的监测。进一步分析表明,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ILD。此外,年龄和体重是影响ILD发生的关键因素,患者年龄与ILD发生几率呈正相关,而体重与ILD发生几率呈负相关。这些发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识别和管理ILD,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持久性和生活质量。
△FAERS(A)和JADER(B)数据库中显示所有病例和死亡病例接受新型抗肿瘤药物治疗后至ILD发病时间的累积分布曲线
△新型抗肿瘤药物与化疗药物间ILD信号的火山图比较
通讯作者
赵久达 教授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乳腺癌单病种分级诊疗专病联盟(项目)专家组成员
全国乳腺癌防控协作组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志愿者委员会乳腺外科专业组常务委员
青海省抗癌协会中西医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青海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青海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科技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JCO,STTT,JAMA Network Open, 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和Immunology等杂志发表SCI文章60余篇。Cancer Innovation杂志编委。
第一作者
朱子君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疾病诊疗中心硕士研究生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以第一作者在eClinicalMedicine和Critical Reviews in Oncology / Hematology发表SCI文章2篇。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公共营养师三级。获得国家奖学金、青海大学校一等奖学金。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100 项与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