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Tongxin County Common People Medicine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Tongxin County Common People Medicine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早在去年年中,随着各大药店上市公司相继公布2024年中期成绩单时,就有不少业内人士预言了药店“闭店、破产潮”的来临。岁末年初,预言已然成真,相比惋惜感叹,更值得关注的还是接下来该怎么办。
撰文| 石若萧
岁末年初,药店行业传来了一系列“坏”消息。
先是国药一致宣布对三家控股公司破产清算。据2024年12月30日一则公告显示,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有限公司下属3家公司进行了破产清算的立项。三家公司分别为安徽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国致药房连锁(河源)有限公司、山东成大方圆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然后是多地药店停业。1月6日,辽宁省、贵州省、甘肃省、河南省等多地药监局发布了一系列药店将被依法注销《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公告。
上述公告涉及的连锁药店,旗下门店大多在30家左右。有的是主动申请注销,有的是到期未续,更深一层的原因,可能跟经营风险、行业整合、政策变化等多重原因有关。
其实早在去年年中,随着各大药店上市公司相继公布2024年中期成绩单时,就有不少业内人士预言了药店“闭店与破产潮”的来临,但当预言成真时,依然有些无所适从。
潮水已至,趋势已成,相比惋惜感叹,更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个不变的命题:接下来该怎么办。
从关店,到破产
国药一致三家控股公司的破产清算,其实是去年上半年以来潮水的延续。
2024年上半年,国药一致零售业务(主要为国大药房)成为了对国药一致业绩负面影响最大的板块,营收与净利均出现了断崖式下滑。报告期内,国大药房实现营业收入112.02亿元,同比下降9.30%,实现净利润-0.14亿元,同比骤降104.81%。
当年三季报趋势依然不见好转,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63.97亿元,同比下降7.47%;实现净利润-0.39亿元,同比下降110.36%。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药店总量已经突破70万家。大参林、一心堂、老百姓、益丰药房四大上市连锁药店的门店数量都再次创下历史高峰,进入了“万店时代”。
盛极必衰,顶点之后就是下滑。除了国大药房外,益丰药房、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四大上市连锁药店中,前三季度仅益丰药房的营收净利实现双增,大参林、老百姓、一心堂的归母净利润降幅分别高达26.93%、12.06%、57.36%。
严峻形势下,大参林、老百姓都官宣暂时不再新开门店和并购,以及不再向新的省份扩张。且综合上述四家连锁药店和漱玉平民、健之佳六家连锁药店2024年前三季度的发展情况来看,每家连锁药房均有闭店的情况,闭店数量在25-454家不等。
头部玩家表现尚且如此,腰部和底层玩家更加难以招架,于是“关店潮”开始席卷。中康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药店闭店数量超过15000家,虽然药店整体数量仍在增长,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表面上是竞争激烈,客流减少,客单价下滑的原因——中康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药店店均销售额同比下滑10.6%,其中客单价同比下滑8.9%。
但更深层次的,是行业“内卷”加剧、特殊时期红利消退、线上电商竞争激烈、基层医疗分流、药品价格强监管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共同结果。尤其线上医药电商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期,一旦公众习惯了网购药物,单家药店能够辐射到的区域将迅速扩大,进一步压缩彼此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社区药店的影响力仍在增长,客流量正逐渐增多,这一趋势也未达顶峰。
对药品价格的监管也在逐步加强。去年,随着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区域协同做好2024年医药集中采购提质扩面的通知》,专门提出要鼓励村卫生室、民营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参加集采,定点零售药店上省平台采购也成为了大势所趋。
集采药品进零售药店的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河北省、湖南省、陕西省等多个省份都在推动“集采药品进零售药店”的工作,相关部门的要求主要针对“五统一”,即统一悬挂集采专识标牌、统一设置集采药品专区(柜)、统一双标签公示价格、统一销售价格承诺、统一监督管理。同时要求药店明确标识集采中选价格,加价不得超过15%。一些地区还将院内和院外两套挂网系统实现了合并,医院和药店的价格均实现一体化管理。
竞争压力、合规压力增加了成本,价格监管限制了利润。再三权衡下,2024年以来,许多药店甚至主动要求退出了医保业务,开始向其他方向转型。更有一些人在“闭店潮”的裹挟下,选择了破产清算。岁末年初传出的众多“坏消息”,正是这一系列问题的外化反映。
推荐阅读
* 市值狂跌 400 亿!2025 药店寒冬之殇,关店只是第一步?
* 连锁药店“关店潮”已现苗头,国大药房打响第一枪?
2025年还能好吗
就当下的市场容量,显然是养活不了70多万家药店的,这一点几乎是行业所有人的共识。
70万家药店,按照14亿人口来算,平均每个药店服务人数在2000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6000-7000的药店平均服务人数,而2000人,几乎正是连锁药店的生存临界线。
线下药店步入淘汰赛已是必然。问题是,会淘汰掉多少?
一名医药资深营销专家对E药经理人的预测是,未来3年线下药店至少要关掉10万到15万家。
而八点健康汇义工、行业观察家柏煜的预测更为“激进”得多。在对话了多名企业家后,柏煜给出的预测是:十年后中国留下的药店数量,仅在40万家左右,即淘汰掉30万家。
倘若该预测成真,这也就意味着过去数年连锁药店的扩张将会被“打回原形”:从40万家发展至70万家后,再回到原有水平。
其实早年的扩张中就包含着许多不理性冲动。虽然基础逻辑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建立了很多新社区,需要基本配置,且取消药店间距限制等政策带来了药店数量的增长。但在过程中,许多大连锁为了抢占份额,不惜施行“零利润扩张”。并且由于彼时市场热度较高,估值持续高企,药店常能以超1倍市销率的高价被收购,甚至有了“卖药不如卖药店”的说法,导致很多药店都是“为卖而开”“卖了再开”。
因此,当风口离去之后,出清是理所应当。
但无论谁的预测正确,有一点都是确定无误的——当下的“闭店潮”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还只是一个开端。想在这样一个“你死我活”的趋势中存活下来,企业必须放下过去几年高速扩张所累积的“沉没成本”,正视行业洗牌与数量减少的拐点信号,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
现在大多数药房的经营模式,已经跟不上当下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形势了,接下来必须要往专业化或多元化的方向上转型。专业化的代表就是DTP药房,多元化模式就更偏向大健康产品,或日本香港的药妆店模式。至于以前主要依赖医保政策门诊统筹的这些药房,“只会越来越难”。
专业化药房的建设需要较高的前期投入,这一块头部连锁药店和流通企业优势较大。相关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国药控股、上药、华润、九州通,均有布局院外零售市场。以上药为例,其2023年财报显示,上药云健康拥有200+家DTP专业药房及授权院边店,其中获批双通道资质的数量超百家。
另外,近期国药控股与中国生物制药的合作,即是为了充分整合国药控股旗下国大药房及SPS+专业药房资源,和中国生物制药的产品资源,在院外市场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遍布全国的零售网络。
亦有一位长期浸润在药店行业的业内人士直言,企业的内功是决定“生死”的关键,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单纯通过缩减店面或关闭亏损店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中小型连锁药店,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要么节奏掌控不当,在不适合扩张的时期盲目扩张;要么业务不够聚焦,原本药店经营稳健,却转而涉足饮片厂、房地产等多元化业务,或是盲目跟风建设物流中心;三是固定资产投资过大。
战略之外,许多连锁药店还面临的较大核心问题有:内部管理体系严重缺失。首当其冲的就是纯销售导向的KPI设置令员工过度过度逐利,致使消费者体验感不佳,信任缺失导致了销量的进一步恶化。
改善这一点,需要药店尊重顾客的选择权,让商品回归其本质,而非过度包装或夸大宣传。在销售业绩之外,也要建立文化考核等非销售导向的指标。同时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平也是当务之急。药店应将专业化培训放在首位,同时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和为顾客解决问题的心态。
如今,从部分龙头上市连锁药店披露出来的资料可见,“少开店、少花钱”成为2025年的主要策略。比如一心堂计划在2025年重点经营现有门店,致力于提升新店与次新店的经营质量,并大幅提高存量门店的单店效益,正尝试在现有门店基础上引入新的业务模式、品类和服务对象,如便利店+药店、诊所+药店等,一旦模式验证成功,将向其他地区推广。大参林则宣布从门店扩张战略转向加密战略,停止进入新省份,转而加强商品管理和门店网络规划的精细化管理,以提升毛利率和净利率。
虽然当前药店行业面临寒冬,但春天迟早会来。不过春天并不是等来的,而是产业内的每个人的行动汇聚成潮流后,自然而然带出来的。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消费医疗因兼具消费和医疗双属性,还携带免疫集采、千亿市值、高速增长等高亮标签,一直深受资本市场热捧。但一场疫情,似乎直接击垮了这个赛道。
据统计,今年月均失业率最高为5.4%,中国似乎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夸张的一次失业潮,各行各业好像都陷入在疯狂裁员和内卷的双重折磨中。
整体经济疲软下,消费降级成为主基调,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内消费医疗的全面崩溃。
01
集体崩溃
从今年消费医疗各家龙头的表现,可以窥见端倪。从医美、眼科、牙科到医药零售、品牌中药,再到生长激素、自费疫苗,各个细分领域的巨头,居然集体失去成长性。
医美领域,爱美客今年第三季度营收7.18亿元,同比微增1.1%;净利润4.64亿元,同比增长2.13%。这是爱美客营收、利润增长率首次降至个位数,大幅下滑态势明显;昊海生科在经历Q2业绩昙花一现的高光后,Q3季度又被打回原形:第三季度营收6.7亿元,同比上升0.22%,净利润1.06亿元,同比下降13.13%。
而华熙生物作为“最拉胯”的医美巨头,财报数据更是一言难尽,第三季度营收10.64亿元,同比下滑7%,净利润0.20亿元,同比下滑77%。
在玻尿酸红利消退后,抗衰新贵重组胶原蛋白因毛利率远高于玻尿酸,成为医美行业新风口,吸引了医美三剑客加码布局。只不过,在胶原蛋白领域,相较于巨子生物、锦波生物等公司,这三家医美巨头起步较晚。
口腔领域,通策医疗2024年第三季度营收8.225亿,同比仅增长0.04%,营收增长接近0,净利润1.885亿,同比下滑9.1%。
值得一提的是,在耗材集采推行后,通策医疗的种植牙业务盈利模式由从“高毛利”转换为“以价换量”;目前,种植牙业务从过往的追求定制化逐渐转向流水线作业,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单颗常规种植牙的医疗服务价格为4500元,种植体系统集采平均降价55%。通策医疗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毛利率严重下滑。
眼科领域,兴齐眼药所倚重的国内首款延缓近视的0.01%阿托品滴眼液今年3月获批上市,机构普遍预测今年销售额超15亿元,未来年销售峰值超50亿元。然而据兴齐眼药2024年中报,估计该款产品Q2销售额仅1.7亿元左右,大单品的逻辑似乎证伪。
而国内角膜塑形镜(OK镜)一哥,欧普康视的业绩也同样萎靡。今年第三季度营收5.48亿元,同比上升1.55%,净利润1.98亿元,同比下降12.84%。并且,欧普康视的毛利率呈现逐年下滑趋势。
相较之下,眼科医院的处境更为艰难,普瑞眼科、何氏眼科、光正眼科今年第三季度分别亏损0.27亿元、0.08亿元、0.22亿元。就连国内连锁眼科医院老大也不能幸免,爱尔眼科2024Q3营收57.56亿元,同比下降0.68%,净利润14.02亿元,同比下降4.56%。
此外,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爱尔眼科商誉金额高达87.17亿元,同比上涨47.72%,占总资产比例高达26.43%。祸不单行,它还遭受商业贿赂、虚假诊断等丑闻的侵扰。
生长激素领域,曾经火爆全网的生长激素产品不再是风口。财报显示,长春高新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3.88亿元,同比下降2.75%;净利润27.89亿元,同比下降22.80%。
自费疫苗领域,哪怕有着“疫苗之王”之称的万泰生物,业绩也暴雷了。2024年上半年,万泰生物的营收同比下降了67.19%,至13.66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了84.7%,至2.6亿元。
今年以来,降价潮席卷疫苗行业,多家国产疫苗厂商纷纷跟进,疫苗产品价格不断刷新历史低位,甚至部分产品价格已经打破了企业的成本线。比如,短短一个月内,三价流感疫苗的报价就从跌破10元关口,降至6.5元。
医药零售领域,大参林、一心堂、老百姓、健之佳今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21.95%、94.16%、37.32%、68.46%。
在医保政策改革、竞争的日益加剧等因素,给连锁药店企业带来了重重压力,仅2024年上半年线下药店就已闭店15000家。
02
并购加速
因为消费降级,客户的需求受到明显抑制,疲软不已,而消费医疗龙头在萎靡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但是市场环境越是不好,越是并购的好时机。
今年以来,爱尔眼科在三个月内先后宣布3笔重磅收购,涉及境内外共106家医疗机构。2024年5月,其宣布拟收购重庆眼视光、周口爱尔等52家医疗机构部分股权,交易金额高达13.44亿元;6月,爱尔眼科欧洲分部Clínica Baviera宣布收购英国Optimax集团100%股权,后者在英国拥有19家医疗机构;7月,爱尔眼科又宣布收购虎门爱尔、运城爱尔等35家医院部分股权,交易金额8.98亿元。
此前通策医疗外延并购极为谨慎,并且扩张模式以自建医疗机构为主,2023年仍有一半的医院处于亏损状态。但通策医疗今年还是大胆出手了,并且对扩张模式进行了调整:将从“自建”改为“以收购兼并和加盟”为主。
2024年3月,通策医疗宣布已完成对娄底口腔医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娄底口腔”)的收购和增资扩股,交易金额共3248万元,涉及娄底口腔旗下共有8家医院和门诊部。
而今年国资在中药领域的并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华润三九等大型国有企业纷纷加大对中药企业的并购力度,整合行业资源。
今年12月,华润三九公告称,旗下子公司华润圣火股权转让的相关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已办理完成。半年前的6月8日,国资昆药集团发布公告称,拟以17.91亿元的价格,收购控股股东华润三九子公司华润圣火51%的股权。
此外,今年8月华润三九斥资62亿元收购天士力4.18亿股,从而获得天力士控股权,引发业内轰动。(占天士力已发行股份总数的28%)
纵观国内消费医疗,不只是爱尔眼科,通策医疗、华润三九是并购主力军,细分赛道在内的多家公司,其实都在2024年进行了关键性的收购。据公开数据,2024年以来,消费医疗赛道的15笔并购交易涉及230多家医疗及美容机构。
-END-
作为一个三年内能够成长到2万多亿元规模的产业,消费医疗不会丧失机会。但是整个市场恐怕难以复刻过去10年的高增长奇迹。
文:点苍鹤
云端按语:辽宁即将推出的量价比较指数,是全国首个对定点药店以院内“四同”、“二同”“一同”药品价格作为锚点,从而实施院内院外多维度价格监测的省份,这对于理解和预判国家医保局下一步实施全国性的量价比较指数大有裨益。而药店,也迎来一波又一波医保价格、采购、结算支付等政策的挑战。
12月5日,辽宁省医保局发出公告,对《关于做好定点药店医保药品价格监测比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公平竞争意见,意见征求期截至2024年12月11日前。(截止本文发稿时,意见征求期已经结束,不过没看到正式的最新公告出来)
《通知》除了推进定点药店医保药品公开比价应用外,值得关注的是设立定点药店医保药品量价比较指数管理指标。
《通知》指出,省医保局设立定点药店医保药品量价比较指数(以下简称“量价比较指数”)管理指标,覆盖省内全部职工医保统筹定点药店,将定点药店医保药品价格与省医药采购平台相关价格进行比较,客观掌握定点药店的整体价格水平。
公式如下:
如何理解量价比较指数?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量价比较指数是一个加权平均计算的结果,是各个药品数量乘以价格指数,并且加总求和之后与最小包装数量的比值,比值大小与价格指数及最小零售包装数量有关。那么价格指数又是怎么来的?
价格指数,同样是一个比值,该指数的关键点在于分母的价格,这一价格是挂网价(或差比价或参比价),分别与“四同”、“二同”、“一同”药品价格对应。
《通知》作出注释,挂网价是“四同”药品(同通用名同剂型同包装同厂牌药品)在省采购平台的挂网价格;差比价是符合差比规则的“两同”药品(同通用名同厂牌药品)计算的价格;参比价是“一同”药品(同通用名不同厂牌药品)经过差比换算的价格。(差比价,对于招标准入的盆友比较熟悉,但药店的朋友如果不清楚,则要补补课,可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药品差比价规则》通知(发改价格[2011]2452号)》)
从“四同”到“二同”,再到“一同”,相同的是通用名,层层缩小的范围要素是剂型、包装甚至厂牌。
从中,可窥视出政策制定者牢牢锁定通用名下各个产品要素---“四同”是一个品种完备的商品要素,“二同”,同品同厂不同剂型不同包装,这在药店是很常见的商品SKU组合。而“一同”则是同品不同厂的商品,在药店和医院都是普遍的情况。
如果说“四同”、“二同”是进行相同厂牌下的纵向对比,而“一同”则是同品不同厂下的横向对比,《通知》中没说明对“一同”的价差如何管理,但后续一定会进行延伸、细化。
说完分母,来看价格指数的分子,这是医保结算费用除以最小零售包装数量,得出的结果是一个医保结算的价格,这个价格作为分子,挂网价(或差比价或参比价)作为分母,分子分母相除,得出的结果是一个关于价格的比值,可以理解为药店最小零售包装价格与院内价格的比值。
这一比值反映的是院内院外价格比较的水平,如果大于1,说明药店的价格超过院内价格(通常情况就是这样),比值带入量价比较指数公式,经过各种药品的加权平均,量价比较指数更好反映了院内院外药品的价格水平。
那么,量价比较指数如何应用?
《通知》要求加强定点药店医保药品价格监测和处置。
省医保局将在医保信息平台的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子系统搭建“药品价格比较指数管理”模块。自2025年起,省医保局按年度确定量价比较指数监测值,作为价格监测警戒线;按季度计算各市定点药店量价比较指数监测值,供各市医保部门查询和使用。
各市医保部门要加强定点药店数据质量管理,提高药店价格数据真实性、规范性、准确性。要积极开展定点零售药店量价比较指数管理,按季度分析定点药店价格情况,重点关注量价比较指数偏高的定点药店医保药品价格。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对一个季度高于监测值的药店进行提醒,对两个季度高于监测值的药店进行约谈,对三个季度高于监测值的药店进行通报,引导定点药店医保药品整体价格趋于合理。
《通知》指出加强定点药店协议管理。各市医保部门要将量价比较指数有关要求纳入定点协议范围,定点药店需书面承诺遵守医疗保障部门制定的药品价格政策。经提醒、约谈、通报,仍拒绝调整或调整后未符合要求的定点药店,根据协议约定给予相应处理,直至解除医保服务协议。
山东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医药价格,提出过“构建医保药品量价比较指数”
山东曾在今年10月份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民营医疗机构医药价格监测管理的通知》提出过“构建医保药品量价比较指数”。
山东的“量价比较指数”,指定点民营医疗机构所有医保药品价格与平台挂网价格的比较值根据销售量加权计算所得的平均值,量价比较指数监测值将作为本年度整体价格监测预警线。也就是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来确定合理的价格,梯度引导定点民营医疗机构医保药品整体价格趋于合理。
全国医保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立定点药店医保药品量价比较指数
2024年12月14日,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在总结了2024年医保工作取得新进展的基础上,对2025年医保工作指出了八大改革方向。
医保工作会议在价格治理方面,提出全面建立定点药店医保药品量价比较指数。
国家医保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全面建立定点药店医保药品量价比较指数”,其基本逻辑应与山东对民营医疗机构医保药品价格治理类似,将药店的医保药品价格与省级采购平台挂网价格进行量价加权,得出较为精确的价格指数。
而辽宁即将推出的量价比较指数,是全国首个对定点药店以院内“四同”、“二同”“一同”药品价格作为锚点,从而实施院内院外多维度价格监测的省份,这对于理解和预判国家医保局下一步实施全国性的量价比较指数大有裨益。而药店,也迎来一波又一波医保价格、采购、结算支付等政策的挑战。
量价比较指数,显然比之前线上线下价格控制在合理水平(通常是10%-20%的价差),平台挂网价确保不高于定点药店售价的最大值(原则上向定点药店售价众数靠近)更为科学、可计量,使得价格形成从定性向定量发展。
药价价格治理继续向院内院外延伸,且技术手段更加精细化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提出“2024年是价格治理大年”这一观点,如今价格治理进行了一年有余,院内院外、线下线上,涉及所有医药销售终端、各类药品,冲击各种定价方式。原本对政策相对不敏感的零售药店,也感受到了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从目前的医保局对于药品价格院内院外、线上线下的无缝监测、价格联动来看,工作远远未完成,仍然是进行时,甚至到2025年,价格治理的复杂度将进一步提高。
采用“量价比较指数”,将大规模理顺药店的医保药品价格价差,这一动向,是2024年院内院外、线上线下价格治理的延伸,值得业界高度关注。
关于医保政策对药店的影响,可参考下列文章:(点击标题即可查阅)
重磅!定点零售药店即将网采,“不在省平台采购,医保不结算”,河北明年1月1日正式执行
2024版医保目录落地安排:12月底前挂网,明年2月底前开药事会,双通道药店不再接受纸质处方......
湖南省际价格联动!需填报线上、线下药店价格:京东、美团、支付宝、老百姓、益丰等.....
河北牵头京津冀集采,87个品种,门诊保障药店必须参加,12月5日报价、开标(附名单)
国采非供应省份挂网,陕西与网络药店比价:1.5-3倍黄标、3倍以上红标!
重庆集采“三进”,药店可加价销售,线上线下价格需一致,不得倒卖、窜货!
2025年依然是价格治理大年
关注公众号,获取可靠、专业的资讯和分析内容
100 项与 Tongxin County Common People Medicine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Tongxin County Common People Medicine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