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Heze 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Heze 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最近一个月,信达生物利好消息接二连三地到来。
在研发进展上。达伯乐®(ROS1抑制剂)的第二项新药上市获批;达伯舒®(PD-1单抗)联合爱优特®(VEGFR抑制剂)疗法获得附条件批准;他雷替尼(ROS1和NTRK双靶点抑制剂)获批上市。
在对外合作上。信达生物授予罗氏开发、生产及商业化IBI3009(靶向DLL3靶点的ADC药物)的全球独家权益,首付款0.8亿美元,总交易金额超10亿美元;获得礼来的最新一代、全球首个且唯一获批的非共价(可逆)BTK抑制剂匹妥布替尼在中国大陆的商业化权益,负责该产品的进口、销售、推广和分销工作。
然而,这些利好并没有推动公司股价上行,信达生物已然在二级市场中处于阴跌状态,其背后的原因与公司创始人俞德超不无关系。自去年10月28日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的收购闹剧开始以来,公司股价从44.25元一直跌落至如今的35元左右,累计跌幅约20%。即使公司最终宣布取消提案,也没有完全扭转股价的颓势。
市场的一系列反应,显然超出了俞德超的意料。这位年过六旬的企业家,已经在国内打拼近20个年头,却一直困于“高级打工仔”的角色,令人唏嘘不已。
01
打工皇帝也辛苦
自幼出生于山区的俞德超,算得上是一个“乡里别”,他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完全归功于勤奋地学习。
他是家乡第一个走出深山的大学生,于1982年成功考入浙江林学院(现已并入浙江大学),此后又继续在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俞德超成功申请到加州大学进行药物化学博士后研究,并在1997年毕业后加盟了美国的Calydon公司。
在入职Calydon公司那一年,俞德超把自己发明的溶瘤病毒“重组人5型腺病毒”的相关技术转给了上海医药集团。后来,上海医药集团将这项“重组人5型腺病毒”成功孵化,诞生全球首个肿瘤溶瘤免疫治疗类抗肿瘤药物安柯瑞,用于治疗晚期鼻咽癌。
除在事业上取得跨越式进步外,1997年还发生了另外一件改变俞德超的事情,那就是俞德超母亲不幸患得胃癌,在接受了当时美国最新款专治肿瘤的新药治疗后康复了。这对于俞德超有很大的触动,让他认清了中美生物制药领域的现实差距,也让其催生了回国发展的想法。
一直致力于中药领域的康弘药业在2004年开始向创新药转型,先后在2004年6月和2005年5月,连续申请了两个抗肿瘤药物的专利。其中,2005年5月申请的专利,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VEGF抑制剂康柏西普,而俞德超正是康弘药业认证的康柏西普唯一发明人。
2005年11月,俞德超正式回国,加盟了康弘药业,参与组建子公司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任康弘生物董事、总裁及首席执行官,以及康弘药业集团董事、副总裁。当然,对于俞德超康柏西普唯一发明人的身份,坊间存在诸多争议,有观点认为房健民才是康柏西普的“总设计师”,但这却无法掩盖俞德超拥有深厚药物研发资源的事实。
不过,俞德超和康弘药业的蜜月期并不长久,2010年8月公司拟上市前夕俞德超就已经离职而去。对此,康弘药业当时称,俞德超在任职后期因与公司在未来发展战略、新项目的选择和引进,以及部分技术上存在不同的看法,最终又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
无论俞德超因何离职,这都显然是一个不划算的举动。作为主持核心项目的高管,俞德超无疑能够在公司上市后获得丰厚的回报,但可惜他并没有坚持到那一天。俞德超离职之后,其主持研发的康柏西普在2013年获批。上市以来,康柏西普凭借先发和性价比优势,实现快速放量。西南证券研报显示,康柏西普2023年实现收入19.4亿元。
这只能说明,当初的俞德超在康弘药业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掌握太大的话语权,只是一个拿工资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俞德超也曾对媒体表示:“在康弘的结果和我预期的不太一样。”
2015年,康弘药业终于凭借康柏西普的商业化而登陆A股市场,根据管理层持股情况来看,副总裁级别基本持股在500万股以上,价值约在1.5亿元以上。而这一切的财富,当然也与俞德超无缘。
不过,这个时候的俞德超已经无暇顾及这些,因为他已经在为自己的第二项事业努力奋斗了。
02
创始人也是打工仔
离开康弘药业后,俞德超开始转变思路,不再打工而是转为创业。一年之后,信达生物正式成立。
自信达生物成立以来,其就受到了资本机构的密切关注。2011年10月,创立仅2个月的信达生物就获得了富达亚洲1000万美元A轮投资。8个月之后,信达生物再次获得了礼来亚洲和富达等机构的2500万美元B轮融资。相关资料显示,从创立到上市前,信达生物在一级市场累计完成了五轮融资,合计5.62亿美元。
对于一家新创立的biotech公司而言,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资本纷沓而至,无疑靠的就是创始人“俞德超”这块金字招牌。兼具美国高管经验、国内创新药操盘经验,让“俞德超”这三个字背后光环闪耀。甚至很多家投资机构,最初是想投康弘药业的,但因俞德超而最终变成了投资信达生物。
被吸引的不仅有投资机构,还有国际大药企。2015年3月、10月,信达生物两次与美国礼来达成战略合作,共获得后者超过1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实现了中国药企第一次与全球500强企业达成高端生物药从研发、注册、生产到销售的全面合作。
在众多资本和合作伙伴的青睐下,俞德超带领着信达生物一直不差钱地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
2018年10月31日,信达生物在港交所成功上市,IPO共发行2.36亿股,募集资金33亿元港元。紧跟着不到两个月后的12月24日,达伯舒获批上市,这是信达生物第一款商业化产品,也是国内第二款获批的PD-1药物。达伯舒2019年迅速成长为10亿元级别的国产大药,并持续在PD-1的红利之下,节节攀升。2021年,销售额已经约30亿元。
产品上市+公司上市,在康弘药业没有完成的事业,俞德超终于亲自创业完成。这次,俞德超不再是局外人,而是作为“创始人+股东”享受了这份荣耀。但取得这样的成就,也需要付出不小的牺牲,最大的代价就是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在一次次获得融资后,俞德超的股权也在慢慢被摊薄。
上市6年多来,除了IPO首发募资的33亿港元,信达生物又先后通过多次配股增发,累计融资超140亿港元。俞德超的持股比例也从上市时13.03%逐渐下降至现在的6.533%。目前,信达生物前三大股东分别只占股5%~7%的水平。
图:信达生物股东一览
也就是说,俞德超虽然是公司的创始人,但在公司的持股比例却并不高,这也导致了他在公司中并没有绝对的话语权。
03
好想做一回主
2023年6月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出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罕见的一幕:多项议案均出现了30%以上的反对票。这些议案多是关于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兑现,当然也包括向俞德超授予股权。
一手创建的公司,但提案却遭到股东的反对,这样的情况在公司创始人身上出现并不多见。而最近的收购事件中,再次看到了俞德超的无奈。
去年10月25日,信达生物发布公告,负责海外业务的全资子公司Fortvita,与俞德超主要持有的Lostrancos公司签订认购协议,后者以2050万美元的价格认购Fortvita 20.39%的股份。交割后,Fortvita将由信达生物直接持有79.61%,Lostrancos直接持有20.39%。Fortvita仍将为信达生物的非全资附属公司,俞德超持有Lostrancos 82.93%的股份,将成为Fortvita的实控人。
我们从善意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交易的目的也许并非市场上所渲染的“管理层低价收购资产侵害散户利益”那般具有恶意,但显然也并不完全符合股东利益。
一直以来,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医药公司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国际化是中国生物医药的必走之路。Fortvita作为信达生物推动国际业务的平台,无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资产之一。取得对Fortvita的绝对控制权,可以避免其未来像信达生物一样变为无实控状态,也是俞德超能真正拥有一份属于自己事业的重要机遇。因此,俞德超不惜减持信达生物的股权,也要凑足收购Fortvita的资金。
只不过这样的算盘,还是被过于分散的股东们用脚推翻。信达生物的股价更是从10月25日的收盘价44.25港元开始,持续下跌四天至33.8港元,市值蒸发170亿港元之多。
最终,俞德超放弃了此次的收购计划。在11月4日盘前举行的业务更新说明会上,俞德超表示此前的投资建议公告出来后,引起了比较大规模的讨论,“坦白讲,超过了自己的想象,大大超过了自己的想象,我根本没有预见到会有这么大的一个反响。”
由此可见,俞德超可能是一个出色的科学家,但很难说是一个出色的资本操盘手,因为这个交易的目的太过于“赤裸”。
俞德超面临的问题,或将是未来Biotech公司创始人的共性困境。因为这些公司大多经历了数轮的融资,创始人股权被稀释情况均比较严重,最终失意离场的情况也并非不可能发生。
比如2004年成立于上海的健能隆生物,2015年因为资金困境被亿帆医药收购,创始人黄予良后来离开公司;2023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依生生物因产品商业化失败导致财务恶化,无奈外部资本成为公司第一控股股东,后来甚至还发生了驱逐创始人出办公室的闹剧。
因此,如何做好公司发展和投资人之间的平衡,或许是像俞德超这样的Biotech公司创始人在研发之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了。
信达生物早已跻身国内创新药第一梯队,但作为创始人的俞德超能决定的却并不多,颇有一番望空兴叹的不甘。Fortvita的争议,也许只不过是因为俞德超想自己做一次主。
喜欢我们文章的朋友点个“在看”和“赞”吧,不然微信推送规则改变,有可能每天都会错过我们哦~
免责声明
“汇聚南药”公众号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在留言栏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信息来源:原创 吴恩恩 医曜
往期推荐
本平台不对转载文章的观点负责,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暗示的保证。
随着外资持续加码中国,外资机构持有哪些医药股同样得到市场关注。
近日,有媒体梳理发现,贝莱德、富达、高盛等多家外资机构频频现身于医药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中。
热门股香雪制药年初至今上涨超过134%,摩根士丹利、巴克莱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和美林证券同时出现在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之中。
三季度,巴克莱银行和高盛集团还分别新进长药控股202.07万股和196.92万股,位于前十大流通股东第9、第10位。维康药业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同样出现了摩根士丹利国际的身影。
美林证券和巴克莱银行也出现在四环生物前十大流通股东的第8和第9位,分别持有477.84万股和360.73万股。瑞士联合银行和高盛集团分别新进亚太药业538.96万股和344.22万股,位于前十大流通股东第7和第10位。
此外,高盛集团和美林证券也出现在圣达生物前十大流通股东的第7和第10位。
整体而言,外资机构对于医药股的选择,颇显另类。
医药研究报告分享营
收集与分享全市场主流医药研究报告
每天仅需0.8元
畅享超过1900篇精选医药研究报告
未来一年新增额外500篇
秋日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涌动着蓬勃的发展景象——创新的“火种”激荡在科研人员的头脑中,流动在一个个正在进行的实验中。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的主阵地,BioBAY经过多年深耕,园内企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链布局持续完善,已形成完整的涵盖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的特色产业集群。
从低洼农田到国际新城
园区30年的发展蜕变离不开超前的规划
而在早期的发展理念中
布局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
是一条“必经之路”
早在十余年前,园区就已将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一号产业”,集聚资源要素,打造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落地的全流程创新体系,让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成为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强引擎”。截至目前,园区已集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企业超2000家,2023年产值达1523亿元,生物医药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创新企业集聚
做行业领域的“领跑者”
在园区新泽路,百济神州新建的小分子创新药物产业化基地正高速“运转”中。该基地同时具备商业化规模的生产能力,以及临床用药的柔性生产能力,可以快速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产品生产,再到商业化生产的高质量转化。
作为园区生物医药企业的“佼佼者”,百济神州(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公司立足苏州、放眼全球,专注于为全世界的癌症患者研发创新抗肿瘤药物。多年来,百济神州通过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外部战略合作,加速开发多元、创新的药物管线和产品组合,在园区实现了多款小分子药物的临床和商业化规模生产。公司打造的首款小分子创新药百悦泽®于2019年在美国获批上市,实现创新药出海“零的突破”。
无论在任何产业领域
创新的理念、技术、产品的出现
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和企业
多年来
园区依托良好的人才政策、人才服务
吸引了一批世界顶尖人才和一流团队
来此创新创业
截至目前,园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领域已有中外院士团队40个、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162位、各级领军人才超1000名,顶尖人才数占全国同类人才的比重达25%以上,以顶尖人才团队带动的各级各类生物医药创新人才总量更是超过6万人。
来到园区、扎根园区,从研究者到企业家,从小团队到大公司……在经历了身份的转变、团队的扩张后,许多当年凭借着政策、资金支持被引入园区的人才们,对园区这片创新沃土满怀深情。
“园区是最适合生物医药企业起步的地方。对初创企业而言,资源十分重要。苏州和园区集聚了大量生物医药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人才,政府也从政策、资金、服务等各方面给予企业支持,优越的营商环境是初创企业成长最好的‘助推器’。”苏州宜联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薛彤彤如是说。
优越的创新环境
带动了一批自主品牌加速成长
目前,园区已有信达生物、康宁杰瑞、基石药业、博瑞医药等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园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领域累计上市企业达24家。国内最早上市的四款国产单抗药物中,有两款出自园区,包括信达研发的达伯舒、恒瑞盛迪亚研发的艾瑞卡等。
在产业创新成果方面
园区更是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新药研发领域,园区已上市新药33个,包括信迪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泽布替尼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磅新药;取得一类新药临床批件837张,66个项目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支持,成为国内新药研发的领跑者。
👉医疗器械领域,园区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1851张,累计33个产品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其中18个已获批上市销售,其中分子诊断、植介入高值耗材、高端影像设备等领域呈集聚效应,部分产品实现进口替代。
👉生物技术及新型疗法领域,园区集聚超过100家相关企业,细胞治疗、生物芯片、基因测序与合成等前沿领域形成一定规模和技术领先优势,位于世界先进水平。
创新平台赋能
为企业创新研究“赋能加码”
在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
(简称“国创中心”)
牵头组建的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
依托高端的设备和专业的服务
多家企业以低成本的投入
跑出了创新研发“加速度”
楷拓生物、图维生物等使用超高压液相色谱-高分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完成核酸加帽率、加尾等检测;拓创生物、易康生物等使用Leica DMI8 Thunder超高分辨显微镜进行细胞三维成像分析;苏州天梯、苏州国科医工等使用赛多利斯高通量全自动活细胞动态成像与分析系统Incucyte完成细胞毒性、细胞免疫杀伤、类器官培养和分析等测试……
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
是园区依托创新平台资源
为企业开展创新研究“赋能加码”
的生动缩影
早在2021年,经科技部批准,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落户园区,聚焦核酸药物、细胞疗法、基因治疗、抗体药物等生物药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人才引培、网络搭建、战略智库”五个方面重点任务。
去年5月,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正式亮相,聚焦核酸药物临床前研究,为核酸药物研发创新企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一站式”孵化服务,致力打造基于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药物包封技术研究、理化性质分析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
多年来,园区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整合产业资源,大力推进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为促进和承接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除了国家级的创新平台,目前,园区还建成11个公共技术平台,另有8个平台正建设推进中。
此外,园区还活跃着多个由创新主体自发组建的生物医药团体或联盟,如葛均波院士领衔的东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新药创始人俱乐部、独墅湖医疗器械产业联盟等。通过不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与交流,持续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注入新活力。
今年年初
“苏州市肿瘤新靶点
及新药发现集成原始创新联合体”
正式启动
该创新联合体由亚盛医药发起,并联合苏州大学癌症研究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安领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苏州新格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朗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成立,以探索建立高效的新靶点发现与确证联合研究机制,并形成新靶点发现与确证突破性成果,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参与单位共同协同发展的创新联合体,对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提升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苏州市肿瘤新靶点及新药发现集成原始创新联合体成立后,将助力吸引更多一流科学家,产生更多优质创新成果,为园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倪乾说。
创新生态加码
多措并举厚植发展沃土
金鸡湖畔
每年如约而至的医疗器械行业大会
探讨前沿创新
推动行业合作
激荡起行业创新的火花
作为国内最早关注医疗器械行业的高端会议平台,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大会于2011年在园区首度亮相,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在完善园区医疗器械创新链产业链、加速医疗器械创新项目落地、助力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产业创新过程中,政策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多年来,园区积极布局、提前谋划,充分注重不同创新要素的集聚与完善,在政策、资源、人才、金融、产学研、会议平台等方面多管齐下,积极营造适合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持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
多年来
👉园区相继引进中科院药物所苏州研究院、中国医科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英国牛津大学苏州研究院等研究平台。
👉推出“苏州工业园区鼓励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鼓励国内外科技领军型人才及团队到园区创新创业,同时在扶植政策上加大统贷平台支持、项目贷款贴息、研发用房补贴等扶持政策。
👉主办或协办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ChinaBio生物医药合作论坛、DeviceChina医疗器械高峰论坛等国际化会议交流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自2010年就引进了世界著名生物技术研究机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系列学术会议,将其亚洲会议中心设在了园区,从2011年开始,几乎每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在获奖前就已到亚洲冷泉港做过报告。
在金融支持方面
👉近三年,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市场融资约450亿元,占全国同期约20%。
👉世界顶级投资基金富达、软银、礼来、元禾、通和毓承等纷纷投资园区项目。
👉我国在全球医药企业上市前融资排名前十的项目基本都来自园区,园区已初步形成利用全球资本推进产业研发创新的良好格局。
多年来的持续发力
让园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
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创新效能持续提升
未来,园区将继续打好产业攻坚战,持续巩固创新药物领域优势,提升医疗器械领域竞争力,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6年,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产值突破2800亿元,累计上市新药达45款,产业综合竞争力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文章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责编:何文正
审核:任旭
推荐阅读
喜报!BioBAY园内企业创新医疗器械获批,辅助生殖领域取得新突破
创新“5432”,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三个单项全国第一,园区生物医药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100 项与 Heze 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Heze Fuda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