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Heze 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Heze 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据创鉴汇不完全统计,上周(3月31日至4月6日)全球大健康领域共披露融资事件14起,总额超96亿元。按照金额划分,亿元及以上融资7起。按照已披露的融资轮次划分,早期融资(B轮以前)6起,中后期融资(B轮及以后)4起。生物医药领域共5家公司获融资,涉及药物类型包括基因疗法、细胞疗法、蛋白降解疗法等。#01Isomorphic Labs获得6亿美元融资关键词:AI药物最新融资:6亿美元A轮本轮投资机构:Alphabet、谷歌风投(GV)、Thrive Capital3月31日,人工智能药物设计和开发公司Isomorphic Labs宣布融资6亿美元。Isomorphic Labs旨在利用AI的力量重新构想和加速药物发现,为全球患者带来急需的治疗方法。该公司旨在应用其开创性的AI药物设计引擎来实现生物医学突破,并正在推进多个治疗领域和药物模式的药物设计计划。自成立以来,该公司开发了许多下一代AI模型,这些模型共同构成了其统一的AI药物设计引擎,适用于多个治疗领域和药物模式。其中一个突破性模型的例子是AlphaFold 3,它由Isomorphic Labs与Google DeepMind于 2024 年 5 月共同开发并发布,能够准确预测生命体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02AIRNA完成1.55亿美元B轮融资关键词:RNA编辑疗法最新融资:1.55亿美元B轮本轮投资机构:ARCH Venture Partners、Forbion、ND Capital、Nextech Invest、RTW Investments等4月1日,AIRNA宣布完成超额认购的1.55亿美元B轮融资。该公司将利用本轮融资获得的资金推动其针对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ATD)的首个RNA编辑候选药物AIR-001进入1/2期临床试验,并开发针对心血管代谢及其他疾病的一系列创新RNA编辑药物。AIRNA的独有平台利用天然机制以安全灵活的药物高效编辑目标RNA。精准的RNA编辑旨在通过修复有害基因变异或引入有益变异来实现对严重或慢性疾病的功能性治愈。新闻稿指出,该公司的主打项目有望成为治疗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潜在“best-in-class”疗法。#03Atsena获得1.5亿美元C轮超额认购融资关键词:基因疗法最新融资:1.5亿美元C轮本轮投资机构:阿宾沃思、贝恩资本、Foundation Fighting Blindness、Hatteras Venture Partners、惠灵顿管理等4月2日,Atsena Therapeutics是一家临床阶段的基因治疗公司,专注于利用基因医学改变生活的力量来逆转或预防失明,宣布成功完成1.5亿美元的超额认购C轮融资。融资收益将用于推进Atsena的主导项目ATSN-201,用于治疗X连锁视网膜裂骨症 (XLRS),这是一种通常在儿童时期被诊断出来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导致失明的遗传病。所得款项还将支持Atsena的潜在“first-in-class”临床前管线,扩大Atsena新型腺病毒载体的使用。#04Neurona Therapeutics获1.02亿美元融资关键词:细胞疗法最新融资:1.02亿美元本轮投资机构:Alexandria Venture Investments、富达、The Column Group4月4日,Neurona Therapeutics宣布筹集1.02亿美元,将其癫痫细胞疗法推向3期临床试验。这家加州生物技术公司将利用这笔资金来支持其针对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同种异体细胞疗法候选药物管线。其中,NRTX-1001目前正在耐药性内侧颞叶癫痫(MTLE)患者中进行1/2期试验。#05Prazer完成290亿韩元B轮融资关键词:蛋白降解疗法最新融资:290亿韩元B轮本轮投资机构:Company K Partners、K2 Investment、Kiwoom Investment、Mirae Asset Capital、Premier Partners等4月1日,Prazer Therapeutics宣布已完成290亿韩元的B轮投资,获得资金将用于新药研发和全球商业化。Prazer Therapeutics致力于开发基于靶向蛋白质降解(TPD)技术的新药。该公司表示,现有的TPD技术使用有限的E3泛素连接酶来降解蛋白质,而Prazer专有的SPiDEM平台可以使用各种E3连接酶实现更广泛的蛋白质靶向。该公司预计,这有望克服现有PROTAC和分子胶技术的局限性,并可针对以前难以靶向的靶点,例如蛋白质聚集体和膜蛋白。读者们请星标⭐创鉴汇,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版权说明:本文由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编辑,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发/复制至其他平台。转发授权请在「创鉴汇」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更多数据内容推荐点击“在看”,分享创鉴汇健康新动态
作者|与安
2025年3月,罗氏制药(Roche)宣布对旗下基因疗法子公司Spark Therapeutics启动“根本性重组”,全额减记24亿美元商誉。财务数据显示,罗氏已累计为 Spark 投入超10亿美元的重组成本,其中包括2024 年1.84亿美元的前期重组费用和2025年预计达3.4亿美元的追加支出。然而,这场持续六年的资本实验最终却惨淡收场,成为基因疗法领域最惨痛的收购案例之一。
而这并非个例。过去三个月,基因治疗领域在希望与阵痛中交织前行,此前昭示熊熊野心的各家药企中,不乏惨淡收场的身影。跨国药企的管线重组、战略收缩与突破转型,再次将这一赛道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推至台前,同时也代表着曾受资本狂热吹捧的基因疗法领域正逐步向理性发展回归转折。
01
43亿美元的深刻教训
技术瓶颈下散场的资本盛宴
2019年,罗氏以43亿美元天价收购Spark Therapeutics,看中的是其全球首个获批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疗法Luxturna,以及血友病A基因疗法SPK-8011(dirloctocogene samoparvovec)的3期临床潜力。
彼时Spark市值仅22亿美元,而罗氏以溢价125%的代价收购,创下当时基因疗法领域最大并购案,折射出行业对基因疗法商业化的狂热预期。然而截至 2024 年,Luxturna 年销售额仅 2050 万美元,同比暴跌 59%.此外,SPK-8011 项目则因安全性问题被紧急叫停,不达预期的商业表现和无法突破的技术难题,直接让这项大手笔并购案从"战略收购" 降级为 "产品交易"。
迅速击穿资本泡沫的主要是三重瓶颈。
首先是载体免疫性难题。Luxturna依赖的AAV2血清型载体,暴露了基因疗法最顽固的技术瓶颈之一,即预存免疫与后天免疫的双重绞杀。全球约30%-60%人群因自然感染携带AAV中和抗体,导致Luxturna治疗前必须进行抗体筛查。但Spark采用的"血清型切换"策略并未突破根本限制,数据显示超60%患者治疗后仍产生新中和抗体,直接导致疗效持久性不足。而后天免疫的影响在于,即使患者通过预存免疫筛查,治疗后仍可能因免疫系统激活产生新的抗AAV2免疫反应。
其次是产能不足。Spark费城工厂病毒载体年产能仅5000剂,在适应症人群本就狭窄(全球约6000名患者)的情况下,覆盖率仍旧不足85%。患者等待期过长,市场渗透未达预期。
最后则是临床表现的滑铁卢,完成收购时被列为重点的SPK-8011因安全性问题被叫停,于去年年底宣布终止研究。
当病毒载体的免疫原性、生产工艺、长期安全性三大技术关卡未获突破时,资本堆砌反而加速了泡沫破裂。
02
火热势头下的行业寒冬
难以走出的商业化困境
与此同时,罗氏的受挫并非个例。从去年开始,基因治疗领域接连出现“利空”消息,整体成绩远低于预期,市场表现陷入疲软,多家行业明星宣布因进展不佳关停管线或业务重组。
2月21日,辉瑞宣布将停止进一步开发和商业化血友病B基因疗法Beqvez(SPK-9001)。这款药物于2024年4月刚获FDA批准,定价高达3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37万元),在2024年全美最贵药物前十排行榜中,仅次于定价 425 万美元的 Lenmeldy,并列第二。
2024年全美最贵十款药物
而Beqvez从获批上市到决定撤回,还不满一年时间。辉瑞表示,如此决定是因为“患者及医生对血友病基因疗法表现出的兴趣有限”,上市至今,尚未有患者接受过该药治疗。与此同时,辉瑞彻底清空了基因疗法管线。随着Beqvez退出,该司已没有任何基因疗法处于临床或商业化阶段。
实际上,彼时将基因治疗领域列为“优先发展领域”的辉瑞,近三年来正在逐步撤离基因治疗领域。2023年7月,该司将早期研发阶段的基因疗法打包以高达1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阿斯利康旗下的罕见病部门Alexion;2024年6月,其针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基因疗法fordadistrogene movaparvovec因CIFFREO Ⅲ期试验结果未达主要终点,陷入停滞;而到9月,更是撤回了市场上所有批次的镰状细胞贫血疗法Oxbryta,同时终止所有相关试验。因其临床数据表明,该药在镰状细胞患者群体中的总体效益不再足以覆盖其风险。
至年底,辉瑞则终止了与Sangamo Therapeutics的全球合作及许可协议,放弃共同开发治疗A型血友病的基因疗法候选药物giroctocogene fitelparvovec(Giro-vec),尽管该药在去年完成的AFFINE III期临床试验中已取得积极结果,并已准备向FDA和EMA提交监管申请。临时放弃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二,一是BioMarin同适应症的基因疗法Roctavian商业化进展不佳,市场表现惨淡,可谓现成的前车之鉴;二是辉瑞血友病新型抗体疗法Marstacimab于不久前才获批上市,作为给药便利性更加的抗体,对于基因疗法的市场空间也造成了一定冲击。总得来说,就是彼时看来,这款药物似乎难以实现大卖,而三个月后折戟的Beqvez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
而就在辉瑞宣布从基因疗法退场的前一天,曾经估值百亿的蓝鸟生物宣布卖身私募资金,一同踩下急刹。
2018年初,凭借β地中海贫血疗法Zynteglo(定价280万美元)、脑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疗法Skysona(定价300万美元)和镰状细胞病疗法Lyfgenia(定价310万美元),蓝鸟生物一时声名鹊起,股价飙升至每股2300美元,市值突破300亿美元。其“一次性治愈”叙事吸引了黑石、富达等顶级资本加持,成为首个基因疗法领域“十角兽”企业。
然而,高昂定价和狭窄的患者群体让其商业化之路变得十分困难。受限于保险公司等支付方在高昂定价下的报销审批挑战,三款核心产品2023年总销售额为2910万美元,至今未实现盈利,其中,Zynteglo 2023年销售额为1670万美元,截至2024年11月累计治疗35例患者;Lyfgenia则仅完成4例患者治疗,虽与Vertex的CRISPR疗法同日获批,却因价格高出90万美元且因存在安全问题遭FDA发出黑框警告,市场份额遭到挤压。
去年10月,蓝鸟宣布裁员25%并启动重组,但现金流缺口仍无法填补。最终,该司以2900万美元(不足巅峰市值0.1%)被私募基金凯雷/SK资本收购,对赌条款上限仅1亿美元,蓝鸟最终“断翅”。
03
市场洗牌中的希望与曙光
大额盈利并非不可能
一度受挫的基因疗法领域也并非毫无商业进展。
与前文几款药物相比,Sarepta Therapeutics的Elevidys表现似乎截然不同。这是全球首款DMD基因疗法,可对携带任何类型DMD致病基因变异的患者生效,很好地填补了临床上的空白。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和罗氏联合开发的疗法,同样高成本、高定价,售价320万美元,位列全美最贵药物第四(见图1)。2023年6月获FDA批准,8月正式上市销售,2024年便首度扭亏为盈。
2024年6月,Serepta扩大了该药的适应症,从原来的仅限于 4~5 岁具有行走能力的儿童,扩展为 4 岁及以上的儿童(无论是否有行走能力),进一步拓宽了市场覆盖面。至第三季度,Sarepta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113%的好成绩,一举达到7619万美元。而诺华在AAV基因疗法上的投入则更是成效亮眼,针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Zolgensma可谓销冠,据其财报显示,2024年的年销售额仍然取得了12.14亿美元的好成绩。
Zolgensma2024年净销售额
或许还有一大关键原因在于适应症的选择。反观让多位巨头或挣扎前行、或认栽止损的血友病基因疗法,市场表现不佳主要还是因为有凝血因子替代疗法和双抗药物可供患者选择。自身售价不菲,疗效也并无绝对优势,在可替代方案充足的情况下,难以打开市场的情况或许也并非难以预料。
然而罗氏并未完全放弃。一方面,Spark的剩余业务将整合至集团,重组不影响Luxturna的持续供应,费城创新中心的一部分研发职能也仍然予以保留;另一方面,通过与Dyno Therapeutics达成的10亿美元合作,利用后者人工智能平台开发神经疾病新型AAV载体,罗氏将转向开发针对神经疾病的下一代基因疗法。
基因疗法的故事远未终章。尽管挑战重重,部分企业仍以战略调整与技术升级寻找生机。2025年的春天,基因治疗领域仍在冰火之间跋涉。但随着临床技术的进步、监管政策的完善和支付体系的创新,当基因治疗的商业化摆脱纯资本驱动,构建起“技术-临床-支付”的完整闭环,这一领域仍然有望在迎来更为明朗开阔的前景,重唱高歌,再次高速前行。
参考文献
https://www.fiercepharma.com/pharma/roche-overhauls-spark-gene-therapy-unit-recording-24b-full-impairment
https://www.fiercepharma.com/pharma/pfizer-empties-gene-therapy-portfolio-discontinues-hemophilia-treatment-beqvez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expands-approval-gene-therapy-patients-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
https://www.pharmaceutical-technology.com/features/the-most-expensive-drugs-in-the-us/
公众号文章 BioSeedin柏思荟 辉瑞“泪洒”基因疗法
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8498658028f.html
各家药企官网新闻动态和财报数据
共建Biomedical创新生态圈!
如何加入BiG会员?
最近一个月,信达生物利好消息接二连三地到来。
在研发进展上。达伯乐®(ROS1抑制剂)的第二项新药上市获批;达伯舒®(PD-1单抗)联合爱优特®(VEGFR抑制剂)疗法获得附条件批准;他雷替尼(ROS1和NTRK双靶点抑制剂)获批上市。
在对外合作上。信达生物授予罗氏开发、生产及商业化IBI3009(靶向DLL3靶点的ADC药物)的全球独家权益,首付款0.8亿美元,总交易金额超10亿美元;获得礼来的最新一代、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的非共价(可逆)BTK抑制剂匹妥布替尼在中国大陆的商业化权益,负责该产品的进口、销售、推广和分销工作。
然而,这些利好并没有推动公司股价上行,信达生物已然在二级市场中处于阴跌状态,其背后的原因与公司创始人俞德超不无关系。自去年10月28日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的收购闹剧开始以来,公司股价从44.25元一直跌落至如今的35元左右,累计跌幅约20%。即使公司最终宣布取消提案,也没有完全扭转股价的颓势。
市场的一系列反应,显然超出了俞德超的意料。这位年过六旬的企业家,已经在国内打拼近20个年头,却一直困于“高级打工仔”的角色,令人唏嘘不已。
01
打工皇帝也辛苦
自幼出生于山区的俞德超,算得上是一个“乡里别”,他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完全归功于勤奋地学习。
他是家乡第一个走出深山的大学生,于1982年成功考入浙江林学院(现已并入浙江大学),此后又继续在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俞德超成功申请到加州大学进行药物化学博士后研究,并在1997年毕业后加盟了美国的Calydon公司。
在入职Calydon公司那一年,俞德超把自己发明的溶瘤病毒“重组人5型腺病毒”的相关技术转给了上海医药集团。后来,上海医药集团将这项“重组人5型腺病毒”成功孵化,诞生全球首个肿瘤溶瘤免疫治疗类抗肿瘤药物安柯瑞,用于治疗晚期鼻咽癌。
除在事业上取得跨越式进步外,1997年还发生了另外一件改变俞德超的事情,那就是俞德超母亲不幸患得胃癌,在接受了当时美国最新款专治肿瘤的新药治疗后康复了。这对于俞德超有很大的触动,让他认清了中美生物制药领域的现实差距,也让其催生了回国发展的想法。
一直致力于中药领域的康弘药业在2004年开始向创新药转型,先后在2004年6月和2005年5月,连续申请了两个抗肿瘤药物的专利。其中,2005年5月申请的专利,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VEGF抑制剂康柏西普,而俞德超正是康弘药业认证的康柏西普唯一发明人。
2005年11月,俞德超正式回国,加盟了康弘药业,参与组建子公司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任康弘生物董事、总裁及首席执行官,以及康弘药业集团董事、副总裁。当然,对于俞德超康柏西普唯一发明人的身份,坊间存在诸多争议,有观点认为房健民才是康柏西普的“总设计师”,但这却无法掩盖俞德超拥有深厚药物研发资源的事实。
不过,俞德超和康弘药业的蜜月期并不长久,2010年8月公司拟上市前夕俞德超就已经离职而去。对此,康弘药业当时称,俞德超在任职后期因与公司在未来发展战略、新项目的选择和引进,以及部分技术上存在不同的看法,最终又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
无论俞德超因何离职,这都显然是一个不划算的举动。作为主持核心项目的高管,俞德超无疑能够在公司上市后获得丰厚的回报,但可惜他并没有坚持到那一天。俞德超离职之后,其主持研发的康柏西普在2013年获批。上市以来,康柏西普凭借先发和性价比优势,实现快速放量。西南证券研报显示,康柏西普2023年实现收入19.4亿元。
这只能说明,当初的俞德超在康弘药业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掌握太大的话语权,只是一个拿工资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俞德超也曾对媒体表示:“在康弘的结果和我预期的不太一样。”
2015年,康弘药业终于凭借康柏西普的商业化而登陆A股市场,根据管理层持股情况来看,副总裁级别基本持股在500万股以上,价值约在1.5亿元以上。而这一切的财富,当然也与俞德超无缘。
不过,这个时候的俞德超已经无暇顾及这些,因为他已经在为自己的第二项事业努力奋斗了。
02
创始人也是打工仔
离开康弘药业后,俞德超开始转变思路,不再打工而是转为创业。一年之后,信达生物正式成立。
自信达生物成立以来,其就受到了资本机构的密切关注。2011年10月,创立仅2个月的信达生物就获得了富达亚洲1000万美元A轮投资。8个月之后,信达生物再次获得了礼来亚洲和富达等机构的2500万美元B轮融资。相关资料显示,从创立到上市前,信达生物在一级市场累计完成了五轮融资,合计5.62亿美元。
对于一家新创立的biotech公司而言,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资本纷沓而至,无疑靠的就是创始人“俞德超”这块金字招牌。兼具美国高管经验、国内创新药操盘经验,让“俞德超”这三个字背后光环闪耀。甚至很多家投资机构,最初是想投康弘药业的,但因俞德超而最终变成了投资信达生物。
被吸引的不仅有投资机构,还有国际大药企。2015年3月、10月,信达生物两次与美国礼来达成战略合作,共获得后者超过1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实现了中国药企第一次与全球500强企业达成高端生物药从研发、注册、生产到销售的全面合作。
在众多资本和合作伙伴的青睐下,俞德超带领着信达生物一直不差钱地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8年10月31日,信达生物在港交所成功上市,IPO共发行2.36亿股,募集资金33亿元港元。紧跟着不到两个月后的12月24日,达伯舒获批上市,这是信达生物第一款商业化产品,也是国内第二款获批的PD-1药物。达伯舒2019年迅速成长为10亿元级别的国产大药,并持续在PD-1的红利之下,节节攀升。2021年,销售额已经约30亿元。
产品上市+公司上市,在康弘药业没有完成的事业,俞德超终于亲自创业完成。这次,俞德超不再是局外人,而是作为“创始人+股东”享受了这份荣耀。但取得这样的成就,也需要付出不小的牺牲,最大的代价就是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在一次次获得融资后,俞德超的股权也在慢慢被摊薄。
上市6年多来,除了IPO首发募资的33亿港元,信达生物又先后通过多次配股增发,累计融资超140亿港元。俞德超的持股比例也从上市时13.03%逐渐下降至现在的6.533%。目前,信达生物前三大股东分别只占股5%~7%的水平。
图:信达生物股东一览
也就是说,俞德超虽然是公司的创始人,但在公司的持股比例却并不高,这也导致了他在公司中并没有绝对的话语权。
03
好想做一回主
2023年6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出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罕见的一幕:多项议案均出现了30%以上的反对票。这些议案多是关于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兑现,当然也包括向俞德超授予股权。
一手创建的公司,但提案却遭到股东的反对,这样的情况在公司创始人身上出现并不多见。而最近的收购事件中,再次看到了俞德超的无奈。
去年10月25日,信达生物发布公告,负责海外业务的全资子公司Fortvita,与俞德超主要持有的Lostrancos公司签订认购协议,后者以2050万美元的价格认购Fortvita 20.39%的股份。交割后,Fortvita将由信达生物直接持有79.61%,Lostrancos直接持有20.39%。Fortvita仍将为信达生物的非全资附属公司,俞德超持有Lostrancos 82.93%的股份,将成为Fortvita的实控人。
我们从善意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交易的目的也许并非市场上所渲染的“管理层低价收购资产侵害散户利益”那般具有恶意,但显然也并不完全符合股东利益。
一直以来,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医药公司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国际化是中国生物医药的必走之路。Fortvita作为信达生物推动国际业务的平台,无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资产之一。取得对Fortvita的绝对控制权,可以避免其未来像信达生物一样变为无实控状态,也是俞德超能真正拥有一份属于自己事业的重要机遇。因此,俞德超不惜减持信达生物的股权,也要凑足收购Fortvita的资金。
只不过这样的算盘,还是被过于分散的股东们用脚推翻。信达生物的股价更是从10月25日的收盘价44.25港元开始,持续下跌四天至33.8港元,市值蒸发170亿港元之多。
最终,俞德超放弃了此次的收购计划。在11月4日盘前举行的业务更新说明会上,俞德超表示此前的投资建议公告出来后,引起了比较大规模的讨论,“坦白讲,超过了自己的想象,大大超过了自己的想象,我根本没有预见到会有这么大的一个反响。”
由此可见,俞德超可能是一个出色的科学家,但很难说是一个出色的资本操盘手,因为这个交易的目的太过于“赤裸”。
俞德超面临的问题,或将是未来Biotech公司创始人的共性困境。因为这些公司大多经历了数轮的融资,创始人股权被稀释情况均比较严重,最终失意离场的情况也并非不可能发生。
比如2004年成立于上海的健能隆生物,2015年因为资金困境被亿帆医药收购,创始人黄予良后来离开公司;2023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依生生物因产品商业化失败导致财务恶化,无奈外部资本成为公司第一控股股东,后来甚至还发生了驱逐创始人出办公室的闹剧。
因此,如何做好公司发展和投资人之间的平衡,或许是像俞德超这样的Biotech公司创始人在研发之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了。
信达生物早已跻身国内创新药第一梯队,但作为创始人的俞德超能决定的却并不多,颇有一番望空兴叹的不甘。Fortvita的争议,也许只不过是因为俞德超想自己做一次主。
喜欢我们文章的朋友点个“在看”和“赞”吧,不然微信推送规则改变,有可能每天都会错过我们哦~
免责声明
“汇聚南药”公众号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在留言栏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信息来源:原创 吴恩恩 医曜
往期推荐
本平台不对转载文章的观点负责,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暗示的保证。
100 项与 Heze 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Heze 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