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Beckman Co.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Beckman Co. 相关的专利(医药)
The Healthcare Forum journal
The accountability crisis in healthcare.
The Healthcare Forum journal
The accountability crisis in healthcare.
环球视野,深度视角
广告位招租点击这里!!()!
好家伙,昨天的阅读量,哭了...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药,这次来个“大活”。
之前不是有朋友吐槽我们只“黑”国外公司么?今天是国内的,还是龙头。
FDA:你先别慌
最近,FDA公开了一份给中国江苏恒瑞的Form 483。
这份表格,是2024年1月8日-1月16日在恒瑞制药江苏连云港黄河路厂区检查后给出的。
本次检查,FDA给出了8个Observation(观察项)。
关注我们的老粉都知道,所谓483表格正式名称为“Inspectional Observations”,是一份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完成对药品或医疗器械制造商的现场检查后所发出的文件。
这份表格记录了检查员在检查过程中观察到的任何可能违反FDA法规的条件或实践。
在检查结束时,调查人员会提交483表格,并与公司的高级管理层进行讨论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483表格与Warning Letter(警告函/警告信)等同。
如果FDA认为受监管机构存在严重违规行为,可能会在发出483表格之后发出警告信。
目前,还没有看到FDA给恒瑞发Warning Letter,所以,问题似乎不大。
知道你有点慌,但是你先别慌。
简而言之,就是FDA给恒瑞记了8个过的级别。
那么,这8个Observation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亮点呢?
我们先看亮点。
两个“亮点”
亮点1来自Observation 5。
我给大家简单翻译下。
FDA认为恒瑞没有为检查保留期内的药品生产记录提供便利。
当FDA要求检查办公废弃物丢弃区的时候,恒瑞的人呢就带着检察员绕圈子,同时至少有一个人在打电话。
(这FDA的检察员眼光还贼毒啊)
在绕完圈后路过(办公室)外部垃圾桶的时候,检查员发现有一位女性正在迅速地将文件放入垃圾桶,旁边还有2-3个人看着她。
(擦,旁边的人就不能帮帮她啊,魂淡)。
其中两个人站在(一辆车)乘客侧门的前面,检察员观察到其中一个人将手从前面移到后面,手里似乎拿着撕毁的文件,紧接着FDA检察员注意到车下有大约8英寸厚的文件堆。
FDA表示“这些事件以及对文件内容的审查,延迟了我们及时有效地完成剩余检查的能力。”
(再次提醒随时备货高速碎纸机,比如下面这种)
一下碎500张,保证没烦恼(请碎纸机厂结算下广告费)。
亮点2来自Observation 6。
在2024年1月11日的检查中,FDA检察员要求带去车间的观察窗口,以便观察位于B级洁净室的MET ONE 3400 NVP设备。
到达后,他们被告知要等待人员穿戴好并进入洁净室,向我们展示设备的界面。
大约20分钟后,恒瑞的人把MET ONE 3400设备拿了出来...出...来
恒瑞表示他误解了FDA的请求,将设备从洁净室带出。
(咱也不懂恒瑞的陪同人员是真不懂英语还是不舍得花钱雇个靠谱的翻译...也不敢问)
MET ONE 3400是Beckman家的一款便携式非活性粒子监测设备,符合FDA 21 CFR Part 11 的数据完整性要求,重量5.6公斤。
呃,确实,很容易拿出来。
当然这不重要。
接下来,FDA表示:“经审查,我们观察到界面上显示“未安装USB闪存驱动器”,点击“历史”标签时显示“无数据”。在询问贵公司为什么在存在“历史”标签的设备上没有数据,而他们声称这台机器在使用中时,不存在内部存储。
我们不是FDA,不了解这款产品特点,但是我们会查文档啊。
经过查询,该机型可以存储50-5000样本的历史数据,默认为3000个样品。
也就是有内部存储器的,而且能够使用USB接口导出数据。
所以,FDA也是不信的...
“当我们要求通过进行测试来验证这一点,看看数据是否会出现时,贵公司未能进行此测试,声称设备出现了错误。”
MET ONE 3400貌似已经停产了,我建议恒瑞出整改措施的时候千万记得买个新款...不然又是漏洞。
好的,两个比较有意思的亮点聊完了,下面我们来相对完整的看下这8条。
FDA:8条!
FDA:8条!
恒瑞:糊啦~
开个玩笑,我们开头就说过,没有警告信就还好,改了就是。
我们来看下这8个observation是啥。
1、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预防措施不足;
2、容器封闭系统不足以防止药品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质或污染;
3、设备和工具清洁不当,可能导致药品安全性、特性、效力、质量或纯度的改变;
4、质量控制部门缺乏对影响药品特性、效力、质量和纯度的所有程序或规格的批准责任;
5、与药品生产相关的记录在保留期内未被及时提供给FDA检查;
6、计算机或相关系统没有适当的控制,以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更改主生产和控制记录或其他记录。
7、药品存放的建筑物维护不善;
8、洗涤和厕所设施缺少热水和冷水;
这几项,可能也就是第8条不是很严重,其他都是有可能威胁到药品的三个核心指标: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这里不再详细赘述,感兴趣的可以自己从注2下载。
最后
恒瑞最近确实有点背时。
2024年5月17日,Elevar Therapeutics的母公司HLB-LS宣布收到FDA就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用于一线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新药申请(NDA)发出的完整回复函(CRL)。
2023年10月,恒瑞医药与Elevar Therapeutics达成许可协议,授予后者卡瑞利珠单抗肝癌联合疗法在除大中华区和韩国以外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独家权利。
2024年6月4日,恒瑞医药林普利塞片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药品通知件,未获批准。
林普利塞为恒瑞医药研发的PI3Kδ抑制剂,2021年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性/难治性滤泡淋巴瘤(FL)。
2023年9月,林普利塞递交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上市申请,但此次收到药品通知件意味着未获得批准。
再加上这次FDA的补刀,真的有点流年不利的意思了。
不过,我们还是希望作为业内的龙头,应该更加重视生产的质量管理。
都说研发、生产、销售是一个公司的三驾马车,但是,生产特别是生产中的质量管理部分真的得到了跟研发和销售一样的重视么?
估计没人看到这里吧?如果看到这里,请在留言回复:爱过。
END
啊对对对对,扫描这货
能联系到我
至此,各位股东星标了么?点赞了么?转发了么?在看了么?谢谢!
相关文章:
美国人民的眼药水,印度工人的汗水
FDA的这一枪打在了Agena身上
Novartis有恃无恐,FDA唯唯诺诺
FDA:虽然不符合cGMP要求,但是还是允许你们出口到美国
相关资料:注1:https://www.beckman.com/air-particle-counters/met-one-3400-series#product-specification-wrapper注2:https://www.fda.gov/media/179134/download
环球视野,深度视角广告位招租点击这里下一个出现在这里!各位股东,大家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标题你没看错,一个单季度净利润超10亿美元的巨头竟然说人家艰难稳住阵脚。丹纳赫Danaher一直是生命科学/诊断领域的巨头,旗下企业众多。包括Cytiva(从GE收购)、IDT、Beckman、Leica、Abcam、Cepheid等一系列公司,构成了一个年收入超240亿美元的庞大帝国。对如此一个庞然大物进行分析是非常困难的,也只能浮光掠影,里面每一个企业都值得仔细去研究。但是,大的控股集团一个弊端就是会掩盖其组成部分的细微表现。那就大致看下吧。艰难稳住2024年3月29日,Danaher丹纳赫发布2024Q1财报。财报显示,公司2024Q1营收57.96亿美元,同比下滑2.57%;2024Q1净利10.88亿美元,同比下滑24.97%。其中,营收下滑的“罪魁祸首”生物科学(也就是Cytiva)营收环比下降13.36%,同比下降18.24%。帮Danaher稳住阵脚的是诊断事业群,本季度营收25.27亿美元,同比增长6.36%。根据其公布的信息,来自Cepheid的收入达到2位数的增长,其中呼吸系统检测的业务超出预期的5.75亿美元,达到6.75亿美元。生命科学事业群营收17.45亿美元,同比增长2.11%。从趋势来看,2023年全年除了Q4增长以外,其他都是下滑(注意,这里面都是去掉了原先的应用科学事业群)。大家担心的,也是Danaher重新进入下滑区间。事实上,也好不到哪里去。那你以为Danaher就要大跌了么?并没有,反而是涨势如虹...要找理由其实能找到很多。比如,Danaher的2024Q1 的EPS(earing per share,每股盈利)1.92美元,高于此前分析师1.72美元的预估。再比如,同类型的公司预期都不太好。还比如,大环境都是这样,没人能独善其身。....总结下,别炒股...当然, 我们还是要关心下具体各个板块的表现情况。藏在细节里的China生物科技部门(Cytiva)表现不佳,甚至完全低于2023全年低点,只有15.24亿美元的收入,同比下滑18.24%,环比下滑13.36%。从区域上来看,除了这个其他发达地区,就没块“好肉”。Cytiva在全球销售同比都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连大本营美国都没跑了。这显示要么公司全面拉跨,要么其客户端(生物医药)出现了需求的显著下滑。这里面,我们最关心的China表现如何呢?根据CEO Rainer Blair在财报会上的披露,中国区2024Q1 Biotechnology事业群销售额下滑40%。为中国团队默哀,虽然可能大部分原因并不在团队身上...再来看看Life Science 事业群。2024Q1生命科学事业群营收17.45亿美元,同比略增2.11%。从区域上看,依然是所谓的高增长市场(High-growth markets)表现最为拉跨。同样,我们关注的China表现让人揪心。CEO表示,China Life Sciences的营收下滑是高2位数下滑,也就是高于10%的下滑。稳定的让人心碎...有分析师问道,Life Sciences事业群的IDT是否会受到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CEO表示IDT在中国的业务占比较低...正如我们此前提到的,Danaher的诊断事业群表现最为稳定。2024Q1诊断事业群营收25.27亿美元,同比增长6.36%。其表现差劲的区域换成了其他发达市场(Other developed markets),也就是日本,同比下滑15.38%。China是low single digit的下滑,也就是-5%以下。终于,少挨了一锤。未来-山就在那里Thermo Fisher|今年业绩达标就是胜利我们在分析2023 Thermo Fisher的财报时已经能够看到现在行业的趋势了,扩张放缓、投资缩减成为新常态。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对经济活动的扰动还在持续,强如Danaher这样庞大的巨兽也不得不采用所谓的“de-risk”策略。即,通过寻求减少对China区域企业的依赖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具体到China区域,成本控制的压力也让巨头们感到了寒意。那么,这个行业未来将如何演绎自己发展的故事呢?投资人会因为种种风险就此抛弃Danaher们么?从股价的表现上来看,似乎并没有。一个朴素的道理是,不论你是否看见,山就在那里。翻越过绝望之谷,才能登临巅峰一览众山小。躲,是躲不过去的。对于Danaher如此,对于国内的生命科学/诊断公司来说,亦是如此。Danaher对自己2024年的营收指引仍然保持低的个位数下滑预期,而我们对此也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推演。就希望咱们国内啥时候能有个Danaher呢?END啊对对对对,扫描这货能联系到我至此,各位股东星标了么?点赞了么?转发了么?在看了么?谢谢!近期文章:Quanterix,可别倒在AD检测爆发前夜肠癌早筛会迎来新变局吗?帮迪安回答几个问题前妻公司要黄,要帮忙么?为什么肿瘤NGS“突然”融不到钱了?相关资料:注1:https://investors.danaher.com/2024-04-23-Danaher-Reports-First-Quarter-2024-Results注2:https://filecache.investorroom.com/mr5ir_danaher/864/DHR%2010-Q%202024%204-22.pdf注3:https://seekingalpha.com/article/4685312-danaher-corporation-dhr-q1-2024-earnings-call-transcript
TDS2024实验室自动化建设以及在肿瘤、遗传、病原等领域应用论坛;合作热线:177018603902024年,要问起科学仪器行业最卷的细分赛道,自动化必然榜上有名。从特殊时期被卖脱销的印钞机,到如今成低价倾销的大路货,中国实验室自动化行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经历了冰火两重天。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在反思:实验室自动化,我们真的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吗?今天进化风暴想谈谈对这几年中国实验室自动化发展的一些看法。文末,我们把部分学习资料分享给大家,也欢迎大家添加作者微信(sophenex)共同探讨。01—激情澎湃下的错判(1)错把偶发事件当成行业常态首先实验室自动化(Laboratory Automation)从技术上来说不是什么新东西,就是通过不同的技术模块,以工作流的形式,将离散的实验过程集中起来的自动化工具,核心包括:①样本采集和传输模块;②前处理模块;③分析模块;④后处理模块等。实验室自动化的优点是提高检测效率、提升数据准确性以及增强实验安全性,而这些特性完美贴合了过去三年特殊时期的需求。从最初的“一管难求”到2022年4月的单日5165万管检测能力,通过2年多的时间实现了检测量成百上千倍的增长,依靠的就是自动化检测流水线带来的超高效率。同时在精准防控的政策指导下,数据准确性、实验安全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复性、封闭式的检测流水线产品一下子供不应求。伴随着产品需求的暴增,产业供应链也在飞速发展,资本涌入的时间线与疫情发展时间线高度重合,中国实验室自动化行业自此进入高光时刻。上图来自:36氪新风向然而偶发事件来得快也去得快,随着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政策的发布,市场需求快速归零。实验室自动化产品从“印钞机”一夜间变成了“库存货”,在热潮期追逐入场的资本也多数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上述疫情检测并非实验室自动化的典型应用场景,它其实更偏向于临床检测自动化范畴,而临床检测自动化有非常成熟的竞争体系。贝克曼、罗氏、西门子、安图等都是行业的成熟玩家。除了产品形态有些相似外,无论从市场空间、商业模式还是估值逻辑与狭义的用于研究性工作的实验室自动化有着本质的差异。(2)错把科学研究等同临床检测临床检测的特点是样本类型比较单一、数量庞大、处理流程标准化、报告输出统一化,这就好比纯净水生产,从来料到分装、检测、包装都可以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与临床检测不同的是研究型实验室,例如新材料研发、生命科学研究、半导体工艺探索等,其样本数量相对少、类型纷繁复杂、实验流程差异大、数据解读主观性强。在此类应用场景中,传统实验室自动化仅能在局部环节提高效率,尚未能真正实现从方案设计到实验执行、结果判读与理解、实验优化的全流程自动化。我们认为目前的自动化技术基本能胜任大批量同质样品的处理工作,随着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是不同样品的个性化实验。图片来源:DeepTech(3)错把机器代人当做当下机会投资实验室自动化其中的一个重要逻辑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实验室的人员使用成本将越来越高,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减少人员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从长期来看,用工成本上升是个必然趋势,但短期内需要考虑经济发展速度与下游行业购买力。从2023年开始,历经3年的行业高速发展期告一段落,叠加集采等政策因素的扰动,生命科学下游正处在产能出清的关键时期,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投入会更偏谨慎。机器代人的根本驱动因素是高速发展的下游需求与有限的生产力之间形成矛盾,如果下游需求本身趋缓,购买者在算经济账时很难用5~10年的长期眼光去判读问题,尤其是创业公司,自己能否坚持到那个时间点还不确定,他们更愿意留用部分灵活的人工静待下游复苏,而非冒着产能利用不足的风险花费巨资引入实验室自动化设备。(4)错把集成创新当做核心能力实验室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大部分可以在工业自动化中找到影子,主要是集合传感监测、运动控制、判断反馈等工作,通过信息通讯让整个实验任务有序进行。时至今日,市面上大大小小的自动化仪器已经非常多,但根据产品和商业模式不同大致可分为设备厂商、集成厂商和应用厂商三类,这三类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同的挑战和困境:A)设备厂商——提供标准化产品我们将提供相对标准化产品的公司定义为“设备厂商”,例如进口的Hamilton、Tecan、Beckman,国产的汉赞迪、奥美泰克等。国产设备厂商遇到的问题包括:①核心零部件依旧依赖进口,尤其是高精密的移液模块、电机等占总成本的比例高,直接影响产品毛利率;②同质化程度高,技术差异小,市场竞争激烈;③应用场景有限,品牌力弱,多以给试剂厂商贴牌合作为主。进口品牌在这个市场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在于Hamilton、Tecan等公司掌握核心模块的自主开发能力,对于客户的需求响应度更高。一方面市场参与者变多,短期看其模块的需求量也越大,但长期来看,随着国内竞争对手在核心模块上的突破,进口厂商的压力也会日渐加大。B)集成厂商——提供定制化服务我们将为客户提供实验室整体自动化方案的公司定义为“集成厂商”。例如进口的赛默飞、Biosero、PE等,国产的镁伽科技、汇像科技、玄刃科技等。相比于设备厂商,集成厂商在规模化方面起步速度会更快,体量更大,但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面临许多问题:①需要解决不同品牌、种类仪器的兼容性问题,包括接口开放、数据处理、运动控制等复杂工作,难度大,工期长。②多数根据客户的需求完成定制化的方案,产品可复制性差,成本高,利润薄;③项目总金额大,决策周期长,且多数需要在前期进行垫资生产,资金需求量大、资金使用效率低、现金流较差;④不掌握核心分析仪器的研发制造能力,无法截取优质产品的利润。进口品牌例如赛默飞、PE等在整个实验室自动化产品线中,除了集成创新能力外还提供传统的分析仪器业务,且可以根据自动化的需要完成定制化的改造,这就确保了项目的综合利润。C)应用厂商——提供专用化产品我们将根据某一类下游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专用产品的公司定义为“应用厂商”。应用厂商往往在某个细分的应用领域具备独特的产品开发能力或者拥有纵深的资源,例如专注测序的illumina、专注单细胞测序的10X等。应用厂商有点介于设备厂商和集成厂商之间,他们在产品开发和资源投入上相对更聚焦,对客户的需求和理解更充分,且具备核心产品能锁定用户,这在商业竞争中具备一定的优势。当然应用厂商也面临一些问题,包括市场过于细分,天花板较低,扩展性弱等。02—冷静思考后的理性实验室自动化会是趋势吗?毫无疑问,进化风暴认为无论从产业的升级趋势、下游应用拓展还是客户使用习惯等维度分析,实验室自动化是个必然的趋势。但趋势并不意味着大水漫灌和皆大欢喜,对赛道内的企业来说,找到对的赛道、采用好的模式、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是赢得这场竞争的关键。(1)从下游应用看普遍观点,实验室自动化最可能落地的场景还是在实验流程相对标准化的检验检测实验室,以及部分科研端的高通量筛选需求。检验检测实验室中建议关注大型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省级疾控中心、海关等具备批量检测需求的部门。科研用户中,建议关注合成生物学、高通量测序、药物筛选等场景。我们也推荐大家关注在传统实验室中针对存量仪器效能提升以及部分能在极端实验环境中为替代实验人员的自动化工具。(2)从产品形态看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实验室自动化发展的四个形态会长期并存,即模块自动化、单机自动化、系统自动化和智能自动化。四种形态并非简单的线性替代和进化,而是在一段时间内根据客户的具体预算、实验场景进行差异化的组合。产品形态的演进逻辑是在少数场景下由提高人效到彻底取代人工,在大部分场景下依旧是为实验人员提供高效、安全的实验环境。当然,我们不得不重视人工智能的大发展给实验室自动化带来的颠覆性变革。通过引入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具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可以自主学习、自适应调整和智能决策,这将有助于实验室自动化在实验设计、实验参数优化、数据分析、故障诊断等方面实现更高的智能化水平。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甚至有可能颠覆传统实验研究的工作习惯和业务形态,包括云端实验室等概念在内的工作模式可能在不远的未来即成现实。(3)从经营策略看在行业不同生态位中的企业,经营策略也是略有差异。①对设备厂商而言,应当尽快完成核心模块的自主研发,尤其是占比较高、技术难度较大的部分,另外应当关注产品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根据场景不同完成模块化组合,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②对集成厂商而言,必须平衡项目的规模和数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向上应该采用投资、并购等方式掌握关键仪器、器件的供应链,获得更大的谈判主动权;向下应当与细分应用深度结合,尽量做到器件模块化、方案产品化。③对应用厂商而言,要尽量做到解决方案产品化,避免由于同一应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带来的定制成本上升;要加强核心产品的开发、迭代进度,保持在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同时应当尽快探索与下游行业节点性经销商的合作模式,扩大自身业务的触达面。03—写在文末进化风暴认为,目前国内实验室,尤其是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依旧处在较为传统的阶段,非顶级高校的实验经费仍旧紧张、设备落后,甚至连基础仪器也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发展实验室自动化,既要有领先于人的前瞻性,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实操性。性感的故事写给投资人,切实的困境还要自己解决。学习及引用资料来源,部分资料可添加作者微信获取:《从流水线到黑灯实验室,生命科学上游的自动化革命》 ——36氪新风向《实验室自动化与智能化行业白皮书》——晶泰科技《2023年实验室自动化行业研究报告》——DeepTechENDTDS2024实验室自动化建设以及在肿瘤、遗传、病原等领域应用论坛合作热线:17701860390戳“阅读原文”立即领取限量免费参会名额!
100 项与 Beckman Co.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Beckman Co. 相关的转化医学